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是湿的》是一本由[美] 克莱·舍基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一):翻翻可以,能带给人点思考
先说不好的地方首先书名起的有点怪,而且不够通俗,其实是翻译问题,感觉像是一堆变成汉字的英文,觉得就是前面的序看着还顺眼(中国人写的),越到后面就阅读不下去了,完全没有考虑中国观众的语言习惯,所以翻翻可以,收藏我看就免了。
当然也有好的方面,最重要一点是作者对互联网带给人生活的思考,让我猛然意识到了这个可怕的居然在不知不觉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虽然私底下我上网不少,但还是比较传统的聊QQ,看新闻,对于作者提到的那些群体事件,比如人肉搜索,快闪等没有深入思考。经过作者这么一提醒,我开始思考互联网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危机的,哪些行业受到影响大,哪些行业则相对较小。互联网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比我们下的娃娃们,已经各个都是网络高手。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二):【EEO书评】SNS工具使用影响指南
多年来,有关信息时代最经典的理念之一是以这样的一个提问开始:比一台传真机更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答案是:两台传真机。而且,传真机的数量越多,你手中这台传真机的价值也就越大。就如同可视电话一样,孤零零的一台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它们的意义,都只能在网络中得到体现。这便是信息时代与前信息时代最不同的差别之一,之前的“物以稀为贵”被已经部分取代。而在这种可见的影响之外,信息时代因为工具的使用给社会造成的影响,依然在一点一点坚固的慢慢显现。
在信息时代出现的种种新鲜事物——电子邮箱(才短短几年时间,现在看起来它已经是多么的“不新鲜”)、博客、Facebook、twitter……它们都可以被冠之以“社会性工具”的名义。它们的使用,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增添了新的元素,并帮助降低了人们交往的成本,使之前无法实现的事情变为现实,承担了民主促进剂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善的可能性,因此提升了全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意义的认识和勾勒,正是克莱舍基的这本《未来是湿的》全部的核心内容。而正如作者在书末结尾中所提到的那样——“与其说我们对于社会性工具使用的认识如同驾驶汽车一般驾轻就熟,不如说,我们依然是身处在一艘皮划艇之中,我们虽然对总的走向有大概的把握,但对于具体的细节,依然并不由我们所掌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7月2日,国内某著名高校新闻学院一学生跳楼自杀,原因据说跟该学院的一位导师有关。这一消息的传播过程似乎并不顺利,据说还得到了某新闻网站的封杀。但在当日上午豆瓣网站上的推荐栏目中,这一消息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热心的“豆友”们还在九点左右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内幕。下午一点左右,消息显然再也无法封杀下去,人民网上也出现了相关的报道。“从现在开始,新闻可以不借助传统媒体而闯入公共意识。新闻媒体反而可能因为某件事已经通过其他途径闯入公共意识,结果只好报道了。”中国的网民们会心一笑,他们显然因为多次的亲身体验对这句论述增添了更深的体悟。而他们同样可以感受的是“个人和群体在传统组织结构之外的能力增长,是史上前所未有的。”
如同书中所举的誊写员们的例子一样,新工具的出现,总会让原本借助旧媒介存在的职业发生转变,甚至还会荡然无存。以报纸为例,原先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所导致的职业门槛和报道门槛,现在则因为网络无限的内容承载量失去了意义。“人人都是记者”才导致了控制的越加困难。正如《凯恩舰哗变》中那把并不存在的钥匙一样,“随便找个舰船上犄角旮旯的地方一藏,我保证你花一辈子的时间也找不出来”——网络的鱼龙混杂正好形成了一种保护,没有任何人和机构能对其彻底认知和掌控,这和《1984》中所描述的景象不同,很多真知灼见,一直拥有它们生存和传播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确可以理解为什么舍基要说:“威胁一个职业的变革,却对整个社会有利。”
有关个人自发的使用社会性工具传播消息,这只是在一种零散的层面上来理解社会性工具使用的社会性影响。在整体的层面上来看,某种集体性社会性工具的使用所具备的意义,似乎更为广泛也更有价值——借此,我们似乎应该区分“个体社会性工具”和“集体社会性工具”。前者主要指那些以消息发布为主的工具,后者则意味着以互动和沟通作为主要目的。
以本文最初的有关传真机的例子为基本概念,起码为wiki百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增添了基本型的框架——“多才是大和美”。这句话的意思是,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种工具,才能够产生变化,改变了以往的现实,创造了新的可能。以书中所举的《洛杉矶时报》“wiki社论”的流产为例,它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足够大的社区对其关爱与关注,缺乏这种呵护的后果,使得它与wiki百科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没有人对上面所传的色情内容有兴趣改正,而后者的大多数词条都会有热心的网友们时刻关注,对于恶意的更改进行纠正。
因为修改一篇存在错误的文章,比让人从头写一篇文章要简单得多。所以,正是这种简单,让我们能够对眼见的wiki中的错误进行改正。但是,除此之外,除了满足个人的虚荣心之外,人们为什么对于没有任何金钱物质回报的wiki百科发生兴趣并花费时间对其辛苦的修正?舍基在本书中并没有给出太过于令人信服的答案——这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不管怎么说,“在社会性工具的帮助之下,人们能为了爱做出大事情”。
社会性工具的使用,并非是创造出了修改wiki百科这样的集体性行动,它只不过是让类似的集体行动实现的障碍被解除。原本我们要组织起一次集体性的活动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辛劳的组织,但正如前些日子在伊朗发生的事情一样,或许一条发在twitter上的小消息,就能够组织起一次街头的抗议。正是借助社会性网络,用户们可以越来越有力的组织起来——他们组织的速度更快,规模更大,声音也更响亮,因而变得不能再被忽视。
在这些意义之外,社会性工具的使用,还包括了更多更深层次的影响:它将影响组织的结构和价值。原先,为了获得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新闻机构会供养着摄影记者们。但问题是,这些摄影记者的数目肯定是有限的,在理论上,他们不可能覆盖所有的新闻发生地。所以,在911和伦敦恐怖袭击事件的时候,是业余者们用手机摄像头拍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而不是那些摄影记者——他们只能应对“可知的未来”,对于未知的新闻发生地,除了运气毫无良策。而通过flicke,人们可以通过关键词来寻找到那些来自无数摄影者在无数的地点拍摄到的照片。正是借助网络,每个人都能成为摄影记者,这或许就可以被理解为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除此之外,因为足够大的基数,或许还能够增进人们对与哈耶克所阐发的自由的意义的理解:正是因为社会性工具的使用使得成本降低,在网络上总是有无数人在自由的尝试,而他们中的成功者,能够为其他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来说,借助于网络的社会性工具对于民主的进步大有裨益。但同时,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一些伤害:之前记者的特权便是对于消息源的匿名性保护,但是假如网络上所有的博客都假借这个理由胡编乱造怎么办?太低的传播成本使得人们发出了太多的噪音,有价值的真知灼见反而被淹没了。而且,社会性工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名人和普通人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因为后者的基数太大,这种沟通的有效性实在会让人产生疑问。另外,它伤害了职业人士怎么办?它被恐怖分子们使用了怎么办?…
社会性网络的使用才刚刚起步,而“只有当一项技术变得普通,而后普遍,直到最后无处不在而被人们视而不见,真正的变革才得以发生。”这既是一种对于变革需要在更深更广泛的层面上得到发展才真正有效的清醒认识,也是一种对于我们当下对于把握未来依然有局限性的谦卑。即便如此,这本书对于未来的认识,已经可以起到一种框架性的奠基作用。正是它的谦卑和洞见,使它应该成为09年中文观念性书籍中值得重点关注的著作——即便是它被不靠谱的书商愚蠢的更替了一个不知所云的名字。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三):阅读的至乐
这年头,唱歌的比听歌的多,写书的比看书的多。据说中国每天都有700种新书上架,要从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名目繁多的噱头宣传中扒拉出一两本感兴趣的书,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有那么一本书,能够让你掏点银子买下来,并且能够坚持把它翻完,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如果在合上书的那一刻,你还觉得回味无穷,甚至想倾诉点什么与人分享……那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于我,《未来是湿的》就是一本这样的至乐之书。它不但让我挑灯奋战,一口气看完,还让我有顶着黑眼圈跟人分享的冲动和热情。书名取得很玄幻,其实说的就是关于互联网的那点事儿。互联网怎样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这看上去好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但事实上,有几个人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说细致,说出点新意,说出点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说出点我们肉眼看不到、手指头数不清的趋势来?我看,克莱·舍基算是为数不多的佼佼者。
在《未来是湿的》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为什么WEB2.0和像开心网这种SNS社交网站会横行的理由。克莱·舍基说,人有结社、抱团的本性,在数字网络时代,技术的完善使手机、电邮、网站等新的“社会性工具”把曾经处于边缘的、甚至以往不可能存在的团体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团体。这些团体或者在网络分享数字信息(比如发在豆瓣上的照片、书评、游记),或者把自己的劳动集中起来创造一个共同的数字产品世界(比如风靡全球的网游魔兽世界),或者建立虚拟空间然后进入现实世界以便获得实际的目标(比如通过交友网站和聊天工具认识朋友,然后线下见面)。
在《未来是湿的》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未来组织和机构发展的新趋势。网络世界的组织似乎比现实世界的组织更优秀。现实世界中的组织存在着“机构困境”,耗费太多的资源在管理成本上,而管理活动和生产活动的比例在网络世界比在现实世界更低。没有事先组织,没有报酬支付,无需日常管理,“松散组织起来的群体能够比机构更有效率地做事。”因为人们都是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在做事情。
在《未来是湿的》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未来媒体的新形态。克莱·舍基在书中勾勒了从古代书写的优先权,到传统媒体的优势地位,再到网络时代人人都是“新闻的出口”这样一个媒体的发展演变史。现在,以出版业为代表的媒体行业已经呈现出“大规模业余化”和“去职业化”的趋势。以前信息由媒体以权威的姿态“先过滤后出版”,但现在以网络为首的“社会性工具”的出现已经让信息“先出版再过滤”。你发布的信息能被多少人看到?是评论和“顶”这些代表受众选择的功能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和生命力。当出版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当媒体不再掌控机构特权,当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当社会性工具清除了公众表达旧的障碍,当任何人在任意时间都可以发布任何事情的时候,这就是“人人皆记”的新时代。
在《未来是湿的》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人类群体心理的演变。克莱·舍基是技术人才,然而他更有洞察社会发展趋势和变化的敏锐度和深刻度。对于数字网络时代社会,人们的心理特点、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甚至于政治、经济,怎样被新的“社会性工具”——以网络为代表——所影响着,克莱·舍基这本书提供了既深刻又生动的论述。
在《未来是湿的》这本书里,我更感受到了互联网怎样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大家都有感觉,近几年来,像“躲猫猫”、“周老虎”、“杭州富家子撞人”这样的公众事件层出不穷,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事件占据电视、报纸、门户网站的头条,刺激大众的道德底线。难道互联网没有流行之前,这些事情从来都没发生吗?还是发生了我们不知道而已?或者,没有网民这个“无组织的组织”的参与及其施加的压力,事态发展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通过互联网,更多的人能够抒发自己的见解,能够争取应有的权利,而网民的力量已经影响到决策层和传统的媒体。看完《未来是湿的》,你会对这些现象有更深刻的认识——人们怎么通过“社会性工具”联系起来,进而改变社会。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四):奔向“人人时代”的指引
载《出版商务周报》2009年8月9日28版
奔向“人人时代”的指引
李岳
互联网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长久以来我们都太重视工具的力量却忽视了工具背后人的力量。互联网正在经历从“个体”到“群体”的过度,即将进入一个“人人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新的组织形式将涌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边界将变得模糊,企业的营销与创新模式也会变得截然不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迫不及待地奔向了这个新时代。这些企业或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或依然在混沌中探索,但大趋势已经无法逆转。
组织的未来
既然市场可以组织分工,为什么我们还要企业呢?天才的经济学家科斯通过对这一悖论的解答而获得了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认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方法,企业的出现一定是企业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所以交易费用的差别是企业出现的原因。然而所有的机构都生活在某种矛盾之中:它们存在是为了利用群体的努力,但它们的某些资源又为了引导这些努力而慢慢流失。当一个组织成长非常快,其完成某一项工作的组织成本已经超过市场自己完成的成本时,就可能触碰到“科斯天花板”,超出这一点标准的机构形式就不再管用。
历经无数次并购形成的通用汽车帝国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科斯天花板”,而其长达101年历史的终结也预示着新的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通用一下从“科斯天花板”之上掉到了“科斯地下室”。如今,群体组织的成本不是缓和下降,而是突然瓦解了。具有松散结构的群体,可以出于非营利目的、不受管理层指挥而完成异常复杂的工作,比如编写百科全书(维基百科)或创造一个新的操作系统(Linux),而完成这一切并没有产生任何额外的组织费用。VISA是企业界能够利用“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的典范,并没有一个真正领导的VISA公司由所有的成员公司共同拥有,VISA也不遵循企业中常见的中央集权式的等级体制,而是采取了一种基于自组织功能的“混序”模式。但VISA公司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完美的协同运营,如果把VISA卡的所有业务相加,市场总资本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远超沃尔玛的营业额。未来依然存活的组织,必定是那些能够完美的聚合群体力量而又摆脱组织成本桎梏的企业。
崭新的市场 崭新的策略
由于社会生活的高度可见性和可搜索性,喜好相同的人们更容易找到对方、聚集起来并互相影响。这就使得那些“小众产品”更容易以较低的营销成本覆盖所有的潜在消费人群,“百万利基市场”(利基市场,指企业集中其优势力量进入一个较小的市场领域,进行垂直的市场开发,逐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编者注)开始不断涌现。这个新而且怪的类别,因为它们吸引的是非常独特的人群,但它们的参与者数量此前只有主流媒体能够达到。驾驭“百万利基市场”的企业往往采取低成本运营,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却能招揽足以匹敌主流商业机构的客户。突破就在于,现在那些仅仅经营“小众产品”的企业同样有机会取得骄人的业绩。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机构在绝大多数时间都要的是“稳定的表现”而不是“杰出但缺乏连续性”,因此只贡献一个好想法的员工在普通组织中无法生存,而这类人的某项特殊技能往往是企业需要的,且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宝洁通过“开放式创新模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宝洁搭建了一个协作平台,将研发中的难题“众包”给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家,一旦问题能够解决,科学家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而最为关键的是宝洁的“研发能力”不在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由全世界的优秀科学家与工程师为其出谋划策,同时宝洁无需支付这些人的固定工资。
电子消费行业巨头百思买(BestBuy)旗下的服务公司奇客小分队(GeekSquad ),通过网上协作设计产品,有时依靠电脑游戏沟通业务,从而有效降低了沟通成本。电子商务巨头Zappos的 1600名员工中有相当多的人都是Twitter的忠实用户,他们的朋友,同事以及顾客在任何时刻都能通过此了解他们的最新信息,这可能是另一种意义的“无边界组织”。联合利华旗下著名品牌多芬(Dove)在Youtube(Google旗下的视频网站)上传的“Onslaught”病毒视频获得几千万的浏览量,直接的结果是多芬的销量在视频出现后的几周出现了显著的上升。领先企业正利用各种可能去实现运营的“社区化”,从而获得额外的竞争优势。
社交网站 下一个主战场
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根据其长期的观察提出了著名的“邓巴数字”也称“150法则”。他认为由于大脑的限制,个体能发展的最大社交规模为150人。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到罗马军团的步兵中队,许多机构似乎都是遵循“邓巴数字”构建起来的。但我们惊讶的发现Facebook上有些网络红人拥有几十万个好友,新的社交工具使得我们的社交网络以惊人的速度扩大,美国总统奥巴马在Facebook上拥有过600万个好友,“邓巴数字”不攻自破。网络的可怕之处在于随着联网人数的增加,消息传播的价值将被成倍的放大。
如果大家还认为社交网站就是如同“开心网”那样仅仅被用于娱乐功能那就完全错了,在硅谷,社交网站LinkedIn已成为员工找工作、企业招聘新员工的常用途径。举例来说,Facebook早期就通过LinkedIn招聘了不少员工。自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解决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反恐与安全问题日显迫切。然而塔利班势力正借助网络力量卷土重来并且变得越来越强大,这就迫使驻阿富汗美军开始利用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社交网络工具发布战时消息,向读者提供反映美军立场的信息,以此来抗衡塔利班武装组织日渐强势的网络宣传战。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近日表示,Twitter等社交媒体是“美国的重要战略资产”。
机遇与局限并存
企业当然在享受社交网络所带来的种种优势,但是别忘记,传播能力的爆发性增长依然有其黑暗面,如果有任何一个网友在某一个网站上留下一条你企业的恶评,那么通过搜索引擎与无数次的转载,不需多日这条消息就将传遍网络,很可能这还是一条毁谤。挑战在于,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仅仅“不作恶”已经不够了,还需要企业时时提防那些“作恶”的小人所发动的“网络战争”,并且有能力做出坚决的回击。
众包模式、社交网络抢走了本来属于专业机构的利润,但却没有把赢利留给自己,而是使整个群体受益,从这种意义上,“网络共产主义”就这么诞生了。但问题是面对大多数吃“大锅饭”的人,有多少活跃用户能够继续贡献有价值的内容?而一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离去,这个平台也就立即失去了他所有的价值。iStockphoto的例子也许有助于你理解这一点,专业摄影人士提供了真正有价值的照片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但获利却少的可怜。当然平台上的用户分享了这些利益,但似乎没有理由让专业人士就这么一直犯傻。
更希望这本书成为一个“指引”,越来越多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共同发掘,加速融入“人人时代”吧!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五):雇佣制将逐渐被合作制所取代
反复读了两三遍为什么书名取名为未来是湿的,书中还提出晦涩词汇“湿件”来解释,并把硬件、软件、湿件加以对比,湿件大致就意为能力、才干的意思。在互联网时代,人人是记者,人人都是发声器,人人组成的无组织群体也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帮助丢失手机的伊莎娜找回手机,然后读了肉唐僧的书评才醒悟过来。
作者是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互联网这个技术,而不是从常用的传播学和社会学角度来讲解。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交易成本的,所以需要组织,也就是企业来解决人人沟通效率低的问题,但组织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组织内部也需要有沟通成本如管理层进行协调,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易成本小于企业间的沟通成本时,企业就是有效率的,就是有必要存在的。
但随着互联网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越来越低,人人可以在淘宝上开店而不用有投资实体店的成本,人人可以在博客上写作而不用有出版社约稿,人人可以在社交网站上调情而不用其他约会成本;所以互联网让专业和业余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是一个人人都能成为专家的时代。
以后雇佣制将逐渐被合作制所取代,打造个人品牌越来越重要。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六):连接无成本时代
介绍了无组织的力量,分享、协助、集体行动。当前社会下,各种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同伴,无关地域,那么他们组成的团队有什么特点呢?团体如何产生、发展、消亡?团体如何管理?零成本可以组建起来的团体,将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在这个时代生存需要注意些什么?这些都是我没想过的,而作者做了他的思考。
在看书的过程中,也会思考在这个人人都能出名的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真要注意别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信息上。
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关注度就很重要。
在这个人人都有机会的时代,试错的成本低了,整个社会出现成功的事件就会多了,社会的发展会更快。
人口基数很重要,一个工具使用者多了,关注者多了,就会产生大影响,“重复囚徒困境”能够自动纠正错误。
时代在变,然而年轻人的问题是以为到处都是变革,经验者的问题是把一生一遇的变革当做一时狂热。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七):社会化 ?
1.什么事情顾客做比企业自己做效果更好,如果是所有的事情,那么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2.石头汤的故事,说明了人们都喜欢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者少数。
3.存在多种社会实验的可能性,还有更多的社会性工具的新用法被开发出来。这个十年,我们发展网络技术,下个十年,我们反思,我们到底可以利用网络做什么?
丢失手机的人肉搜索,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所谓的正义,可是,群体的行动一定代表正义吗?无论是否代表正义,这种行为极有可能发生。一个群体一旦形成,社区控制就十分困难。
个人才智与社会本能的结合,是人类成为动物之王的原因。
机构困境:机构的存在是为了利用群体的努力,而某些资源又因为利用这些资源而慢慢流失。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八):乏善可陈
书的开头很吸引人——伊凡娜丢失了手机,拾到者不还。这件小事在网上迅速成为人人关心的热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将众多角色一一卷入进来。事情闹大了。
但是这本书除了这个故事,实在乏善可陈。
在作者笔下,微软软件与开源运动在组织方式上的区别,象征着旧组织与新组织(“没有组织的组织”)的区别。
工业化,在本质上是干巴巴的。工业化好比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有人情味的东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联系起来。这种烘干的社会关系,被称为组织。
而书中描述的DIGG、BBS、维基等互联网应用中,人与人像日常生活那样联系,凭感情、缘分、兴趣快速聚散,是“湿”的关系。仅此而已。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九):很不错的一本书
未来是湿的。互联网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社区;手机、网络、电子邮论坛等都社会性软件使得人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相互合作能力等的提高;未来的社会将是有爱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干巴巴的,而是湿漉漉的,更体现出一种仁;未来社会的组织会有很多,组建和加入任何一个群体的成本都大大降低,传统组织的最好出路是分享;人类将面临大规模的业余化,职业摄影师、职业化妆师等都将成为历史;信息经济时代将转向注意力经济时代,技术的进步为信息的共享提供了可能,信息不再是最有价值的资源,而是在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如何获得人们对信息的注意将是最大的挑战,注意力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一看就立刻喜欢上了。细看里面的内容,很多未来的预测都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很多预测其实在现实中的社会已经开始有了端倪。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了《社交网络》这部电影。舍基为我们描绘的未来确实很值得令人期待,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社会,一个有爱的社会,群体行动变得很容易,它的目的是让社会更加美好,让生活更加人性化,正如书名所言未来是湿的,我想说未来的人类心灵是湿的,粘糊糊的充满爱。
《未来是湿的》读后感(十):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拒绝标题党
拒绝标题党有两个意思:首先我不是很能认同译本的中文名《未来是湿的》,虽然经过作者解释,把这种人际间黏稠的彼此疏密联系的状态定义做“湿”也还说得过去——但原作Here comes everybody实在是很精妙,使得译名相形见拙;其次,在这篇书评的名字上我决定摒弃各种上天入地的空洞辞藻——因为这真是一本很实在很严肃的书,我觉得用副标题“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来概括,就很到位了。
个人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的系统性(虽然因此有些章节过于理论),我猜测这是一个团队集体劳动的成果——一方面体现“维基百科”式的共享和协同生产精神,另一方面又有克莱·舍基不容置疑的过滤、整合集体信息的权威地位。书中有很多理论是共通的,涉及经济学(比如组织成本、幂律分布)、社会学(比如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心理学(比如集体无意识)以及生物学(人类原始兽性之类)。。。如果我是一个极客,应该勤奋努力地查出所有词条然后一一抄背然后触类旁通然后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的“大家”——但是,这有点背离初衷不是么?——科技的进步并不是要让你把所有知识和讯息装进脑子里,它只是让你在需要咨询的时候知道,你能在哪儿找到它,或者哪位“大牛”能给你解疑。
从分享,到协同生产,再到集体行动——这是一种趋势,但并不是完美的形态——因为现今的形态是,少数的大牛以及乌泱泱的底层建筑。我认为,所谓的全民素质的提高并不是说要每个人都变“全才”——这不可能,也没效益——而是你必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必须要有自己专攻的领域,你必须在你自己的地盘上是大牛(即使是弹丸之地)。然后,建立在“分享、协同和集体”对基础上——全世界大牛手拉手,这才是一个美好的明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