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咒》是一本由雪漠著作,作家出版的447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夏咒》:澄明境中的雪羽儿
2012-08-09 13:11:49 来自: 玲珑 (武威)
时间: 8月11日 14:30 - 16:30
地点: 广州 荔湾区 康王中路301号华林国际C馆3004B
费用: 免费
类型: 讲座/沙龙
发起人: 心灵瑜伽
0 人感兴趣 2 人参加
我要参加取消
推荐 分享到 邀请友邻 添到Google日历
gt; 修改海报 > 修改活动 > 管理成员 > 设计报名表 > 删除活动
活动详情
总第79期广州心灵瑜伽读书会
《真正的本尊——人格修炼的标杆》
——《无死的金刚心》读书会第16期主题预告
“没人知道巴普的本来身份是什么。巴普甚至自己也早忘了他曾是国王,他能在女主人的吆五喝六声中谦恭的微笑,能非常自然的向那些嫖客介绍神婢们各自的特点。许多时候,他甚至还给一些神婢端尿盆、洗脚,甚至洗那些垫布之类。
…… 从严格意义上说,巴普已成为我修行的本尊。真正的本尊,其实就是人格修炼的参照和标杆,你观其形貌,思其德,察其心,效其行,久而久之,你的人格就不知不觉地升华了。当你修到跟本尊无二无别时,你就成了本尊。”
——《无死的金刚心》
本尊在佛教中有特定意义,代指与自己最有缘的佛菩萨。他们常常有三头六臂,庄严肃穆、灿若云霞,俱足神通与大力。行者颂其心咒,观其形貌,与期得到相应与加持。
然而有形的一切终会坏灭,只有精神可以永存。真正的相应,离不开精神的领悟,真正的成就,离不开人格的修炼。“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本尊他们并非高高在上的神,他们更是滋养我们心灵的一种精神。琼波浪觉,印度求法,拜师一百五十多位,将智慧火种带回雪域,传承佛教文化;大迦叶尊者,终身持头陀行,苦行第一,赢得千古敬仰;鸯掘摩罗,杀人无数,却因放下屠刀,而立地成佛。他们都可称之为我们的人生标杆,我们观照的本尊。
你是否也有生命中的本尊,他是否能成为你在黑暗中的明灯,给予你指引与力量?
欢迎来参加本期读书会,让我们共同探讨“本尊”的真实意义。
时间:2012年8月11日(周六)下午2:30——4:30
地点:广州荔湾区康王中路华林国际C馆3004B
联系电话:020-62798158、13631455015
参与方式:免费参与,带上你的真诚即可
《无死的金刚心》读书会将在 “大善铸心”直播间现场同步直播,敬请关注
《西夏咒》读后感(二):《西夏咒》:折射人性的光芒
●明子
《西夏咒》:折射人性的光芒
在雪漠的长篇小说《大漠祭》、《猎原》和《白虎关》中,有个谜一样的人物——离家出走的灵官。虽然,他没有正面地出现在小说之中,但却扯着我们的心发问,他去了哪里?他的生活是怎样?莹儿自杀的时候,他在做什么?这个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小村庄,是怎样影响着他的一生……如此多的质疑,不得不让人思考他、联想他,甚至希望作者再衍生出他更多的故事。或许,我们更多的是为了一个答案。然而,对于这种渴求,从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没有给予满足,但事实并非如此。《西夏咒》的出现,便是“大漠”三部曲最重要部分的延伸,其主角琼就是灵官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可能许多读者还不理解这种说法,可能他们心中的“大漠”三部曲完全有别于《西夏咒》,因为《西夏咒》看起来更像是离奇的故事,而“大漠”三部曲却是可触摸的生活。
为什么《西夏咒》会给人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的感觉呢?因为,它舍弃了一些东西,它剥掉了装饰现实的生活景象,而直指人性。可以说,《西夏咒》类似于哲学文本,但作者不经意间散落在小说里的想象力、感知力、深刻的描述力又绝然地区别了纯思想式的理论,使之介于小说与哲学之间,既有别于“大漠”三部曲,又强化了《西夏咒》形而上的精神世界。这种强化是超越现实的,它将人性的梗概、特性、特征借用于故事寓言出来。这种寓言极为丰富和真实,以致于我们常常躲闪而不敢直面。其原因是,我们从来没有照过真正的镜子,从没有在历史纵横的水平面上,观察过人类的倒影——人性。为此,我们也不能把《西夏咒》划分到哪个主义之中,或是哪一流派、技法之中。但还是有一部分读者更习惯于概念式的领会方法,更倾向于秩序,更善于归类。于是,这便形成了一个门槛,使得我们不得不从“大漠”三部曲的现实角度来分析《西夏咒》的超越,借用灵官与琼这两个角色的微妙关系,来展现《西夏咒》所表达的主旨。
琼有着与灵官类似的心理矛盾,虽然矛盾点不同,但反观的都是人本身,面对的都是磨难与困惑。就此,琼有了双重身份——朝圣的僧人和谝子的儿子。那么,琼为什么一会儿是僧人,一会儿是强盗的儿子呢?我们首先得明白,《西夏咒》是超现实的,但超现实不等于脱离现实,而是更直接地表达心与世界的关系。琼的父亲谝子,代表着他心中的欲望;琼的母亲,代表着他对至善精神的向往。父亲与母亲,暗示出了善与恶这两股力量的决斗,当父母争夺他的时候,就是他的心在摇摆的时候。要知道,这种角力是非此即彼,没有中间状态的。为了突出较量的过程,作者弱化了现实成分,而把这部分内容命名为《梦魇》,从而构成《西夏咒》的另一主题。
梦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引子。梦一般是我们认为的最虚幻的东西,我们常常轻视它,直至弗洛伊德将它应用于心理学,用它来透视人的潜意识,我们才有些许昭顾。事实上,梦往往是人精神世界最直观的展示。当“梦”中的琼摆脱不了爱欲、权欲的时候,就意味着还没有战胜兽性。后来,琼出家了。真正的“出家”不是离世的逃避,而是一个人希望战胜自己的坚定态度。当一个人操“刀”剖解自己的灵魂,要消除佛教所说的业障——贪婪、仇恨、欲望的时候,其过程的惨烈不亚于一场战争。于是,小说出现了另一个角色——朝圣的僧人,他用生生世世的命来向往真理、寻找永恒。
因此,我们不能用惯性的思维去理解或是判断《西夏咒》,而要直观地感受人物不同的形象背后的人性与兽性的厮杀。人性的寓言不是用实存与否去衡量的,比如我们读过的《伊索寓言》,我们不能说狐狸是动物,它不会说话,更不会唱歌,所以寓言就等于谎言。所有故事的后面总有一种文字表达不出的东西,那个就是人类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更是“人”得以延续的精神内核。也许灵官的矛盾更接近于现实中我们的矛盾,但这种矛盾早就不是他的不伦之恋和哥哥的死之间的纠结,而是由生活冲突带来的对人本身的发问,对人之痛苦源头的发问。
所以,从某种角度看,《西夏咒》是《大漠祭》、《猎原》、《白虎关》的超越部分,而“大漠”三部曲则是《西夏咒》扎根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部分,两者不可分。正如某些读者说的,虽然我们的生存环境好过于西部,虽然我们的城市极度的发达,虽然我们的物质如此的丰富,但心灵呢?心灵的苦与乐与地域有关吗?与拥有的多少有关吗?与心外的什么有关吗?因此,“大漠”三部曲是让人宁静下来,不是用眼而是用心,用智慧去体察生命的存在过程,它所达到的程度是在一种极静的状态下,直面灵魂,无伪、无杂,进而使浑沙沉底,水清自现。《西夏咒》就是对纯水的向往,这种意念悄然地出现在每一篇章节前的小诗里,有心的你,一定会从中发现。这些诗有一点儿西北民歌的味道,有一种西部文化的沧桑,还似一条灵动的游丝,挑动着我们心弦的美与喜悦。但更多的是“追寻”二字,它主旋律般地成为小说的精神背景,并深深地揭示了灵官出走的原因,引出了琼的朝圣。
这跨越四部小说的两个人物,两个名字,实是在为同一个灵魂做注脚。这个灵魂有时是作者的,有时是我们的。变化的是人的选择,不变的总是人没有条件的信仰。
《西夏咒》读后感(三):在如梦似幻的故事中看到慈悲
周末两天看完了< 西夏咒>, 整部小说如梦似幻。 我是说让我印象深刻的两点: 金刚家的五个女孩子,飞升之前,贡品是一直赊账张屠夫,但是飞升那天张屠夫怎么知道去要账的呢? 因为他收留了一位老婆婆(全村的善人都没有收留老婆婆);还有就是 一位闭关修了三年的和尚,在打坐的时候,听到哭声在修炼跟救人方面,他选择了前者,另外一位修了三天的和尚选择了后者,而后者修成了!
所以
不要想着未来如何如何
把握住现在
包握住每个瞬间
做应该做的事情吧
不需要冠冕堂皇
不需要做表面功夫
只需要落到实处
不要有分别心
脚踏实地的去做
《西夏咒》读后感(四):【西夏咒】绝对和时下的小说不同
2012-07-25 16:30:52 玲珑 (雪漠文化网www.xuemo.cn)
《西夏咒》读后感(五):【西夏咒】绝对和时下的小说不同
【西夏咒】绝对和时下的小说不同,亦没法比。我想谈谈我个人对【西夏咒】的一点看法。‘雪羽儿’这一灵魂人物生前受尽磨难,被人非议。而死后其精神却影响了一代代的人,人们喜欢并怀念她 ,甚至于顶礼和膜拜她,为什么?因为人们向往她传承的优秀文化和其文化所倡导的不朽精神。我自己觉得深深吸引我的也是其中一个个不被世俗挤压而堕落、不屈的挣扎奋斗的灵魂。看到的是一个个不断追问与寻觅,并经过不断的历练与磨难后觉醒和超越的灵魂。以及书中传递的优秀文化与其倡导的利众行为和大善精神等等。这一切都深深触动我的内心。现今信息社会,大量信息眼花缭乱,充斥于社会中间。试问其中有多少是倡导善文化的?又有多少是宣扬假恶丑的?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文化与其承载的精神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不会随岁月而消失。人会死去,而精神不会死去。优秀的文化和文化所传递的精神会利益无量无数的人们。能为社会和 人民带来无尽的精神财富和 利益。这也是老师保护弘扬优秀的西部文化与其作品所要传递和表达的真意所在。
写作只是一种方式,为了将优秀的西部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能够利益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我觉的这就是‘大善’。有一个比喻很好。筷子如何量大海?一根筷子充其量只能量一杯水,是不可能量得出大海的。那要如何量大海呢?只有你自己变成为一滴水的时候,将这一滴水投入大海。当你与大海融为一体时你才能感受大海,因为那时你也已经变成了大海,你才能真正知道大海的广博、深不可测!否则只能是望洋兴叹!世尊当年夜赌明星悟道后也不禁叹言;‘我法妙难思。’天人祈请世尊勿入涅槃。世尊慈悲 含笑答应了天人的请求。虽然我们大家皆本具足佛性,可是由于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辛苦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为何也?’孔老夫子如‘丧家之犬’,不顾辛劳奔波传道。‘又所为何也?’老师在文章里这样写道;‘这些圣者们在悲悯和无奈之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真正的孤独。如此境界,凡人莫测!是真正的大孤独、大悲悯!我们大家一般人的快乐是相对的,不久长的。而中华文化中古圣先贤以及我们所知的那些圣哲们他们所追求的快乐却有所不同!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快乐。像【西夏咒】中所描写的久爷爷这一人物,每日里自得其乐的称性唱歌,与那五个智慧空行母化现的小女孩称性欢快的跳舞。这是真正的快乐。孔老夫子深赞颜回,居随巷而仍不改其乐。他是孔圣人深赞的得意门生颜回,居陋巷而仍不改其‘乐’,他的‘乐‘也是真正的快乐!因为都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这是一种绝对的快乐!物欲与外界之诱惑并不会改变其内心的自主请明与快乐。是发自自心的一种快乐。老师在文章中谈到;‘中国哲人追求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快乐。当他明白这一个世界一切都在变化,他改变不了什么的时候,他就改变自己的心。当他的心中本有光明,智慧,被激活之后,他就实现了绝对的快乐!’【西夏咒】中的灵魂人物雪羽儿和琼一直苦苦追问和寻觅的亦是这样一种绝对的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与这样的快乐相比,我们执着迷恋世俗之欲望与快乐!是不是自己给自己戴的【魔咒】如喝醉老酒之人,久久迷醉,而不能自醒。想想不觉一身冷汗。明子写的文章‘【西夏咒】;折射人性的光芒’一文写的真好。文章说‘为了突出较量的过程,【善于恶的较量】作者弱化了现实成分,而把这部分命名为‘梦魔’从而构成了【西夏咒】的另一主题。‘梦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引子。以亲身经历而言‘梦魔’的状态,若无人叫,不易醒过来。有时叫亦不醒、若没人打‘喝’一声,真的不好醒过来。真的是很难受,很苦的。我是【西夏咒】一书的受益者,给我的触动很大!我自己觉得【西夏咒】与我就是一记当头‘棒喝’醒我迷梦,唤我酒醒。写至此亦唯有感恩恩师!慈悲的给我一记‘棒’,温柔的予我一声‘喝’。醒我梦魇,唤我酒醒。
恩师的【西夏咒】一书是自己内心中真情的喷涌!我初次阅读,深深被其吸引,一口气把他读完,不忍撒手。道不清楚。真是犹如‘梦魇’一般。实话说虽然在不断的阅读,可我不敢说我真正的读懂了此书,读懂了老师。真的很惭愧,一直不敢提笔写东西。因为自己清楚的知道自己至今仍有很多的毛病与习气,需不断的反省,忏悔,改正。但是读【西夏咒】确实与平常小说不同,亦无可比!我是一位受益的读者,确实发现了一点【西夏咒】中的宝贝,不愿私藏,谈一点自己的读书体会,希望勿引起识者见笑。【西夏咒】一书中雪羽儿这一人物写的真的好美,率性、真诚,美丽动人!不被世俗之概念、名相、规矩以及条条框框所束缚左右。虽被误会嫉妒及别有用心和目的之人称其为‘飞贼’。那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历史环境下所产生的,所以众人也如此应和。但怪的是读完小说会发现,雪羽儿这一人物吸引人的不是他的容颜和那不可思议的轻功,能感受到的吸引大家的是她拥有这世界上最美丽的一颗心灵!和那追问与寻觅的灵魂。历史的发展亦证明了她是让人最为喜欢与怀念的人,虽然身体不在了,可她的利众精神却让后人顶礼与膜拜!同样的书中还描述了一位历史上人物,【大宰相】---冯道。他和雪羽儿相似的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冯大宰相不计个人荣辱,心系百姓竟被人误会为‘不忠’。可事实上大家看到的是一位‘大忠’、‘大义’之人。‘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如此胸怀光明之人,心中只有百姓。如何不是大忠,大义之人?更为重要的是雪羽儿与琼在不断的追问、挣扎与寻觅后,实现了心灵的觉醒和超越。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超越,而是真正的与人类本有的心灵光明相合,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最究竟的自由和最真实的快乐!双双证得了自心的大光明。这是永恒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亦令人神往!还有书中‘久爷爷’这一人物。他是觉悟明白的人。可世人却称其为‘疯子’。书中描写他‘直指病根’,化导大家。可少有人相信,更无人愿闻。他只好和那五个空行母化现的女孩子玩。又唱又跳的。书中这样描写;‘久爷爷唱、那五个女孩儿随了节奏跳舞。其歌曰;‘世事本无常、世人贪其实,因实而生贪,因贪而显痴。因痴遂有嗔,嗔心何时息!心息则灾息、心贪则火炽。’;妈喊;‘嘿’久爷爷’。久爷爷见妈来,也扯入舞者行列,且歌且舞;’山川并大地,本是因缘聚,虽显诸形色,觅其自性无。奉劝世上人,窥破真面目,无执亦无舍、无嗔亦无怒。’‘行了、行了’;妈说;‘你可逍遥。你不见那尸体一堆一堆你也不救救’‘疯子’道;‘诸般形色、皆归空性。那人也一样、生而无生、死而无死。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都说这瘟疫是阿甲带来的’妈说。‘非也,心瘟才瘟疫显现,心息则诸般清净。风刮倒自己,别赖老天爷’。久爷爷对五个女孩儿说;‘来我们唱我们的。’又对妈说;‘我们正灭那瘟疫呢。’言落歌声又起;‘呜呼再呜呼、我等好卖力。奉劝世上人,何必太痴迷。万境转瞬空、万缘带不去。何不随我来,哈哈复 嘻嘻。’唉,这迷醉了的心灵就像喝醉了老酒,还真不容易醒过来。每一人读【西夏咒】其解读的必不相同。也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人心不同、所看所感自不相同,无可厚分!真诚的心想说几句真心的话,总是会遭到不理解或误会者之非议。这古往今来应该都是这样,因为这个社会已充斥太多虚伪、虚假。我每每反省,何尝真诚地面对过自己?何曾真心地待过身边的人或事?过去如是,现在虽不断忏悔、反省、改过、去习、可离真心亦尚很远。可我总算庆幸自己,遇到了恩师,遇到了【西夏咒】我不知道别人如何去解读【西夏咒】但我知道我真正需要他。我因了它,得到了真正的受用!而且更深的喜欢上了这部小说,喜欢上了作者。更希望能多来几部这样的清凉之作!以解除我们内心太多的热恼!也许我的毛病,习气格外多点,越读越发现自己根深蒂固毛病与习气。在以前真不怎么觉得,亦不曾细细想过,写到这真是有点后怕!古圣先贤真的是太伟大了!反观自身、自心,回光返照。行有不得,多问问自己?这些道理以前也明白、也读书、看经啥的。可真正的在自己身心得到多少受用?真的很惭愧。古语讲‘愿解如来真实意’我是曲解妄读圣贤书了。曾看到了一个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一日穿衣持钵出外乞食。当他来到一个村庄向村里人乞食。这时正在耕田的农夫看到了大喊;不要给他吃的、他不劳作却白白吃饭,为什么要给他吃的?佛陀悲悯他微笑着问他‘你现在在做什么?农夫答‘我在耕田’佛陀笑着说‘你在耕田、我也在耕田。’农夫诧异。佛陀紧接着说;‘我在耕种心田。’农夫无言。写这个故事旨在说明伟大如佛陀者亦遭人误解。书中记载甚至遭人诽谤、陷害。古往今来古圣先贤在当时总被人误会,甚至于陷害。孔圣人如是、那耶稣亦如是、等等太多太多!记得看电视【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曹操得了头痛病、大概是中风了吧。虽然请来了当世之名医华佗来给他治病。可楞是没治好。为什么?因为头痛病是小病、曹丞相有更大的病没法治---‘心病!’无可奈何华佗也只有叹气而已。【西夏咒】久爷爷亦如华佗想救人除瘟疫。可久爷爷亦感叹,‘信能救、不信没有办法’。真心要相遇真心方能契会。从灵魂深处喷涌流淌之作,须真诚的读者去读懂它!曾读老师的文章得知,【西夏咒】这部书成书于十年之前一直未出版,而且在文中谈到一段写作经历。大概是这样,有一段时间老师不愿提笔写了,每日清修、一字不写、亦不拿笔。有好一段日子。这样下去自身成就解脱当不成问题。可急坏了旁边的师母、师母情急痛斥老师一番!慈悲祈请老师拿起笔再写。因了这样才流淌出一部一部绝美的灵魂之歌!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有缘的读应感恩师母之慈悲与恩师之悲心!老师的写作不是为出版而写、更不会为名利而写。都是真心的流露!【西夏咒】中仍有太多值得追问与寻觅的无价之宝。就像一座宝库、无尽的财富与宝贝须我们用心去挖掘。我没有真正读懂作品,因为我还没有如雪羽儿与琼一样实现觉醒与超越!但我知道我已开始有所向往,并开始不断地真正的反省自己。孔子言‘三十而立’今始稍稍明了一点其中之真意。越读老师的作品、越能感受到作品承载的文化及其文化传递的一种精神。老师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一种精神、一份光明、一种信息、或者说智慧能量。我没有办法真实地描述和真实地表达。因为我也初学、接触老师作品不到两年、但真的很受益、很清爽。虽还未能真正读懂、读透作品。但我相信、我会一天天比现在更清凉、更快乐!内心之中更为光明、更为喜悦清爽!这已足够。还要什么?也许这是我喜欢老师作品的真正理由!【西夏咒】中的诗很美!‘千年的寻觅’、我不禁在想千年来,难道只有雪羽儿和琼在苦苦挣扎,追问和寻觅吗?我想一定不是的。谁能够肯定地说你和我在千年里未曾如雪羽儿跟琼一样挣扎、追问和寻觅过!若未曾寻觅!何以今生相遇【西夏咒】。千年间世事沧桑变化,我不知道其间发生了什么?一定发生了许多。更相信其间‘你’和‘我’都一定曾经追问过,只是未曾觉醒!曾开玩笑地说读【西夏咒】的人都被下了咒,这是我读书的感觉。盼望老师能够多来几部‘咒’因为下咒比不下咒好。不下咒的日子浑浑沉沉混了一年又一年,下了咒虽混混沌沌地,但渐觉今年比去年快乐了许多,清爽了许多!多来几部【咒】岂不更好!久被蒙蔽的心灵被【西夏咒】敲开一个口子。却发现原来作怪的还是自己的这一颗心啊!真是冤哉、枉哉、何苦来哉?何时醒过来?已沉醉了千年的你我!顺手供养大家一些香吧文化杂志中雪漠老师的精语,对解读【西夏咒】提供一些信息。@【西夏咒】想传递一个 重要理念,就是实现一种超越和开华,得到心灵真正的自由。@ 【西夏咒】的主人公琼和雪羽儿一直以自省和向往的方式,期盼实现超越。后来经历了书中描写的诸多磨难之后,他们实现了超越,开华为智慧图腾,他们追求的终极目的便是超越的另一中表述。有大悲悯而无热恼,有大快乐而无贪欲。@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类有自省和向往。正是有了这种自省和向往,猿人才完成了向人类的进化。也正是因为有了这自省和向往我们才生活得更自由、更快乐、更清凉。@书中表达的宗教精神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不是一种教义、教理、理论的东西,而是一种文化。中国文化的形成中就有许许多多的宗教文化的影子。@当我们打破一些宗教名相,用一种现代人所接受的东西,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奥,这是对的。所以书中讲的两点;自省和向往。@当我谈到宗教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很敏感,但可以换一种讲法,就是新的训练。西方科学家发现人类只要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训练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可以激活生命中处于休眠状态的某个基因。这个基因一旦被激活后,人类智慧的宝库就打开了,人类长寿的密码就解开了。所以有许许多多的道家的一些大师,寿命很长,智慧很高,佛家的很多成就者也是这样。原因在于人可以通过一种正确的训练,通过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激活生命中处于休眠状态的一种基因。但今天重点不谈这些,只要每个人用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我觉得都可以实现超越。--------最后衷心祝愿我们都能自省并向往,并最终都将能够觉醒和超越!
《西夏咒》读后感(六):《西夏咒》中的善与恶
《西夏咒》是一本非常特殊的小说,无论是它的文本结构,与社会常识相悖的许多观点,还是漫延其中的宗教情感,都可以引出无数话题及争锋相对的讨论。今年5月份,陈彦瑾老师在《本土先锋、历史叙事与附体的写作》一文中记述了由北大中文系陈晓明教授主讲的《西夏咒》北大师生研读课之全过程,其中所提到的许多观点,实在让我受益良多。
文中提到,陈晓明教授在课堂上高度评价了《西夏咒》的作者雪漠老师,他说,中国文学走到今天已经积累了太多的文学经验,要超越这种经验,作者自身必然要先成为“不可思议的人”,而写出《西夏咒》这样不可思议的作品,这样极端的作品,雪漠自然也变成了达到“让上下合一,消除整体与虚无之间的距离”境界的“不可思议的人”。雪漠如此这般的写作,也是在“没有标准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标准”,这“才会真正成人”。他还说,文本中作者发出的声音好像不是他的声音,而是另外一个声音,文本也像不是由作者写作出来,而是其他力量附着在作者身上,促使他写出来。所以,他感觉作者和文本都被附体了。
我以为,“不可思议的人”正是对雪漠老师最恰如其分的评价,而且我也非常认同陈晓明教授以“附体的写作”来形容《西夏咒》的叙事风格,这让我想起雪漠老师对自己写作状态的描述——自然流露。他常说,自己并不是在写作,而是在与自己聊天,我更加认为,他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在跟自己构建出的文字世界中活生生的人物交谈,他的笔,是生活在那个虚拟世界中的人物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的信息传送带,就像《西夏咒》中的“雪漠”为阿甲和琼搭建了与现实沟通的桥梁一样。我想,尽可以把“附体的写作”看作是雪漠老师本人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非《西夏咒》之独特叙事风格。
我甚至认为,这种风格本身即可回答《西夏咒》为何要以极度的恶来倡导善这个问题。
雪漠小说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他很少在作品中判断某个人物的每个选择是否正确,他似乎仅仅是一个旁观的记叙者,有的评论家因此认为他缺乏自己的观点,无法给出答案。但我却觉得,没有答案恰好就是他给出答案的方式:他仿佛在小说里说道,你要是选择这条路,就会通到A城,你要是选择那条路,就会通到B城,要走哪条路,由你自己决定。换言之,他已经不是在写小说,更不是在扮演文本世界里的上帝之一角色,他仅仅是个旁观者,是倾听者,是翻译家。他无需用笔来实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也无需用笔来喝止自己心目中的错——除了“屠杀”与“赞美屠杀”这两大吞噬人类良知又不易被人所查知的罪行——从他笔下流露出的所有作品,都是人生的缩影。
《西夏咒》中深刻揭露人性的“恶”也是这样。他先是通过若干事件放大人类本性中的自私、贪婪、嗔恨与集体无意识,营造出“恶”的无法对抗,以及坚守“善”者在“恶”面前的无能为力,他们能够做到的似乎仅仅是自我超越。这一切都显得非常揪心,让人从心灵深处感到颤抖、无力。但是曾经如此强大的“恶”又将走向何处呢?一场大水淹没了金刚家所有的罪恶。假如这场命定的大水不会来临又将如何?恶人——如谝子、宽三们——都会老去,老去的他们像癞皮狗一样蹲在墙角晒太阳,没有了权势,没有了地位,没有了许多利益,也没有了昔日的霸气。老去的谝子被从小效仿他之恶行的混混儿子一个过肩摔给摔死,老去的宽三生活在对老婆搞外遇的恐慌和怎么都吃不饱的饥饿感当中。可见,“强大”的恶并不比“软弱”的善更加快乐,行恶的人也终将品尝到自己之选择的后果。
因此,严格地说来,雪漠老师似乎并非在写善,也并非在写恶,而仅仅是在写两种选择。选择了行恶,必将承担恶行之后果;选择了行善,也必将承担善行之后果。善行的后果又是如何呢?“善”的化身雪羽儿与她的母亲变成了金刚家人后来的精神图腾,并因此获得了比谝子、宽三们更永恒的“生”。假如雪羽儿没有实现终极超越又将如何呢?她仍然会过得坦然而快乐,即使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与野兽为伍,即便被碾断了腿在王景寨滩上放羊,她也能品尝到点点滴滴却又充斥整个生命的幸福、清明、逍遥与快乐,这是强大的“恶”们所无法企及的生活。想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雪漠老师才不止一次地在各类访谈中说道:心决定了行为,行为构成了命运;我们所有的行为都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让世界无法改变我们的心。
我认为,阅读《西夏咒》,并不是在阅读一部魔幻小说,或者什么脱离于现实的东西,而是在反思我们自己的人生,叩问我们自己的心灵。而《西夏咒》中对待善与恶的态度,以及它与现实生活千丝万缕的关联,更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课题。
《西夏咒》读后感(七):一本书,一种阿甲
《西夏咒》里面出现了好几个阿甲,一个是西夏护法神阿甲,一个是吴和尚的弟子阿甲,一个是偷青送到雪羽儿家里的阿甲。在这里,我想说的,只是对吴和尚弟子的那个阿甲的一番自以为是的解读。
早在《梦魇之“诛法”》中,就有了吴和尚弟子的那个阿甲之命运的暗示。这一节里面,舅舅吴和尚问雪羽儿有没有见着阿甲,雪羽儿说:“早上还见,老拧个眉头。上师,同是出家人,咋你老是乐哈哈的,他总拧个眉头?”舅舅说:“我看开了,他没看开。他总想些不该想的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阿甲是个特别执著的人。只有执著的人,才有解不开的心结,才有舒展不开的眉头。
他说,不修行,我想不出活的意义;修行,我想不出修的意义。想不出修的意义,我宁愿不修。想不到活的意义,我宁愿不活。
很多年之前,我听说过一个据说真实的故事。一个人经历了战争和苦难,终于活了下来,但他的心里突然生出了两个疑问:“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翻来覆去想不通,于是他只好自杀了。苦难没能让他死去,倒是内心的拷问杀了他。所以自此之后,我一直不敢追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
两点一线的生活,庸庸碌碌只为三餐,把理想埋葬在看不见的命运里,这样的活留不下任何意义。许多人在静寂的午夜,品尝着内心的孤独,总会生起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活着。但当上班的闹钟响起,这心里有着疑问的许多人,便重复着每一个昨天,埋头于工作和节余时间的玩乐消遣之中,把曾经生起的疑问丢到了不知名的角落。
阿甲跟很多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放弃了红尘中的许多东西,一直在寻找这个答案。这种不懈的追求,就是凭着那股子执著。这时候,执著是个好东西。但让他变得漫无目的,心灵受到束缚,感到痛苦的,却也是这执著。为着这份执著,他逐渐失去了对吴和尚的信,于是盼着能得到怙主的点化。后来到了怙主的领地,却又失去了对“怙主”的信。
久爷爷对他的评价是:“信怙主的,怙主能救。信我的,我能救。啥都不信的,谁也救不了。……除非他信自己,也叫自信。可他,早不信自己了。他信命运,那命运之蛇,早吞了他的心。”后来阿甲就被金刚家的人烧死了。
这就是阿甲与吴和尚、久爷爷之间的不同。吴和尚、久爷爷,对世间的一切都不执著,各有各的做法,均随缘任运,但阿甲即使明白了真理,却始终放不下心里的执著。
虽然逃不开执著的束缚,但阿甲的清醒仍然是一颗火种。
向金刚家讨人的老头说:“这阿甲,外形看去,是弱瘦了些,可他的心,是火种呢。我不过想为这世上保留些火种而已。你们想杀他,我也没法子。好在这世上,还有鹦鹉,嘿。……有了鹦鹉,阿甲虽死了,话可死不了。话死不了,阿甲就没有死。”
阿甲心中的真理,就是火种。鹦鹉继承了饱含真理的阿甲之话语,于是这火种也就没有熄灭,它终将点燃智慧的大火,烧尽一切愚昧与麻木。那便是阿甲获得的“永恒”。
在《梦魇之五“阿甲的诅咒”》中,执著于命运的阿甲终于明白了何谓“命运”,于是他也因此超脱了“命运”这一概念的束缚。他说:“你也拉我,他也拉我,都叫我到好地方去。我说我哪儿也不去。我哪个门都不进,我只守自己的心。……所谓定力,便是自信。那命运,只在有命时管用。没命时,命呀运呀都失去了意义。有意义的,是自己的心。叫他们忏悔吧。”可见,尾随命运之脚步的,都是一些不能自主的心灵。
阿甲口中的“忏悔”,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省,修正自己的行为。严格来说,这跟宗教并没有绝对的关系。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都可以自省,升华自己的人格,就像你无论受不受到清规戒律的限制,都可以不去烧杀抢夺一样,这视乎一个人的心。
从这一点上来说,有信仰的人,跟无信仰的人,只有一个区别,就是无信仰的人之自省稍微带了一点自以为是的味道,未必每个人都真的在升华自己的人格。因为他们没有参照的对象,也就是《西夏咒》中所说的图腾。但假如大家都向往善,崇拜一些伟大的精神,如甘地,如德兰修女,如佛陀,有信仰的人与无信仰的人之间便没有了区别。不过,话说回来,向往善,便有了善的信仰。信仰,并不一定要带上宗教色彩。
当每个人都以自省的方式来升华自己的人格时,这个世界便会发生一些很美好的改变。说到底,我们所感受到的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人及其行为组成的。改变自己的心,就是改变世界,也是改变自己的命。这就是阿甲叫人们忏悔的原因。
在我看来,《西夏咒·梦魇》中的阿甲,是一种智慧的象征,他的虽死犹生也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但这阿甲不仅存在于《西夏咒》里,他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西夏咒》读后感(八):换一种活法
王景寨滩上澄明之境中的雪羽儿让我惊艳,但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的她竟然能够如此宠辱不惊地活,实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我常在想,她怎么能忘记那脚上的镣铐,牢头和威胁生命的枪支呢。在那荒凉的所在,遭受了天大的不公平,拖着一条短了一截的腿,她怎么还能如此陶醉的微笑?
而我,浸湿了的衣服,满身的汗臭,不合脚的鞋,炎热午后一直停不下来的蚊鸣,轻易就能令我心情烦躁。但我深深相信,这么容易被激怒的并非只有我一个人。你看,在我生活的城市里,公共汽车上哪天不爆发出莫名其妙的争吵?哪天少得了吵架斗殴的新闻?这个世界喧嚣而骚动着,仿佛一点火星就能点燃一座暴躁的火山。
每个人都有着太多悲伤和愤怒的理由,工作、生活、家庭中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对迷人的爱情也一肚子不满。似乎再没什么理由感到快乐了,于是很多人便理直气壮地板起一张脸。
就像许多别的事情一样,快乐也是需要理由的,这是一条被社会普遍承认的逻辑关系。但我往往感到迷惑:我们的快乐,到底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还是需要向别人交待的东西?比如工作总结,明年计划之类。为什么我在感到快乐之前,必须确定自己有理由快乐呢?为什么有了悲伤的理由,我就要痛苦的生活呢?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必须遵从若干条社会普遍认可的逻辑关系,但最终,谁又对我们生命的价值与快乐负责?我绞尽脑汁地思考,似乎只有一条标准是值得并且应该遵从的,那就是“善”以及由这个字出发,以圣贤为榜样给自己制定的一系列戒律。
你看,即使有那么多痛苦的理由,但雪羽儿还是静静地微笑着。她多美啊。美得就像一个童话。通过《西夏咒》认识了雪羽儿之后,我就一直在想,也许我们能换一种活法。
在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信息爆炸的这个时代,飞快的运转速度似乎让大部分人忘记了灵魂的思考。速食的一切都让人变得急躁、浮躁与烦恼。聪明人眼中的利益得失,比灵魂的重量更重要。“像牛一样劳作,然后像牛一样死去。”雪漠老师在《西夏咒》里如此形容我们的一生。它像沉重的铁锤一样击中了我的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断追逐着欲望,被生存所奴役的我们,跟牛一样是毫无目的的。失去了追求的目标,盲目度日,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之为生活,只能算是生存。而这样的我们,甚至算不上完整意义上的人类,只能说是一种动物性的存在。
多少人感叹,两点一线的生活,平淡而乏味,形形色色的娱乐无法填满内心巨大的空洞。香烟、酒精、美食、卡拉OK,甚至大麻、毒品、虐待、自杀、他杀……可悲的我们,只不过想对内心这场不肯止息的风暴喊停。我曾经搞不懂乏味、空洞与痛苦的原因,只觉得眼前的一切都与渴求相差太远。但我们到底在渴求一些什么呢?为什么不断的“进取”和“努力”,却无法带来满足?相信像我这样的人不计其数。
也许我们能换一种活法。
宇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存在,但在我们的眼中,天空始终是蔚蓝的,飘着雪白云朵或者什么也没有的“幕布”一样的东西,无论如何我们也看不见它的无垠。也就是说,忘记知识与理性,万物都不过是心的感受。那么,忘记知识和理性,我们所追逐的欲望,是否真的可以带给我们平静与快乐——你是否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得到平静与快乐?这种以物质等价交换得来的平静与快乐永恒吗?
《西夏咒》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没有永恒。这是一条经得住考验的真理,因为理性也告诉我们,地球不过是无数星球中的一员,总逃不过陨落的命运——我们的不爱惜,不可置疑,必将导致它更快的陨落。可惜的是,就像很多吸烟的人看不见那可怕的后果一样,很多人也拒绝正视许多行为的后果。但就像金刚家一样,他们的短视及对一切的不爱惜,最终导致了他们被一场大水湮没。
也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活法,像一些形而上的人们那样活着。忘掉一切束缚我们的欲望,忘掉一切的利益得失,忘记一切生活的假象。快乐,直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