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玩家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07 21: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玩家读后感10篇

  《玩家》是一本由夜X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玩家》读后感(一):也只有玩命的人才能成为玩家

  第一次和夜X老师聊到这本小说已是大约三年前的事。那时我们还不太熟,从一家小巧的日料店开始一路说到静安寺地铁站,最后说到小说的名字,有其他方面意见认为两个字会显得单薄(考虑到改编电影可能),我当时也认同了这种看法。可能在等地铁的那一两分钟里,我们甚至提到了其他的名字或者方向,只是现在一个也想不起来了。脑袋里剩下的只有此刻印在书封上的这两个字:玩家。

  如今拿到书,再读一遍,意外地觉得“玩家”两个字作为小说的名字格外的好。或者说得更准确些,从主人公陆仁甲在作者创造的那个世界降生的一刻起,小说的名字就已经决定了。

  陆仁甲=路人甲。

  这样的名字不免让人发笑,亦可能会引发什么样的父母会为孩子起这样的名字,或者,他的父母真是不给他留活路的质疑。可只要稍微细想,就会发现,“路人甲”这样的谐音,寓意与“刘平”等随处可见的人名并无差别,父母只是想孩子的一生能够平平安安。

  哎呀,出车祸了,他是“路人甲”。真好。大概就是这种想法

  “路人甲”也许永远无法成为某个惊心动魄故事主角,而这也正好是他作为局外人游走于世的护身符。

  但是,世事往往不如人愿。脑袋上顶着这样的名字,我猜想,小时候的他很可能会过得不太顺利吧,青春期也许会好一些,可交女朋友或许还是会存在一点困难

  “听说你有男朋友了。”

  “嗯。”

  “哪个班的?叫什么?”

  “嗯,二班的,陆仁甲。”

  “还路人乙呢,快说,到底是谁。”

  就算这样的对话并没有在他的人生中出现过,但类似情况应该不可避免。本来父母是一片好心,却凭空为他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烦恼。他最后成为一个没什么朋友过着“刻板”生活的宅男,除了本性使然,想必他的名字有一部分功劳

  忘了在哪本书看到,说一个东西在没有名字之前存在着任何可能性,而一旦有了名字,它才成为它。

  路人甲成为了陆仁甲,他按时起床,按时上班,按时吃饭,按时下班,按时玩游戏。“王者荣耀”这样的游戏显然不适合他,光听名字就知道不合适,他是路人甲,无论是王者,还是荣耀,都不属于他,只有5W游戏才适合他,在这个游戏里,他依旧可以扮演路人甲,只不过,概率从千万分之一,降低到了五分之一。也许,他也曾想过要当主角,可能只是一闪念,却被命运之神抓个正着,一下子将镜头对准了他的脸。

  5W游戏从一朵带刺的玫瑰骤然变成了吃人的怪兽,随机而动的恶作剧升级成了非生即死的大逃杀。玩家变成了玩命。

  也只有玩命的人才能成为玩家。

  在“玩家”的身上,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品质,有人看到烧脑,有人看到刺激,有人看到反转,而我看到的是隐喻层面的对抗,一个大都市中的路人甲与世界推给他的所谓命运的对抗。

  无论如何,这本书会在夏天里带给你或多或少的凉意

  《玩家》读后感(二):大数据时代,你的命运由谁掌控

  一个由五个不同的匿名人分别设定条件的游戏,被指定为执行者的人需要按照指定的时间地点、以及行为状态认真去达成一件事。不管这件事有多么无聊荒谬,都要不折不扣执行,否则就算游戏失败

  没有人强迫你必须去做,也没有人强制你必须保守秘密。你以为这只是一场随时可以退出的“游戏”?那么你实在是太天真了,当你渐渐发现事情发展似乎开始不受控制,想要奋起反击之时,却不知你的命运早已操控在别人的手中。

  大数据时代之下,人与人彼此之间的神秘之感变得越来越淡薄。你曾经去过那里,吃过什么,做过什么,买过什么,互联网信息都会有所记录网络信息人员会根据这些大数据推断出你的性别职业性格喜好经济能力……只要是他们想要知道的,都不可能被隐瞒

  你若说我就不想要别被人知道我的个人数据与信息,我的信息我保密。对不起,在这个几乎事事时时都离不开互联网,连我们家老头老太太学会网络购物发微信的时代,你不可能做得到。除非你躲到没有网络没有电的深山老林之中去隐居,即便如此之前你曾经留下的关于出生日期社会关系等各种数据也已经统计上传到互联网大数据之中。只要有心,还是能够根据这些蛛丝马迹推断出你的一些情况。

  最为可怕的其实还不是信息秘密的泄露,而是被有心人利用这些信息操控你的行为与命运。人生就像是一场游戏,你以为你的命运你做主,殊不知你只是游戏中的一个道具,那掌握了你信息命运的操控者,正在场外冷眼笑看你怎么拼命折腾。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像是待宰的羔羊,无所遁形的暴露在阳光之下,无奈的等待着屠夫将你剥干洗净。

  小说《玩家》讲述的就是一个人不甘于命运被别人操控,想要逃离游戏的故事。看似一场迷局被揭示解破,殊不知另一个更大的阴谋尚在前面等待着我们的主角。整部小说斗智烧脑,悬念迭起,直看得人是后背发凉,手心出汗。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可能是这场“游戏”的操作者,然而最终的“BOSS”不到最后又怎能出现。

  此书的整体结构到是真符合当下这个时代的节奏情节紧凑而不拖沓,不到一个下午的时间便把这本二百多页的小说看完了。

  看完此书,我的心中的确是油然而生一种无可奈何之感。互联网时代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方便快捷,但同时也在我们周围悄悄的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何地便会突然引爆,让你的命运防不胜防。书中的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不表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发生。经常有励志之人振臂高呼说“我的命运我做主。”可是在大数据时代之下,你的命运真的能由你自己来掌控吗?

  《玩家》读后感(三):是什么让我开始写悬疑

  近日一名也参加过新概念作文竞赛的后辈给我写信,在一番吹捧并指名道姓把我与一众同龄作者做了比较之后,图穷匕见地提出一个问题大意是:你不是挺牛逼的吗,为什么不更多地写作呢?

  而且他还补充了这样一段话:

  “甚至您还写了《玩家》这类大众文学流的作品(虽然其中也蕴含了很多对于人性社会思考吧)。我一直觉得您的写作方向会更倾向严肃文学一些。”

  确实,我最近出版了一本“大众文学流”的,或者直接点说可以被归为“悬疑故事”的书。没想到还没卖上一个月,就有人来表达失望了,不知道正确反应是不是受宠若惊

  我本想直接答他:这本“大众文学流”我也是从2012年就开始写了,到现在才出,说明我写得很慢;而那些卖得更少的“严肃文学”我写得更慢。作为一个其貌不扬的男作家,如果光写卖得少的书还写得慢,只能是饿死的节奏。

  不过仔细想想,这么回答似有对“悬疑故事”贬低之嫌,对买了我这本小说影视版权公司来说不礼貌,所以我想严肃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是什么让我写起了悬疑?

  “悬疑故事”这个分类在我看来是非古怪的。其他许多类型作品都根据题材分类,比如“爱情”、“奇幻”、“军事”、“武侠”等等,说的都是作品本身讲述了什么——我们听到一本小说是“爱情小说”,会知道它讲的是情侣间的故事,听到“奇幻”会知道讲的是魔法骑士和超自然生物的故事,但我们听到某书是“悬疑故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它的题材是啥(它不一定关乎一场罪案,不然它就更该被称为侦探故事或者罪案故事),我们只知道它会充满悬念而已。它有点像“喜剧”。

  那么充满悬念的故事就是悬疑故事了吗?恐怕很多人也不同意。

  因为如果这样定义悬疑故事的内涵的话,它的外延就太大了。几乎所有文体的故事都可以被囊括其中——吸引人们从头听到尾的永远是悬念,是小美人鱼最后有没有和王子在一起;山鲁佐德会在哪一夜(如果你看的不是中译名)被处死或释放;孙悟空在西天与如来重逢时会不会尿急;所向无敌的诸葛孔明为什么没能阻止三分归晋;湘北到底有没有称霸全国……

  即便是那些不以讲故事为第一要义的“严肃文学”,也难逃制造悬念的宿命。例如博尔赫斯我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玫瑰角的汉子》,通篇留下的悬念是,这个故事讲述者“我”到底要讲述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讲述。许多被归为“严肃文学”的小说都可以说留下了类似的悬念——不集中在“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为什么要讲述发生的这一切”——类似卡佛与欧亨利的对比,前者从来不会留下一个石破天惊的翻转结尾,却同样会(通常也在结尾)告诉你“为什么作者要写下之前那许多絮絮叨叨”。而你在阅读时,会因为这个悬念尚未揭破,调动起不少于阅读任何侦探小说所需要的脑细胞

  简言之,套用一句流行句式,“无悬疑,不故事”也不为过吧。

  但这样的界定可能被视为诡辩。所以且这么模糊界定悬疑故事吧:就是那些不太像严肃文学,又难以归入任何其他类型的作品。

  依这样的界定,我最早读到的悬疑小说应该是《达芬奇密码》。而在读它的时候,我想到的是:这不就是一本通俗版的《傅科摆》吗?

  然而时间流逝,如果现在再让我描述《傅科摆》,我只能回答说:这是一个学者版(严肃版?)的《达芬奇密码》。尽管当时阅读前者所耗费的时间可能要比后者多十倍——丹布朗所有的书,都可以在一部电影的时间里看完,最后也都可以拍成一部电影,而艾柯,你如果在睡前看,则把失眠治断根了都可能没看完。

  在那之后,我陆续读了丹•布朗的所有小说,发现这实在是标准流水线上出来的杰作:故事的开头并非主角登场,而是对惊险/残暴的一次展示,一定引出巨大问号;所有章节都很短促,类似电影里的一场戏,但一定断在你没法不翻到下一章的地方;即使故事线只有一条,也尽量采用多条叙述线,以便在关键点互相打断,制造悬念,以及创造暗场,把可能显得无聊的情节藏到“水面以下”;常有反派藏身主人公身边,总让人对每一个人的面目都疑神疑鬼……

  这么一分解,好像没什么难的,比“严肃文学”要求直击读者灵魂,造成醍醐灌顶效果容易多了。然而组合在一起,留下的就是两个字:好看

  尽管产生了这样不错的初步印象,彼时的我仍然没有丝毫想去写作悬疑故事的念头。因为在读丹•布朗时,你能感受到,他明显在做自己驾轻就熟之事,和他笔下的主人公截然相反,从未在创作上真正冒过险。

  而“不冒险”对一个年轻的写作者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如果不去试探自己的边界,却让笔下的“低维生物”不断去拓展边界,并且指望读者也因此被拓展边界,难道不是太怯懦了吗?

  改变始于我读到《丽赛的故事》。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斯蒂芬•金(《肖生克的救赎》、《闪灵》和《绿里奇迹》都是以电影的面貌被我认识的)。在这本书中的第一章第一页中我就读到了熟悉味道:(严肃)文学的味道。那些简洁精准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富有洞察力的叙述,是你在海明威的小说中也会读到的。

  斯蒂芬•金被人称为恐怖小说作家,但我更愿意把他写的东西视为悬疑小说。尽管他在吓人这件事上做得相当棒,但他也会做一些别的事,比如让你感动,就像在《丽赛的故事》中他做到的那样。

  在某些时候,你能够明显地读到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不仅仅被视为一般的“恐怖小说”、“悬疑小说”,而是仅仅被称为“小说”的野心。在我读到的第二本金的小说《杜马岛》的开篇,对车祸伤残后的主人公的描写,让我想起同一时期读到的库切的《慢人》,而后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

  在《丽赛的故事》的后记中,斯蒂芬•金清楚地标出了他在本作中借鉴和提到的作家与作品,其中既有和他同样的“畅销书作家”麦克•康奈利,也有诺贝尔候选者唐•德里罗,更有电影编剧拉里•麦克默特里和演员郎•钱尼,但其中最大牌的“鸣谢对象”还要数威廉•莎士比亚。金让这些名字汇聚一堂显然是刻意为之——他在后记的最后所感谢的最后一人是他大学时候的英语教师,他写道:

  “他第一个为我指出了通往池塘道路,他将其称为‘我们都去饮水的语言池、神话池’。那是1968年的事情,从那以后,我在这条路上来回奔波,因为,人生只能在那里度过。那里,河水依旧甘甜鱼儿欢呼跳跃。”

  在金看来,无论是“严肃文学”也好,“大众文学”也罢,所有人都曾在同样的池塘里饮水。

  在所有人的时间都被碎片化的当代,在崇尚娱乐至死的中国古老技艺的传承者们可以退回到象牙塔里孤芳自赏,也可以用尽量友好方式向年轻的新来者自我介绍——这未尝不是一种别样的冒险。

  这就是为什么我开始写悬疑了。

  《玩家》读后感(四):命运游戏 ——《玩家》,“楚门的世界”

  命运游戏 ——《玩家》,“楚门的世界”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这是北岛写在诗当中的。而命运的就如同是悬吊在每一个冒险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总有一天让你岌岌可危的生命当中出现某种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玩家》中,每日按部就班生存的宅男5W玩家陆仁甲,就如同是他的名字一般,一开始原本以为会是自己生命的主角,却不想落入了这场命运游戏的“棋子”地位当中,当人与人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们会上演出什么样的故事,而当故事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那么谁才是那个解开这个谜题的关键的钥匙?

  《玩家》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等等的情节设置方式之外,通过层层叠加的心理暗示和一步步环环相扣的事件设定,给了读者某种欲罢不能的欲望——人们急于知道事件之后的真相,就如同是在《楚门的世界》中曾经以为自己走上人生巅峰的金·凯瑞,结果却终究是发现了绵延不绝的故事的终点,居然是一面没有出口的高墙,而他需要做的,就是打破这面墙的束缚,而男主“陆仁甲”想要摆脱路人甲的命运,则需透视这个游戏之外的圈套,打破这个“黑匣子”当中暗藏的秘密,然后才能找寻到属于他的5W事件的密码,命运无形的手是人为的,还是那道划破天空的闪电,其实也在无穷无尽的010101式二进制的转换当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周易式的辨证中,仿佛在暗示这种“冥冥之中”,的力量,混沌未知的可能,在“大数据”概念风行的今天,是否能够找到答案呢?夜×的作品,就是在为我们夜间的梦境添加精彩而不可不读的素材,如果今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充满了魔幻色彩的梦境,我也是绝对不会奇怪的。 当然,作为新生代的作家们,想来欧美的套路熟稔,同时也被日式推理作家们“毒害”颇多,《玩家》当中的情节,其实确实可以在脑海当中形成一个电影镜头画面的感觉,要说我会喜欢加个什么滤镜,《追凶者也》那种拍法其实挺不错的,后面那段枪战戏我比较推荐《王牌特工》,看上去比较优雅带感,如果陆仁甲的模样的话,想想看星野源这种样子蛮合适的……anyway,你会欣赏作者这种真·游戏·人间的态度,然后对此表示“虽然一万个不要不啊但是还是想要看后面的故事”……

  最后对“一个”系列的作品,虽然软件已经很久没有打开了,但是出于对这种充满了骚气的文字鉴别能力,我觉得整体他们选择的作品都还蛮不错的,如果看连载,我觉得每一章断开的地方都是一种折磨啊,所以直接看整本书的读者应该还蛮幸福的。

  y 林怿 2017-5-22 21:53:48 写于御庭园

  《玩家》读后感(五):请遵守游戏规则?

  08年的夏天,藏着一个噩梦。《死神来了》使我陷入被害幻想的恐慌之中,平淡无趣的人生在那一瞬间变得如此恐怖。也许我那蜉蝣般的一生如草芥般,在不知名的某个瞬间早已被安排好,随时等待着命运的终结。也许人生从出生的那刻就已经被决定好了死亡的顺序、过程与结局,生存的每一天都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等待镰刀划过脖颈的瞬间。也许我们或无意识,或精心策划的每一步都是被预测好的轨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等待剧情的上演。

  这本《玩家》让我在08年那个夏至后再一次意识到了这种恐惧与无助——五个陌生人,在匿名的情况下输入when,where,who,what,how,让指定执行者完成任务。极其简单的一个游戏,可以说毫无吸引力,没有监督者,一切都只靠自觉。可以执行,也可以耍赖,又有谁知道?但是就是这样简单无趣的游戏却突然发生了变化,游戏的性质转变成残忍真实的杀人事件,这一切是假象还是一场精心布置的局?在这参与的五个人当中,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疯子,谁又在幕后操众着一切?紧张的剧情,详略得当充满无穷可能性的悬疑情节设置使得这本书令人毛骨悚然的同时又让人禁不住深陷其中,看似逻辑缜密,但却诸多“漏洞”。而你绝不会有想要追寻漏洞的念头,相反,剧情因为漏洞的存在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与精彩。

  小说将虚幻与现实相交织,令人恐慌的同时不禁疑惑,我到底存在于虚幻还是现实?当你以为只是在执行一场虚幻的游戏任务,当你以为一切只是一个假象,爆炸、杀人,鲜血,种种真实的现实又在绝望地提醒你,一切都是现实。这与多年前的烧脑大作《盗梦空间》与异曲同工之感,你以为你已经脱离了梦境,却没想到其实你已进入了下一个梦境,你以为你已经醒来,没想到却陷入另一个世界,无法脱离。这本《玩家》也是如此,你以为你已经摆脱了游戏,却没想到一场游戏的结束是另一场游戏的开始,当手指扣上扳机,当双手沾染鲜血,我们才会感到迷茫,这到底是游戏还是现实?一切是巧合?还是所谓的命中注定?也许手中烙下的011638可以告诉你,亲爱的玩家,欢迎进入下一场游戏。

  小说充满黑色幽默与荒诞色彩,简单的情节设置下埋藏着令人毛骨悚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话题——我们的一生是被操控着的轨迹吗?我们所谓的无意识或精心做出的决定,是早已预测好的结果吗?如若如此,我们所谓的命与运将何其可笑,我们在出生的瞬间就已经参与了上帝布置好的游戏,无权存档,也无权退出。未来早已在开始的刹那宣布了结局,我们只能遵守游戏规则,将死亡过程表演下去。真是如此,你是否愿意将这个剧本演下去?

“请遵守游戏规则,体现游戏精神。”

  哦?凭什么。

  《玩家》读后感(六):生活的游戏,我们输不起

  你以为你是这场游戏的高级玩家,实际上你只是别人的玩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也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坐车还是上课的时候,总能看见小伙伴们在玩游戏,女生爱玩消除游戏,男生爱玩王者荣耀这类的塔防游戏。游戏能使人沉迷,也能让人疯狂。当普通的游戏已经满足不了人类追求刺激的生理需求的时候,他们就会参与甚至设计一些用生命作为赌注的游戏。比如前两天网络盛行的“蓝鲸游戏”还比如这本书里的“5w”。

  《玩家》读后感(七):如果真有“5W”游戏,你想参与吗

  你玩过"5W"游戏吗?

“5W”游戏规则:五个陌生人一组,在匿名的情况下,轮流输入“WHEN、WHERE、WHO、WHAT、HOW”构成一个事件,由被指定的玩家在现实中执行。

  主人公陆仁甲是程序员。很凑巧,我也是计算机专业。“黑匣子”系统就是如今的一个大数据。大数据时代下,每个人的网络行为大都会被记录、存储、分析、运算,例如,你买了什么东西,看了什么电影,订购了去哪的车票,预定了哪里的酒店。然后根据喜好不同,日常不同。向不同的网友进行不同的软广告置顶。

  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通过大数据能极大程度的构建我们的生活圈。然而大数据的背景下,我们生活的隐私仿佛被抽丝剥茧的拆开,摊在阳光之下供人观看。隐私的存在渐渐淡却。

  小说的后半部分,以一个“大数据”的概念对“5W”游戏进行一个定义。当然,小说中这只是徐杰自己的个人判定。并没有一个现实依据。可是,细思恐极。“5W”游戏就像是一个上帝转盘。被强制性的进行一个摆放,引诱人进行游戏。

  每个人自认为自己是属于玩家。可未曾想到,其实,每个自认为是玩家的玩家,只是X眼里的一颗棋子,甚至于微不足道。而所谓的玩家,只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的进行着任务。还自认为是一场角逐。

  当然,个人更喜欢前半部分的剧情。投身“5W”游戏,一切只是为了游戏,没有太多的尔虞我诈。当看到书中描述的“5W”游戏,感觉比真心话大冒险什么的有意思多了。当然,玩起来难度也相对的高了。可是这样的游戏真的是吸引人。对小说最基础的喜爱来源于“5W”游戏的设定。

  其实并不是很理解陆仁甲把最后一次的任务执行人WHO设定成周致淑。甚至说,对于后半部分的剧情并不是很理解。周致淑说与公司的所有人与陆仁甲玩了一个游戏。转换镜头,徐杰自认为是游戏的操控者,对陆仁甲这个测试员进行试验。虽然这二者不会自相矛盾。可是陆仁甲遇见的爆炸、车祸、死亡、枪械。都是假的?难以进行理解。假设这是徐杰认为的,他在操控的一切。但是,车祸的意外,银行的劫匪。他以别人的游戏重合进行答复,太过于牵强附会了。

  我更倾向于,众人仍是陷于“5W”游戏背后的一个黑手掌控之内。无论是周致淑认为的游戏,还是后来徐杰认为的设计师与测试员,都只是他们的自以为。并非结局。

  结局仍是处于一团迷雾。

  《玩家》读后感(八):绝命游戏,破局玩家

  这是一个简单却有趣的游戏——五W游戏。When,Where,Who,What,How。五人一组,每人随机抽取一个词,可以任意指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执行人则需要按照游戏规则完成要求。所以没准你就会看到一个身穿超人服的大叔在周日的大街上大喊我要打倒奥特曼,也没准会看到一个穿一身黑,刷上白条纹打扮成斑马的男人会躺在斑马线上堵塞交通,而后者正是故事中真实出现的场景。

  这个游戏颇有点像真心话与大冒险,但远比大冒险要有趣刺激的多。如果现实的世界里真的有这样一款游戏,没准我也会沉迷其中,直到意外事件终于出现。

  在小说《玩家》里,主人公陆仁甲就遭遇了一场让人惊异的游戏事件。在又一次开始的游戏里,陆仁甲抽到了What,他可以决定做什么,还可以看到When,Where,Who的选择是什么,下星期日中午十二点,锦江公园,白子,白子正是陆仁甲在游戏里的昵称,于是陆仁甲就选择了让自己发一笔横财这样一个不错的事件,然而陆仁甲作为执行人还没收到完整任务通知,就被意外停电打乱了步骤。但谁都不会觉得错过一个HOW会有什么了不起,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陆仁甲。

  然而事实狠狠的甩了所有人一巴掌,陆仁甲的横财足足有五十万。五十万人民币打乱了陆仁甲的心,同时也让他对游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好奇谁会因为一个游戏而付出这样大的代价。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陆仁甲使用黑客技术攻击了游戏网站,想要得到更多的信息,也因此陆仁甲得知了下一次的游戏的事件——杀了白子。

  是谁想要杀了自己,执行人又是谁?一个个疑问涌上心头。涌上心头的除了疑问还有深深的不安。如果一个人可以为了游戏花上五十万,那么他同样可以为了游戏去杀人。

  小说还未过半,悬疑层出不穷。是谁想要杀了陆仁甲?陆仁甲的这几个游戏好友在现实中是什么身份?他们准备怎样实施杀人的计划?陆仁甲会不会遇到更多的危险?游戏网站异常严密,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背景和秘密?

  看到此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夜X的布局功力,小说节奏紧张,高潮迭起,让人不知不觉间将心神全部投入,一心只想解开所有谜题。除了布局上的成功,小说的人物塑造也,陆仁甲是一个IT男,黑客技术高超,在公司里对于工作游刃有余,其中有一段写他帮同事找回被盗的qq号,从那种闲庭信步般的行动可以很容易让人了解到陆仁甲的技术绝非一般。而绝非一般的陆仁甲在入侵五W网站时竟然困难重重,这也从另一方面加深了恐惧和悬疑。

  此外陆仁甲的生活极有规律,作者以陆仁甲下班的准时,生活中热饭煮面时对时间的精准安排等侧面进行了描写。这样的描写能够让人一下子将陆仁甲的形象具象化,同时也能因此使得陆仁甲的种种行为不显的突兀。

  小说的结尾同样出人意料,为了免于剧透,就留待读者自己探索了。《玩家》这本小说可以说是近些年来国内难得一见的悬疑推理小说。小说不落俗套的地方有许多,比如以一个游戏为开始,而非常见的一场离奇命案。推理破解谜题的主人公也不是私家侦探或者警察,而是一个IT男青年。找到凶手也不像以往的小说中那么关键,在这里,最关键的是决定自己的命运。种种新颖的设置和环环相扣的剧情让人在阅读时大呼过瘾。而对于命运的思考和安排也为这本小说增添了更高的立意。

  是玩家还是棋子,一入局中便身不由己。小说里关于人生即游戏的设置既是作者的脑洞,同时也有现实的影射。从这一点,小说脱离了单纯的情节刺激,而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楚门的世界》里的表演者还是观众,这是一个细思恐极的问题。

  《玩家》读后感(九):为你足够的认真

  记得前年冬天,我正在写《名丽场》第一稿的时候,陶老师正在写《玩家》,当时我们彼此都被剧本缠身,我那时候白天要乘车从马当路去中山公园开会,有时候一开就是一整天,回家精疲力尽,想着写完《名丽场》大概遥遥无期了。

  后来陶老师说,那不如我们来拼文吧,每天激励一下彼此,截止每晚12点,看看彼此长篇今天又进展多少字,输的那个人要给赢的那个人打100块钱。

  我们当时都非常相信彼此,所以基本上也不会真的去看对方到底写了多少字,但都诚实地汇报自己的进度,毕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长篇。也不知道是陶老师放水,还是他对自己的作品太严苛,导致我因为这件事,赢了陶老师接近1000块钱。并且还快速写完了《名丽场》。

  对于这件事,我一直觉得不好意思,但陶老师说,那1000块倒没事,重点是他终于把《玩家》写完了。后来《玩家》辗转了几家出版社,都觉得故事超级好,但担心读者不一定喜欢,几个月后,one开始连载《玩家》,连载期间好评如潮,很快就被影视公司买下,并开发电影和网剧。5月中的时候,《玩家》第一季终于出版了,我也替陶老师感到开心。

  端午出行的高铁上,我很快就读完了陶老师的新书,不得不说的是,我为这个故事深深地捏了一把汗,整个过程酣畅淋漓,主角在一场大逃杀中一步步逼近真相,到最后那一刻,我都开始怀疑这个世界,我们所参与的每一个事件,是不是都是一场游戏,每个人都在扮演着玩家,我们是不是都被一个所谓的“X”玩弄于鼓掌间。

  在前辈作家里,陶老师一直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从他的身上,我总能学到很多类似于自持这样的品质。陶老师在清晨写了一篇文章提到:

  "无论是“严肃文学”也好,“大众文学”也罢,所有人都曾在同样的池塘里饮水。 在所有人的时间都被碎片化的当代,在崇尚娱乐至死的中国,古老技艺的传承者们可以退回到象牙塔里孤芳自赏,也可以用尽量友好的方式向年轻的新来者自我介绍——这未尝不是一种别样的冒险。"

  这句话让我非常感慨,也希望与更多写东西的朋友共勉。 再度推荐一次《玩家》,为陶老师点赞。

  《玩家》读后感(十):当我们在看悬疑的时候,我们在看些什么

  说到悬疑,首先想到的是惊险刺激,故事主线就是一个大问号身后跟着一串儿小问号。推理犯罪当然算在内,但比起严谨苛刻的逻辑推理,悬疑更令人喜欢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创造出一个新世界、一种新生活的可能。

  除去福尔摩斯和柯南,看过最早也是印象最深的悬疑小说是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至今都记得初一暑假坐在书城的角落里低头猛嗑,一读就是一整天的兴奋与雀跃。这本书后,算是真正开启了悬疑新世界的大门。

  国内的悬疑,最早是在《萌芽》上,有一度很迷那多的小专栏。后来看的蔡骏、麦家,之后《鬼吹灯》《盗墓笔记》横空出世,悬疑小说似乎突然火了起来。但国内大部分原创悬疑的一大弊病,就是烂尾。盗笔就不说了,三叔估计这辈子都补不上。那多我记得是《甲骨碎》后,就再没买过他的作品了。《鬼吹灯》算是圆得很不错了。悬疑小说虽然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以任意发挥,可一旦作者脑力和笔力跟不上,就只有悲剧了。

  最初看《玩家》的时候,心里也隐隐有些不安,开篇很精彩,不管是构思还是叙述,情节紧凑,画面感强,几乎是一下午就读完了大半。但看到中途,节奏突然变了,那种感觉就像是看了一半的都市推理剧被莫名剪接上了好莱坞动作大片,第一反应,what?接着往下适应了节奏后,有些突兀的转折带来的不适感就被紧张刺激的愉悦,以及对结局的渴求取代了。不过最后也并未如我所愿有一个最完美的结局,可也并没有烂尾,应该说,这个故事的完成度是非常高了。

  然而,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自己潜意识里还是希望看到的就是一个正常的类型小说,那些问号会在故事结束之时一一得到解答。之后在跟夜x老师沟通修改意见的时候,确实也把心中所有的疑问都列了出来,像“50万是谁放的”“车轮是谁扎的”“周致淑有没有玩游戏”等等细节,自然也提到了希望修改过渡的一个场景。

  当然,最后是成功被作者说服。也突然反应过来,其实陷入思维定势的,是自己。我们看悬疑小说,究竟是在看些什么,想看些什么呢?

  大部分类型小说的阅读快感,应该就是来自于故事的人设或者最终走向总是会符合自己预期的某种安定感。即使是一开始就带着问号的悬疑,最终也会给出确定的答案,这在潜意识里,就让人安心。而纯文学之所以难读,除开故意设置的语言障碍,其命题核心,就是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去寻找某种确定,但往往是找不到的。

  因此在翻开一部悬疑小说的时候,就早已自我预设了某种程式,这跟小说里的设定还蛮类似,“当所有的思想、选择和偏好都化为数据、写进代码”,我的思维,甚至命运,真的是由自己掌控的吗?所谓的自由意志,真的存在?

  想象另一种可能,这是我喜欢悬疑的主要原因,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却把自己给限死了。也或者,可以把锅甩给从小接受的应试教育,凡事都得有个正确答案。

  还好,《玩家》适时出现,跳脱既定的故事模式来玩这场游戏,会有趣很多。其实现实也是如此吧,人生大起大落,可是刺激得很那。

  最后期待下电影吧。必须好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玩家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