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人鱼之家》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一):对不起,我无法放手
到底什么是死亡?文学上说当一个人生命逝去就是死亡,医学上说当一个人呼吸停止,大脑停止工作,心脏停止跳动……
东野大神这次探讨的问题是,如果大脑停止工作,只剩心脏还继续跳动,那还算不算是“活着”?
母亲熏子选择用最好的科技,大量的财力物力,去延续女儿的生命,她甚至未奢望过女儿会再次醒来。
给女儿换好看的衣服,扎辫子,带她去参加弟弟的开学典礼,用机器让女儿简单的动作,甚至简单的微笑。
孩子已经脑死亡,在医学的范畴里就已经成为了一具“尸体”,小孩子们说她不吉利,连妹妹也只有在姐姐在的时候才假装与孩子说话,大家觉得,熏子这么“折腾”着孩子的身体,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罢了,是自私的,更是疯狂的,无可救药的。
可是设身处地的为母亲想想,她能怎么办呢?在测试的时候,和爸爸一起感觉到了手轻轻的动了一下,就算是幻觉,这时候将女儿送上测试台接受死亡也是做不到的事情啊!之后的日子更是,女儿的情况越来越稳定,各项体征都很正常,要怎么接受她“已经死了”这件事?
她在呼吸,她的心脏在跳动,她的手是温暖的,她的气色很好,她看起来只像是睡着了。
这样的女儿,让一个母亲如何放手?
跟一个无意识的脑死亡患者说话,旁人都认为只是白费力气,科学说她已经无法感知,甚至不会疼。但是科学都无法解释既然大脑停止工作,为什么一切器官都能正常工作,女儿真的真的没有意识么?
只有母亲依然相信着,依然努力着,也依然把女儿当做一个“人”去看待。按照迷信一点的说法,我相信这时候瑞穗的灵魂还停留在身体里,她还“活”着。她能感受到爱,能感受到下雪,也能闻到玫瑰的香气。
几年之后,瑞穗告别,身体的体征迅速下降,母亲坦然接受,器官捐给了需要的孩子。
“即使这个世界陷入了疯狂,仍然有我们必须守护的事务,而且,只有母亲能够为女儿陷入疯狂。”
这个故事无关推理,用一个重新定义的死亡的故事,为母爱唱了一首赞歌。
东野的写作手法实在是炉火纯青,这个故事每一节的主角都不一样,从参与这件事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入手,完完整整的体现了事情的各个方面,而且每个人物都很真实很立体,直接拿去拍成电视剧也完全没有问题,实在应该点个大大的赞!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二):生死两茫茫,祈愿无薄凉
封面其实东野君蜕变成畅销君后,作品的质量相当不稳定,这和作品数量的疯狂增长不无对应关系。
但这种感觉也许只适用于推理迷。
他从不放弃热点,却并不像某些国内作家靠堆砌社会新闻蹭热度,他一直在自己能够控制的领域里尽力诘问着人性底层“不可触”的问题。
社会派的神魂在他这里并未抛洒,它的作品有时候像是这摇摇晃晃纷扬惰怠的现实中最后的胶水。
东野君《沉睡的人鱼之家》其实具备了推理小说的主要因素——对于脑死亡的亲人,谁来决定生死?为何要维持,又为何要放弃?活着的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怎样的行动?
然而当这个选择涉及生死,又不能由本人操控,带来的纠葛和戏剧性可想而知。
说“戏剧性”这个词实在有些残忍,对于已经养儿育女的读者,“是否宣告脑死亡女儿生命终结”这种主题简直刀刀剜心。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女儿仍有呼吸,甚至身体仍在发育成长,而脑死的判定只是源自现有的医学标准,如果有一丝可能,怎么会亲手扼杀最后一点出现奇迹的希望?
然而压力是多重的。先进科技的运用使脑死的女儿获取了部分无意识活动和生长的能力,然而在旁人眼中,这是有悖伦常、违反规律甚至有种非人道的残忍,“活尸”会带来一种类似恐怖谷效应的惊悚感。
对于现实家庭来说,这是一个难解的死局。于是器官捐赠这个设置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不但是要简单解决一个供需关系问题,其实也是为痛苦莫名又选择艰难的亲人提供一个堂皇的解脱方案。然而亲人们自己其实非常清楚,这种代行放弃的做法无论有多么坚实的理由,也会给内心打下一个解不开的死结。想起在纪录片《人间世》里那位无论如何也无法签字的父亲,他的担心很简单,万一刀划下去,还有生命迹象的儿子动了怎么办?除了他自己,谁有权利判断他的死活?他一定很想活下去啊……
人间世 (2016)9.62016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周全东野君毕竟是超一流畅销作家,他在故事的关键节点设置了一场古怪的冲突。
母亲拿起刀子朝向自己无论如何也要维系她生存的女儿,法律规定与人性的冲突在那一刻被具象化了。她代替所有陷入判断泥淖的亲人发出了最直接的质问。如果医学上可以模棱两可,那么面临凶杀重罪的时候,法律应该有个清晰的界定,毕竟杀死一个人和“杀”一个死人罪名天差地远。
解决了故事性的问题,结局竟是意外地温暖。女儿,或者说是母亲梦境中的女儿代替大家作出了决定。离去、捐赠器官、延续他人生命。对于生者一切仍残酷而痛苦,但不再无法接受。
这种无奈的设置其实可以牵引出一类全新的“诘问系”作品。过去的报告文学一直承担着挖掘现实问题,呼吁关注解决的任务,时至敏感而冷漠的今日,也许借助畅销作品中的虚拟人物更加容易达到这一目的。“《熔炉》效应”诚不我欺。
熔炉 (2011)9.22011 / 韩国 / 剧情 / 黄东赫 / 孔侑 郑有美看《人间世》的时候,脑死青年的器官摘除手术完成后,所有的医务人员列队鞠躬,那一刻让我泪洒当场。我相信那一躬不是感谢他提供了价值不菲的新鲜手术材料,也不是代替受捐者感激涕零,他们只是发自内心地感佩于人性最后的光辉。但同时,应该还有一丝歉疚和疑惑,这个健康运转的身体真的必须接受剖割停转的命运吗?
无论如何,这应该是一件容许选择的事情。
亲人出于挚爱而维系脑死亡肉体的呼吸不应被阻止和限制,制度在现有范围内应当对脑死做出最谨慎的判定,而法律虽然永远摆脱不了滞后性和狭隘性,但至少应该让在世之人感受到最大的包容和善意。
《人间世》触及了这一问题说到这里,东野君这次把一个容易空卖苦情和眼泪戏的题材延伸到了引发深思的层面,让人看到了优秀作家永不放弃的坚持。
比心。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三):如果脑死就是死亡了吗?
关于死亡的定义,在百度上是这样说的: 指丧失生命,生命终止,停止生存,是生存的反面。人的死亡一般以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及脑死亡为识别标志.那么本书就关于死亡这一词进行重新定义.作者东野圭吾,日本著名作家。1985年,《放学后》获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进入文坛。1999年,《秘密》获得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05年,《嫌疑犯X的献身》荣获第134届直木奖。2012年,《解忧杂货店》荣获第7届中央公论文艺奖。2013年,《梦幻花》荣获第26届柴田炼三郎文学奖。2014年,《祈祷落幕时》荣获第48届吉川英治文学奖。
东野圭吾作家生涯30周年,作品高产而又有质量.
本书讲述貌合神离的播磨夫妇,在等待女儿小学面试的过程中,接到女儿瑞橞溺水昏迷的通知,而被主治医师判断为脑死亡,播磨夫人无法接受,认为女儿还活着,并一直进行治疗.治疗过程很顺利,瑞橞渐渐恢复红润的脸庞,像睡着一样.也许,像这样也很好,但一次募捐和小儿子的异常打破了平静,播磨夫人开始接受女儿死亡的事实,最后接受判定,同意将器官捐献.
本书探讨的一个主题是,当病人在判断脑死亡的时候,家人是会接受他死亡吗?那脑死亡就是真的死了吗.哪怕他现在心脏还在跳动,还在呼吸.通常,作为医生,下达判断的那一瞬间,是确定病人已经脑死亡,并且希望能够将病人的器官移植到其他需要器官的病人身上,这是作为一个医生自身的道德素质.所以并不能说明医生是冷漠无情的.
作为病人的家属,特别是病人的母亲,当看到自己孩子身上有一丝丝生的希望,都不会放弃,为母则刚,在这种时候更能够体现.当播磨夫人,看到女儿因为儿子叫姐姐的时候,动了一下,即使在医生判断是脑死亡的情况下,也坚持认为女儿没死,女儿还活着.因为女儿,去学习护理;因为女儿,接受丈夫;因为女儿,和不喜欢的婆婆相处;看着女儿一天比一天好,而更加开心满足.
在日本,在医生判断病人脑死亡后,如果父母不接受,并不能判断病人死亡.而在其他国家,一旦判断脑死亡,就会停止所有延命治疗,而大部分的家长会考虑器官捐献.导致日本出现有病人情况危急,需要有器官移植时,而需要到国外花费大量的金钱进行器官移植手术.这上升到一个国家的话题,从理性而已,国外的做法值得提倡,可以更多的挽救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感性而言,日本那些父母的做法,并没有违背常规,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在小小年纪就被判断死亡,对他们而言,只要他们的孩子活着,就是最好的事情了.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如果脑死亡,就一定是死亡了吗,你怎么看?
如果家人不接受判断死亡,那法律要强制规定,判断脑死亡,就停止治疗措施?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四):如果人只按逻辑正确的方向走,那爱如何安放?
究竟当如何定义死亡?
于传统伦理和道德而言,人的死亡乃是因呼吸、心跳、脉搏皆已停止,这已经是一具毫无任何生命特征的躯体。而在现代医学来看,呼吸可以继续,心跳也可以跳动,唯有脑死亡才是不可挽回的真正死亡。可当面对一个有心跳有呼吸的脑死的孩子,父母又怎能将其视作死亡对象而捻灭希望?这一次,东野君以死亡为目的,向生命和伦理发起拷问。
六岁的女儿意外溺水抢救无效,医生判断其已脑死亡。本已经接受这一事实同意器官捐赠的父母,却在最后同女儿告别时,感受到女儿手心的微微颤动。正是这一生命的颤动,令母亲熏子拒绝医生关于脑死的论断。谁能接受还有知觉还有心跳看起来毫发无损的女儿已经死了呢,她看起来不过是睡熟了,对母亲来说,将这样一个孩子的器官摘除捐赠无异于杀人。
但这并非客观原因,促使他们内心折磨的,还有现行的法律法规尚未真正执行一个严肃有力的法案,这使得在诊断为脑死亡的同时只能用“怀疑脑死亡”这种未知字眼,总要令人们心怀期盼,这是日本目前的社会困境,东野君更是极现实地多次提到美国律法对此类事情的客观理性,即一旦认定脑死便果断宣布死亡,划出生死界限。
即使世界陷入癫狂我也有非守护不可的东西。也正因丈夫财力雄厚,经营一家研究脑科学的科技公司,因而得以利用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和研究成果,借助机械操作可以使女儿自主呼吸、抬动手臂、甚至微笑。母亲为心爱的女儿编头发,为她买新衣服,带她出去晒太阳、散步,甚至在儿子的入学典礼上也要当众向大家介绍“这是姐姐”。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她请来了特护教师,为女儿讲授课堂知识。
所有的人,即便是这对夫妻的至亲,都知道,女孩儿永远不可能再醒过来了,对于他们而言,这无疑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东野君在书里细陈及早进行脑死判定的好处,躯体完好无损利于器官移植从而促进其他生命的获救以及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他实际是对生命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最大化实现做了一次深刻诠释。
事实上,在沉睡的小女孩儿的主线故事里,还穿插了另一个女孩子的故事,这是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心脏移植的孩子,却无法在国内找到捐献者,只有前往美国,而需要支付的天价医药费把小女孩的生狠狠拖拽到地,最后只能用她的死表达现实的悲哀和无奈。
她的出现把问题推到高点。因为这直接反衬出熏子夫妻消耗的大量金钱人力,维持女儿表面的生命迹象而缩小社会意义的不可取之处。
东野君以旁人的口吻抛出他的另一个态度,女孩的姨妈和姨夫心里都认为她已经死了,姨夫更是认为熏子的作为是“把孩子当作玩具的自我满足”,女孩的爷爷也痛斥儿媳此行是对“神灵的亵渎”。单从理性角度来看,让一个已经脑死的人,抬手抬脚,打招呼收礼物,微笑,这种场面只需想想,就已经诡异至极到可怕。
东野君是一个善于制造矛盾点的人。理性来说如此,但感性上却又是另一回事。每一个和此事有牵连的人,不管是研究的下属、教课的老师、治病的医生,还是他们的亲人,他们在匪夷所思的同时,都能深切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爱之深沉,而情感共鸣往往置规则不顾,因此即使熏子行为再不合时宜,也能找到情理之中的缘由。如果人可以只按逻辑正确的方向走,可以无私奉献,可以把生命每一个部分体现价值,那人性该如何自处?爱将如何安放?这一次,东野君在人性的弱点中演绎出爱之坚韧。
故事在熏子拿刀抵在女儿胸口质问警察她此举算不算杀人时达到高潮。“如果她早就死了,那我就没有犯下杀人罪;如果她还活着,那我就犯了杀人罪,但我会欣然去服刑,因为这证明了从意外发生至今,我持续照顾的女儿的确还活着”。这是母亲熏子发自心灵的呐喊,但也真实的反映出了她内心的绝望恐慌和迷茫。当所有人都认为女儿已经死了她再也不可能醒过来时,当她依旧有心跳气色健康仿佛是睡着了一样,母亲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意义?
事关生与死,人类这样的感情动物总是会难以释怀。
很多人以为死亡是一瞬间,其实并不是。死亡是一个过程,她现在就在这个过程里,只是大家在努力留住她,不让她走。
熏子早就知道女儿会有心脏死亡的那一天,所以在这之前她每年都要为女儿拍照以待来日作为遗照。既然结局早已注定,又何必要挣扎?也许,这不过是一个母亲在尽最大努力,能延长和心爱的女儿相处的时间。
美人鱼终究只是象征一个美好的泡沫。泡沫未碎时,她静静沉睡在那里。故事终结局,美人鱼终消失。然而泡沫幻灭的那一刹那,还能无比璀璨的映射太阳光辉,反射夺目的光华。
泡沫代表的是爱之深切爱之希望。当小女孩的心脏在另一个男孩子的身体里雀跃着看这世界时,爱和幸福已经如期传递安放。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五):沉睡和新生
沉睡的人鱼之家是2015年的作品,2017年6月出版中文简体第一版。
《解忧杂货铺》(2012)的平行世界和时间机器;《布鲁斯特的心脏》(2013)里小人物的挣扎和杀人接力的轨迹;《祈祷落幕时》(2013)里绘有东京十二桥的挂历看似又要回归古典推理,而主旨却在探讨亲情、谅解和对日本核工业的反思。
到了《沉睡的人鱼之家》,则完全摒弃了推理和谋杀的故事。正如封面所言,作者是要重新定义“死亡”。
前半部分让人痛彻心扉,后半部开始,故事进入“舒缓”的节奏,读者和书里的人才能去思考所谓“生”与“死”的问题:
已经被定义为脑死亡的小女孩,究竟现在“生”的意义是什么?
为了维系已经“死亡”的生命,而使得其它可能获得健康的孩子最终离开人世?
“死亡”和“生存”怎么去定义?
当想到这些问题,才发现和前面所要经历的生死一瞬比起来,这些思考和困扰更加残酷。
不愿意放弃女儿生命妈妈,拿起刀子在警察面前要去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她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拷问法律的逻辑和社会的规则:究竟“用刀子”杀死一个已经被判为“脑死亡”的人算不算谋杀?那么用所谓“死亡判定”或者其它方式放弃一个已经被判为”脑死亡“的人又算不算谋杀呢?
看完书,翻到有些评论说女主人熏子和心理医生的外遇的故事以及和丈夫下属星野的暧昧故事有些多余。而我恰恰觉得相反,两段故事是那么自然而然。
熏子对忙于工作无暇顾家,又背叛自己的丈夫彻底绝望。这个时候的她谨慎地和心理医生交往,而一旦家庭发生了重大的变故,女儿瑞穗出事,她便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自己的“自私”情感。和丈夫的“和解”、“重归于好”。但不过也只是在维持瑞穗生命的问题上恰好达成了一致,这样的选择那么无奈。
星野带着可帮助植物人控制肌肉和骨骼的高科技来到熏子家。他和丈夫和昌不一样,他没有经历死亡那一刻的痛楚,他仿佛就是熏子的希望和家庭的救赎。他的投入,让熏子至少不孤单。而熏子对他,她感谢他,却有些卑鄙地利用他。
不过这些,都在熏子自己持刀对警察呐喊质问那一刻发生后戛然而止。因为她不需要其它人给的“支持”了,她的理由无可辩驳:瑞穗还活着,她要继续照顾她。
虽然一直在探讨死亡,但其实最打动人的还是生命和生命之间那些未知且无法探寻的联系。
瑞穗离开了,幸好有好奇小男孩的故事。才会让我们对生命的脆弱不那么恐惧。有人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其实也未必要“念念不忘”这么刻意。每个人的际遇,或起或落,或灾难,或福祉,后背都不知道隐藏着他人什么样的故事。那些让你觉得要留步一下的瞬间和人,可能正无比重要地影响着你的命运。
是,就是这么奇妙。
原文在微信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kyOTU0Ng==&mid=2247483882&idx=1&sn=780ec0dc996c16081194ecc6c1291b9b&chksm=9ac3a70fadb42e19278932d5ee0b7dfb6b8c0fb393393b16cb0e483fb901edb47889f0e822e8#rd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六):《每个人都要有一粒毒药,让人们知道自己可以真正掌控生命》
忘了曾经在哪里看过一段话:“经常看到放生的场面,一群善男信女端坐岸边,面前摆放着待放生的鱼鳖虾蟹,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在向佛祖回报他们的认捐记录。继续前行,在下游不远处,你会看到另一群喜气洋洋的男女,拿着各种渔具,盯着那边的动静,准备随时大捞一笔。两处场景让我恍然大悟:佛的安排真是巧妙,一群鱼让两群人得到了快乐。那么鱼呢?鱼大概就是佛吧。”
东野圭吾先生这次依然在试着触摸法律和道德的最底线,小说没有所谓的坏人,但书中每一个人都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伤害到了别人。像白夜行,像嫌疑人X一样讲述一个让读者又爱又恨的故事。
瑞穗在游泳的时候溺水,经抢救后进入无意识状态,医生建议进行脑死判定,宣布她的死亡,但和昌跟熏子作为瑞穗的父母在冥冥之中感知到自己的孩子还活着,依靠着母爱和高新科技来支撑着沉睡不醒的孩子,这一路上的努力、徘徊、迷茫、分歧、愤怒,最终在当年跟瑞穗一起游泳的若叶说出压在心底的秘密时,终于得到了解脱。
脑死,在法律上被认为是死亡。但不去鉴定脑死,就依然是人。所以对于熏子她们来说,瑞穗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没有人能够确切的说她是一个人还是一具尸体。
于是这一条线成了全书中的一条绳,死亡被定位在绳子中间,两边是不同力量、立场、感情下的人们,像拔河一样的互争高低。
并没有所谓的是与非、对与错,但你在看书的时候,心里的那根弦就一直紧绷着,一面想着在坚持坚持,或许会有奇迹,或许下一秒她就睁开眼睛告诉你所有坚持的意义和美好。一面想着就此放弃吧,让孩子回到大海深处,让大人就此解脱。
不可否认母爱是伟大的,即使熏子在已经同意捐赠遗体的时候,感受到了瑞穗哪怕一点点还有存在的痕迹,毅然决然的站在了瑞穗的面前,成为了保护她最大的力量和支柱。倾尽所有的付出,如同一种信仰的坚持着瑞穗会醒来的希望。
只是爱的太过既偏魔,不知不觉中,连她自己也分不清楚,靠着高科技让一具已经无意识的尸体去动去笑去呼吸去参加弟弟的入学典礼庆生会这种事情,到底是对瑞穗的爱还是自我满足的变态。
世上很多事物是我们无法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深陷其中和旁观者清都是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往往我们都以为自己身处理智而清醒的状态,其实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熏子终于在看到瑞穗灵魂离开后解脱了,葬礼上,她坦然的笑着说:“即使这个世界陷入了疯狂,仍然有我们必须守护的事物。”
这句话说的坚定有力,让人心生温暖。熏子似乎也是在对自己有了一个更好的交代,无论别人是怎么看待她所做的一切,认为她疯狂也好,变态也罢。但至少她努力了,并了无遗憾的为女儿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爱,这就是一种守护。
感谢这个世上还有那么纯挚的守护。
如果说这本书是用来重新定义“死亡”的,我更倾向于是用来表达“爱”的。
东野圭吾先生总是会用最冷酷的故事来覆盖温暖的人情,外表阴冷绝望,内心充满希翼温暖,就像初雪下的大地和暖日。表面上是一个徘徊在死亡挣扎线上的考验,其实里面更多的是让人相信爱,感受温暖,体会到死亡的残酷,体现出生活的美好。
最后,进藤笑着对和昌说:“如果以心脏停止跳动视为死亡的话,那么令千金还会继续活下去,因为她的心脏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跳动着。”
看,这就是先生所留下的美好,是一种爱的传承。
书毕。我掏出钱包,笑着看了看夹层里那张安安静静的卡片。
正面写着:如果你有幸捡到这个钱包,请把现金拿走,把钱包其余东西寄送至下面的地址。反面上是:如果我不幸出了意外,我同意在医生认可的情况下进行遗体捐赠,请安慰我的父母,并告诉她们,我想做条鱼。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七):从出生的一刻起,死亡的进程也开始了
了解了故事梗概后大概能想到,东野圭吾的部分书迷会不满意,因为这个故事中悬疑推理的气氛淡化了很多,即便被视为温情的《解忧杂货店》也建构了一个自己的时间系统,带领读者的好奇心完成了一趟步步探寻故事真相的旅行,而《沉睡的人鱼之家》只有两条算得上有悬疑成分的线索:一是女儿瑞穗是否会醒来;二是当天溺水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两条线索不似其他作品的悬疑气氛那样来势汹汹,而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因此整本书的节奏都如缓流平静的河水,偶尔出现一个漩涡搅动读者的情绪。但一个好的创作者,并不会甘心待在一个既定的舒适区,他的野心会驱使自己不停探索自己想要探讨的主题,即便不纯熟的技巧和新鲜的题材会使读者感到些许不满,这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我们习惯故事中发生奇迹,看到一个母亲执着不甘地坚持,选用可能不被别人理解的方式去为女儿复健时,读者也会有所期待。奇迹发生在现实中会引人惊叹,可奇迹发生在小说中,似乎是理所应当的常态,所以在阅读前半部分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太多波动,只是一步步跟随母亲的坚持,准备接受“母爱换取奇迹”这个故事设定,甚至会有些生气书中长辈、老公等周边人的不理解,似乎他们为这场奇迹的发生增加了阻力,直到读到后三分之一,看到老公为女儿送上礼物,母亲操纵机器让女儿展现出一个笑容时,才突然地打了一个寒颤,觉察到事情确实有些不对了。
技术进步总是让人欣喜的,这意味着医学上可能有更大的突破,疾病可能被攻克,生命可能被延长,但也有可能带来伦理上的疑惑,这些疑惑大部分来自于不知如何定位当事人的身份和社会关系。今年一则妻子患癌去世、丈夫为妻子冷冻人体期待未来起死回生的新闻登上热点;前几天世界首例头颅移植手术实验成功,更不用说时不时耳闻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前被认为是天方夜谭中的神话故事,现在因为科技的力量在一步步实现,死亡在被重新定义,甚至可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与死的边界在慢慢模糊。可如果有一天这位妻子醒来,她的年龄如何被定义?她的身份如何被定义?如果换头手术以后应用于临床,重新被组合的躯体归属权属于谁?两家的家属如何定位自己与之的关系?未来某一天,如果解决了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的定义问题,科技带来的这一切,是不是就会成为人类的福音?
书中的这位母亲,一直在自我的母亲角色和与女儿的换位角色中挣扎,从溺水后是否为女儿做出不再治疗的选择,到作为母亲坚定为女儿做复健,再到逐渐扮演女儿的角色靠机器对周遭的事物做出反应,上述的困惑便通通袭来了,在脑死亡的情况下,女儿的身躯归属权究竟是谁?女儿脸上浮现出的笑容,究竟是否属于她自己?
我们出生的一刻起,生命的进程便开始了,可另一方面来说,死亡的进程也开始了,躯体的死亡和头脑的死亡究竟是融合的还是相互独立的?在有选择的情况下,究竟谁有权可以为一个生命做出选择?一个生命的延长或终止会带来怎样的蝴蝶效应?或许我们可以预见科技发展的时间和进程,却无法预见关于道德伦理的这些疑问何时可以被解答,究竟能否被解答。
我想这些是这本书为读者带来的最大的悬疑之处了。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八):相信愿意相信的,守护内心所守护的,爱是延长绝望的希望
读之前没有看简介或者介绍,没想到是另一种死亡,是一个深刻的过程。读完更多的感受是对人性的探索,感觉东野圭吾一直都是一个刻画大师。作品没有太多的波澜,反转,一直都是在述说,在表达,揭示了人性的一面,展现了一个母亲的守护,到底内心的执念有多强大,要有多疯狂?
一次意外让薰子的女儿瑞穗溺水诊断为脑死亡,按照医院的说法,脑死亡就是等于死亡,尽管心脏在跳动,但是,没有意识,这时就涉及一个概念,人没有意识,到底算不算死亡?怎样界定?测试的就一定准么?作为至亲的薰子,怎么会接受心脏还在跳动,就像睡着样子的瑞穗死亡,感觉当时她内心的独白是,你若久久沉睡,我愿一生守护!
为了瑞穗,薰子可以付出一切,为了照顾女儿,让她呼吸,让她看上去只是睡着,她没再想过离婚,因为她付不起高昂的费用,尽管抚养孩子也是和昌作为父亲的责任。薰子放弃了自己一切幸福,坚持内心的信念,与其说坚信,不如说她更愿意相信,女儿只是睡着了,毅然选择守护。
可是人处在这个社会中,绝不是孤立的个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你做的某些事情总是和其他的事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薰子坚持的做法过程中,已经影响到了周围的人,和昌因为最初的决定受到了董事会的质疑,星野因为对薰子的特殊感情和女友真绪分手,榎田的选择了不再等待,和昌的父亲不再造访那栋房子,生人在校园被同学嫌弃家里有一个“尸体”,生日会都没有邀请同学,美晴母女异样。
这一切的一切薰子大多都看到眼里,但她仍然不愿意相信,强迫被动的选择忽视这些。这个过程中,她了解了更多的脑死亡,器官捐赠,假冒新章房子去帮助需要捐赠器官的人。不过,作为一位母亲,道德和理性在她这里是站不住的,当薰子在警察面前把刀指向瑞穗,所以人都以为错了,其实她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在证明,她女儿没有死,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再加上当若叶诉说出溺水真相,也愿意守护时,没有什么可以抗衡这种力量。她的眼里仍然只有瑞穗,就像“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那样,看到瑞穗安详的睡容,薰子的内心就是满足的。
三年就这样在不平静中缓缓过去,直到那晚凌晨三点,薰子说瑞穗在她面前告诉她,感谢妈妈的照顾,她要走了,各项指标开始恶化。我觉得到底瑞穗是否出现,肯定很多人肯定觉得这是梦,或者幻觉,思想极度的情况下一种状态。但是,到现在也没办法完全否定唯心主义,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自己信仰的东西,有人说见过他们信奉的神,你觉得是梦,可对他们来说就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应该只有十分虔诚或者执念很重才会出现。无论是怎样,薰子最后还是见到了女儿最后一面,对她说了最后一句话,算是一个交代。
当然,在道理和理性面前,一个母亲选择了感性的相信,甚至于疯狂,她愿意相信,愿意放弃一切用生命守护。在是活着还是死亡面前,东野圭吾选择了生命的延续,这一切没有对错!宗吾接受了心脏瑞穗的心脏,诠释了无论是生还是死,都不是一瞬间,而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延续。
当玫瑰香飘散在这世间,环绕的的是深深的爱,是一种延续下去的幸福!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九):再一次,他拒绝把理性奉为生命的神台
我们知道,对一个人的全部希望来源他生命的存在,对一个人的完全割舍是因为他生命的消失。但在这样一个对脑死亡界定缺乏意识与习惯的社会,如何能够视有呼吸的亲人为死亡对象进而捻灭希望?这是此次东野圭吾探讨的主题,以死亡为绝对目的,向生命发起提问。
传统观念里,心肺功能的丧失是确定死亡的基本标准。而从科学的观点看,生命的终结在脑死亡,已是不争的事实,可是脑死亡的界定还存在一个伦理的接受问题。在书中,东野圭吾就展现了传统伦理观念与科学观点的现实拉扯。
6岁女儿意外溺水抢救无效,本想在女儿小学面试后便离婚的熏子夫妻,一起向女儿做最后告别时,握住的小手居然感觉动了一下,这仅有的彷如错觉的颤动,让夫妻拒绝承认医生的脑死诊断。事实再确凿无误,一对夫妻也无法接受还在呼吸的女儿的死亡结果。但这并非客观原因,促使他们内心折磨的,还有现行的法律法规尚未真正执行一个严肃有力的法案,这使得在诊断为脑死亡的同时只能用“怀疑脑死亡”这种未知字眼,总要令人们心怀期盼,这是日本目前的社会困境,东野圭吾更是极现实地多次提到美国律法对此类事情的客观理性,即一旦认定脑死便果断宣布死亡,划出生死界限。
东野圭吾对脑死判定不仅仅是片面提及,他深度挖掘了及时宣布死亡的有利条件。利于器官移植的发展、利于其他生命的获救以及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他实际是对生命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最大化实现做了一次深刻诠释。
在书中出现了一位需要心脏移植的小女孩,无法在国内找到捐献者,只有前往美国,而需要给出的天价医药费把小女孩的生狠狠拖拽到地,最后只能用她的死表达现实处境的悲哀。她的出现把问题推到高点。因为这直接反衬出熏子夫妻消耗的大量金钱人力,维持女儿表面的生命迹象而缩小社会意义的不可取之处。然而,接下来东野又给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人可以只按逻辑正确的方向走,可以无私奉献,可以把生命每一个部分体现价值,那人性该如何自处?爱将如何安放?
为了让女儿“活下去”的熏子夫妇,想尽办法让女儿自主呼吸,让她可以抬手、抬脚、打招呼、接礼物,让她扯出微笑,会每周带她出去散步,甚至还带她去参加小儿子小学的入学典礼,并在讲台上替她自我介绍,她就像是睡着的人被父母很好地照看着,但一切的一切依赖于机器操作。倘若理性分析,她已是一具“尸体”,那一切又是多么可怕。不过对于这样夸张扭曲的场景描写,东野圭吾处理得有些隐忍不发,他把情况沉默地展露出来,留给书中的其他人去思考:摆弄无意识生命是对神灵亵渎?帮助脑死亡的人维持呼吸简直毫无意思?让可能死去的人抬起手臂打招呼,不是变态吗?
种种质疑、远离、或者攻击之下,东野却加入更多人来支撑这些怪异场景的发生。除开亲人们支持,还有提供技术帮助的下属、同为父母的陌生人、为女儿进行特殊教育的工作者,他们被人类感情的共鸣绑在一处,他们能深切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深沉,而情感共鸣往往置规则不顾,因此即使熏子行为再不合时宜,也能找到情理之中的缘由。这延续了东野一以贯之的风格,在他出道三十年的纪念作里,他再一次拒绝把理性奉为生命的神台,而这次彻底地在人性的弱点里渲染出爱的坚韧。
对于生命,究竟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好?还是顺意内心情感的极度不舍的好?当然故事里没有任何一方取胜,站在生死的思量和法律与伦理的冲击中,东野只能触碰人性化的折中办法,他说:人只能坦诚面对自己的心境,我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符合逻辑也没有关系。这也是这部作品的仁慈之处了。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十):东野圭吾的无力的社会意识
首先,脑机接口的确是比较新的未来研发方向的代表之一,即无机和有机的结合(参见《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中人类对于永生和快乐等终极目标的追求的论述),这反应了东野圭吾在创作过程中对于人类发展议题和进程中的新趋势和新形势的敏感性和敏锐把握;但脑死亡似乎不再是有很多讨论空间的话题了,世界范围内相对来说都可以比较容易的接受这样一种科学论断了,也许日本还不是这样。 其次,就东野圭吾的创作手法来说,还是暴露了其既有模式和习惯套路,透露出其深深的“无力感”甚至是“江郎才尽”——东野圭吾特别倾向于在社会现象或是法律问题中寻找到某一切入点,将故事和人物设置在特殊或绝对化的情境中,从而暴露出绝对戏剧化的矛盾和冲突、进而揭露某些法律条文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展现其社会意识。但这种做法并不是每次都特别合适或令人心悦诚服,排除小说演绎化的虚拟是否真的存在这一问题不说,即便是仅仅讨论作品中想表达的抽象内涵、也不尽令人满意。第一,东野圭吾对待法律的态度明显是形而上的,法律和事实并不是绝对的二分法的关系,虽然法律的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长期来看,法律和事实本质上还是朝同一个方向发展而并行不悖的,短期来看当然会有阶段性的问题,但这并不是法律本身的问题,有可能是文化传统和新型工业社会之间的伦理道德的冲突与矛盾所引起的、也有可能是人性本身中固有的一些矛盾点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而不是修改一两个法律条文就可以扭转或根本解决的;第二,法律终究还是尊重事实、以事实为根基的,书中高潮部分——母亲威胁要杀自己已经脑死亡的女儿、那么她自身是否是杀人犯——只是在钻一个法律空子而已,按照书中所传达出的日本相关法律规定,一方面因为家属不同意而没做脑死判定、以活着为判定状态、杀人犯法,另一方面却事实上已经脑死亡、只是“杀了”一具尸体。这种情形仅仅是法律上的“擦边球”而且还是日本法律中的“擦边球”(其他国家对于脑死判定、自愿捐献器官等先后程序的规定应该有所不同,这种矛盾就会避免);即便如此,真正学法懂法的人应该知道,法律根本原则一定是“尊重事实”,因此如果上述母亲真的这么做了,并不是“谋杀罪”而是“损毁尸体罪”,或者的确就是谋杀罪,因为法律考察的是动机和意图,关键在于是不是真的有杀人的意图而不判断谋杀对象的状态,又或者即便法律上真的只是因为“未死”的状态而判处“蓄意谋杀罪”,但事实上、观念上默认其人已死又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呢?这样的杀人犯就是纯粹的倒霉而已,何苦以身试法,其实很好解决和判定、根本没有太大的矛盾冲突,就比如夫妻离婚、一方不接受离婚、但法院会根据相关证据判断是否“事实上感情破裂”、这时候个人意志同意不同意没有作用——这是事实判断,再比如杀人犯潜入医院、杀死一名脑死亡患者,难道他可以因为对象“脑死亡”就免受谋杀的指控了吗?还是判断你的意图——这也是一种“事实判断”。 因此,所谓的什么“重新定义死亡”云云等宣传口号完全是夸夸其谈、虚张声势,书中说“传统一点的标准”还是以心脏是否跳动来判断,但是最后自己都打脸自己——移植后的心脏一直在跳动、难道一直活着吗?而且现在冷冻技术很成熟,甚至像《三体》里的冷冻技术一样的话,永远就没有死亡的概念了,心脏可以一直跳动、但你的意识呢?所以东野圭吾绕了一个大圈最后还是变相承认现在医学的脑死判定是合理的,只不过需要修改和完善的是具体某一条或某两条法律条文而已,这就是东野圭吾作品中常有的“无力感”,《信》是这样、《虚无的十字架》也是这样,很失水准的表现。 甚至最后东野圭吾自己在写到“熏子不允许医生解剖女儿大脑”时,其实也在借女主之手逃避小说构建出来的这一情形的现实性,因为作者自己也知道整整这些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文学创作甚至仅仅是天方夜谭的想象而已、真的要解剖的话、医学上会明确无误的告诉你“死亡时间是三年前”,种种描写无非是浓厚强烈的父爱母爱下的主观感受;由此也可见东野圭吾虽然标榜自己是“理科作家”,往期的作品也是数学、物理学、医学多有涉猎,但自己对待科学的态度却不是“科学的”,科学最重要的就是严谨性,因此科学的论断通常都不会过于绝对化、它非常尊重也非常敬畏“可能性”、所以说话保有余地,科学家永远不会像一个母亲那样笃定一个生命是在什么时间点开始又在什么时间点结束的,因为他们知道科学的严谨与可能性、因为他们谦卑的认识到自己懂得还是太少太少,这就是我读研读博以来心向往之的科学精神。 至于很多网友说“母爱多伟大”、“情感描写多真挚动人”因而“这部作品也很出色”什么的,恕我不能苟同,母爱的伟大毋庸置疑、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化文明都会推崇母爱,一本小说把这种情感描写的很动人并不构成该作品就一定成功和优秀的充分条件。如果不是因为东野圭吾的社会意识在打动人这方面还有点功力,我会觉得这是我看过的东野圭吾的53本书中最令我觉得矫情而无味甚而有点反感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