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巾纸的背面》是一本由[美]丹·罗姆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一):用一本书打通图形思维与创意实践
——《餐巾纸的背面》新书发布会
传奇性《思维导图》的实践版
如果说《思维导图》这部经典著作开启了“视觉化思考”(或者“图像化思考”)的先河,那么《餐巾纸的背面》一书便是近年对于“视觉化思考”这种天才思维方式与沟通方式所作的最好继承与延伸了。7月5日,著名品牌咨询顾问,曾担任2008年奥组委官方执行顾问,现任智立方品牌战略顾问机构首席执行官的杨石头先生受邀担任了《餐巾纸的背面》一书新书发布会的主讲嘉宾,他用多年的创意与营销实践,为读者们面对面讲述了“视觉化思考”在商界及创意工作中的神奇效用及魅力。
“15年前刚开始学习策略学的时候,我已经接触到视觉思维方式。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将视觉思维方式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操作方法。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很受启迪。”杨石头称自己是国内“视觉化思维”的“资深使用者”,从踏入创意及品牌营销行业之前,他就开始了对于视觉化思维方式的摸索和实践。
全球掀起“餐巾纸”热潮
《餐巾纸背面》一书得以在众多讲述“视觉化思维”的书中独树一帜,一举赢得2008年“亚马逊网站年度十大财经书”殊荣,长期占据亚马逊网站、台湾金石堂网站畅销榜首位置,原因在于它不同于其他纯概念类书籍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杨石头在发布会活动上从几个方面详尽介绍了该书的重点内容。从“你是哪种人”开始,通过趣味选择,参与者被分为“黑笔类、黄色荧光笔类和红笔类三种类型,对应着习惯使用视觉化思维的程度;其次,杨石头用与读者互动的方式讲述了操作视觉化思考法的四个步骤:看——观察——想象——展示以及三种技巧:用肉眼观察、打开“内心的眼睛”、画一幅简笔画。书中超过300幅创意四溅让人惊呼“我怎么没想到”但又简单至极的简笔画将实现每一位读者与视觉化思考的对接。
图形化体验,用图形来思考,创意先行,但不仅仅是创意。关于营销、市场、海量信息处理、沟通都需用到《餐巾纸背面》的核心——视觉化思考。
“图像的表达比语言的表达更明晰。实际上,沟通的效果50%取决于所表达的内容和事实,50%取决于对方接受到的信息和感受到的体验。显然,用图像的表达能在同等情况下制造更佳的沟通体验。它可以最大化制造愉悦,最大化制造归属感。”杨石头的观点与《餐巾纸的背面》作者丹•罗姆的观点不谋而合。后者曾在俄罗斯管理一家市场营销传播公司,作为完全不会当地语言的美国人,他开始了寻找非语言沟通的高效方式,当他最终磕磕绊绊地学会了俄语的时候,却发现只用一张纸,一支笔,几幅简笔画,就能达到超过语言的沟通效果。
营销界、创意界亟需的沟通工具
“营销和说服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相对于语言,图像是更好的沟通方式。通过本书中讲到的看——观察——想象——展示四个基本步骤和6W,每个人都能很快地为自己面临的问题找到合适的图像表达和解决方案。”杨石头谈到自己在招聘面试的时候,所用的题目是“把一瓶两块钱的水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我”,他认为,用图像化的方式将更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沟通者的注意力是需要被管理的。让对方读你的思路,不如让对方看你的思路。”这对于每每在汇报工作之前就沉浸在成堆文件和表格中的商务人群来说,无疑是一种思维和沟通方式上的巨大变革和脑力上的智能升级。
不仅仅对于创意产业从业者,实际上视觉化思维方式对于从事市场营销、信息处理、文化交流工作的人们而言,都是一种亟需的工具。21世纪人才爆炸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单纯使用左脑逻辑思维的人才将会受到挑战,只有时刻进行右脑图像思维锻炼的全脑性人才方能在未来赢得先机。
【来源:和讯网】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二):SQVID和“六六法则”
【SQVID】
QVID是进行视觉化思考需要考虑的五个因素
1、 简单Simple
2、 定性Quality
3、 愿景Vision
4、 个别Individual attributes
5、 变化 Delta
【Why视觉化思考和视觉化思考工具】
任何难题都可以通过一张图清晰呈现,而所有图画又都可以通过同一套工具和规则来创建。
1、 人们喜欢看别人的画——手绘图具有即时性,粗糙但具有亲和力,并且不严肃。一步一步成形可以让人将这幅图看的更透彻。
2、 手绘图易修改——视觉化思考具有流动性。
3、 电脑太容易画错了——我们往往不能准确知道哪种图表对于表达我们的想法是有用的。
【视觉化思考过程的四个步骤】
1、“看”=“收集”+“初选”
2、“观察”=“选择”+“归类”
3、“想象”=看到那些并不在眼前的事物
4、“展示”=让一切清楚明白
31 视觉化思考的四个步骤并不总是线性的。
【视觉之谜——附录A】
总之,要知道我们是否真的解开了视觉之谜,就得看我们什么时候能造出和人类观看方式相似的机器。
它可以和我们一样,可以在看一个场合后立即观察“谁”、“什么”、“多少”、“在哪里”、“在什么时候”(6W),然后在“想象”中对这个世界中各类“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得出它们自己的答案。
【视觉】
我们的视觉系统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包括定向、定位、识别和聚焦。
“六要素”不只是我们为了确定所在而提出的一串疑问,它们也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使用的坐标系的基本元素。
【前认知视觉分类】
我们很善于区别水平线和垂直线,因为它们帮助我们在一个由垂直和水平构建的世界里保持直立;我们能很好地理解阴暗和阴影,因为它们暗示了太阳在哪里,告诉我们东西南北;我们会在结构和纹理中辨别出细致的不同,因为它们告诉了我们物体的边缘等等。
【观察】
“观察”与“看”正好相互补充:“是”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过程,它主要在于收集各种视觉信息;而“观察”则是一个逐渐聚焦的过程。
“谁/什么”+“有多少”+“在哪里”+“在什么时候”=“怎么样”
【想象】
即使我们只有一个表面上看来挺简单的创意,也请注意其实有很多方式可以向我们的听众介绍它,其中的某些方式更为合适有效。
QVID攻略
简单——精细
Q定性——定量
V愿景——执行
I个别——比较
D变化——现状
运用SQVID来帮助我们思考有两种方向,一是以创意为中心,一是以听众为中心。
【展示】
“展示”这个环节占去了整个视觉化思考过程近90%的时间。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三):是思路不是思维模式
当第一次捧起这么本书一定对作者有着沉迷般的崇拜和期待,相信很多人初看都是这样。因为作者用几个实例为我们展示了画图解决“世上一切问题”的魅力。
一本书看下来,对视觉化的思考有了很详细的了解,也结合例子进行了一些思考。
作者是个思维很严密的人,在自诩可以解决全部问题的同时,提出一套思维模式,想直接引导大众通过他的理论去想问题找答案。但是,在严密的逻辑推敲之下就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
作者把很多笔墨放在如何将问题/事物通过图画表现在纸上。但是在四个步骤中的“想象”里面,却未提及思考方式,即当你把事物的六大要素表现出来之后,下一步呢?你在表现过程中不一定能得出问题解决方式,更多的还要靠经验去联想和试图提出方案,因此我觉得在这一核心问题上作者的SQVID理论不够用!(比如在解决汤姆森集团的问题时,在“在哪里”的分析中,作者凭空建立了“市场范围”和“品牌知名度”的坐标轴,没给出理由,这个是不够严密的;现实中如果没分析到“多元化”这个要素,还能有这个结论吗?)
因此我认为在这种新的思考方式上,作者只提出了一种思路,便于我们去分析(核心便是SQVID),这其中还是有可以借鉴的。
作者还出了第二本书,叫《打开餐巾纸》,我翻了一下,素材60%和第一本一样,只是在读者演练等方面有加强,在论述方面、案例方面也有改进,但理论还是一样的。两个结合,按顺序看,效果最好。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四):餐巾纸撬动的商业世界
生活需要借口,商业需要概念。概念往往在闲聊之间产生,而不是工作之中。“世界是平的”,是作者与一企业家闲聊时提及,“世界是弯的”是作者与一金融家早餐会上的灵光闪现;同样,餐巾纸背面的效用也是作者丹•罗姆情急之下的发现:贸然答应为同事代班,在火车上不得以用餐巾纸写下自己的演讲结构和主题,后来被证明是奇妙的方法,一切如舞而动。
在丹•罗姆看来,一张餐巾纸足以撬动商业世界。靠一支笔,一块白板能够提供咨询服务,吃定Google、eBay、IBM、通用电气……等跨国企业。
一张纸+一支笔,画图搞定商业问题,这是《餐巾纸的背面》一书的主旨,是类似“一页纸的商业计划”化繁为简的工作法则。如果你足够烦闷,管理时间无头绪,又疲于应付PPT之类的演示,那该书让你回归简单,用小学生的智慧画画,从而厘清头绪,战胜商业难题。
一张纸,没有任何画功的人,真的人能画清自己所要说的商业布局、所要解决的问题思路?你一定会和我一样,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而作者会说,一定能。
真是白痴式的答案,白痴式的发现(或者过于复杂的商业社会越来越需要这种白痴式的回归)。为什么作者一定要说能解决问题呢。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只有这样回答了,才能堆砌足够的文字,才能把这些文字编印成书卖给你我。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500强企业的客户认可了他,他已经做到言之成理了。
也就是说作者的啰嗦叨叙至少能说明以下问题:
a、多少人淹没在过量信息之中,多少人在工作中带着你的上司,你的客户在转迷魂圈。针对那类一天能说至少三遍“我很忙”的人,要学会安静点。学着拿起笔,用简单比划勾勒自己到底“看到什么”,“观察到什么”,需要“展示什么”,然后把这些东西连贯起来。(这也正是该书所要教授的)
、画图能够解放你我的思维,而且画图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本领。如果你的上司学会了从简单图表中读出足够的信息,学会了自己随手画出思路(许多老总正那样做呢),而你还在让问题复杂化,你就等着被厌恶吧。还不回去摘下树枝,在马路牙上涂鸦几笔!
c、我的上帝,这本书让我如此反感,却非常畅销。它是亚马逊“年度十大财经图书”之一,位列《纽约时报》财经图书畅销榜榜首。我愿意相信美国人把问题搞复杂了,从而需要把这些问题重新简单化的家伙,需要有人呼吁我们扔掉PPT,忘记excel。
学一下作者用画图来表达自己的思路,我认为:简单(无知)——复杂(混沌)——简单(明了),这是一个过程。而我们呢,还没有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大家还在追赶着时髦,看谁做出的PPT漂亮有特色。
(如果这样看,该书要在中国畅销,等上十几年吧,引进作者的第十一本书之后,或许可能)。
最后,我自作主张提炼一下该书的深刻内涵:不做看客做观察者,观察之后做思考者,全脑思维,定夺天下。
柱状图,饼状图,流程图等等,这些在学校都有学过,在工作中也有用过。图表确实是一种让人比较容易接受,比较容易明白的方式。
本书对我而言其实也没有什么很新很特别的东西,只是在原本使用图表的基础上,加入了实例,这样就让没接触过的朋友们更容易接受。如果你为怎么做图表而困惑,这本到是不错的入门书。作者使用了详细的案例一定能让你很快了解这些看似复杂的图表如何使用。
但是,有一个问题也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我买这本书的目的,是想解决问题,最近为公司做商业展示PPT比较多,感觉做出来的东西并不令人满意,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于是想换一种思路,用图表试试。可是买回这本书,却让我有些失望。并不是书不好,我上面也说了,作为学习图表应用的入门书,这本相当不错。但是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我标题所述,用图表解决问题,数据是基础。我根本没有作为图表依据的数据,所以根本没办法做出合适的图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更多的去了解行业,了解公司产品,相关技术,相关市场,这些摸透了,才能最终的解决问题。配合上精彩的图表展示,相信一定能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知道你的产品/公司在行业所处的地位,你要先了解同行业的其它产品/公司;你说你的产品/公司的生产/运作流程如何如何,首先你要知道它到底是怎样地;你说你的产品/公司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如何如何等等,这些全都是要有数据基础的。比较我司产品与其它司产品的价格,我总要先知道其它司产品的价格才行吧。虽然也可以弄个粗略的比较,但是顾客都是很精明的,实际准确的数据是最有冲击力的。
文中作者用图表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从文中同时也看到,他是从很多数据中总结分析得出的图表,而不是凭空去画个图表来解决问题的。
所以,不要和我最初的想法一样,妄图只靠此书来解决你的问题,而是应该考虑考虑你的问题出在哪里。你准备好你的数据基础了吗?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六):视觉性动物养成法则
视觉化思考的四个步骤:看,观察,想象,展示。
* 看的四原则:
*
* 收集你所找到的所有东西
* 将他们摆开
* 建立基本坐标
* 练习视觉分类
* 观察的六种方式:(六六法则)
*
* 谁/什么
* 数量
* 在哪儿
* 什么时候
* 怎么样
* 为什么
* 想象遵循SQVID原则,即:(SQVID原则)
*
*
* S:simple 简单(—精细)
* Q:quality 定性(—定量)
* V:vision 愿景(—执行)
* I: individual attributes 个别(—比较)
* D: delta 变化(—变化)
* 展示:
*
*
* 使用合适的框架(画像/图标/地图/时间轴/流程图/多重变量图)
* 以六六法则和SQVID原则为考量进行视觉化宝典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七):视觉化思考入门
这本书属于重温,很久之前读过大陆版,这一次读的是台湾版本。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是视觉化思考入门,同时也教会量化自己的课程。
1-视觉化思考只需三种工具。用肉眼观察,打开内心的眼睛,还有你的双手。
2-完整的视觉化思考过程包括四个步骤。观看(全局鸟瞰)、观察(重点分析)、设想(画面联想)、展示(视觉呈现)。在这里视觉包括自己看和别人看。
3-使用的SQVID 模型包括了五种架构指标,这五个问题可以帮我们尽量睁开心中的眼睛。简单/精细,重质/重量,想法/做法,个别/比较。变化/现状。
4-观察(自己看)与呈现(别人看)有六种呈现,对应六种框架。碰到谁/什么的问题,用线条图解决。牵涉到数量,用图表解决。涉及到地点,就用地图解决。碰到何时的问题,用时程图解决。遇到如何的问题,就用流程图解决。碰到为何的问题,就用多重变数图。
这个模型也是认知笔记学基础课/从零到一学会记笔记的基本框架。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八):没有一劳永逸的东西,但有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
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对真实商业世界甚至是商科都了解甚少的我们,很容易怀疑这又是一本卖弄雕虫小技却吹得一劳永逸的畅销书。“一张纸+一支笔,画图搞定商业问题。”怎么想都令人怀疑:“要是真的这么简单,怎么那么多聪明的人都没发现这个终南捷径呢?怎么商学院还有那么多学生要传道授业呢?”
看过之后,恍然大悟。
这就是一本用了一些包装噱头来向读者普及“视觉化思考”的认知科学的书。其宝贵之处在于为读者展现了“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的意义,以及实际操作的范例。
为了说明“系统科学”的内涵,首先问个高中政治问题:我们平日形成的世界观为何不能称为哲学?答案很多元,但个人以为重要的一点是:世界观是零散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也就是说,哲学会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来看待世界。如果只有零散的想法,在遇到很多问题时,你会发现它们超越了你的头脑,不知如何看待,没有既定思路。然而,系统科学的体系却会有比较固定的思维范式,去处理所遇的一切。打个比方,就像你拥有了一把完整的无限延伸的尺子,可以度量万物。
认识并解决商业问题便是一个具体例子。如书中所说:化解难题的艺术正是经商之道。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商业问题就会宛如孙猴子七十二变,换了个形式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它了。有了“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则会万变不离其宗,反正有效的基本处理方式你已成竹在胸。
具体来说,如何认识并解决商业问题呢?首先我们得想想,如何认识并解决一个问题?那自然是抓住“六要素”了。
1. Who? 对象是哪些?在商业中,就是哪些公司和哪些人物。
2. Feature? 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和属性?在商业中,就是与“数字”有关的一切,即How much。这些定量的属性往往会决定利益,比定性的特点更有意义。
3. When? 时间,也暗含次序。
4. Where? 空间,也指抽象意义上的。
5. How? 事情怎样互相影响。
6. Why? 把握住所有的因果关系。
一切事物,是不是都有这六个方面的属性?没错。所以认识并解决一切问题,我们能且只能从这六个方面出发。
“视觉化思考”与“认知科学”又该怎么理解呢?本书给了一个很不错的阐释:视觉化思考是运用我们天生的观察能力——包括肉眼与“内心的眼睛”——来发现那些平时意想不到的创意和方法,并且以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说白了,“视觉化思考”只是一种天然的工具,就算不懂认知科学的专业知识,我们也明白:具象的图画相比抽象的思考,更直观更清晰,因而有助于我们准确认知与理清思路。所以,“工作中只要能用画图来解决问题,我就画图”。“任何难题都可以通过一张图清晰呈现,而所有图画又可以通过同一套工具和规则来建立”——即前文提到的由六要素入手的方法。
关于展示与推销,事实上仍然属于“认知”范畴——使他人认知到你所想表达的。所以,道理相同,规则不变,只是加上了一个准确表达的问题。这时需要“将心比心”地“逆向思维”——不再是探索从事物中认知到什么,而是思考什么东西能让人认知到该事物,并明白其中思路与道理。
然而,即使有优秀的工具辅助,也不能保证一定能解决问题。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是你的“内功”。而这些,就是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涉及完的内容了。“内功”决定你在运用六要素分析法后能得到什么,能想到什么具体方法。这才是进一步决定一个人处理商业问题的能力的“真本事,硬功夫”,没有在理论世界与真实世界的积淀,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拥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商业问题仍然需要大量思考,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商学院的道理。
“内功”是基础,“工具”是确保内功有效发挥的路径。当我们有一些理论储备与实践经验后,没有工具只会事倍功半。
用四个字通俗地表达《餐巾纸的背面》的精髓,那就是“思路清晰”。有效的“认知”离不开这个简单的道理。“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是其基础与保障,而“视觉化思考”某种意义上是“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的重要一种。
用一句话表达我想说的,那就是“没有一劳永逸的东西,但有系统科学的思考方式”。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九):应该出一本思考流程的案例全编书籍
这书昨晚上看完了,觉得挺有收获的。
首先,提供了一个5W2H的思考模型,并且用图画的方式,提供了对混沌信息进行分类处理的工具,这点上和麦肯锡的那本图表书可以进行参照。
其中有个案例,是流程图说明CEO思考的过程的。
第一步,问题确定了吗?于是出了2个路径,是和否
第二步:有解决方案吗?又出了2个路径,是和否
第三步:技术可行吗?又出了2个路径,是和否
第四步:经济能力可行吗?又出了2个路径,是和否
第五步:根据直觉判断。
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生活决策过程都是不清楚的,见招拆招为多,没有一个流程。如果有一本案例书,把各种情况,比如采购产品、做菜、交友、选择结婚对象(招聘人员)、大客户销售的流程都清晰的用图表说明,并且人人都读,那么这个社会的效率会提高很多很多。
《餐巾纸的背面》读后感(十):一本头脑的工具书
本书值得看!它是一本头脑的工具书,介绍的“看 - 观察 - 想象 - 展示”、SQVID、六六法则等方法。能帮助我们融会贯通地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并推销我们的解决方案!
我在看书的时候很吃力,脑子里面不停在打架,着实地“脑力运动”了5个小时(本来预计2-3个小时看完的)。
1。英语 vs 中文:建议可能的话,还是看原版。不是说翻译的不好。中英语言的表现不同,英语是点线切入丝毫不迂回,而中文是螺旋似切入。整部书十分逻辑,看中文的时候不得不去拿捏原来的英文表述到底是什么。跟不好就掉了逻辑。
2。收敛 vs. 发散:我是冲着展示(presentation)和讲述(story telling)去看的。希望学到围绕既定概念或者假设,来创造性发散的方式方法。而书中一开始提及的3种人,黑笔类、黄色荧光笔类、红笔类。作为本来就喜欢用餐巾纸写写画画的黑笔类人,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最没有耐性看之前的信息收集部分,而像直接跳到如何展示和讲述部分的。作者却“狡猾”的建议黑笔类,这类壁垒最低的人,从第2章开始看;而其他两类对visual thinking接受度低的人分别从3、4章开始看。对这个伎俩的“猜想”也在书中最后的讲述章节的CEO案例中被证实了。我想每个黑笔类的人应该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方式。看这一部分的时候,自己偏好的观察模式和分析模式可能会和作者的5W2H“打架”。
不过,这都是方式。哪个能达到更好的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目的,一切的挣扎等看到了第7章就开始觉得豁然开朗了。要理解整个“看 - 观察 - 想象 - 展示”这套循环思考和表现方法,确实需要顺着作者的思路,从收集信息开始到发散性展示。
最后看到作者归纳的“用一张图去推销” - 这是所有做presentation的人的终极梦想啊!看到这里不禁要赞:这本书很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