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是一本由王千马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3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盘活》读后感(一):让中国民间金融“飞”起来
让中国民间金融“飞”起来
——读《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
赵青新
浙江民间从前流行“做会”。某户家庭因为盖房、婚丧事宜或购买大宗物件等出现资金困难,就会向亲朋好友筹集资金“做会”,一般两到三年为期限,“应会”的成员每月缴纳会费,轮流使用或者采用“标会”方式由标价高者得之。在80年代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之下,互助会蜕变为民间借贷组织,在“钱生钱”高息融资的诱惑下,终于引发了80年代末期席卷浙江民间的“倒会风潮”。
我亲眼目睹我身边的许多家庭卷入这场灾难,成为了倒会的牺牲品。很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做会”后来这么疯狂?会头为什么要采用高息融资的方式集资,仅仅是出于对金钱财富的渴望吗?会员们为什么甘冒风险把“鸡蛋”交给这些随时可能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砸碎的“篮子”呢?……
这些问题,在我最近阅读的《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中,找到了部分答案。浙江出版人、蓝狮子企业研究院创意总监王千马近年来致力于中国商帮以及城市文化研究,《盘活》一书着眼于中国民间金融自山西票号诞生之后的百余年历史风云,梳理了山西票号、安徽典当、宁波钱庄、广东十三行、民国时期的“南三北四”,直到今天的互联网金融这一历史脉络,行文严谨而又通俗,从附录十余页长长的参考书目中可窥见作者的用功。
王千马以乔家大院开篇。乔家大院的真正名字叫“在中堂”,让它兴旺发达起来的主人叫“乔致庸”。王千马联系乔家生活日常,解读乔家“言商仍在儒”,形成了被社会认可的儒商伦理:“宁可少赚钱,不能失信;宁可不赚钱,不能失信;宁肯赔钱,也不能失信。”王千马说:“如果说市场催生了民间金融的各种形态,儒家则塑造了民间金融的精气神。”
在《盘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诚信故事:日升昌为老乞婆兑换大额汇票;民国教材《诚实的孩子》,取材自宁波商人叶澄衷少年时拾金不昧的事迹;陈光甫提倡“一元起存”小额储蓄、从容应对客户100元开100个账户的故意刁难行为;以及面对挤兑风潮时,书中屡次出现的殚精竭虑、甚至不惜毁家纾难、也要对客户负责的各种故事……诚信,构成了中国民间金融最基本的商业伦理,是中国民间金融的立身之本。
我们可以从道德角度指责会头们丧失诚信,然而,问题在于,书中所述的那些诚信的中国民族资本家,他们的惨烈结局隐隐透露出“诚信”的尴尬和无奈。仅仅依靠诚信,是远远不够的。
王千马在书中以“钱轻VS权重”剖析中国民间金融的疼痛。票号、典当、钱庄、保险、民营银行,不管哪种形式,中国民间金融一直以来都无法摆脱由上而下的权力挤压。19世纪时,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曾经断言:“中华帝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不可能诞生出资本主义。”这句话有一定道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间的各种金融运作,从它诞生之初就不得不攀附于权力之侧,山西票号和清政府的亲密关系,“广州十三行”本身就是王权特许的结果,盛宣怀背后的清廷权贵势力,“北四行”股东们的官方背景,民国时期各家民营银行依附的军阀集团……所有的一切,都暴露出中国民间金融先天的不足、娘胎里的病根,不能发育完整的“翅膀”,如何支撑它们的长久飞翔?折翼后的坠落,是必然的结果。
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要发展,必须要解决融资难题。我想起2009年的“吴英案”。我无意于探讨这个案件的各种纠葛和原因。我只想提及经济学家茅于轼的一点看法。在茅于轼看来,吴英一案反映了被排除在主流金融秩序以外的民间创业者的无奈。“问题的根源在于金融业的垄断,你把金融业垄断起来了,老百姓的钱就没地方去,一方面钱很多,一方面借钱还借不到,就是你金融业出了毛病。”联想到“做会”,它从简单的互助会演变为高息融资的工具,有着复杂深刻的社会背景,不良会头的潜逃也不仅仅关乎诚信。
如今,在互联网时代,股票、基金、支付宝、财付通、微信平台等相继横空出世,中国企业融资渠道合理化、多样化、简捷化,我们可以有理由期待:良好的生态系统正在构建,中国民间金融在坚守诚信的同时,在健康的金融环境中可以获得更多的飞翔能量。
如转载请联系本人 1813434161@qq.com
《盘活》读后感(二):给民间金融以尊严
当下,谈到“民间金融”这个字眼,常常联系起来的是高利贷、非法集资、地下金融这些灰色的字眼。难道民间金融是带有原罪色彩的吗?所谓民间金融,其实不过是在金融领域的民间资本,不过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它本身是一个中性的词汇。从日升昌票号到宁波钱庄,再南三北四,现到改革开放后昙花一现的温州“抬会”,直到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中国民间金融在百年岁月中,艰难地求生存求增长的同时,在扶持中国实体经济,促进中国商品市场的完善方面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在当下中国,我们是需要对“民间金融”进行正名的,它不是邪恶和混乱的代名词,的确,为了人民的利益,它需要监管。但不把它从“地下”解放到阳光下面,何谈监管呢?而且到了今天中国经济深化改革方面,已基本无禁区。开放中国民间金融,这是中国市场化之途的必然选择和自然逻辑。对于淘气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怎么管他;而不是为了怕麻烦就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出去。民间金融是个容易惹事,但也容易出息的孩子,政府要做聪明的大人。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堵不如疏,民间金融有着扼抑不住的生命力。阳光不到的地方,黑暗和罪恶自然会滋生。只有给中国民间金融以它应有的尊严,中国的经济改革深化之路才能走得更远。《盘活》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民间金融生长的好故事,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它,思考它。感谢作者千马。
《盘活》读后感(三):除了政府和民间的纠结,中国的商业文化是否还能有点小清新
——读王千马《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笔记
正如《盘活》所言及,“本书着眼于中国金融自山西票号诞生后的百年历史风云,梳理山西票号、安徽典当、宁波钱庄、广东十三行、民国的‘南三北四’,直至今天的互联网金融这一发展脉络,从中挖掘出中国民间金融在这百年来的传奇以及智慧,赞颂他们在谋利的同时,坚守新余、积极服务民众、扶持实体经济、力促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并联手对抗外来金融霸权的壮举。”同时,面对民间金融发展中的“非理性”因子及发展环境中的一些合理因素进行梳理分析,王千马是想提供民众一部从历史的大熔炉中分拣出中国民间金融的金融百年发展历史,为当下社会所面临这种新金融方式的存在进行文化普,为当代的互联网金融寻找本身的存在的合法性和管理、监控的方向。
面对中国民间金融发展历史,王千马总结出两个词语——“权重”与“钱轻”。在此,有必要对这一组词语进行分析:一方面,历来政府掌握着全国的货币发行权,不管是以金属本位的货币时代,还是以国家信誉发行的纸币时代,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可撼动,而民间对“钱轻”的追求来自货币的携带和结算方便,二者存在潜在的货币所有权争执。一方面,基于货币发行所有权基础上的全国金融管理,政府继续传统文化中的家长模式,主要是管理机制的僵化和服务意识降低而形成官僚化,而民间基于现实群众对货币需要和政府主导金融的弊端,创造出更加灵活的金融服务。《盘活》在梳理中国民间金融历史中,存在着非常重的控诉味道,也就是说,整体上都是政府的权重,是民间金融不能更好的获得发展获得更好的服务社会民众——以服务民众,因此获得道义,以这种道义转而控诉政府管理的权重。这种外在的诉求,既揭露了社会真实问题,同时也存在有意隐没自身利益的用意——以所谓的自由、服务大众获得道义支持。
《盘活》在梳理中国民间金融中,从唐宋的飞钱交子一直到清朝的镖局、钱庄、十三行、民国时期的一些私人银行的兴衰,抬出了非常热门的所谓中国式商业文化——儒商——在社会发挥的作用,但是更多的是点到了中国商业(在此特别说到民间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经常受到官府的没收、剥夺。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会了解到中国历来存在抑制商业的文化,这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节制欲望的人民教育的倡导有关系。再者,基于现实,中国幅员广阔,百姓众多,一贯以农耕来支撑国家的生计;商业的存在,有诱人趋于交通利益,使社会趋利,放纵欲望,纵使百姓不能安心就农。基于中国遇上的事实,中国的商业发展本身就不存在自身文化,它只是附着在儒家文化而已。从某方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存在着政府对群众的财物具有支配权,也因此清楚中国一直以来就忽视物权、财权——这种文化影响到了现在社会意识。
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商人”这个以职业为身份最后演化为,只有商业不懂“人”的德性的文化。商人的德性就是趋于利益,这是职业者的操行。所谓“饮食男女,性也”,“性”不是现在我们已经简单化的男女之间的性爱性欲,而是本性、本质。也就是说,物质追求是保存人类物种和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基础,反过来则是,物质消费,趋利趋于欲望消费,这本来就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一种基本的欲望。但是,恰恰在但是——动物也如此!古人在说饮食男女时,只是说了基本存在的事实,重点是在“应该”,而这个“应该”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物欲的节制,对资源的节用。“儒商”在中国的商业文化中被提出来,就是依附在儒家文化至上对以经商为业者的道德约束——这是一种文化环境逼迫,从商者在社会的道德失重现象中的一种自我形象的塑造。
在“权重”与“钱轻”的背后,我们是否有必要弄清楚一个事实:民间金融业的发展,目的是利益,是一种商业行为。政府与民间金融,都在处理“权重”和“钱轻”的问题——这里是基于利益的基础上,如何管控金融以及如何提高金融服务。《盘活》更倾向于民间金融的催发因素和发展环境,则呼吁改善民间金融发展环境。不可否定,他也在叙述的过程中,掺杂了一些儒商,对国家服务的金融行业人物——需要弄清楚这些存在,一方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在其中,一方面确实与政府谋利(为了获得政府的保证,或者是迫于利益问题,或者是为了利益问题,而与政府博弈,这本身就是一种政商利益交易)。这些外在诉求的梳理,故意忽视事件的核心问题“利益”,强调民间金融对社会服务意识和“儒商”,强调了政府管理的“道德”(存在以“道德”和“法制”混淆)。
所以,在《盘活》中,只有对民间金融的发展环境和管理和一些常谈式的建议——任何一个社会公知都可以侃侃而谈。在提出这些建议的时,作者忽视了政府和民间金融的“利益”——前者基于国家和人民的福祉,后者基于平等、开放、自由的服务百姓的生活需要,二者在这里产生了冲突,但都是二则本身形式权力和呼吁的合理性伦理诉求。而且,以上情形,容易引发二元对抗:政府监管机构担心民间金融地发展,其非理性因素引发社会动乱;民间金融则对政府监管机构对金融的垄断,掐死了金融系统的创新服务。在此,我们必须正视国家金融和民间金融二者是基于利益的这个本质性问题,二者对抗的伦理基础是来自国家意识和个人对平等自由追求财富的欲望。二者的冲突,在古代传统的中国,是以具有节制的文化来教育国家百姓,所以我们可以看待儒商文化的存在——儒商。这就必然与西方国家自启蒙运动以来所张扬的以满足人欲为根本的文化,有所不同。
“儒”是一种定语!如果,王千马将“儒商”作为中国未来的商业文化,不能仅仅停留于社会人的社会责任这个层次上——因为那是“人”之所以作为“人”的存在的必然条件。当我们在呼吁政府改变社会文化的生态环境的时候,当我们将“儒商”提出来作为中国商业的文化的时候,“儒”文化所携有的关于“人”的欲望的规训之精神,训练之术,都不应该丢弃吧?
在此,如果不嫌烦的话,有必要重申“商人”是“从事商业”的“人”,所以商人具有二重性——基于商业的德性,其必然趋利,但基于人,其则应该持守“人”的德性。
总而言之,《盘活》的民间金融百年历史梳理,我们读到了政府与群众的金融创业二者博弈,二者背后的利益驱动、诉求。如果说,读了这本书还有一些遗憾的话,那就是整本书在言及金融行业(也包括其他商业)的从业者,以及同情者们,他们更多还是一种外来的诉求,缺乏内在的真实的塑造。当然,皇帝臣子、后宫三十六院、现代职场、家庭的婆媳生活,这些影视的中国市场永远都有,因为导演、编剧、管理审核者、观赏者都陷入互相的恶趣味和互相的想象之中,犹如佛家文化的业,灯灯相传不洗,六道轮回不已。
2015/3/30
《盘活》读后感(四):在经济实体中看经济发展
齐祺
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那时候的警钟还在我们身边作为警钟时刻在响起。经济危机到来,很多经济专家学者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文献时,发现很多文献都不能真实地描述这段经济危机的来龙去脉。通过阅读之前的文献,却发现很早就有了这样的预言以及相关对策,那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我们也不必去考究《资本论》到底有没有像《推背图》那样的知未来能力,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参考价值确实是很大的。
同时,根据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研究,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经济下行风险、楼市风险、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隐忧。对于这样的隐忧,其实是贯穿于整个经济市场的,尤其是现在市场金融行业更是如此的繁荣,却对于民间金融的研究却是不多的。蓝狮子企业研究员创意总监王千马历时三年,从雷履泰、盛宣怀、胡雪岩到马化腾、马云,从日升昌到招商银行、平安集团、腾讯、阿里巴巴,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民间金融经济发展史。
如果想读懂中国经济的变革,就必须要了解中国民间金融的生长。这样的说法是不必质疑的。确实,印钞票不在民间,消费却是百姓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同时,有了消费就必须得有钱,那就必须有着活跃的市场,刀耕火种的时代早已过去,以物换物的时代也不会再将存在。因此,民间的自发式经济发展、盘活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只靠中央印钞机一开就可以掠夺民间经济资本的观念是行不通的。只有将民间经济搞活,才能促进整个市场的繁荣。
王千马的这本《盘活》正是从中挖掘出中国民间金融在这百年来的传奇以及智慧,在赞颂它们在牟利的同时,坚守信誉、积极服务民众、扶持实体经济、力促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并联手对抗外来的金融霸权的壮举。同时,认真研究了民间的“非理性”因子,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让中国民间金融逐渐由主体走向了边缘。随着中国经济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如何给民间金融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空间,让民间金融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如何重新厘定民间金融于当今中国之意义,本书给予了自己客观和理性的思考。
人民想让钱变得轻盈起来,就变得不是一帆风顺。在刚刚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想让“币制改革”来挽救中华民国最后的时局,却在阻挠和变相敛财中失败而告终,同时让中华民国不复存在,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要展望经济的未来,更要在经济实体的变迁中去寻找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脚踏实地和仰望天空来把脉经济发展趋势。
《盘活》读后感(五):去一次平遥,更能了解中国金融史
本书从1823年票号元年开始讲起,一直到当下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浪潮,前后近两百年的历史,资料详实,文字读起来也很欢,是本好书。此次阅读主要是看近代的金融史部分,1949之后的内容并未细看,还留待日后重读。
说到中国民间金融的滥觞与发展,山西平遥就是一个不可跨域之地。2月还去了趟平遥,与四年前相比,这次体会更加深刻。平遥古城内的票号钱庄镖局等等,都是谈及中国民间金融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影像。此外,我对票号的顶身股与银股的设置也非常感兴趣,主要是受到学术研究的影响。平遥不大,但值得多去几次。
作者认为,金融无论怎样发展,趋势都是想把钱“变轻”。1823年平遥有了日升昌,是为中国票号元年。票号的产生,意味着生意人不必再把成箱的银子打包运输,一张银票就能到各地取现。这使得以同兴公为代表的镖局日渐衰落。这种更替也是钱变轻的写照,无疑是基于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的必然选择。同兴公在平遥南大街,日升昌在西大街,如作者所言,历史在这里轻巧地转了个弯。不过,票号在进入民国以后也未能抓住转型的机遇,而相比上海宁波等东部沿海城市的金融发展,处于内陆的山西票号更愈加显现其劣势。
世道使然,也没什么可惋惜的,有历史的地方,连日落也貌似壮观一些。如作者所言,就当代发展来看,能够有一个古城,有一段可称道的商业史,这就能很好地发展旅游业,对于在其他行业并不占优势的山西中南部而言,这无疑是当地人维持生计的一笔巨大财富。
根据本书的叙述,中国民间金融的发展实际上与传统儒道佛的关系甚是紧密。一方面,尽管儒家思想体系下常常得出重农抑商的结论,然而也正是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使得商人的三观未走歪路,商业常常在这样的正能量中绝处逢生。另一方面,由于佛教鼎盛,香火钱常常使得寺庙的闲钱过多,和尚方丈都千方百计地想着如何活用这一笔巨款,所以导致在这个敬神拜佛之地,居然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存款、借款和典当于一身的半官方金融机构。其实这并不稀奇,想想西方的教廷、教堂、教会,情况也差不多,只不过西方的情况渐渐催生出各式各样的基金或财团,我们的寺庙却没有在金融业的后续发展中表现出什么比较有益的贡献。
《盘活》读后感(六):让民间金融“活”起来
大学时疯狂地迷恋《乔家大院》,一遍一遍地看。不仅仅是演员的演技精湛,更是因为片中介绍了清末明初晋商的鼎盛时期以及对于票号的介绍。作为商科学生,我兴致勃勃地看着这段金融历史,乐此不疲。票号,无疑是当代银行的“祖先”,但我却一直忽略了所谓调控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差别。我总认为,不论所有权归谁所有,在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经济背景下,发展轨迹不会有太大差别。然而,读过《盘活》,我才明白自己的学术是多么的不精通,而书中介绍的中国民间金融的发展、变化及思考,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盘活,意为采取措施,使资产、资金恢复运作。为何要盘活?中国民间金融遇到了怎样的瓶颈?而又该如何盘活?为解释这几个问题,作者王千马从民间金融的崛起谈起,从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谈到“广东特区”,宁波帮。由于人民百姓对于信用货币、汇兑业务需求的不断提高,这些民间金融应运而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和变革着。同时,作者也指出“儒家思想”作为文化的存在对于金融的影响。文中说,儒家塑造了民间金融的精气神。从《乔家大院》的男主角“致庸”的名字,也可以体现出儒家文化在民商中的渗透。
然而,民间金融却没有一直蓬勃发展下去,却越来越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状态。究其原因,便是“权重”所导致的。从《乔家大院》的电视剧中,便可以见到国家处于危难赔款之时,政府便伸手向晋商要金额不小的钱财。这对民间金融,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而国家银行的出现,无疑又是让民间金融雪上加霜。中国文化中对权贵的崇敬态度,也让民间金融在政府的打压下无从发展。然而,对于自由市场的发展,民间金融会比政府调控更具有价值和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现阶段如何发展民间金融便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逐渐兴起的各种宝宝类的货币基金理财产品,也正在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全民开始参与理财投资,让普通民众的钱“活”了起来;影响着各大银行纷纷跟进新的投资理财模式,让百姓有了很多的选择;也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方向的参考和启示。可以说,民间金融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开始崭露头角,跃跃欲试。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和方向,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另外,我想赞一下这本书的写作质量。目前市面上写商业经济的书良莠不齐,数量众多。很多书的内容都是人云亦云,没有自我分析,也没有总结展望,只是简单罗列数据,缺少论据地推想。而王千马,却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和书籍,并从中归纳总结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字字珠玑地完成了这一本《盘活》。任何对民间金融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书中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负责及专业的态度。而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分析也会提供很多启示和思考,让人们对民间金融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展望。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我真想毕恭毕敬地叫上一声王老师,来表达我的敬意。这本书,不仅仅盘活了民间金融,也盘活了经济类专业书籍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