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语录》是一本由倪萍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姥姥语录》读后感(一):老年人的智慧,中年人的压力,青年的青春,少年的轻狂
最早知道这本书是倪萍在董卿的《朗读者》里动情的朗读,很感动和感人。
少年多少有点轻狂,青年二十多岁总会幻想着自己的未来有无限可能、喜欢谈梦想、青春、新鲜事,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开始变得现实,处处会有约束懂的熬。
倪萍原来是央视主持人的一姐,赵忠祥是一哥。那个时候央视是电视媒体的中心,倪萍姐姐风光无限。以致于董卿这些现在的台柱子都把倪萍当成自己的榜样。
离开央视、中年人的倪萍也有自己的坎。离婚、孩子得病,还好它能拍戏、拍电视剧、写书、接广告、去其他台做节目来支持孩子去美国看病十年。这样的山东女人很坚强,很多人说国家干部的夫人好多都是山东人,娶山东女人做媳妇有福气。
这本书说的大部分也是回忆倪萍与姥姥相处的日子,刘震云的小说《手机》(也拍成了电视剧电影)里严守也有一位这样智慧的奶奶。
年轻人读了可能会感觉有点啰嗦,越上岁数经历坎坷越多的人读起来会有共鸣。
书里也有隔代的感情,大多数是亲情的温暖,也有母亲、舅妈、小姨等上辈、同辈的亲情的羁绊,也有倪萍对晚辈儿子虎子的爱、侄女倪妮(他哥的亲女儿)的榜样供她上中戏、去美国留学但是平时要求严格。
骗姥姥给姥姥发工资说是单位给她找的工作,第一份工作整理报纸、第二份工作剥瓜子仁。
还好有倪萍、刘震云这样的人把不识字的姥姥、奶这样普通平凡的中国女性写出来,中国农村还有很多这样的老人。还有莫言的《丰乳肥臀》里母亲形象,面对苦难、饥饿含辛茹苦的拉扯大下一代还要“溺爱”下下代。
《姥姥语录》读后感(二):愿姥姥在另一个世界里,一切都好
《姥姥语录》,2018年的第一本书。
听着《阿婆说》,读着这本书,心里眼里全是关于姥姥的细碎往事。那么近,那么远。
可能跟姥姥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比较久,所以很喜欢这本书。喜欢书里姥姥那些朴实却又透露着生活大智慧的语言。她的话是人人都能明白的理,家家都会遇到的事,可就是很少人能像姥姥活的那么透彻。
白岩松说“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
生活给我们的历练远比书本上教给我们的多。姥姥就是在那一日日的生活中向子孙们展现着她的处事哲学。
我的姥姥,一样为子孙们操碎了心,一辈子干净整洁的她,到生命的最后几年,只能终日在床上度过。每每去看望她的时候,都忍不住泪水四溢。她离开的时候,我正在怀孕,没能去送她,是我至今的遗憾。然而看了这本书后,倪萍说姥姥走时,她也没有去送行,因为不愿意面对,不愿意看着姥姥被火化。我一下子就释怀了。
唯愿姥姥在另一个世界里,一切都好。
《姥姥语录》读后感(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姥姥语录 从来没有想到读倪萍老师的《姥姥语录》能让我这样激动,全程泪点,几乎要把书页沁透,有点当时看龙应台《目送》以及蔡崇达《皮囊》的感觉,但情感更深更切,因为虽然是写亲情,倪萍老师从家长里短入手,写出了大家的姥姥的神态,和蔼可亲,达观智慧。 《姥姥语录》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41篇文章,其中一篇名字叫做《写书也不是多大的事》,虽然名字是如此,但其中的内容却非常令人感动:和大多数的上了年岁的老太太一样,倪萍老师笔下的姥姥也是一位不识字的老太太,然而这位老太太却又不想大多数的人一样服从命运的安排,觉得不识字照样过的挺好。她却实在的提出“不认字,闷得慌”。于是倪萍老师就给姥姥开启了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为姥姥读书。想象这位姥姥也是非常的福气,有这样一位优质的播音员外甥女为她朗读,或许这才是最为真实的朗读者,在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最爱的人朗读。倪萍老师为姥姥读过了张洁,读过了史铁生,读过了贾平凹,读过了莫言,萧红和迟子建,甚至美国作家赛珍珠,都给姥姥读过。姥姥从书中认识到了诸多朴实无华的作者,也讲述了自己内心最朴实无华的感受,其中有对作者关爱,也有对作者才华的感喟,在阅读中指着陈丹青的照片这样说道: “念书的人不管长得么样,你仔细看都长的好看,书念的越多,人长的越俊” 或许,这就是这位老太太所要表达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对知识,对先生和书籍的天然敬重感。之所以在阅读中,会不断的流泪满面,是因为这本书能够不断的勾起你对故人的回忆。倪萍的姥姥是山东人,来自乡村,无论年纪多大,仍带有乡下老太太的那种朴实和善良。还记得自己刚上高一那会儿,刚刚军训了十天的我,带着被晒伤晒黑的面庞和被折腾的精瘦的身躯返回了村子。奶奶家离我家仅有五百米远,而回我家必经奶奶家门口。正好碰见了奶奶在门口乘凉,虽是初秋天气,但天气仍旧几分的闷热,奶奶看到我,好似不认识了一般,端详了半天,然后咧开嘴笑了,那满满的笑意在夕阳余晖里挥洒着,我蹲在她的身边,听她静静的问我一些学习的事情,最终她感喟着说:丫头啊,你们赶上了新社会,好时候啊,能够像男娃娃一样进学堂读书(奶奶仍旧将学校称之为学堂),考大学,这太不容易了,好好学习,等奶奶享你的福。我点头,答应奶奶说,会的。 没有想到三年后,即将参加高考时,奶奶却因病远离了我,远离了我们,在她的葬礼上,我的脑海中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她的那句话,泪水一遍又一遍的模糊了眼睛。后来,考上了大学,考上了研究生,继而留在了外地工作,每一次,都要默默的在心里念叨:奶奶你看,孙女做到了。时常在睡梦中,会看到奶奶在笑,我知道,那是奶奶在对我的回应。 龙应台曾在《山路》这篇文章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时代: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的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的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而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面,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相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一代人。 每次读到这里,内心总会有一股荡气回肠的感觉,龙应台所处的那一代人,是五零,六零年代的那一批人,生在困窘的年代里,长在了改革的风潮下,自然是历经了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然而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拉长,从祖辈开始,亦可以从这样 的历史长河来品读。在静默的中国乡村,在先辈们辛苦劳作的田野上,开始走出来一批批靠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所以,在他们的眼中,读书,知识便是无量的修行。 在姥姥眼中,知识便是一个人的灵魂。她在倪萍老师的朗读中阅人观事,我们在倪萍老师笔下去体会品读,这位老太太的智慧。 连一位九旬老太都曾这样努力的汲取知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 在这个世界读书日中,与您共勉。 感谢您的阅读。 愿您的生活,有书,有阳光
《姥姥语录》读后感(四):我们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老人
一生之中,我们会遇到那么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他/她注定成为我们心上的一道光,无论近在眼前,或是远在天边,这道光总是温暖明亮,仿佛一直在向我们呢喃:勇敢往前走,不必怕。走着走着,我们也变成了一道光……
很早以前就想读这本书了,但是我一直有个顾虑:我的姥姥也九十多岁了,她已经脑子糊涂,不记得我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将来与她分别的场面,我怕我的联想会加速这场分别的到来。很幼稚、迷信的想法,但确确实实折射出我内心的恐惧。人越长大,距离生离死别就越近,这是人生中必修的一门大课。逃不过,就接受吧!
这本书是倪萍老师在姥姥去世后所写,内容全是关于姥姥的回忆以及自己的成长故事,书中偶尔还带有倪萍老师亲手创作的水墨画。关于姥姥的回忆中,最重要的就是姥姥常说的那些通俗易懂却哲理非凡的家常话。
姥姥的话,都是些早就明白的理儿,可也都是写常被欲望、诱惑遮挡住的理儿。这些话就像是萝卜和白菜,不值什么钱,却是最顺口、最对胃的好东西,下到锅里就养命。
姥姥对待生活有她自己的准星,明知生活艰难、善良不易却始终用心生活、保持善良,并用这种态度影响着全家人。姥姥的准星就是接受,苦和甜、穷和富都接受;接受了又不堆积,积极地去面对、去化解。
面对丧子之痛,五十几岁的姥姥一口后牙全酥成了粉面儿,她却说:“当兵的就是这个命,国家使完了咱再使……咱这个当妈的命不好,国家使完了就完了,该这样。”生活中的微小幸福,姥姥算在眼里,甜进心头,她说:“快乐你别嫌小,一个小,两个加起来,三个加起来,你加到一百试试?快乐就大了。”最穷的日子,姥姥的院门口都有两堆怒放的月季,因为“眼睛可不能饿着,眼要是见不着好东西,慢慢地心就瞎了,人就没用了。”后来生活富裕了,姥姥也坚持“有好事想着别人。”“人多好事就多。”
姥姥为她的家人留下了一张智慧储蓄卡,卡里满满的,有善良、宽容、坚持、给予、吃亏、放弃、感恩、豁达、承受……现在通过这本书,倪萍老师把这张储蓄卡分享给了我们。
近几年,从《欢乐颂》里被亲生父母压榨的樊胜美,到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的热搜,再到张韶涵被母亲诬陷吸毒的新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起“原生家庭”这一话题,甚至与父母之间的生活小摩擦都上升到了“原生家庭的不幸”这一高度,实在是让人心寒。我们选择不了出身、家人和成长环境,可是家人就是家人,血缘关系是无法割裂、无法否认的。这样的斗争,没有输赢,只会两败俱伤。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了久违的温暖。书中的姥姥是一道光,即使只是相识于文字,她的话也足够把我的心照得亮堂堂,烘得暖洋洋。我们中的大多数将来都会为人父母,接着再成为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原来,我们每个人既是原生家庭的终点,同时又是起点。在这个循环里,最重要的是,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决定,将来的我们会成为一个怎样的老人。
愿,用心去活,不负此生。
《姥姥语录》读后感(五):姥姥
写的特别朴实,就像倪萍自己说的那样每个家庭都有的姥姥,语录中这些话我也常在我自己的姥姥姥爷辈口中经常听到,甚至一直流传给了妈妈辈。我的姥姥在我小学6年级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虽然她没有一直看着我长成现在的样子,但是和她在一起时回忆还是那么清晰。我的姥姥也是一个"小生意人",又是一个爱美的姥姥,拍照的时候永远要精心打扮,永远忘不了姥姥的那块孔雀牌手表(我们当地的品牌)。当时我小,有时候还嫌弃姥姥这不好那不好,可是她永远都是笑眯眯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但是慢慢地发现自己越长大越想姥姥,也更爱妈妈。因为我想替姥姥多爱妈妈一点。这些所谓的"老话"也是在我现在(23岁不到) 才体会到其中的一点精髓,只敢说是一点。因为那些话真的博大精深。正如一句话说的 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都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姥姥都有自己一套语录,我们心里应该都有自己理想姥姥的样子,不是吗。
胡乱写了一大堆,没什么逻辑。只是有感而发。这书我开始看序的时候就哭的不行,一直跟着哭了40页。可我明明就是一个没有眼泪的人呦喂。书中的很多话都值得我们领会实践的。
最重要的一条:
人啊 不要让自己后悔
《姥姥语录》读后感(六):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位“姥姥”
以前常听人说,姥姥是世界上最疼爱外孙的人,因为她多带孩子一点,她的儿女,也就是我们的妈妈,就会少辛苦一点。每个人都有姥姥,每位姥姥在我们的妈妈忙着上班、工作的时候,充当着我们的“第二母亲”,姥姥在人生暮年,以她一辈子的人生经历,对我们谆谆教导。而倪萍,作为一个“懂事且孝顺”的外孙女,将她的姥姥一生的人生智慧梳理、总结成了一本书。
这本书其实我们不用看,因为当我们到了暮年之时,也一定会领悟到这些道理。但这本书又非常值得去看,因为在年少时如能理解这些人生哲理,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倪萍,虽然淡出荧屏多年,但她的主持人、演员的形象依然留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尤其是2000年前后二十年时间里,倪萍始终是我们的“梦中情人”(借用本山大叔的话)。
和1997年倪萍出版的那本书《日子》的风格非常类似,这本《姥姥语录》也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一本书,虽然她以主持人的形象做了多年的公众人物,但再大的“腕儿”也得过日子,过“生活”。所以,倪萍在这本书里重点写了两部分内容:
一、姥姥的人生哲理
以前只有“大人物”才适用“语录”这个词,但在倪萍看来,普普通通的胶东半岛老百姓,从没上过学、没有一点文化的姥姥,在99年风雨人生后,所说的为数不多的话语却担当得上“语录”两个字。这是对姥姥的爱,也是对平凡人不平凡的一生的肯定。比如姥姥说:“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饭你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再比如姥姥说:“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这些话语我从很多书里也读到过,但为什么从姥姥口里一说,却带给我更大的影响和震撼。我想,这是时间的力量。
以前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现在时代变了,我们总觉得老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们的理念、观点也都过时了。但殊不知,时代再变,也是“人”的改变。因为有人,所以,一切才会变。所以,姥姥说:“有人就有一切,啥贵都没人贵“,”根活着就不怕叶死了”。
姥姥的人生哲理不止如此,从这本书中,如果能真正吸收姥姥的一句语录,弄明白姥姥的任何一段哲理,对今后还有漫漫人生路的我们,都是莫大的满足。
二、公众人物的普通生活
在这本书里,姥姥语录的篇幅一般都是总结性、或点睛之笔,通常倪萍都是通过一些自己的、家庭的琐事来铺垫或衬托姥姥语录。所以,我们也能从书里面看到倪萍这位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我很欣赏的一个片段是:赵忠祥老师知道姥姥到北京来,特意到倪萍家来看望姥姥,姥姥亲手包了一屉包子,赵忠祥愣是没抬头,一口气吃了7个,姥姥说赵忠祥这人实在,是个好人。
我们不否认,赵忠祥老师可能确实饭量大,或者包子的确好吃,也可能他知道是姥姥亲手包的,所以不论如何,也要多吃,表达对姥姥的爱。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一幕场景,不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每次去姥姥家发生的场景吗?姥姥每次看到外孙来,都张罗一桌子饭菜,然后自己不吃,而是看着晚辈的我们一口口的吃下去,这就是姥姥对我们的爱。
所以,从倪萍的姥姥想起我们自己的姥姥,每一位老人都同样充满智慧,对晚辈饱含亲情。已经到了12月了,马上就过年了,如果你的姥姥尚在,过年的时候多陪陪老人唠嗑,或者多听姥姥叨叨,多吃点姥姥给你做的饭,多听一听属于自己姥姥的“语录”。
《姥姥语录》读后感(七):我的姥姥
这是一本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的书,多少次潸然泪下,比起倪萍,我真的差太多了。还记得姥姥在我家的时候,我妈就常常说,等悉玲长大了,天天买好吃的东西去看你。现在我长大了,有能力买东西给您了,您却再也看不到、吃不到了。圣诞前后总会做一个梦,在梦里,我跑着扑到您的怀里。还记得妈妈时常唠叨,我的名字就是你给我起的,因为看到恩来总理抱着的一个小女孩叫西林;小时候你来接我回家,我跟着车上的叔叔走,你在后面跟了一路,怕我被别人拐跑了;每次吃完饭我都要摸摸滚圆的小肚皮,跟你说,饱了饱了;还记得我跟你一起做礼拜时你诚挚的模样,即使到了扬中,你一个老太太自己坐车到教堂,在教堂你找到了自己的家。
妈妈跟我说,你是在圣诞夜走的,姥姥,你真正回到你的家了吧。
姥姥,在学校里我也认识了一个奶奶,我多么希望她是您啊,又多么希望您能像她一样啊!
想你的泪,是苦的。
《姥姥语录》读后感(八):心中的姥姥
我是很不喜欢看演员或者歌手写的书的。总怕看了之后会失望。但是这本书,看着书名就吸引我。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位姥姥。
作为80后的我,也是被奶奶带大。在父母们都忙着养家糊口时,只能老人们扛起教育孩子的大旗了。每个老人都或多或少有书中姥姥的样子,又有他们各自的特点。我的奶奶就跟书中的姥姥很像。精致、讲究、坚强、能干……在那些物质不太丰富的时候,也能把日子过得很好。只是奶奶终究没有“姥姥”的心态。那种看尽世间百态,却无怨无悔,不嗔不痴。我的奶奶太要强,但殊不知有时候要强会多累。或许就是因为心态,才会生病,才会在那么早就走了。
在这里就免不得要说说“姥姥”的心态。很多事情不要太执拗,能做便做,在无法改变时就让自己开开心心地做。坏的受得了,好的也受得住。没有什么事情,让这位老人一直纠结下去,自我开导,自我调节,这是多么重要的品格。特别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外界因素复杂多变,人心诡秘难测。其实,人世间真的是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这种环境中,如何使自己开心健康地生活,这真是门大学问。而“姥姥”是已经掌握了这门学问的人。因为生活,教给了她这最宝贵的财富。而她又把财富一代代传下去。
我也希望,再我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段时,能有姥姥的心态,姥姥的本事!
《姥姥语录》读后感(九):奶奶,我想你了
2004年正月,奶奶七十岁生日,全家老小围着你,腰鼓队的姐妹也都来捧场庆贺,我们拍了一张大合照。没想到,那就是最好一张照片了。
2004年暑假,像往常那样我在爷爷奶奶家过假期。爷爷说,怎么成绩退步了,奶奶问,他不是天天在看书么,爷爷说,他看的都是小说不是教材,然后他俩操心又操不上心的散了。
在农村,依然还是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太阳下山的时候,就吃晚饭了,奶奶吃了两碗饭,说你要多吃饭才能身体好。没想到几个月后,她就吃不下饭了。
村口是饭后乘凉的地方,一张竹片编织的的竹板架在两条长条凳上,支上蚊帐,摇两把蒲扇,就这月光,凉风习习,老老少少左邻右舍的东拉西扯的聊天。
每逢传统节日之前,奶奶总会打电话到我家问,什么时候来呀,放假了没呀,做了什么什么好吃的,从正月的甜酒 腊肉 糍粑 元宵,到端午的粽子 中秋的月饼,都是奶奶自己做的。再也吃不到了。
奶奶在的时候,走亲访友的多,过节总是热热闹闹的。奶奶走了以后,就冷清了,亲戚都散了,家也散了。妈妈说,有娘在,才有家。奶奶,你在的年才叫年。
十多年了,我依然经常梦见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的时候,那个院子,我多想多想时光倒流。后来我几次回去看看,一次比一次破败。那时候,多干净整洁呀。
有一次我考了第一,奶奶逢人就说,高兴极了。她没去过省城,更没出过省。后来我读研了,我们镇第一个呢,我多想告诉她。再后来我一步步走遍了全中国,我多想也带她去看看。可惜啊,没能等到。
奶奶不久就确诊为肺癌,那年我高三,假期少,有次去看她,发现瘦了好多,她一见我来就紧握住我的手,奶奶的手枯槁如柴,再也不是以前那双结实的下地劳动的手了。我挣脱出来,躲到隔壁,抹去夺眶而出的眼泪。回来我问了一句,奶奶,你怎么成这个样了啊。
奶奶葬礼那天,我趴在冰棺旁哭个不停,姑姑发现的时候我已经缺氧休克了,他们把我像拖棉袋一样的拖进屋里,赶紧叫来镇上仅有的一个医生,掐人中 掐虎口 吸氧,我听到妈妈说不要太悲伤 奶奶七十岁了是喜丧,我看到爷爷舅舅急的走来走去,只是我一动都不能动,眼珠都不能动。
发丧那天妈妈和舅舅商量没叫我。很多年之后,我得了抑郁症,还会有情绪悲伤进而缺氧休克的时候。
奶奶是最不喜欢水的了,以前夏天热的时候,我喜欢玩水,她说别泼的到处都是。但临终前,她说火化后撒到洞庭湖里。因此没有凭吊的墓地,只是在清明节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开车去洞庭湖大桥,献上一束花,点上一支烟。
妈妈说,奶奶走之前反复跟她说,我是个好孩子,让她好好养育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