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逃离》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06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逃离》经典读后感10篇

  《逃离》是一本由[英] 皮特·梅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逃离》读后感(一):你可以逃离生活,但无法逃离内心懦弱

  皮特·梅的《逃离》通过1965年学生时期的第一次逃离和2015年垂暮之时的又一次叛逆为主线,往事现实交织,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穿插描述循序渐进的还原了50年前那次出行,那场凶案的真实面孔。 五个主人公带着对现状不满和对音乐梦想的一腔热情走上了通往雾都的道路,他们以为的康庄大道和似锦前程事实上把他们引入了万丈深渊。从最开始出行的那辆偷来的车开始,这场逃离就注定是一个错误,避开父亲的追寻,而后错信歹人被洗劫一空,又惹上警察,在救出瑞秋后又被安迪追杀,令本想安静成立乐队少年心力交瘁。在到达目的地后,却又发现乐器的丢失,样带的缺少和以及原创歌曲的毫无头绪都让他们使自己的梦想愈发遥不可及,反而在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迷幻剂,性骚扰,怀孕堕胎,一桩桩都是这些孩子们所不能承受的,但是,他们还是为了那点不名一文的尊严坚持着,挣扎着,直到杰夫的死亡,鲜血洗礼令他们彻底醒悟,但是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他们这一趟出行,除了伤害自己,伤害别人,再没有任何意义。 这些少年们,以为只要逃离父母逃离学校,就可以逃离目前生活的不如意,却不知生活的好坏取决于自己的内心,而非外物的干扰,内心强大才是真正逃离软弱方法。一群少年,只有一腔孤勇,用单纯懵懂眼睛看着这个黑暗的社会,他们轻信别人,不懂世间险恶,把自己陷入危险境地。但,除了信任那个唯一能给他们提供住所和食物的人,他们也别无选择。身处别人屋檐下,却半夜肆意闯入主人屋子苟且。半大的少年,根本无力承担为人父母,却无法管住自己的欲望,当问题真的到来时只能手足无措。 逃离,多么形象,现在的社会中也有许多这样被宠坏的孩子受不了一点挫折便要离家出走,他们只有激动情绪,却从没想过离开父母家庭,他要如何生存立足,直到遍体鳞伤之时才知道后悔,他能在亲人面前任性取闹,到出门在外这样只能使自己受伤,当还没有从孩子的身份中走出时,如何能进入社会并立足。 书中这几个孩子,我最欣赏的还是卢克,冷静沉稳,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目标。所有人都被在雾都发生事情吓退,重返家乡,只有他还谨记当初的目标,靠着自己的努力过上想要的生活不骄不躁,不轻信,不放弃,这才是立足之道。

  《逃离》读后感(二):逃离不如追寻

  逃离,这俨然是最近这些年的一个流行词,不禁想到去年引起轩然大波的新世相“四小时逃离北上广”,极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逃离”提供了各种便捷的方式渠道,便捷的交通汽车火车飞机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各种别处的生活呈现眼前。逃离似乎是一件很普通的事。

  这是一本关于逃离的书。1965年,那个甲壳虫、滚石乐队兴起色彩斑斓的躁动年代年轻荷尔蒙在喷涌,看了克里夫·理查德的电影《暑假》,这让杰克滋生了逃离的念头,只要你有了逃离的念头,只要逃离在诱惑着,无从招架,便可以为此找千万个理由。惹恼了坎比帮的小混混们,这是杰克决定逃离的一个理由,被学校开除,这是他逃离的一个引爆点。

  然后任性的十七岁少年和乐队的小伙伴一起逃离了父母,逃离无趣的校园,踏上了前往伦敦的旅程。带着新鲜向往,冒险,义无反顾。他们避开父亲们的追寻,而后被抢劫一空,又和毒贩子斗智斗勇,历经波折好不容易来到伦敦。然而伦敦也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般美好,被诱使进入到一个精神研究所,发生了一系列让人分崩离析的惨剧。

  最终,乐队的五个小伙伴,一个永远的留在了伦敦,一个坚决不愿回头,还有三个则灰溜溜又逃离回到格拉斯哥。

  半个世纪后,当年的小伙伴都已经成了白发老人,他们为了解开当年的真相,又回到伦敦,回到维多利亚礼堂。

  杰克来到伦敦,看到了一个巨大矛盾,在伦敦不仅没有找到“想象中的生活”,还失去了同伴,是一种无法回避的悲剧,而又不知道怎么继续下去。而后的逃离,他失去了瑞秋,错过女儿成长。最后那一声“我是你的爸爸”,那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啊。

  其实,逃离也不过就那么回事,不要过分的指望逃离能改变什么。哪有什么真正的逃离,当你选择逃离的时候,只是选择了另一个入口,那里同样会有失去和不如意。

  亦如书腰上的那句:逃离永远不是最好的选择。

  生活很奇妙,它会让你洋溢笑容,有些时候也会让你觉得索然无味,让你觉得厌倦。有的深陷,有的逃离,也有的追寻。有的嚷嚷着逃离的,不顾一切出发了之后,就没有后续了,只因为没能成为什么。

  我们要做的是,追寻内心的方向。将逃离转化为追寻。

  没有方向,去哪都是逃离。有方向,去哪都是追寻。

  愿你有追寻的信念,即便带着一身泥泞,也不惧怕困苦

  《逃离》读后感(三):英国老炮儿

  这本书是有几个点特别吸引我的,首先是,英国老炮,其次是犯罪小说,再其次是乐队,少年乐队,60年代的伦敦,以及作者皮特梅,有一点必须要说一下,就是皮特梅是苏格兰顶级犯罪小说大师,他在纽约时报誉为愿意追随到世界终结作家,所以,皮带美的作品,真的值得好好读一下。这个长达50年的时间跨度故事中能够体味一生变化沧桑感慨感动交织。

  这本小说,有点小厚,读起来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大概是因为书籍宣传语上用了老炮儿这个接地气词语,所以我经常会联想到电影《老炮儿》会想那个年纪人们思路立场。读这本小说还会特别注意2种比较一个是我个人比较在意的犯罪小说的写法上,英国犯罪小说和日本犯罪小说会有什么不同,另一种60年代的伦敦和90年代的中国摇滚乐坛的一些比较和热情。

  有点想比较英国犯罪小说和日本犯罪小说是因为英国和日本都是两大犯罪类题材小说的出版大国,像最有名的《开膛手杰克》以及《福尔摩斯》,都是英国的作品,而日本的犯罪小说从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到《斜屋犯罪》来看,优秀的作品也不胜枚举。而且我还发现,日本的推理小说更执着于写密室杀人案件

  作者是苏格兰人,这个故事发生在格拉斯哥,是苏格兰最大城市同时也是英国的第三大城市,并且多年以来一直是英国工党的执政领域。 虽然不知如何描述,但是通过读这本书,我似乎能够感受到苏格兰人骨子里的一种执着和抗争。 我们知道逃离永远不是好的选择。1965-2015,跨越了50年的故事,迷案、青春都在一起燃烧着。五十年的噩梦恐惧铸就的生活,唯有反戈一击方可化解。英国老炮的逆袭,惊险刺激、燃情的一生。故事里有很多温柔幽默的时候,少年杰克在校园时,与女吉他手的爱情,就充满浪漫色彩

  故事的开始,是17岁的少年杰克和其他4位乐队成员,逃离无聊的格拉斯哥,去向了有甲壳虫、鲍勃迪伦的伦敦,而然少不经事的他们在梦想与欲望同在的伦敦,陷入了一个案件,一个乐队成员杀了人,乐队也开始分崩离析。50年的后的杰克,又一次踏上征程,这次的自驾游,他要去寻回故事的答案。 对于那些六十年代的记忆尚存、但记不清今天的药有没有吃的人们,这个关于两次怀旧自驾行的故事再适合不过;而对于其他人,它将犹如和他们的皮特叔叔一起穿越未知地带的自驾旅行,如果他们相信皮特叔叔是一个讲故事高手

  这应该是一本很好的了解苏格兰,了解苏格兰人的小说,同时它又是青春的、热血的、激情的。而作为一个犯罪小说,它也能完全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逃离》读后感(四):害怕生活,是人生最大罪

  这本标榜“犯罪小说”的《逃离》,并不十分可怕。串连全书的谜题是安迪·麦克尼尔是不是被西蒙·福莱特所杀?又是谁杀了西蒙·福莱特?这两个谜题时间跨越五十年。唯一知道真相的是,莫里,一个躺在病床上、行将就木的六旬老人。为了道出所有秘密,莫里请求少年时期的好友杰克和戴夫带他逃离格拉斯哥,再次奔往伦敦。 五十年前,杰克与乐队成员厌倦校园和家庭生活,相约逃往伦敦。在这个被他们称为“宇宙中心”的大都市,他们见到了当时风靡全球明星:鲍勃·迪伦、约翰·列侬、奥黛丽·赫本,接触摇滚音乐,实现唱歌梦想。然而同时,他们也经历暴力、打架、诈骗、毒品少女堕胎和凶杀。他们目睹社会和人性的黑暗和残忍。 当时六个人逃往伦敦,回来的只有三个人。这三个人,在五十年后,带着杰克的孙子瑞克再次踏上伦敦之旅。这一次旅行,注定比上次更难。在旅途中,他们充分发挥老油条优势,骗人、偷车,坑蒙拐骗的行径,惊呆了瑞克。少年瑞克尚不敢如此疯狂,而这些看起来循规蹈矩的老人却屡屡令我们大跌眼镜。说到底,这三个英国老炮儿,虽是六十七岁的外表,却有颗十七岁的心。就如你我知道的,所有老人都曾年轻过。 杰克对孙子说:“其实我不觉得自己老。我脑子里还觉得自己是个十七岁的男孩。我只是不能做当时做的事了。我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会大吃一惊。但是我看自己不像你看我。事实上,我能看着比我小十岁的家伙,觉得他们是老家伙。我看着漂亮的年轻女孩,骗自己说她们还喜欢我。这就是角度的问题。” 因为角度的问题,我们无法想象老人们年轻时的模样和经历。我们认为老人们就应该每天散散步、看看报纸聊聊天,等日升日落,打发时光恋爱、酗酒、逃跑,这些事情安在他们身上,总是有点格格不入。可是年岁并没有夺走他们恋爱的权利和对自由的追寻。 五十年前逃到雾都的他们,因为害怕黑暗生活,无力招架,从伦敦再次落荒而逃,回到原本逃离的家。按杰克的话说,他害怕,想回家,想要子宫里的安全和家庭的安全。 “害怕生活,那是一个人在生命中能犯下最大的罪……没有什么比后悔还腐蚀人生的。” 因为害怕,莫里、杰克和戴夫选择逃离。莫里不敢说出当年凶杀案的真相,隐瞒秘密五十年。杰克无法承受少年父亲的责任,带着瑞秋去堕胎。 可这一次,他们勇敢面对,再走旧路。往事重提,犹如心上伤疤被层层揭开,会很痛。但是年轻的杰克曾说:“生活就是关于痛苦的,这是感觉真谛,任何感觉。连美好的感觉都能有痛苦的地方。痛苦,纯粹的痛苦是最强烈感情。” 莫里在朋友面前说出真相,亲手了结了凶手之后自杀。杰克终于找到瑞秋的下落,知道瑞秋终身未嫁,生下了他们俩的孩子,而他也将为此负疚一辈子。 所以,逃离总不是最好的选择。它或许可以带给我们短期的好处,但造成的影响可能长久的。 杰克三个人花了五十年想通了这个道理。当年一起逃去伦敦的卢克,比他们仨有勇气,十七岁的他选择独自留在伦敦奋斗。 卢克是几个好友中混得最成功的一个,一切归因于他的妻子简。“有时候要别人才能看到你身上的价值。”他这么说。 如果当年卢克也随着他们逃回格拉斯哥会如何?不出意外,他会继续被父母拖着,晚上和周末去人家门口传教,忍受和父母的争吵,遭受别人的嘲笑和侮辱,甚至受人身攻击。然后五十年后,他也许会后悔当年为何没有留在伦敦,创造另一种生活。 杰克就有如此后悔和遗憾,终其一生,他总是选择次选的,因为阻力少。“这些让他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孑然一身,扮演着不用说话的群众演员角色,直到他彻底退场。” 所以瑞克瞧不起他,不尊重他。直到瑞克参与了这一次逃离,他对外公杰克说,你做了不平凡的事情。 这次旅行,对三位老人,是救赎之旅,是寻找真相之旅,对瑞克,则是成长之旅。他顺利获得一份工作,不再是沉溺游戏懒惰少年。他终于不再逃避他的年龄该面对的正确事情。 曾经的乐队成员杰夫,逃避现实,患上毒瘾。毒品导致他产生幻觉,从高台坠下,身体穿过钢筋,死了。毒品让他忘记痛苦,可那终究不是真实。短暂的逃避,片刻的欢愉,都是假象。 书中的莫里,是个行动不便、需坐轮椅,且因为化疗时不时要呕吐的病人,这次逃离,他赌上了自己的生命。 莫里的逃离,总让我想起德国电影《最爽的一天》。电影里,两个身患癌症、濒临死亡的人,相约进行此生最后一次、最爽的旅行。他们贷到一大笔钱,从医院逃出来,逃到大非洲,他们做了很多疯狂的事,甚至与狮子距离接触。 我们很多人的一生,甘于安稳度日,不追求逃离、疯狂,可我们其实,都需要这么一场疯狂,来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逃离》读后感(五):时光,逆流而上——《逃离》

  被往日的梦魇拖回过去的时光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惊恐无措还是漠漠释然?在看到《逃离》的故事梗概之后立刻被它吸引,我不知道重回过去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怎样的结局,如同满怀期待的我翻开此书也不知道自己将走进一个怎样的故事。

  《逃离》的作者皮特-梅,又一位我不曾听闻的英国犯罪小说家,著有“刘易斯三部曲”、“恩佐档案”等系列作品,也因此获得图书馆匕首等诸多奖项。当看到作者以上的经历,有种很好的预感,优秀的犯罪小说读一本少一本,能遇见一个优秀的犯罪小说作家更是难上加难。

  《逃离》的一开场就将读者带入一个残忍的谋杀现场,整个故事的氛围瞬间被烘托起来。之后这个老者的死牵出了他的旧识以及半个世纪前他们年少时光里曾有过的冒险之旅。生命将走至尽头的莫里知道真相与当年出走伦敦时发生的事相关,于是他请求杰克与戴夫同自己一起重回伦敦。

  究竟50年前的伦敦之行发生了什么事?为何五人出走最终却只三人狼狈逃回?西蒙-福莱特又因何被谋杀?莫里坚持要重回伦敦的目的是什么?种种疑问在脑海闪回,让人迫不及待的继续读下去。

  故事基本是以杰克的视角来展开,在记忆闪回1965年同友组乐队的热情以及同珍妮青涩的爱情时再对比2015年现在的景况,时光发酵改变人生的力量惊人,同时也让人印象更深刻。

  故事里所有的场景都在1965年与2015年这两个年份间交叉转换,回忆与现实的双线交替叙述与描写让整个故事更真实与立体。虽然随杰克的记忆回到1965年的经历让我觉得铺垫太漫长,但只有人物角色通过事件描述才能饱满起来显得更加栩栩如生。我耐着性子旁观往事,了解每一个人物的特点及情感,因为我相信这其中不经意露出的蛛丝马迹定与2015年开篇的谋杀相关联。

  当两条相同的路隔着时空慢慢重叠,同样的状况重演,谜题在这旅程中渐渐露出真容,当年噩梦一般的遭遇被一点点揭开。直看到1965年的杰克五人组“曳步舞”为带上瑞秋逃离安迪的魔掌而一路狂奔时,我突然明白了。

  《逃离》并不是一本单纯的犯罪小说,它除了开篇有一场凶杀之外,没有警察、侦探或硬汉的出现,也没有侦破和推理,更无任何围绕凶案所做的调查手段。那一场凶杀真的只是一个“引子”,像导火索,点燃了几个人的回忆,同时也炸开了他们人生不同的轨道,而所有谜团的解答就在这过程中一一浮现。

  当往事随结尾告一段落,现实中的逆转也在我的预料之中。虽然少了惊喜,却多了诸多感慨。很难说它不落俗的表达了什么意义,可就是让我莫名感动。也许是雨驱散了窗外聒噪的人群,也许是在“曳步舞”的身上看到了年少的自己。

  面对未来可能会有的相似命运,愿能勇敢面对,不轻易逃离。

  疯猴勿杀20170812

  《逃离》读后感(六):迷幻青春底色下的爱与罪

  十七岁犯下的过错充满暴力、激情、和愚蠢,不管是青春荷尔蒙的迸发、灵魂的坠落、梦想的折翼、还是躁动的死亡,都构成了皮特·梅这部小说的阴郁色彩。这也是犯罪小说里最常见的色调。但皮特不是一只徘徊在猎物周围嘴染鲜血的狼,他按捺潜伏,抵着腥味的诱惑,极力克制自己扑上去撕咬,力图渲染平和的氛围,终究没抵过罪恶的推动。就像他描写开篇与结尾的那种沉着激烈,似是压抑已久的欲望爆发,而中间情节却内敛而克制,直到把故事推到沸点。

  小说一开场就丢下一起案中案,七十四岁的男性在伦敦旅馆剥皮谋杀,被杀者正是五十年前犯下命案逃亡的电影明星,谁是凶手?见证了五十年前命案发生的四个老人开启追踪真相之旅,这段看似因为谋杀案促成的旅途,实际上是踏上的救赎之路。

  癌症晚期莫里,有酗酒毛病的戴夫,刚被女儿女婿警告年纪一大把就不要搞新恋情的杰克,以及被杰克从游戏世界捉来开车的孙子瑞奇,六七十岁佝偻脊椎的老人们和一个体重严重超标的大学毕业生,偷偷坐上一辆小汽车前往伦敦,这种组合搭配散发出公路小说的味道,为整个故事添加荒谬性与幽默感。而这次旅程简直和十七岁的出逃一模一样,当时的他们或被施暴,或被嘲笑、侮辱,或被学校开除,人生的疼痛与污点再一次使他们决定离家出走去伦敦。不同的是,十七岁时是逃离,是追梦;六十七岁时是回望,是承担。让人唏嘘的是,有人选择最坦然的心态承担,有人选择最极端的手法了结。这令故事仿佛一个循坏,摆脱了半世纪前的黑手,却又一次陷进人生的泥沼,或者说,他们犯的错,是一种延续。

  错应该是从十七岁便开始演绎,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们,抛开了伤害他们的家、抛开了无生气的平庸生活,他们筑梦,要飞,无所畏惧,唯独忘了命运齿轮的滚动,暴裂、欺骗、阴谋、迷失、死亡,一切阴暗的东西织成网等他们落入。那时天空正晴,风正暖,“十七岁的路在脚下飞驰而去,阳光闪耀在你的眼中,你从未想到事情能朝不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当悲剧发生时,年轻的主角们根本无法识别。超常规的精神病治疗中心,收留了无家可归少年却把迷幻药放进他们酒中的医生,从黑老大手里救出的好友的表妹,还有他们这群在音乐梦的驱使下暗自藏起肮脏秘密的孩子,所有迹象都表明他们的路途如何暗潮汹涌。但年轻的人儿啊,总是收着心眼,我们只能徒然听到爱与欲,错与对飘在风中荡漾的声音,直到错演变为罪,直到它停歇在以正义名义犯下的恶的头颅上。

  如果把罪描绘成青春底色下的迷幻色彩,作者皮特更是大范围营造出爱情、明星、纸醉金迷等致幻气氛来渲染青春的梦幻,愈加地展示出青春的迷离。可是当罪变成撕裂的伤口,搁了半世纪也无法愈合时,就只有在悔恨中弥补,抑或在怒火里焚烧。书里的莫里,就一直延续着燃烧的热度,旅行是他促就的,真相是他知道的,一把枪,夺去两条命的结局也是他完成的,他彻底坠落在曾经的黑色记忆,但这是他的救赎。

  整个故事用2015和1965两条线交替推进,同时使用杰克的回忆倒带讲述,两条线的讲述中时常出现相似的遭遇,跨越半个世纪的时间线就很好的找到了重合点。虽然杰克是书中第一主角,但他的正向、平凡、懦弱又勇敢的人生,使他可以作为绝佳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却并非最佳男主角。不管是打开故事还是结束故事,莫里都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随着讲述渐进,尘封的往事缓缓揭开,半个世纪前发生的凶杀案,显露出细枝末节。好友的死,恋人的失踪,打掉的未出生的孩子,谁是凶手呢?层层挖掘后,旅途中所有的人全都难辞其咎。他们走上救赎之路的光明与黑暗,取决于要以怎样的行动去填补那刻骨的伤痛。显然莫里做出了直接到野蛮的行动。但从压抑到爆发,莫里这个人物最是隐忍,和这部作品叙述的进程一样,平平顺顺讲了一个过往,它循序渐进,没有刻意弥漫悬疑可怖的气氛,寻着件件事情的发生和条条线索的揭开后,剥离出一个简单又可怕的犯罪动机——以爱之名,以恐惧为力量的痛下杀手。

  皮特的《逃离》似乎是写的一群在迷幻青春迷了路的孩子,他们走出迷途的方式是以暴制暴,当这群孩子长大、变老,他们中的某人填补青春缺口的方法依然是用罪恶打击罪恶,青春便不再是借口,而是人性掉进黑洞里的不可自拔。他们的救赎,是成功也是失败的。无论半世纪前还是半世纪后,只看得那片罪恶的旗帜,在风中,永远荡漾。

  《逃离》读后感(七):英国老炮的流亡史

  英国老炮的流亡史

  他,杰克,是一个十足的英国老炮,他出生在战火纷飞下的战乱时期,那是一个举国体制下的造娃热潮。

  杰克从小就表现出一个坏孩子所具有的所有特征,抽烟、喝酒、堕落、放纵,在他17岁的时候就因为吸大麻被捉被学校校长开除,洋溢着青春热血气息的杰克当然不会就此消沉,他做出了一件令他和他的伙伴遗憾了50年的决定。

  和工业一起兴起的,是英国风格各式各样的乐队,曾经的甲壳虫、滚石、鲍勃·迪伦撩动世界的年代,组建乐队就是杰克心中梦想的蓝图,和许多孩子一样,总有那么一段成长时期对音乐具有无比强烈的痴狂追求。杰克变卖了自己苦心收藏起来的火车模型,充满了无限向往的买了把吉他,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常常练琴练到手指被琴弦磨出血来才停止。

  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足以搞出大的风浪。在学校里,杰克有着从各个地方聚集起来的伙伴们,并组织起来他们的乐队,一股音乐浪潮席卷了杰克所在的女王公园学校,杰克一行五人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进行排练,并用学生们的掌声和喝彩来鼓励自己辛苦的排练过程,小小的成就更激励着乐队的几个人,杰克也结识了未来5年后与之结婚的女孩——莫里带来的迷恋吉他手的女孩。

  杰克和女孩偷偷的亲热,在播放着无聊剧情电影的电影院,在乐团演出舞台后的角落,在夜里寂静无人的树林里,在漆黑的锅炉房中。在锅炉房中杰克要给女孩吸大麻,但是被发现了,第二天校长放走了女孩,开除了杰克。

  杰克在浑噩中醒来,带着其他4位小伙伴,踏上了前往实现音乐梦想的路——出发去伦敦,似乎伦敦可以接纳一切以音乐为梦想的人。

  这段路程是漫长而又悲伤的,因为此去一行人中,只有3个人回来了。队员们分崩离析,彻头彻尾的原因是一个成员杀了一个人。

  50年过后,一封报纸上印着60年代明星在赌场用镇纸杀死了人,而他又在2个星期前在旅馆中被人发现。

  老杰克决定带上那二个伙伴重新杀回伦敦,年迈的心又澎湃起来,决心不再逃亡下去,到伦敦寻找消失的真相。

  三个英国流氓重回老炮的生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逃离》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