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之南》是一本由恺蒂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1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非之南》读后感(一):小镇青年、《读书》杂志与冬日里的女子
《南非之南》,是我买到的唯一一本恺蒂的书。但是,读到恺蒂的文字,却可以往前推到1997年的春天。
那时候的我,在南方一座边境县城读书。学校的图书馆,订有《读书》杂志。对于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小镇少年来说,《读书》这本杂志仿佛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世界。杂志里的书卷气,与我周边的纷乱世界形成了一个对立面。
我是个热爱阅读同时也是个对深奥的知识心存敬畏的少年,于是,我热爱《读书》,成了学校里的异数,同时,我偷偷给杂志和报纸投稿,写尽我的少年哀伤之事,很有幸,那些小文字在报纸的副刊发表出来了(是发表,有稿费)。
而当时我身处的小世界,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荣耀,刘德华在我们县城的街边的音像店里唱着《中国人》,我们校长的孙子学会了吸毒,一个室友的朋友在我们的宿舍里往胳膊上扎了一针,然后晕倒倒在污渍斑斑的床上——那一年,一粒绿豆大小的成色不纯的白粉只要10-15元;那一年,我16岁;那一年,我们这个宿舍的人把一大捆长砍刀藏在床铺底下,随时随地和外校的人火拼,血溅街头;那一年,我们都有一个大哥,绰号“浩南哥”“山鸡哥”——那时候,大概还没有贾樟柯的电影吧,就算有,也不会关注这样的事。
其实,1997年,读书杂志已经少有发表恺蒂的文字了,之所以我能读到她的文字,是因为学校图书馆要处理一批旧杂志(不要了,扔掉卖废纸),我淘到了接近20本的《读书》杂志,从1993年到1995年都有。我就是在这些过刊中读到了她,一个身在英伦的女子,那些专栏性质的文字,让我也染上了英伦的气质,冬日里的女子,蓝色电影诗人,《笨拙》之死,等等。
这些安静的文字,最终让我发誓,我要逃离这座县城,去往异乡的城市。
我不知道一个作者的文字可以这么影响我的人生。从此,我对知识心存敬畏,对爱书之人充满敬意。后来的我(十年之后),当我开始写书时,我就想起她,那个那时在英伦求学的女子,那个曾经在我向往的大学复旦求过学的女子——是的,我不曾去过英伦,就算在梦里也没有,我也没有考上复旦,最终,我也没有成为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只是变成了一个可以用文字谋生的人而已。虽然,我的文字不精深,也不优雅。但,这也是那些年月恺蒂给我的最大启示吧。
再说起《南非之南》,这本书也只是让我想从她的南非文字里企图重温我少年时恺蒂给我的感觉。但是,物是人非,身在南非的恺蒂,已经不是身在英伦的恺蒂。由此我明白,人走回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会老去,最终,只在时光里留下“我来过”的痕迹。
南非世界杯期间,我再次读《南非之南》,听着Beyond的《光辉岁月》,想起曼德拉,当然也想起恺蒂——那已经是12年之后了。
12年有多长?对于我来说,我在这十几年了念完了三流的大学,工作了,创业了,失败了,流离了,再次回家,再次出发——一直在路上,但对知识依然敬畏。
那个冬日里的女子,是否还在原地?
《南非之南》读后感(二):夜晚
这是我的夜晚。
外面是暴晒过的马路和树木,白天里四十度的高温,晒得美人蕉卷了叶子,枣树也打了蔫,柏油路直要晒化了,可恨还有用彩色沥青铺设的路面,美其名曰高科技,实际是砖红色,火焰山的颜色,从那条路走过,身体和灵魂受到双重煎熬。热的空气在晚上也不放过人们,走上一圈,热得喘气,月亮赤红,缓缓升起来,云层有时是丝丝缕缕,有时又是一大片,挨近西边的,带着一点绯红和赭褐,头顶正中,是轻盈的墨蓝,抬头看去,觉得天离自己那么近,近得看一会儿都要害怕。四野空旷,宇宙中没有重量和方向,虚无,还是虚无。
这是我的夜晚。房间里的夜晚。空调吐出嘶嘶凉气,我知道室外的温度增高了一点,因为我使用空调,但是没办法。喝一杯一杯的水,泡龙井,看绿的芽叶在玻璃杯中起舞,铁观音要用紫砂壶,高高地斟下去,盖上盖子,淋壶。一百度的水,二十五度的室温,洞中一日,世上千年。《heal the world》,MJ驾鹤西去,悲伤中依然可以点燃热情。他不过是个孩子,一无所知,除了唱歌跳舞。美丽国的东方不败。他来自黑非洲,所以我看恺蒂的《南非之南》,南非人称雨为兽,很美丽的想象。乱云如兽出山前,是中国的雨兽。
是谁说的?恺蒂+毛尖=万象?诚恳的女作家不多,恺蒂算一个。能谈一点政治的女作家也不多,恺蒂也算一个,不光谈,谈得还有趣,更少了,她还在圈里。哪里没有政治?道貌岸然是装出来的,家庭主妇煮一点小鱼做晚饭,政治不过如此。可是看《南非之南》不是个好选择,在这四十度的高温里,在热风狂野地刮呀刮呀的夏季,应该看《雾都孤儿》,阴惨惨孤戚戚,冷风从后脊梁冒上来;要不就看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老太太都那么美,遑论那许多钗?
可是恺蒂写的实在好,一个奇异的世界,用冷静的态度写一个有些许狂躁的国度,你便不觉得热。她长途跋涉之后又热又累,直要晕倒,可是洗了澡躺在帆布椅上看落日,真是想一想就很美。恺蒂说值得,我也认为值得。想象中的南非落日一定大而且圆,一点点地落下来,接近地平线时像是要溶化了的金子,大滴大滴的金子没入地底,黑夜在十分钟之内骤然来临。
南非距离我们那么远,没认真想过那样一个世界:天空湛蓝,井水清甜,雨季来临的时候,广阔的草场上一片绿色。彩虹民族的上空,有历史的阴影,有现实的创痛,但是他们歌唱,用干旱台地的蓝调,使我想起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的结尾,炎热干燥的南方小镇,尘土飞扬,苦役犯的歌声金属般地响起,像踩过身体般踩过那片黑土地,等待复活的机会。
《南非之南》读后感(三):【一些摘录】
有趣的是,他的办公室的门后面挂着一件蓝色的中山装,还有一顶工
人帽,他笑着解释说,一九八六年他曾受中国基督教会的邀请去中国访问
,到了之后他也就成了热情的中国政府的客人,临走时,两位主人给了他
一大堆礼物,其中之一是一件上海出品的灰色的中山装。当时,南非还是
种族隔离的时代,每次他要与南非总统或政府要人见面,他就穿上那件中
山装去吓唬他们,诚心让他们不舒服。后来耶件衣服穿旧了,他的裁缝就
依样又给他做了一件,就是挂在门后的这件,他还常常穿。他说中国给他
最深的印象是那里的活力和中国人努力工作,让他目瞪口呆的是到了夜间
工地上仍然灯火通明,建筑工人和修路工人彻夜工作。而且,在他一生中
,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自行车。还有给他印象很深的是中国孩子的天
赋,他曾去参观了几个学校,那么小的孩子们就能弹钢琴或是拉小提琴,
真了不得。
【开普敦和约翰内斯堡】
约堡和开普敦很不一样。开普照敦漂亮,约堡有趣;开普敦让人觉得慵懒舒服,约堡让人觉得浮躁而有活力;开普敦的人讲究高雅
情调但常常傲慢;约堡人虽重视金钱但却很热情。开普敦周末可以外出的地方太多了,海滨葡萄园,那里的人也就不需要广交朋友
,因为他们有自然为伴,所以,对外来客,他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作没有看见。约堡人则不一样,因为没有什么好玩的地
方,娱乐活动就是请客吃饭开晚会,所以来了个外乡人,所有的人都兴奋得不得了,于是,这家吃过来,那家吃过去,也就是我们
开普敦是个欧洲的城市,开普敦的黑人贫发区都远在城市的郊区几十公里以外,几十年前在城中心有个著名的第六区就在桌子
山下海湾之畔,是黑人有色人杂居的地方,五六十年代时因其音乐艺术而著名,就像纽约的SOHO巴黎的拉丁区一样,但是种族隔离
政府的一纸“地区法”将第六区的风水宝地划为白人区,令所有的居民搬迁到几十公里之外前不着村后不着庄的一大片土地上,给
他们盖了火柴盒般的房子,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八零年间,整个第六区被夷为平地,只剩下一座教堂孤零零地站立。所以,在开普
敦开车兜风,眼中所见都是干净的街道漂亮的欧式房子。海湾里停着昂贵的游艇,海湾边是五星级的宾馆和饭店,就像法国南部的
港口城市,干净有序,游客们消闲喝咖啡,享受海风与太阳,确实很难想像自己竟是在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尖角上。
约堡则不同,它的北郊区虽然住的大多是白人,但是它的西南部是索维托,东部是亚力山大,这两个黑人区都面积很大,其有
许多非正式的黑人住宅区。约堡城里几乎看不到白皮肤的人,完全是一个非洲的城市。约堡因其经济的实力,更是吸引着非洲各国
前来寻找工作的移民们,近郊莫桑比克津巴布韦自然不必说,中非尼日利亚刚果乌干达等国也有许多人来。如果说开普敦是欧洲人
冬天前来度假晒太阳的中心,约堡则是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各国的找工作者的首都。当然约堡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传
统非洲的部落文化并不多见,但是玫瑰岸边跳蚤市场上还是云集着非洲各地的工艺品,具有各个部落风采的木雕面具塑像。每天下
午两点到四点,北郊区的大房子外能看到佣人保姆坐在街沿的一小片草地上,用响亮的祖鲁话或是科沙话聊天,她们穿着浅绿色开
蓝色或是粉红色的制服,头上扎着三角巾,双腿幽雅地并拢着,礼貌地和开车而过的邻居们挥手打招呼。索维托和城里的那些挂满
猴头的巫医的药铺,出售非洲土布的小店和街头烧烤牛羊骨头的摊位就更是开普敦城里根本看不到的了。
《南非之南》读后感(四):非洲南边的故事(转)
不久前,一位小友到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探亲,我顺口说了一句“能不能给我找一枚硬币?”不料她的回答令我吃惊。因为她多次去过津巴布韦,对那里的情况很熟悉。她说该国由于通货膨胀,本国货币早已作废,现在市面上通用的货币是美元。大约是不想让我这个老头儿失望吧,她说她可以送给我一张津巴布韦已经作废的旧钞票,于是在我的收藏中又增加了一笔相当“惊人”的财富:一张面额一百万亿的纸币。这真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大面额的钞票!如今它的价值是多少,不得而知,大概除了收藏,已经一文不值了。
现如今,国门大开,出国旅游、探亲、留学、创业乃至移民者,已是寻常之事。于是,旅居海外的作家学人以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撰写的作品,受到一些出版社的青睐,也是很自然的事。我因积习难改,对于外部世界充满好奇,而平日接触的传媒似乎热衷于新闻热点,很少关注真实的世界,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从一些出版物的缝隙去窥探外面的世界了。
近日所读的《南非之南》(恺蒂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是该社“海上文库”之一种,薄薄的一本小册子,收入了篇幅不短、内容各异的散文,以细腻的笔触,以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人与事,向读者讲述了那个号称彩虹之国的南非的巨大变化和伴随的困惑,许多内情对我而言是闻所未闻,读来很是耐人寻味。
《南非的良心:无声者的声音》是一篇对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南非大主教图图的专访,写得很生动。图图大主教的成长、政治理念、行事作风刻画得入木三分,其中谈到一件事引起我的极大兴趣。这就是1994年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制度之后,新政府面临的一个头等大事:“是复仇和清洗,杀人偿命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还是以德报怨给全民族无论肤色黑白一个新的起点?”
书中说,为了实现民族和解,解决因种族隔绝带来的积怨、仇恨的社会矛盾,以曼德拉为总统的南非新政府宣布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处理1960年到1994年5月10日间所有人犯过的罪行,对那些诚心忏悔请求宽恕的人实行大赦,对受害者进行补偿。”而图图大主教被曼德拉总统点名担任“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17名成员之一。
关于这个“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工作,一言难尽,作者最后作了一个颇似小结的阐述:“"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不是法庭,它是一个舞台,给受苦难者述说苦痛的机会。在委员会听审的三年中,委员会成员遍行南非各地,让受害者当众讲出曾遭受的痛苦与屈辱,也让当年的官员、警察、打手和告密者供出所犯罪错,以此求得人民的宽恕。他们审问的,不仅是白人作恶者,也有黑人,包括国大党的成员,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曼德拉的前妻温妮。”
对于“真相与和解”的功效,尽管有这样那样的说法,但作者通过图图大主教之口,并且引证非洲其他国家如比属刚果、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为例,深刻地指出:“所有的人都承认,"真相与和解"让南非成功地避免了许多人预料的血腥冲突,为新南非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其他冲突地区的和解提供了一个楷模。”这是很了不起的政治智慧。
作者引用图图大主教的话说:以报复的方式伸张正义只会引起更多的种族冲突,杀人偿命的原则只会让死去的人越来越多。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这个以宽容追求和谐的理念,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但南非做到了,因而今天的南非充满希望。
《南非之南》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涉及对南非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如南非的文学、城乡的两极分化、古老艺术的保护、危害社会殃及未来的艾滋病等,谈论的话题看似离我们很远,但是由彼及此,也并非没有可以思考之处。
书中有两篇文章论及南非的近邻津巴布韦:《来自津巴布韦的两种消息》、《穆加贝:英雄还是独裁者?》,也引起我的好奇。文中提到,“津巴布韦曾经是非洲最富裕的农业大国,土地肥沃,有"非洲的面包篮之称",现在大批土地荒芜,整个国家正在经历一场饥荒”,“城市里也同样人心惶惶,通货膨胀如卫星上天……”
作者讲,她家的女仆每个月的工资大部分换成玉米粉、白糖、菜油托人带回老家,她的母亲和3个孩子还在津巴布韦。而在南非与津巴布韦接壤的满是鳄鱼的林普普河,偷渡者冒死也要偷渡到南非……
由此,也可解释津巴布韦曾经发行过面额是天文数字的货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