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灯塔》是一本由(英)詹妮特·温特森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页数:2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望灯塔》读后感(一):什么样的人能在他的脸上看到森林和大海
这该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好看的书,没有之一。
整本书一直有种温暖细腻让人欲哭未落泪的酸涩肿胀感,直到最后再次看见普尤和狗狗,直到太阳升起了我再也看不见普尤和他的船了,肿胀了许久的眼泪终于得以欢畅落下。
(一)
“给我讲个故事吧,普尤。”
“哪个故事,孩子。”
“有个好结局的故事。”
“天底下没有这种事。”
“好结局?”
“结局。”
真是突然一下被戳中,以往的作品里我们只知道因为生活已经太过艰难,所以我们希望读到好结局的作品,可是隐隐约约我忽略了其实根本没有结局。就算最后一句话是于是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了,这不是结束啊,只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生活从来没有什么结局,结局只在你死去的那一刻呈现。而在死亡以后,一切又都烟消云散。即使拥有过,很快任何事情又都会烟消云散。
(二)
翻第二遍的时候才突然反应过来,为什么达克那么钟情于那个海马化石,为什么一直多次提到那个海马化石,为什么最后他只拿着那个海马化石走进海底——莫莉叫他海马啊!
(三)
“每一个妻子和水手都得相信,一个值得信赖的上帝可以让变幻莫测的大海平静下来。”
“要是变幻莫测的大海就是上帝呢?”
这是个在不停自我改造的世界,也许上帝创造它就是为了看他怎么变化从而寻开心。那么我们呢?我们人类呢?所谓的“世界”不就是我们这群人组成的一个大整体,我们的存在是不是也是上帝为了寻开心而造出不完美的我们,让我们不停自我改造?从出生到死亡,不曾停歇。
“我们显赫,我们卑微,我们在自己造就却从不想要的生活中难以自拔。”
“我们生活在一个要么买要么就放下的世界里,在这样的世界里,爱是没有意义的。”
(四)
“没有什么会被忘掉,也没有什么会失去。宇宙自身是一个广大无边的记忆系统。如果你回头看,你就会发现这世界在不断地开始。”
“绝不要相信你能看见的东西。不是所有东西都看得见。”
(五)
“什么样的人在看另一个人的时候会在他的脸上看到森林和大海?”
在看《怦然心动》的时候,我开始明白我也要找一双dazzling eyes,现在我明白我要在他的脸上看到森林和大海。——于是,这个人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不是吗?
(六)
“阳光强烈得如同一场爱情。我被眩花了眼,心情愉悦,不只是因为这天气温暖明丽,而是因为自然从来不算计什么。没有人需要这么多阳光,也没有人需要干旱、火山、季风、龙卷风,但我们得到了它们,因为我们的世界极为丰富。是我们在整天念念不忘地算计,而世界就这样倾其所有,慷慨给予。”
这是全书最感动我的地方,甚至最后落泪时脑子里环绕的都是这句话。我会想起站在玉龙雪山脚下,想走起在束河的青石板路上,会有种莫名的感动,对自然的感恩——感动到会想哭。自然太博大,拥有一切,然后倾囊给予而不求回报,只是一切就在那里,你需要只管取就是了,你不要的,也在那里,只是因为存在而存在。
(七)
“生命如此短暂,而且充满了偶然性。我们相遇,却不相识;我们走错方向,却依然碰上对方。我们小心翼翼地选择“正确的道路”,可它却不带你到达任何地方。”
我总以为遇见很难,慢慢知道相遇而后的相识才是最难。希望虽然走错方向,也依然能碰上对方。
“我们是最幸运的,即便是我们之中最倒霉的,因为黎明总是会来。”
“记住,你总是要死的”
“记住,你一定得活着”
《守望灯塔》读后感(二):我还是喜欢被温暖照亮
真正的魔幻现实决不可能被发现在除拉美以外的任何土地上,包括詹妮特温特森的英格兰,以及这个名叫索尔茨的苏格兰海边小镇。
好吧,让我们先不要作任何的辨别,让我们来讲故事吧,让我用我的生活来讲一个重新开始的故事,一个我不知道的故事吧!或者让我们叫它们寓言,关于爱,关于生活,关于讲故事。
但是对不起,寓言也是经不起修剪的,它们呈现出一种支离的情状,即使它们只是作为一个个彼此间隔的被照亮的时刻被书写,就像灯塔的光,但是对于整体的黑暗来说,它们太刺眼了。
小说的前部分普尤和银儿一直在讲故事,是的,它们讲了巴比达克的故事,我很喜欢这个故事,讲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故事,我也喜欢这些故事,可是,巴比达克的故事与银儿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为爱而死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与最后找到真爱的银儿又有什么关系呢?偷一本书和一只鸟,在一个陌生的岛上漫无目的的行走,这些怎么看都只是个故事的开头;我们讲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吞下这样多的黑暗与孤独,不在乎世人的冷眼和同情,难道就只是为了和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爱人说一句“我爱你”?
巴比达克的故事里有莫莉、有普尤,还有海马和他的妻子,而银儿的故事里只有她自己,那本书,那只鸟,都不过是另一个她自己;就像谁都会毫不犹豫地认为,银儿就是温特森为自己造出的一个缩影。
然而温特森真实个性中的大胆叛逆和特立独行显然比她笔下的人物更令人着迷,无论是小时候背着养母把圣经以外的书私藏在床垫下,还是离家出走自立谋生的经历,还有索性在牛津大学学院外搭帐篷以要求学院重新考虑她刚失败的面试,并且以她的胜利告终。
她熟悉各种已知的文本,圣经故事、历史事件、中世纪传奇和瓦格纳的歌剧,她把它们嵌在她的小说里,试图搭建一种不连续的多维的叙述。但它们有时候像桌布下面凸起的沙粒,手放上去,有点硌得慌。
正如译序所说,银儿的第一人称叙述为温特森的说教冲动提供了方便,而这种冲动殃及到人物个性的设置中来,尤其到了后面,银儿简直像一部典型的抽象主义戏剧的女主角,带着小资味道,作为一个从小看灯塔没受过多少教育的孤儿,她能异样执着地跟踪别人只为了得到一本《死于威尼斯》,因为偷鸟被捉住后,她居然引用《尼伯龙根之歌》的故事为自己辩护,她清晰地断定自己的行为是由于精神崩溃,种种。这类情节常常使我以为自己在看村上春树,或者,Godness,某个80后。
我差点开始讨厌这本小说,即使它文字比画还要美,如果不是后来看到“小屋”这章。不管怎么说,我喜欢这章,不光是因为它美得让人颤抖,它的那些文字不像小说的其他一些文字是那种伶俐的精致的美,它们简单,轻快,温柔而带着寒意,没有吸引人摘录的暗念,天真得像清晨在树叶上滚动的水珠。而女主角银儿到底不再顾得上用自言自语的解释讲故事了。
不管怎么说,我也还是喜欢小说的某些文字的,它们更像一块面包上的葡萄干,不知不觉的,它们占据了吃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期待、快感和回味。
如果爱就是光,故事是被照亮的时刻,那么我希望这一刻的光是温暖,而不是刺眼的。
《守望灯塔》读后感(三):不算书评
最初吸引我读这本书的一句话是:"不要等,不要在以后讲这故事。"可以说在一瞬间就抓住了我的心,"我爱你,这世界上最难的三个字,可除此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大概一切意义都起于开始的那一瞬间,理想和爱情都是吧。 温特森对黑暗的描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坐下来之前,都得把黑暗赶一赶或拨拉开。黑暗蹲在椅子上,像帘子那样挂下来覆盖在椅子上…""普尤在黑暗中烤香肠,不,他是在用黑暗烤香肠。"文字它很神奇,肖然地拨动着人的心弦,就像译者在序言中描写的那样,温特森的语言性感,新奇,她能够用语言创造自己的神话。
还有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
给我讲个故事吧,普尤。
哪个故事,孩子。
有个好结局的故事。
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故事。
好结局?
结局。
是本值得一读的书。
《守望灯塔》读后感(四):太阳的黄金
漂泊无定的孩子,漂泊无定的心。如无根浮萍,世界是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变化,而灯塔则是这其中唯一不变的东西。孤儿银儿的生命与一个一百五十年前的人发生了交集,银儿在物质的世界上四处飘零,巴比·达克则是在他自己的心灵中四处飘零。(BABEL DARK,真是个好名字。)
书在一开始的时候以众多刻意的古怪比喻令人不适,但在后半部渐入佳境。闪烁的词句比作品本身更优美。温柔的敏感,巴比与海马(1)是极美的一段。故事有大海的咸味,元素是飘零、故事、爱。此书是一部少有的论述爱的小说,且它有一个光明的尾巴。
微物之神——描述爱。
守望灯塔——论述爱。
来吧。
“我伸出双手,一手托着下沉的太阳,一手托着升起的月亮,我的白银,我的黄金,我的来自生活的馈赠,我的生活的异禀。”
“‘我爱你,普尤。’
‘这叫什么话呀,孩子?’
‘我爱你。’”
“爱一旦烧尽,这星球也就死亡了。”
即使有时有些太过,语言还是优美得无法概括。
我们是幸运的,即便是我们之中最倒霉的,因为黎明总是会来。——题记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看完一本书,那种结束后的饱腹感,是欣喜是忧伤还是满血复活,我甚至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形容词。正如同作家詹妮特·温特森本人,从一个年轻率性、作风张扬的温特森到一个幽默练达,学会与媒体打交道的温特森,变化的出现,是多种经历与情感交织后的生活状态的重生。
名为银儿的孩子的自述,故事是从这里开始的。“有些人在山上长大,有些人在山谷里长大,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平地长大,我一生下来就掉进这个倾斜的世界里,而从此以后我也就过上了这种带着倾斜角度的生活。”意外成为孤儿的银儿从斜坡家里辗转到品契小姐家中,最后走进拉斯角灯塔,开始了与灯塔看护人普尤的生活。
作为普尤的助手,银儿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听普尤讲灯塔的历史,讲那些与之相关的故事。从“故事”出发,温特森将其作为全书的连接点,故事中套故事,听故事的人讲自己的故事,银儿的故事,普尤的故事,达克的故事,还有那条前腿长后腿短的小狗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赋予混沌生活一个形态,一个生存经验得到自我关照,获得自主性的形态,这或许是我愿意听他们讲故事的初衷。
刚来到灯塔的银儿是极大不适应的,失去最重要的人,就好像漂浮在大海上的木板,随波逐流中忘却自己的存在。因而她说黑暗就在你身边,我学着在黑暗中看,学着透过黑暗看,学着看我自己的黑暗。一边在黑暗中看护灯塔,一边听普尤讲达克——一个过着双重生活的牧师——的故事。爱上莫莉的达克因为自身的欲望和骄傲,抛弃了这个同样深爱自己的女人。同别的女人结婚生子后,一次偶然机会,达克意外与莫莉重逢,于是他便有了两个身份(高尚的杰基尔和丑恶的爱德华·海德),两个妻子,甚至两个孩子。
达克是病态的,他渴望妻子甜美的微笑,又时常对其施以暴行,不能选择以哪个固定身份生活,又陷入自我纠结的尴尬境地。以至当莫莉发现他的秘密——另一个在她之前的妻子和家庭——劝说他一起离开的时候,他甚至没有挽留这个又爱又恨的女人。最终,达克带着象征自己欲望的海马标本,走进了大海。
普尤陆续讲述达克关于爱和欲望的故事瞬间,银儿对生活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她甚至习惯了这种固定在灯塔里的生活,就像把锚固定在岩石上,真心实意面对太阳的烘烤,海水的侵蚀,稳定的生活状态让她不至于像那些漂浮着的水手一样,苟延残喘后沉入海底。
然而生活又是时常变化的,北方灯塔管委会对拉斯角灯塔进行自动化改造的决定将普尤和银儿抛出了他们的世界——普尤失踪了,银儿开始独自寻找普尤的历程。在此期间,因为爱,银儿偷过一本书,一只鸟,有过一段被认定为患有严重精神病的孤儿的遭遇,也收获了一份跳出达克欲望与恐慌,能够坦然面对、安静拥抱的爱情。故事的最后,银儿与普尤重逢了,再次面对那个老得像独角兽的灯塔看护人,那个胳膊下面夹着一袋故事的老人,那个烤香肠烤得自己的皮肤像子弹壳一样厚的老人。银儿已经能够很轻松地跟他讲她的故事,无论是被遗弃的孤儿,被警察逮捕的偷书人,或是那份甜美的爱情。
站在银儿的角度,普尤就是自己的灯塔,从黑暗中知道爱,从寻找中发现爱,从获得中分享爱。虽然一开始我们身处黑暗,我们不知道该从哪里讲述过去,从哪里开始新生活,我们却能够把握现在,即便现在是绝望,也能从绝望里发现可能。我想这就是温特森想告诉朋友们的话,在一切还未结束之前,替代病态辗转后的自杀,我们为何不尝试着用爱救赎自我,救赎生活。如同银儿自己所说的:我把爱看作一种自然的力量——像太阳的光一样强烈,是必需的,是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是广阔无边的,是不可思议的,是既温暖又灼人的,是既带来干旱又带来生命的,爱一旦烧尽,这星球也就死亡了。
灯塔是高尚,是坚韧,是美的象征,同时也是航标,是指引。普尤是银儿的灯塔,指引银儿放弃自暴自弃的过去,开始新的生活;爱同样是银儿的灯塔,告诉银儿拼尽全力去寻找去守护,是多么值得的一件事。
生命是时间中的一个停顿,一个洞穴中的口子,一个需要词来填补的空白,这个词,不是达克牧师的欲望,不是品契小姐的悲观,而是爱,是用爱包裹的真心。
《守望灯塔》读后感(六):漂亮的定义
象所有人说的,都是精心抛光的句子,闪着炫目的光,串在一起,晃得人晕眩...
既然是寓言,童话...就是说逻辑在这里被鄙视,当然,所有关于爱情的故事都是缺乏逻辑的,天晓得为什么...有背叛、有忠贞、有痛苦、有甜蜜,把甜蜜放在最后就是为了让我们"在自己造就的却从不想要的生活中无法自拔"的同时还能心里充满对生活的感恩...
看书的时候肾上腺素大分泌,阖上书还能想起零星说出来酸掉牙、听到会暗爽一个星期的句子...这难道不是一本200页的浪漫的小说能作的所有的事么?
是漂亮的小说...从湛蓝的封皮到动听的故事 到每个精致的句子 每个华丽的词...一个完整的漂亮的定义
《守望灯塔》读后感(七):给我讲个故事吧,关于那些人那些爱
一本书是否能够悦己,对我来说,除了故事叙述的框架,文字处理的技巧,还有一个感性的判断——书的气息,也就是它带给读者的感觉。这是一本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我所认为的书之所以迷人的原因。
读珍妮特·温森特的《守望灯塔》,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潮润的气息。我相信这不是简单的因为最近阴冷潮湿的天气或是受天气影响变得潮湿阴雨的图书馆的缘由,虽然有一定的感染。这气息是来自海,有海水、灯火明灭的灯塔、夜晚静谧的码头等等与海相关的元素,对,一如其封面给人的感觉,神秘,怀念,藏有故事的预感。
实际上,这本书也致力于给读者讲故事,从作者到作者笔下的主人公。
“给我讲个故事吧,普尤。”——他讲的故事没有结局这种东西。
孤儿和看塔人,两个孤独已久的人之间似乎总有一种温暖的联系。如果说故事是银儿的精神食粮,那么给她讲故事的普尤一定是她的生命之光,尽管这光在母亲去世后曾一度黯淡。而普尤也确实是光,对灯塔来说,灯塔里一直有个普尤,灯光总会亮起,故事不会停息。
这个“胳膊下面夹着一袋故事的老人”,他讲故事,其人本身也是个故事。普尤讲述的故事,是关于一个男人和他的爱情、信仰、孤独。(当然这个故事也有银儿的角度交叉着讲述,但不是普尤讲的她如何得知呢,应该算是普尤讲的)那个故事中跟海马有相同气息的男人,重遇真爱后生活分裂成两个状态不断挣扎其中,自称是自己生活里的陌生人,最终和海马化石一同走进海里,穿过时间,回到大洪水来临之前,成为“时间的脆弱英雄”。但是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这个忧郁、暴戾、矛盾的牧师其实跟普尤的身世相关,所以普尤讲述的口吻带着些许同情叹息吧。讲故事的人也成了故事里的一部分,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发现。
“给我讲个故事吧,银儿。”——孩子,你自己的故事应该由你自己讲出来。
在银儿和普尤许多简洁又暗含隐喻的对话中,其中一个暗示到:银儿会接替普尤的工作,担任故事的主要讲述者。这是在他们“被离开”灯塔之后的事情。(虽然理论上说银儿就是本书的外在叙述者。)离开普尤的银儿开始了寻找普尤、寻找灯塔的旅程,也开始了属于她的故事。偷书、偷鸟、被看做是一个神经质的女孩,然后邂逅她爱的人。这个开始独自长大的女孩,她逐渐变得向往和拥抱爱,固守着浪漫主义,最后竟回到灯塔也等来了想念的普尤,分享她自己的故事。当然她讲起故事来也并不比普尤逊色,不得不提最后的场景描述得甚是动人,当她伸出双手,一手托着下沉的太阳,一手托着升起的月亮,无论是生活的苦难还是馈赠,你都得承受,“一部分破碎一部分完好,你重新开始。”
给我们讲个故事吧,珍妮特温森特。
银儿说她“讲故事的方式一般都是有开头,有中间,有结尾,可这种方式在我这儿成了问题”。我们可以看做这也是作者的叙述方式。采取故事中套故事的结构,讲述的交叉转换,使书读起来轻巧不费力。简短的对话却意味绵长的对话经常带给人惊喜,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诗一般的语言也成就本书迷人的浪漫情怀的一个很大原因。对于黑暗她这样写道“我们坐下来之前,都得把黑暗赶一赶或是拨拉开。黑暗蹲在椅子上,像帘子那样挂下来覆盖在楼梯上。”她写太阳“像一群人,它是一场聚会,是音乐。太阳的光芒嘹亮地穿过一面面屋墙,敲打在石阶上。太阳敲鼓般地把时间敲入石头。太阳在敲打着白天的节奏”。她把天空想象成大海,“星星是桅杆上点了灯的船。到了晚上,当大海黑成一片,当天空黑成一片,星星划开水面,就像船在破浪而行”。这种童话般的生动视角描写事物,富有诗意又充满新奇比喻的修辞给我们带来新的感官体验,不得不让人信服其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天才。
她通过书中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发现爱和寻找爱都是运气,当运气降临时,要勇敢痛快地说出你爱。讲故事对于银儿来说作为一个生存的必须,要一直讲下去。当我们需要某一样东西来支撑我们的生活时,它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就像《多田便利屋》里的一句话——“所谓作为谁的必须,也就是成为谁的希望”。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灯塔”,不过是寻找一个可以指引、召唤、警示我们的一种意义,比如爱啊希望啊归宿啊之类的东西。
借用书中一句话总结本书吧,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期许:
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其中有爱。换句话说,爱就在故事外面,正在寻找机会闯进来。
《守望灯塔》读后感(八):她的文字,像一群精灵
在新购买的《写在身体上》还没到货前,提前品尝了詹妮特·温特森的文字味道。用了一下午泡在图书馆的时间,看完了《守望灯塔》。
“巴比·达克为什么不娶莫莉?
他怀疑她,你永远不要怀疑你的爱人。
可他们也许没告诉你实话。
那不要紧,你告诉他们说实话。
这是什么意思?
你不可能代替别人诚实,孩子,但你可以做到自己诚实。
那我该说什么呢?
什么时候说呢?
在我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呢?
你应该说你爱。”
这是银儿和普尤的一段对话。简单,随性,对爱充满了好奇和疑问,涉世未深,充满了童真。读着读着就会上瘾。最出色的是书中有无数段像诗一样的语言,比如:
“一定是粥,他猜,稠得像个过错。”
“屋子外起了大雾,浓的像起了怀疑。”
“她说起我的未来就像是在说一种不治之症。”
“我的虚弱被你的爱覆上了一层表皮。”
“我会让死亡像你进入我那样进入我。”
“我打开百叶窗,阳光强烈的如同一场爱情。”
“言辞是可以被说出声的那部分沉默。”
“我想给你讲的故事将照亮我的一部分生活,而将其余部分留在黑暗中。”
这就是詹妮特·温特森的魅力,从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示华丽的宫殿,却绝对不失优雅的水准,你会向往那样的生活,因为她描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城堡,闪着孤独的光辉。
“我想被抱住,我不想让你靠得太近,我要你把我抱起来,晚上带我回家。我不想告诉你我住在哪里。我想在石头堆里这个谁也发现不了我的地方。我想和你在一起。”
她的文字,就像精灵。
“我的生命是时间中的一个停顿。一个洞穴中的口子,一个需要一个词填补的空白。
这些就是我的故事----掠过时间的一道道闪光。”
“我爱你。
这世界上最难的三个字。
可除此之外我还能说什么呢?”
《守望灯塔》读后感(九):不动声色的成长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漫长的,或许一生已尽,心智尚未成熟。
银儿的成长是不动声色的。在一摞故事之中。
那么安静,如同一系列变故之后,她安静的神情。不问要去哪里,不问要怎么办,只是寻找爱,寻找活着的意义。
那么撕裂,如同一个个故事后,沉默隐忍的悲伤和叹息。激烈地爱,不顾后果,不管是对一本书,一只鹦鹉,还是一个人。
喜欢那些平淡的富有哲理的语句,智慧在拐角处闪耀,感情流淌成小溪。
喜欢睿智固执善良的普尤,喜欢矛盾分离的巴比达克,喜欢隐忍眉目温婉的女子,喜欢那个古老的沉默的灯塔。
喜欢那些故事,或笑声回荡,或浸润眼泪,在水手绝望的时候,给他活下去的力量。
喜欢这本书,明媚的,温柔的,聪慧的,灵动的。
这也是我们的不动声色的成长。
我听得到自己心的拔节声。
这是一场不动声色的成长。
《守望灯塔》读后感(十):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银儿
“我母亲给我起名叫银儿。我生来就是一半贵金属一半海盗的种。”一个名字在作者詹妮特温特森脑袋里落下了锚,好像红头发的船员在母亲身体里落下的锚,于是,银儿诞生了。
这本封面上画着深蓝色大海和静谧灯塔的书,是一个应该被放在床头的魔匣。在你睡前,会有人从海边的镇子上走来,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走过那些被海盐侵蚀的房屋,来到你耳边,给你讲一个没有开头的故事。她是一个叫银儿的孤儿,她讲她自己的故事。她很小心地跟你说着,断断续续,零零落落。她不太懂得怎么跟别人表达,也不太懂得叙述的技巧。但是你听到她跟你说她怎样丢掉了她的母亲,你发现她比你更孤独。你听她说她害怕那个“说起我的未来就想是在说一种不治之症”的品契小姐,你发现她比你更加弱小无力。你感到那些似乎没有章法可是透漏出无尽的伤感和美丽的话语一寸一寸靠近你的心,你感到银儿小小的身体也在向你倾斜,你感到她比你更需要爱。可是当你听到她说“我们是幸运的,即使是我们之中最倒霉的,因为黎明总是会来。”你惭愧地看到,她甚至比你坚强。
失去母亲以后,银儿被一个叫做普尤的看灯塔人收留。这是一个老得像独角兽的老人。一个烤香肠把自己皮肤烤得像子弹壳一样厚的老人。他们一同在黑暗的灯塔里生活,照看灯塔,喝大力参孙茶,讲故事。
普尤讲述了灯塔的历史,讲述了那些落水的船员怎样靠讲故事活了下来,讲述了灯塔的建造者达克家族的故事。那些故事像一座更高更亮的灯塔,温暖着银儿的心。
北方灯塔委员会对灯塔进行改造的要求打破了银儿和普尤的生活。普尤失踪了,银儿开始了一个人的流浪。她离开小镇,去到了更加陌生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要么买要么就放下的世界里,在这样的世界里,爱是没有意义的。”失去普尤以后,银儿对爱的渴望更加强烈,她的世界逐渐倾斜,好像儿时山坡上的房子,越是强烈地想抓住什么,越是抓不到任何东西。她爱上一本书,爱上一只会叫自己名字的鸟,她偷走了她们,被警察抓到,被心理医生诊断为“心理变态和现实失去接触”。
“从那以后,我一直在试图弄清楚现实是什么,以便我能接触到它。”
一扇门从梦里打开,希腊正教教堂的钟声唤醒了银儿。“我打开百叶窗,阳光强烈地如同一场爱情。”银儿被阳光眩花了眼,心情愉悦,丰富的阳光让她心中充满了感激。“是我们在整天念念不忘地算计,而这世界就这样倾其所有,慷慨给予。”好像需要先退一格才能解开皮带扣一样,好像一个拥抱可以镇定紧张的情绪一样,阳光的慷慨让银儿学会了松开紧纂的拳头。她放开了对意义的着魔,放开了心底无时无刻紧箍自己的恐惧感,放开了对爱的过于强烈的渴求。“我不把爱看作灵丹妙药。我把爱看作一种自然的力量——像太阳的光一样强烈……是既温暖又灼人的,是既带来干旱又带来生命的。”
银儿的双脚终于站在了平整的地面上,心被打开了,世界呈现出了美好的样子。她有了好的姿态,平和取代了激烈。她不苛求意义,一切事物的美好意义却自己浮现了出来。她不再害怕失去,于是得到了很多。她放开了爱,却相反地学会了爱。“我所记得的是爱——全部是爱——对这条土疙瘩路的爱,对河畔一天的爱,对我在咖啡馆碰到的陌生人的爱。甚至是对我自己的爱。”在她和爱的拉锯战里,终究是爱赢了。银儿痊愈了。
最终,银儿在希腊的一间教堂里遇到了自己的爱人。“现在当我遇见陌生人的时候,我就只有做我唯一知道怎么做的事情了:给你讲个故事。”爱情像强烈而温柔的阳光照进了银儿的心里,抚慰曾经被孤独和脆弱划出的伤疤。她终于懂得了怎样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银儿和情人的约会途中,她们经过了一条河,“这条河是过去和未来。”而她们站在上面亲吻的那座桥,是普尤。“他也是一座闪闪发光的桥,你走过去,回头看,它已经消失无踪。”
银儿偷偷跑回灯塔的时候,再次见到了普尤,他们聊了一夜以后,普尤坐着船离开了。“阳光强得我不得不遮住眼睛,而当我再看得时候,普尤和他得船已经不见了。”然后,银儿也离开了。我想她不会再会来了。灯塔不再是她唯一赖以生存的光源了。
银儿离开了,带着生活的馈赠,和普尤给予她的最后的馈赠: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就应该说出来。生命只是时间中的一个停顿,一切的意义都只在它发生的那一时刻。“不要等。不要在以后讲这个故事。”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银儿,有孤独的时刻,渴望爱的时刻,有为了获得而坏了姿态,倾斜了自己的时刻。可是每个拉斯角的灯塔里都有一个普尤,总会有些经历像桥一样,把我们从过去渡向未来,让我们学会慷慨给予,学会打开了心爱,学会从容地生活。让我们学会倾听别人的故事,也享受自己的故事。然后,在海潮淹没我们所做的一切之后,我们便成了一个一个闪光的故事,组成了从灯塔投射向大海的光,温暖那些迷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