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与上帝的契约》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与上帝的契约》读后感精选10篇

  《与上帝契约》是一本由胡安•高美著作,平装出版的2013-7图书,本书定价:304,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上帝的契约》读后感(一):娴熟细节技巧与略逊一筹的整体布局

  胡安•高美这本小说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对于我来说,那些细节的人物个性设置,以及冲突场景的描绘,都很细致入微恰到好处,我觉得这是很值得学习优点

  但是真不该拿这本书和丹布朗去较量。虽然说在微观场景和人物设置这些细节上,胡安和丹•布朗也许已经是不相上下了,但如果论整体剧情安排,那么满分五分,胡安最多拿四分,而丹布朗必须拿六分。

  丹布朗对于好莱坞式的剧情控制,那是已入化境的,所有的剧情冲突都是具有向心力的,都指向主要矛盾发展核心秘密揭开,而且紧锣密鼓一波接着一波,让读者根本就没有余力挪开眼睛,只能被剧情带着一直往前跑,相反胡安这小说我读的时候轻松出戏好几回,因为胡安这作品里的人物群像,很多时候偏离了主要矛盾,显得很散,单独拿出来都还不错,互相之间就缺乏紧密的联系

  在这种表面技巧的背后,可能和胡安的宗教心态有关,这本书虽然是讲神之遗产的,其思想却非常的世俗,不仅反映在书中人物,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圣物的超自然性,而且在叙事风格上,也是凡众群像式的,仅在最后,给出一道苦涩的警世恒言。而不像神话史诗那样,拥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明确主题与核心矛盾。然而人们本性热爱神话史诗,喜欢强大主题带给他们的情绪激荡。而胡安不仅在思想中反宗教执迷,在叙事风格上都不惜自堕神力,只能说他对世俗世界真爱啊!

  相比之下,丹•布朗是典型的用神话叙事反神话,他的整个手法都是符合史诗风格的,将宗教神圣主题放在核心不断烘托——然后直到最后,用世俗性的解读方式,把追了整场战争的圣杯摔个稀巴烂给你看,让你重新从神话中回归日常世界,没有什么超凡圣物——但不代表完全没有神力,神力就在我们凡人心中。

  所以说表面上,胡安使用的是和丹布朗相近的题材实质上,他们的风格有本质区别,根本无法同台竞技。或者说同台竞技的话,在现有的普遍欣赏风格之下,胡安是必败的。

  但是,很难说这种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形式上也解构神话的手法,就一定没有未来前景,不如说,尽管我个人非常喜欢史诗风格,但从理性上来讲,我觉得这种世俗叙事形式更值得发展,值得期待其未来。

  《与上帝的契约》读后感(二):信仰力量

  信仰的力量

  —— 读胡安·高美《与上帝的契约》

  信仰不是一种与人隔阂的宗教,而是一种生命规律。英国记者埃德温·丁格尔曾言:“反法西斯革命给世界上了实际的一课,那就是人们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力量能够使一个饱受压迫的苦力变成勇猛而富有激情战士。”《与上帝的契约》是一部翻几页就舍不得放下的精品,讲述了一个极为精彩而又引发读者深层思考故事

  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福勒经过多年追捕,终于将隐匿50年的纳粹战犯格罗斯抓获归案,从他身上截获了多年前从一个受害的犹太家庭里掠夺来的镀金蜡烛台。当福勒给蜡烛台加热后,蜡烛融化,半卷古老的铜轴地图展现在他面前。不久后,一个由亿万富翁赞助,福勒神父主导,组员包括考古学家、军人医生杂志记者的探险队成立,他们经历多重的艰难险阻,一步步迈向那个埋藏着神秘和全人类终极命运的圣地……

  不得不承认,《与上帝的契约》完美地将历史、秘密、阴谋、动作、探险等元素融为一体,难怪被誉为“充满激情和电影效果”、最具文学性的悬疑和国际迷踪类小说。从扣人心弦的悬念到惊心动魄情节,从德国纳粹到美国CIA,从奥地利到中东、华盛顿、纽约、梵蒂冈,《与上帝的契约》以不断切换场景的电影式写法,主人公一个一个的出场,神父、军人、医生、记者、亿万富翁、少年黑客和国际恐怖组织、新纳粹主义团伙,以及各种心怀叵测的人,一步一步迈向那个埋藏着神秘之物的地方,而他们每一个人既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也有着自己的信仰。

  胡安·高美是西班牙知名记者,足迹遍及全球,书中写到的埃及、红海、西奈山,以及沙漠圣经中所描述的各个地区,他都亲临采访过,对神秘现象、宗教学也有精深的探索和研究。因此,《与上帝的契约》对这些地域风情的描写,更加真实细腻引人入胜。美国《纽约时报》这样报道:“这是一部令人兴奋异常的小说……页页都扣人心弦,胡安用他超乎寻常想象力让我们深深思索人类信仰的未来。”

  人类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自身所持的价值观,在所有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里,最终极的是信仰之间的博弈。对真理追求愈加执着,对信仰坚持也更为坚定认可了这个原则生命知识就一同都变得有价值了。胡安对文字的掌控,都来自上帝,归给上帝,并以敏锐观察力和细微声音帮助我们寻找那一条通向永恒的路。一部充满悬念惊险的小说,显示了作者不凡的构思和写作功力。六十年前的奥地利、死海、沙漠和洞穴,都逼真地出现在眼前,故事场景在纳粹时期和现代之间,组织成一个完美的故事,既使故事和人物显得更加真实,也满足了读者寻求惊险刺激需求

  无关对与错、善与恶,《与上帝的契约》就是以这些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寻找“约柜”的探险传奇。作者不但对细节的描写细腻到位,人物的刻画也非常饱满,这一切都是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小说的重要因素,也使它成为同类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文/刘英团)

  2月2日发表于《内江日报》3版

  http://njrb.newssc.org/html/2014-02/02/content_1995238.htm

  《与上帝的契约》读后感(三):让我想要去寻找信仰的一本书

  我一向爱读悬疑类小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是迫不及待的打开它。打开它的时候稍微有点小失望,我觉得如果这本书的纸张能更好点,我想我是会更喜欢它的,毕竟纸张也是很影响一个人读书的心情的。

  不过这本书真的是很好,不愧是2010年国际畅销书前五名并被翻译成40多种语。另外,我觉得这本书还有一个很成功的地方,就是有很多的注释。如果没有注释,我这种历史和宗教白痴会完全理解不了这种寻找宗教信物“约柜”的故事,当然,看了几页就会放弃这本书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冬天里的春天》,这两本书是讲述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情节的切换和细节处的处理都及其的相像。如果不是这两位作者是不同的国籍,我都以为是同一个人写的呢。这两本书都是这样的:快速的切换不同的情节,而且每个情节的空间时间的跨度不一样,造成一种紧迫感;对于悬疑的关节处都处理的很好,让人在最后得知真相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很好,虽是一本小说,但是我看了有三四遍,才把所有的悬疑处完整的衔接起来,彻底的看完这本书。

  这本书最让我有感触的是此书中各人物对于信仰的狂热。对于我这样一个基本上是无信仰者,实在是不能理解这种狂热,可以让一个人,甚至是一个民族,为了信仰,可以付出此生的全部财产,只为完成家族的守护;为了信仰,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只为消除异教;为了信仰,。。。她们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他们的种种让我开始自己的信仰,并想要去寻找自己的信仰。

  最后,我还是很期待这一系列的两本书的,希望能尽快看到!

  《与上帝的契约》读后感(四):一本书,一部电影

  这部小说的情景异常曲折复杂,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中东、华盛顿、纽约,围绕圣经里关于约柜的故事,展开寻找……故事的开场就被渲染的非常神秘,在隐藏了50年后,曾在澳大利亚以医学实验名义屠杀了700多名儿童的纳粹战犯格罗斯,终于被福勒神父找到。福勒神父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成员,也是梵蒂冈教会的秘密服务者。福勒不仅要抓住格罗斯让他罪有应得,更重要的是福勒要从格罗斯那里拿回一件宝物,那是一个裹着金子的蜡烛台,多年前格罗斯从一个受害的犹太家庭里掠夺来的。

  当然福勒并不是对烛台上的金子感兴趣。当福勒给蜡烛台加热后,蜡烛融化,半卷古老的铜轴地图展现在他面前。那地图用希伯来文揭示了几千年前摩西与神之间的摩西十诫和约柜的位置。不久福勒就被卷入一个探险队来到约旦。这个探险队由一个亿万富翁赞助,参与者有考古学家、军人、医生、杂志记者……谁也不知道,还有一个隐秘很深的恐怖组织成员。他为此次探险,已经潜伏了很长时间。小说主题涉及大屠杀和对恐怖主义的批判,人类对信仰的追求。是一部文学色彩浓厚同时又充满刺激与激情的电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仿佛是在看一部电影,画面感十足,值得推荐

  《与上帝的契约》读后感(五):信仰带来的是毁灭还是重生?

  终于看完了,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放映的电影一样。每一次时间地点的转换,都很具画面感。

  “一部终极结构人类文明与信仰的探索小说,带你走进人最深层的心灵冒险之旅”,这句宣传语,让我误以为书中对于心理活动的描述肯定既细腻又震撼,但我错了,悬疑小说不一样,书中通过场景、大量的对话行为的描述,都能感觉得到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

  信仰是什么?

  信仰是一直坚持和相信东西,是人生精神支柱。

  信仰是一个人能否坚持自我的根本。

  信仰是受造物对造物主的心灵回归。

  ……

  对于信仰,我却常常疑惑,如果,当你经历的一次重大事件,我是说那种对你的信仰是一次强大的冲击或者完全对立的事件,那种时候,你会如何?我觉得会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就是接受不了,直接崩溃。信仰被破坏,就代表了以前的一切都被否定,整个人生都崩塌,变得没有意义

  第二种继续坚持自己的信仰。但是,已经隐遁在一种变态的形式中了,当事人却不自知。这种就很恐怖,书中的恐怖分子一般都是这种情况吧。整个人生都是在为这种虚幻的催眠中的信仰努力,然后逐渐走向灭亡。如果没有遇到重大事件,一直追随信仰且不变性质无疑是上天的眷顾。

  书中还特意介绍了几个恐怖分子的成长背景,对于他们的描写,我似乎嗅到一种悲悯的意味。对于他们的行为,似乎不可饶恕,但回头去看似乎一切又都有迹可循。

  信仰,带来的是毁灭还是重生?不走到最后,谁也不知道。

  ———————————————————

  :看外国小说,我比较头痛书中各种人物的名称特别是出场人物极多的书,我会前后翻书翻得烦不胜烦,但这本书,人物不会很多,而且开篇之前就列了一个主要人物清单,一目了然,对于我这类人来说是个不小的福利

  《与上帝的契约》读后感(六):“上帝”离我们如此之近

  在引进中国的诸多海外畅销作品中,奇幻、悬疑、探秘类小说一直以读者群稳定庞大著称。尤其难得的是,这种类型的小说出精品、佳品的概率较其他类型的文学载体要高出许多。和曲高和寡严肃文学比起来,它更显得贴近市场,能更多地受到读者的青睐,不论是享誉世界的史蒂芬•金、丹•布朗、JK•罗琳还是近年崛起的《别相信任何人》的作者沃森,在中国都拥有非常广大的读者群。而相较于中国本土作家,国外作家的作品在结构、叙事、人物塑造和人性的探讨方面也显得更加高明深邃

  《与上帝的契约》是西班牙作家胡安•高美(Juan Gómez)的作品。胡安于1977年12月生于西班牙马德里,是西班牙国内知名的记者,获得过圣巴勃罗大学新闻博士学位,他足迹遍及全球,在工作之余喜欢收集各种神秘现象题材的新闻,对宗教学有着精深的探索和研究,这也就积累了他丰富灵感素材。2010年,胡安发表了其精心创作的小说《摩西探险》,随即在西班牙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在英国更名为《与上帝的契约》出版后即席卷整个欧美世界,被翻译成42种文字,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荣登各大出版发行机构畅销榜,荣获美国“2011年国际拉丁语系图书奖”、“最畅销文化小说”、“最佳冒险小说”、亚马逊图书榜首作品、《纽约时报》图书畅销排行榜榜首作品。其后胡安又继续推出了“上帝之诫”三部曲的后两部:《上帝的间谍》、《背叛者的徽章》,同样获得了无比的殊荣。

  《与上帝的契约》讲述了一个极为精彩而又引发读者深层思考的故事: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福勒经过多年追捕,终于将隐匿50年的纳粹战犯格罗斯抓获归案,从他身上那里截获了多年前从一个受害的犹太家庭里掠夺来的镀金蜡烛台。当福勒给蜡烛台加热后,蜡烛融化,半卷古老的铜轴地图展现在他面前。那就是用希伯来文揭示的,几千年前摩西与上帝订立摩西十诫和约柜的位置。不久后,一个由亿万富翁赞助,福勒神父主导,组员包括考古学家、军人、医生、杂志记者的探险队成立,他们携带高科技器材,和国际恐怖组织、新纳粹主义团伙及各种心怀叵测的人战斗着,经历多重的艰难险阻,一步步迈向那个埋藏着神秘约柜和全人类终极命运的圣地……

  小说全文情节紧张、刺激,人物性格塑造鲜明,欧美文学界各资深评论家在阅《上帝的契约》后一致认为:胡安对现代小说的语言运用收放自如,细节描写犹如亲临其境,节奏掌握犹为功夫深厚。历史知识非常丰富,作品中既充满离奇的探险,历史的揭秘,也不乏浪漫的爱情和对民族、国家、人类的深邃思考。一系列作品充满激情和电影效果,完美地将历史、秘密、阴谋、动作,探险等元素融为一体

  《与上帝的契约》读后感(七):上帝的戒条,现在还算数吗?

  这是一本基于西方教义的探险小说,就像达芬奇密码一样。

  架构在基督教最初的宗教秘史,小说的神秘有了保证;而西方势力与中东势力的交缠、二战遗孤的参与,更让小说爆点十足。

  而本书高于后者的一点就是主角安东尼神父在最后获得了自由,从至高的上帝那里获得了自由。

  宗教的意义

  最初宗教的产生是源于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无知与敬畏,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宗教的意义从最初的对自然的解释过度到对自我的认知(寻求救赎也是自我认知的一种)。但最初的意义,在困厄中给人以力量是没有发生变化的。

  故事背景条理

  摩西十诫,背景请自动百科之,因为罗马的入侵,被当时的大祭司秘密运出保护,而选为保护者的家族则世袭留传藏宝图的秘密。直至二战中被镇压的克翰一家。为救长子,不惜出让家族守护千年的秘密,虽然徒劳,但,人性的力量更加闪耀出战争的罪恶。

  时移世易,当时战争中仅存的家族成员已富甲天下,因911事件,痛失爱子(长子在西方宗教中意义重大,长子夭折被视为上帝的启示或惩罚),因此,老富翁决定开启这个家族守护千年的秘密。

  核心人物

  安东尼神父是本书的核心人物,有军方背景,并甘愿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使者,同时,服务于CIA,好复杂的经历。

  上帝在十诫中说不可杀人,安东尼在最后用十诫中写有“不可杀人”的碎片结束了胡全的生命,从而获得自由。

  这个把自己的灵魂交予上帝的强者,在最后,将自己的灵魂赎回,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二战的长尾

  战争的后遗症让老富翁挣扎一生,宗教也没能平复其内心的恐惧。晚年的丧子之痛更加重了他的悲哀,于是决定让一切发生。

  被宗教胁迫的人质。

  胡全也就是老富翁的助理罗素,其实是中东势力的卧底,这个被自己的宗教胁迫的人只能在厕所完成祷告。在最后,与约柜一同被埋葬。

  约旦这片神奇的土地和犹太人这个神奇的物种。

  约旦这篇神奇的土地,诞生了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这篇土地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干旱、沙漠、石油是被上帝宠幸的资源以及被上帝遗忘的战乱。

  犹太人,这个神奇的民族,几千年居无定所,漂泊不定造就出他们坚韧的性格和无以匹敌的智慧,但同样漂泊的还有吉普赛老乡?为什么后者没有前者的成就呢?难道真的是因为犹太人是被上帝选中的吗?

  期待这本书被拍成电影。小李子来演安东尼?不太好吧……

  《与上帝的契约》读后感(八):画出敌人的摸样

  题目是书的P4里的一首诗的题目一部分,我很喜欢。

  首先得说,我很喜欢这本书,原因是有非常多的注释,我特别喜欢注释,尤其是这样一本探秘惊险小说,如果没有注释,鉴于我的欧洲历史和宗教了解程度,真的理解不了这种寻找宗教信物的惊险小说。每页的注释,让我收获非常大,学习了很多历史、地理、宗教、仪式、文化的知识。

  不过别误会,这不是社科类的书,这是本惊险小说,一口气看完的,情节很紧凑,构思很技巧,情节紧张,非常的引人入胜。作者对细节的描写细腻到位,对大的场景描述恢弘壮丽。悬疑的关节处理的恰到好处,最后揭秘的时候,才会恍然大悟。

  中东之谜贯穿始终,又独立成为线索,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人物性格,不同历史状态下的不同人。书里的人物们的恩怨纠葛,神父们的心绪影响着书中的人物,也影响着看书的读者。藏宝图引起了各界的窥伺,也让读者随着它的命运,越来越想揭开”上帝的契约“的真面目。

  冥冥之中,可能真的有上帝的指引。为了伪装的黄金而拿着藏宝图的邪恶纳粹军官最终凄惨的死去。为了和平和正义炸毁约柜的神父得到了上帝的”赦免“。而那些为了利益驱使而作恶的人们在上帝的”惩罚“中化为粉末。背叛所有人的利欲熏心狂徒再最后时刻得到了审判。译者的确花了很多心思,翻译的非常精准,文字修辞也非常好,很喜欢这个译者。

  快到结尾的一句话对我有触动”对大多数人来说,生命就是不断地为了生存而挣扎,为了最后能够战胜自己。“

  扣的那一星是对书的纸张不太满意,虽然这个价钱,这个纸张无可厚非。可能是为了节约成本,书的纸张不是太好,我喜欢道林纸的书,作为一个消费者,如果贵几块钱,用好点的纸,我也能接受。

  《与上帝的契约》读后感(九):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

  ——读胡安•高美《与上帝的契约》

  信仰不是一种与人隔阂的宗教,而是一种生命规律。英国记者埃德温·丁格尔(Edwin J.Dingle)曾言:“反法西斯革命给世界上了实际的一课,那就是人们热爱祖国和渴望自由的力量能够使一个饱受压迫的苦力变成勇猛而富有激情的战士。”《与上帝的契约》是一部翻几页就舍不得放下的精品,讲述了一个极为精彩而又引发读者深层思考的故事:

  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福勒经过多年追捕,终于将隐匿50年的纳粹战犯格罗斯抓获归案,从他身上截获了多年前从一个受害的犹太家庭里掠夺来的镀金蜡烛台。当福勒给蜡烛台加热后,蜡烛融化,半卷古老的铜轴地图展现在他面前。不久后,一个由亿万富翁赞助,福勒神父主导,组员包括考古学家、军人、医生、杂志记者的探险队成立,他们经历多重的艰难险阻,一步步迈向那个埋藏着神秘和全人类终极命运的圣地……

  不得不承认,《与上帝的契约》完美地将历史、秘密、阴谋、动作、探险等元素融为一体,难怪被誉为“充满激情和电影效果”、最具文学性的悬疑和国际迷踪类小说。从扣人心弦的悬念到惊心动魄的情节,从德国纳粹到美国CIA,从奥地利到中东、华盛顿、纽约、梵蒂冈,《与上帝的契约》以不断切换场景的电影式写法,主人公一个一个的出场,神父、军人、医生、记者、亿万富翁、少年黑客和国际恐怖组织、新纳粹主义团伙,以及各种心怀叵测的人,一步一步的迈向那个埋藏着神秘之物的地方,而他们每一个人既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也有着自己的信仰。

  胡安·高美是西班牙知名记者,足迹遍及全球,书中写到的埃及、红海、西奈山,以及沙漠和圣经中所描述的各个地区,他都亲临采访过,对神秘现象、宗教学也有精深的探索和研究。因此,《与上帝的契约》对这些地域风情的描写,更加真实、细腻,引人入胜。美国《纽约时报》这样报道:“这是一部令人兴奋异常的小说……页页都扣人心弦,胡安用他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让我们深深地思索人类信仰的未来。”

  人类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自身所持的价值观,在所有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里,最终极的是信仰之间的博弈。对真理的追求愈加执着,对信仰坚持也更为坚定。认可了这个原则,生命和知识就一同都变得有价值了。胡安对文字的掌控,都来自上帝,归给上帝,并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微的声音帮助我们寻找那一条通向永恒的路。一部充满悬念惊险的小说,显示了作者不凡的构思和写作功力。六十年前的奥地利、死海、沙漠和洞穴,都逼真地出现在眼前,故事场景在纳粹时期和现代之间,组织成一个完美的故事,既使故事和人物显的更加真实,也满足了读者寻求惊险刺激的需求。

  无关对与错、善与恶,《与上帝的契约》就是以这些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寻找约柜的探险传奇。作者不但对细节的描写非常细腻到位,人物的刻画也非常饱满,这一切都是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小说的重要因素,也使它成为同类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喜欢历史、秘密、阴谋、探险、动作的读者,一定不要错过如此优秀的著作。而且,“开始看之前,最好先深呼吸一口气——因为在你看完之前,胡安没有给你留下一秒钟喘气的时间。”

  (文/刘英团)

  全文发表于中共杭州市委机关刊物《杭州》周刊2013年9月NO.278期P46~17

  《与上帝的契约》读后感(十):立约必有信

  一部紧张刺激的探险小说也会给读者带来如观看影视大片般的享受。《与上帝的契约》正是以这种不断切换场景的电影式的写法,将我们带到纳粹笼罩下的奥地利,犹太人被血腥、残忍的杀戮,只能隐藏在不见天日、阴暗绝望的洞穴里苦苦挣扎求生。一对犹太人夫妇拿出家族世代传承的蜡烛献给一个罪孽深重的纳粹军医,以期换回被抓的儿子,从此揭开了寻找以色列人的神圣信仰之物——约柜的惊险传奇。场景不断切换,不同身份的人物陆续出场,神父、医生、记者、亿万富翁、少年黑客和杀手,每个人的背后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同时,每个人都追寻着自己的信仰,背负着使命。

  整部小说构思完美,设置了许多悬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人欲罢不能,每一个人、每一个场景都吸引你继续,一点点细节和暗示成功地勾动你的好奇心。二个杀手间的一段谈话:你知道如何在沙漠中找到水源吗?在沙漠中找到一只猴子,悄悄地跟着它,别惊动它,千万别被它发现,它会带你找到水源,最后你喝了水,吃掉了猴子。谁是猴子,谁是最后的获利者?你是否猜的到故事的结局?

  小说的情节紧张,扣人心弦,内容集中了历史、秘密、阴谋、探险、推理等等要素,满足读者寻求惊险刺激的需求。把这些因素合理地串联起来,组织成一个完美的故事,故事场景在纳粹时期和现代之间,现代同一时间不同人物动作之间切换,显示了作者不凡的构思和写作功力。小说里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同样真实细腻,六十年前的奥地利、死海、沙漠和洞穴,都逼真地出现在眼前,使故事和人物显的更加真实,环境影响着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

  一次探险寻奇故事的结束,留给我们深思的空间。宗教、种族和个人的信仰使命交错纠结,决定了每个人命运,摩西十戒是上帝与人类的约定,“不可杀人”的诫命最终对每个人进行审判,反人类,种族仇视的恐怖主义者受到上帝的惩罚,神父获得神的赦免,得到最终的自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与上帝的契约》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