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0804》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3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0804》读后感(一):应该追求什么
《贾格尔、列侬与1968 张铁志》音乐真的有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在目前的流行音乐中我看不到这一点,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无病呻吟,不会去想革命啊,呼吁人权啊,呼唤改革啊。这个社会是怎么了,人人都这么辛苦工作忙碌是为了什么,还有理想有追求吗?是为了自己活着吗?
美国完全没有像林达书中描述的那么自由,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中国自由。没有示威的社会真正的是和平的社会吗?抑或是人们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不会发泄出来,这样的堆积会不会造成后果。
《“二楼书店”辗转二十年》原来一个书店里默默无闻的一个老板如此其貌不扬,但是却是一个如此有思想的人。他可以完全自己负责去出书,装订书本封面。虽然通往书店的楼道是那么昏暗,但是这个书店却是人内心的一盏明灯。最后他死的方式让人潸然泪下。在世界的很多歌小角落,人人默默为自己的理想执着奋斗着,但是社会没有那么美好,会欠债,会关门,会停业,会越来越潦倒。这是失败吗?
就如《八月的乡村》里那些奥运冠军,他们背负的真的不只是一个人的荣誉,我们面对名次时很淡然说着不要在乎,可是他们能不在乎吗!他们的名次直接决定了他们家庭的未来,还有那些为他们付出无数的亲人的生活。中国的体育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拿了一个又一个的金牌,只是一个生存工具而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全民体育这个概念怎么样才可能普及呢。
《旧时女子》这一章第一次看到了这么评判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是啊,梁山伯真的好懦弱,一直以来都是祝英台在掌握主动权在寻求自己的爱情。很佩服祝英台在那个社会环境下的勇气。中国人面对不能自由追求恋爱的环境,只会将理想寄托于下个来世。女性花心就是水性杨花,但是男的就不一样,一直以来为何女性地位就是那么低。没有追求自由恋爱的环境。
《读库0804》读后感(二):荒诞的美丽世界
这次的三本书是为了寻香港的“二楼书店”而定的。依着去年的记忆终于寻到了《读库》的0804期,是一篇唐铮写的《“二楼书店”辗转二十年》。这里的故事记录了香港二楼书店的代表人物青文书店掌门人罗志华,二十年与书为伴的漫漫历程。二十年寂寞又丰盛的路。他最后被埋葬在自己搬来搬去仍舍不得打折出售的书海里。在纪念罗志华的文章中多次出现一部书的名字《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捷克作家博・赫拉巴尔的作品。主人公是一个废纸回收站的工人,终日在肮脏潮湿的工厂里操作压纸机,将废纸和旧书压扁回收。这样卑微的工作却没有淹没他的灵魂,反而给了他阅读的契机。那些被人遗弃的旧书成了他的珍宝,如饥似渴地读着,让贫苦的身体沾满了书香。就这样,他读了一辈子的书。最后,被工厂解雇的时候,他抱着自己心爱的几本书跳进了压纸机里,开动电钮将自己和书一同压碎,融为一体。
人们觉得,这似乎也很贴合罗志华一生的写照。过于喧嚣的孤独。盛大的孤独在孤独里开出了繁盛的花朵。我也去找了这本书,然而几乎无迹可寻。当当只在部分区域有货。孤独和其所创作的,看来很难是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利益。人的一生或为利益做事,或为性情做事。现在的社会价值取向却用力鞭打着人们趋同,都向着利益做事。我们还有多少力量为性情做事,为公义做事?我们气喘吁吁被利益压弯了腰的身体还能探寻真理吗?我们还需要真理吗?还有多少心灵在乎这个?
最后我买了博・赫拉巴尔的另一本书《河畔小城》。这是第二本书。
初雪这天的第三本书是《藏书记》。后来发现和《读库》同为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恍然笑了,看来书也是有频率有脉动,惺惺相惜的。
女作家赵淑侠这样描写她在瑞士的阁楼书房。“直到有一晚去关阁楼间那两扇不算大的窗子,忽见一轮淡淡的素月高悬于漫着薄雾的天空,茫茫静夜像是深不见底的海洋,透着极度的阴霾和沉郁。对面山头上的两盏信号灯,有如洪荒时代太古兽的眼珠子,火似的从无边的苍灰里闪出两点殷红,诡秘得叫人的思想追不上。我被这份动人心弦的凄美所震撼,初次发现这个高居阁楼之上的简单书房,有其特殊的一面。于是舍饭厅而登三楼,回归书房。”
读到这儿的时候,总觉得这“阁楼书房”和那“二楼书店”也有某种惺惺相惜的味道。同样有着离地三尺微微浮于现实之上,贴近理想的味道。理想也是严酷的。总需要人们和现实的物欲保持一定距离,才能扩展心灵的疆域,摆脱束缚与局限,获得自由。心灵的自由,何其珍贵!
《藏书记》收录了许多名家关于书的轶事,是一本合集。其中不乏大藏书家的故事,富豪型的,清贫型的,玩家型的,文人型的。这又让我想到罗志华,他是属于什么类型呢?作家叶辉在纪念罗志华的悼文中写道,“在我看来,那是一场很不公平、也很不聪明,但非常了不起的‘一人战争’。”是啊,一个人的战争。他大概应属于纯粹爱书的类型。也许只有真正爱上了,才会在战争中甘愿为其死的。死也不能分开的,唯有爱。
还应一提的是,罗志华不仅仅是普通的书商,他还是出版商。青文书屋在香港是有出版权的。他作为出版人,曾出版过许多作家的第一部作品。让那些青涩时代的文人踏出了纯文学领域的第一步。为了出这些心爱的又没有多少商业效益的书,他负债累累,甚至不再去印刷厂印书,租借复印机自己打印单行本。他一个人支撑起的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图书在香港多次获奖,这也许算是孤独中最大的慰藉吧。
在唐铮的这篇《“二楼书店”辗转二十年》的最后,是一张图,画面里是一堆堆摆在货仓里的书。他写道,“会有那么一天,这些曾被挪来移去却无人欣赏的书会被重新摆上货架。”会有人期待着那一天吧。总还是有人在乎的。在这个美丽的荒诞世界里。对不对?
《读库0804》读后感(三):买书、读书
这几天有点空,为了即将到来的多个假期做准备,逛了逛书店,破费了几百元。
除了工作需要,也买了几本闲书消遣,有两本属于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一个是老六的读库0804,一个是王军的《采访本上的城市》。
老六的《读库》已经不用多说,我介绍过了N次,与其说老六的读库是书,其实更像杂志。双月刊,中篇。除了不是小说,像极了我年轻时喜欢看的《中篇小说选刊》。若干年后,我才知道张艺谋也曾像苍蝇一样踪着国内这几本纯文学杂志(还有十月,收获什么的),只为的是发现好剧本的坯子,无他。
所以,如果从杂志的角度上看读库,判断是否可读的视角就和书籍不一样了。对于读库来说,每本书大概10几篇文章,我的期望是过半数就值回书价和阅读时间。这是我现在的感觉,以前略有不同,对老六的标准比这个高,所以我一直没有成为老六的订户。现在想想,有点可笑,我可以花一百块钱买一本书,只为书里的一个公式,难道不能对亲爱的老六更宽容一些吗。
所以,看完了0804,我成为了读库09的订户,当然是有代价的,明年不会续订看了10余年的三联生活周刊了。这没有什么损失,三联还能说“人话”的几乎都有博客,靠着google reader的Rss不会错过。
再跑一题,明年也取消了另外一本杂志的订阅,这本杂志我也看了10几年,从改版到中间更换内容合作商,可以说是久经考验。而且,认识洪波也拜托这本杂志,当年我为这本杂志写稿,洪波办另外一本杂志需要作者从而找到了我。取消这本杂志的订阅倒不是说杂志的质量有所下降,主要还是和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相关,有时间,似乎可以专门论述,对了,这本杂志就是曾经叫PC magazine,今天叫PC professional的个人电脑。
回到读库0804,以下几篇必读:
《科人往事》——萨苏
《“二楼书店”辗转二十年》——唐铮
《老电影笔记》——小白
《那个硕大的飞碟》——陈腊
萨苏的这几篇文章其实他的blog上也有,至于其他的文章,你不想买书在书店里站桩读完也不会觉得累。
至于《采访本上的城市》,已经上市很长时间了,凭借《城记》,我丝毫不怀疑作者和三联的眼力。但一直困扰的问题是时间和价格,这次也豁出去了。像《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这类书,算是畅销书,但是属于文化人的畅销书。不论观点对错,他们其实更应该给“没有文化”的人看。譬如抽95至尊的那批人,可是,这些书只能成为YY,什么时候才能影响到现实生活,我很怀疑。但我希望它不只是在坐而论道的“知识分子”中畅销,所以有机会还是要推荐一把。
回到买书和读书,书价确实是贵了,原来没感觉。但其实,这年头什么不贵呢?停在第三极书店地库的车,在我逛书店的这段时间里,就消耗了25块钱,快赶上一本《读库》的价格了。所以,钱在时间面前,还是显得很脆弱,买书如此,读书更是如此。
《读库0804》读后感(四):流水行云│事关《读库0804》
引言
“流水行云”原是我几年前出差时给爱人小牛所寄明信片的总称,不过是自嘲“流水账似的边走边说”,是汇报,也是自白。2008年7月整理访书翻书日志时,想着这题目挺适合的,便拿来一用。现在挑出有关《读库》的文字,按各辑出版时间重新排序(原来是随翻随写),写作时间附于其后。诚如网友所言,“现代信息繁多,不可能每个人擅长每件事,书籍不再是‘我宣扬你接受’的单方模式,网络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交流可能,大家共同进步便是!”我将有关《读库》的文字整理发布于此,便是意在与同好互动。今后若有新篇,将陆续增加。
《读库0804》(张立宪主编,新星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记得读完《读库0604》,对刘芳的《天堂鸟飞过》印象颇深,不禁猜测:“老六会放过北京奥运会吗?如果《读库》要关注北京奥运会,会从哪个角度切入?志愿者吗?”现在结果出来了,老六自然没有放过(让他有些“窝火”的)北京奥运会,在《读库0804》里,他选择了《体育画报•中文版》记者的《八月的乡村》,绕过参赛选手,关注他们的家庭,展示荣耀、拼搏、感动、勇敢背后的开销、负债、生计、贫穷。可贵的是,记者的视线并未仅仅停留在获得金牌运动员的家庭,所以读者的感受也非“鸡犬升天”一类。“解决不了运动员出路,最终将吸引不到最优秀的运动员充实这个行业,除非是内心麻木或弱势群体的人,无路可走,才会选择这条路。财政不给钱,可以找企业,说不定反倒能让运动员吃得更好、锻炼得更科学、聘任的教练更优秀。顾中华直言:‘无非是解决全国那么多官员的去路问题。最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的人,就是那些正在舞台上的人’。”所言极是,然而现实是,即便解决不了运动员出路,依然有大量的人前赴后继,加入这个行业,只因弱势者甚多,为改变命运,值得一博啊。说句题外话,本专题照片全部彩印,意味着有五个印张四色印刷,占全书的四分之一,老六此次投入可谓大矣。
《读库0804》里与我最亲近的文章,是《“二楼书店”辗转二十年》,缘于自己五年的书店生活。我深深理解经营书店的艰难和可贵,由罗志华可见许多熟悉的身影。如今身为读者,又能怎么办呢,只有多去那些身边的书店多买两本书了,这样总比在其关张之后的一声叹息来得实在吧。本辑打动我心的文章,还有《廖冰兄:侠骨童心》、《电影编剧的秘密》、《那个硕大的飞碟》、《旧时女子》。
挑俩刺儿。P22“361”应为“361°”;P95“学地不好”和“养兔子地”中,两“地”分别应为“得”和“的”;P176“的回忆录;还有什么天桥八大怪”应为仿宋体。【081107】
《读库0804》读后感(五):《读库0804》摘录
《旧时女子》
有一段逸文说:当了总统后的克林顿,在加油站看见希拉里大学时一个崇拜者在给汽车加油,他不无得意地对希拉里说:“你看,当年如果你选了他,今天你不成了加油工的妻子?”希拉里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如果当年我选了他,那么,今天坐在美国总统座车的人不是你,而是他。”
我觉得这样的逻辑是成立的,向希拉里这样强势的女人,无论嫁给了谁,他都会鞭策对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直至她满意。被她看上的男人注定会成功,作为白宫第一夫人这个超级贤内助,她是完美的。像这样的女人,男人遇上她会有种自我提升的感觉:自从和她在一起后运气就顺了,过五关斩六将,挽狂澜于既倒,走上了中彩票发家致富的一生。
找到那棵树的时候,起先你找到的也许根本不是树,而是幼苗,他要一早就是树,早被人抢走了,所以眼力对于女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嫁人就是赌博,它并非是玩老虎机撞运气,而是买定了就不离手,要有充分耐心----我很看好你,你不要辜负我。
《读库0804》读后感(六):拿得起、放得下
1
偶然在一份推荐书单里找到了《读库0804》,还是比较奇怪:早知道一个叫张立宪的人编辑的这一套书,但是把套书中的一辑进行推荐还是很少的。国内图书策划界招数很多的,张悦然出《鲤》系列,郭敬明搞《小时代》,虽风格鲜明,哪一期好的估计读者不见得说得出。
必有出色之处。
2
买来读毕,符合我对于张立宪、杂志书和读库二字的想象:317页收纳十一篇涉及体育、影视、历史、记事等方面文章,难说篇篇精彩,但总有几篇让人震动、值得拒绝,完全摆脱了作为杂志的肤浅策划、走马观花,以及作为个人专著由于专注造成的思维促狭。后来从兰小龙专访里得知,《团长》里的张立宪就是他取得这位朋友的姓名;王三表博客里常常拿来制造笑话的二位之一老六也是张立宪了。原来他和写书的、搞杂志的都很熟。所以克服了他们各自的缺陷。
3
记忆里最早的杂志书还是在上学被教辅虐的时候,一个叫天星教辅的集团——他们将mook概念引入教辅出版领域,独创了mook教辅的核心品牌——《试题调研》及《金考卷》——给我的印象是,把教辅大部头拆散了卖,把试卷一张张摞起来卖。mook就是magazine+book的意思。但这么好第一个图书策划概念愣是让教辅领域抢先、运用最后搞得所有人印象不佳,唉。
后来知道国外真是有mook这个概念的,李敖在话语环境艰难时期稿千秋评论系列大致属于此。《独唱团》其实也算虽然孑然一身吧,国内最好、最早当属郑渊洁的《童话大王》那才是一个人的杂志。但算起来,老六的《读库》应该是最切合这个概念的作品:个人认为,mook的制作上,编的意义要大于闯作。同时,要保证稳定的发行。做到这一点靠一个人其实特别难:要有眼光、有品味、有经营,所以,老六真的可以。
4
回到这本《读库0804》,重点推介唐铮的《二楼书店辗转二十年》,讲述在香港一个书店老板的颠簸生平,爱书的人看后难免落泪;《那个硕大的飞碟》一文在絮絮叨叨中普及了一遍DVD的常识,《老电影笔记》一文观后,除了会心大笑,难免让人琢磨作者小白到底是哪位语言大师?这字里行间能闻到了钱钟书的洒脱博闻。与时代紧扣的《八月的乡村》,是一则体育系列报道,更是一出描述举国体制下悲喜剧。
5
最后希望这mook能继续发行下去,在时间碎片化导致阅读浅层次化的现在,大块头里的大智慧无暇领略,小报小刊里的浮光掠影不解心渴,而介于深刻和随性之间的这类杂志,则可以让爱书有没时间读书的人“拿得起、放得下”。
《读库0804》读后感(七):不是不好
前年分几次买过几本 确是一本也没全读完
是好书 也可算做好杂志吧 知识面很广
从内容 或是从纸质印刷等外部的质量来说都是可以的
但做为这样一本书 在书店看到新出的一期定价30多 却是贵了
倒也不是不值 只是真的贵
做得比它好的也有埃 未见有它贵
也许有出版社还是发行方有原因有考虑有意图
也许我逛书店偶尔看到读库我还会买
也许就不买
《读库0804》读后感(八):电影编剧的秘密
121 平心而论,我是小说发烧友,看得也多。从小说技巧来说,李碧华是个二流作家,不是经典。陈凯歌说:“你评价比我还高,我认为它还是三留小说。
这样的对话,李碧华成了什么了?电影《霸王别姬》在我认为在大众眼中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经典绝对算的上。或许编剧李碧华她真的只是挂着个名(听说的)。电影取得那么好的成功,但现在你们的这样谈话真的让我觉得很遗憾```````````
我觉得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由自上往下一截比一截宽的园筒里,有能力者就一截的一截的往上跳,多跳两截的人的 视野是比下截的人宽些,但又么样?你知道这个自上往下的圆筒有多高吗?矛盾中他的散文集《秋的公园》里有篇文章写到,文化是一个几千几万级的阶梯,我们追寻文化就是在一级一级的爬文化的阶梯,比别人多爬二十多级的人看看身后的觉得自己比身后的人似乎高大些,有时他身后的人也这么多觉得前面的他比自己强些,但对于几千几万级的阶梯,你这多的二十多级又算的了什么呢?(原话记不清了,大概这个意思)
最怕的是爬得没别人高却还在那里。。。。
好多事,没必要!
《读库0804》读后感(九):有此三篇足矣
《八月的乡村》,当然不是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八月,奥运会举办的月份。文章写奥运会运动员的荣耀背后家人们的卑微与凡俗。叫嚣着崛起的中国不是真实的中国,那个挣扎的中国才是真实的中国;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国不是真实的中国,在乡村之上满是黄土和泥泞的中国才是真实的中国。十八个家庭,窥一斑而知全豹,真实的中国在这里。
《科人往事》,科学家们的八卦,很有意思。叶企孙、钱三强、钱学森、严济慈,一串如雷贯耳的名字,因一段段八卦,而变成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二楼书店”辗转二十年》,在香港这样一个极度商业化而没有给文化留下丝毫位置的社会里,一群人还在默默坚守着,这种坚守让人动容。一家家小书店如昏黄的灯火温暖着荒寒的岁月。青文书店老板罗志华被倒塌的书架压死,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
《廖冰兄:“侠骨童心”》,正文如题,从两个角度写廖的一生,资料很丰富,不过总觉得人物差那么一口气,没活起来。
《电影编剧的秘密》,将类型电影的构思和创作过程娓娓道来,让人对电影工业有了更细致入微的理解,至少我知道了《霸王别姬》是怎么产生的。
《希腊城邦之光》,是梁卫星的读书笔记,对希腊文明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读来很长见识,但感觉线索不够清楚,有点乱。
《贾格尔、列侬和1968》,介绍了两位摇滚乐手在1968年的表现和此后的转变。
《老电影笔记》,讲电影中魅惑人的情色镜头的,没太大感觉。
《那个硕大的飞碟》,从为观看《天煞》(《独立日》)而做出的追寻切入,带出一段观影方式的发展史。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日本漫画,提及的漫画除了《机器猫》外,都没听说过,所以没什么感觉。
《旧时女子》,全是梁祝、红拂、步非烟之类的老故事,攒集在一起,起些莫名其妙的名头,发些不痛不痒的议论,抒些不知所云的情,仅此而已。
一期杂志,《八月的乡村》、《科人往事》、《“二楼书店”辗转二十年》,有此三篇足矣。
《读库0804》读后感(十):书人
看《“二楼书店”辗转二十年》,哭得一塌糊涂。
我自诩刀枪不入。看《画皮》时,身边的姐姐妹妹泪流得稀里哗啦,我却吃着零食说,这个蜥蜴男为什么从空气中出现,却要步行离开呢。
娱乐至死,谁怕谁啊。我自以为修炼成精,却一朝破功。
这篇文章里面写的这个人,也许不算聪明人。稀里糊涂地坚持着,只对自己的坚持清晰坚定。不会经营,不会投机。这样的人应该还有不少缺点,内向?顽固?别扭?也许吧。
但是他却一直坚持。一直一直。一直到死。
默默地被书埋葬。
无论时间如何流转,世情如何变化。总有一些人,让人在面对他们的时候痛感语言的无力,无法摆出任何轻松调侃的表情。
我不能坚持到如此地步,我却以人类中有如此执着之人为幸。或者说,我以跟他们同为人类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