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朱雀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朱雀读后感10篇

  《朱雀》是一本由葛亮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雀》读后感(一):深情而不是多情

  # 无剧透

  看到小鬼的推荐之后我就拿到了这本书,但很久都没有看,一方面忙碌中分给阅读时间恰好已经被别的几本占满,一方面我确实对这一代的华语文学有信心,并不情愿把“黄金”时间轻易交付于兹。

  巧合的一个下班路上,半路结完一本书后,一时不知要再看什么,就点点堂堂了这本。于是剩下的四十多分钟加上回到家后的二十分钟,看完了朱雀。

  还不错,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行文且算顺畅,在故事情节以外,还穿插了不少对城市地域文化的摄取和解读——如果没有足够亮眼的故事,那么让小说出群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拉取文化背景,这样做的作品很多,但能做到深切微妙需要很多掌控力;语言上也有值得圈点的地方,确能看出来是经过斟酌的。

  所以总体上还不错的这个评价多半是给作家的,文字中往往能够窥到写作者情感,在朱雀的行文之间我看到的是一位深情的更重要的是认真写作人——认真这个词似乎已经泛滥,以至于在使用其用来评价时显得不够郑重,然而一如“善良”,认真实在是一个极珍贵美好品质——我一向对认真的写作人抱有很高的敬意:在整个写作领域商业大众化和娱乐化快速迈进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地在写作初衷和写作过程中剥离市场倾向营销选择和大众口味,不营词造句,不迎合金元,甘于做一个寂寞甚至清贫的却坚守着文化初衷和文学责任的写作人,是值得珍惜的,更何况这位朱雀的作者又是一位显然在功底上也十分深厚的写作人。

  但是,总归有但是。

  有情怀的作家固然十分可贵,但作品的质量是单独考量的,有的时候通过作品去恰当表达情怀尤其是文化情怀,更加考验功力。

  在朱雀里就有这样有一个无关悲喜问题。故事情节和作家的表达诉求如何在文字中求得融合,是一件很考验功力和意志的事情。当一时过于侧重一方或作家的情绪流露稍重,割裂感就会搅扰阅读的人对整个作品的体会

  在看朱雀的时候我用的是泛读的速度,这样还数次被这种割裂感打断,我想如果按照精读节奏,割裂处难免会更多也更明显,这让读者难以维系沉浸状态。当作家向一般读者传送文化体悟的时候,如果想要取得读者的同理心进而保持传递的顺畅,作品就一定要尽可能稳定地维持沉浸感,一旦被打断,很难续传。

  我记得有一位诗人说过:我在热恋之中时是写不出好的情诗的。写作人最怕多情,最难深情。好的文字从来不是激情迸发的结果,而是经过精妙控制和提炼而成的。换言之去成就一部好的作品的作家之情感,从来不是陆地上明目张胆活跃着的火山,而是深海之中的滚滚熔岩。

  《朱雀》读后感(二):朱雀

  其实还没做好写书评的准备,只是刚刚看完,有些话想说说

  朱雀是本好书,读完才知道是作者的长篇处女作就更加赞赏了。在之前,故事还未开始的时候作者有圆的笔法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到了故事有所展现之时,文笔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于是故事的环环相扣又让读者深陷其中有些欲罢不能意思。到了最后,及至最后,哪怕是旧的故事已经讲完,但是为了让新时代的故事继续,作者还是将旧时代故事的人物命运在新时代中加以阐释。有人说这里有些牵强,其实牵强是有的,但是用另一种方式来理解,则是巧合,真的,故事的结尾,那个圆被划上,实在太巧。

  唯一觉得有些不满的是结尾,感觉结尾在“她”接过电话后就可以直接结束,因为那电话将会引发双重意。这样那个圆正好剩下那么一丁点儿缺口,让人去联想、回味、咂摸,乃至余音绕梁二三日不绝。可是写作之人在写到那种结局时难免都会有些觉得一刀切下去不大过瘾的劲儿吧,于是还是让“他”现了个身。当然,作者是并未想让他的现身来圆那个缺口的,可是既不是圆缺口也不是做装饰,左后却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了。不过想到一部写了将近五年的三十多万字的小说,作者的那点因“不过瘾”而造成的缺憾完全可以理解的。

  期待作者更好的作品。

  《朱雀》读后感(三):每一个人都是深渊

  毕希纳说:每个人都是深渊,向下看时,便会头昏目眩。我曾经将向下看,理解为“回忆”,回忆在生命征途上,居然犹如猛士般,激进。对各种美好情愫追求、对未来天真向往。是年老之后看了就害怕的。

  读葛亮的小说,感受到一种恐惧错综复杂的一切原来看上去竟然是一连串的巧合和单纯。而巧合是不是单纯的,这倒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

  “如此错综迷乱的命运,要多么高的智慧才可以安排得出来” 所以,小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写的。

  而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写作的资格,终究还是写了,于是让看的人心衰。一片片土地原本开出的应该是美丽精神之花,却被用来种上了杂草,这让人感叹,我们这个时代的丰富在于:写书的人比看书的人,而看书的人无从再看。

  但是,葛亮的小说,恰如暴露在荒原中的那株美好植物,或许不够成熟,却足以将它们与其他杂草区别开来。这样一个作家,30出头,他的才华让我嫉妒

  写这样一本书是需要勇气的,我看完后这样写,一个男性作家,青年男作家,写了三代女人的命运,冥冥中,有着血脉相连、命运相似意味。写了南京大屠杀、文化大革命毛泽东逝世,这些敏感的时代,和敏感时代下饥饿心灵~

  对其文字的评价是:有着莫言大气、苏童的阴郁、早期余华对命运的专研、摸索以及霍达的细腻沉婉。

  似一匹好的缎子,一路摩挲过去,触到凸起来的游龙惊风,于是感觉:这柔软中的疼痛比手起刀落更剧烈

  《朱雀》读后感(四):亂世裡的自強不息與盛世裡的荒誕不經

  南京跟我的故鄉距離並不遠,但北京、東京和西京我都去過,就是未有機會踏足十朝都會南京。看《朱雀》,驚覺正好是對這地方的歷史文化地理氣候風俗名勝民生民諺Logo和飲食等知識的填補。故事大部份發生在葛亮未經歷過的年代,用五年時間完成如此精密繁複的工程相信他必定花了極大的毅力搜集資料、整理和鋪排。在城市被改頭換面之前,重新捕捉南京的掌故,葛亮對故鄉的感情,令同樣是70後異鄉人的我敬佩萬分。

  《朱雀》是時代興衰與人物心態的輪迴交替。在舊時代裡,身不由己的葉毓芝,腹大便便,冒著槍林彈雨,拼死也要把他找到;一代名妓程雲和,為了保護無辜者的生命,作出偉大意志的無奈犠牲,在之後的幾十年逆境中鉛華盡洗,脫胎換骨,成為稱職的母親,更貼切的說,是奇女子;程憶楚被強暴後,逆來順受,跟強暴她的人結婚,為達成丈夫的心願,決定收養鄰家的私生子,凡事忍耐;無論當時環境如何惡劣,命途多坎坷,他們仍然積極過日子,正如雲和相信"這酸到最後,就是個「甜」字"。

  反觀新時代裡,雅可沉淪毒海,以"行為藝術"來自殘身體;魏建設非法經營地下賭場而被拘捕;李博士紅杏出場,造成無可挽救的傷害;酒吧以罌粟殼烹製鴨子頭作招徠;這些放浪形骸的生活,已容不下半點「酸」,令舊時代的宿命傳奇與新時代的墮落不羈,在插敘的鋪排下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強烈對比。

  該打的仗早已打完,但幾十年來,頹廢一直存在,只是它從眼底下轉移到心靈上。這到底是早生的人不幸?還是晚生的人膚淺?彼此可能都慨嘆自己生不逢時。

  《朱雀》是一本令我百感交集的小說,當中充斥了歷史的憂傷、詭異的巧合與人性的溫暖。一方面,大多數角色都是悲劇終身,甚至死於非命、南京大屠殺以及文革等觸目驚心的情節都令人沉痛;而鶴子回到南京為當年的受害婦女成立基金會作懺悔和補償,龍一郎卻不知道自己幾乎造成隔代亂倫,他倆人的出現,令巧合近乎孽緣。

  另一方面,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裡,溫情還是滿溢的:兩代母親都在困境中救了落難的嬰孩;海納替亡友的女兒作償還;老魏為了沒有血緣關係的兒子而犠牲生命;國忠一輩子守護著異父異母的妹妹,甚至她的女兒;還有芥川的澤蘭湯、國忠的紅糖芝麻餡的包子和黃銅髮卡、雲和的松鼠魚和九層糕(兩頭小牛和一隻羊)、忠叔的梅花糕、以及副局長對李博士的不離不棄等,都成為苦中一點甜,可見葛亮處理這千絲萬縷的角色關係時的一絲不苟。

  看完第十五章後我停了下來,畫了一幅"朱雀流轉表",追溯那一枚朱雀到底從何時出現。印象中,年輕的軍人沒有留下過什麼,於是像玩尋寶遊戲般;過程中發覺,每次朱雀的出現,都是一幕觸動心弦的畫面,同時又驚訝自己竟曾如此視而不見。這一枚朱雀,大半個世紀活在黑暗裡,盲目地穿梭於三代男女當中,從"金色的小雀"變成"斑斑銅綠",直至輾轉跟打造者在同一的經緯線上重逢,終於給擦亮了眼睛,看見千禧的來臨。新世紀新希望,多奧妙的安排!誰會想到牠一直擁有著火焰般的眼睛?我有點捨不得把它讀完。

  《朱雀》是我首次看葛亮的作品,也是我在2010年裡最喜出望外的收穫,它已穩坐家中書架上重要的一席位。

  《朱雀》读后感(五):流離的朱雀

  「這時候,他隱隱已有感覺。

  在這城市的盛大氣象裏,存有一種沒落而綿延的東西。

  這東西的灰黯與悠長漸漸伸出了觸角,沿著城池的最邊緣的角落,靜靜地生長,繁衍。

  或許,是見不到光的,並非因為懼怕。而是,為了保持安穩的局面

  因為,一旦與光狹路相逢,

  這觸鬚便會熱烈地生長,變得崢嶸與兇猛。」――《朱雀》

  我似乎總是在閱讀一些跟城市秘聞有關的書籍。這樣的書籍帶了濃重的年代感,穿越了厚重的時間與歲月,攜帶了潮濕的甚或是隱隱約約透著腐朽的氣息迎面而來,席捲得人招架不住

  歲月比當下來得沉穩,或許是因為一切一切的塵埃都早已經落定。而當在文字之間逡巡,這些塵埃就又迅速而輕盈地飛舞起來四散逃竄而去。她們帶著不屑一顧的矜持,又藏著極其難纏的羞恥,如同這許多個傳說裏的女子,真真假假,早已經分辨不清。而只待留得一雙清亮的眼睛,恒久地立在時間裏,看著這條關於宇宙洪荒的河流一直亙古不變地行進下去,而有的命運終結了,罪孽與救贖戛然而止。有的命運一代代地重複,於是便有了《朱雀》。

  這是一個關於南京的故事。

  事關南京,雞鳴寺的櫻花是我對其最大的渴望。只因我早早地便知道秦淮河的輕歌曼舞早成了回不去的過眼雲煙,而那關於廢都的尷尬身份又夾雜了許多人說不清道不明的遺憾。

  只這些都停留在表面上的印象,終究構建不出一個具象的南京城。

  於是我找到了《朱雀》。

  這是一本多少夾雜著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作品。

  華僑少年許廷邁迷失在了神秘幽遠的夫子廟,遇見一個古董店裏無所事事冷清清的少女。他們理所當然地相愛,跨越了種種的隔閡與誤解,進入彼此都覺得陌生世界。這一期平靜直到銅朱雀的出現,於是一份代代相傳的命運便這樣在紙上漸漸鋪陳開來。

  讓我們回到1923年,回到這個故事最開始的地方。葉毓芝來到了陌生的南京城,那時她尚是天真溫暖的孩童,三年後她成長為亭亭玉立的少女,家中殷實,行醫的父親算有聲望,收了日本人做學徒,哪里曉得竟是“引狼入室”。1926年葉毓芝成長為亭亭玉立的少女,與芥川熱戀。然而戰爭爆發,在戰爭前夕她不顧一切地要為愛付出,最後生下一個女嬰,芥川卻效忠了他的天皇,去了不知名的遠方。

  南京大屠殺中葉毓芝被辱慘死,她的女兒輾轉由妓女程雲和收養,取名程憶楚。時間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憶楚已經是大學生,愛上僑生陸一緯。然而動盪的歲月來臨了,陸一緯被劃為右派,發送到了命運未蔔的北大荒。“文化大革命”爆發,程家無從倖免,雲和自殺,憶楚下嫁給強暴她的一個工人。“文革”結束,憶楚守了寡,舊情人陸一緯卻又不期然的出現。他們一如從前地相愛,然而愛情在現實面前顯得如此不堪一擊。命運一代代地輪回,最後降臨到他們無從得到名分的女兒程囡身上。雅克、許廷邁、未婚先孕的孩子、死亡、離別。

  一切就又從頭開始。

  一切都不曾為了這樣沉痛的眼睛而停止。

  這故事多少帶了為圓而圓的做作,歷史的穿插之間生硬得好似能聽見金屬相互切磋時刺耳的聲音,甚至於讓人無從分辨接下來登場的人到底是這一代,抑或是以為已經終結的上一代。

  因為她們本來就是極其相似的。

  我曾經說:Ángeles Mastretta筆下的女性就像熱帶雨林中積極向上的植株。她們對於陽光與雨水的渴望促使她們以一貫堅韌的姿態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與愛情,在動盪的亂世中如同崩裂的漿果,帶著新鮮凜冽的香氣,比起Colleen McCullough創造出的女性角色更合我意。

  然而在葛亮的筆下,我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的形象。那與之前接觸到的許多女性是不一樣的,她們有著溫婉善良的一面,她們爲了愛情不顧一切的同時又總是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命運共同體。她們的愛情不得善終,她們無從選擇的同時以不等待的姿態完成了對一段愛情最永恆的忠誠。

  她們隱忍,她們的哭泣總是在絕望的時刻才如同洪水猛獸一般地爆發出來。她們不將愛與不愛掛在嘴邊,她們被命運折磨摧殘的同時依然懷揣著對至愛之人最後的良善之心,那是一個溫潤的姿態,像是固定的一個母親的形象。

  而這就是我對于東方女性最由衷地讚美、欣賞與理解。

  把一個故事綁定在一個狹小的地點集中延伸地敘述,是對於一個城市進行解讀最慣用的方式。直截了當地把一切都血淋淋地挖出來擺在攤上,任你挑挑揀揀,我自列陣在前大聲吆喝。反正誰不是這樣的一個人,生了,活了,死了,埋了的。

  所以簡單的帶來清晰的,清晰的帶來痛楚的,痛楚的帶來長久的。於是爲什麽我們總是對這樣的書感到著迷。

  《朱雀》的細節經不得推敲,畢竟只是一個三十歲年輕人的下筆。事關于某些太敏感的話題,仍然要讀筱敏的《倖存者》抑或是季羨林先生的《牛棚雜憶》更加叫人覺得記憶可靠。

  而關於那樣太過脈絡清晰的命運,便叫它永遠地存於一段歷史之中,或許真實或許虛擬,但因著太過殘酷所以終究不願屬於你我。

  六朝煙水,盛世流離。南京也只是南京,做不得別的地方,做不得別的女子,做不得別的其他的一切一切。也還好,它如今只是南京。未化了那隻銅朱雀,帶著洞悉一切悲天憫人的冷漠眼睛,抖落一身稀稀落落的銅屑,飛到了別的什麽地方。

  《朱雀》读后感(六):就看看。。。

  1。开始时扯得还挺正常的,扯到后面扯到南京大屠杀我就烦了。。。不过虽然看了很久,可是为了我热爱又痛恨的南京,最后还是翻完了。。。。就说不能随便看现代文学吧,以后看超过300页的内地作家都要悠着点儿。。。

  2。所有的人和事在这里都是个圆,不是圆的最后也硬变成圆了。

  3。为了加历史而写历史,算计的太精心了。

  4。最后的最后我嚼得这个小说还蛮适合卖给投资人去拍电视剧的,肯定倍儿受欢迎。我连宣传词都想好了,就叫——废都往事!然后再找些什么范冰冰啊陈坤啊周迅啊刘烨啊孙红雷啊啥的没准还能整出个最新版金粉世家+永不瞑目呢!再剪一个气势磅礴又戏剧冲突强烈的电视预告片加上大气又悲伤的音乐一配,保证收视长红!

  5。好打抱不平的人肯定会说,真酸,说这么多你能写的出来吗?是啊写不出来,我就看看,所以我就一看看的命啊。。。。。

  干嘛还非要评价?我本来不想评价的是豆瓣非要叫我评价的,只好两个星了。。。。真骚瑞。。。。

  《朱雀》读后感(七):朱雀桥边夕阳斜

  《朱雀》讲的是南京的近代史,也是叶毓芝、程忆楚、程囡母女三代的故事。深闺有女初长成,街闻巷知人未识——叶毓芝作为鳏居的“齐仁堂”老板叶楚生的唯一的女儿却寂然长大。是血溅桃花扇的烈,也是秦淮女子的痴,叶毓芝与药房伙计日本青年芥川君私通,在1937。芥川远走他乡,父亲生死未卜,毓芝举目无亲。娇小玲珑心却也是宠辱不惊的范儿。毓芝去找芥川救父亲,却惨死在南京城,被一番糟践之后却还是延续了血脉,生下了程忆楚。

  叶毓芝的故事再香艳也无非是富家千金私通伙计,家破人亡的传奇;可收养了程忆楚的程云和却是现代版的李香君。艳冠秦淮两岸,却也难逃劫数。为她赎身的陈旅长没能守护她,却留下了遗腹子;救了抗日士兵被日军迫害的她,却没能胜造七级浮屠。洗尽铅华呈素姿,纵是再低眉顺目,也还是误了卿卿性命。从南京大屠杀中逃生,在天灾人祸中存活,可还是在文革中被清算,一日为妓,终生是娼。

  程忆楚,纵是再顽强的生命,也难逃命运的一再开玩笑。和侨生陆一纬恋爱,陆被划右派流放北大荒。等待爱情的程忆楚却被母亲以爱之名“保护”起来,最终被好人老魏强奸,匆匆结束了等待,却开始了无尽的煎熬。婚后无子嗣,其中故事难以尽述。老魏惨死,陆一纬回来了,却变成了秦国豪。怀了陆一纬的孩子,却只能看着秦国豪为他人夫。

  程囡,先是和外籍间谍的中年男人同居,后因此被退学;再是开赌场被查封,期间和苏格兰裔留学生许廷迈相恋;再是遇见芥川君的儿子,几近乱伦;最后却怀上了吸毒致死的雅可的遗腹子,而被告知雅可HIV阳性。

  命运的车轮回转一圈,却还是上演同样的故事。太阳底下无新事,可也太无新意,上帝甚至懒得去寻找另一个家族来承担这样的悲剧。

  想起王安忆写上海的《长恨歌》,同是写一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女人,王安忆写尽十里洋场的诱惑与甚嚣,葛亮却写的是浮华褪尽后的沧桑,对着残垣断壁,想象当年的声色犬马,应更胜一筹。

  六朝古都的南京是磨难和屈辱,更是隐忍。《废都》却真真是西安的颓废与落败,更是意难平。把美好的事物撕裂给人看是悲剧,可有些悲剧让你徒然绝望,而有些悲剧里却有掩映不住的草长莺飞,内里是蓬勃的生命力。《废都》是前者,《朱雀》就是后者。有人说,女人是感性思考,理性行动;男人是理性思考,感性行动。这也就是《朱雀》里那些女人们为何一再飞蛾扑火地爱上一个人,屡屡受伤,却总义无反顾,也是她们不断重复独自抚养遗腹子这一命运时的果决与坚定,她们总是充满希望,即便是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也要坚定勇敢地爱。

  溽热的南京城,那些眉目疏淡的女子们,低吟浅笑……

  《朱雀》读后感(八):看《朱雀》

  开头第一页就是“洒金的字”,骇然,看下去,似曾相识的文字,比如,迈克——作者对他的喜欢从文本中得到了证实;比如,董桥,想起他的一篇文字,抒发对老北京的幽思,说要去“喝一碗豆汁,吃一碟炒肝”。 一切艺术品总要考虑受众,就像伟大领袖在延安总结的那样,“到底是为谁服务的”。像以前的冯小刚,他拍电影是给中国老百姓看的,而当时的张艺谋,关注的是三大电影节的评委。 中文系博士的葛亮,他的小说是不是为王德威这样的哈佛讲座教授、或者苏童朱天心这样的文学大家预备的,我不敢确切,但肯定不是为我们这样普通读者服务的。 小说写的是南京,除了之前常说的几句脏话对应出文字外,比如韶,比如一屄屌操,此外,我并不认识这个南京。 葛康俞这个名字熟眼,查了下,他的书看过,是在控江路上一家很有意思的小书店买的,同时还买了谭其骧的书,因为那个书店就去过一次。

  《朱雀》读后感(九):宿命与轮回

  昨晚看完了《朱雀》。关注到这本书,来自于几大读书网站的力推,看过后扫扫书评,才知道这是葛亮在30岁的作品。如果说刚看完对个别地方有些微词,也因作者在如此之年龄,写出如此之作品,感到十分之佩服。

  写完这篇书评,就准备去看另一部《北鸢》了,好像也是民国背景,更加好奇、也更希望有不同的写法。中国人喜欢向过往看,包括我自己,喜欢也习惯了看历史、看过去,但我其实更期待看到未来的东西,起码是基于历史落于当代或未来。这是一种能力,亚洲人或者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多不擅长,为此十分羡慕外国人的想象力,好像我们陷于故纸堆,他们才是未来的开拓者,呵呵,有些偏激了。

  谈谈对书的感受吧。

  还是一场关于女性的宿命与轮回。或许因我是女性,对此格外敏感些,而南京大屠杀、文革,不过是为了凸显叶毓芝、程云和、程忆楚、程囡性格,将其宿命嵌套其中的特定场景而已。这三辈母女,都是外冷内热的性情,看似疏淡、冷静,却在读者措不及防的一瞬间,将自己、将命运、将人生定格,从叶毓芝开始,说奋不顾身的勇敢也好,说不计后果的冒然也罢,个人的宿命到引出了三辈的轮回,毓芝可怕的结局,楚楚在一炜葬礼上的怨恨,程囡的颓废和游离,都是我不喜看到的。可如何是好呢,应了一句老话,性格即命运,母女三辈实在太巧合的在与男性的交往中折翅跌落,相像到没有新意的地步。

  我喜欢程云和。好像她也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在我眼里,她是近乎完美的。要说漂亮她更漂亮,因为她有风情;要说智慧她更智慧,她的智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要说大气她更大气,她能付出也能屈膝;要说凛然她更凛然,无论哪种离开都做得极为漂亮;她貌似应该是无情的,因为经见了风月与多情,但她却是最有情有义的一个,陈旅长一去不归,她临死前不忘念叨一声,为楚楚更是极尽所能。我总愿意靠近她洗尽铅华后的温暖,那是多好的一个母亲,一双儿女,一个家;我不忍看她为保住楚楚所做的自毁,暗暗隐忧且一直期望着她能善终。应该说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上是非常成功的。

  朱雀是一个象征,属于三代女性和她们的爱人,最后回归到最初的作者手中。所有的一切都串了起来,因果人物粉墨登场,总算有个交代。这是当前好多小说的通常做法,就像以抗战和文革为背景一样,大变革才能引燃新故事。

  《朱雀》读后感(十):于朱雀桥边的绵延叙事

  作家葛亮说:“我要在纸上留下南京。”于是,有了短篇集《七声》,大约尚觉不够酣畅,在对这座城的摩挲砥砺与回味涵永中,长篇小说《朱雀》出现了。虽说,归去未见朱雀航,但透过这绵延的叙事,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依然摇曳可见,作者心间“我们的城池”隐约其中了,且有着悠长历史与凡俗日常相互交织的底里。

  三个时代,三代人,一座城,葛亮的野心不可谓不大。《朱雀》以苏格兰华裔青年许廷迈在世纪之交来到祖籍南京求学,偶遇一个叫程囡的女孩子为起始,引出了近一个世纪的城与人的传奇来。故事是复杂的,但脉络却可由程囡的外祖母叶毓芝、母亲程忆楚与程囡自己这一线性结构串连而起,曲折有序。作者的绵延叙事在写人,亦在写城,这其间有其对现时的个体感知,也有之于历史的传奇想象。

  “在规整的时代长卷之下,隐埋着许多断裂与缝隙,或明或暗,若即若离。”作者如此表述着城与历史的关联,而《朱雀》这漫长的故事也正是透出为时人视而不见、却在时光的敲打下渐渐显现的“断裂与缝隙”来。书中的女性人物均个性鲜明,具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与魄力,但在大时代的无情播弄下,终湮没于这座城的荒烟蔓草间,一切的美、一切的色彩为尘土所掩盖。大约在秦淮河畔、朱雀桥边,美好事物的毁灭宿命在历史时段中阅之许久了,似乎已烙下一个轮回的印记,《朱雀》中的故事也从容地汇入这座城的传统诉说范式中。

  不过,葛亮作为新一代的书写者,虽有对历史脉息的承接与浸染,却也有着自己的观察与体味,那就是于南京旧都金粉气之外的日常凡俗性的着意刻画。这一点,作家叶兆言早在《夜泊秦淮》中即做了充分展示,那种秦淮河边市井味道对金陵的风雅红尘自然是一种有意味地消解。想来葛亮对此曾有学习借鉴,但亦步亦趋是不必要也无意义的,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书写方式。于是,我们在《朱雀》中看到这种日常凡俗性有了新的底色,因为这种“寻找与走访”,是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在原本以为熟识的地方,收获出其不意,因为偏离了预期的轨道”。在这样一种视角中,这座城的当下与历史融汇在了一起,时代漩涡与“人之常情”并置,焕发出别样的神采来。

  许廷迈是出生于苏格兰的华裔青年,南京对他来说,既是他者却又有着父辈的渊源,于是,他在这座城的游历就有了双重的意味。秦淮河、夫子庙、乌衣巷、玄武湖等在许廷迈的眼中,有着切切实实的当下感,而历史的影子也在其脑中影影绰绰地浮现,因为对这座城知识的缺少,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而由他引出的女主角程囡宁静的外表下暗潮涌动,恰合这座旧都的某种脉息,不过“是非漩涡”里的女孩儿却把处于是非中的生意经营出了日常味道来,脸上的一颦一笑,手中的一笔一划,完全淡然处之,现出在这城生活的人的另一种性情来,自然,也是这座城的性情。而对这种性情的集大成者是程云和,作者也说,“她那种通达,那种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中的风度,处事的游刃有余,在世故中又保持着一种纯真,这些都是这个城市的品性”。其精神的高贵体现在虽历艰辛而不折,返身入尘俗,即是素手素面,打理出一个洁净的生活局面来。人如此,城亦如此。

  而葛亮对“我们的城池”之认知却并非到此为止,雅可这个人物应运而生。雅可颓靡,却有才气;有活路,却止不住下陷与沉沦,仿佛一个“游魂”,对,我们可以想到,历史的“游魂”。葛亮用雅可勾连起金陵旧都的悲剧魅影来,有着历史的印记,也是当下都市的某种现实生态,而更重要的是现出这座城的复杂多元,以及传之弥久的历史毒素。金粉之地不是白叫的,虚无与沦落在新的时代以新的影子游荡,驱之不净的颓废,却又有着一种无可名状的魅惑力,引人沉迷,亦给这城带来“一道心照不宣的伤口”。

  如果要挑剔这部作品的话,却也有一个关涉整体结构的问题。评论家王德威说《朱雀》的“故事情节刻意求工”,其本意未必是批评,但我想这也说出了此部作品的一个特点来,即作者创作立意的痕迹过显。同样是“说城”的小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刻画人与城的关系时,笔随人走,浑然无痕;而《朱雀》,书中人物和标志性意象金饰朱雀均有设置的意味,笔时随“意”走,不免“求工”。不过这是对一个年轻的小说家把握“鸿篇巨制”的更高要求了,毕竟,《朱雀》为诉说“自己的南京”已展现出很好的气派,留下了不可忽视的瑰丽之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朱雀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