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灵魂的场所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08 20: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灵魂的场所读后感10篇

  《灵魂场所》是一本由李清志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7-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灵魂的场所》读后感(一):在灵魂深处,诗意栖居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824—826年之间,

  这一阵,唐代大文豪刘禹锡正在和州任上,作《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与之类似豁达,翻阅中国历史,我们其实能发现不少,以至于当代再难寻觅到此类隐士时,有人开玩笑说是因为现代文明是另一个次元的缘故

  现代文明真的是另一个次元吗?又或者,我们这样的生活着,就注定了我们没有办法焦躁,不孤独了?也许这个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但在读罢《灵魂的场所》后我们会知道,至少有个人能够免俗,他就是《灵魂的场所》的作者,台湾建筑文学者李清志。

  这是一本记录作者自己“在灵魂深处,诗意栖居”的著作。

  当世人都对参观卢浮宫、金字塔自由女神像、基督山、科隆大教堂这样宏伟建筑趋之若鹜时候,作者选择了去到里昂近郊的拉图雷特修道院,去到瑞士理工大学ROLEX学习中心,去到芬兰宁静礼拜堂。去体验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甚至不能怎么说话的生活。

  这种生活,刚开始注定是会让人感到慌张与焦躁的,但慢慢地,因为它只有单纯房间寂静的夜晚,没有外部信息干扰也没有混乱装饰,会让人感到一种轻省,再而后,人突然觉得可以听到许久未曾听到,内心微小声音

  当同行们写书时候巴不得把如高迪、奥斯特柏格 、赖特、贝聿铭、库哈斯、扎哈·哈迪德、矶崎新、格罗皮乌斯等大师代表介绍个遍时,他别开生面的带着读者见识许多不起眼却很有意义的建筑。

  从让人摆脱电话电子邮件以及各种社交平台追杀的丰岛博物馆,到隐藏在生活中的禅元素建筑铃木大拙纪念馆

  从空间本身就具有布道能力的长崎市和平祈念馆,到能让自己的心在静默之中重新苏醒的沙克生物研究中心;

  甚至于参观后足矣让人感动到哭的柏林火葬场,莫不如是。

  套用他的话来说,这些看起来有些“奇葩”的建筑与监狱具有某种的相似性,唯一的差别在于,观赏这些建筑的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监狱里的罪犯渴望的是肉体的自由。

  “内心的自由”,多么简短轻松字眼,却又是多么的难得。

  如果人生真如赵本山小品里说的:“家有房屋千万座,睡觉就须三尺宽。总结起来四句话:说人好比盆中鲜花,生活就是一团乱麻;房子修的再好那是个临时住所,这个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呀”,那么片刻“内心的自由”,大概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奢侈了吧,只可惜,身处城市中的我们,太少有人愿意做李清志,去亲自寻求这份享受与奢侈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文豪刘禹锡的名句,至今仍在耳边萦绕,既然逃不开这斑马线和写字楼,不如带一本《灵魂的场所》修行吧,毕竟,“在灵魂深处,诗意栖居”实属难得,却又是你我的共同追求。

  《灵魂的场所》读后感(二):我的梦想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是能在海边有套房子

  其实一直有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告诉他我不想当作家,我也不想环游世界,而是拥有简单实际恒定幸福,比如有一个心爱的人在一起很多年,依然会说我爱你;比如一家人还有狗,不管多晚回家都有盏灯亮起;比如我们拥有舒适漂亮的宅院,能包容幸福,也能足够抵御困难。我的梦想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是能在海边有套房子,栖息灵魂,安放心灵

  《灵魂的场所》读后感(三):赏建筑之美,思人生之路

  建筑对人类意义非比寻常。从挡风遮雨的洞穴,到折枝叠草的窝棚,再到红砖绿瓦的民居,直至高楼林立的钢筋水泥,建筑的发展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成为人寄托思想情感载体。建筑不仅仅是一种人为的痕迹,更一种文化产物,还是一种人类思想和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俄国伟大的作家、戏剧家果戈理说:“建筑是伟大时代的年表。当一切行动歌声都停止了的时候,只有建筑还屹立在那里,用它自己的语言叙述着那伟大的时代。”建筑在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求外,还表达了人类精神追求,人们常常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实用雕塑以及永恒诗篇。正是凭借了建筑,人类证实着自己的存在,表达了自己在地球生物群中的高贵和伟大,显现了自己的智慧创造力

  但是,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技术景观融合共生的今天,一方面随着工程技术广泛运用,建筑越来越复杂,空间变化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批量化生产使得大量现代建筑趋于雷同,能够体现人类精神追求的个性化消失不见了,建筑的美也变得越来越庸俗。要知道一座出色的建筑,一种流行的建筑风格,它所代表的是人类对某种生活和人生境界的追求。建筑的实用性仅仅是它众多功能的一种,它还必须使人的精神得到休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美国密歇根大学(Ann Arbor)建筑硕士、建筑人文学者李清志看来,这个世界上依然有很多精彩的建筑,以其强烈的空间艺术,构筑出人与自然交融的立体空间,让精神得以休憩,让灵魂得到平和

  《灵魂的场所》读后感(四):《灵魂的场所》:让心灵学习安静

  《灵魂的场所》:让心灵学习安静

  人类是唯一具有灵魂的生物。有了灵魂是好事,但操纵不了灵魂,后果会很严重

  中国人常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这是因为灵魂开始启动了,便注定要忧心如焚了。

  病态的灵魂,有很多的类型肮脏的灵魂,丑陋的灵魂,都是我们习惯的对负面灵魂的定义,只不过这种定义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并没有公认的标准,但显而易见的一种灵魂状态是,浮躁忧虑,骚动,比较典型症状,就是忧郁症,以及相类似的各种精神类疾患。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无处安置的灵魂。灵魂如果放置不好,就能反过来作用于肉体,令人生而无欢,活而无趣。

  所以,我们必须一点点地放松我们自己的灵魂,安抚自己的灵魂,让灵魂变得安宁、谐和。

  人类发明了许多文化,最终都与慰藉灵魂有关。而这种慰藉的文化,必须有固态的东西附着,这种典型的固着物,我们都知道,有一种最基本的状态,就是我们身处其中的建筑。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是容纳我们灵魂起居的地方,它的每一寸形体,每一个空间,都肩负着守护我们灵魂的职责

  如此看来,建筑与我们的灵魂便有了某种关联

  台湾学者李清志所著的《灵魂的场所》正是这种对那些可以置放我们灵魂的建筑物的独特性展开了分析与透视,从而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完美地安抚着我们灵魂的一些现代建筑的巧思妙想。作者在书中提到,“让心灵学习宁静”能够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结果,“你将发现,你逐渐可以看到那些原本视而不见事物,看见只有静心的人可以看见的细微处。”“建筑师通常就是那位知道空间细微变化的人,他们可以感受空气流动光线的移转,以及温度的变化。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几乎都懂得这些细腻的‘天使动作’:不论是柯比意、路易·康、安藤忠雄,或是丹下健三,都曾在他们的经典作品中表现出所谓的‘天使动作’。”(P99)

  这一段话,可以视着本书的“纲”。作者正是通过他在世界各地的寻访,去寻找那些能够安放灵魂的现代主义建筑,去感受那些建筑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微妙恰到好处平衡点与欣悦感。

  无疑,“光”在现代建筑里,成为一个重要的塑造建筑架构的元素。书中介绍,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在教堂设计中,展现了他身为光线魔术师的神奇技法,直接在一堵墙壁出开凿了一个十字架,让光线从这缝隙中泄漏进来,用自然之光,铸造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十字架,“让人们重新感受到光线的奇妙,在这个建筑逐渐庸俗的年代,找回空间中的神圣性。”(P91)

  这种神圣性的真正来源,其实是源自于大自然。自然永远是给我们“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因为只要我们人类存在于自然之中,就像处于时间与空间的轴上,可以上达远古,横达无垠,体味到“天人合一”的神圣与怡然。所以,现代建筑讲究与自然空间融为一体,就是把自然的随意任性,吸收进我们人类的文化符号中来,融入到我们的宜居追求中来,用自然的清新脱俗、随意简单来净化我们心中层层叠叠繁琐。在书中,我们看到,作者所采撷的一些建筑,都是远离喧嚣都市与人寰,而在山野深处寻找宁静的源泉启迪。比如全书一开篇的“威尼斯的独处小屋”,“挪威中部山区高原的与驯鹿共舞的小木屋”,还有荒岛上遗世独立的废弃建筑,它们都远离人世,远离繁华,但是,它们却接近自然的原生状态。特别是书中提到位于长畸外海的“端岛”之上,这里本来建有住宅与厂房,后来人们移居岛外,这里的建筑犹如末世般荒废在这里,就是这种破败不堪的末日般的景象,却引起人们观光的强烈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在这里,体现的是大自然的永恒的力量所蕴含的摧枯拉朽的力道,人类的存在,只不过让这种力道被反衬得更为猛烈,更为壮观。这不由使人联想到,上海苏州河沿岸的一些过去的工厂厂房,现在被改作工作室,成为艺术家在这里挥霍创意的地方,其本意也是在人类的工业遗存的背景中,凸显自然的沧桑巨变的伟力,让我们感到,即使我们创造了一份文明,但永远有一种力量不要让我们忘记,那就是自然从来就没有被我们挤出我们的人类的文明之外,它一直生存在我们的身边,随时把人类的逆向自然的行为打回原形。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顺应自然,采取一种与自然谐和的方式,时时刻刻去感应自然施予给我们的那些最简单的季节的轮转、空气的流动、光线的变化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理念中,一脉相承着我们对自然的新的理解认知方式,涌动着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挑战自然的可以冠之以环保理念的新的建设法则

  这种切近大自然的建筑创意,在作者书中重点介绍的建筑大师柯比意的三大经典作品里,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这三件作品分别是朗香教堂、马赛公寓和拉图雷特修道院。朗香教堂位于法国南部,交通并不方便,“必须搭乘地方铁路到达小镇,再徒步走上小山丘”(P100),但正是在这种融入山林中的独特位置,可以让天光山色成为建筑的一个合成部分,从而成就了这份建筑与自然的贴近。

  再看拉图雷特修道院,它位于里昂近郊,立足于草坡之上,犹如一艘轻盈漂浮的航空母舰。在室内的落地窗望出去,可以眺望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的整片山谷(P162)在这里,心灵可以自由飞翔,而与此对应的是,“那些在大街上闲逛,受到物欲控制的人们,才是真正的不自由。”(P164)

  现代建筑的另一个创意来自于极简理念。过于繁复的东西,往往带着太过人为化的设计,反而远离了自然本身的属性性格。作者在书中介绍的位于日本闹市区的茶屋,几乎相当于一个玻璃容器,但却打造了一个超级极间空间,“人们在其中喝茶,学习不被杂物杂事干扰,静心专注于大自然与内在的自我,并找回人与人之间那种单纯的情谊。”(P191)。

  作者在书中重点留意了日本的现代建筑,这背后可能反映出台湾学者与日本在文化中较为切近的缘故。而实际上,我们也应该看到,作者在书中介绍的现代建筑,背后都有着所属地域文化的支撑。如作者就认为日本的极简主义建筑设计,背后有着日本禅学的支撑,其实这给我们的启发的是,一个宜居的环境,不仅要匹合自然,而且要谐和文化血脉,因为文化的积淀,规范了我们的生存,这种文化也已经成为与自然一样的实际的存在,与清风明月一样,已经成为我们的生存空间的一部分,它已经不是软件,而是成为一种固化了的硬件。文化之“硬”,可以从这里看出来。这就必然使得我们的生存的空间与环境,在与自然相契合的时候,而必须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谐和。这本书提出的一些理念,可以帮助我们设计我们的建筑,如何在合拍上世界新潮节拍的同时,更押韵进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那些让中国人如影随形的文化慰藉,这样,我们才会在自然的风景中以及在我们的文化风情两种质地的熏陶下,获得心灵的宁静,找回生命最舒适的存在体验。

  《灵魂的场所》读后感(五):书读一半后

  已读大半… 书挺厚,因为是微博中奖得来的,总感觉赚到了。但大部分是插图,作者主要是通过介绍一些世界上的著名建筑从而强调心灵上的宁静 比较喜欢其中写修道院的一段文字,“事实上,修道院与监狱有某种相似性,唯一的差别在于,修道院内的修士追求的是内心的自由,监狱里的罪犯渴望的是肉体的自由…” 很喜欢里面介绍的日本废墟圣地,那种颓废美感经历了苦难后仍残留的人的气息 很喜欢安藤忠雄的水之教堂,那种出生入死的意味真的是建筑上的奇迹,是和禅意的完美融合… 但杂司谷灵园我不是特别感兴趣,唯一特别的或许只是满园的樱花以及特意把小泉八云和夏目漱石两人的墓地隔的很远罢了…

  《灵魂的场所》读后感(六):人、建筑、自然

  《灵魂的场所》这本书想起了我之前购买的一本,描写日本作家的住所的书,那本书叫做《文豪之家》,主要写了日本的一些知名作家的住宅,以及对他们的住宅的建筑情况的一个介绍,通过那本书能够了解日本作家一直生活和生存的地方,同时也能够从侧面上对作家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如果非要将这两本书联系起来的话,大概是因为建筑的美。 这本书是的书名选用灵魂的场所,我觉得非常的合适。这本书不只是讲建筑的。这本书是九洲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李清志,他是一个建筑人文学者,专栏作家,还是一个广播主持人,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读的硕士,现在是台湾实践大学建筑系设计专业的副教授,除了这本书之外,他还出版了炒几本比较有意思的建筑类的书,《铁道建筑漫游》《天堂美术馆》,《安藤忠雄的建筑迷宫》等等。一看就知道作者是一个很有趣的,很懂建筑很懂生活的人。

  这本书的制作非常的美丽,因为是讲建筑的关系,书中有很多插图,就连目录的制作上也有很多彩色的图作为搭配,有孤独,思考,信仰,死亡,重新归零,照看心灵和平,这几个板块,每一个板块儿上介绍了两个地点,我觉得在专业的角度上来说,这是一本建筑学的书,但同时如果以大众阅读来说,这也是一本很好的旅游指南、心灵指导。读完这本书以后,你会深深的去思考一下自己与我们居住的建筑物和融入自然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也是一本教你思考人生,认识环境、了解自然的书。

  我很同意作家在这本书里面说的一个观点,他说写作就是独处,作家就是孤岛。他喜欢写作的原因与很多作家喜欢写作的原因相同,就是十分享受写作过程中的孤独世界,当人们进入写作的世界时,就没有人干扰,也没有人可以在其中要作者去配合他注意他,作家可以自由的享受一个人的世界,所以作者才会认为一个人坐在咖啡店里写文章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也许是因为喜欢樱花的缘故,我特别喜欢这本书124页介绍的,一个日本的森林墓园,叫樱花陵园。这是一片沉睡的森林,如果死亡有如沉睡,一般我们宁愿安息在一片森林之中。

  这个墓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周围的很多树都是樱花。作者在,新年伊始的时候,为了安静的沉思,选择在这个墓园去散步与沉思,他到世界各地旅行,也喜欢参加各地的墓园,这些外墓园反映了不同城市的特性。我想,大概是因为唯有在大自然的简单空间中才能抚慰人心,才能让人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书中的插图是一个女人在墓园中漫步的背影,安安静静。透过纸页似乎能真正的感受到人与自然的那种平静。

  《灵魂的场所》读后感(七):营造之美

  建筑常常能给读者带来震撼,看着书中的一个个精美的建筑,不由得暗自感慨,也想亲自前往去看看,现场无疑能带给观者更多的震撼力度。自然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很多,作者想在图书内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从书名中也可以看到,这书所涉及到的专题建筑,更多地与人的灵魂有关。

  为了能和这些美丽的建筑有更亲密的接触,自己将书中提到的所有建筑,都在网络上再次查询,所查到的信息再结合书中的解释,无疑能让读者加深对这些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图书从孤独、思考、信仰、死亡、重新归零、探照心灵和和平等七个场所,讲述了33个有趣的建筑设计。在这些设计中,柯比意、密斯、路易康、西泽立卫、安藤忠雄、谷口吉生、藤森照薪、吉冈德仁等等许多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先后携带着自己的建筑物登台露面。

  安藤忠雄(Ando Tadao)设计的教堂三部曲:光之建筑、风之建筑(书中未列入)和水之建筑,更爱其中的水之建筑,虽然该建筑的深藏于森林之中,却由于这座教堂的浪漫色彩,许多新人将自己的婚姻典礼就选在此地。安藤忠雄的许多建筑设计,尤其喜爱对于水的利用,如本福寺的水御堂也非常有趣,在寺庙的顶部建造了一座圆形的莲花池体现了安藤忠雄的莲花情结(要知道他曾将莫奈的名作《睡莲》直接放入水池里面),进出殿堂有种“出生入死”的感觉。

  I [心] 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灵魂的场所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