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感觉》是一本由[美] 琼·埃里克森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智慧与感觉》读后感(一):琼·埃里克森是谁?
在丈夫心中,她是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代表了美丽、激情、希望、力量和智慧,是真正的疗愈者、合作者和问题解决者。
在女儿心中,她是理想化的母亲形象,以致当自己的孩子出生后,她(指女儿)总是担心自己是否称职。她的全能让女儿感到无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女儿的“司汤达综合征”。 在身患唐氏综合征的小儿子面前,她是一位软弱的母亲,因与爱利克·埃里克森的结合而促成的自我同一性被撕得粉碎,自己的婚姻也一度面临解体的危机。后来,她与丈夫一道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解决了这一家庭危机,共同“孕育”了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
在与她同时代的人心中,她是现代版的索菲亚·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的妻子),主动承担起了家庭的一切责任,让丈夫毫无后顾之忧,潜心创作。除了做家务、育儿、发展自己的事业之外,她每天早起,只为帮助丈夫编辑、完善书稿。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把绝大部分爱利克·埃里克森的书上出现的“致琼·埃里克森”(to Joan Erikson)或“与琼·埃里克森”(with Joan Erikson)仅仅看作一句绅士之言,因为除了深情,更有实名。
经劳伦斯·弗里德曼这位心理学家之口,她对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的贡献方为后人所知。若是有人心存怀疑,认为存在“沾光”的嫌疑,那么在此我不得不引用爱利克·埃里克森本人的话语。爱利克·埃里克森曾在一次访谈中说道:“就连我本人也很难分清自己和妻子各自对这一理论的贡献。”
在德国纳粹主义盛行时期,她动摇了丈夫留在德国的念头,促使丈夫决定移民美国,避免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和丈夫爱利克·埃里克森一样,她几度更名,从萨拉·卢克雷蒂亚·瑟森,到萨拉·莫厄特·瑟森,萨莉·莫厄特·瑟森,琼·莫厄特·瑟森。嫁给埃里克森之后,她变成了琼·莫厄特·洪伯格。后来在二人迁居美国之后,随着埃里克森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更名,她最终变成了琼·莫厄特·埃里克森。我们可以从二人各自的更名事件中看出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在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中,自我同一性被赋予了(相对)更高的权重。
……
亲爱的读者,请允许我在此冒昧地揣测:当拿到本书后,你可能会疑惑琼·埃里克森是谁。也许稍加查证,你会发现,原来她是爱利克·埃里克森的妻子。但你可能会进一步产生疑惑,疑惑她是否堪当“大师”之名(由于这本书从属于“大师系”)。当翻开这本书后,疑惑可能又出现了:这真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学图书吗?为何我会看到几张编织图?等等。于是,为了解答你可能出现的上述疑惑,在这篇短文的开始,我试着用一种中肯的语言,借助相关文献,向你描绘一个真实的琼·埃里克森。
在描述部分的最后,我给出了一个省略号,因为以上仅是我知道的琼·埃里克森,你也许知道更多。此外,我相信,在读过本书后,琼·埃里克森的形象已经在你心中变得更加立体。也许,我在本书的最后为你呈现关于本书的小结,会更为恰当,但首先,琼·埃里克森本人在前言部分已经给出了提纲挈领的总结,其次,作为编者,我更想和你分享的是出版背后的故事。故在此,你看到了这样的编后记。最后,关于本书,如果你希望了解更多,或与我们探讨,欢迎在“世图心理”微信平台留言。等你!
编者
2017年3月13日
《智慧与感觉》读后感(二):“基本感觉”:通往创造之路的根本捷径
我嗅觉迟钝,常闻不到黄爸爸说的气味。有一次领导跟我说某一本有特别的香味,我也没闻出来;听觉也钝,最早发现这点是同样未经历过音乐启蒙的初中同学跟我说她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荡感动,我毫无感觉;视觉就不必说了,年少无知时以为带眼镜是时髦,轻松近视后的生活再也不轻松;味觉也很一般,所有茶汤在我这里皆是差不多味道。我只一点很灵敏,那就是触觉,但凡有人尝试跟我拉手挽臂,我都本能想要拒绝。
嗅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感觉”。基本感觉不发达,就体验不到嗅觉、听觉、视觉、味觉发达的人所能享受的“小世界”,尤其是艺术世界的乐趣。你看那些艺术家,绝对都是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基本感觉”特别发达的人,“基本感觉”所带来的体验实际上是为艺术世界输送了追随者,而自艺术活动中产生的最有价值的副产品,就是智慧。
“基本感觉”不发达倒不是什么大毛病,也谈不上影响生活,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吧,我们早已习惯了这庸常的世界。其实,现代都市里的孩子也比我好不到哪里去:各种气味充斥的街区很难闻到天然味道;大街上满是汽笛喇叭以及说不清但却24小时存在的城市噪音;夜晚的灯光污染、电子设备对视觉的伤害毫不稀奇;菜市场倒是多彩,只不过时令也失灵了,再难品尝所谓应季、无污染食材的本味。孩子们通过“基本感觉”积累创造力和智慧的通道,只能去各种培训班培养获取。
其实,每个人生来自带全部打开的“基本感觉”,为了让自己适应日常生活,感觉为了生存的目的而不断发展。只不过成长的过程中对这些基本感觉既有刻意发展,也有无意损害。我们渐渐失去了第一次味闻到奶香、听到鸟鸣、看到彩色世界、尝到果蔬的味道和触摸到石头的感觉。我们失去了充满好奇和惊喜的天堂,只留下深刻而持久的怀旧之情。
如何通过培养“基本感觉”找到通往创造之路,琼·埃里克森似乎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变得像孩子一样。而对于“基本感觉”还在发展中的孩子本身呢?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读这本《智慧与感觉》,保护和发展孩子的基本感觉,才是通往创造之路的根本捷径。
:这本书的作者琼·埃里克森的丈夫就是那位著名的提出了“人的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的爱利克·埃里克森,他们是一对学霸夫妻,只不过妻子更少为国内所知。
《智慧与感觉》读后感(三):请问,你感觉自己的智慧在哪个层级?
本文关键词:智慧、感觉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这是当时雅典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对自己智慧的认知。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字面得出结论:苏格拉底很谦虚。事实上,在苏格拉底看来,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恰恰是智慧的体现。
我们可以理解成:具体知道什么不代表拥有智慧,对自己的清晰认知才是智慧的体现。《智慧与感觉》这本书就是在“感觉”这个具体层面上,通过不同渠道展示出他们对智慧的影响。也就是说你能准确的“感觉”出多少东西,也就是你认知能力的体现——智慧的层级。
当然,作者并没有在书中给智慧分什么级,我当然也没有能力把这么玄的东西列出一二三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感觉层面,来映射一下智慧的状态。例如复原力、同理心、幽默、谦卑、复杂性、博爱、认同等等,这些不同的感觉或反馈,直接体现了我们的信任、意志、目的、能力、真诚、爱、关怀……直至最终的智慧。
这么说是不是感觉很抽象?我们用一些例子描述一下这些感觉和智慧之间的关系,看完例子再回头看智慧的层级问题。
创造性的活动
创造力最需要的不是什么才华横溢或灵光乍现,而是持续的、迸发的各种突破行为。所以创造性的活动往往都是些真正实现的突破行为。瓦特的蒸汽机是不断改良加上材料突破的结果,爱迪生的电灯也只是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了稳定的灯丝。这些伟大的创造背后,实际上是很多人、积累了很多年的终极产物。
所以你说这些伟大的发明家,智商到底比别人高多少?估计也差不了太多。但是他们的判断力、直觉、意志力等等一些“后天”因素,才是他们能够不断创造的核心动力。那些不起眼的“感觉”,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作者在《智慧与感觉》中围绕游戏这个活动展开了很多内容,在她丈夫的作品《游戏与理智》中也强调了游戏的作用。在游戏中虽然规则已经设定,但每个人得到的结果却差异巨大。这是创造力在框架中得以产生的真实写照,因为我们靠直觉和突破,做出了完全属于你自己的创造。
交织的生命周期
这部分作者用了一种很形象的表现形式——编织。把各种感觉对应不同颜色的线,编织过程中,占据不同比例感觉力量,最终会呈现出在生命阶段中的不同占比。如果是一个四象限图,时间轴对应感觉轴,最终年龄越早进入智慧阶段,人拥有智慧的时间就越长。
当然这只是一种具体化的形象展示,所有的感觉和最终的智慧正如那交织的线一样,是穿插在一起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牵扯,又一同协作、共同创造。生命在随着时间线性的发展,然后生命周期因为有了这些交织的感觉和丰富的智慧,而超越了线性。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此吧,我们靠着独一无二的意识,形成了现在的世界观,形成了丰富的智慧结晶,这不是尽头,当然我们也看不到终点……
艺术的直观呈现
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拥有更丰富的感觉能力。我个人对艺术没什么悟性,所以对于那些能天然识别音律和线条的有艺术天赋的人……你懂的!当这种感觉发挥能量时,经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鄙视绘画,热爱雕塑的米开朗基罗,在被邀请画西斯廷教堂的穹顶画时,不仅仅是骄傲的接受,更神奇的创造了经典。
如果说智慧有具体的呈现方式,各种艺术品就是智慧的孩子。就像我们是地球的孩子一样,我们依附于地球,艺术也依附于智慧。而孕育智慧的正是丰富而宽广的感觉。
最后,我们来做个总结。智慧,可以经由时间的累积而成长,也可以经由丰富的感觉来提升。智慧,并不是一个人拥有了什么,而是他认知到了什么。这认知的最好达成方式便是各种感觉得反馈。
同样,现在我们还要考虑另一个因素的影响,那就是新时代产生的各种冲击变量。伴随着指数级的技术进步,我们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慢慢去改变。达尔文如果生活在今天,物种起源就不会憋屈20多年,他一定会获得很多支持者;苏格拉底也不会死于那时候乌合之众的民主,而会成为超级网红大IP……
所以,我们拥抱这个飞速跃进的世界吧,以一种开放式的感觉,以一种不断碰撞的创造,以一种认知提升带来的智慧飞跃!不用困惑你的智慧在什么层级了,只要你放开自己,相信你就会有一个第一等的智慧,就像那个承认自己无知的——苏格拉底。
推荐:《智慧与感觉》
——END——
我是削寒,状态管理践行顾问
《智慧与感觉》读后感(四):张侃:我们为什么该好好读读心理学大师的书?
自从1976年中国社会逐步回归到发展的轨道上以来,心理学或者说“心理学”这个三个字组成的字串,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与过去将心理学贬为伪科学相比,当今社会几乎无人不说心理学重要:各个方面的研究人员都向心理学靠拢,从心理学中找科学问题,或者干脆宣称自己是心理学家;高校竞相创办心理学系,大举扩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心理学,或者说对心理方面的研究投入迅速增加;心理学研究论文在国内外的发表数量呈指数性上升。然而,所有人也都同样感觉到,国人的心理状态越来越差,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越来越令人担忧,社会各界对心理学的需求却难以从这些浩如烟海的
研究中得到哪怕万分之一满意的回答,中国心理学因此陷入了尴尬与困境。
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心理学的状态也是如此。这个状态与马斯洛在七十多年前说的非常相似:“心理学今天已经被扯得四分五裂,实际上可以说已经成为三个(或更多)分离的、互不交流的科学或科学家集团:一是行为主义的、实证的、客观主义的、机械论的集团,二是起源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一整套心理学,三是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如果说还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除了马斯洛所描述的那些以外,这场混乱中又增加了如今占据主流地位的认知心理学及其假子认知神经科学,使得整个心理学世界更加支离破碎。有识之士不得不认为,当今心理学又一次处于徘徊的路口。
心理学必须研究人的行为,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不研究人的行为、不研究社会性的人的行为,当今心理学领域的某些研究工作就完全可以归于其他学科。而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倾向是,一味试图以微观世界的现象解释宏观的人的行为,以为越微观的知识越正确。一些研究就是看哪个脑区的活动、哪个核团的功能、哪个细胞内外离子的运动、哪个基因何时开放等,试图以机械的还原代替研究对象本身,这不仅在哲学层面难以立足,实际结果也必然走向无知论,进而变相忽略了对人的研究,继续下去势必造成心理学学科的消亡。
另一种倾向认为,只有实验室才是提供知识的唯一领地。目前这一观点在我国尤为突出。这种对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主要的知识体系并非来自实验室的视而不见的倾向,也泛滥于心理学界,结果是除了实验室以外的心理学的思想精华都被排斥了,更无法让这些精华在回答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与心理有关的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所有的人都认可,人的行为及其心理基础是人类自身所面临的极其复杂的问题,甚至有人质疑以大脑来理解大脑是不是陷入了某种悖论,更何况人的社会行为远远比单个大脑可能拥有的功能还要复杂。这些思考难免给心理学研究蒙上不可知论的阴影。
在同意心理学要从细胞分子水平到社会水平进行多层次研究的同时,一些人仍然对通过思辨、实践验证,再思辩、再验证,直到总结出普适理论的研究方法避之不及,这使得我们对高级心理过程的认识,特别是对人的社会性和本性的认识严重滞后。众多因为人的行为而导致的社会问题陷入无从回答的窘地。今天恰逢爱因斯坦诞辰一百三十五周年,他的相对论最初也是观察、分析、思辨、推论的结果,是不可能在任何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但最后是在宇宙活动中得到证明的,这对于如何研究和认识人类高级心理过程和行为特点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鉴于我国关于高级心理过程和人的本性研究的专著稀少,而西方心理学在这方面名著颇丰,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愿望,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精心挑选、组织、出版了这套“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虽然并不指望它对解决社会问题起到立竿见影之效,但至少可以给正处于进退维谷的心理人又一次冷静思考“心理学向何处去”和“心理学能干什么”的机会,同时也给社会各界又一次提供了解心理学全貌的窗口,进而为看待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系列值得所有心理学人和愿意了解心理学、愿意重新理解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读者参考。此刻,《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马斯洛)、《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弗洛姆)和《自我与自性》(荣格)三本书已经翻译和编排完毕,正在付梓,陆续还会有弗洛伊德、罗杰斯、埃里克森等人的一系列著作出版。这个系列的特点与其说关注的是人的心理,不如说偏重的是人本身及人性的本质。很多著作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甚至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范畴。生而为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就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关于全人类的哲学。我想,这也是这个系列对大众及社会最具意义的地方。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长期致力于服务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是最早与中国心理学会合作并始终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出版机构。应世图的邀请,正好就此机会,我就心理学如何面对学科目标和社会现实做点思考。这些自然都是一孔之见,希望求教于各位方家和各界人士。
张侃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2001—2009)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2008—2012)2014年3月14日于时雨园《智慧与感觉》读后感(五):巧思与实用
读完爱利克、埃里克森的书之后,见到本书封面的埃里克森,觉得有些诧异:难道是一家子,都赶一块儿成了心理学家?一翻前言,还真是一家子,不过不是父女,是夫妻俩。
两口子都是心理学家,几乎同样有名。难免会让人激起疑问:会不会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限制了女人的发展?如果。。。。。那么。。。。。。的句式里面可以填上很多答案。但是前言里面并没有过多这方面的猜测,两口子举案齐眉,男主外是很有成就,但是女主内也没有耽误发展,有钱难买乐意。估计男人在从纳粹德国逃出来的过程中有很强的人脉。
本书《智慧与感觉》主要讨论各种感觉与创造性的关系。但是如果真扣字眼儿,本书讨论感觉与创造的关系只是第一部分,也就是各种基础的感觉与创造性的关系。从第二部分起,琼讨论了诸如爱、信任、孤独甚至矛盾性与创造性的关系。这一段是挺了不起的,如果要用佛教用语来说,境界已经很高了。一般人只把创造性跟智商连接起来,实际爱与信任对创造性也很重要。一个孩子拿着自己拼的新东西跟你讲自己的创造如何了不起,但是你一句“什么胡闹”也许就彻底扼杀了一个孩子的创造性。
本书阅读过程很顺畅,没有任何离题的感觉。作者是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对于自己要写什么心里有数,所以书里面干货满满在那里搁着。书名取来尽可能表达内容,但是却没有完全表达。市面上常有种情况,书名取得花里胡哨,恨不得写满封面,但是一开卷,很稀薄,一篇文章反复充水凑成一本书而已。
爱利克森一家是德国人,因为二战移民美国,所以其学术风格受德国本土影响很大。其中之一是哲理诗一样的说理过程。书中有很多谈及儿童的段落,文字非常优美抒情。在开始读的时候,读者会不知不觉认同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等读完之后才觉得作者并没有说理,何以自己就认同她的观点了呢?习惯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说理方式的读者尤其大惑不解。但是这是从尼采、雅斯贝尔、海德格尔等人那里留下的学术传统。凡是读过这三位巨匠大作的读者对爱利克森的文字都不会有不适之感,反而会觉得爱利克森为了适应美国学术界的风气减损了不少文采和优美,增加了直观和现实性。
爱利克森的理论是智慧的各个方面与感觉的关系,所谓生命周期的八个阶段理论。在现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流行的世界,这个理论不算热门。但是仔细读来,作者是从总体上定位了感觉与智慧的关系,有其合理聪明的地方。更为有趣的是作者用编织技术来视觉化自己的理论,每种颜色的丝线代表一种感觉,于是整块织物便显示出感觉对生命各个阶段整体智慧的影响。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手段,非聪明的妇女想不出来,简直与孟母切断布匹教育孩子好有一比了。
本书用意深远,却并非空谈,如果读者能认识到感觉与智慧(创造性)关系密切之后,自然对我们如何培养下一代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尤其对于家长,如果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不仅对自身修养大有好处,相信对培养自己的孩子也是大有好处,起码强过大街上狂轰滥炸的招生广告。
《智慧与感觉》读后感(六):《智慧与感觉》:用创造性活动让生活丰富多彩
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时空框架里。这个时空框架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成功的图像,支配着我们朝着成功努力。傻瓜和艺术家住在这个时空框架之外,并且在历史上和世界各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琼·埃里克森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自己最有创造力的时段应该是自己的儿童时期。在童年,我们没有规则与秩序的束缚,而是充满好奇心的去感受一切事物,去探索世界。就像小孩子画的苹果也许是最不像苹果,却是最独特的。作者认为创造力的基础是敏锐的感觉,而如今的成年人的许多感觉早已变得迟钝,更多的是专注认知与科学领域了,这也造成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无趣、乏闷。而参与创造性活动,特别是生命中所有的艺术指向性活动,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
创造力的发展往往离不开想象力,而想象力则是通过存储在记忆中或者由联合知觉换气的感官元素来投射经验,以便创造新的经验的能力。所以正是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基本感觉感受到的外界信息,为我们想象力提供了夯实的基础。正如作者所言“创造性经验需要我们提供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我们所拥有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仅仅是我们累积存储的个人感觉数据”。
其实,感觉最早在胎儿阶段就已经具备了,在子宫中,胎儿能通过味觉、触觉、视觉、听觉感受周围的环境。不幸的是,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可触摸的、丧失运动知觉的、以成功为导向的社会”。渐渐的,我们忽略了我们的感觉,而我们的感觉越来越不敏感,这正是创造性活动最大的障碍。
如何让我们一生中都保持创造力呢?这得从我们一生是如何发展开始说起。本书作者和她的丈夫共同提出了生命周期的心理社会理论(也叫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以前读书学发展心理学时,书中只说了埃里克森提出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是一个人提出该理论,直到现在才发现是两学霸夫妻共同提出的),并在本书中创造性的用编织来阐述,让人非常易懂。生命周期的心理社会理论主要如下:
一、有八种基本力量(分别是希望、意志、目的、能力、真诚、爱、关怀、智慧,在其丈夫爱利克·埃里克森《责任与洞见》一书中称之为美德)随着我们的生命历程逐渐显现,每种基本力量都是在特定时间出现的发展性冲突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这八种力量是贯穿人的一生的。
二、社会环境因素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个体的影响最大。
三、各个阶段是根据强制序列的生物时间发展的,当某种基本力量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时,环境可以在后期为其提供再次发展的机会。
四、八大阶段的基本矛盾及基本力量分别是。婴儿期(0~1岁)是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需要发展出的基本力量是希望;儿童期(1~3岁)是自主与羞愧、怀疑,需要发展出的基本力量是意志;幼儿期(本书称之为适玩期3~6岁)是主动与内疚,需要发展出的基本力量是目的;学龄期(6~12岁)是勤奋与自卑,需要发展出的基本力量是能力;青春期(12~20岁)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需要发展出的基本力量是真诚;成年早期(20~25岁)是亲密与孤独,需要发展出的基本力量是爱;成年中期(25~65岁)是繁衍与停滞,需要发展出的基本力量是关怀;成年后期(65~)是整合与绝望,需要发展出的基本力量是智慧。
五、每个阶段的时间并不是绝对的,个体之间是有弹性的,八种基本矛盾也是贯穿一生的,只是在某个阶段某一个占据主导地位。
六、保持基本矛盾两极之间的平衡对每个人都是终身诉求,但我们不可能长期保持平衡状态,因为人生无常,而我们也可以适时调整。
如果把八种力量用八种颜色的毛线来表示,灰色代表异常情况,那么人的一生就像是用这九种颜色的毛线编织在一起,只是在某个区块(对应人生的某个阶段)某一种颜色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一个色块。
在这八个生命阶段中,创造过程始终与之相随。例如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这也就是为什么艺术家总是那么多情的原因之一吧。又如,艺术家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赋予极大的关怀,否则很快就会陷入创作——修改——修改——发表的乏味之中了。
在我们萌生之时,我们的感觉也孕育而生了,我们借助感觉来认识世界,生活、成长。在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开始整合大半辈子通过感觉提供的资源,最终,我们获得了智慧。智慧是很难定义明确的,“因为它包含了一种对生活、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的态度”,但作者还是认为智慧有十个特征:相互依赖和相互关联、接受生命周期,从整合到分裂、复原力、同理心、幽默、谦卑、生活复杂性的感觉、对持续关系的复杂性的识别、博爱、存在性认同。
感觉与智慧,在我们一生的起点与终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创造性活动的基石。本书亦有很大的篇幅讲述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虽然我们大多数人不能成为艺术家,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创造性活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智慧与感觉》读后感(七):《智慧与感觉:通往创造之路》:用心理学打开一扇窥视创造规律的门
《智慧与感觉:通往创造之路》:用心理学打开一扇窥视创造规律的门
前一阵刚刚阅读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游戏与理智:经验仪式化的各个阶段》。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这本书并不好懂,像所有的心理学著作一样,作者都有一套自我的心理学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足以把我们都拥有的心理,提升到一个理论层面之后必然导致的不可抗拒的“灰色的嬗变”,这种轨迹走向,也是哲学的命运路线,哲学来源于人类的社会,但一旦被抽象出来之后,就在颜色上被赋予了“灰色”的色彩,令人觉得寡淡无味。
这次拿到手里的是爱利克·埃里克森的妻子琼·埃里克森所著的《智慧与感觉:通往创造之路》。相比于丈夫的那一本厚度相差不多的书,这本书要通俗易懂得多。
埃里克森夫妇在心理学上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人类生命周期的理论体系,提出的时间是在1950年。两位夫妇在他们的书中,都有着对这一生命周期理论的深入阐述,其实这一纯粹用于心理学概念的生命周期理论,不过是把人的一生,分割成更为细碎、更为专业化的阶段而已,相比于弗洛伊德的分期,似乎也很难去论证出哪一个分期更为科学,更为贴近人类现实。
在《智慧与感觉:通往创造之路》这本书中,作者有专门的章节,去讨论人的生命周期中各种智慧的存在与占比情况,作者统观这一阐述的结论是:“智慧是经过敏锐感觉验证的经验知识的累积。”(P60)。
在作者的这本论述智慧的结构与组成的心理学著作中,作者把感觉作为生成智慧的一个重要源头。
像弗洛伊德体系的理论一样,心理学家的研究往往是儿童的心理展开最初的研究起点。在本书作者丈夫的那一本心理学著作中,也是从儿童的游戏特征去展开心理隐秘的揭示。在本书即《智慧与感觉:通往创造之路》中,作者强调了“感觉”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认为“感觉”是“获得真知和敏锐观察力的基础。”但现在应试教育的缺点,恰恰是剥夺了孩子对感觉的锤炼与熏陶,而作者在书中正把她的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这种教育模式的通病。作者认为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是我们的习惯。我们以相同的方式来筛选想法,拒绝倾听已经被我们排除在外的想法,因此丧失了弹性和活力。”(P34)。
剥夺了感觉,剥夺了幻想,剥夺了想象,我们所熟悉的教育手段,就是把那些提炼与概括出来的知识,灌输给孩子,而不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感觉,去感受真实的现实生活,这样,极大地削弱了孩子的感觉能力,也让孩子自小就养成了墨守成规的学习习惯。应该说,作者指出的这种教育通病,正是当前中国教育体制中所采用的“应试教育”手段必然导致的痼疾顽症。
我们不妨通过中国作家莫言的教育履历看一看本书作者理论的普适性。众所周知,莫言只念过几年小学,因为家境贫寒,便脱离了教育体制,所以,他在学校里没有受到过系统的理论训练,这无疑是莫言知识结构的缺损,但带来的意外好处是,莫言也逃避掉了教育体系下灌输所带来的强行的理性与逻辑的思考习惯,如果我们用一种相似的思维方式来比对莫言最终形成的思维方式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宽泛地说莫言的思维更等同于“原始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正是本书所说的,注重感觉与直观感觉。正是因为避开了教育体系的揠苗助长的人为束缚,莫言在他的语言中保真了更多的原始的感觉天赋,这使得他后来在他的“感觉”性的语词捕捉中发挥了剑走偏锋的独特效应,从而形成了莫言的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
莫言的语言注重外在,注重动作,注重可见可视的表面静止与动态运动,他很少将他的动作描写进行抽象与提炼,而同时期与莫言有着相类似的语词习惯的苏童则明显地会将动作进行抽象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莫言的教育经历深刻地影响到了他的创作走向。
因此,本书作者认为:“艺术被赞誉为一种(唯一的)通用语言,每一种真实的形式都是对与他人合作的感觉的最高和最深的表达。”(P143)
作者在这里,将“感觉”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存在予以高度重视。进而作者阐述道:“人类有一种非常深层的需求,即抓住直觉和想法并且给予它们听觉的、视觉的、动觉的形式。”(P143)。
作者说的非常明白,人类把他所感受到的,经过加工提炼,再用让别人感受到的形式呈现出来,便构成了艺术。小说,是把自己的感觉,化成文字,然后让别人去感受。电影、戏剧同样如此,把自己的感受,转化为另一种可以让别人感受到的形象,这就是构成了人类的文化,这里面正蕴含着智慧的真谛与要旨。
作者在书中列出了智慧的十个特征,对于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去了解智慧的内质很有启迪意义。这十个特征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关联;接受生命周期,从融合到分裂;复原力;同理心;幽默;谦卑;生活复杂性的感觉;对持续关系的复杂性的识别;博爱;存在性认同。
作者的角度是立足于她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在这种解析中,还特别地是奠基在作者与丈夫提出的人的生命周期理论之上,这使得作者的理论阐述,更像是两人的理论基础的延伸与扩展。这远不是一种大众化的励志读物与人生的启蒙指南,而是用心理学理论去透视人的思维秘密的一种尝试与习练。实验性与临床性是这本书的特点,反映出它隶属于心理学研究所必须执守的可操作性,这让这本书又烙印上了专业性的特点,它不是一种通晓流畅的心理学科普知识,而是一个“准论文式”的研究样本,虽然在文字上是晓畅的,但在骨子里又注定使得这本书与她丈夫的那本心理学著作同样带着深奥性。但这本书毕竟打开了一扇门,能够让我们借助心理学这个窗口,看到我们自身更多被隐藏了的秘密,尤其是了解到关于人类创造性规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