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性的实验报告》是一本由小庄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性的实验报告》读后感(一):终结对于爱情的无限扩张,相信它也就那么回事儿。
豆瓣上久了,也习惯并麻木了各种关于情情爱爱的文章刷屏不止。有些坚持不懈的青年女作家还因为写这样的文章变成了公知,小有影响力,出书办读者会。
情感小文,要么心灵鸡汤安抚喂糖,要么怒斥棒喝醍醐灌顶,要么以高标准独立女性为准则鞭笞鼓劲等等,一开始还有兴致围观,觉得写的挺有意思,当然觉得更有意思的是那些被作者拿来分析的案例(读者来信之类的),真是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爱情处理方式啊,太好玩了!
后来就觉得索然无味了,不仅觉得那些公知女青年写的东西索然无味,连那些给她们写的求助信也觉得索然无味。
爱情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话题,往大了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比如《色戒》《情人》《乱世佳人》,都是放在大背景下,有些许扭曲的爱情故事,看这样的故事,既看宏观环境的变幻,又看微观人物的进退,非常精彩。往小了说,也不过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对于异性(同性恋就是同性了。。)的情感波动。
一个人放了太多精力在情情爱爱的话题上,多少显得有点没出息。往长远了看,平淡低调的感情确实也更容易开花结果。
所以我用了以上这么多字,为了解释和希望被理解,情感类的东西,不必花那么多精力去关注,间接地也连带暗示了,连这本书其实也可以不必读。如果需要对爱情有更深厚的理解,我更建议读读经典小说。
说回这本书,除了封面的那根刺目的香蕉,我基本上是很喜欢这本书的,实验报告这种散发着寒冷与理性光芒的文字我简直爱死了,凡事讲科学,用逻辑和数据说话,这是我喜欢的理由。
看在出版业尤其纸质出版业顶着夕阳产业的帽子的份上,先原谅那根香蕉,真够讨厌的。
这本书对于我的意义,应该是终结了对情感类散文的关注,连之前偶尔围观的关注也可以终结了,因为它以实验报告的形式给我对爱情的思考画了一个学术层面的句号。就好像已经毕业了,这是最后一本教科书,之后的路怎么走,就靠自己去摸索了,课本再给不了你什么。
如果愿意相信,我想它也可以带给其他人这样的作用。
它用数据告诉你一见钟情是怎么回事儿,男人出轨是怎么回事儿,女人出轨是怎么回事儿……这些东西与我们平常积累的经验总结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提供了一个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它可以让你更肯定自己的认识,以及愿意相信它。
就是这样,我很懒就不剧透了,我单方面觉得这是一本比心灵鸡汤或是鞭笞棒喝的回读者信更有意义一点的情感散文集。
《爱与性的实验报告》读后感(二):很有趣的书,值得一读
书由最有文艺气质的科学女青年小庄书写,书腰上科学版的《欲望城市》几个大字赫然在目隐约中觉得这难道也是一本关于如何爱,怎么更好的爱的教育之读物。
翻开之后,不尽其然。
通过关系论,如果爱,性解析,泛情感几大章节以实例的故事把科学数据引出,很理性的把爱,爱的过程中的纷扰,甜蜜,纠结说出,抛开数据而言,作者的确也是一个被感情牵绊的人,不然哪来那么多有点装,却又无比真实的论调?
关于科学与爱的完美诠释,请看这一段:
比如关于“来电”科学会告诉你,这其实是一种性唤起,如果用仪器测量的话,在狂热状态中人的某部分脑区活动变得特别频繁,从身体上来说,不过是因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大量涌出而造成了兴奋和心跳加快。关于永恒的爱,科学会告诉你,那种随着生物体的消亡才消亡的爱是个例,因为爱是对人身体的消耗,如果一直很疯狂的地爱人,必须具备很强的体质,迸发式的巅峰状态只出现在很短暂的瞬间,基本上所有人都无法胜任这种事物,“永恒”只存在于传说里。
书里被虚构的几个人物,或许是任何一个在读这本书的人,关于她们对爱的态度和认知让人感同身受的同时却也在思考,如何避免错爱一个人,如何避免走入爱的迷宫,但是,很难,我们好像总要在爱的世界里摸爬滚打不相信爱情之后,重新去接受它。
很有趣的书,值得一读。
《爱与性的实验报告》读后感(三):言外之意
好吧,纯属个人引申,一时兴起,仅供参考。
1、所以我们会对某个人“来电”,不过是女性排卵期去甲肾上腺素大量涌出而造成的兴奋和心跳加快的普通现象而已。
2、我得出一个结论:互联网这个世界最大的“调情实验室”我从来没有加以利用,但是我觉得移动公司用起来更先进。
3、所以我想我小时候肯定因为哭得少而被老妈抱得也少,”逃避依附型人格“在我身上一定完美呈现了,在我不轻易相信你的时候,你得要理解我,因为这不全是我的错,我从小就缺抱抱!
4、现在,我作为一种社会性群居动物,深刻地体会到和别人同床虽然不能延长寿命,但是两个人睡能预防自杀这个科学事实。
5、”好男人行为“很可能是一种睾丸激素缺乏或受压抑的表现,所以其实我看人的睾丸急速含量一直都看得很准,喜欢的从来都是些含量超标、桀骜不驯的奇葩。
6、”恋爱先是语气后是语言“,所以你说分手的原因是受不了我对你说话总是不紧不慢不冷不热,原来这还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我真的还是觉得很无辜,我的语气向来对事不对人啊!
7、打破”墨菲定律“告诉我们:约一个人总是约不到的时候就要换一个人约。心态要好,正所谓点儿背不能怨社会。
8、呃,下一次谈恋爱之前,记得要先拉你的高帅富去测一测,看他的AVPRLA基因有没有和雄性田鼠一样抗变异性良好,大脑腹侧被盖区功能有没有超常,以确保他可以爱你超过人类21年的平均水平。
9、研究表明,爱是我们脑中的刻痕,而不爱的实质是这些刻痕用某种方式淡去。所以分手的时候不要再问对方会不会忘记你这种2B问题,又不是所有人都跟你一样脑花上面有褶皱。
10、”不会爱“这三个字,最近身边最具体的解释是:研帝;而最科学的解释是:先天的缺陷+后天的糟践引发的重症。
11、照这么说,每个人都是T细胞,好不容易进了胸腺想找个穿着MHC的基质细胞随机结合谈个恋爱,还要先看看在不在可持续发育的范畴。结合得不好影响胸腺乃至整个人体的发展,结合得太好也可能因为过度操劳随时操死大家。所以结论是:恋爱高风险,交配不能只看脸。
12、一个结论说,女人的泪水会抑制男人的性唤起,但是我还是好奇,一个男人把身下的女人搞哭了的时候难道不会更有快感更有性欲么?o(︶︿︶)o 唉,可能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13、据说23~30岁女性的卵细胞质量是最好的,超过这个年龄上限就会增加畸变风险。对此,我表示我是一颗正常的卵细胞在她最好的年龄遇上了精子结合而来的,说到这里,我忽然好担心我那颗最好的卵细胞因为不能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面,大展为社会生产力做贡献的宏图大志郁郁而终啊!
14、一项研究解释,雌二醇对外形的影响较为显著,所以不要整容了,多找点雌二醇来喝嘛,七分也就比你多了两三斤雌二醇而已,不要桑心,宝贝儿~
15、据说伴侣的收入越高,女人获得性高潮的频率越高,这是个事实。那穷学生该不会要几年才高潮一次吧。。。尊绝望。。。
16、其实我觉得吧,等我长大了,还是要找个机会ONS和FWB的。
17、调查问:你认不认为自己身上存在一个所谓G点,约硬币大小、位于阴道前壁的一块面积,对于深度挤压很敏感?
答曰:凭什么同性恋或双性恋要被排除在外啊!你TM又不是!你怎么知道人家的答案TMD会对结果造成偏差!
目前结论:翻译成白话文就是,G点是想像出来的。。。
18、专家说,所有不可理喻的消费日都对应着一张生理曲线表。妈!下个月等我排卵期过了再打生活费。
:作为一个真心期待关于LGBT的科学分析的单纯女纸,我表示看完这本书还是太失望了,心碎了一地啊小庄。。。
不过也算长见识了。
嗯,啊,还有个问题。
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情爱冲动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了,还会不会对诸如”我刚见过你就想再见到你“、”我感觉你讨厌我但是我还是很关注你“之类的心情抱有期待?
右脑前叶可能会说,你这就是爱上了。
《爱与性的实验报告》读后感(四):有些失望 么有想象的通透
有些失望 。。。。。
么有想象的通透。。。
盛名之下 ,
其实难副啊 !!!
小情小调调
难登大雅之堂~~
在功能核磁共振机的帮助下,科学家分析过那些热恋中男女的脑部活动,发现右边灿烂而欢快地闪耀着,说明正在激烈地神经放电,血液流动也在急速进行。但要是只不过单纯被外表吸引从而有了一些性冲动的话,大脑的活跃部分是在左边。记得有个很有创意的女心理学家曾经让一批男性志愿者观看比基尼艳照,结果很讽刺 他们平常使用工具时会用到的一些左边脑区异常响应,而右边的移情部分全部关闭,便好似看到了一件可以用来“用”的事物一般。
有些 做作观点 难易认同
《爱与性的实验报告》读后感(五):有点装,但很真实,欢迎来到唐纳薇的世界
前言,自己贴。
一
在我不甚正常的和写字有关的岁月里,总试图用小说的格式来思辨,用公式的套路去讲音乐,又或者,用诗歌的方法来谈原理,用定量的企图去描述感觉。总之,很努力地总想把理性和感性糅合到一起来,不管是否有吃力不讨好之嫌。
倘若被问之,为何总是热衷于此等混搭,唔,那的确是一个有点长的故事。
从头开始讲吧,大约在十年前,我所呆的聚合物实验室,每天要煮一锅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料、各种烯酸酯为辅料的乳液。所谓乳液,是因为在那个透明玻璃的反应容器内盛满了水,而微小的油性有机分子以水包油形式存在的微粒。当它们逐渐以链接的方式形成为高聚合度的大分子之后,整个瓶子,就会透出微蓝的柔美的乳光来。
每天下午,坐在实验台对面的书桌上,透过层叠的仪器,面前摆着一本记录本,不时地探头看几眼反应器,每间隔一段时间就要起身,用一只滴管从中取出约0.5ml的样液出来,滴在表面皿上,称量,用最快的速度烘干,继续称量,然后大致估算出一个叫做聚合度的数值来。
而在那等待乳光到来的漫长的却又是碎片式的时间段里,我花了大量的力气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到底,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是谁?我会成为谁?我将去追寻什么?
随之而来是一个成长得有些疼痛的阶段。说疼痛因为,很多变化发生得实在太快了:离开科研进入媒体行业,写乐评和文化报道为生。那期间,许多场景恍如一梦……也许能够这样来生活值得很多年后去细细品味,尽管真假虚实当时难以辨析——有一阵子我的工作就是,晚十点之后打车出门,来到一家喧嚣夜店,观察台上的DJ如何打碟,一边构想怎么用文字把一切记录下来。
如果说,通过这些做过的事,我终于把自己认同为一个以“写字”为重要属性之一的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个体,但“写字”两个字之前,仍然十分空旷地余着罅隙,我不认为对感觉对表象的描述就是自己的终点了,它感动了我,却并没有抓住我。就好像,当年做的某种聚合物端基还在等着去设计,否则仍然不知带有何种属性……那么,该用什么词汇去填补呢?
我在等。
转机或说契机出现,是经过慎重选择去了一家科学媒体之后,开始涉入“科学写作”,我名正言顺又成为了一个“科学工作者”。生命于某个阶段都会出现一种回归,如此选择,也许最适合作为逃兵一枚却又怎么也放不下那不可捉摸的理性逻辑美的自己。虽说世间万象并无非此即彼,但我愿意选择去看清,从脉络和机理的层面,而不仅仅停留于感觉。
二
大约从2009年夏天开始,受前同事项斯微姑娘之邀,不间断地以隔周频率在《上海壹周》上更新一个叫做“科学家闺蜜”的专栏,最初,我被限定不可以写问答,不可以太学术,不可以没有科学含量,最最要紧的,不可以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这是不可能的任务吗?大概思忖了一晚上,我想我找到了解决方案,其实也很简单——鉴于这些年来看过不下百本亦舒小说,各种桥段的讲述、运用了然在心,何不尝试虚构一名主体人物、辅佐三五配角来讲故事、而在故事的间隙插进关系现象分析呢——以科学之名?
“唐纳薇”因此而诞生,没错,她是个人物,具有如下属性:出生于中国一二线城市,接受过高等教育,姿色中等偏上,IQ有个130吧,月薪不低于20k。这是一个有着我和身边许多同类的影子的设定,她坚强得有点装,但又绝对真实,她遇到了所有疑惑,并试图找到解释。
为了塑造唐纳薇和她的朋友们,我把听来的各个故事揉碎、拼接、杂化、移植……隔周的星期二晚上就要抱着笔记本在被窝里憋出一篇,不得不说是个快乐的创作过程,也不得不感谢项斯微近两年来的催逼利诱,否则这些文字不可能从无到有生产出来。这本书中写到的许多情事、人事,或说案例,都有着某种程度的非虚构性,但一点特别之处在于,会被植入若干用来分析缘何如此的道理——它们或是一些来自进化生物学或生理学的理论假说,或是一些博弈论或决策研究的议题。
毫无疑问,以上做法没有遵循在正式科学写作中的一套标准,并不足够严格,因有“预设”或“附就”的嫌疑。而我非常清晰的一点则是:让唐纳薇来代言我,歪打正着地,更多为了表达一种“我们是这样来思考问题”的态度,而非坚定地要告诉人们什么是什么。即便是一个从业多年的研究者,也不会声称人类的爱、性、情感、关系“就是那个样子了”。每个针对具体问题的探讨给出的仅仅只能作为阶段性结论,是有条件和边界的——无论如何,绝对化的表述在科学严谨的世界里绝对不会受到认可。我也力求在描述中呈现确切出处、样本大小、相关数据、基本的实验方法,也许看起来稍嫌繁复,使得行文有趣度下降,却必须如此。
三
还是回过来说爱。
爱,的的确确,是个可以有多浮泛就可以有多深刻、可以有多狭隘就可以有多宽广、可以有多现实就可以有多飘渺的话题。更年轻一些,对这个字的观感多来于那些美丽的文字、影视。而当人渐渐不年轻,对这个字就无法再做过多旖旎、不合实际的想象。
比如,关于来电,科学会告诉你,其实是一种性唤起,如果用仪器测量的话,在狂热状态中人的某部分脑区活动变得特别频繁,从身体上来说,不过是因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大量涌出造成兴奋和心跳加快。关于永恒的爱,科学会告诉你,那种随着生物体的消亡才消亡的爱是个例,因为爱是对人身体的消耗,如果一直很疯狂地爱人,必须具备很强体质,迸发式的巅峰状态只出现于很短暂的瞬间,基本上所有人都无法胜任这种事物,它只存在于传说里。
唐纳薇,担负着使命而出现,一边观察一边讲述,理据无非都是诸如上述那些。她做着看似聪明却不讨好的事,很辛苦地厘清着作为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一个女人渴望知道的那些道理,而那些辛苦,说白了,皆因为本星球有另一种叫做男人的生物。
我在六十多个篇目里,写的每个故事,均来自于这种对立而生的疑惑。写了它们的我和身在其中的每个角色一样,不曾穿越过这个困境,却也因为讲述带来的释怀而能够自在嬉笑。
让•波德里亚随笔集《冷记忆》里面写到过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会被我在不同的场合下反复提起,因为无论用它来表达困境或提出解决都可说太绝妙。原文意思大致是说,男女相悦在双方的理解上难以调和:对于男人而言,他希望直入主题、省却那个过程;而对女人而言,她希望那个过程无限长、被反复玩味。那么化解这一矛盾的唯一方法是:女人在去往男人房间的途中,从踏上第一层楼梯就开始脱衣服,一路脱,于是她占有了那个过程,当男人打开房门时,看到是一个赤身裸体的对象,于是他直抵了那个结果。
在能力范围内,我无法提出比波德里亚更无懈可击的设定,但却会据此想到著名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的一个说法,他在畅销书《亲密行为》中把两性交往设定为12个阶段:眼对身阶段、眼对眼阶段、话对话阶段、手对手阶段、臂搭肩阶段、臂挽腰阶段、嘴对嘴阶段、手对头阶段、手对身阶段、嘴对乳房阶段、手对生殖器阶段、生殖器对生殖器阶段。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两性需要经历那些中间环节,为的是到达最后的阶段。而涉及到某个具体的环节,可以很长也可能很短,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停留在某个阶段就无法深入了。
不知道人们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这当中有一种美妙的对应,这种对应甚至掩盖了我们进入真实的一番挣扎所必然直面的破碎和美感消弭。
四
你相信倘若有一天,科学足够发展,人类可以做到预测或者控制爱情吗?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场合下被问到过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是的,我相信。提问者——不约而同地——要继续追问一句:你不觉得那很无趣吗?我也会继续回答:不会,要相信我们到时候已经发展出了反预测和反控制技术。
《爱与性的实验报告》读后感(六):我爱科学[转]
最近读科学松鼠会的科学女青年小庄的新书《爱与性的实验报告》,受益匪浅,发现科学理论读起来也可以如此轻松~
书中的一些科学理论和观点,稍稍记下来一下,以免得以后忘记。
1、利他基因多的人幸福感会比较高。
2、女性的排卵期是“一见钟情”的高危发生时段。
3、墨菲定律(Murphy’s Law):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4、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5、根据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划分的人格分类: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逃避型(Anxious-avoidant)、紊乱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
6、对于坏男人的二律背反:你必须坏,又要坏得让她不觉得你坏。
7、亲密、激情和承诺是组成爱情本质的三个因素,它们两两结合,可形成八种爱情形态:
三点都不具备为无爱;只有亲密为喜爱;只有激情为痴迷;只有承诺为空洞之爱;“亲密+激情”为浪漫之爱;“亲密+承诺”为伴侣之爱;“激情+承诺”为愚痴;三点集于一身方为完美之爱。
8、无论说怎样的话,其功用如何,“怎么说”永远比“说什么”重要。
9、懂得幽默的男人更受欢迎。
10、如果你爱我,就带我见见你最好的朋友吧,还有 Ta 的 Ta。
11、幸福的无知效应:一个人已经做好了为某物品支付报酬的决定以后,就不需要去了解它更多的相关细节了,那样做对增加幸福感无益。
12、恨不是爱的反义,遗忘才是。
《爱与性的实验报告》读后感(七):情与爱的边缘
书的题目起的很诱人,读起来书的内容更加贴切,读过之后才知道“感性之美与理性之华”
理性的看待爱、家庭和幸福已经非常难得了,这本书竟然用科学的方法在看待和解读,有点难以置信!爱本身是感性的,如何用如此客观又有科学道理的文字解释呢,也算一种新解了吧。书作者是理工科高材生,写的每一篇文字嫁接小说人物转述各种思维和观点,读起来总是不免对号入座:作者这到底是有几种身份呢?我身边的某某某不会就是那个作者说的那个人吧?他/她会不会像作者说的那样,单调、乏味又无聊,只是在我困惑的时间遇到这样一个挺逗的人而产生现在的感情呢?……读完之后,问题更多了;那些平时自我感觉是优势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被作者剖析的不成样子;那些自认为还不错的感受和感觉,在作者的文字分析看来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理性,就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待彼此的爱和情;而感性,是自欺欺人又不自知的享受那些个美好。你若读进去并思考了一些问题,作者也会宽慰不少吧。
看这本书是因为很多人推荐,很多人说感情和爱不能尽善尽美,也更不要强求……仿佛,爱情从来都不曾理性过。在《爱与性的实验报告》也多次用进化论和生物学知识阐述男女选择的诸多不同,但到底我们是要追求理性的绝对正确,还是要享受感性的心情愉悦?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看看福尔摩斯的故事。一般看福尔摩斯的人都在追求思维和逻辑层面的享受,极少有人对主人翁福尔摩斯有爱情方面的感悟(即使有,也是伪装,或者偏执的);作为一个近乎绝对理性的人,他也对感性的感情表现出绝无仅有的关心和关注。在第三季华生的婚礼上所阐述的那一段话,足以表达一个人在理性为主心里活动中对感性生活的向往。
这本书是在感性的故事里植入理性、科学的道理分析,读起来有时候会索然无味(理论大抵如此),有时候又激动不已(想着某个科学家对我辈微不足道的感情都有研究,那是一个激动啊);读完之后的感情复杂而不可知。好和坏是对每个读者最直白的思维植入,享受感性故事发展的时候,会接憧而至的是理论和科学的分析与解刨。之所以用实验报告的形式展现,或许感情是没有办法分类的,即使理论界已经达到如此“无微不至”的科目细分,总还有丰富多彩的案例在不停的填补历史的空白。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思维;有多少总思维,变会产生多少种爱情的观念。读此一份报道,知识增加不少。
其实,家庭需要感性的认知,有时候无聊的废话因为有了感情而变得丰富多彩。所谓关心,无非是多问几句好不好;所谓关怀,无非是制造各种雪中送炭的场景。在理性的世界里,人一天要说80%以上的废话,要做90%以上的无用功…,如若拎不清这些细微的差别,读一读这本书还是很有帮助的。至少这本书让我明白,女性所需要的那些所谓的“一点点关心和一点点关注”,对男性来说不单单是废话、无用的无理取闹,或许真的是看透人心的有效透视镜。
《爱与性的实验报告》读后感(八):看了三分之一就忍不住想摔书
折合进自己过于气愤的情绪因素,我不打1星,给两颗星。
一.不说内容,先说校对
小庄自己就是科学松鼠会的什么校对吧,记得是这样。那么作为一个校对,是不是自己出书时更应该体现出一个校对应有的专业素养?先随便列举我看到目前为止看不下去的一些错误:
27:“20个世纪80年代”(这还算是低级错误)
53:“当时模拟实验已清晰要求参与者把夹用正面夹好,结果还是有人连续47个夹都加错了,故此引申出,一件事可以差到尽的时候便会差到极限。“(读完这段话我先从自身找问题,是不是太久没读文献我的思维已经不能很好地理解、阅读科普信息了,于是我又反复读了很多遍很多遍,还让同学读,结论是====》尼玛当我们弱智啊!这是给人看的话吗 敢问小庄自己能不能读懂这话什么意思!!先不说书里的一些观点和理论是否正确,作为一本公共出版物连通顺、词能达意都做不到怎么敢出书啊!!!)
二.再看结构
书一上来先煞有介事得罗列了一长串出场人物简介,可是这又不是小说,不可能有太强的故事性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社会角色的不同所带来的性认知的不同。而阅读过程也确实印证了这一点,什么唐纳微啊M啊什么的,完全没有存在感,即便是名字也没出现过几次,或许每一篇文章引入一个特定的具有一定社会特征的叙述者或说”持有问题的人“是有道理的,但真的有必要搞一个出场人物简介甚至把其中一个推为主角在序里不断盖帽吗?
当然我不是因为一篇小小的人物简介就如此吹毛求疵,毕竟人家也才占了一页篇幅,没费我多少脑力去记,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设定破坏了整本书的定位,搞得不伦不类。
三.所谓”实验报告“
作为一个天天做实验写实验报告的理工生我对这样的实验报告还真是不太习惯,先用大量篇幅和好不生动的情节罗列一大堆对话,引出一个问题,再插入一个其他人做的实验,最后把爱与性的问题与一种抗体或蛋白质扯到一起。或许爱与性真的与生物质有关,但我个人却认为作为会思考的人类不能一出问题就用某种体内分泌物来搪塞或许是由心理因素产生的心理障碍。当然,这一点完全是主观观点,不具有任何批判的意思。毕竟封面明明白白写着呢这是实验科普读物,是我自己硬要看的。
四.我对这本书的特殊感情
在图书馆还在订购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它,书到了之后马上就去借,但是总不在架上,就这样找了半个月,终于有一天在架上看到了迫不及待之余当然也积累了过多的期待,或许正是这过于多的期待成为了我谋杀此书的动机。
为什么我会特别想看这本书,不是因为写的是爱与性、更不是因为小庄是个懂科学的美女高材生(以前完全不知道这个人,还以为是个男的),而是因为出版社。这是我们学校的出版社,除了教材我还没有看过学校的出版社的其它读物,所以我很好奇出版社选择这本书的理由。看完之后,我发现我真的不懂学术界的事儿。
五.碎碎念
说说印刷吧,烂到没话说啊,里面是双色的,绿色、黑色,粗糙的有点像知音、读者之类廉价杂志的感觉,绿中还泛着印刷不均的白点。定价,28,实验又不是自己做的,只是原封不动的搬来了别人的实验报告,28的价值何在?
最后,或许作为某本杂志的专栏这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是成功的,它符合阅读杂志的人所需求的各种要素,轻松中能读到点儿零星有意思的知识,即便冗余也无所谓,杂志本来就是打发时间的,尤其是最后的情感专栏。但是作为一本出版物真的欠缺价值,或许是对学校出版社的选择很失望,或许是因为读过科学松鼠会的其他作品而产生了对比,或许这样说不公平,但
这 本 书 真 的 不 值 得 看。
=========================================
扉页上提到了《性别战争》,这本书倒是非常不错。
《爱与性的实验报告》读后感(九):《爱与性的实验报告》读书笔记
爱与性的实验报告
小庄
既世界如斯残酷
2014-09-02
而对于普通人,在这一生之中,要做的并非找到那些未知的解,而是掌握已知的步骤与规则,借鉴前人的经验便显得十分重要。
再也不是当初拥抱
2014-09-02
这些因素之间两两组合,可形成八种爱情形态——三点都不具备为无爱;只有亲密为喜爱;只有激情为痴迷;只有承诺为空洞之爱;“亲密+激情”为浪漫之爱;“亲密+承诺”为伴侣之爱;“激情+承诺”为愚痴;三点集于一身方为完爱。
2014-09-02
《拆弹部队》影片中有一小段,借卖盗版DVD的伊拉克小男孩之口,讽刺每年像垃圾一样生产出来的好莱坞大片——烧钱无数艺术上却毫无建树。我以为,这才反映了毕格罗听闻获奖时没有当即拥抱卡梅隆的真正原因——她需要一种立场,或者说姿态。而当年她离开卡梅隆之时,一定就已经想得非常清楚:此非同路之人,我们终点不在一处。
语言体系界定
2014-09-02
他们比对了三对着名作家好友/夫妇之间的语言匹配程度,包括弗洛依德和荣格在1906-1913年之间的通信,伊丽莎白·布朗宁与其丈夫罗伯特·布朗宁在1838-1861年之间的诗歌和剧本,西尔维娅·普拉斯和泰德·休斯在1944-1963年间的诗歌。得到结果是:当一对人语言相左时,关系也正处于恶化。没错,这种语言上的背离,出现在荣格离开弗洛依德另立门户的时候,也出现在了伊丽莎白和罗伯特精神疏远的时候,更出现在了休斯和普拉斯婚姻破裂的时候。
对不起,我不负责赞美你
2014-09-02
一般而言,自恋者具有同情心较少、优越感和特权感突出等特点,当没有受到他认为应得的尊敬和崇拜时会转而表现出敌意与攻击。
《爱与性的实验报告》读后感(十):冷爱情,爱的理性
在经历了“冷浪漫”之后,我总想着关于爱情的话题,总盼望着来一场“冷爱情”。我想,谁能把爱情这么不理性的感情分析的头头是道,真是会让我钦佩不已。
单单去诉说“爱情”、谈“恋爱”等等,觉得都是飘渺的东西,一切分析、一切解释、一切格言警句,宛如空中楼阁,中看不一定中用。你可能感觉人家说的不错,比如最近网上流行的张小娴、张爱玲经典爱情语录——“女人该如何如何”这类的,其实看似真理,听着也好听,但是实践嘛,都是需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然后再来不同的套路战略——从这点来讲,是否有些哲学的味道?
真正遭遇科学松鼠会,还真是比较迟疑的一批,因为自己的信息渠道向来的闭塞,直到日本地震后科学松鼠会的新浪谈以及紧接着被收入囊中的《冷浪漫》一书,让我彻底成为了这个松鼠的鼠迷,在搜书的过程之中,一直在感慨,为啥我这么的不灵通呢?边看书的时候,边郁闷,这要是看完了,总不能让我反反复复的来“温故而知新”吧?
在拿到这本小庄的《爱与性的实验报告》时,真有一种“久旱逢甘露”的酣畅淋漓之感。虽然之前并没有刻意的去关注过松鼠会里面的某一个人,但是因为之前也有零零散散的买过《新发现》这本杂志,可以说,小庄是一个相对“熟悉”的作者了。
书中的每个小故事,我们总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你再看看那些文字之中引用的各种科学数据、报告又会觉得,啊,这个是不是有些太不对了,本来那么浪漫的事情,怎么用这些荷尔蒙、心理阴影来当做解释呢?但是你又不得不去被这些所吸引,因为在爱情的世界那么的神秘,虽然总是说不清道不白的迷糊状,但因为看不清所以更加的想要弄清楚吧。然而,我们又相信科学的理性与客观,所以总想着去看看。看似有些冷酷,但是却又头头是道,让人不住的信服了。
小庄用小说的样本,去讲述几位人物女主角的小故事,不管是故事的内容还是女主人公和她的朋友本身虽然都不会是具体的事件,但是却是一类事情或者一类人群的集合,她们代表我们之中的一些人,遭遇也是相似的情节。从相遇,相恋,相知,再到相守、分手等等都被包囊其中。当然,若你是想去学到什么的话,不妨按照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香味的选择(是不是让你想起来《女人不坏》的泛泛)、穿着的暴露度数、生理周期等等这些去小小的实验一把,看看其中是否“科学正确”。或许,这些就是我们不得不去佩服这种“科学”的凝聚力吧。称之为《报告书》,的确如此,并没有告诉你应该如何去解决,而是将其一一罗列,然后慢慢分析。正如作者在书的前沿所说的:“我们是这样来思考问题”的态度,而非坚定地要告诉人们什么大道理。因为爱情总是没有一个“标准”的样子,只有具体到每个人的不同形态。
或许,我可以这么说,不错,这本书是一本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逻辑的、正统的、本分的科学报告。但是却如同小品小说一样的充满了阅读的乐趣。这么有味道、有思考的书,又有谁不会不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