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无人驾驶》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5 03:31: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无人驾驶》读后感10篇

  《无人驾驶》是一本由[美] 胡迪·利普森 / [美] 梅尔芭·库曼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人驾驶》读后感(一):我的目的就是达到目的地

  如果说未来的无人驾驶将是一场变革,我真心希望这样的日子快点到来,可以想象,交通不再拥堵,车辆不再违章,没有烦人的喇叭声,夜里也没有远光灯晃眼。

  当然无人驾驶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无人驾驶》一书从导语至第二章节,对于无人驾驶破解城市病,以及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做了较为详实的表述。

  书中提到的城市病就是停车位。说到停车位,我生活的这个小城市也被日益增多的汽车塞出了毛病。小区里停放的车辆占用绿化地,街道上停放的车辆占用人行道,这些都是城市病。作者设想的未来无人驾驶,街道上穿梭着大量运送仓,这些运送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它们能高效有序地将客户直接送达目的地,由于是高效率的使用,也就解决了闲置汽车停放的问题。怎么样,是不是很科幻!?的确,这样的场景在迪士尼与皮克斯联合制作的动画电影《瓦力》中可见,在《无人驾驶》中作者对于无人驾驶未来带给人类生活状态的演绎,在这部动画电影中也都可瞥见。

  书的第三章节,独立思维的讨论中,我看到了关于人类数百万年进化的生物大脑是有多么神奇,以至于我们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强悍的计算机要完成它都是费力的。

  但是,生物大脑的优势能维持多久呢?如果说寒武纪的物种大爆发赋予物种用眼睛观察世界,那么我们给机器赋予的各类传感器,让他们感知这个世界,这些智能机器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会用多长时间来完成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呢?

  《无人驾驶》整本书读下来,真心需要点耐力,不是因为它厚重,而是从第四个章节开始很多介绍无人驾驶前世今生的内容略显枯燥,犹如两位照本宣科的历史教师和政治教师,对于无研究意向的我来说,有点折磨。整书的编排,我有些小小失望,应该配图的地方没有配图,有配图的又有些粗糙。

  期望有一日,我再不用神情紧张地握着方向盘,而是悠闲地坐在座位上透过全景观的车体观赏一路风景,一人、一车、一个目的地。

  《无人驾驶》读后感(二):全新技术革命

  为什么能驾驶自动化?

  1. 汽车是以滚动的形式来移动的,相比于其他形式的移动化机器人来说——滚动要比行走或爬行简单得多。简单说就是它是靠四个车轱辘就能前行移动了。

  2. 开车是一件相对刻板重复的事情,无论什么人只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就可以。

  当然要满足无人驾驶的首要前提便是能视觉化识别,这就牵扯到了现在最火的AlphaGo,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进一步提升。深度学习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以发现数据的分布式特征表示。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它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人类智慧取得成功的秘诀在于“练习,练习,再练习”。机器学习也有相似的秘诀——“重复,重复,再重复”。通过不断的试错,发现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它有一点不同于人类,它能依托网路、依托它们共有的数据库进行实时的数据共享,它能把这台机器上所反应的问题上传至数据库,避免其他机器上再发生同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未来你面对就不单单只是一台机器,而是面对着整个与之相关领域的信息总和,实现全球数字资源共享。

  好了再来说说无人驾驶的发展史

  从最初1912年的电子狗。到1939年通用汽车提出“未来世界”,1958年得以实施有了电子化高速公路,后因造价过于昂贵,转为开发自动化汽车:再到后来人工智能从符号推理(编码形式的自上而下)转变成机器学习(由数据驱动的自下而上)——深度学习(视觉化处理)

  无人驾驶上硬件设施在生活中的应用

  首当其冲便是我们离不开的手机啦,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硬件设施越做越小,越做越精密,小小的手机上集成的硬件设施结合手机上的APP方便快捷的来帮助我们。GPS帮助我们导航、相机帮助照亮我的美、显示屏帮助显示图像……

  无人驾驶发展到今天其自身的优势和弊端也慢慢的体现出来,不过总的来说优势还是大于弊端的。科技在进步,人工智能化 势必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无人驾驶》读后感(三):期待它的到来

  我至今都不会开车,是个落伍的家伙,怕麻烦一直没去驾校,当然了,像我这样的看到《无人驾驶》一书自然是很高兴的啦,因为可以给我不会开车找个完美的理由:未来都要无人驾驶了,还开车做啥!

  读客出的各种小说太多了,加上本身读的小说过多很是有点审美疲劳,已经不是太想看小说了,想看看非小说类的书,这本《无人驾驶》正好换换口味,展望未来,畅想科技。

  本书两位作者曾著有《3D打印》,而现在3D打印的应用已经很广泛了,那我可否冒昧猜测一下,既然他们开始谈《无人驾驶》,也许有生之生真能见证无人驾驶的来临?

  全书加导语后记总共有13章,前言+前2章是在概论无人驾驶将会带来的便利性以及将会遇到哪些困难,不光是物理上的变化,也会有精神层面的问题,例如无人驾驶的普及将会造成更大的孤独感。

  中间章节尤其是第8、9章主要是在谈论要实现无人驾驶需要哪些技术支持和设备条件,看起来很硬核,但依然是能够明白的,就像科普,我们不必去管那些技术、设备如何造出来,只需要了解它们是做什么、有什么用就可以了。

  最后3章推演了在无人驾驶时代来临后,人类在物质、道德上将会面临哪些变化和挑战。

  我是非常期待无人驾驶赶快到来的,除了最开始那个原因外,还有环保节能方面的原因,现在的汽车尾气污染太严重,拥堵也非常可怕,还有绝无停息的车祸,这些问题在无人驾驶时代必将会得到有效治理,因为计算机的运算协调能力比人类强太多,在那个时候,车辆数量将会大幅减少,雾霾会远去,拥堵基本消失,车祸数量也会急剧下降。

  不过,以后会不会变成黑客的天下?就像《速度与激情8》里那个女魔头控制了所有车辆施暴的情景。

  《无人驾驶》读后感(四):无人驾驶是如何发展、用了哪些技术、带来哪些好处。

  1这本书虽然是讲述无人驾驶的技术,但是它所包含的技术却是目前最尖端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概念都会有所阐述。

  2每年,全世界有120万人死于车祸,大于10个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死亡数。由谋杀、自杀与战争引起的是160万人的死亡,毒品导致的失望人数是18.3万。

  3回弹效应:效率提升反而处境了使用率。比如:因为出行更方便了,人们就更愿意出行了,导致车子的使用率更高了。

  4美国汽车和卡车排放的尾气就占到了每年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约29%。中国平均每1000人拥有85辆汽车,而美国则是797辆。

  5一辆车一天之中有23个小时都处于停泊状态。在美国,单程通勤时间大约是30分钟,一天就要占用超过1小时的时间在通勤上,还大多是一个人孤单读过的。每四个美国人种就有一个独自居住。

  6无人驾驶的大公司合作有:谷歌和福特、沃尔沃和微软、通用和Lyft.

  7优秀管理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不要将一个关键性任务分给两个人去做,这会导致“责任分散”。

  8人类大脑中包含大约860亿个神经元,小脑平均含有690亿个神经元,剩下160多亿个神经元位于大脑皮层。

  9欧洲人和亚洲人身上都多多少少携带着一些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10世界上第一台自动驾驶车辆大约是在1912年出现的,是一辆会朝着光线开动的小车子,名字叫做“战争狗”。当地人的探照灯扫射到它时,它会立即自动向敌人方向前进,将爆炸物送到毫无戒备的守夜士兵那里。

  11莫拉维克悖论:看似简单的移动和感知过程,其实十分难以自动化。

  12不确定性锥会预测物体下一步的运动方向,天气预报用圆锥的顶端标记的是当前已知的龙卷风位置。锥体尾端宽的部分是龙卷风的可能行进路线,即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可能会肆虐的地方。锥体的开角越宽,龙卷风最后的终点越不确定。无人驾驶汽车也用这种不确定性锥来标志危险,比如对于死胡同、转弯处、校车等就会标志一个大号的不确定性锥。

  13达芬奇难题现象:发明家设计了一种还不能应用的科技产品,虽然设想是合理的,但必备的技术还不具备。

  14DARPA赞助了一项公路比赛:研发人员让自己的无人机器人汽车与来自其他高校、汽车企业的车辆展开比赛。2004年首届奖金是100万美金目标是用自动汽车穿过美国的不毛之地莫哈维沙漠的150英里长赛道。15支队伍都失败了。2005年奖金是200万美金5辆无人驾驶汽车使用人工识别系统,成功通过了路况恶劣的132英里长的沙漠赛道,斯坦福大学车队以名叫“史丹利”的无人车获得了冠军。2007年第三届也是最后一届奖金是200万美金,冠军是卡内基 梅隆大学和通用汽车联手研发的“老板”无人车。后来,谷歌挖走了大量比赛中的人才。

  15在1962年IBM的员工塞缪尔用计算机一举击败了世界级西洋跳棋大师,一夜之间,IBM公司的股票飙升了15%。1997年计算机“深蓝”击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

  16雷达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就像往池塘扔下一块小石子,追随水面荡漾起的圈圈涟漪跳跃的方向。由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现实发射一系列向外辐射的电磁波,如果没有遇到障碍物就会继续呈环状向外扩张知道消失。如果遇到障碍物,则会发生衍射,绕开障碍物,改变传播方向。回波形状和回波时间都隐含着障碍物的形状、构成材料等信息。计算回波频率的变化还能计算出障碍物移动的方向。电磁波的波长是指相邻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电波之间间隔越长则波长越大,传输得越远。长波在传播时更容易绕过环境中的小物品,因此长波检测到的环境图像更粗糙。电磁波在高导电性的物体表面反射效果最好,例如平整、官话的表面,闪亮的自行车表面和潮湿的路面。而非导电性物体,比如多孔塑料或木头制品。三台雷达感应器相邻安装就能提供180度视觉覆盖效果。雷达感应器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穿透浓雾、暴雨、尘土、扬沙,甚至是强烈的顶灯灯光,这一点不同于数码相机。但是分辨率较低。

  17声呐就是超声波传感器,声波的能量随着风和距离快速衰减,它只能近距离检测物体。

  18多云天气来临时,当船照常向前航行,水手会往船后扔下一捆绳索,上面间隔地系着常见的绳结。他们飞快地数算绳结浸入海面的数目,这样就能算出船速。甚至在今天,人们依然使用绳结法来计算船前进的速度。

  19在1957年纽约康奈尔大学伊萨卡学院的教授罗森布拉特制作了“马克1号”人工神经网络感知器。马克一号就是现代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鼻祖。设计了一个20*20的光线传感器。如果操作员按下错误的按钮,感知器就会给通向错误灯泡的电线增加电阻,如果答案正确则不需要任何调整。但是这个革命被人工智能之父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学教授明斯基认定为没什么价值。而罗森布拉特在一次船只事故中英年早逝,年仅43岁。

  20在1975年哈佛博士生韦伯斯改良了神经网络感知器,不仅能输出1、0、还能输出分数数值,还提出了一项新的训练算法“误差反向传播算法”。

  21“过拟合”仿佛一个小孩子能够准确无误地记住数学问题的答案,而没有理解答案背后的公式。也就缺乏“举一反三”和对知识内容扩展的能力。

  22在1980年,日本科学家邦彦福岛提出一种新的神经认知机,有三个创举:滑动窗口、神经元克隆、由两种类型的神经元组成的网络人工神经元。后来被借鉴创造出“卷积神经网络”。“卷积”这个术语指的是克隆某项数学函数,并不断将其应用到重叠的常规矩阵中。

  24无人驾驶:接近零伤害、接近零技术、接近零耗时、接近零尺寸。

  25在2014年,最富裕的1%人群拥有全球财富的48%。

  26美国约有20%器官捐赠是来自于交通事故中丧生的人;仅在美国,每年因超速开出的罚单收取的罚款达到60亿美元。平均每年,纽约市因为违规停车的收入超过了6亿美元。无人驾驶将减少政府这部分收入。年收入2000亿美元的汽车保险行业也会受到冲击。无人驾驶汽车将专门设计豪华或灵活设计的多用途内饰,为人们在车内休息、饮食和工作创造条件。

  27无人驾驶因为少了司机,所以不用支付司机费用。少了司机费用,很多商品可以通过无人驾驶的车开去给营销高手代卖。过去花在家时尚的时间也可能被用来进行某些不良嗜好:性行为、毒品或酗酒。车内吸毒和酗酒属于违法的行为,而性行为很可能不算违法。

  28每只眼睛还有15亿的光传感器,而一只耳朵只含有15万个声音感觉神经。处理视觉信息的神经元占皮层的30%,而触觉和听觉的神经元分别 只有8%和3%。

  《无人驾驶》读后感(五):全方位多视角介绍无人驾驶领域

  CTO推荐的一本书,在飞机上读完了,读完之后,感觉写的确实不错,能够比较全方位多视角的看待无人驾驶领域。

  评估新技术长期潜力的小型而实用的测试工具,零原则。产品推出后,一项或者多项生产工作的成本将降低到几乎为零。遵循零原则的技术推出几年后,产生了极大的行业影响,最终成为行业革命的导火索。

  一套终极的移动设备。

  驾驶的控制权:混合人工智能。底层控制系统:加速、刹车、转向。上层控制系统:路径规划和道路导航。

  电子化的高速公路的发展。

  无人驾驶汽车的全面解读:高清数字地图、数码相机、雷达、声呐、惯性测量单元等等。

  深度学习,无人驾驶领域的最后一块拼图。

  数据,机器人的自我管理、预测交通情况。

  涟漪效应:工作岗位、交通事故、新型车身、新的市场、新型零售等等。

  《无人驾驶》读后感(六):《无人驾驶》书评

  本书介绍了无人驾驶在未来使用的可行性。当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几年之前展现出确凿的技术进步之时,很多有实力的公司就开始紧密关注这个领域。

  总的来说,本书详细介绍了无人驾驶成功所需要的各个配件技术的要求。由于本人非此类机械学习者及爱好者,很多技术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很理解。

  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尽管有很多交通出行方式,包括地铁、公交等,但汽车仍然是目前个人出行中最快速、最廉价、最舒适的方式。但如此宝贵的个人移动便捷性也让人类付出极高的代价——交通事故和城市交通拥堵。

  无人驾驶作为现代社会中人类梦想的一个项目,它的出现着实令人不可思议,但它的出现使得短短几年之间与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超过两万件,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现在无人驾驶的测试是在没有任何人为安全干预措施下完成的。

  所以,无人驾驶的出现不免还是有点担心,有人驾驶都无法做到避免事故发生,况且是无人驾驶,同时无人驾驶要达成的技术要求比之现在要求不止是高一层,而我们的科技程度还很不稳定,过快急于求成容易造成无法预知的后果。从汽车发明到现在的发展也不过百年时间,正如书中所说,也许要花上500年的时间,人工智能才能发展到与人类水平相当的自我意识觉醒。

  此本书,读完我的感觉一般,也许对此方面感兴趣的人会读得欲罢不能。

  《无人驾驶》读后感(七):无人驾驶,势不可挡。

  无人驾驶,看似遥远,实则不可阻挡。多少年前,人类很难接受自己会过上出行有交通工具,通讯有网络的便捷生活。今天,人类似乎也很难想象全世界的大街小巷上平稳行驶着的一辆辆汽车均是连路标和信号灯都不需要的以电力作为驱动、由软件操控的智能汽车,偶尔出现的由人类驾驶的汽车将会被视为另类,我们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也将随之发生巨大改变,在《无人驾驶》这本书中,作者就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令人激动和憧憬的蓝图。

  引用书中的原文来表明人为驾驶汽车在安全方便的弊端:“在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和人为制约因素初见端倪的这段时间里,延误这项技术发展的代价几乎可以直接以人命数量计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车祸是导致全世界15-29岁的青年人早逝的最高因素,同时也是造成各年龄组人群死亡的第二关键因素。这些车祸中的大部分并不是汽车某部件失灵造成的,而是由本可杜绝的人为因素导致的,或者称为‘4D’因素—醉酒、吸毒、瞌睡及走神。只要方向盘还掌握在人类手中,车祸造成的死亡率就可能持续上升。”而这一局面可以通过将人类驾驶员从方向盘后面移开,用智能软件和传感器来替代而得到极大改善。我这里用改善而非杜绝,是因为作者很客观地指出用机器人替代驾驶员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因为由于在这方面安全性的提高,人类就可能在其他方面做出伤害自己的冒险行为,如不系安全带。个人认为,人类出于对无人驾驶汽车安全性的自信而任性地做出危险行为的锅也不应该由无人驾驶汽车来背,如何能苛求智能软件来治愈人类特有的“爱作”的弱点?

  作为一名技术小白都能看懂本书,可见本书并不需要多深的专业知识才能看懂,如果你想早点了解20-30年后我们如何出行,不妨来看看吧~

  《无人驾驶》读后感(八):世界迅速发展,作为没有一项过硬的技能的你害怕了?

  当看到无人驾驶中介绍说无人驾驶车在2025年左右上市,我觉得这也太快了吧?还有8年的世界就可以看到马路上有无人驾驶车了。我那会看完是觉得这下肯定有很多人面临工作上的变动的。很多的司机工作受到冲击。

  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旧的工作岗位消失,新的行业和工作岗位将陆续涌现。

  就好比书中提到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像在此之前的破坏性技术一样----重塑行业结构,促使上百万个岗位消失。最坏的打算就是,无人驾驶汽车毁灭多个行业,削减了人们对司机的需求,加剧正在扩大的贫富差距。另一方面,较为乐观的结果就是无人驾驶能够带来经济的增长,为社会各阶层人们创造高质量的工作。

  未来的事是怎么样的,但是,我只知道世界在快速发展,我作为一个无强硬的学历,无过硬的技术技能,顿时,觉得自己好很空白的。

  是的,作为这样的一个我,我觉得在我们国家肯定还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存在的,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在一个彻夜难眠的夜晚哭过,翻来覆去就是不能够睡着,仅仅是觉得自己没有一份好的学历而哭吗?又或者仅仅是自己工作上不得意而哭吗?又或者仅仅是想改变当下这种无学历,无技能,无特长的局面而感到艰难就偷偷选择盖上棉被就哭起来吗?

  是的,以上的情况,我是有过的。我害怕自己一生都这样过上一种自己也不满意的生活中,而无力去改变。

  我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工作,我就害怕我被社会淘汰。每晚都在反思自己一天是怎么样过来的,有没有浪费了今天的时间,有没有努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当我得到自己一个确定的答复时,我才开始安心进入睡眠。

  对于我自己这种改变是因为我知道我自己坚持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我可以从中找到快乐。那就是码字了,以前在大学都没有怎么好好去写。但是,到了社会之后,感到工作上的不如意,就开始码字来抚慰自己心灵上的痛苦。

  在我们生活中,只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并持之以恒去做。那么,不管世界怎么发展,你还是会跟上步伐的。

  《无人驾驶》读后感(九):无人驾驶,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其实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先是让我想起来微博上看到的新闻: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因为乘无人驾驶汽车上五环,被交警介入调查。说是他在参加某科技型开发大会的路上,通过实时视频直展示了一段乘坐自己公司开发的的无人驾驶汽车的情景。在视频中驾驶座位没有驾驶员,而他自己坐在副驾驶座位上,李彦宏称自己刚刚上五环,正在前往会场的路上,“车处在自动驾驶的状态”,整段视频约1分钟长。后续就是新闻称交管部门已经获悉相关情况,正在就此展开调查。至今我也没有看到说调查结果到底怎么样。只是提到相关部门内部人士指出,法规并不允许无人驾驶上路。

  早在各种科幻小说、大片里我们早就看到人工智能的各种无限可能,无人驾驶只是其中比较小的一方面,我曾经看到过有一个科幻类的畅想,说是以后人们会通过“胶囊管道”进行极速的空间穿越,这个概念就是类似于,会在地上或者地下,修建各类管道,然后有胶囊一样的“车”,可以把人塞进去,完全健康紧凑的包裹住,通过类似于赛车游戏里的氮气加速一样的手段,可以把人各种加速度的从一个地方从一个管道“弹”到另一个地方。我非常印象深刻的记得这个事,是因为在这方面,我相信有一天这种技术真的很容易实现。还有近期在美国脱口秀节目里又一次全新亮相的女机器人,印象里是索菲娜二号还是什么,据说她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可以较为主导的去跟人对话,调侃。当然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目前做到的地步就还是所有所谓意识都是程序的设定,所以还未出现电影中人工智能反向控制机器人的事情。只是就像脱口秀最后,主持人问了女机器人一个问题,他说,你想毁灭人类吗?机器人微笑的回答了一句什么,具体内容我倒是不记得了,类似于,敬请期待。。。还是觉得她美丽面孔上稍有刻意的微笑突然有些面目狰狞。。。所以我只想说,关于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等这类高科技,这些加速度产生的随时赶上甚至超过某些人想象的产物,在今后的生活里,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无人驾驶》读后感(十):我们又将进入一个新的科技时代…—人工智能

  我们又将进入一个新的科技时代…—人工智能 时间过得贼快,人类可以上天探月、下海捉龙、入地挖洞(扑通一声…人也掉进去了…默默挂掉),现代的人类似乎无所不能,就差创造人造人来完成更高科技的事情了。 无人驾驶就是超级棒的想法。 封面上印着这样两句话 “人工智能将从颠覆驾驶开始,全面重构人类生活”,“一场关于交通、物流、能源、制造、保险、医疗、伦理道德的全面挑战已经开始”… 2017年人工智能超级火,各大围棋高手与阿尔法的对战,最强大脑上对战智能机器人小度,各大媒体的宣传,让吃瓜群众意识到人工智能很不错、有前途、有市场、超级给力。 无人驾驶这个方向很有可能是离我们最近的人工智能应用。 作者很有逻辑的一点点渗透解析什么是无人驾驶、该建造一个什么样的无人驾驶、建造这样的无人驾驶前提是什么、现在的我们用什么技能来实现。 导语里面有这样一个小标题“阻碍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七个误区” 这七个问题基本上都是吃瓜群众所好奇的,例如:无人驾驶会造成道德困境(人类和动物的生命价值进行量化比较)、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将会突然大量爆发(最可能先出现限定的区域)等等问题。 即使书中说的专业知识都听不懂…我觉得没有太多影响阅读本身。 书中对于大多数关注的问题有了详细的说明,上面那七个误区、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时间表、汽车和代码的关系、该不该以人类为主导、究竟是智能汽车还是智能高速公路、无人驾驶汽车为什么是安全的、无人驾驶发展会带来的一系列反应等等… 文科女看的一脸满足hhhhhhh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无人驾驶》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