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直解》是一本由李立成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页数:2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经直解》读后感(一):五月·浣衣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五月·浣衣
五月,阳光铺天盖地冲下来,冲到眼睛里,眼睛就有了雏菊的颜色、纹路和光彩。五月,宜唱刘邦的大风歌,大风吹得人直要归去,铁丝上晾晒的衣裳也扑棱棱上下翻飞,本来是水珠沥沥,一眨眼就干透了。五月浣衣,我的绿兮衣兮,我的绿衣黄裳。绿和黄,是最难搭配的颜色,只有全智贤,穿起来最美。在电影《雏菊》里,她的黄衫绿羽,纯真得像天使,最素雅也最热烈的颜色。我洗我的白色小短衫,娇黄色吊带背心,绿色薄棉质裙子,夏天裹挟着一阵热风扑面而来,我要在立夏这一日前,洗我的所有衣裙,洗去它们一冬的沉郁之气。樟脑味和杀虫剂,克里斯汀迪奥的浓重,统统不要,要雕牌肥皂和安利丝白,要五月阳光的气息,清爽俊逸,有杀伤力,咄咄逼人,像亚瑟王手中的剑,詹妮佛洛佩兹的“故我”。
我洗我的拉夏贝尔衣裙,水水蓝的颜色,也是薄棉质地,内有白色衬裙,重重叠叠的蛋糕裙,一层一层,数都数不清,长长的,几乎拖地。我洗它,不过是在脸盆里过一遍水,连拧都不拧,拎起来就挂在外面的铁丝上,水珠滴滴答答,是积攒了一年的眼泪和寂寞,转瞬被初夏的风风干。我清楚地知道,我一次都没有穿过它,但是在商店的橱窗里,却一见钟情。它有名字,叫“一生之水”,那几乎是上一世的爱情,诗经时代的眷恋,两千年后兜兜转转,迤逦来到我面前。我的衣裙,我的情人,冷落它太久,我又将它捧在我的手心,抚摸它,情深款款。
还有一件,属于邓肯和杨丽萍,湖水蓝,棉和桑蚕丝,连衣,窄小的上身,阔大的裙摆,有邓肯的不羁和杨丽萍的柔韧。它代表一段过往,曾经你侬我侬,而今烟消云散。我告诉自己,即使那份感情掺假,那些心动和快乐,也是真的。我细心地洗它,细心地收起来,我知道自己再也不会穿它,但仍旧把它洗干净,收好,放在衣柜的顶层,够不着的地方,就像放在心脏的最里面。
我的旧裙子,不知名的品牌,卡其色,斜纹,下摆极不规则,由几片布缝制而成,每片和每片之间,参差错落,奇怪的不对称的样式,看上去似乎是三毛、齐豫或者潘越云的旧衣裳,没有图案的波希米亚风,搭配平底浅口芭蕾伶娜(Ballerine)便鞋,上身穿浅灰皱纹西服小外套,黑色吊带衫,这一身装束,哪里都去得。
我洗我的春装,夏衫,我的草绿,我的湖水蓝,我的铁锈灰,我的深白,我的玫红,我的卡其色,看它们一件一件,吊在窗户外面的铁丝上,在五月艳阳下,起舞。
《诗经直解》读后感(二):《诗经》
《诗经》的版本太多。对普通读者而言,阵子展的《诗三百解题》和程俊英、蒋见元的《诗经注析》都是不错的版本,我自己更喜欢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诗经直解》(李立成直解),因为这本书270页厚,小32开,非常方便携带,而且一本只要九元。我大概买了四本,随身带一册,走哪读哪笔记到哪,读坏一本就束之高阁,再取一本从头读起。我没有在书上乱写乱画的习惯,只有这本书是个例外。
我个人以为《诗经》是本当代人的必读书,原因在于,我们古代文化的滥觞期基本就发生在《诗经》时代。在孔子时代,它又相当于一本百科全书。其意义非常重大是显而易见的。《诗经》在文学史上又被看成一个伟大的源头。其实,由于中国文学的附庸地位,我们对这个传统已经丢失得太久了,比如女性文学和战争诗歌的传统大概在两汉以后就丢失了。更重要的是我们丢失了它本身具有的文学精神。
我们今天依旧处于现代文明的源头里,我觉得读《诗经》,了解那个时代文明的形成,对于现代文明的建设发展仍有必要的校正作用。对当代文学而言,《诗经》的意义更为重大。因为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发见我们历代传承下来的文学表达技巧是如何产生的,技巧和形式又曾经怎样和内容融为一体成就一首首不朽的诗篇。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当代文学创作失败的种种原因。我们当代人学习西方诗歌可以说,既失之东隅,也没有收之桑榆。如果为了我说的原因读《诗经》会成为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阅读《诗经》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我说读《诗经》是一种乐趣,还因为2500年过去了,它所呈现的人性与真情依旧可以成为现代人心灵的镜子。我这样说了半天也许还太过抽象。如果我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人如衣裳"、"女为悦己者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等俗语、谚语都缘自诗经时代,虽然有些意义已经走向反面,但仍然可以从《诗经》中寻绎出本来的痕迹,大家也许能晓得其中的乐趣了。比如"女人如衣裳"应该出自《葛覃》一诗,诗歌里的新嫁娘在洗内衣外衣的时候想起了它们是由粗布和细布做成的,想起了这些粗细布是由葛藤的皮煮了后加工成的线纺织成的,想起了这些葛藤来自山谷中,它们曾经在山谷中自由的成长。山谷中的葛藤象征了她的姑娘时代在娘家的生活,而合体舒适的衣裳又象征了贤惠能干的新嫁娘。女人出嫁了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回娘家一是如《葛覃》诗中的新嫁娘贤惠能干,在年终时,由公公婆婆放具有奖励性质的探亲假,这是一种荣耀。另一类就是不贤惠被婆家休了(当然丈夫不道德也可能被休,这叫遇人不淑。《诗经》里有很多弃妇诗都是写这个的),这不仅是女性个人的耻辱,也是娘家的耻辱,所以被休回家的女性都特别不受待见。这也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的来由。女儿能否胜任妻子一职,成为婆家一员,是对娘家家教的总评价。娘家声誉如何,女儿出嫁后的表现,相当于一锤定音。所以女方家里送女儿出嫁都特别决绝,什么样的狠话都说,巴不得女儿天生就是婆家的人。好女儿出嫁后,即使不顺心,也要委曲求全,这自然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总的讲,《诗经》是一本非常生活化的书,生活的趣味自然丰富。
《诗经直解》读后感(三):花事了·桃花
《诗经》国风·周南里有一首流传千年的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夭夭”,“灼灼”两个词,四个叠字,桃花的美丽丰饶宛然眼前,两千年前的先民,不仅看见了桃花,还看见了桃花一样的二八少女,走过灿烂的青春,嫁人生子,像桃一样,花谢了有叶,叶落了果实便累累挂满枝头。《诗经》便是这样一本书,翻开春天,就有春天的气味、颜色和声音,无须想象,春天就来临了。
关于桃花的比喻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不知何时,桃花不再象征青春傲人的美丽,反而成了轻浮放浪的隐语。“桃花不堪与牡丹做奴”,不知出自哪位文人骚客之口。“桃花眼”,“桃花运”,都是揶揄中含蔑视。桃花背上了艳丽不端的骂名,为什么?只因为它在阳春三月里早早绽放?还是因为它的颜色绯红美丽,灼人眼目?一切都无从考证,好在爱慕它的人依旧爱慕,年年岁岁,无辜的桃花舒展每一瓣的青春,依旧在枝头绽放。
昨天天青欲雨,中午休息,到附近的世纪公园闲游。沿着鹅卵石小径走过假山和民心河,就到了花圃,记得去年来时这里的一片桃花林开得似着了火一般,缤纷冶艳,今年来得晚了,更兼经过昨晚一阵微雨,桃花的花瓣疏疏落落地落了一地,红楼梦里尤二姐用柳湘莲的鸳鸯剑自尽时,“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是世间最美的东西经历的最绝望的幻灭,如同春天的转瞬即逝,青春,爱情,乃至生命,都不能永恒。人生不如草木,世纪公园的桃花落了,桃叶却益发青翠葱茏,来年花发,又是好一个春。
《诗经直解》读后感(四):五月·花期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五月一日,凌晨四点五十六分,花神降临,麻雀和戴胜鸟齐声鸣唱,一滴露珠落在蔷薇花细长的花梗上,在一秒钟之内,世间所有的蔷薇都刷的一下,齐齐绽放,一丛丛一簇簇,在矮矮的红砖磊的西围墙那里,黑铁栏杆之上,密密匝匝开满红的白的粉的花,绿的叶。花的墙,足足有一公里那么长,紫色的晨曦在东方初现,玫瑰色的巧云从这头漂到那头。
五月二日,正午时分,太阳突然升到头顶,洒下万条金丝银线。南方的乔木飞快地生长,田野里的浆果灌满充盈的汁液,北方的毛桃长出细嫩的绒毛,柳枝荡过来,荡过去,一个孩子摇摇晃晃走近月季花丛,掐了一朵花,送给旁边的母亲,母亲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春水般涨满爱情的惊喜。
五月三日,黄昏,薄暮,凉风透衣,园丁开始给芍药浇水,芍药艳色倾城。芍药自言自语,说着只有旁边那一株才能听懂的话:“我用我一下生的泪水,来还你的浇灌之情。”说完之后,它就一片片地,凋零如雨。
五月四日,上午十点,一阵熏风吹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青了梅子。绿衣少女在梅树下浅吟低唱:“我的梅子呀,只剩下七成啦....”梅子的果实尚未成熟,少女的花期却翩然来临。
五月五日,太阳黄经45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阳光照进屋前的溪水,溪水便有了银子的碎光,闪闪烁烁,锦鲤和草鲢在溪水里欢腾,篮子里是新摘的野菜,放在溪边石凹里,让水流冲过。青草长满山野,凤凰在庭院里逍遥漫步,石井里涌出甘甜的泉水,喝一口,增长十年的寿命。村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里的桃花花开终年,永不言败。
五月六日,午夜子时,花神退位,所有的花朵瞬间凋谢,埋进泥土里,泥土变成了红色,散发出馨香,陶工用它来烧制陶器,每一只都有着让人心碎的光泽,人们用它们来盛放大米和酒,大米有花的香气,酒喝了千杯不醉。
《诗经直解》读后感(五):如果你大声朗诵《诗经》
我跟亚亚约好早读,起床后他却赖着,我不能再脱了衣服钻进被窝去,只好随手抄了本《诗经》去外面的小花园朗读。天空湛蓝,巧云流动,太阳渐渐升起来了,透过金黄色的悬铃木树叶洒下万条金丝银线,在房子后面有冬青树围成的一个小小花园,有石凳石几,月季花已经零落,蜘蛛在蟹爪槐的枝干中间结网,有时会网住一只小虫子做它的午餐,这地方夏季还好,邻居老太太夏夜会在此聊天,但是进入深秋,就不常有人来,角落有一堆干燥的狗巴巴,我就在这方圆几十平米的小花园里踱步,大声朗诵《诗经》。
这本诗经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的,小32开,拿在手里很方便,读音和注解都十分详细,而且是在文中注释的,大可不必为了读完一篇文章,翻到后页去看一个字怎么读。今天读到《邶风·简兮》,一直认为中国古往今来是个没有舞蹈的国度,不像印度,舞女露着肚皮跳呀唱呀的,还有南美洲、西班牙的伦巴,探戈,以退为进,高级的调情,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女主角准备和一个大她许多的老男人结婚了,男人穿着红格子裙子,两个人跳起音乐节奏都很单调的英格兰舞蹈,举一下手,然后抬一下腿,再转个圈。《低俗小说》里面,乌玛瑟曼和和布鲁斯威利斯在酒吧里那段奇异的舞蹈让人心醉神迷,我觉得,只有浑然忘忧无我无物的舞蹈才是真正的舞蹈,让人从肢体的律动里寻找节奏的快感,基本上是一种动物性的原始感受。
请看《邶风·简兮》这首诗: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舞者狂傲怠慢,他要率领万舞,赤日炎炎,他在太阳的正中站住,鼓点声一起,他开始缓缓起舞,他的身形彪悍而柔韧,力大无穷,如同猛虎下山,他全身涂满赭褐色,手拿乐器在庭中率众起舞,公侯都被他的舞蹈打动,赐予他美酒。
这真让人吃惊,诗歌里短短几个字,就描绘出一个活灵活现的舞蹈场面,仿佛看到一个夏日或秋日的正午,公侯王孙举办一个什么活动,祭祀或者庆祝吧,领舞的舞者高昂头颅,睥睨众生,有君临天下的气概,在他的舞蹈王国里,他是不可一世的君王。单调而有力的鼓声响起,一声声撼人心魄,舞者率众起舞,舞姿里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美,等到鼓点戛然而止,大家都默不作声,不由自主地被统治和被征服。
邶,在现在的河南汤阴县南,现在这个地方平平无奇,如果说那里人的祖先会跳这样孔武有力震撼人心的舞蹈,大概土生土长在那里的人都不会相信。但是有证据在此,证明吾土吾民仍然是一个善舞的民族。
《诗经直解》读后感(六):《击鼓》和《日月》
要照我的意思,《倾城之恋》是要李安来拍的,张爱玲的缠绵悱恻,《倾城之恋》里面的时而晴朗,时而阴郁的感觉,非李安不能把握。电视剧《倾城之恋》愣是拍出了《中国往事》的感觉,不能不说是一种创举。虽然他们没有按我的意思来,但是唯一值得安慰的事情就是选对了演员,陈数扮演的白流苏和黄觉扮演的范柳原,正是书里面的那个。
但是还是出了事,两个人卿卿我我的时候一再地念白,“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成说者,约定也。
这句话出自《诗经》.《邶风》,名曰《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以我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战争开始了,战鼓声冬冬传来,士兵开始运土建造工事,加固城墙,而我却要南下,跟随孙子仲,去攻打陈国和宋国。平定了敌国,可还是不让我还乡,忧愁啊!我的马儿啊,丢在了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啊?去树林子里吧。生离呀死别,我和你有着亘古不变的誓约。真想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别离了这么长的时间,我真是活不下去,分离了这么久,我还是难以有自由。
就像是一首歌里唱得那样,“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但是甜腻腻的香港红歌星,唱得再好也远远赶不上征夫和劳人,远离家乡戍边,他们思念亲人那种痛入愁肠的悲思,以及对于温暖平安的家庭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更重要的,是对爱情简朴而又真实的表白。于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成了几千年来爱人间倾吐爱意的八字箴言。
同样是在《邶风》中,《日月》一篇让人有不同的感受: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这真是一首《怨妇吟》,和两千年后的怨妇们如出一辙,“胡能有定?宁不我顾?”你这么着不管我,能安心吗?好意思吗?我对你多好啊!我为你做了多少牺牲啊,你想过吗?你这么做,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吗!我对你所做得一切,你难道都忘了吗?这么没有良心的人,我再也不要和你一起过!天地啊,日月啊,爹娘啊!我为什么这么命苦!
哈,看见了吧,两千年来,女人们说过这样的话怕是有千千万万回了,数都数不清了。谓予不信,问问镜子里那个人好了。但是怨妇们怕是还会跟这个牲畜不如的人过下去,两千年前是因为没选择,两千年后,可能是因为爱情尚未结束,如果结束了,照现在女性解放的程度,拔腿就走,唧歪什么,耽误老娘的无敌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