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记忆道歉》是一本由柳叶刀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向记忆道歉》读后感(一):请有趣地活着
这是一本有年代味道的书,这是一本悲情结局的书,这是一本值得回味的书。
作者名为柳叶刀,自然和医院有着联系,作为家庭世代从医的她,15岁就进了军队,从医三十年,老了老了,不想干了,开始当起了作家。正是应了书名《向记忆道歉》,作者的记性实在太好了,50多岁的时候尽然还能记得15-16岁的事情点滴,且是不关于自己的事情,作者向记忆道歉,记忆却不说没关系。曾经有人说过这个一句话,记性太好,人生很痛苦。然而作者缺不是,乐天派的个性,使她总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暂时不想这些事情,然后等到某一天又回想起来去慢慢回味。
记得得了白血病年轻的小林,有一个爱她的未婚夫,乖巧懂事,说起话来细声轻语,撑不过三个月变匆匆离开,可能是医生见惯了死别,也只是静静地看着,操办着后事,也没有多余的哭喊。命运总是这么无奈吧。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既然如此,请有趣地活着。
《向记忆道歉》读后感(二):柳叶刀锋上的小故事
柳叶刀形如柳叶,是锋利至极的手术用刀,英国一家权威的外科杂志就是这个名字。柳留同音,古人说杨柳依依,惜别之情,温婉至极。《向记忆道歉》有许多来过和离开的故事,是一个叫柳叶刀的女大夫讲的。
病痛锋利,死亡锋利,同病痛死亡作战的柳叶刀锋利。人却是其生也柔弱,渴望好好活着。这些故事便在水火中交融,记忆的纱布一层层揭开,温情结了痂,残酷变浅,象逐渐消失的血痕。
柳叶刀目睹了那么多的疾病、创伤,无奈的看着鲜活的生命慢慢枯干,甚至刹那间消失。心理的重负,使她最终脱下了白大褂。“我的记忆太强烈了,我只好向我的记忆道歉。因为那些记忆并不是关于我自己的。”一沙一世界,柳叶刀象一个救苦救难的菩萨,写出的每个字,都浸在福尔马林里,散发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柳叶刀讲述的死亡故事,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微末注脚。她说“这些小人物都是善良的人。他们来了又走了。不会知道那么多年后,会有人为了他们说着自己的感受。这太让我承受不了,写不行,不写不行。我写的时候常常流泪。看到他们在我面前死去,会头皮发麻,起鸡皮,会背后发冷。只是,我想,我不会写那些散文诗一样的东西,只是把我想到的写下来。要让别人知道,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
小人物的故事,向来是我喜欢看的,因为我即是他们。他们经历的,我未必经历;他们感受的,我却能真切体会。四五岁时,我患病住院,父亲说我特别勇敢,大人难以下咽的中药汤,每天三大碗,他鼓励几句,我就喝下去了。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大病初愈,觉得一切都想开了,看明白了。好的哲学不是案头晦涩的《存在与虚无》,有时只需一场病就够了。我很庆幸,健康的坐在家里看他们的故事,末了捧着书发一会儿呆。外面阳光灿烂,人来人往。落在窗台上的家鸽,咕咕的叫。
病的故事,我印象深刻的是阮海彪的《死是容易的》,然后看毕淑敏。柳叶刀和毕淑敏都是打小参军,军医出身。不同的是柳叶刀很晚才开始写作。我最先知道她,是因为一场网上不大不小的风波,由于对中医的看法不同,她离开了一家著名网站。她的文字最先发在博客上,几乎全部以白描方式写就。柳叶刀拒绝把她的文字当成小说来读,“我生活的那个年代与现在真的天差地别。但是我从不后悔生在那个年代,正因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并一直记着,所以才开始收拾这些碎片。但是这又不是纯粹的回忆录。里面有一些文学成分,可能用记忆文字来表达更准一点。小说会有这样的细节吗?我一直认为细节是无法伪造的。一些细节让我拿掉了,如果全部写出来,更会让一些人更忧伤或者哭。真的,我不敢写,因为我自己就受不了。”文学界关于抛开故事内容,怎样写和如何写争论过一阵子。技术上的雕琢,作品当然会更好看,但打动读者的最终是文字的内核,读者没工夫琢磨故事的真实抑或虚构。
书中小人物的悲喜、与死亡的抗争及惨烈的自戕,在宏大的历史下,成了具体而微的细末注脚。篇幅大小也符合人物身份,如薄薄的柳叶刀,划开了我自以为失去泪腺的眼睛和麻木的痛感神经。作者“边写边流泪,但不会因此就对生活丧失信心。”她坚信她的读者也会这样,“我想能为那些小人物流泪的朋友,真的让我感动。有的时候为不认识的人流泪是很伟大的,尽管我们可能转过身去又会为自己的那一点破事计较。”她猜对了。我们是好奇又健忘症的患者,需要外界时不常的抻抻我们身上被忘记了的手术缝合的线头。
柳叶刀讲故事,直白,多用口语俗语;洗练,多用短语,一点不婆婆妈妈。看似随口说出,其实大有讲究。比如这段:“太阳从榕树后头落下去,榕树象烙铁,把太阳的脸烫得乱七八糟的。等碎裂开来的太阳被榕树吃掉了,天就黑下来了。”
再说句题外话,书里有错别字挺正常,但发生沙家“滨”这种常识性的错误,且不止两三处就忒不靠谱了。看来教育部的京剧普及至少在纠正读音方面是必要的。
《向记忆道歉》读后感(三):my apologize to time
通向了今天的记忆
在一颗小星星底下
我为称之为必然向巧合致歉。
倘若有任何误谬之处,我向必然致歉。
我为将新欢视为初恋向旧爱致歉。
远方的战争啊,原谅我带花回家。
我为我的小步舞曲唱片向在深渊吶喊的人致歉。
我为清晨五点仍熟睡向在火车站候车的人致歉。
被追猎的希望啊,原谅我不时大笑。
沙漠啊,原谅我未及时送上一匙水。
而你,这些年来未曾改变,始终在同一笼中,
目不转睛盯望着空中同一定点的猎鹰啊,
原谅我,虽然你已成为标本。
真理啊,不要太留意我。
存在的奥秘啊,请包容我扯落了你衣裾的缝线。
灵魂啊,别谴责我偶尔才保有你。
我为自己不能无所不在向万物致歉。
因为我自己即是我自己的阻碍。
又劳心费神地使它们看似轻松。
《向记忆道歉》读后感(四):生命需要被尊重
很难说所有的故事是否都在阐述同一个真理。至少,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生命需要被尊重。
文革前后的故事一向令人毛骨悚然。一个极左极贫困的年代。人们陷入了癫狂之中,人性几乎被泯灭,生命最基本的存在的权利都得不到尊重。更遑论,温饱的权利、得到救治的权利以及社会的包容性了。比如说格格奶奶,在石头路上被拖得不省人事,还被浇开水到不成人形。比如那些如玉的美人,她们的生命和美丽通通被扼杀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厄下。还有那些异于他人,却一样可爱的小人物,他们的生命也是如烟般地消散了。生命在那个年代,并不高贵。
但作者记录这些,并不是为了铭记残忍和仇恨,或者引发无谓的悲鸣。如作者言,那些鲜活的生命在她的面前消失了,她没有办法不写出来。记录死亡,是对生命最后的尊重。人命并非如烟。小人物的生命也是一样珍贵。正是如此,每一个并不幸运的故事背后才显露出作者浓浓的人文情怀。或者正是多年行医给予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位作者有这样的情怀,而文笔又很是老到。语言平实,简练。每一个词语和句子都出现在该出现的时刻。于是诞生了一本值得你阅读的好书。
《向记忆道歉》读后感(五):不愿消失的记忆
马可@奥勒留说:
所有的事物都将消失。
在宇宙中,消失的是物体本身;
在时间里,消失的是对物体的记忆。
柳叶刀的记忆显然比较顽固,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打算让它们消失。
虽然记忆是很私人的东西。
作者很残酷,用她的柳叶刀,剖开记忆,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曾经水灵灵的生命。
每一篇小故事中的人物,都已逝去,死于非命,死于那个年代。
不禁沉重,不禁叹惜。。
活着,也许卑微渺小,也许怀揣光荣与梦想,也许爱,也许恨,都终将消失。
活着就是幸福。
《向记忆道歉》读后感(六):请有趣地活着
这是一本有年代味道的书,这是一本悲情结局的书,这是一本值得回味的书。
作者名为柳叶刀,自然和医院有着联系,作为家庭世代从医的她,15岁就进了军队,从医三十年,老了老了,不想干了,开始当起了作家。正是应了书名《向记忆道歉》,作者的记性实在太好了,50多岁的时候尽然还能记得15-16岁的事情点滴,且是不关于自己的事情,作者向记忆道歉,记忆却不会说没关系。曾经有人说过这个一句话,记性太好,人生很痛苦。然而作者缺不是,乐天派的个性,使她总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暂时不想这些事情,然后等到某一天又回想起来去慢慢回味。
记得得了白血病年轻的小林,有一个爱她的未婚夫,乖巧懂事,说起话来细声轻语,撑不过三个月变匆匆离开,可能是医生见惯了死别,也只是静静地看着,操办着后事,也没有多余的哭喊。命运总是这么无奈吧。我们总是再感叹命运的无常,然而在书中的故事,死去或者过着不好的人们,大大小小总是因为尊严、理想、组织或者为了生孩子等等等等等别人的看法、自己的想法而走上不归的路。他们还是良善的人,并没有伤害别人而是伤害了自己。他们是可怜的人。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既然如此,请有趣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