《我这一辈子》是一本由老舍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是老舍先生作品的精选集,他把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各种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关于四季的色彩渲染和关于人情的细致描摹增加了生活气息和情趣,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让人从轻松诙谐中体味生活的严峻与艰辛,配合老树的插画,自然形成鲜明、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完整丰富的一个世界。
在阅读瞬间,渐渐明白,平凡的一生不代表碌碌无为;变得成熟也不意味着要丢掉初心。真正的生活,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那些过去朴素的人、朴素的生活,偏偏让你嗅到生活应该有的味道。 岁月免不了炎凉荣枯;人生免不了爱恨情仇;生活免不了酸甜苦辣。人生的长度,长不过春夏秋冬;人生的广度,越不过南北西东;人生的无常,无非也就是悲欢离合。人生苦短,不要负载太多的痛苦不堪;心里的话,有人听就是温暖;郁闷的事,有人懂就是幸福。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人生不完美,尽量快乐活。王小波说过:“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
日子,是在忙忙碌碌中平淡;生活,是在粗茶淡饭中生香;人生,是在坎坷挫折中历练;心情,是在百味杂陈中安暖。我们普通人,总是被生活的重担所压,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似乎总是抱怨生活疲惫而无趣,其实只要放开一点,任性一点,把生活中每个小细节的快乐都细细享受,那么,生活一定会回报给你更多的快乐。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二):再读经典
浮躁的社会,快节奏的工作,让人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慢慢生活。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全面,APP种类越来越繁多,屏幕上的电子字早已取代了纸质书的地位。微信微博的普及,自媒体的发展,快餐式文化正在快速占领读者的视野。很少有人再读经典,就连电视剧都是在改变网络玄幻小说。所以在这个时代,更应该有经典传承下来,深入人心。恰好看到这本老舍先生文章节选的书——《我这一辈子》,其实里面的很多文章过去都读过,但是再次阅读的时候,却又有了新的理解与感悟。然而,书类市场中老舍先生文章选集品类非常多,就光是搜索《我这一辈子》,就可以看到很多本同名书籍,所以选择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它的插画,都是出自于著名画家老树画画的漫画。这文与这画相得益彰,都有一种出世看世事的感觉。文字,语言质朴,却又在字里行间反应当时的社会问题,与人民生活状况;图画,寥寥数笔,颜色简单,却又画出了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恬静自然,惬意舒缓。光是看着封面,就已经感觉到了远离都市喧闹的沉静,这样才能沉下心来,翻开书页,仔细品读经典,感受大师的文字艺术。老舍先生的文字,虽然没有现如今网络作家语言的花哨,对比起甚至有些平淡,但就是这些平淡如水的文字,才写出了人生的大智慧,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社会百姓的生活,留给后世品读。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三):老舍的一辈子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但说来惭愧,他的作品我没有拜读过。对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的知晓也只是通过读中学时的语文课。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语文老师说老舍先生是最有希望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但他却因蒙冤投湖自尽了。 这次有幸阅读了老舍先生的精选作品集《我这一辈子》,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语文老师那么说,也发现老舍先生并不是“文艺界尽责的小卒”,而是文艺界尽责的大咖。 为什么会这么说?那是因为老舍先生的文字朴实。这本精选作品集,既有老舍先生的代表小说节选,也有散文。但读来却觉得文字相当朴实无华。我们现在有些所谓的作家的作品,辞藻华丽,甚至通篇都是一些华丽辞藻堆砌起来的,没有真正的内涵,或者说是传达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一点都没有正能量,消极,拜金。但这样的文字却相当受小年轻的欢迎,真是令人匪夷所思。老舍先生的文字才应该多读,多推广,让世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传神。他描写人物,可谓栩栩如生。举个例子,他在《离婚》一文里描写老李是“其实老李并不丑,细高身量,宽眉大眼,嘴稍过大一些,一嘴整齐白健的牙”,描写张大哥则是“至于张大哥呢,长长的脸,并不驴脸瓜搭,笑意常把脸往扁处纵上些,而且颇有些四五十岁的人当有的肉”。所谓相由心生,两个不同性格的人通过这短短的两句话马上浮现在读者面前了。然后,张大哥“教育”老李时的样子,以及老李“聆听教诲”时唯唯诺诺的样子,马上就在读者的脑海里建立了。读文字,就仿佛在看话剧一样。 女性的尊重。无论是《骆驼祥子》还是《我这一辈子》,虽然都只是节选,但我都看到了老舍先生对女性的尊重,《骆驼祥子》里小福子的自杀对祥子是致命的打击,从此他郁郁寡欢,开始消沉,再也不是那个初来乍到对未来充满理想抱负并努力为设定的目标努力奋斗的祥子了。“我”也是如此。“我”在媳妇儿和师兄跑了之后,自甘堕落,对自己的一双儿女也可以说是不管不顾了。老舍先生把女性的在家庭中、在一个男人生命中的重要性表现的淋漓尽做。可以说,婚姻是男人的第二次投胎,幸不幸福是女人说了算的。 可能老舍先生自小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关系吧。他在《我的母亲》一文里有详细的介绍。通过普通的文字描写,一个朴素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为了子女,任劳任怨,牺牲自我。那是旧时代大多数女性的真实写照。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四):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
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
这一本老舍先生的精选集结的书,对于初读老舍或是有有兴趣喜欢老舍先生的来说,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透过书中的作品以及作品节选,我们可以20世纪初的中国,我们可以透过祥子,透过沙子龙,透过宗月大师,透过孙七透过瑞宣这些人物,我们看到人生百态、看到了社会现象、看到了人生思考、看到了民族脊梁;我这一辈子,全书有小说,有散文,脍炙人口、一本可以时时翻阅的好书。
断魂枪一篇,“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更是道尽人生无奈,一个没落的镖师,一个身怀绝技的武师,社会巨变一个为了生存镖局改客栈的中年男人,一个看清时事“不传,不传”复杂心绪,旧时的他追赶着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他终究不会被社会拿下,人生俯仰总是需要智慧,拿起放下,才不会被自己他人所困惑,被自己所困惑。宗月大师一篇,更是写出了老舍人生转折,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人生的贵人,母亲给了老舍“身”,宗月大师大约给了老舍“立”的大门,心怀感恩,人心向善。我的母亲,“生命是我的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浇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每个读者读者这一篇,就像是写自己的母亲一样,写出了我们的心里想说却也说不出来,我们想表达却欠于胸中文墨不能尽情抒怀的话,好的作家就是这样,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共鸣,让我们不舍。
我这一辈子,开卷有益。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五):以小人物,话大时代
《我这一辈子》装帧简洁,配图优美,仿佛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最适合在静谧的午后,泡一壶清茶,晒着暖暖的阳光,窝在飘窗上细细的品读。
此书通过四辑内容收录了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等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节选,这本纪念珍藏版的精选集,每读他一个“小作品”,就像吃一份酸甜可口的餐前开胃菜,肚子里的馋虫一下就被勾了起来,实在是意犹未尽,恨不得立马去买本全集读读才能解馋。
这本书最吸引我之处便在于仿佛人生百态,尽在先生笔下。像《骆驼祥子》《四时同堂》等都是透过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反映出一个大时代的变迁。祥子穷尽一己之力,希望能够在城市“立足”,而他认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辆完全属于自己的车;对比今天,许多在北上广漂泊着的年轻人,大都也希望立足所在城市,不同的是,大家想要的是一套房,仿佛房子才是安身立的根本。年轻的小两口为了有套房倾尽双方家庭毕生之财力;年轻人全部奋斗的动力只为买套房,在这一点上,我们倒是和祥子一样的可悲。毕竟,生活充满了诗和远方,而多少人却为一辆车、一套房活着。这个社会病了,我们也病了,得了一种缺乏安全感的病。
人总是过于执着的去追求我们所没有拥有的东西。专科毕业的人羡慕别人清华北大的学历;外地来的打工族羡慕本地人的优渥的资源;赚的少的羡慕赚的多的;没房子的羡慕有房子的……我们都知道幸福的阈值各不相同,生活不可以用来比较,我们也知道健康和安全最重要,可这些都抵不过无穷大的欲望。知足一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大家皆凡人,逃不过烦恼三千丝。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又揭露生活。老舍先生的作品,不同人读,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读,也总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是故经典也。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六):我这一辈子
第一次读老舍的作品我在小学,当时课本上有老舍的一篇《济南的冬天》,作为一个小学生,不需要老师的讲解,我便能从老舍的文字中读到我所理解的那部分。从那时喜爱老舍的文字到如今,已经十几年过去了,陆陆续续买了老舍好多作品,这一次又毫不犹豫入手了《我这一辈子》。
俗白精致的封面,以及清丽脱俗的内插画一下子便吸引了我,文字还是旧的文字,但经过排版、整合,好似又新了起来。《我这一辈子》精选了老舍的小说和散文,另加老树的八幅画作,全书文字大小适中,间隔相宜,阅读感受很棒。老舍的语言平白而有力量,他很善于提炼,于是他的俗白读起来简易但又别有深意。老舍的许多篇目,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都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他雅俗共赏的文字对我们当下,也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俗中品雅,雅中拾取,永葆悲悯与良知,活出生命的纯净。”从老舍俗白精致的语言中汲取生命的智慧,历练内心的强大和平和。当我们在忙忙碌碌的当下生活中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回头读读经典。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七):他的一辈子
老树画中总是会有一两个戴着草帽、面目模糊的人,或坐、或卧、或站在画面中的某一个角落,因为从来都没有面目,自然也就无从得知人物心中所想。但每每周遭被简单勾勒出的那些景物,却都会令人感觉风轻云淡,简单中透露出的质朴感觉扑面而来。画中的人物,想必心思与看画的我们一般无二。
将老树的画与老舍的文字相结合,无疑是一种奇妙的感受。不过画中的人物自然不会是老舍小说中那些面目清晰但却可悲可憎的人物,反而更像是在屋中写作的老舍。纸笔交错之间,或有轻快活泼的散文流淌而出,或有一段虚拟的过往令人唏嘘。
说回文字,那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中大都充溢了那些年代里才会有的人与事,阅读书中的文字,即使是不曾历经沧桑的人,也会看见在历史中摇曳不止的过往里隐匿着的伤痕与苦楚。老舍的作品中便有这样的感受。
这本书将选入的作品分为四辑,每一辑里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第一辑“我这一辈子”中选取的是长篇小说的片段和一些短篇小说,暂且不论篇幅的大小,从中都能够获得一种类似的感受:故事的展开大都能以主角的视角口吻讲述,其所设的格局都很小,小到几乎只是一个街角、几个人而已,洋洋洒洒的段落里,却几乎每一个文字都服务于故事的主角,每一句写风景、写旁人的话,都使得主角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而故事中的人物,大都是带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与悲剧性的性格,都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可悲的人。
第二辑“济南的冬天”是写城市的散文。与他的小说不同,散文中没有那么多的悲苦与哀伤,没有流离失所,没有兵荒马乱,有的全都是透着亲切的语言和情愫,仿佛一草、一木、一花都已经是世间最可爱之物。文字语言的运用上,幽默,活泼,有些话甚至会透着种俏皮劲儿,谈笑间已成文章。
第三辑“我的母亲”写的是人。有的写的是明确的个人,哟的则是有着同样特征国籍的一类人;有的是在哀悼已经故去了的人,有的是与同在世间友人的嬉笑怒骂。可不管是怎样的人,老舍对于他们所怀抱着的都是一种真挚的殷殷深情,而在这些人的身上,又折射出了老舍在不同时期的经历与情感。
第四辑“我的理想家庭”有的则是世间百态。那些令人莞尔的生活,是平实中老舍的一缕思绪,是日常里房间一隅的景致;令人瞠目的冷嘲热讽的戏弄,用直白的反讽清晰表明了老舍的态度;令人动容的现实,笔画之间隐藏的还是那个动荡的社会。
如此纷杂的内容编辑在一起,分为四辑来看,不会有什么不合适的疏离感,反倒是少了些读长篇的漫长与苦闷,强化了散文情感的真实与细腻,他的一辈子,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配以老树的插画,这一种闲适恬淡的感受,更是恰到好处了呢。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八):读《我这一辈子》
老舍的四世同堂记得小时候课本上学过,可是要问我情节,确是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如今这本书中,也有收录一些节选。这类书有些好处,一方面足以了解些作者写作的文笔风格,另一方面对某些章节感兴趣,会吸引自己找来全文来看。比如“骆驼祥子“。我想这本书节选这个段落,真真的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祥子一直会这么乐观,身体这么健康吗?他的骆驼终将是卖了没卖呢?进城又遇到了什么呢?这战乱给普通老百姓都带来了什么?
说来也是妙,我连着看了几篇,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黑白李…… 都是在战争,政局动荡的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生活,用平凡场景中的小镜头反映生活的大冲撞。语言看似自由随意,却颇含无奈与悲哀。
老舍讲故事好似在与你拉家常,随意而淡然,语言朴实而生动。他有自成一派的文学风格。蕴含在普通小人物身上的私利,烦恼,讲究,计较,亦或愿望,朴实,善良,都读来栩栩如生,每个人的形象都非常的丰满。好似在看一部纪录片电影一般的真实却无奈。
我佩服的是在战乱时期,还有那么一些人,努力的在生活;还有那么一些人,努力在尽忠尽孝;还有那么一些人,在悲痛中思考……这些朴实的情感,多么可贵。中华民族靠这些信念,在战火中踉跄前行。老舍的书,实在是值得一读的。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九):不一样的京味--《我这一辈子》
序
本书是老舍先生的作品精选集,书中的小说基本上是选段,因不完整,所有有时候总是想了解故事下一步该如何发展。老舍先生是我们中小学语文课本时常能见到的作家,以前的网络并不发达,我除了只知道老舍先生原姓舒,名庆春,字舍予,至于先生长什么样子,此前有什么经历,结局如何,一概不知。
重读先生的作品,或是因为年初观看了濮存晰先生朗读的《宗月大师》一文的选段,让我萌生了重读先生作品的想法。先生是投湖自缢的,说来也是悲怆,在《又是一年芳草绿》一文中,先生写道:
悲观有一样好处,它能叫人把事情都看轻了一些。…我的悲观还没有到想自杀的程度,不能不找点事做。有朝一日非死不可呢,那只好去死喽,我有什么法儿呢?
我想先生原本只是自嘲,没想到也真到了非死不可的一天。
不一样的京味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书中节选的故事应该都发生在北京。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民国年间,写的基本上都是小人物挣扎过活的故事。因为都是小人物,所以他们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都只能苟活于世,传闻外面有人打仗要占领北平,大伙义愤填膺,抡起袖子,而战火烧到门外,大家大门一闭,如无头苍蝇般不知如何是好。
北京,我去过两回,那时我还是学生。穷住招待所,也就只能四处走走,听到京味普通话,找个路人问路,发现人家讲完后我仿佛还没能回过神来,那语速那语调,我需要一段时间去理解。电视剧里的北京,和我看到的北京,还是有些区别,至于那区别是什么,我一下子还说不上,毕竟本地人脸上洋溢的优越,让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外乡人倍感压力,连坐公交车都得先伸长脖子看看人家怎么站,觉得看明白了走过去,一戴着袖章的大爷走了过来“小伙子这么年轻怎么不好好排队呢?”那时年轻,脸皮薄,红着脸嘟囔着问,那XXX路车应该在哪等,大爷倒是很客气的,教小孩似的,告我站哪个框,怎么等。
胡同
老实说,我虽然听说过胡同,却从未进去过,一是在北京停留的时间短,再者那是人生地不熟,也不敢乱走,而老舍先生笔下的胡同很有意思,比如《四世同堂》中祁家住在护国寺后面的小胡同,形似葫芦,也便分成了“嘴”、“脖子”、“胸”、“腰”和“肚”,不同的位置房价不同,住的人层次各异,而人也都是嫌贫爱富的,可又不愿意表露出来。
祁家的房便是在葫芦胸里。街门朝西,斜对着一棵大槐树。在当初,祁老人选购房子的时候,房子的地位决定了他的去取。他爱这个地方。胡同口是那么狭窄不惹人注意,使他觉到安全;而葫芦胸里有六七家人家,又使他觉到温暖。门外呢,两株大槐下可供孩子们玩耍,既无车马,又有槐豆槐花与槐虫可以当作儿童的玩具。同时,地点虽是陋巷,而西通大街,背后是护国寺——每逢七八两日有庙会——买东西不算不方便。所以,他决定买下那所房。
活地图
先生对北京简直是熟的不得了,比如《骆驼祥子》中祥子好不容易置办一属于自己的人力车,想不到竟被大头兵被拉壮丁去了,而关于祥子脑子里嘀咕着如何逃跑的路线,我只能看懂个大概,比如
一闭眼,他就有了个地图:这里是磨石口——老天爷,这必须是磨石口!——他
往东北拐,过金顶山,礼王坟,就是八大处;从四平台往东奔杏子口,就到了南辛庄。为是
有些遮隐,他顶好还顺着山走,从北辛庄,往北,过魏家村;往北,过南河滩;再往北,到
红山头,杰王府;静宜园了!找到静宜园,闭着眼他也可以摸到海甸去!
兵荒马乱
民国那时候的兵荒马乱与民不聊生,估计现在的我们是难以领会的,不过电影《战狼2》中那个动荡不定的非洲,或许能让我们想象到民国时代的中国,那些无助的眼神,估计和当年民国时代无助的小民一样。《我的一辈子》,老舍先生通过主人公一个窝囊没后台的巡捕,描述了动乱时候,平民变成了暴民,打家劫舍的片段。
铺户已有被抢过的了,跟着抢吧!平日,谁能想到那些良善守法的人民会去抢劫呢?哼!机会一到,人们立刻显露了原形。说声抢,壮实的小伙子们首先进了当铺,金店,钟表行。男人们回去一趟,第二趟出来已搀夹上女人和孩子们。被兵们抢过的铺子自然不必费事,进去随便拿就是了;可是紧跟着那些尚未被抢过的铺户的门也拦不住谁了。粮食店,茶叶铺,百货店,什么东西也是好的,门板一律砸开。
抢完之后,还放火,劫后余生的人冷漠的围观,看着残垣断瓦。
平日最热闹体面的街口变成了一片焦木头破瓦,成群的焦柱静静的立着,东西南北都是这样,懒懒的,无聊的,欲罢不能的冒着些烟。地狱什么样?我不知道。大概这就差不多吧 我一低头,便想起往日街头上的景象,那些体面的铺户是多么华丽可爱。一抬头,眼前只剩了焦糊的那么一片。心中记得的景象与眼前看见的忽然碰到一处,碰出一些泪来。这就叫作“惨”吧?火场外有许多买卖人与学徒们呆呆的立着,手揣在袖里,对着残火发愣。遇见我们,他们只淡淡的看那么一眼,没有任何别的表示,仿佛他们已绝了望,用不着再动什么感情。
骨子里的爱
尽管,大家都过着苦日子,老舍先生家里也不宽裕,他打骨子里热爱北京,借用《四世同堂》的原话:
时局要演变到什么样子呢?你看,我是不大问国事的人,可是我能自由地生活着,全是国家所赐。我这几天什么也干不下去!我不怕穷,不怕苦,我只怕丢了咱们的北平城!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这样,它顶美,可是若被敌人占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了!是不是?”见他们没有回答。他又补上了两句:”假若北平是树,我便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不幸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
这本书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写出每一篇作品的年份,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当然对我们理解老舍先生的作品是有帮助的。其实老舍先生的作品,并没有像教科书那样有着绝对的政治阶级色彩,有政治色彩不错,但也有人伦与人性,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有些人格弱点也是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关键。不过这些东西,我从未在语文课上领悟过,不晓得是我愚钝,还是叛逆?
洋罪
老舍先生分别去英国与美国访学,想必先生的英文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英国人》、《我的几个房东》与《取钱》,内容都与先生的访学经历相关,关于英国人,先生用了很漂亮的大白话点出了伦敦人特有的自我优越感、那种绅士般的礼貌是为了和人保持距离而不是拉近关系、英国人不爱看书最多看看那些王子看上灰姑娘一样桥段的小说。不过《取钱》对比的就是当年中西方银行的体验了,先生戏谑西方人的那种专业与效率为犯贱,而把东方银行的从业者叫大爷,牌号第一的顾客,从早八点等到下午四点才开始办理业务,情节虽然夸张一点,不过有些桥段直到今日也不过时。
两室一厅
本书的末篇选的是《我的理想家庭》,明显老舍先生还是喜欢住在一个小院子里,虽然房间不必多,但是院子必须够大,而这宅子必须在中国,最好是北京,其次是青岛,最后是苏州。爱北京,那是故土情结,爱青岛,是因为有那股洋味,而苏州,我猜就是因为园林了,而这个猜是没有依据的。
现如今,很多人的理想住处也就是个二室一厅,有个外阳台,南北通透,外面不要有遮挡。
我的理想家庭要有七间小平房:一间是客厅,古玩字画全非必要,只要几张很舒服宽松的椅子,一二小桌。一间书房,书籍不少,不管什么头版与古本,而都是我所爱读的。一张书桌,桌面是中国漆的,放上热茶杯不至烫成个圆白印儿。文具不讲究,可是都很好用。桌上老有一两枝鲜花,插在小瓶里。两间卧室,我独据一间,没有臭虫,而有一张极大极软的床。在这个床上,横睡直睡都可以,不论怎睡都一躺下就舒服合适,好象陷在棉花堆里,一点也不硬碰骨头。还有一间,是预备给客人住的。此外是一间厨房,一个厕所,没有下房,因为根本不预备用仆人。家中不要电话,不要播音机,不要留声机,不要麻将牌,不要风扇,不要保险柜。缺乏的东西本来很多,不过这几项是故意不要的,有人白送给我也不要。
院子必须很大。靠墙有几株小果木树。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平坦无草,足够打开太极拳的,其他的地方就都种着花草——没有一种珍贵费事的,只求昌茂多花。屋中至少有一只花猫,院中至少也有一两盆金鱼;小树上悬着小笼,二三绿蝈蝈随意地鸣着。
这个家庭顶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或青岛,至坏也得在苏州。无论怎样吧,反正必须在中国,因为中国是顶文明顶平安的国家;理想的家庭必在理想的国内也。
结语
老舍先生的作品,值得我一本本的找回来看,虽然都是陈年旧事,不过有些事情让人感觉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对于小民而言,别看太多灰姑娘式的童话,还是想想怎么把卑微的生活过得相对体面些为好。
而今世上再无老舍,然谁还能如先生般为小民们写小说杂文呢?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十):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书评
老舍的“我这一辈子”是一个他写过的著名作品的书籍。这里包含我读过的“骆驼祥子”,老舍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一个书籍还含有“四世同堂”,“黑白李”,“断魂枪”等故事。在其中,我对“四世同堂”最感兴趣。
“四世同堂”也是老舍特别出名的一个作品,一共有三部。“我这一辈子”只节选了书的一部分,并概括了一下故事的内容。
“四世同堂”讲述了一些普通人在北平沦陷区的生活和抗日的经历。老舍创作这一个作品时战争还在发生,所以这个故事还有老舍的亲身经历,很真实。所有的主要人物都住在小羊圈胡同里的院子内。胡同里有六个院子,分别住着祁家,钱家,冠家,李家,还有两个杂院。他们经历的苦难衬托了战争中日本军队的残忍手段与凶狠的作为。比如说,许多的人物都被日本军活埋了,还有的因日本人羞辱而跳河。我感觉,这个故事不止是叙述了抗日战争的残酷,而也告诉了人们自强和为自己奋斗的重要性。中国当时人口很多,也拥有着悠远的强大的历史,却还被日本所侵略了。老舍对此感到了疑惑,并通过“四世同堂”说,多子不证明多福,有可能只会导致更多的痛苦和死亡。这些子孙后代都为国和为自己奋斗,不像故事里胆怯地藏在元子里的人们的话,才能迎来更多的美好和更多的福。我也很赞同老舍的这一个观点。
“我这一辈子”给读者呈现了老舍的许多作品的节选。每一个被节选出来的段子都有自己独有的亮点,引人入胜却不给出完整的一部作品。读完这一系列的节选,我想要读一读老舍的这些我从未看说过的作品,尤其是“四世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