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且仅当雪是白的》是一本由陆秋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所谓小圈子互捧我认为是存在的,尤其在推理圈更甚如此。近两年冒出来不少口碑不错的国产作品,当然个人认为互相吹捧占一定成分。但是姐姐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国产本格的希望。本格推理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看重现实性,但是往往出现密室、暴风雪山庄、连环毒杀就已经失去了所谓的现实性,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很难出现但是可能实现的。新本格,最先提出于1987年的十角馆事件上,因为作者在这本上书用了一个打破传统思维的诡计,书商为了炒作提出了新本格的概念。新本格其实我认为它是在本格推理的反现实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反现实,打破本格中“不能出现”的情节。随着新本格的发展,所谓的准则的价值有待探讨,因为什么都可以写,关键是在于能不能让大多数读者接受你打破传统的坑爹想法。比如姐姐书中的第一件案子,密室的解答,其实很简单。但是传统的思维很难往这方面想。如果说单纯写一个自杀密室,你故事描写的再好,我认为本格迷们都很难买账。但是密室是为了逻辑演绎而服务在密室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推理,并衍生出新的案件,这就是巧妙之处了。在新的案件中,模拟而又创新,创造出新的密室类型。而感性的动机,写的富有青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个看似难以接受的动机却让让人接受,这就是新本格和推理青春的气息吧。
《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读后感(二):没上一本好
好像离上一本已经有1年了吧,斜阳院姐姐不愧是麻耶的信徒,连产量也极其像orz
不过该作风格就不怎么麻耶了,属于笔者比较不喜欢校园推理。此外构造也有点让人读不下去,先来一段上一本也有的开门见尸,还原了一下死者的视角,还有不可能犯罪哦,不过这个肯定不是重点啦——这部分写的相当有社会派的感觉,没提及霸凌却让人轻易想到霸凌。然后是通过同学们的讨论补全之前的案件顺便介绍登场人物——这部分相当的轻小说,又来了一个小葵。而后是家访、家访,期间作者还女装登场了(这是戏言)——这是个本格而青春的家访,感觉还行。家访过后继续讨论——回归校园剧情。然后又有人死了还强行拉了一堆基本不可能是凶手的人来增加难度,让笔者一度以为会有麻耶某个短篇那样的展开(的确在伪解答里出现了)。最后当然就是寄刀片的时间,具体不表了。较之之前的《元年春之祭》的循序渐进之余还可以借机炫学,主要靠主角们的推理讨论还有新的尸体连接并推进剧情,略有些松散。人物也比较多,还都是女学生,有点分不清(还好是中国名字:)。期间每20多页就穿插点百合的剧情,虽然很好看,但也太多了点。整体有一种书生意气之时写完而后时过境迁心态有所变化(开玩笑,姐姐一直是麻耶的信徒,忠于本格忠于百合:)重新再增添删减一番大改之后导致和原本所想的大相径庭的感觉。而且诡计真的不是一般的弱,基本卡尔混稿费的水平,还没有开头的几个日常推理亮。本来以为开头死者视角的描写会有**诡计,结果也没有。
说下亮点吧,该作完全没有一般国产校园推理的致命缺点——人物塑造,毕竟阅历丰富博学多才的姐姐。百合的描写点到即止,让人遐想。推理写的也不错,把情况基本穷尽,几个伪解答比较亮的(虽然动机还是让人想寄刀片)。而核心推理部分主要依靠某个人物的盲点进行,和麻耶某部作品异曲同工。
整体而言该作较之《元年春之祭》有些退步(看到该作最后才发现比《元年春之祭》写的早),有许多模仿的痕迹,私(bai)心(he)也太多了(但是很好看)。
而该作最让笔者难忘的还是作者借里面的幼女老师(大雾)说出的关于现实与幻想的感悟,与其说是成长带来的认知变化,不如说是国内原创推理作者的心路吧。
国人对国内原创推理的态度十分不友好(其实笔者也是,不过应该不算太严重),诡计好就踩没文笔,文笔好就踩只顾文笔顾此失彼,文笔诡计都好就开始找漏洞,一旦抓住作者某个漏洞就拼命踩。而且双规,例如国外写个因为心理因素看不见凶手/尸体/某个证物,就说是惊人诡计/当局者迷/年代久远/反推理小说等等,换到国内就是“又是人格分裂?”、“作者只会抄”、“骗钱”、“根本就是鬼故事”、“打一星是为了提醒作者/平衡水军刷分”诸如此类。然后还会有一群作者的好友&真爱党们肯定会站出来帮忙,和恶意的批评者较量,继而引发言语战争,比之前推理圈内的大规模的相互揭底还有意思。同济们更是作者商业互吹。最终发展成圈内捧圈外踩,慕名的萌新被吓到退坑的情况。而最终受害的只有作者,他们一面在吹捧之中艰难地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一面又要向出版和读者妥协(说到这提一下,笔者好久没看推理杂志了,因为感觉都变味了,从纯本格变成“推理文学”,可叹),最终弄得自己两头不靠岸,身心疲惫(姐姐算是比较好的了,从豆瓣这边看起来基本人没什么黑他的,至于其他的人就比较惨了)。
大概就这样吧,最后祝原创推理的创作者们不要被现实打败,也不要沉浸在自己的梦想里。还有就是写出更好的诡计啊!!!!
《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读后感(三):很棒的一本青春本格推理
《当且仅当雪是白的》
2017书评之十九,该书斑马给四星。
这书无论是介绍,文字又或者是剧情发展都是很吸引人的。2个案件,250页的篇幅,节奏恰到好处,可阅读性很强。
第一个案件,一个女生被同伴欺凌,赶出寝室,后来死在办公楼外面。现场因为下雪所以形成密室,嫌疑犯就在当天留宿学校的同学跟老师之间。
第二个案件是在几个学生(老师)调查第一起案子的时候发生的。事实上已经调查的差不多而本身也山穷水尽了。其实所谓的调查,也就是四处寻找证人问话以及观察现场。第二起案子同样是个密室,但情况稍有差别,嫌疑人包括但不局限于当晚住宿学校的人。
作者一路调查案件时借侦探探讨案情之口提出假说,又不停的把假说否定掉。到最后解谜之前,基本把之前调查到的重要线索都运用上了。最后的逆转确实很精彩,一些朋友知道,斑马看特定的推理小说时,在结束前会故意不看,自己思考推理的习惯(这些特定小说如奎因,有栖川有栖的挑战读者等,一些轻推理,线索繁杂且逻辑性不强的不包括在内,虽然这些书有的也很好看),同时也是为了帮助睡眠(我有轻度失眠),本书我想了好几天,还是想不出解答,最后看了答案,也算心服,逻辑上确实也只有这样的答案可以成立,只是一个小细节并没有注意到。
动机方面,稍有牵强。虽然我个人认为动机在推理小说里不是最重要的,毕竟随便都可以安排一个。但这动机还是让人震惊,典型的女性化动机,包括书里对少女形象,心理等一些描写,作者应该是个妹子吧?(我看很多书评称呼她姐姐?),不过她比我小,但这个动机,包括两个案件的,可能有那么一些牵强。如果你不在意这点的话,我觉得这书同样的崩坏性结局,各种少女的特殊心理描写,逻辑的严密性要超过《有翼之暗》,虽然那本动机也没什么合理性可言。
《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读后感(四):对Z市无聊的考证及其他
我既没有读过多少本格或新本格推理,也没有读过日本校园轻小说,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百合控,所以可能不是姐姐(如果我可以从众这样称呼陆师的话)新作的最佳受众,但是这本书还是给了我不亚于《元年春之祭》的愉悦体验。假如《元年》让我依稀感到好像一本中国版《玫瑰的名字》(甚至是一种比它还要更不可名状的东西)正在我眼前徐徐展开的话,《雪白》则是一种在熟悉和陌生当中不断跳跃的奇妙感受: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言,中国的学校大多没有制服,也没有学园祭,更不会让高中生参与办案,但本书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让一场仿佛只属于虚构世界的侦探游戏,发生在这平庸到令人厌恶的背景之下。有了这种心理准备,其他的比如学生会主席,比如女仆咖啡厅,比如风格脱离现实的对话,比如又读马基雅维利又能将庾信倒背如流的理科生女主,比如品味奇高、喜欢Hugo Wolf的男学生(我的经验中喜欢德奥艺术歌曲的中学生,好像不是贵族家业继承人就是肥宅)——乃至为什么人物的名字一个个都如此任性,都不但不是缺点,反而变得格外激动人心了。
书中的情节就不说了,提微不足道的一点。看到书中关于指纹和正反手执刀细致入微的技术讨论,我也忍不住想考证一下故事发生的Z市到底在哪里。虽然作者有意不说出地名,大概就是要地点模糊,来配合这部作品的超现实主义基调,但考虑到别处对比如同济大学和南京图书馆非常真实的描述,还是要探究一下才能满足我的恶趣味。
首先故事肯定发生在南方。开篇第一章就强烈暗示,学校里没有暖气;也只有中国南方冬天才配得上书中描述的苦寒。而且还有很形象的对南方雪独特形态的描述(7页)。其次,打开人物表,看到一排顾、薛、郑、姚、唐,可以说是吴越地区无疑了(上一回让我有如此强烈吴越感的人物表可能是发生在上海的《围城》)。书中屡屡提到的上海和南京也印证了这一点,并将范围缩小到了广义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在读书的时候,我的直觉是Z市应该在上海和南京之间。这在冯、姚二人关于去两地调查的对话中找到了印证。首先,如果Z市在滁州或者芜湖那个大方向,去了上海,顺道回来在南京停一下,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书中的口气显然是去南京会绕道,而且破费不少(71页)。而假如在浙江这个方向,则要么离南京,要么离上海太远。两人探访过后四年,是书末“今天”陆秋槎和姚在酒吧里的对话;而本书出版于2017年3月,也就是说,这次探访至迟发生在四年前的2013年3月,这还是没考虑到时间线里姐姐写书的时间。而宁杭客运专线2013年7月才通车。两人去南京是在周日(71页、111页),第二天一早还要上学;而下午三点才和陆说上话(119页),如果在太湖以南或者上海和杭州之间的任何地方,当天都很难从南京赶回。而冯在南京的太平北路,特别注意到了“江苏省内”常见的便利店(117页),也印证了她生活的城市在江苏,也就是太湖以北。
基于同样的原因,长江以北的地区都可以排除,毕竟这些地方至今都没有快速直达上海的列车。长途大巴也可以排除,因为要在车上看书,而且是《论李维》(103页、106页)这种费脑子的书,怎么想都是在平稳的火车上才比较可行。这就把范围定在了苏南,而且最好是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际可以直接通达的地方。这个范围内,可以称作“市”,而且名字以Z开头的地方,只有镇江和张家港。还是因为交通的原因,我想把张家港也排除,因为从地图上看,无论是从张家港去南京还是上海,好像都是走公路比较便捷;离得最近的高铁站无锡东,都有几十公里。
如果说Z市就是镇江,却又出现了一个难点:吴提到唐想去博物馆、美术馆工作,而离Z市最近的能满足这个愿望的就是上海了(85页)。然而,南京就有南京博物院和江苏省美术馆,苏州也有布展水平甚至更高的苏州博物馆,这些地方离镇江都比上海近。似乎陷入了一个困局……
但是!诡计在于,Z市有可能不是普通话,而是当地吴语的发音!普通话里读送气清声母(如拼音p/t/k/ch/q)、声调是二声的字,一般在中古汉语中都读浊音,这个特征在吴语里保留。所以符合条件的地方,又多了常州和常熟(北部吴语里“常”读作zang)。这两个城市,从书中透露出来的大家都往上海跑的倾向看,我更倾向于离苏沪更近的常熟。我不确定一个县级市是不是可以和一个地级市相比;但在富庶发达的苏州附近,有能与一线城市相比的中学,好像也不是过于离谱的发明。假如Z市是常熟,也顺便解决了另外一个不太重要的小问题:两人从上海到南京坐的是开往北京的列车(106页),又是在南京南下车,走的显然是从上海虹桥发车的京沪高铁(从上海站发车,终点北京,且经过南京南的只有卧铺动车)。也就是说,两人宁愿跑到遥远的上海虹桥(设想从上海虹桥站到杨浦区的同济大学要费多少周章),也没有选择坐起讫点都更接近市中心的沪宁城际,除了恰巧碰上合适的直达车之外,可能也有出于平时习惯于走苏州北站这个原因。
无聊的考证完毕。
说回书中常常出现的那种对于“才华”和“平庸”的执念。我感觉这似乎是一种特别东亚的观念,在看《冰菓》里十文字事件的时候就很有感触。有可能是那种充满cut-throat竞争的环境,和社会通行的单一的成功观,让人更容易朝这个方向发展。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东亚的青春追忆文学总有种特别的调调(跟美国high school genre不可同日而语)。书末尾自嘲性质的对话,把这种心理说得非常明白,让我也不由得生起共鸣。但我还是觉得,虽然自己并不比多少年前聪明多少,也还是确信已经永远地告别了这种心态。然而这种无比深刻、又无比私人的心理,恐怕容不得我这种没什么青春可言的人置喙。
最后说两句泄底的话,请没有读过的朋友跳过。
第一,我有一个疑惑,那就是为什么第一个案子会造成密室?既然死者不认识凶手,也就没有必要包庇她。难道仅仅是通过凶器意识到了凶手计划嫁祸给她的室友,还是说凶手像影视剧里常见地那样,在对方死前把自己的动机统统交待了?
第二,我一直有种偏见,就是遇到高中年纪的同学,如果喜欢布鲁克纳,会让我感到崇敬;如果喜欢马勒,会让我感到亲切;但如果喜欢肖斯塔科维奇(逗乐的小曲除外),会让我感到惊惧。所以在读到书中一句话的时候,我心中并非没有起一点波澜——虽然最终答案揭晓的时候,我还是如每次读推理小说一样,笑自己又一次陷入了作者的圈套——而我很高兴,似乎姐姐也有和我类似的感觉。
《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读后感(五):推理部门的小米,小四和安妮宝贝
总体而言,比不上上一本元年春之祭的,可能我也没有兴趣再详细写大段的分析了
简单分两个方面谈一下吧
关于诡计,我觉得本格的诡计,就是戴着镣铐跳舞,既然有了嫌疑人,说了密室的几个出入点,那就在这点东西里面做文章
你不能没事就说其实嫌疑人可以有很多其他人的,密室也可以有好多可以打开的门和窗的。
这样就没意思了,我开一下脑洞,我也可以写一个洪警官是凶手的结局。
理论上面,不是不能这样写,但是你写了还要标榜自己是本格。要么就是出版社害了作者,要么就是作者的才能不能支持完成自身完成从本格到“哲学本格”的转变。
一个是开放式的不讨论密室,一个是中规中矩的心理密室,单单从轨迹的角度看,着实不精彩
然后是动机,作为日系推理的爱好者,这样的动机也可以接受,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一个是他不新,在岛田大神的《展望台的杀人》就有了,之后各种心推更是演绎了很多。还有这样的动机不能每个人都是这样,五年前是这样,五年后还是这样,这个校园是被诅咒了吧,一堆中二的结合。
诚然,现在纯粹卖中二设定的也可以的,主打崩坏的也不少
但是在展开过程中,不时跳出来的知心大姐姐的风格是啥?这一刻宫部美雪和凑佳苗附体了?
我觉得任何一种风格,只要持续下去,就可以是一篇很精彩的展开,但两个融合在一起,我就不知道这是想干什么了。
总体而言,这本书有自己的水准,60到75分,看每个人自己的喜好,7.3还是很符合的
但是看到那么多的评论都是高分满分
我觉得
作者着实迎合了一部分群体,就像有人就喜欢小时代的描写。
作者是要在自己的舒适区不出来,还是再跳出一点自己的局限,往更大的格局去尝试一下
《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读后感(六):逻辑的疑问与青春的苦痛
老早之前就听说了姐姐要出新书,当时的我内心是十分期待的。经常关注推理新书书讯的朋友不难知道,从去年起有许多优秀的华文推理作品得以出版,它们给中国推理出版业界带来了一波小小的浪潮。姐姐的首部长篇《元年春之祭》是去年上半年出版的一部十分优秀的古风推理作品。时隔一年,姐姐在新书中尝试校园推理,新星公众号为了新书的宣传专门出了校园推理的推送,可以说是吊足了我等的胃口。实际拿到这本书并读完后,我觉得它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校园推理轻小说。另外它和《冰菓》之类的日常推理还不同,它拥有两个不可能犯罪谜团,且逻辑推理占全书的比例相当高。和它相似的作品也不少,比如说青崎有吾的“馆”系列还有宁微君的《恶意的平方》。这几部作品的文风十分相似,同样重逻辑推理,而各自在不同的方面有着独到之处。(真想说这样的作品请再给我来一打啊……)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几部作品都是校园推理轻小说,但它们在主题上是有区别的。青崎有吾的“馆”系列是以校园为舞台的纯粹的解谜,《恶意的平方》的主题由于涉及动机不便透露,而本书的主题是校园欺凌和青春的残酷。
本书的推理量特别足,但我个人最喜欢的不是关于两起命案的推理,而是第一章第4节关于书架上两排书的推理——非常典型的日常推理,颇有校园风味,解答也十分有意思。
书中两起命案的线索又多又杂,二者十分相似而各有不同,给侦探提供了许多可能性。探案过程中穿插了许多百合情节,喜闻乐见。书中除了姐姐的私货以外,当然还有推理小说中常见的家访情节,其中读者也会对校园欺凌的关系人背后的故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唐梨案五年过去,陆英等人的改变令人叹惋;吴莞案发生不久,吴莞作为校园欺凌的加害者,同时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终章的多重推演和反转相当精彩,雪地密室诡计也颇精妙。最后的真相十分出人意料。
(本书结尾还有一段姐姐的私货,对推理做了补足,至于到底是什么我在这里留个悬念)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两起命案的动机很愚蠢,但在我眼里,这样的动机恰恰是我最能接受的动机,也是本书最大的亮点。尽管它们在“现实主义”的人们眼中极端且偏激,但它们很好地表现了本书的主题,很好地表现出高中生们的纯真——纯真到有些残酷。
当然本书也有着它的不足。本书的缺点和奎因早期作品的缺点很像,推理部分过于密集,叙述相对平淡,另外在剧情方面没有太多拓展,有些情节缺乏张力。
讲道理书评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我还想从书中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探讨——一个是逻辑推理,另一个是主题。(行文什么的就不讲了,关于轻小说的行文恐怕本人的了解还不如在读这篇书评的各位)
一、逻辑推理
(微量泄底分割线)
这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对“推理”本身提出了疑问,主要有两点。
1.逻辑推理与真相
逻辑推理真的能推出真相吗?
福尔摩斯有句名言:“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剩下的那个即使再不可思议,那也是真相。”本书终章其中一个伪解答是使用排除法,它被推翻的理由是忽视了其中一种可能性。我们先假设作者和读者双方公平(即线索完备),且不论逻辑的严谨性问题,侦探对线索的解释是否正确,是否考虑了所有可能性,这点恐怕连作者也很难保证吧。
如果你硬要说需要考虑所有可能性的话,那么还有一种可能——侦探的解答可以是凶手精心安排好的。这里就牵扯到伪造线索问题了。
2. “以线索为基础的推理”和“以反侦察为目的伪造的线索”之间的矛盾
姐姐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运用诡计制造或抹杀一些证据难免会留下痕迹,但凶手可以运用别的诡计来掩盖痕迹,“只要步骤足够多,真相就会掩埋在难以计数的可能性之中”。当然我认为这只是一套理论,实际上是极难实现的。本书中吴莞案的凶手在伪造线索的同时留下了致命的破绽,从而被侦探识破,对伪造线索的实践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本书虽然就“推理”本身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但也仅止于提出,并没有深度实践。私认为若将来有人就姐姐的这一观点成功写出一部实践性的作品(虽然感觉并不会有),那么它一定会是一部优秀的反推理小说吧。
二、主题
(大量泄底分割线)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本书的主题是校园欺凌和青春的残酷。书中的各色人物都在她们的青春期被迫用她们纯真的思想去面对青春的种种。
“文艺复兴的学生会长”姚漱寒梦想把学校改造成如空中花园般的艺术品,然而她的文艺复兴之梦被残忍击碎;
陆英由于特立独行而在班里被排挤,一起事件直接导致她与唐梨的关系出现裂痕;
之后由于各种误会,陆英对唐梨越来越残忍;
唐梨出于负罪感,选择对误会与欺凌一味忍让;
霍薇薇和吴筱琴加入了欺凌,像着魔了一般越陷越深;
叶绍纨由于对校园欺凌极端恐惧,于是她杀死唐梨,借此让校园欺凌成为禁忌,并成功伤害了所有人;
吴莞爱上一位卖唱的男子,为了看他的演出她不惜勒索室友索要金钱;
冯露葵对于“才能”和“平庸”有着纯真到近乎偏执的理解。她在与吴莞谈话时得到顿悟,杀死吴莞,伪造线索,想要构造完美犯罪,从而摆脱“平庸”,迎接“星光闪耀的时刻”。杀死吴莞后,她意识到自己最后的挣扎也只是无用功,还白白断送了一个女孩的生命。
所谓顿悟,到头来却是与 “过路魔”无异。
为了自己而伤害他人,甚至是从前最亲密的朋友,这样的过分事谁青年时没做过呢?只不过是小说中的她们做得更加过分了而已。
嫉妒别人有出众的特长,讨厌自己的平庸,拼命挣扎想要搞大事情,结果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干了件大傻事,这样的傻事谁青年时没做过呢?只不过是小说中的她更加扭曲而已。
姐姐通过文学的形式将校园欺凌和青春的残酷放大化,带给我们的,便是强烈的共鸣、以及深深的沉重感与脱力感。正是这样的“感伤主义”的动机,放在这本书里才显得合理。
本书结尾,姐姐本人在书中出现并实力自嘲,令我不禁莞尔。最后对姐姐的一句话我别有感触——“这就是一个庸人不断取得胜利的世界。”青年时我们或因自己的才能而不可一世,或因自己的平庸而捶胸顿足。而如今,我们已然成长。岁月磨去了我们的锋芒,我们不再妄自菲薄,也不会对自己抱有过高期待。我们抱着平常心品味生活,坚持下去,这本身便是不平庸。
《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读后感(七):青春的意外
长篇校园推理。
总体感受是不如其处女作《元年春之祭》。这一本校园推理,推理部分重在逻辑流的表现,细致而略琐碎,因有旧案,大量的推理内容都直接阐述,短时间内交代太多东西,未免显得拥挤。较为喜欢的是第二案的密室,看起来普通,而有其味道。其实更好的是侦探初登场时的第一个推理,那才是校园味道十足的(?),只是延续那个气氛的话,整体上会变味,也就作为了青春中短暂而可回味的欢乐。
阅毕后,就会发现,那些推理与诡计虽有足够篇幅,扔被包裹在了青春小说的布局之中,结尾的动机才是真正的闪耀的。
因为知道这是在有了大致框架之后,增加了大量闲笔而成之作。这本校园推理青春小说,陆姐是带着忐忑,致青春而补齐付梓的吧,因此有了这穿越的终章。
以我读《元年》的印象,陆姐本身优势还是文字更多一点,闲笔写校园,这方面就没太多发挥。对于作者自身,想说的话,能多说很多。因而有了以下这段:“毕竟,这个职业很不安稳,完全是在靠运气吃饭--你要很幸运地具备写作的才能,很幸运地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很幸运地不停想出新的点子,很幸运地得到编辑的垂青,很幸运地得到读者的认可,唯有种种幸运叠加到一起,你才能勉强填饱肚子。可是,要凑齐所有这些'幸运'又谈何容易呢?”
现实确实如此,而人,生来彷徨,青春尤甚。
读完的直感是4星的评价,写着书评,回味起来愈发喜爱,就加半星吧。缺点是在情节偏少,推理过密。
4星半
《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读后感(八):我想我是疯了!
标题纯属表达心情。我简直不敢相信我一口气买了五本国产推理小说(先前,我只看过国外的,唯一看过的的本土推理是熊猫的岛田流),也不敢相信自己一直不间歇地阅读推理。就像本书,我只花了一天的时间,而昨天,我才看好希腊棺材之谜。
陆秋槎是我欣赏的唯二中国本土推理小说作者(大概只是因为眼缘好,莫名好感,另一个是青稞),所以在读完极为优秀的一批推理小说后,我选择本土推理小说时特意购入了他的作品。
我向来是喜欢吐槽和批评的,如果不是无可挑剔神作的话,我很难说出很多赞美的话。对于这部小说,也是一样。
这本书从总体来看是由两个密室组成的(而这两个密室,其实和雪的关系不大,并非是在足迹上做手脚,完全可以变相地以墙壁来看待),单就密室构成的诡计而言,第一个密室是十分寻常的内出血密室,第二个密室也可以算是老梗,而且使得凶手存在空间性的限制(凶手只能是发现尸体的某个人)。如果只是这样,我只会打上三星,毕竟密室诡计都乏善可陈。不过除了诡计之外,还有布局的因素影响了我的打分。第二个凶手的布局将两个密室有机结合,是极具误导性的。另外的加分项是女老师对于死亡留言的想法——这个想法很赞,直接可以推导凶手的身份(凶手只能是谁,而非可能是谁),知道这个推论后,我再没有动摇过对于第一案真凶身份的看法。
本文的逻辑,我觉得是不加分的。很明显,女老师的推理完美解释了种种怪异之处,只缺少了动机,却轻易否决。(这条逻辑链真的很顺很棒)当然,这只是一小点。本文的逻辑很繁琐混乱,不少地方都是累赘,如同隔靴搔痒,又宛若胡扯。具体的,我不枚举了(其他书评也说过了)。一些细节设计得也很刻意(为了布局和密室设计),现实性蹭蹭下降。首先,我不信这是高中!!我才从高中出来一年,我可能上了假的高中。学生会真这么强大?宿舍只住这么点人?。。。。槽点有点多了。其次这人际关系。。。。好吧~_~,我是不讨厌百合的,我指的是侦探(也就是凶手,其实我不喜欢这种设定)和老师、学姐交谈的时候太没有学生和学妹的自觉了。学生的家长、老师好像从不关心孩子,出都没出现过。这整一场破案宛若过家家模式。总感觉写得有些幼稚了。
接着是动机,我觉得一部推理小说确实需要好的动机,但一个有灵魂的动机也是急需社会视角的。而这部作品第一个案子的动机,我可以认同,第二个动机,我却又不怎么满意了(尤其还触犯了我侦探是凶手的禁忌),但我不会否认它,只是不符合我自己的价值观罢了。
最后是叙述,我诚挚地告知作者,我真的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读后感(九):“被刺了之后,因为伤口在左腹,所以很自然地用右手去捂了伤口”
看到这里忍不住了:
“被刺了之后,因为伤口在左腹,所以很自然地用右手去捂了伤口”
——为什么我受了伤,会很自然地用同一边的手去捂!而且这里还因此引发了第二次谋杀的疑点。然而第二次捂伤口的手在我看来才是正确的方向啊!我不明白啊!
如果门栓在左侧,为了关上门栓,如果我是左侧受伤,左手捂伤口,那我应该会用右侧身体抵住门(假设我力气还未消失),然后用右手划上门栓——毕竟手臂是灵活的,虽然肩膀可能挡着门不能动,但手指还是能动的;或者右侧身体抵住门,右手捂伤口,左手划门栓——即,不需要有两只手的手印也能完成关门+插门栓的任务。
大概因为我很sneaky,总是能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总之,这个疑点对我来说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
另外,还有说女主并没有看过档案复印件——是这样的吗?!我以为女主身为学生会主席肯定看过了啊!为撒子只有秘书和宿管看过……回头翻了一下貌似并没有明确说她没看过。好吧,那就当她真的没看过,全是听老师复述的吧。
这个杀人动机也是非常情绪化。安插了太多作者的哲学,虽然铺垫很多说辞,然而总有种信息不对称的不公平感。
其实一开始那个自拍的推理,我也觉得很是牵强……
倒是几个伏笔,埋得很浅,比如文艺复兴式会长。还有薛采君没有出门(所以也没有真正进门)。
另外,到底桂姗姗学姐为什么要拜托女主照顾女二,看来是个永恒的迷了……
作者真是,处处都埋着一朵百合啊哈哈哈
诶,看完之后觉得还是上一本元年春好看诶。
《当且仅当雪是白的》读后感(十):青春,作死
翻开书,作者贴心的将故事中的人物及关系罗列了出来,发现是一个高中生活背景下的推理故事,结合书的封皮,很搭,我却有一些接受无能,但还是看了下去。不得不说开篇还是挺吸引人的,是一个能够让人继续看下去且不弃。整本书在讲述高中学生会的几名同学及一个图书管理员姚老师对五年前的一起因校园欺凌发生的看似密闭空间自杀死亡事件的重新调查而展开的故事,在重新调查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一起照搬五年前那起事件的另一起死亡事件。推理的过程没有特别精彩之处,就是推动故事的前进,最后的结论感觉也很生硬,但是最后的杀人动机我觉得是一个的亮点:一个严重害怕“普通”、对自己没有才能而失望的高中生当时想要制造一个“星光闪耀的时刻”,于是动了杀人之心。
作者陆秋槎(cha),一九八八年生于北京,复旦大学古籍所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在校期间为复旦大学推理协会成员。现旅居日本金泽。出于对这样背景下的作者所写的推理小说的好奇是我看这本书的原因。本书里,作者写作的感觉是日式的推理,可是发生的背景是中国,语言是汉语,所以总体上的感觉很奇怪。书最后的收尾章节里,作者以自己作为图书管理员姚老师朋友的身份,听她讲述这个故事的形式置身于这本书里,最后已他的口吻说了一些人生感悟,意味深长。
另外书中两段死亡事故中所涉及的人员里,都飘着些些的百合气息,感觉有些怪。毕竟这不是一所女校,是一个男女皆有的高中学校,在两个时期里都存在百合气息,让那些男同学们怎么想?姚老师与她上海的朋友之间的女仆装的喜好的设定,跟姚老师当年高中学生会主席叱咤风云的形象也太不搭了。虽说姚老师已经过了人生顶峰,对自己、生活无限失望,那也不会被打击到这个程度吧?刚刚看了一篇关于作者的一篇报道,感觉书里有很多作者个人的独特喜好在,同时也有一些他个人的心境在里边。青春的忧伤和中年的忧伤一定是很不同的,那是不是可能会出现,当初青春时的忧伤,经历时光后,会变成中年时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