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幕戏·结》是一本由唐七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17-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幕戏·结》读后感(一):读四幕戏,入戏太深
她十二岁遇见那样优秀的他,对相貌才气平平的自己第一次有了强烈的愿望,让自己能变得和他一样,自此他成了她的男神,是她一直崇拜追逐的对象。
可如果没有那次的相遇,聂非非以后能再同聂亦有那样的缘分吗?我们不清楚,或许能,或许命中注定,或许不能,也许他们往后形同陌路,也许聂非非会在电视报纸网络上知道聂博士,然而聂博士可能都不认识她。
读四幕戏上册的我一直认为如果聂亦在那次无聊的相亲会上随便选择的那个人不是聂非非,那么或许他同样也会被那个女生所吸引,从而是另一种的缘分。但前阵子四幕戏下最终的结局我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这种假设根本不可能,除非聂非非没有被聂亦他们家所邀请。为何这么说?聂亦初次有聂非非的印象可能来源于非非的摄影作品,有了初次对作品好感的印象,再来就是他们的初次相遇,噢不也不能算是相遇,因为聂非非没有看到聂亦,但在那次派对上她同别人跳舞时的对话,以及康二数落她时她对此的回答,让聂亦觉得有趣,他笑了,要知道聂博士可是高岭之花啊,不轻易对其他事情感兴趣的人能在意到聂非非,可见他那时候就记住了这个女人,所以在那次相亲派对上自然聂亦也会注意到聂非非,况且当时聂非非穿着一身土黄色的裙子。
聂亦并非不懂爱,但我觉得他有点慢热。
人人说,聂非非为了聂亦,将自己的爱小心地藏着,即便掉了孩子也不想让他负责,会因为觉得聂亦不爱她可以选择放手,可以说为了聂亦卑微到尘埃里,但我想并不是这样。
聂非非,聂女神是我看过所有书以来最喜欢的一个女主,她身上有各种金光闪闪的亮点吸引着我,而我也很想成为那样的人,不喜欢的人从不会委屈自己,但会为深爱的人付出一切,讨厌就爽爽着打一架,有时候武力更能解决麻烦的事情,也会为了崇拜的对象,她的男神,她喜欢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但她也清楚自己这么做也有可能换不来聂亦的一眼回眸,或者即便聂亦对她明确说自己给不了她爱情,可她还是这么做了,那么努力地成为了那样优秀的艺术家。
人生总要有一个崇拜的对象,这个让你崇拜的人能让你变得更好,能让你追逐更好的远方。
爱不是囚禁和掠夺,而是希望他好,自己可以选择放手,可以做到“他有他的十丈软红,我有我的海阔天空。”
聂亦,聂博士是一个科学家,从小就是个天才,他在遇见聂非非之前,说了对爱情的看法,现在回头看的时候,还是觉得聂亦能说出这样的话实在是很帅,帅归帅,但他也不会料到自己以后会那么地爱着聂非非,可以为了她抛弃他之前所有的原则。
现在回头想一想,其实自己最终最心疼的还是聂亦吧,这种独活谁都承受不住,就连我这么一个他们故事的旁观者,在聂非非沉眠于大海的时候,就忍不住哭了,何况是聂亦呢?
多么骄傲的一个人啊,聂非非闯入他的世界,融入他的生命,但有一天她不见了,聂亦哪儿能承受得住。他说:“她爱着谁都好,只要她还活着。”他可以不让她爱她,只要她还活着,只要他还能见着她,只要他爱着她就好了呀,跟聂非非当时多像,非非希望他好,能和他呆在一起就好,只要自己爱着聂亦就好,两个人多像啊,对爱情的深情,希望对方都好的痴心。
抛弃了所有原则的聂亦说,“如果我做的这些事让她失望了,她应该回来,告诉我做错了。”徐离菲说他应该知道聂非非死了,他说,我不知道。
自欺欺人,有什么用呢?
只是一个劲儿像复制徐离菲一样,想创造一个一模一样的聂非非,即使聂亦他心里清楚,他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聂非非,再没有像她一样爱着聂亦的聂非非。
但他就是做了,他沉浸在他遐想的世界,谁能让他走出来?我们心里都知道。
数一数,他们在一起的时光真正只有三年,三年,弹指一挥间,往事如过眼云烟,却让聂亦记了一辈子。
我想,聂亦是不是有过后悔,他每天工作那么忙,在结婚之后却又因为公差而错过他们的蜜月之旅,聂亦当时是不是在想反正岁月还长,他们可以慢慢享受,是不是没有想过自己试着去爱聂非非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生命的流逝.不过说回来谁会去提前想到这些呢?
生命,可以青嫩如刚出生的婴儿,可以火热如热血少年,可以苍白如憔悴老人。
在结尾,聂亦听了录音笔最终走出来,我想我还是开心的,非非也会欣慰.在最后的一句:“你是不是等得不耐烦了,非非,我来找你了。”我觉得很悲伤,但再读却发现这是好的结局。
很少人说过徐离菲,那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说克隆人?她被阮奕岑当作了聂非非,是被聂亦复制出来的聂非非,可以说她的存在是被当作替身的一个存在,虽然如此,但她仍为自己自在的活着,她的一生被植入记忆,她活着的短短几年就是她的一生,如果说我最心疼的是聂亦的话,那徐离菲是我第二个心疼的对象,但我不认为她完全被支配和左右,徐离菲亦是我看到的另一种性格的特点,她有自己的感情,她爱过阮奕岑是她真实的存在,但多么可悲,徐离菲直到死都一直认为她此生唯一爱过的阮奕岑只是将她当做聂非非,而当他意识到的时候却又无情的抛弃她。但读到最后我却恍然发现阮奕岑是真真切切地喜欢上了徐离菲,喜欢上了这个虽然和聂非非有着相同样貌,却不同性格的姑娘。但恍然回首,还是晚了。我不清楚徐离菲在寿命将近时在想些什么,这一生的荒唐可笑?还是和阮奕岑一起的时光?聂亦说徐离菲恨阮奕岑,可是真的恨吗?
——残留水纹 空留遗恨;
——愿只愿他生。
但不可否认,读四幕戏,入戏太深。
【最后我想说,唐七从未给过我们失望,四幕戏让我读到了很多,对生命的理解,对爱情的见解,以及专业用词的功课做的很足,是熟悉的味道亦有了更高层次的升华,看完既不满足却又觉得这样最好,聂亦和聂非非是心目中最美好的爱情。】
《四幕戏·结》读后感(二):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
首先声明,看了很多人评论说这本书涉及到抄袭等等传闻,我不知道是不是真,这种情节设定的言情也是第一次看,这也是第一次看唐七的书,不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我真心不喜欢,还是比较喜欢这本书中的故事。
我真的很喜欢书中的聂非非与徐离菲两个人,两门两个人的坚强和洒脱真的是震撼人心。这本书让我读懂了什么叫做“爱”,什么叫做“洒脱”
如果有一天你被查出了绝症,你会怎么选择,插着一排排的管子,躺在病床上苟延残喘,头发一大把一大把的掉,最后不成人形死的痛苦不堪?或者你有免疫系统的疾病,想要生存就只能一辈子住在一个完全无菌的玻璃房子里?有一种洒脱叫做从容的面对死亡!聂非非选择了离开家庭,留下自己最好的一面给自己爱的人然后从容的走向了死亡;徐离菲同样拒绝了帮助选择了死亡,何等样的洒脱!
一个人对一个人的爱能达到什么程度,是我对你的爱到了我宁愿弃你而去,也不愿意在你面前让你看到我的凋零;我对你爱到我宁愿成为别人口中不近人情的科学怪人,也要让你再次来到这个世界上,就算我知道我创造出来的你和已经故去的你即使血型,DNA样貌一模一样,但是性情也是天差地别,我也依然按照我心中的你把你复制出来!
你有一个心爱的瓶子,有一天这个瓶子碎了,你又制作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新瓶子,你觉得这个新的瓶子和打碎的那个瓶子是一样的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就像是聂亦自己复制出来的聂非非的克隆体徐离菲,尽管和聂非非长的一模一样,基因一模一样,甚至性格也极为类似,可是呢,徐离菲就是徐离菲,聂非非还是聂非非,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聂亦也明白这个道理,无论他怎么克隆,他爱着的聂非非也不会回来了,所以他才会痛苦的化身为疯狂科学家。聂亦纠结的就是想要为自己的爱人复仇,身为世界顶尖的生物科学家,他最终解决了聂非非身上的基因缺陷的疾病,获得了世界最高奖项!可是他爱着的人还是回不来,最终聂亦还是追着聂非非的脚步去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我想聂亦他是想告诉聂非非你不用走,我终于能治好你了!
科学的伦理就是科学的本身,科学本身承认科学赋予人类探知极限和尽头的权利。许多的疯狂科学家都是信奉科学伦理的。但是科学伦理有时候和我们的道德伦理石象湖冲突的!比如克隆人,你说他们是正常的人类么?早在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就诞生了,如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年,按常理来说通过二十年的技术发展克隆人应该是不成问题了,但是直到今天克隆人也是被世俗所不能接受,即使是到了书中提到的2023年,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克隆人也只能偷偷摸摸!如果有一天科学的力量真的强大到书中描绘的那样,从一个细胞到一个成年人只需要四十一周,而且还能通过心理大师灌输记忆,活生生的创造一个人会怎么样?无法想象,但是我知道克隆体肯定是和原体是不一样的!
《四幕戏。结》是一本让我感到震撼的书。糅合了科幻,伦理,感情等等的元素。情节紧凑让人目不暇接!端的是让读书的人大呼过瘾!我本以为是一本男女主角相爱相杀的老套桥段。哪里会想到我会越读越沉迷,越读越想看后面的过程,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在我看来这本书主要突出了人类在将来科技大爆发前提下必然会面对的科学伦理关系,而且还要重新定义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严格来说这本书的结尾脱离了原先言情小说那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套路,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结局对于书中的主角们而言是最好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将科幻与言情相结合,将科学的现实与情感的冲突描绘的精彩异常。
《四幕戏·结》读后感(三):至死不渝的爱情
看到最后,抑制不住的眼泪,哭了,泪点很低的我,受不了生离死别,受不了这种虐心的爱情,这或许就是小说里面的爱情,荡气回肠,幸福的爱情,因为不幸而分离,将那份爱深藏在心底,去完成未完成之事,那是一种何等的孤独寂寞与悲伤。
癌症是小说情节里最重要的桥段,如果故事里,感觉那怎么能行,我也确实因为这样的桥段,流泪了,主人公聂亦与聂非非,公主与王子般的爱情故事,但那些都是通过徐离菲这样一个人物来引出,都是回忆的事情了。
一只黑色的录音笔是一个线索,带动着故事的发展,因为录音笔里有两个主人公的故事,里面是聂非非对聂亦的爱,是他们爱的见证。第一次出现是徐离菲,她是谁,是一个谜团,她的身世成为了故事发展中的中的重要的内容,我也一度怀疑,她就是聂非非,是失忆了,在接受治疗。失忆也是最常用的桥段,但是出乎意料的事,她不是非非,这与聂亦所从事的工作有关。因为爱的太深,做了有悖伦理的事情,她是克隆体,当聂亦觉得那是非非的时候,那段录音笔又出现了,她把他拉回了现实,故事又一次出现了情节的转换,让他意识到复制品毕竟不是真的,他没能成功。最后一次出现,那时他们的孩子聂雨时,最后补在她后面的录音“我来找你了,非非。”
如果爱情一帆风顺,那就不会是深入人心的爱情,大起大落,分分合合,即使爱着对方,为了对方着想,也愿意放手,给彼此幸福。当一个人遇到不幸,他选择放手,让对方等到幸福。装作若无其事,内心痛苦无比挣扎,以为离开现在的自己,对方能够更好更幸福的生活。这样的故事,让人看着揪心,看着会心痛。
回到现实,恋爱和生活,是两种状态,恋爱时,两个人都是最好的一面示人,所谓爱屋及乌,缺点也是优点。但是当结婚后,日子每天都是这样,生活没有那么多新鲜感的时候,故事的前半段,并没有让我很投入的去看,但是结尾,我还是有被感动。那是一种离别的痛。会不会只有在生死离别时,才会珍惜这份情感,当你觉得日子无聊的时候,没有人会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睡着了,明天会不会醒来。不要等到失去时,才觉得珍惜。
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的故事,在现实中会很少。作者的笔下,对于爱情还是一种力量,那时一种纯粹的爱,是一种为了彼此可以放弃生命的爱,如果没有彼此,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包括他们的孩子,让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个电影,他是一个小区的管理者,后来被选举给换掉了,他一直想着自杀,因为他最爱的妻子离开了她,他一直想把事情处理完,然后自杀去找他的妻子,去陪伴她,他想了各种死法,都被邻居给搅乱了。最后他还是安静的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去陪伴他的妻子。
爱情之所以珍贵,她是一种内化的东西,不是物质存在,而是在心里,一种让你能够为之心跳加快的奇怪感受。它无法用言语去表达,因为每一个的心中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表达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再美好的爱情,都需要认真的去呵护,去珍惜,珍惜当下,对爱的人,爱自己的人,好一点再好一点。
《四幕戏·结》读后感(四):这本书是我对唐七彻底的失望
想起以前为了唐七手撕过大风的粉丝,现在只能硬着脸皮骗自己她还是有写的好的,属于自己的,毕竟先接触的是桃花,而且很久以后才知道调色盘,所以一直不想面对,但四幕戏的出现让我失望到闭嘴。
这确实是一本不怎么样了的书,人设和故事大概都还在之前的影子里,区别在于白浅是神仙死不了,聂非非是凡人所以只能说拜拜。无尽但是莫名的误会填满后半本,不得不跳过大段大段的误会和生硬加进去有凑字数嫌疑的什么病危的艺术家。
说开脑洞可能是这什么免疫系统崩溃,但跟书里说的一样,这不算一个多长的故事,几句话就能说完,没有那种提出纲领来以后让看的人有那种,这怎么可以说的这么简单呢,这里面的内容多丰富呀,明明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暗涌呀,这样的感觉。
对唐七很失望,对以前很喜欢唐七的自己很遗憾,没办法,人对自己还是比较宽容。选择视而不见自己的错,以为一切都会过去。
不过,希望呼吁唐七为抄袭道歉的人,少些过于恶毒的言辞,抄袭再过分,罪不至死,别让看的人触目惊心。
《四幕戏·结》读后感(五):悲伤而又圆满
小说看完了,满心悲怆 仿佛一切本该如此,又不能自已的哀伤 尽管命运多舛,尽管造化弄人,总归—— 各得其所 人是需要信仰的,免我飘摇,慰我彷徨 他们,是彼此的信仰 为了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为了一个人勇敢强大 为了一个人,抛弃理性、明智、正直、善良 为了一个人,斩断冥河 无所谓了,爱情没有死 人生几幕戏,无不经历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有人"弱冠而死,百年则葬" 有人一眼万年,一生无憾 长长久久那么少 一期一会 "当戏幕降下,曲终人散,唯有爱,用不终结" 两年等待,一个圆满的悲剧,我很满足 ——第七幕戏
《四幕戏·结》读后感(六):无望里的守望
当夜幕降下,曲终人散,唯有爱,永不终结…因为买书凑单,选中了这本书,这些年唐七因为抄袭门,也算是一路坎坷跌跌撞撞。还记得当初华胥引时的惊艳,这种惊艳随着时间推移,也逐渐冷却了下来,而这两天,几乎不眠不休的看完了四幕戏,心中忽然有些荒凉和无力。其实在看之前,我很无聊的去网上搜索了一下结局,得知是个悲剧的时候,有些咋舌,年纪大了不能忍受悲剧,怕自己难过,也怕再流眼泪,毕竟还是希望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奈何周末有大块时间空下来,最终还是决定开看。可以说,这是我这么多年以来,最特别的一次读书体验。因为一开始就知道是悲剧,所以当看到那些诙谐的对白和幽默的情节,始终没能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因为一开始就知道是悲剧,所以从始至终,我没有相信奇迹发生在聂非非的身上,就像是上帝的视角一般,静静等待审判的那一刻最终来临;因为一开始就知道是个悲剧,我默默地看着聂亦的绝望,心知这个绝望会一直持续到故事的最后,没有任何转机。
可即便如此,我还是为他们的爱所动容,守护彼此,全心付出,这是无望中让人感觉到些许温度的守望,所以我在淡淡的忧伤中看完了这个故事,并且相信在另外一个世界,聂亦和非非会永远在一起,再无分离。
《四幕戏·结》读后感(七):无(少)剧情版随笔
四分之三以后,结局拖了很久才看,因为舍不得。
“当戏幕降下,曲终人散,唯有爱,永不终结。”这是封面上的一句。
起初看书名和封面以为是本神话小说,读了才知是本未来科学文艺爱情小说。一开始喜欢男二多一点(开头露脸比较多),开头跳跃式的插叙也并不十分习惯,好在女主性格十分有魅力,明明一早看出是个悲剧,还能看着看着就笑出声,文笔更不用说,穿插很多作品金句。
年轻的时候喜欢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多一点,现在对文笔文化功底更加看重。世上难有聂亦聂非非这样出众的人,故事(童话)毕竟只是故事,现实里的我(们)做不到处处极致面面俱到,我(们)大多时间都在很怂的度过。做不到明明很紧张还假装淡定从容,做不到没有私心的成全与放手。很难一路误会还能顺利成眷属,更难遇到生死相随的爱情。
聂亦的完美,不及聂非非的真实。聂非非不是天才却为了靠近天才,努力成为了领域响当当的人物,努力的程度之感人。她可以几十天学外语,可以好多天不出工作室没日没夜的赶工,这样的敬业是值得年轻人学习的,因为热爱才会全力以赴。
就算这只是个故事,就算生活它不尽如人意,就算生活没那么多有趣的事可以分享,但它还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着。
实体书果然还是比电子书有魅力,起码可以留下岁月的印记,传承下去。
生活在继续,我们的故事也还在继续,爱依旧是永恒的话题。
《四幕戏·结》读后感(八):共渡一段因缘,共赴一场生死
一些话写在前面。
网络上的喷子太多,打五颗星是个人的观点而已,如果被认为水军或者无脑粉之类,大家开心就好,我不接受道德绑架和强制灌输。
唐七抄袭的事一直闹得沸沸扬扬,这么多年了,仿佛永远都不会完结,真是替那些依旧不依不饶的人觉得累。大学的时候宿舍有人非常迷恋小四,当疯传小四抄袭《圈里圈外》的时候,此人还专门认认真真的读了《圈》,最后根据个人体验进行了总结陈词。毛爷爷教育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抄袭这种事我本来懒得凑热闹的,觉得这是很个人的事,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没必要非说谁好谁不好。可是《十里桃花》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夜华几乎是我最喜欢的男主,因此,我还认真的找来《桃花债》想要拜读一下(抱歉,调色盘什么的我是不大会用的,且没那个兴趣研究如何使用如何解读,我更相信自己的体验),然而,可惜的是,大概有两次下了决心要读,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个人并不喜好大风吹过的文笔,它抓不住我(或许以后会,但至今还没有);此外我确实不是耽美文的爱好者,喜欢男女配,喜欢美满大结局,甚至也可以算喜欢傻白甜文。现实世界里求而不得,有情人天各一方的故事太多,为什么不能在文字里保留一些简单美好,让有情人披荆斩棘,终成眷属。因为确实没有完整的读完《桃花债》,所以确实不好评论《十里桃花》是不是抄袭。但就个人而言,《十里桃花》依旧是我最喜欢的言情文之一。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依旧坚挺的支持唐七,我甚至有些担心未来会不会有一天唐七扛不住这些流言蜚语,再也不写了。如果那样,我想我会怨恨那些恶语相向重伤她的诽谤者。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写我喜欢的文字的人,我再也看不到她的作品,我会感到痛心和难过。
以上是一些题外话,以下是与这本书的因缘。
《四幕戏》是我无意间找到的一篇文。那时候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或听到唐七任何新作品的消息,于是手动搜索了唐七的相关信息,除了一堆抄袭相关的内容,就看到她开了新文。
《四幕戏》是从百文开始追的,为此还专门注册了账户。彼时,我正站在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抽到的签是,我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但不论我选择什么,我都会付出代价。当时我在申请出国留学,我不明白这个签的意义,后来,时间确实给了我答案。大概在《四幕戏》前几更的时候还挺顺畅,后来我追上了更新的速度,之后,生活中最重要的日程就变成了——等待。等待国外导师的回执,派遣机构的信息,以及唐七的更新,还有,死亡。在我准备申请材料的过程中,奶奶病重住院,几乎同时爸爸被查出肺癌IV期,已扩散。没有经历过的人,大概难以体会那种焦灼。我迫切的想要一个结果,一个答案,可是时间之河兀自的静静流淌,并不因为人的喜怒哀乐而改变速度和方向。我只能等。在这漫漫的等待中,我竟然发现一个有点美好和可爱的巧合,基本上,只要唐七更新,外导的邮件基本就会送达我的邮箱,几次三番都是如此。后来,第一幕更新完,跟外导的沟通也基本结束,我以为,我将等到我要的答案,面对新的生活。
后来,我如愿漂泊到异国他乡。待渐渐适应他乡的生活后,我想念《四幕戏》,于是再一次搜索,但还是没有任何更新消息。我不知道唐七什么时候会更新。我只能等待。看到第二幕更新的时候,我记得是他乡的2015年1月6日,如果我的记忆无误,第二幕是2015年1月4日开始更新的,或者是5日,时差倒得有点混乱。不管怎样,那是我生日的前几天。我自作多情的当做那是一份机缘巧合的生日礼物,并且我很喜欢这份生日礼物。在第二幕更新期间,我终于还是等来了父亲的死亡。是的,这份等待并没有在2014年完结。彼时的我神经大条,并不能体会死亡意味着什么,只是被一些生活琐事折磨的夜不能寐,几近生无可恋。第二幕追到头,唐七说,后面两幕不在线上更新,要出实体书。
2016年,我并没有等待第三幕和第四幕的实体书。可是没关系,我想好的文字都是需要不断的打磨,需要灵感锻造。而灵感这东西,并非时刻都能喷薄而出。
2017年,又是偶然得知《四幕戏·结》的实体书终于完结。看到两本书销售的网页,我竟然情绪难以自制。过去这两年多的记忆被开了闸,洪水猛兽一般倾泻而出。我都快要忘记曾经的自己是如何一次次熬过那些无助和绝望的日子,被这个简单的商业化的网页点燃,绽放大朵大朵的花火。我一直希望非非和聂亦的故事可以圆满的结束,即使圆满中还有一点小残缺。可事实是,我判断错了圆满和残缺的主次。前两幕倒是挺快温习完毕,到第二幕的结尾,我突然害怕这个故事并不会以我想要的方式结束,于是我翻到了结尾。这并不是我惯常的阅读习惯,但幸好有这个心血来潮的举动,让我不至于太悲伤。我酝酿了大概一周,才开始阅读第三幕和第四幕。
聂亦和聂非非的故事其实挺荒唐可笑,却又凄凉的让人心疼。一如唐七以往的风格,前面的部分嬉笑不断,后面却让人难过。男主也是唐七的男主风格。其实有些佩服唐七的知识面,文理兼修,反正是糊弄过去了我这个“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文笔也更加成熟稳重。与前面几个长篇不同的是,这一篇是残缺中有一点小圆满,但终归是个残缺的结局。
非非小心翼翼的用比蜗牛爬还要缓慢的速度,一点一点靠近聂亦。大神聂亦却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爱情,这就是他遇见的最好的爱情。非非终于如愿以偿,可以用神舟的速度奔向聂亦大神的内心世界,然而美好的部分却戛然而止。他们终于一起看到了好的爱情,却要面对生离死别。
曾经也想过这样的问题。如果相爱的一双人先后死去,谁先离世会好一点。看到的比较温暖的回答,是希望自己后死。因为先离开的人会更轻松,后离开的人却要独自面对残缺的爱情和物是人非的生活。所以对于相爱的人,总是后离开的人要承受更多。所以如果我特别特别喜欢一个人,也是会想要他先离开吧。虽然如果能一起去另一个世界会是更完美的答案。
好的爱情会带给人什么呢?它带给非非信仰,于是非非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以为唯有如此,才能更接近自己的信仰。于是“她为聂亦造了一座城”,聂亦又被这座城深深吸引,难以自持。以致这原本好的爱情,在非非走后,却带给聂亦巨大的空洞和绝望,最终要以死赴约。那么,这还是好的爱情吗?如果这不是好的爱情,聂亦和非非的人生都得以圆满,聂亦也从高岭之花变成接地气的某种植物,实现了非非的梦想。这变成一个奇怪的循环。大概是因为,高智商的人通常也会异于常人的执着,这种执着是把双刃剑,它可以在理性的领域披荆斩棘,却在感性的国度召唤了执剑者的心魔。
夜深了,好像还没说完,我该怎样结尾呢。
希望唐七能够守住自己的内心,继续写文,即便发文速度慢,相信真心喜欢她的读者会愿意等。毕竟好的作品是值得等待的。虽然我不喜欢悲伤的结局。希望聂亦和非非爱有来世,不要再耽误时间,好好的享受爱情。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心之所属。
《四幕戏·结》读后感(九):圈钱大作
这本书涉嫌抄袭顾漫的非我倾城,因为没有石锤只是涉嫌,所以不喷这部书抄袭。抛开一切只谈这本书,这本书充满的言情老梗,实在令人乏味。文笔描写也是差的离谱,什么黑的树白的星子,糟糕的景物描写。在人物刻画方面也是前篇一律,又来个恶毒女配,这个女配样样不如女主还非得陷害女主,没有一丝自己的人物灵魂,人设崩了。文章通篇充满名言警句抒情句子,这样写看似机灵实则让人觉得作者没有话可说,空洞无病呻吟。都说文如其人,写出这么矫情的文章的人会是一个钟灵毓秀的人吗?最后说一句,在这里昧着良心给她高分的水军和脑残粉们,你们是真的不怕以后自己的工作成果被人剽窃,被人踩着上位吗?
《四幕戏·结》读后感(十):戏言之外
心心念念了一年多的下册,七姐写了两年,二十八万字,我两天看完。
在呆在辟远小城的我收到书之前,已经有大城市的小伙伴们收到了书,我逛贴吧的时候看见有七粉开了帖子,号召收到书的小伙伴都来晒一下书。当初我是想等七姐四幕都写完再看,然后没受住诱惑2016年过年的时候跳了坑。这其中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我从来没有等过一本书。在所有结局都已成文然后一口气看完这固然是令人很爽的一件事,但,等的人是七姐,我没试过,我愿意。
怎么说,先看前两幕的人肯定比四幕一起看的人更能体会到七姐写给我们的这个故事它背后的意义。我们在出下册之前,激烈地探讨这是个he还是be,许离菲是不是聂非非,聂亦有没有救回非非……然后去仅有的两幕戏里寻找七姐的伏笔,印证自己的观点对不对。这是个很快乐的过程,我们在这种探寻中期待着七姐可以给我们一个她想写给我们的结局。对我个人来讲,七姐给的结局,不论是he还是be,都是最好的。
作为一个看了起码五遍前两幕的人,以下我有一些我自己找到的我认为七姐写的非常好的地方。
1、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册聂因在非非和聂亦订婚的时候绑架了非非,他趁非非昏迷的时候,自己导演拍了一些他和非非的照片,然后威胁非非如果她不退出,他要把这些照片发给聂亦还有聂亦和非非的亲朋好友,这其中他提到了一个人,他称之为摄影界的人的拥趸――贝叶老师。在第三幕戏里,七姐有说到贝叶就是非非在摄影圈的圈名。可见聂因在绑架非非时,他做的准备一点也不充分,这个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我觉得其实就给聂因后来在下册完结篇的出场留了很大的余地,他本心是不坏的。同时这个还令我想到《华胥引》,慕言受伤时迷蒙中有叫过的一句紫烟,七姐后来在番外里面交代,这句话是慕言故意说的,因为他当时看到了窗外的紫烟。不得不说七姐伏笔埋的深且深符人物性格。
2、上册中七姐有说过聂亦曾给过芮静一张支票,但是上册没有说聂亦为什么要给芮静支票。我有猜过这件事背后的因由,但是我想不到。也是在完结篇,聂因说他给过芮静非非的照片(上面我提到的照片)让她去破坏非非和博士的关系,她还因此得到了一笔钱。这就解释得通了,芮静就是再坏,没有人在她后面撑腰,也绝没有勇气和聂家闹。同样是这一章,有个细节,蓝楹花树下聂亦给非非戴了个耳机,里面是聂亦去汤加录的鲸歌。非非有和聂亦提过一次她喜欢汤加海域座头鲸的歌声。我当时看到这个情节就做了笔记“聂博士好用心”。就是在这样的细节里面,我体会到七姐她精心安排每一个只属于聂氏夫妇的温暖。
3、下册可以写什么呢?我觉得应该就是解开徐离菲是不是聂非非的疑惑以及非非最后有没有活下来的疑惑。关于非非和博士,我觉得上册结尾在酒店的那个吻就可以表明二人的心意,他们应该都知道彼此都是喜欢对方的。而后三年的生活,没有人、物可以破坏他们的爱情和婚姻。这是我的想法。但是七姐不是这样写的。他们因为各种因素走了半年的弯路。不得不说这弯路走得是必要的。因为两人之间确实还是有一些事还没有解决。就拿非非说,非非说过自己有一个初恋,但一直到上册结尾博士都错认为非非的初恋是许书然。关于这个误会,我的设想是某一天非非自己告诉聂亦自己最初喜欢的人就是他。但是,这样的话,故事就特别的平淡了。聂氏夫妇都是那么耀眼,所以有除了彼此之外的追求者这才符合规律。所以追求者就来搞破坏了。对于非非来讲,她爱聂亦,在这段爱情中她基本上都是按聂亦能够接受的标准去表示自己对他的喜欢。但她不知道的是,聂亦早就可以接受她对自己的感情,他爱她。但是博士毕竟没有谈过恋爱,他在科学方面的天才不代表他可以把握感情上的曲折。所以,他有感觉出来非非对他是特别的,也喜欢他,可是他不知道这个喜欢能不能算上是爱,非彼此就不可的爱。这不是说他们之间的感情很脆弱,实际上两人如果都明白对方的心意,这么多弯路也就不用走了,没有人可以撼动他们的爱情。所以,七姐在第三幕戏里着重写的是他们真正明白对方心意的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这样的前题,两人走了这么多的弯路,是必然的。而且,即使是弯路,其实很大一部分程度上也不是因为别人的破坏而导致他们的分离。七姐这个就考虑的很周到。虽然我们读者被虐的不要不要的,但是如果有那么轻而易举和至死不渝的爱,这个故事也不会这样打动我们。
4、阮奕岑和非非在一起的时候,他有不和非非说清楚就自己不声不响地另外找了一个女朋友的举动。后来他和徐离菲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没有和徐离菲说清楚,自己另外就找了一个女朋友。且不论他爱不爱他女朋友,就是他两次这样做,两次错过自己喜欢的人,七姐这样对比着写,这个人也是蛮令人唏嘘的。而且,我觉得他并不爱他找的“女朋友”。
这本书的叙述,七姐有个进步特别明显的地方。我记得七姐说过,她写《华胥引》的时候,因为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所以除了小公主外,其他人其实不能很好的表现。《四慕戏》虽然也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但是我算了一下,除了非非,七姐还有从聂亦、徐离菲、谢仑、褚秘书、康康、雨时的角度写这个故事,而且故事时间切换自如。当然这本书也延续了七姐一贯的文风,我们读者即使不看作者就知道这本书是七姐写的。《枕上书》因为帝君是研究佛经的,佛门用语自然是要有。但是这本书七姐也有涉及佛家的一些观念,而且从七姐的微博来看,嗯,七姐真是听了不少的佛经。
这本书的爱情观我觉得也很好,喜欢一个人就给他最好的,不论这个最好的是不是由你来给予。如果不是,也放手让对方去追求。就像非非说的一样“他有他的十丈软红,我有我的海阔天空”。
有两个人名我不知道七姐为什么要这么取:谢明天和历未来。但是我自己发挥想象,这是不是暗示非非和聂亦其实有可能在另一个时空生活在一起了?毕竟七姐没有明确说非非死了。这个留白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还有就是,非非是我最喜欢的女主没有之一。
――――――――――――――――――――――――――――――――――――未经本人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