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08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10篇

  《戴上手套擦泪》是一本由[瑞典] 乔纳斯·嘉德尔著作,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8-3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一):遇见了,就抵死去爱吧

  《带上手套擦眼泪》2陪伴,是瑞典作家乔纳斯•嘉德尔系列小说中的第二部。第一部是遇见,第三部是分离,都还没有看过。

  据说这不小说的同名电影集首播后,瑞典每8个人中就有1个观看并为之落泪。目前该剧已拍摄成瑞典版电影。 20世纪80年代的斯德哥尔摩,一个刻意被遗忘时代,一份永志不渝的爱情,一场自由选择的反复论证~ 没错,这是一部以男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这也是我接触到的第一部这类题材的小说。用了两个晚上读完。内心感到很沉痛,很悲伤,很压抑,也很感动!久久说不出话来! 关于同性恋这个话题,在今天已经不再鲜见。国内外各大媒体网络,不时有类似内容播报,有很多国家已经将同性恋列为合法婚姻中的一种,从法律角度对他们的婚恋进行正名、认同

  社会对同性恋的认可度,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不再如书中主人公所处的那个“谈同色变”的时代,不再被称之为变态精神病,肮脏的一种病态情感

  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当然,更是无数个“同道中人”的极其不易坚持不懈努力争取来的!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如此“详细”的去了解了这样的一个群体,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以及极其不易艰难的生活困境,了解了他们的感情纠葛,他们的痛苦,他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以及面对残酷现实挣扎抗争。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带给我很大的震撼! 书中不仅仅描写叙述了本杰明、拉斯慕斯、莱恩、保罗、班特等人之间的与异性恋无二炙热的爱情:他们的感情,一点不亚于异性之间的恋情。同样的真挚,同样的强烈,同样的美好!唯一的不同,是他们承受了太多太多的压力恐惧,太多太多的痛苦和悲伤,太多太多的排斥和谴责!感情之与他们是甜蜜的也是苦涩的。 更对他们在爱人朋友困惑、生病,甚至身患人人为之躲避不及,谈之色变的“艾滋病”时,给予的照顾和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想异性爱人之间也不过如此啊! “人生,我唯一的人生,我唯一拥有的人生,我唯一能得到的人生,也是我唯一想过的人生”。 “我希望在我的生命里,能爱上一个爱我的人”。 读至此,已是泪水涟涟。。。 人生不易,人生苦短。 在短短的百年之中,能够遇见一份愿意为之赴汤蹈火,抵死相爱的爱情,遇见一个明知道“沾上就可能死亡”的病魔面前,依然不离不弃的人何其不易?更何况是同性的恋人啊! 世上本无对错,对错的判定在于判定的标准。爱情,本就只关乎两个人的事情,在没有伤害别人妨碍别人的时候,同性相爱有何不可?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 惟愿,在这个年龄不是问题国度不是问题,肤色不是问题的婚恋观念中,对同性恋人也多一些理解包容吧! 因为,这是“我”唯一想过的人生,也是“我”唯一拥有的人生啊! 遇见了,就抵死去爱吧! 除了今生,难道真的还有来世吗?!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二):当疾病被赋予道德的“寒意

  疾病与罪孽、不洁的关联宗教恐吓警示众人广告手法还是人类自身人性自私基因衍生的“活该”“自找”的逻辑为采取隔离驱逐仇恨疾病患者行为提供所谓的道德依据。 本书用一种客观的语态描述了当时对患有艾滋病的男同志的两种厌恶: 一种是赤裸裸的厌恶。 充斥着侮辱性字眼:“干你娘,两个死娘炮,恶心!”“死同志传播艾滋病,该死的凶手!”“同性恋去死!” …… 另一种是路遇患有艾滋病的男同志佯装不屑一顾,却急于与他们保持安全距离的厌恶。滋生无知的恐惧的厌恶:会通过空气传染吗?手碰到他们碰到过的地方危险了,要赶紧把手洗干净才安全。 而大众对艾滋病的厌恶却远远不及其被赋予道德的涵义(“寒意”): “寒意”一:艾滋病不失为一项福音。 疾病其本身,被认为是罪孽的、不洁的。 疾病是一种惩罚,一种肃清,一种天谴,是大自然拨乱反正稳定秩序手段。 艾滋病被认为是同性恋自找的,自作孽不可活的下场。这是大自然血淋淋的警告,是自然界透过艾滋病向大众传达它完美健全机制:一旦违反自然的情况,它就会有所警示。艾滋病作为大自然拨乱反正的方式进而证明同性恋是不正常现象,必须彻底禁绝。 所有的媒体不遗余力的大肆宣扬着“疾病就是天谴”的论调——“我们的牧师表示:他们活该得艾滋病。这是报应!”艾滋病被认为是传达上帝信息,完成了让罹患艾滋病的同性恋患者了解自己身为同性恋的罪过觉悟使命。 虽然艾滋病是疾病,如果是针对同性恋,使他们生病,让他们觉醒、回头,那艾滋病不失为一项福音。 一种让正当晨曦年轻人纷纷凋落的疾病,被视作一项福音? “寒意”二:染病的要分为有罪的和无辜的。 疾病被赋予了道德的涵义,疾病是罪孽不洁的,疾病是一种天谴。 另一层涵义是对于病患本身,染病的要分为有罪的和无辜的。 媒体对待罹患艾滋病患者的态度犹如双面人。一个通过接受输血感染了艾滋病的病患,媒体称之为“无辜的生命被夺去”。一个同性恋艾滋病患者,媒体称之为“罪孽深重,罪有应得。” 他们认为“撇开因为输血、生产,或合法夫妻关系所导致的艾滋病病例,每一个艾滋病患的行为举止,都是罪孽深重、不可饶恕的” 染病的要分为有罪的和无辜的。更明显的区分来自医院对病患分类分区对待。斯德哥尔摩地区的各家医院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患做了分类。一个护士说道“丹德吕德市收容那些因为输血不慎无辜感染到病毒的病患;南区医院负责处理同性恋病患,那些剩下的嗑药的垃圾、就给收容吸毒病患的沪丁厄市立医院。” 对于病患本身,染病的要分为有、罪、的?和无、辜、的? “寒意”三:他们是凶手! 感染具备传染性疾病的病患,他们被贴上“传染疾病的凶手”身份标签,在这一凶手便签无限放大的同时,他们作为病患受害者本质被无视。 为了社会大众的福祉着想,应该并且必须: “对所有男同志强行体检,将带源者列表管制,进而根绝艾滋病。” “应该强制将罹患艾滋病的同志们隔离起来,设置艾滋病社区,任他们自生自灭!” “就像希特勒统治下对待德国境内的犹太人那样,在胸前配上大卫标志进行区分,在艾滋病患者身上刺上刺青,使他们无所遁形。” …… 在号称多元包容、崇尚自由、注重人权的社会里,来自医生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政客、警方、牧师、法学专家政府机关关于对罹患艾滋病的同性恋患者采取严厉措施声音并不孤单。 强制体检、列表管制、跟踪监控、隔离、区别对待、煽动大众仇恨情绪、推动强制体检合法化、制定严刑峻法…… 不要对凶手仁慈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是天经地义、与身俱来的权力。 即便这样的行为与法律保障个人自由相抵触;即便侵犯人权;即便有明显的利益抵触,不得不选择相对错误较少的措施予以执行;即便不得不放弃对个人的保护,以保护全体社会大众免受他所带源的艾滋病传染。只因为,这一切都是为社会大众的福祉着想。 罹患艾滋病的同性恋患者,他们是传播疾病的凶手!为了社会大众的福祉,不得不放弃对他们的个人的保护? 卡琳•尤汉勋写道“疾病总是被赋予道德含义象征失败、衰退、甚至背弃。 ”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三):无法假装你不存在

  《戴上手套擦眼泪》三部曲,从相遇陪伴到分离,如同一个人的一生。三部曲的内容构成一个完整而悲伤的故事,故事里有许多鲜活的生命由于疾病消逝了,这便是深刻描写爱滋病这一疾病对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人群的毁灭打击。疾病是对人类不当行为最直接的惩罚

  “头脑可以接受劝告,心却不能。

  太容易告别的年代,他们爱得像置身事外

  人生,我唯一的人生,我唯一拥有的人生。

  我唯一能得到的人生,也是我唯一想过的人生。”

  目前,由于饮食不洁导致肠道疾病,由于环境恶劣导致营养不良,由于不受大众,特别是大众接受的性行为,导致灾难的降临......掩书长叹,人类若不能去除自己的心魔,想必会如书中的众多人物一般最终由于对自己不加控制的行为而造 成无可挽回的恶果。

  同性恋,放在今日仍是个敏感的话题,人类社会若少了规则的制约,这里的规则指的是正确的对人类进步有益的各种伦理行为规范,想必最终便会如同书中描写的故事中的各种人物形象般徒留遗憾与伤悲。

  因为敬畏生命,才兴地亵渎轻慢;因为正知正解,才不会在人生旅途迷茫;也因为有坚强动力才能控制好个体。倘若少了这些优良品质,想必人类社会也只能走向灭亡。

  肓目的崇拜迷失对于年轻的生命是毁灭性的灾难。看看可悲的躺在病床上的众多爱滋病患者所遭受的痛苦,难道还不足以警醒世人。情感无论如何孤独无依,都不要去涉猎一时的“温暖”,往往心放松的刹那便是走向无尽的深渊开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危机意识才能使人类由遥远的先祖时代延续至充满希望的未来

  拉斯穆斯、本杰明、保罗、莱恩、班特、欧克、欧夫、赛尔波......所有这些生命都是值得珍视并善待的。通过这部小说,瑞典的小说 家、艺术家、剧作家、演员乔纳斯·嘉德尔用饱含深情细腻的展现出20世纪80年代的斯德哥尔摩发生的那段历史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真实生活,正因为有像作者这样不畏世俗偏见眼光的作家,才使很多不了解事实真相的大众避免沦为肓目的“角马群”。

  正视悲剧才能避免悲剧的继续发生,为了那些尚未开始便已然凋零的生命默哀,也为了人类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才是生存的意义。面对伤害与灾难,不要让书中所描写的错误再现,公正的对待每一个生命个体,任重道远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四):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相遇只是一刹那的美好,陪伴才是长情的告白。

  刚刚经历一场璀璨如烟火的相遇,接下来面对的是无尽的低谷,这个世界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反而会更加严峻,这本书为我们揭开了一个也许平时我们不会直面的事实:即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面对艾滋病,人们依然会粗暴而独断,是否应该如纳粹集中营中被集结隔离,是否要带上独特的标记,这些言论都在争论中被发酵,媒体那高高在上的言论左右着大众的认知,更带来无尽的惶恐,而受到最深伤害的还是那个默默无声的群体。

  所以他们尽管白日放歌须纵酒,却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无论是来自于社会的恶意,以及疾病的威胁快乐被罩上了悲凉的雾霭,所有的相遇都像是最后的狂欢,而拉斯穆斯与本杰明除了这些痛苦之外,还要面对自己家庭阻力,想要说出实情的压抑,对于彼此情感的试探,自我分裂的剧痛,都是生活中无时不在的阴霾,但是,读者欣慰的看到,他们尽管被伤害,却不是软弱的,拉斯穆斯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本杰明则在事实面前看清了自己的心,而一旦看清自己的内心,他们都是勇敢的人。

  作者是拼贴的高手,他甚至在一个章节内,呼应着断裂的时间中,人们的变化,在现实面前,不断闪回的是那个印在窗子前的手印,那个童年的手印,再看是如此动魄惊心,因为那是本杰明生而为人最初的觉醒,他第一次发现了自我,完成了对自我的认知,所以他不舍得那个手印,纵然之后,他不断地发现新的自我,用手去击打玻璃表达痛苦,用手去牵系爱人去表达爱慕,甚至是用手去握住爱人的名字,都不如最初的那个玻璃上的手印在所有人心中来得动人。应该说,本杰明是真正的勇者,他发现了自我之后就敢于对抗世界的压迫,亲人的离歌,即使是用玫瑰蛋糕参加了自己的葬礼,他依然敢于收拾好破碎的内心重新上路。

  作者想塑造的始终是一组群像,所以在相遇之后,也逐渐铺陈开班特与莱恩的故事,他们都急着恣意挥洒自己的青春,因为在暗夜中压抑了太久,就如那在黑暗中蛰伏压抑了太久的蝉,见到阳光的那短短时光,会尽量放声歌唱耀眼的班特其实是爱着这个世界的——阳光,人们,艺术,但是他也同样胆怯,他的所有行为都见证了他的软弱,可是这被隐藏起来的软弱却如此令人动容,眼看着欢乐,自己却被永远隔绝于外的痛苦,是有多么难以忍受,在作者的描述中,每个人都会感同身受。莱恩是善良敏感沉静的,他内心所建立的脆弱世界被不断推翻,却逆来顺受,他的沉默既是他的忍受,也是他的反抗,尽管他的结局令人悲伤,我们却可以说,他在生命中也曾体会温柔与爱。

  作者讲述的尽管是一个没有悬念的故事,但是我们依然在其中感受到彻骨的寒意。这是一群努力去寻找爱和自由的人,这也是一群没有被温柔以待的人,但是好在,他们遇见了,并且陪伴着彼此走出了精彩的人生。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五):我唯一的今生

  “人生,我唯一的人生,我唯一拥有的人生,我唯一能得到的人生,也是我唯一想过的人生。”你唯一的人生,你想怎么过?是听从那些“过来人”的经验循规蹈矩的活着,还是肆无忌惮及时行乐?

  《戴上手套擦眼泪》光是看着书名就能感到一股莫名的伤感了吧,有什么样的理由竟然连擦眼泪这样的动作都需要小心翼翼地戴上手套呢?只有在不被人承认与碰触下吧。

  这是一部关于几个男同性恋者的人生的小说。潇洒恣意的保罗,害羞娇涩的莱恩,傲气凌然的班特,沉默开朗的拉许欧克与赛尔波,正经真诚的本杰明以及敏感孤独的拉斯穆斯,这几个个性迥然的年轻男子因为同样的性取向在人生的不同角落相遇,在那个不被世人承认的大环境下,恣意地释放着自己,大胆而直接地爱,宣布爱,过着令人惊讶、放肆又痛苦的一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他们最年轻的生命最漂亮的时代,故事以拉斯穆斯成功脱离故土,来到斯德哥尔摩开始。在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在这个没有任何人认识他的异土里,告别过去,找到与他一般性取向的人,像个菜鸟般,缓慢而急躁地寻找着爱,渴望体验自由奔放的人生,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探索未知的自己与世界。也因此,遇上了耶和华的见证人本杰明,这个刻板又克制的禁欲者。他们相爱又迷茫,到底这个时代对同性恋们是何等地残酷,像个社会的异类般不被接受,即使是感染了艾滋,全部人都像看垃圾般看待他们,到底这样的人生是不是他们所一直寻找的人生?

  全书作者采用时间无序穿插的方式叙述,将过去与现在进行串接,但奇怪的是,你不会觉得突兀,仿佛这个悲伤地故事就是要以这种方式讲述才可以,一切刻板的循规蹈矩无法道出这些徘徊在人世间的悲伤物种的故事。

  在这里,你可以看见这七名青年颓废又堕落的私生活,他们渴望被尊重,渴望被爱,渴望被社会认可,但他们却肆意纵欲,野花丛,公园,厕所,一切地方都可以成为他们爱的场所。他们明明找到了爱却还是出去寻找另一种肆意自由的爱,如此令人不耻,仿佛就像书中所说,他们会患艾滋病都是他们咎由自取,他们就活该去死。

  但只有在这几名青年的每一段人生与心灵剖析中,你才会明白,难道他们所作的一切不是因为社会所导致的吗?社会对他们没有丝毫的公平与正义,将他们当做垃圾,与妓女一般,死后用黑色塑料袋紧紧装着,焚烧。他们被称“错误的产物”,是“腐败的物种”,所以他们注定要被消灭,而艾滋病就是最好的惩罚方式。因此恶意中伤,诋毁,将他们隔离,以致于他们只能被关在玻璃瓶里,透过窗户看世界,哭泣时别人只能戴上手套才能为他们擦拭眼泪,如此悲哀。

  是该生存,还是该毁灭?

“我希望在我的生命里,能爱上一个爱我的人。”

  这只是他们最简单而炽热的爱的唯一期待,所以即使被当做“错误的产物”,被社会隔离与抛弃,他们依然纵情过着这失败的人生,只因这是他们唯一的人生,他们只活一次。

  这是唯一的今生。

  从过去到现在,甚至将来,这就是我唯一的今生。

  无怨无悔。“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六):不被理解的爱

  这本书叫做《戴上手套擦泪》,其实只有一小部分与这个名字有关的情节,就是护士在照顾病人时摘掉了手套擦去了病人因为病痛流下的泪水,过后就被领导批评了。为了安全与卫生的角度来考虑,领导批评的没错,但是这种批评总感觉有种其实的眼光,护士的做法是考虑到的伦理道德方面。在那样一个年代,同性恋在常人眼中是一种病态的体现,甚至被称为“可怜人”,就算是如今有些人依然有这样的看法。对于这种无法理解的事物,人们就是喜欢将它们丑化,但是这本书却写出了这些“同志”的内心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面貌。

  同性恋不仅仅在道德方面受到人们的谴责,他们也因此患上一些疾病,这也更令人不理解了。当人们与这些人擦肩而过时,总会在心理带上一层防护套,充满着嫌弃。从相遇到陪伴再到分离,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和男女之间一样,对于他们而言这种关系很纯粹。尤其在故事中的这几个人物都是有家庭的,他们的亲人在得知他们性取向的时候表现得都很惊讶,甚至会嫌弃对方。

  本杰明的家庭还很特殊,一家人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是尤其反对同性恋的,所以本杰明无论如何都不想自己的面目曝光。在第二部中,两人已经同居两年了,很多问题也都显现出来,他们需要为更长远的问题而考虑。这种关系更逃不过猜忌与怀疑,拉斯穆斯认为本杰明不向家人公开关系的做法是对他的不尊重,于是两人开始冷战,他甚至当着本杰明的面与其他人暧昧,两人为此大吵了一架,拉斯穆斯则直接找另一个人过夜了。然而就在两人濒临分手的时候,拉斯穆斯被诊断出患有艾滋病,本杰明则向家中坦白,最终被赶出家门。其实这种情感不亚于男女之间所带来的震撼感,两个互相离不开彼此的人就是需要一个契机来证明,可惜当他们等到的时候已经晚了。

  他们不过是想找寻自己所爱,但是却要为了各种因素而考虑,虽然法律允许,但是触碰这条线的时候仿佛比犯法还要紧张。在故事中我觉得最可悲的不是他们俩,而是他们的亲人,只有别人得到的比自己更多的时候自己才会去谈论他人,因为他们看到了别人的所得。这种看法永远都会有,因为少数在多数眼中永远是另类,但是另类未必就是错的,有时候真理往往出现在少数之中。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七):“同志”者的自白书

  “我这一生,只是想要爱一个愿意爱我的人。”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在茫茫人海中对的时间里遇到对的人是不容易的,机率几乎可以用琢磨不透的“缘分”两个字来形容。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找到惺惺相惜的另一半,只不过是想要找一个爱自己且自己也爱的人抚慰干涸已久的心灵。

  相遇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我们常说:“异性相吸,同性相斥。”可是,偏偏在这个世上有许多同一个性别的人相爱了,就如同异性间的爱情那样美好,尽管他们大多数时候并不被世俗所所接受。之前,我曾经耳闻过很多来自网络上的同志事件,可总觉得那样的生活太过遥远,没想到有一天会阅读到《戴上手套擦眼泪》这样一套来自瑞典作家乔纳斯.嘉德尔的同志题材作品。

  起初,阅读此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此书的特别之处,当读了一部分以后才发现了不对劲儿。尽管在我的潜意识里,男女结合才是自然的规律,但出于对书籍的尊重还是决定继续读下去。没想到的是,我竟然被其中两位主人公的经历打动了。

  故事中的拉斯穆斯从小生活在一个被爱包围的家庭,他总是不忍心拒绝父母的好意,可是内向的他从小就受到别人的冷眼和嘲笑,使得其高中一毕业就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那个仿佛困住他的“牢笼”。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本杰明也有些类似的命运,他从小被父亲严格要求,并在虔诚的宗教家庭长大,表面上十分恭顺听话,其实骨子里早已到了怀疑人生的地步。

  原本毫不相干的两人就这样在“同志老手”保罗的牵线搭桥中相互认识,并逐渐闭上彼此,那段美妙的时光让两人觉得幸福无比。在决定出柜后,即使需要忍受家人的阻挠和社会的不认同,他们要决心在一起,不弃不离。

  可是,当时的瑞典,癌症和艾滋病盛行,新闻的报道直指同性相恋者们,他们的结合被认为是引发如此重大疾病的源头,局势愈演愈烈。而更为不幸的是拉斯穆斯也染上了这种无法治愈的癌症,本杰明亲眼看着自己的爱人一点一点地变得瘦弱不堪,无时无刻不忍受病痛的折磨而无能为力,直到死亡。

  他们的爱是幸福的,也是压抑的。可是本杰明知道自己从来不后悔遇到拉斯穆斯,他的生命里正是因为有了他而变得更加圆满。正如书中关于描写本杰明内心理活动的一段话:“我唯一的今生。从过去到现在,甚至未来,这就是我唯一的今生!我无怨无悔!这是我唯一的今生!”只可惜他只能看着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一点一点被摧毁,却必须接受自己独自活着的事实。

  相遇、陪伴、分离,每个人都要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一如那些执着于追求同性爱情的人们。透过《戴上手套擦眼泪》,读者既可以感受到人间真挚的感情,也能深入了解同性恋背后的心酸苦乐。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同性恋爱自白书,或许我们应该抛开成见,多给他们一些尊重和自由选择的权利。要知道目前为止已经有20多个国家允许同一性别的恋人注册结婚了,这意味着同性恋已经渐渐被人接受,而我们还要带着歧视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吗?答案不言而喻。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八):特殊的存在,不特殊的爱情

  自漫雪纷飞的夜晚成功牵手后,本杰明与拉斯穆斯已经携手共度三年半的时光,他们的感情日渐加深,除非工作基本形影不离,与热恋中的男女毫无两样。年轻的他们正肆无忌惮的享受着爱情,根本不会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无声息的接近他们。 艾滋病在瑞典蔓延开来,可怕程度相当于中世纪的黑死病,报纸称其为“新型癌症”,偏偏同性恋群体成为首当其冲被感染的对象。尽管当时的瑞典已将同性恋从法定疾病中移除,可是社会上依然不认可同性恋的存在,绝大多数人都坚持认为这是一种病,是能够被纠正的。因此在教会的各种误导之下,外界一致认为艾滋病是上帝给予他们的惩罚,而同性恋者纷纷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外界刻意打压他们。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同性之间的爱终究太过艰难。 纵然本杰明和拉斯穆斯在一起的时间不短,并在外过着甜蜜的同居生活,除去病魔的困扰,他们之间的隐患依旧不容忽视。顾虑到父母都是虔诚的信徒,本杰明一直向家人隐瞒拉斯穆斯的存在,不怪拉斯穆斯说“我在我爱人的世界里就是个无名氏”,相信不管换成谁都会介意。那么夹在中间的本杰明呢?他的心里又好受吗?如果可以的话,他也希望光明正大的介绍爱人与父母认识,但他太了解父母十分反感那些所谓的会玷污灵魂的东西,然后爱人也不理解自己,还故意跟人暧昧…… 于是在这件事情上,两人始终无法达成共识,随着矛盾的逐渐加深,以及性格上的不合适,可以想象,他们最后难免渐行渐远。不幸的是病魔出现了,拉斯穆斯被检测为艾滋病阳性,几乎走向分手的剧情,又被扭转了一个方向。本杰明得知这一噩耗后,竟然直接跑回家向父母出柜,只为了日后能全心全意的照顾拉斯穆斯。想必他对父母还抱有一丝希望,也许出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然而迎接他的是被彻底赶出家门,全当没有这么个儿子。 只因爱上了同性,就得忍受被亲人抛弃的痛苦,社会的偏见对他们来说实在太过残忍,即便现在的风气已经比较开放,出柜亦不是易事。倘若没有这场黑暗的病魔入侵,本杰明就不会接连失去家人、朋友以及爱人,这群可怜的人们也不会一再陷入绝望的境地……只因他们是特殊的存在,犹如书中提到的“白色麋鹿”,它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却又形单影只,而且没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对于这类罕见的物种,普通人除了少许的敬畏,更多的则是想着如何捕杀,因为它们是不适应群体的“错误的产物”和“腐败的劣种”。 但我们不能借此否定任何物种的存在,它们并不是不正常,只是太过少见。而相比通常的男欢女爱,同性恋也不是某种必须治疗的疾病,只是他(她)们爱的那个人恰好与其性别相同。我想爱情就是那一瞬间的怦然心动,无关性别、年龄、身份等,爱了就是爱了,何必为他人的异样眼光所苦恼。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九):合理的存在需要抗争

  关于同性恋的话题并不陌生,但写同性恋的小说,而且受到很多人的认可却不多。《戴上手套擦泪》是一本写同性恋的小说,让你无法忘怀的小说。

  小说围绕着几个同性恋人展开,他们用行动告诉世人,我们是同性恋,他们用疾病与死告诉世人,即使得了艾滋病,我们也是同性恋。他们宁愿离开至亲,也要找到一个爱我的,我爱的人。他们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为同性恋趟出一条康庄大道。最终,法律承认了同性恋的存在,可以结婚了。一本书,印证了一个时代,每一个新生事物,初期的出现都是艰难的,但人性中的爱,的确不仅仅是异性之间存在,同性之间也有存在的价值。爱,应该是广义的。接受同性恋,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充满坎坷的!

  故事的中心人物是本杰明和拉斯穆斯。从他们俩小时候写起,写他们的父母,家庭生活。拉斯穆斯在父母心中永远是小宝宝,备受呵护。即使父母知道他是同性恋了,也百般爱护他。他在本杰明爱的呵护下死去!本杰明一家都是传道士,耶稣的忠实信徒。当他们知道本杰明是同性恋的时候,选择了和他断绝关系。很决绝地断绝。不过他们相恋了,本杰明一生无怨无悔地保持这与拉斯穆斯的纯洁的爱。在拉斯穆斯死后的二十年里,他依然活着,因为已经有了抗艾滋病毒的药物。是不是他是幸运的?但他却没有再找到相爱的人!

  故事里还有保罗、班特、拉许欧克、塞尔波……

  莱恩,开篇就以他病入膏肓写起,临终,他以与世隔绝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无声的哭泣,是不是有悔恨?

  保罗,这个人物塑造得太好了,玩世不恭,但却热爱生活,最终他也没有逃脱疾病的折磨,但,他却是那么可爱,看透人生不过如此:他讣闻自己写,写的是“我活过了。”多现实悲壮的一句话啊。更让人敬佩的是他把自己的葬礼搞得像一场派对,大家欢唱着,不停地唱着……快乐传递给每一个人。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魄力?

  班特在得知得了艾滋病后,依然选择上吊自杀。拉许欧克,最后一次接受人们的生日祝福,即使他都没有力气打开那些生日礼物……他们年轻轻地就一个接一个死去,而且饱受病痛的折磨,是什么让他们告诉世人,我们就是同性恋,不管家人如何反对,不管世人如何看待,这是一群看似渺小却非常伟大的人物,不是吗?

  故事里,写出了大背景下,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有攻击,有认可,有不屑……报纸、新闻、杂志……那诸多不利于他们生活的文字,并没有将他们打倒,他们努力地在抗争,与这个世界抗争,只是在争取同性之间相爱的存在。最终他们成功了……

  在中国,同性恋还不是合法的,有朝一日,是不是也会被大众接受?面对这一群体,我们需要做什么?其实不需要做什么,存在就有其理由,只要不影响大众生活,爱,可以不同性。我们默默祝福那些爱,愿每一份爱都是美好的。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十):我爱你,你却只爱你自己

  童话里总说最后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就结束了,但童话永远不如小说精彩。在本杰明与拉斯穆斯住在一起,他们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他与拉斯穆斯几乎形影不离,甚至工作有时也在一起。是因为爱,本杰明爱着拉斯穆斯,他就是本杰明的一切中心,本杰明的眼睛里只有他。

  布丽塔收到了本杰明的信,却从来没有拆开过,而她的回信,仅仅是不让他再写信。布丽塔爱着本杰明,却当他已不存在。事实上,布丽塔更爱她自己,她不去拆那些信,甚至不愿意再让本杰明寄信来,他们不想再和本杰明有任何联系,更多的是厌恶,觉得恶心,原因是本杰明爱上的那个人,与本杰明同性别,仅此而已。

  我们强调着爱,有些人展现出来的爱,超过爱自己,而有些人展现出来的爱,而是超级爱自己。造就这两种不同的爱,很大程度上和人成长经历有关,比如本杰明与拉斯穆斯两个人,从小的经历就不同。拉斯穆斯一直很明确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着明确的目标,并向这个目标迈进,就是快乐,让自己快乐,不再受那些讨厌的委屈。而本杰明则不同,他一直接受着家人的安排,无比服从,甚至可以说没有自我,他从来不敢要求什么。而在遇见了拉斯穆斯后,他才明白了,自己缺少的,自己所需要,他奉献了自己的爱。这也就造成了,本杰明一直试图让家人接受拉斯穆斯,接受他自己喜欢的人,一边和拉斯穆斯生活。而拉斯穆斯的生活,不仅仅有着本杰明,他要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一些,本杰明觉得那不是好的生活,因为乱七八糟的根本不是本杰明也能接受的,可是拉斯穆斯就是这样,本杰明爱他,为了爱,为了拉斯穆斯妥协了。

  作者乔纳斯‧嘉德尔,瑞典小说家、艺术家、剧作家与演员。

  病病总是在不断产生和发展,随着同性恋的事情的发展,一种病也从美国随之而来到瑞典斯德哥尔摩。随着牧师本特毕格森在报纸上的一番言论,再次将同性恋与艾滋病送上头条。这位牧师坦言,如果是自己儿子是同性恋的话,他希望他得艾兹病病,也比继续活着当同性恋好得多。牧师是爱儿子的,但是他更自己,他宁可自己的儿子死掉,也不愿意有一个同性恋儿子。

  我爱你,你却只爱你自己。或许这不仅仅是本杰明对家人的感叹,也是对拉斯穆斯的感叹。仅仅是因为他们只是爱上的那个人是同性别的而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戴上手套擦泪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