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非天赋》是一本由[美] 斯科特·考夫曼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3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非天赋》读后感(一):育儿注意
一个孩子若能从一开始就进行良好的阅读或者所处环境便于他积累大量词汇,那么他便能读得更多,学得更多,同时能够与善于阅读的同伴交朋友,他会要求读更多的书,也能得到更多书,并且最终拥有更高超的阅读能力。相反,词汇量低的孩子阅读速度缓慢,从阅读中获得的乐趣更少,也不会建构一个由阅读所充实起来的丰富的成长环境,其结果是,两个孩子的智力差距会越来越大。
不要说(没关系,不是人人都擅长数学)不要认为智力是固定的,不要贴任何标签。不要再说晰晰不擅长运动了。对于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表扬他们的能力会加强他们对能力的固定看法(不要说你真聪明。。)而要表扬他们通过努力取得了好成绩,这样会促进他们形成成长型的心理定向(你的努力得到回报,强调努力)。
让孩子以学习为目标,为了提升能力而学习,所以就会喜欢挑战,而不是要证明自己的聪明,而是想学习成长。
父母经常与孩子对话,或者向孩子解释某个自然现象或社会问题,或是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等能促进儿童假装游戏的发展。
3,儿童时期的自控能力比个人成长的社会阶层及智商更准确地预测个体今后的经济财产状况。(延迟满足,遵守约定之类的)
文字来自书中摘抄
《绝非天赋》读后感(二):大赛练心理:关闭自我评价系统(跑步时,早起时),多巴胺带来欲望,评价会阻碍创造力(想象力)
《绝非天赋》| 张凯解读 关于作者 斯科特·考夫曼,耶鲁大学博士,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想象力研究所科学主任,主要研究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测量与开发。 关于本书 本书从脑科学和生理学的角度,为智商、天赋、创造力重新给出了很具象的定义。 核心内容 一、智商是一个被炒作出来的概念,它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二、多巴胺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只能带来欲望;三、不久之后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一顶思考帽;四、创造力来源于你不评价自己。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智商是被炒作出来的概念,它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 智商的概念来源于法国人阿尔弗雷德·比奈,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比奈和西奥多·西蒙医生花了一年时间设计了“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量表包括人们日常用到的一些实用技能,用来评估小孩子当前的认知水平。这时候,这张表还没有把智力总结成一个确定的数字。 “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引入美国后,引起了轰动,被美国人改进后用来测试智商分级,把能力的检测结果固化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数字,通过进行智商测试,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美国当时非常流行优生学,因为美国是移民国家,他们要把囚犯、地痞流氓、奴隶、妓女等群体强制性绝育,用来保证自己种族的优越性。从1924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绝育法案》到1968年,大约有6.5万人被做了手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穷人,穷人中又有很多是未婚先育的女性。这个法案一直到1974年才被废止。 精英阶层用“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对社会底层人士进行测试,对不合格的人群进行绝育。但智商表中的题对很多不识字的社会底层人士来说,都是第一次见,稍微难一点的就自然答不上来,而那些受过教育的人自然就很轻松。同时,量表在同龄人中测试才有效果,不同年龄段的人是没有对比价值的。但是在统治阶级中,智商分数被理解成了一个固定不变的值。从那以后,智商这个概念开始在全世界各地流行。于是,智商成为了一个炒作的概念,成为当权者用来把人区分出来的工具。 二、多巴胺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只能带来欲望 动机和大脑分泌的神经递质多巴胺有关。人们通常一提起多巴胺就会联想到享乐,认为这种物质能给我们带来某种情绪上的愉悦感。但,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误解。事实证明,多巴胺本身并不会唤起这些情绪,它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发一个人的欲望。 【案例】 我们平时逛网上商场,看到琳琅满目的东西,感觉什么都想要,其实这时候你的大脑中就在分泌多巴胺。而当你真的买回来,可能一会儿便失去兴趣了。 在我们的大脑中,想要和喜欢属于不同的两个系统。 【案例】 一个吸毒者在看到任何与毒品相关联的线索时,多巴胺水平都会升高,然后产生强烈的想要的冲动,即使他对毒品恨之入骨。 三、不久之后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一顶思考帽 我们通常将有认知障碍、但是某一方面能力特别强的人称作“学者症候群患者”。 【案例】 电影《雨人》的主角是一位记忆大师,6岁时就能背下8册家庭百科全书,看书的时候左眼和右眼可以同时关注不同的页面。但是他出生时大脑里就没有胼胝体,小脑也有部分缺失,他的推理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只相当于5岁的小孩,他也很难理解谚语和比喻。 要如何解释这些天才患者的才能呢?通过大数据对比发现,很多天才患者如果表现出需要运用右脑的技能,他的左脑一般就受过损伤。反之也是,如果需要运用左脑的技能,右脑一般受过损伤。 【案例】 有一位学者就使用了“经颅磁刺激”的手段来刺激正常人的大脑,结果显示,经过刺激的人确实表现出了某些技能上的飞跃性进步,比如素描水平、校对能力和对很多事情的精准预估能力。但这种刺激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果。 四、创造力来源于你不评价自己 创造力在不评价自己的时候最容易出现。我们的大脑分为好多区域,其中外侧前额叶皮层负责评价,内侧前额叶皮层负责联想。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区域你都会用到,它们会互动,你边做事,大脑边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 实验表明,在需要大量创造力的时候,你需要刻意地关闭大脑的评价区域,让后面负责创造的区域全面接管你的大脑。 【案例】 给说唱歌手戴上可以观测到大脑状态的核磁共振设备,会发现他们在即兴说唱的时候大脑的前方是不亮的,而他们在唱提前编排好的歌时,大脑的评价区就会亮。 【案例】 有经验的作者都知道,如果边写作边修改,写作速度一定很慢,因为同时启用了大脑两个部分的区域。如果写作的时候不要去修改,等到最后写完了再统一修改,这样不仅内容会更好,而且速度会更快。 怎么关闭大脑的评价区域呢?方法有很多,比如冥想、慢跑或有氧运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后勤加练习,你的大脑会在关键时刻更加有创造力。 金句 1. 比奈的智商测量表传入美国后,智商成为了一个炒作的概念,成为了当权者用来把人区分出来的工具。 2. 多巴胺本身并不会唤起这些情绪,它最主要的作用是使人想要某种东西,它能引发一个人的欲望。 3. 在我们的大脑中,想要和喜欢属于不同的两个系统。 4. 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身上确实都有很多天才技能有待激活。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也许都住着一个小小的“雨人”。 5. 当你要做一件需要创造力的事时,能把自己暂时性地忘掉,不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任何的评价和判断,更不要有任何的指责,那你的大脑会释放出更多的带宽,你会具备更强的创造力。
《绝非天赋》读后感(三):引导我们学会质疑,认识智商和创造力的真相
本书从脑科学和生理学的角度,为智商、天赋、创造力重新给出了很具象的定义。
智商的创始人是法国人阿尔弗雷德.比奈,心理学家。“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用来评估小孩子当前的认知水平。
“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引入美国后,引起了轰动,被美国人改进后用来测试智商分级,把能力的检测结果固化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数字,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在美国流行的原因:美国当时非常流行优生学。精英阶层用“比奈-西蒙智力测量表”对社会底层人士进行测试,对不合格的人群进行绝育。
智商成为一个炒作的概念,成为当权者用来把人区分出来的工具。
动机和大脑分泌的神经递质多巴胺有关。人们通常一提到多巴胺就会联想到享乐。但是,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事实证明,多巴胺本身并不会唤起这些情绪,它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发一个人的欲望。
在我们的大脑中,想要和喜欢属于不同的两个系统。
我们通常吧有认知障碍,但是在某一方面能力特别强的人称作“学者症候群患者”。
通过大数据对比发现,很多天才患者如果表现出需要运用右脑的技能,他的左脑一般都受过损伤。反之也是。
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天才技能有待激活。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也许都住着一个小小的雨人。
创造力在不评价自己的时候最容易出现。实验表明,在需要大量创造力的时候,你需要可以关闭大脑的评价区域,让后面负责创造的区域全面接管你的大脑。
如果边写作边修改,写作速度一定很慢,因为同时启用了大脑两个部分的区域。如果写作的时候不要去修改,等到最后写完了再同意修改,这样不仅内容会更好,而且速度会很快。
《绝非天赋》读后感(四):如何智慧地界定智力
#1.这本书怎么样
这是一本讨论有关智力对人生影响的书,是斯科特·考夫曼关于人类智力的探索路程,是一本巨作,引用了海量素材和多种理论,在书中能看到很多顶尖心理学家得研究和观点,使得这本书非常专业化,我觉得我得看好几遍,多做几次笔记才能看懂。
#2.本书讲了什么
开篇从历史角度,介绍智商的源头与测量办法;接着探究了学习障碍、天赋优异、天才灵魂这样的标签划分,在以标准为本位的教育环境下如何体现;然后作者研究了与投入有关的一些因素诸如动机、心理定向、自我调节等,也讨论了赖以成功得能力诸如刻意练习、一般智力、天赋异秉、创造能力等的真实含义;并最终在这些探索之后,给出了有关人类智力的新界定。
#3.本书谈了哪些点
智力究竟是怎么回事?儿童该如何开发智力?怎样看待特殊儿童教育?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诸如创造力、自控力、内驱力等之间的关系?刻意练习和一万个小时理论究竟是否有效?为何一门考得好就门门考得好?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专业解答,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理论与实验背景。
#4.书中结论是什么。
作者提出的个人智力理论体系包括以下几点。
②智力发展包括投入和能力
⑤理性可控与自发不可控认知过程都同样重要
⑥智力发展不能以某个标准来衡量。
《绝非天赋》读后感(五):《绝非天赋》解读
1.智商的来源:智商是一个被炒作出来的概念,它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
种族歧视是智商指数诞生的背景,当时的美国为了更好的清出“弱智人群”,即社会底层人士,将法国比奈的研究成果作为工具。
2.多巴胺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而是欲望。
大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小孩的学习动机就会开始下降。动机和多巴胺相关,可以引发人的欲望。例如有人想要一个东西,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
“想要”和“喜欢”是不同的概念。比如没带手机你会感觉非常不适,并不是手机对你很重要,而是你现在想要手机。
3.不久之后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一定思考帽
4.创作力源于你不评价自己。
创造力在不评价自己的时候最能时间。大脑分为很多区域,例如外侧前额叶皮层——评价。内侧前额叶皮层——联想。大脑有一方被抑制,那么另一方就会放大。不去评价,就会让你的创作力大大提升。
怎么关闭评价区?
1.冥想
2.慢跑 有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