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名字的故事》是一本由[意]埃莱娜·费兰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不勒斯四部曲看完两部了。 小说是埃莱娜的回忆,站在埃莱娜的立场,带着埃莱娜的感情。莉拉对埃莱娜的影响太大,读者有时也会被埃莱娜的感情欺骗,认为莉拉是坚强任性,甚至无所不能的。莉拉是荒漠中的玫瑰,美丽带刺的外表下,是时时刻刻的挣扎,而年轻时的埃莱娜只关注玫瑰,并未注意玫瑰生长于荒漠。 幼时的莉拉光芒万丈。才华横溢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极端贫穷的环境也遮掩不住她的光芒。学习生涯中的莉拉极其聪明,很容易就看得到各科学习的本质,不管是识字、语法还是算数,对多数人来说,规律是要有名师指点才可能明白的,而莉拉在完全无人指点的情况下可以自学习得,这天分从莉拉两三岁时就显现出来了。更奇特的是莉拉的写作天分。也许极其聪慧的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会展现天才的一面,写作体现的是人生的逻辑,莉拉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了对人生高妙的理解,也许还带有一丝丝傲慢。但莉拉又不是极端傲慢的孩子,她懂得审时度势,愿意勤奋练习,虽然会假装毫不费劲来让所有人不安。假以时日,她和她的天分前途无量。 莉拉和埃莱娜命运的转折点在小学升初中,在莉拉的父亲把她扔出窗外,坚定的拒绝让莉拉继续上学之时。可怜的莉拉,表面是个多么坚定和强硬的女孩,但作为一个小孩,她无法预知命运,无法改变环境,她焦躁的挣扎却不知道该怪谁,强迫自己把智慧用在其他事情上,用贬低上学读书来让自己更好过些。埃莱娜有一点点嫉妒莉拉,莉拉又何尝不嫉妒埃莱娜?但在转折发生的一刻,她们并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多少有些浑浑噩噩。如果埃莱娜在中学生涯中泯然众人,沦为吉耀拉或者玛丽娜,无法摆脱那不勒斯家庭妇女的命运,她们永远不会知道莉拉的未来本可能有多好。就像莉拉帮助埃莱娜学习时隐秘的想法:我比你优秀,你能做到的,我当然更可以做到,还会比你做得好。而埃莱娜成功了,摆脱了庶民阶级,成为了优秀的作家。皓首回望,莉拉失去的太多了,她的坚毅和聪慧,本可以让她成为波伏娃或者任何人,但她呢?她停在了十二岁那年的夏季。 也许转折,仅仅因为埃莱娜家比莉拉家稍微宽裕一点,也许埃莱娜的父母对学习稍微重视一点,也许仅仅因为埃莱娜是长女,而莉拉不是。引发严重事件的起因只是蝴蝶轻轻煽动的翅膀,命运洪流之中个人的天分如同草芥。埃莱娜的脱颖而出,是多少极其巧合的事件所成就的:与莉拉的竞争和莉拉的帮助,老师慈母般的支持,父母并不坚定的反对,她本人的聪慧和向上的欲望。天才少女莉拉的沉沦更像是必然。贫穷让学习成为奢侈品,贫穷让聪慧成为拥有者的原罪。没有人听说过读书改变命运,初中、高中、大学,谁知道读书有什么作用?不知道读书的力量的贫民让孩子早早离开书本,早早工作的孩子成为下一代贫民,子孙后代都摆脱不了这一命运。一片沉沦之中,只有埃莱娜是受命运眷顾的“幸存者”。 当然,贫穷和读书无用论也不断侵扰着埃莱娜。没有因贫穷而辍学的埃莱娜,多少次差点倒在读书无用论上。长大后充满魅力的莉拉不情愿的征服了城区里最富裕的男人们,嫁给了其中一个,一时之间风光无两。埃莱娜呢,读书似乎不能带给她什么,她的朋友莉拉阔绰而美丽,而她只会读书。两人的差异越来越大,埃莱娜在城区里黯淡无光,工作、嫁人,前途似乎都很渺茫。只有在知识分子的聚会中,埃莱娜能充分表达自我,她的学识和思想,她被激发的激情,让她变成最吸引人的那个。埃莱娜多少次怀疑自己,几乎放弃,都是快到最后关头,莉拉的几句话让她重回轨道。巧合吗?并不是。看似富裕而美丽的莉拉,实际正在荒原中挣扎,她在寻找出口,而埃莱娜,是她精神上隐秘的希望。 莉拉在寻找什么?书中没有明写。莉拉只是说,我的名字消失了。女人结了婚,就会成为丈夫的一部分,自我慢慢消失,消融在以家为名义的坟墓里。莉拉的丈夫为了得到她又不伤害自己,不得不说费尽了心机,他说凭什么索拉拉家族就能得到一切,也让人无言以对。她丈夫值得同情,但得不到莉拉的同情。莉拉不愿意被丈夫以爱之名捆绑和占有,她不愿意自己变成丈夫的一部分,以丈夫的目标为目标。那么她想要什么?女人在寻找什么?女人在婚姻里寻找的到底是什么? 莉拉的迷茫,映衬了埃莱娜的从容。读书让埃莱娜越来越从容。从高中毕业到文具店工作,到大学毕业回中学当老师,种种可能的境遇并没有让埃莱娜有过忧虑。莉拉表面目标明确,非常坚强,但她才是那个备受命运摆布的女人。她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就像任何一个普通的女人一样。丈夫的欺骗、暴力、不忠等等,即使没有出现,莉拉也不会好过些。莉拉在婚姻中,即将完全失去自我,成为丈夫的一部分,这也许才是她最受不了的。 莉拉婚后的遭遇,让人痛心。与尼诺的婚外情极致狗血,让人揪心。好在,莉拉还是那个充满生命力的女人。期待接下来的两部,看那不勒斯的人们如何成长。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二):《新名字的故事》:女性的选择与无奈
古往今来,塑造女性人物的作品可谓不少,就拿中国的《红楼梦》来说,里面女性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命运不同,一个女性人物就是一个故事,女性本身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在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创作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就塑造了两位让人揪心的女性人物——莉拉和莱农,她们两个是从小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贫穷的那不勒斯渐渐长大,在学业、事业选择上,在亲情、友情、爱情中,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
埃莱娜·费兰特只是一个笔名,她是一个神秘的作家,甚至没有人知道她的性别,2011年到2014年,她以一年一本的频率出版了《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四部小说,即“那不勒斯四部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费兰特热”。在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中,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莉拉和莱农的童年时光,以莉拉和斯特凡诺的婚礼为止,一个女性的婚姻意味着旧的结束,新的开始。而在这部《新名字的故事》中,接续了第一部中的故事,讲述了莉拉和莱农在各自的青年时代所面对的选择与无奈。
告别了童年时期的相对天真和无忧,莉拉步入了婚姻,莱农继续自己的学业,两个人各自瞩目,莉拉通过婚姻而改变了自己家贫穷的状态,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莱农离开家乡求学,进入一个新世界,精神生活富足。境遇的不同,使两人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彼此依恋、彼此互助,却又相互嫉妒、相互憎恨,这是一对矛盾的共生体,在各自的生活中成长蜕变。
费兰特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讲述的不止是两个女性之间的友谊,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成长的史诗,一个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原生家庭的影响、求学之路、爱情和婚姻的无奈……不同的选择,所面对的也是不一样的人生。在费兰特的笔下,每一个女性都可能找到曾经自己的影子,回想当初的某一个生命中的转折点,如果换一个方向,选择另一个男人,那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可惜世上并没有回头路,莉拉和莱农也是如此,当莱农在读书会上遇到了曾经深爱的尼诺时,不知道她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而莉拉带着和尼诺的孩子又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费兰特在第二部中又留下了一个大包袱,等着第三部的揭晓。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三):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女性主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四):Nana
一口氣看完了兩本,還好我身邊沒有這樣的莉拉 我是認真說的
因為以我的個性,一定會不停的比較,一定會在所有的比較中慢慢磨滅了信心
她比我瘦 她比我好看
她擁有一個我十分渴望的包
她的男朋友又優秀又體貼還帥氣
沒人甘願只是做星星 圍繞著別人轉
你光芒四射 真的會灼傷我
本來平凡的我們都有自己的小確幸 然而 你太耀眼
我們終究漸行漸遠
真的 還好我身邊沒有這樣的Nana
讓我可以一直開心的 只和自己比較的成長
我不需要去羨慕誰
也不需要任何的羨慕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五):嫉妒是丑陋的,但我只会为你变丑陋
在Kindle里读这本书。
读到最激动人心的98%时,Kindle没电自动关机了,想狗带!剩下的2%是回到杭州的那一晚读完的。
个人觉得,第二部比第一部要精彩,莱农和莉拉终于开撕,当然这么理解很浅薄,不过大家都是爱看这种相爱相杀的故事的。
莉拉从女王到女工,莱农从自卑的学生变成高高在上的作家,人的一生真是太难预料。但最讽刺的是,作家还是输给了女工,从以前到现在,未来也是。虽然莉拉很早就不读书了,但她的天才之光,一直在闪烁,直到莱农成为作家的那一刻,这光芒完全释放,简直能刺瞎人的眼。
两个女人之间,势必会有嫉妒,只不过在善意时,可以称为羡慕和崇拜。从来都是莱农在嫉妒莉拉,嫉妒她的美貌,嫉妒她抢走了尼诺,嫉妒她的自由狂妄,嫉妒她的天才。不得不说,嫉妒莉拉时的莱农真是丑陋,甚至邪恶,这都是人的天性吧。
但她又很爱莉拉,胜过任何一个人,这才是真闺蜜!只愿为你嫉妒到丑恶,也只爱你入骨髓。
很自作多情的我,读着读着觉得——嗯,我有点像莉拉;有时又觉得莱农身上也有我的影子,真是够够的 - -
读到第二部的时候也才终于验证了自己之前的猜想——这故事怎么总感觉不像我们这个时代的呀,一股子陈旧、晦暗的气息扑面而来。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莱农带着当年作业本上的《蓝色仙女》(为什么叫这么个矫揉造作又天真的名字)去香肠厂找莉拉,莉拉不再美丽,不再雍容富贵,她变得很粗糙,也很粗俗。在肮脏的冷冻室里,莉拉说自己不记得《蓝色仙女》了,莱农欲言又止,之前的喜悦一扫而空,只想快点离开。最触目惊心的还是,莱农走了不远,一个回头,就看到那神圣著作的灵感来源被莉拉扔进了火里......她们的梦想被火给烧死了。
本来以为故事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曾经的莉拉和她们共同的梦想一起死了,但作者真的超级棒,一句话又将故事的调子提了上去,也将我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从他的声音里认出来,那是尼诺。萨拉托雷。
我的反应:妈呀,尼诺这个大渣男又出现了!好期待下面的故事......
其实第一部是通过“阿富汗奸细”的推荐才知道的,作为一个很容易被书名吸引的人,看到“我的天才女友”,就忍不住去读了。
非常期待第三部的Kindle版出炉!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六):无题
故事进行到莉拉结婚生子,莱农继续求学深造,遥远的那不勒斯两个女孩的不同人生和我们周遭的生活如此相似,只不过换了个名字,换了个地方,故事还是那个故事。
想起儿时的一个玩伴,父亲酗酒,从小母亲便离开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打架斗殴抽烟喝酒,学习成绩自然也是不好。我们自幼一块儿玩,大人们也以成绩好坏区分好孩子与坏孩子,我很幸运,自小被冠以好孩子的名称。好孩子与坏孩子在一块玩,我总被教育着要远离坏孩子,可坏孩子虽坏却有着一种让人想靠近的魔力。他可以上树掏鸟窝、捅马蜂窝,下地烤红薯,钻进玉米地里偷玉米,用拳头捶碎掉瓦片。他敢在雨后的大水沟里游泳,把自己浑身上下涂满稀泥然后跳进水沟里洗干净。他带着我去跟别人打架,一个人打一群。
作为一个“好孩子”,所有这些我都不敢做,我只能在一旁看着他经历那些刺激有趣的体验。我唯一可以炫耀的事情、唯一可以让我有存在感的事情便是学习成绩好,可是他好像并不羡慕我。
他有他隐秘的心事。对于一个从小就失去母爱的孩子,寻母大概是一生的宿命。六年级那年他写了一封信,信封上模糊的地址是她母亲的住址。字写得歪歪斜斜,便找我给他代抄,稚嫩的字里行间里只是一个孩子最平常简单的索取。
我们在初中分道扬镳,我仍是那个人们口中的“好孩子”,按照预订的那样读高中读大学,他在学校拉帮结派甚至与老师打架,最后只得辍学回家,学理发,工地打工,结婚生子,生活的艰辛自不必说,那自幼年便缺失的母爱会在他生活中一次次啃噬着他。
我时常想如果他继续把书读下去会怎样,但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没有如果的,那早已被打好的命运底色不会允许他再涂上其它颜色。
前几日与正在读高中的妹妹聊天,她说她很佩服她闺密,自幼缺失父爱,高中上到一半怀了孕,十六七岁便要生小孩。妹妹说她很勇敢,敢爱敢恨,说不上学便不上学,可以给自己喜欢的男生生小孩。她们之间的境遇与莉拉和莱农如此相似。我劝她说千万不要轻易不读书,放弃获得教育的机会过早的结婚生子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这是在拿一生的命运作赌注,而大多数女生会在这场赌注中惨败。她反驳说不觉得她闺密很失败,相反,她感觉她闺密很洒脱快乐。我用成年人成功学的思维谈教育,她用年轻人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谈快乐和幸福,她不认同我,我也无法反驳她。
类似的故事发生在堂妹身上,初中读完不想再读去学了美容。我劝她要把书继续读下去,她说她实在是没有读书的天份。未涉世的年轻人对自己未来及世界的想象总是理想化的,在辍学之前她很自信对我说“你妹妹虽然上学没上好,但不代表其它事情做不好。”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她好像很厌倦,学美容是在异乡的伯父家开的美容院里做学徒工,边做边学,第一次离开家里在亲戚家学做美容,个中辛酸滋味只有她自己懂。
在遥远的那不勒斯莉拉和莱农的故事会继续下去,围绕着我周遭近在咫尺的生活也会继续下去,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类似的故事。作者埃莱娜在她的小说里写道“这个世界上的每样东西都生死未定,都充满了风险,那些不接受风险的人,那些不了解命运的人,在角落里日渐衰落。”我想起另外一句话可以给这句话作注脚――我始终是一个追寻者,但我已不再向星辰和书本寻求解答,我开始倾听自己的血液低吟给我的教益。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七):不必同情这个阶段的莉拉
上周还花大约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新名字的故事》,作者是意大利一名女性主义作家,虽然使用了写实的笔调,以及复杂的时代背景,但如果你抽取其中的主要脉络,依然会发现玛丽苏文的本质。
莉拉是本书实际的主角,美丽,聪明,几乎所有的男人都不可避免的会爱上她。她在快速的恋爱结婚后发现嫁错了人,并且和丈夫迅速翻脸,但是因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无法立刻结束这段已知的错误,只能把情绪发泄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旁人身上。只有当其他男人愿意承担起责任,她才会离家出走,依附于另一个人生活。当然在对男人的选择上莉拉充分考虑了保留自己的傲气的必要,因此并不会选择索拉拉兄弟。我对莉拉最失望的时刻是她把恩佐拉下水的时刻:让对方为自己无限付出,然后发好人卡......
莉拉所在乎的,只是“自我感觉良好”。
这本书描述的那不勒斯社会,让人很愤怒。男人把女人看做不成熟的,神经质的,和小孩一样需要时时教育的存在,打女人就像打自己的孩子。而女人——不得不说真的非常不争气——似乎非常安于这样的处境,并且也时时刻刻表现的非常不理性,任凭情绪左右,骂人和哭喊就是她们处理冲突的手段。
在这一点上面,莉拉和其他人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莉拉有更多的天分,但是她生活的方式,发泄情绪的方式,依然是典型的那不勒斯女人。可能最大的不同,是莉拉更加纵容自己的情绪,而她的情绪往往也更加的热烈。
一开始也同情莉拉,尤其有莱农的对比。莱农没有莉拉的才华,却因为更加幸运,能够一路读到大学,能够改变命运。但是看到后来,开始发现莱农的韧劲。要读完大学,或许根本用不着那么多的天才,能够坚持,持续刻苦就够了——莱农做到了这一点。记得之前看过一个对美国穷人社区的调查,发现这个社区的人要提升自己的阶层,最重要的是做到两件事,一件是读完高中,一件是不要未婚先孕。莉拉一直在随波逐流,没有主动想要改变生活,生活凭什么改变。
这本书被称作女性主义作品。但我认为一个成年人首先要有责任心,而这一点本书中几乎所有的女人都缺乏,所以只好呵呵。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八):一场与生命的对抗
评论区里的很多人其实根本无法理解四部曲,因为他们就是活在新城区的那些人。读着高雅的书籍,有着良好的家教,嬉笑怒骂地点评着失语阶层的生活,放肆指摘。你甚至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她说,她看着加利亚尼老师的女儿,就觉得有些东西自己这辈子也不会拥有。 社会中天然地存在着路径依赖,有些人足够幸运地来到了新的天地,有些人则被困在原地,有些人则为原有路径设置了更多的吸力。 但是来到新的天地,意味着你要摆脱现有的桎梏,摆脱那种时刻想要把你同化的力量。意味着你要试着融入新的人群,你要学会自嘲学会掩饰也要学会抗争。但是最后会发现,原有的烙印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在伤疤上展开了更多可能。而这种不同以及随后的超越,却也让我们更加特别。 我显得自己很了解的原因,是因为我也来自一个像那不勒斯一样的社区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九):“好学生”OR“坏学生”(注:书还未看完)
小学时,埃莱娜,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努力得到老师的认可。莉拉,一个坏学生,独立,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一次识字事件,让老师同学意识她的聪明,赢得老师的喜爱,同时被同学们嫉妒。而在莉拉展示自己的聪明后,埃莱娜一方面怕其超过自己而嫉妒,另一方面有欣赏羡慕,想要和莉拉做朋友。 中学,没有了莉拉在旁边,埃莱娜一方面觉得解脱,觉得自己强于莉拉,一方面失去目标而迷茫。莉拉,没有上学,却去图书馆,在家学习鞋匠的技能,一直有自己的想法。 另一方面,莉拉对埃莱娜应该也是嫉妒和欣赏,怕她超过自己,又有一种心心相惜的感觉。 生活中你是那种“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好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父母的想法,能有不错的生活,然而仅止于此。“坏学生”,知道自己想要的,坚持内心,可翱翔九天,出乎所有人意料,亦或是低落到尘埃。 谁知道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2018.1.2
埃莱娜和莉拉两个人相互依存,埃莱娜提供指南,框架;莉拉提供那种精神力,名为坚定。两人最大的区别大概是主动。
埃莱娜易受他人影响,没想过那种拼命的追求,易妥协。初中毕业,本来想要屈服于命运做个售货员。后来在老师和其父母的谈话后,得到了继续上高中的许诺。
莉拉,有自己的想法,坚定。囿于家庭,无法上初中。后来专注于做鞋子,并且想做出新式样。她在阅读,拉丁语,舞蹈,政治上表现的专注力让人着迷,好像只要她想,就可以做到。
站在埃莱娜的角度,一时的骄傲,然后就是自卑,嫉妒到发狂。然而在莉拉为了她拿出刀的时候也是感激,感觉还是朋友。
《新名字的故事》读后感(十):我只能是我
进入到青春期后,莱农艳羡着成为女人后的莉拉香车宝马的婚后生活,对学习不再抱有热情。没有了无比聪明的莉拉可以追随其后,她开始怀疑自己学习的意义,实际上这样的怀疑持续到小说的最后一章。即使在小说结尾她出书了,却发现书的秘密核心却是十岁的莉拉写下《蓝色仙女》的内容。莉拉在她们一起成长的漫长岁月中持续地点燃了她的思想,在莱农的潜意识中蛰伏着思想迸发的种子。
只是莱农有机会让这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萎靡,为了模仿莉拉的幸福生活而与安东尼奥恋爱,莱农在扯开一切现实的荆棘后努力学习。规律的作息,高度的自律,勤奋的打工,参加老师组织的谈话聚会,机会终于向她招手。她考上了比萨师范学院,离开了那不勒斯,公费读书,拥有了自己的宿舍、床、书本、空间和时间。
然而为了适应新生活,融入到更大的天地中,说着一口那不勒斯方言的莱农又付出了更多努力。模仿比萨人的口音,为人谦虚不自傲,成绩异乎寻常的优异,跟随着学生领袖弗雷科并成为了他的情人,后来认识了彼得罗及他的知识分子家庭,但却陷入到自己永远无法和他们比肩的焦虑之中。
莱农意识到尽管自己会说一口优美的意大利语,成绩非常优异,然而依然对世界发生的事情、博学的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话题一知半解,常常不懂装懂。她发现自己永远无法像彼得罗一样拥有清晰的逻辑,理性条理的思维模式,那是需要在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耳濡目染加上持续训练才能在一个人头脑上留下的痕迹。莱农意识到自己才华的欠缺,像她之前意识到与真正聪明的莉拉之间的距离。
无论我们多么努力,终究会被我们的潜能打败,撞上人生的天花板。但是这时候,你身上已经具备了一些武器,你可以选择走另一条路,比如莱农没有去做学术研究但也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我们现在能看到那不勒斯四部曲,相信也是作者选择才尽其用的结果。
前提是,你得先撞到天花板。非常佩服莱农的一点是,她非常出色地撞上了自己的天花板,她有自己欲求的东西,她也并不是只是口头说说而不去付诸行动。看着她会有一种惭愧的心情,出身门房的女儿,却彻底改写了文盲半文盲的家族史。莱农于我,是一种激励,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付出。也许做到莱农这样,才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
莱农像莉拉在世上的另一个我一样,如果莉拉在小学毕业后继续读书,毫无疑问会比莱农更加出色。她可以凭借非凡的才智进入到最高学府得到深造,她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生活得风生水起,而不只是彻底卷入那不勒斯昼夜不息的是非争夺之中。但是她太聪明,太早被发现,在她还未完全成熟之际陷入了金钱和婚姻的骗局。她有了钱,却失去了可能得到的其他一切。结婚,和一个并无深刻爱恋的男人在一起,成为他生意局中关键的一部分,屈服于他虚伪的克制面孔下的残暴,拥有财富的莉拉活在暗无天日的地狱中,找寻不到人生的意义。设计出赛鲁罗牌鞋子的小姑娘在斯特凡诺把鞋子送给索拉拉兄弟之前已经被扼杀,那只是莉拉童年时的一个游戏,利益至上的商人却不相信游戏已经结束,他们无法再利用莉拉灵机一动的灵感赚钱。
直到遇见尼诺之前,莉拉一直被险恶的金钱、丑恶的商人所包围,她的天才被消耗在应付顾客和周旋生意之中。她感到周围的人们都在变形,肉体在空气中破裂消解,不复他们本初的样子。在那个小岛遇见尼诺之后,她从真正欢愉的爱情中感知到了生命的喜悦,事物的本真,环境能够给予的真正的安定感。她捡起了之前丢弃的读书、写作,与尼诺一起迸发出新的思想火焰,毫无顾忌地私奔,疯狂地相爱。这是莱农无论多少次恋爱也无法感受到的,她只是喜欢安东尼奥、弗雷科、彼得罗,却谈不上疯狂地爱他们。爱情在激情之中达到极致的感受,生命在疯狂之后得到完整。因此莉拉才会跟莱农说她多么希望她能体会一次这样的感受。而不是只作为一个懵懵懂懂的书呆子,为了虚荣和恐惧不停奔波。
然而莉拉终于还是尝到了爱情的报复,在和尼诺私奔二十三天后,尼诺在一次他人的威胁后离开了她。他们在一起生活时已感到彼此的不合适,尼诺无法认为莉拉肆无忌惮的说话方式,那是缺乏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整个那不勒斯的社会生活在她身上烙下的痕迹。打破一切规矩,无视社会等级和礼仪规范,忘我地追求自我,这是莉拉的魅力所在。这一切却让那个忧郁害羞的青年疲于应付,丧失了和她在一起的决心。那个怀着情人孩子的女人因为信任和恩佐的约定再一次回到了出逃的家中,把生活的重心移到了抚育孩子身上。
虽然和斯特凡诺的摩擦依旧在,和索拉拉兄弟的纠缠,以及第三者艾达的介入,但是经历过生活幻灭的莉拉可以无视一切,只抓住尼诺的孩子这一唯一的稻草。后来离开斯特凡诺已不可避免,恩佐带她离开了那不勒斯的街区,他们租了一座低矮廉价的房子过起了清贫的生活,但是她的孩子非常聪明和漂亮。为了维持生计,莉拉托布鲁诺找了一份灌香肠的工作,她成了被同事奚落的女工人,为着多十里拉的工资在冷冻室里工作。在将要出版一本小说的莱农精神焕发地来找她时,除了贫穷在她身上流逝的痕迹外,莉拉的才智仍然没有被残酷的生活抹去,她和恩佐晚上开始学习计算机程序语言。她又进入了莱农所不了解的世界中,又将再一次领先于莱农,莱农又将牵扯到她的影子中去,如果她不够坚定的话,莉拉又将塑造她的人生。
天才的命运曲折坎坷,简直像数学公理一样亘古不变。莉拉失去了很多东西,但是她并没有失去最核心的东西,她的天才。莱农得到了很多东西,但她唯一没得到的是像莉拉一样的天才。她也不可能拥有莉拉的生命经验,那些莉拉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的东西。
命运残酷吗?的确残酷。天才少女莉拉饱受折磨,但这些折磨同样锻炼了她的心智,扶植了她骨子里倔强直率的性格。毁灭的另一种意义是重生。
命运残酷的真正内涵是,无论我们经历什么,我们都只能做到我们的潜能限定范围中的那个人。莱农只能是莱农,莉拉却可以是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