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篇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由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2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一):圆孔与方塞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在我的愿望清单里已经很长时间了,2012年刚上班不久就在同事的办公桌上看到了,那时候约好她读完借我的,可惜不久她就调走了,我也到现在才看了这本书。

  整本书看完之后都没有理解为什么书名叫“月亮与六便士”,查了下才知道,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毛姆的一个朋友说过,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

  实际上,《月亮与六便士》一直在讨论的就是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是法国后印象画家保罗·高更,为了自己的理想,抛弃舒适安逸生活,并成为伟大艺术家故事

  “圆孔里插了个方塞子”意思是每个人有其所适合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处在不适合的生活当中,就像在一个圆孔插进里的方塞子,不合时宜又格格不入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英国有两位年轻人,一位叫阿伯拉罕,一位叫卡尔米凯尔。阿伯拉罕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已成为一所医院领导前途光明,将来一定会飞黄腾达,名利双收的,但是他因为自由,因为热爱放弃工作留在了埃及亚历山大港当个检疫员,最后落魄到“衣履寒酸、身体肥胖”,还娶了个丑陋的希腊老婆,生了几个生病的孩子;一直没有阿伯拉罕优秀的卡尔米凯尔接替了他的职务,过上了本来应该属于阿伯拉罕的舒适安逸的生活,取得了本来应该被阿伯拉罕取得的名誉。阿伯拉罕觉得不后悔很快乐,卡尔米凯尔也觉得自己很幸福。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环境里”,这样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很多人不能够这样洒脱,毕竟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残酷,如果为了理想放弃现实后承受不起失去原有的一切的代价下场将会很悲惨,这也就是很多人的顾虑,很多人没有坚守,放弃理想的原因。于是很多人勉强的把方塞子插入圆孔中,抹掉了棱角,忘记原本的不适合,低下头,蒙住眼,硬着头皮走下去。

  “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生活中细枝末节都在消磨着一个人的理想。大部分人都是很平凡的人,不能做到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决绝,所以更多的人选择适应,而适应的人也会一直平凡下去,也或许会在另外的领域发光,发展变化总是潜移默化的,不论往好的方向还是事与愿违的方向。

  每个人都有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的权利,但是要做到这样很难。我没有思特里克兰德的不顾一切勇气,没有“不疯魔不成活”的毅力,只是希望在守住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有限实现自己的理想,毕竟理想太多,太遥远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二):安妮宝贝和毛姆

  在无所事事或者不能专心致志致力于某项事情的时候,大概每个人都会感到对生活的惶恐——尤其是那些自爱的人——找不到方向,弄不清自己到底想干吗,觉得眼前的当下的世间的事如梦幻一般……似乎心灵中稍微划过一丝指引,可是若隐若现,既不强烈也不清晰,只会搅乱人的心思

  我从心底里觉得斯特里克兰德那样的人很NB,还有拉里,好像他们的身上附着了神谕一般,可以信心满怀得往前冲,甚至因为有现实生活的原型,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也就不仅只是故事了。

  可我还是会怀疑,总觉得这其中有一丝不对劲的味道,像爱情偶像剧中誓言:对某片从没到过的土地一见钟情(对某个帅哥美女一见钟情),心灵的故土,忍受生活的困楚,逃离文明社会束缚依然坚定前行,就像安妮笔下的纪善生、苏内河一般的生活格局,现实世界中也许有,可是形成这种格局的真正动力、真正原因,是什么?

  安妮宝贝和毛姆讲的故事的确很好,并且安慰人心,可是这也许封堵上了另外一些探索的入口,我想说的是,心灵不是《吠陀经》和墨脱就能安抚的。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三):了解人性

  “卑鄙与伟大、恶毒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作家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月亮和六便士》

  “在我生命中,有人跟我说过,当演员使命是要带领观众去看到更深层的人性。”---林依晨

  喜欢这本书,喜欢它的文字,那种可以让人赏玩与品味的文字,喜欢这本书,更喜欢表达了人性的复杂的侧影。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天才,他内心有一股比意志强大力量,他不顾世俗眼光(真正不计较别人如何看待他),抛弃了体面地工作和殷实的家产。同时,他又“残酷”得可怕,他“抛妻损友”,他出口刻薄,她甚至间接杀死了爱他的女子···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他是一个画家。

  他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一位师兄博客中曾写到:“在大地发生后不久,我就彻底地沦为了旁观者。不时从新闻报道中了解了解灾后重建,不时在心中悼念一下逝去的生命,不时冒出一些想到灾区充当建设者的想法……我在这些“不时”中真的很真诚,可是“不时”之后呢?……你们知道的,都是虚伪着的!”但谁却得看出,这位师兄自称的“虚伪”中却处处充满着“真诚”。而这种真诚是建立在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基础上,如此真实

  人们都称马加爵为“杀人恶魔”,他狠毒,他残忍。但却有极少的人知道他也是一个为家庭分忧、为父母着想的孝子。

  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人进行脸谱化的宣传时,这将是一个丧失人性的社会。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四):拉里和斯特里克兰德

  看过了《刀锋》,再看《月亮和六便士》,就发现这两本书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作者都是以一个旁观者间接或间或地参与到主人公的生活圈子中,从而能作为一个(个人)历史的参与者,相对真实、客观地叙述主人公的生活。其次,书的主人公都受到了某种内心力量的驱使,离群索居,去寻找他们心中的家园。然而这两本书美中不足地方也是相似的:作为一本文学著作,它无法承载太多关于人生之道的疑惑。想从这两本书中获得主人公的真实体验,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作者本人,也是带着十分的敬意和保留的疑惑来对待这两个主人公的原型——即维特根斯坦和高更。

  相比之下《月亮和六便士》似乎更加不近人情不可理喻。如果说拉里的理想是有某种动因(他战友的死),那么斯特里克兰德的叛逃则似乎毫无预兆(但是有预谋)。这或者是因为作者也不知道,无从猜测。拉里的离去温和的,不给解释,然而留下一个朦胧背影,而斯特里克兰德则是决断的,把过去一并推翻的同时,还要尽情加以嘲讽。可以说,拉里只是怀疑生活的意义,而斯特里克兰德则是全然否定了凡夫俗子的生活,我理解为:拉里想要去寻找另一种东西,一种他未知而更真实、更有意义的东西,斯特里克兰德则明确了要去找什么,也就是去一个远离喧嚣的小岛,去画画。画他眼中世界的真相

  他们最后的结局也是不同的。拉里还是回到了红尘中,只是他选择了一种平淡而俭朴的生活:将所有财产处理掉,靠自己打工赚钱,回到生活本身;而斯特里克兰德则在塔希提岛生活到老、到死。即使得了可怕的麻风病,也没有使他变得更通情达理。他始终憎恶世人,毫不妥协。

  如果要比较的话,还可以谈谈他们的“艳遇”。拉里是一个温情脉脉情人,他有着悲天悯人情怀,体面地和贵族女友分手,却自愿和一个堕落女子结婚,为了能拯救她的灵魂。可是最后事与愿违,那女子还是自杀了。斯特里克兰德则是一个毫无人情味的野蛮人,他只是冷酷地接受了救命恩人妻子的爱,却又毫不留情地将她抛弃,致使她服毒身亡,也没有受到良心上的一点点谴责,反而对“我”说:“她死是因为她的人格不健全,不是因为我。”而他最终和一个塔希提女人结婚,那女人死心塌地地服侍他一辈子,他也几乎没有对她动过感激之情。在他看来,女人都是没有灵魂的。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拉里和斯特里克兰德的区别来——一者是屈从于更高层次的心灵召唤,一者则是受到了灵魂中原始力量的驱使。

  你很难说谁比谁好,谁比谁高尚。因为人是同时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影响,这两股力量共生共存,也许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为了回到语言本身的纯净自然、明了清晰,而高更的色彩浓艳的画则是发自内心对生命意义的呐喊。

  撇开小说本身不谈,话说回来,我还是很喜欢高更的。第一次看到他画的大溪地女孩手端盛满红花盘子安详地凝视画面外的我,我就被深深打动了。女孩的眼神清澈透明,那是一种混沌未开的清澈,一种未萌发的情欲和未开化的天然。她面对着一双来自文明的世界的眼睛,可是她的眼中却既没有好奇,也没有敌意。原来她是如此安宁地扎根于这片美丽太平洋小岛,不需要打扰,也不需要被理解。

  高更的色彩是很奇特的,不同于凡高的流光异彩深沉的明快;莫奈的朦胧恬静,高更以决不妥协的色块对比,亮色与暗色毗邻,明净与肮脏共存,在那里,丑与美、文明与野蛮的对峙已经使得一切价值土崩瓦解,你只能被打动,被画中的“真实”打动,被他的画所引起的你自己灵魂深处的原始力量击倒,除此之外,你说不出一个“好”字来,因为此刻,你应该在反思,文明是什么?莫非只是自我的一个假面?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五):另外一种态度

  这本书里除了让正常人厌恶和非常人赞叹的斯特里克兰德,作者还描述了另一个故事,让我记忆深刻。话说有一个自幼就成绩优异前途无量年轻医生,在偶然的机遇下路过亚历山大港时,突然晴天霹雳醍醐灌顶内心深处发生了非常奇特深刻的变化,使他放弃了世人艳羡的前途,自愿在亚历山大港做一个职位卑微的小职员,每天自得其乐满足快乐。事后作者回到英国遇到了另外一个人,他顶替了这个优秀的年轻医生放弃了前程远大的职位。他认为这个年轻医生是在糟蹋自己的生命才华,诚然,这也是每个有着正常思维的世人的惯性想法。作者提出了怀疑的态度:“阿拉伯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英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我想,对斯特里克兰德的评价亦是如此,对每个人的评价都是如此。看是站在什么角度而言。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六):极端超凡之痛快

  2006-11-19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尤其对书中的主人公达到了崇拜的地步,思特里克兰德的前半生也跟我们平凡人一样营营苟苟,做生意赚钱,跟一个女人结婚,生孩子,平凡无聊到死。突然有一天悟道了似的,放弃了所有的所有,去追求到……上天让我们做,非常幸福的事情。就像《美国美人》中的中年男人,跟《天生杀人狂》中的疯狂男女,他们的言行甚至让平凡的人觉得他们疯了。

  他们都对现实中的一切价值观看作狗屎。

  比起猥琐的中年跟光头的杀人狂,我更加喜欢思特里克兰德也就是高更的形象高大瘦长的身形,拒人以千里的凶狠,真正的世外高人。当然还有高更有无与伦比创作才华。

  我不鼓励人们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冷酷的对自己的妻子,这是一本出世的书,不符我们正统的人类道德传统。小说成功的塑造了这样一个离经叛道的极端独特人物形象。所有不希望平庸,热爱艺术的,讨厌世俗束缚的灵魂都会喜欢这本书。

  因为我们也梦想上天有一天也会让我们去剧烈的燃烧。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七):读完一刻,如释重负

  读完一刻,如释重负。

  仔细看过毛姆的生平,和我幼时的经历何其相似,身材矮小,不善表达,还总做错事,挨老师批评。在那个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地方,民风还是比较野蛮的,曾发生过不少老师管学生被报复进医院这类事情。所以我幼时的处境就是这样的,“好孩子”没有人做我朋友,时常被“坏孩子”欺凌,完全看不到光明,半夜时常在被窝哭,很多次会想到从窗子上跳下,我想如果再有个导火索,我已不在这个人世

  所幸那个导火索没有出现,我好好的活了21年。

  我是能理解毛姆的。现在的我已然改变了不少,猥亵罪恶的想法已经不会再经常出现。但是幼年带来的东西影响实在太过巨大,就像埋下了一颗黑暗的种子,也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分。必须努力的对抗它,才会不让其生长成罪恶之花。

  而现在,一切看起来如此美好,我终于走出了阴霾,阳光照耀着大地和我,但是自卑、怯懦、内向、敏感、孤僻却如同影子缠绕本体。

  到这里,应该就能明白毛姆这本书主题思想是艺术家不屈于世俗和家庭的桎梏,听从内心的声音,追寻梦想的故事。但却把其人性阴暗的一面在主人公对待第二个情妇和她原配的时候表现的淋漓尽致,思特里克兰德对生命丧失的麻木和不屑,人性本恶在这一刻毫无遮掩。这一段我读的毛骨悚然,因为他不是东野圭吾和阿加莎写的悬疑小说。却是毛姆尽力刻画的真事。

  《月亮与六便士》因此伟大。 让我们明白,噢,原来不是人人都能做艺术家的,我们必须考虑做一个纯粹艺术家的成本。艺术家的那种天性会将人毁灭。幸运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否则世界便将毁灭。

  当然,主人公也有光明照耀的时刻。在思特里克兰德和黑人少女结婚的时候,我还在担心少女会不会也沦为艺术家的牺牲品。最终看我多虑了,单纯的人儿是不会遭到厄运的,起码在作家的刻画下。那段时光非常美好,也是思特里克兰德创作最高产的时期,他仿佛被小岛和少女的单纯感染,有一个情节,他得了麻风,要离开家,少女说你是我的男人,你死我也死那一刻,他居然流泪了,泪痕挂满脸庞。

  这又是毛姆另一个思想,“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含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到美德。”他在书里如是说。

  该结尾了,我乐观的想,我人生的结局纵使不会像毛姆晚年那么辉煌,但也不会活的平庸。

  童年被上帝抛弃的孩子不配平庸。

  愿真情和爱流淌在人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