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份工作》是一本由京宝儿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2份工作》读后感(一):精英就是能够不断突破瓶颈的那一小群人
职场小说说白了,就是讲精英的故事,然后激发我们这些平庸小人物也努力成为精英。
这本书讲的仍然是一个一流大学出身进入一流公司的故事,但它现实的一面在于——这不是一个甜蜜的美梦,而是一个把精英丢到同样起跑线不断经历挫折和瓶颈,和你我一样痛苦挣扎的过程。
所以没有意淫似的办公室恋情,天上掉馅饼似的离奇机遇——因为你我都清楚,现实的500强没有这样的好事,甚至勤奋努力都未必能有相应的收获。
我想这本书的难得之处在于——它描绘了一个人在两段瓶颈当中艰难的成长。
而现实中,我们也在不停地遭遇这种瓶颈,并在每一个瓶颈处要死要活,不断地想要离开。
没有老生常谈的劝诫,更没有教条的说教,但是风趣的语言让我于心有戚戚焉。
《第2份工作》读后感(二):自然流露的职场箴言书
没事的时候也看些职场商战类的书籍,虽然我有我的原则——从来不看什么XX职场秘笈、XX职场箴言这种书名的。
话说回来看了几本下来也感觉自己逐渐地看出点门道来,其实职场小说就分两类:第一是可以借鉴、推而广之的,比如杜拉拉,圈子圈套,还有这本第二份工作;第二类是自成体系、讲述个人独特体验的,比如丁约翰,米娅快跑。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以犀利风趣的笔触写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后,每个章节还都说了一条道理,但是道理又完全是从小说本身的发展中衍生出来的,不会割裂整体的逻辑性和故事的完整性,读起来丝丝入扣,一气呵成。
我想说的是,虽然才是“第二”份工作,但很成熟,能学到东西;又不会像当年读“潜伏在办公室”那种套路型职场箴言时那种生搬硬套的可笑的感觉,那本书才是真的二。
一朋友曾说过如果一本书里有一句话能触动他,那么这本书就值得买。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此,更何况难得这本书里能有不下十几处真正触动我的地方。当然,触动是一回事,自己能不能真的运用于实践中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从来没在外企工作过,但是对500强的光环还是很艳羡的。这本书读完基本可以了解一个光环下多维度的真实的生存成长之道,因为很多细节绝对真实,很多感悟绝对命中要害,所以我想我还是艳羡一下就好,实在不适合去。
最后说一下我欣赏小说的结尾,因为生活就是一个七日接着另一个七日,就是在循环中螺旋上升。而在我们这个天朝国度里,绝大部分现实中的工作,就是像书中所述的将精英抛光磨平,成为一颗螺丝钉的过程。
《第2份工作》读后感(三):一点想法
小说里的主人翁翠贝卡真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在第二份工作里成长很快,本身亦是聪明好学。
能从书里学到一些,比如跟老板汇报工作首先讲结果,其实这个在这几年的工作中已经隐约感觉出来了。能和书本产生一些共鸣,比如:求职有一万种技巧,招聘有一万种准则——而所有的标准和原则都抵不过气场的相合。没工作前,觉得内向的自己恐怕很难找到工作,结果却跳槽几次,面试我成功的领导,管理方式各有差异,但总体性格沉静内敛而又寡言,也许就是看我气场相合呢?
不过就像读过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也许自己永远都成为不了女主这样情商智商双高、拥有超高学习力的人。之前还看过很多如何提高情商,如何更会说话的书籍,也有积极模仿,积极靠拢,但真的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感觉自己就是在众人面前表演,特别假,特别虚伪,感觉这样的人不是我!所以,还是算了吧,虽然看起来有点傻,有点没眼力劲,也不会讨人喜欢,但自己喜欢自己已经如此艰难了,余生还是努力用来取悦自己吧!反正我已经接受自己情商没法进一步提高了,智商通过多多学习也许能好一点,加油啦!
书中还说,你跟男老板和女老板抱怨工作,男老板会给出建议、指点迷津,而女老板只会说我当初只有更艰苦云云,的确是这样唉,常常感慨,大家都是女人,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也许女人在工作中比男人承受更多,所以怨言更多?
“只有主流业务部门的人,才能获得最多的发展机会。”工作以来,也发现了,业务部门才是公司最重视的部门,作为财务,操着白粉的心,挣着白菜的钱,心碎成一片一片的!如果说几年前,梦想是成为一位运筹于千里之外、决策于弹指之间的财务经理人,那么现在只有迷茫。社会上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等着做财务的小姑娘,而财务这行僧多粥少,也没有外人看起来的轻松,而且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变革,财务软件的不断升级,对未来还有着很强的不安全感!也许这个时候就要谈信念的力量了,不忘初心,行在现在,不惧将来!
虽然这几天一直有看,也只看完一大半,等看完了,再来写点什么吧!
《第2份工作》读后感(四):我也在经历人生的第2份工作
这是我在豆瓣花钱买的第一本书,正在经历我人生的第2份工作,中间有过无数次想换工作的想法,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有。书中翠贝卡因一时疏忽,在中汉集团活动中擅自调用费用进行未经审批的活动,为此她付出了代价(记大过,年度评估给差评)。翠贝卡有了想走的念头,上司鲁智坤说了这样一番话,同样也深深地点醒了我。“很多人从一份工作跳到另一份工作,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喜欢他们的新工作,而是因为他们在上一份工作里遇到了挫折、困难。没有公司是不存在问题的,如果你在这里不开心,那么你到任何公司都不会开心,如果你在这有无法解决的麻烦,到其他任何公司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逃避不是对待问题的方式,跳槽的成本也很大,当别人在苦熬的时候你却一走了之,别人就领先了一大步。从正反两面去看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是逃避,遇到问题和挫折未必就只有坏事,挫折也是成长的孵化器。
《第2份工作》读后感(五):书都看完了 啥时候能试试牛刀呢
在写这本书评时,照例要说下看这本书的背景 以及其他 不相关的信息
这是我花了9元钱从豆瓣上买的电子版 花了一天多的时间 看完已至午夜
最近的职场阅读有点多 可能是太想找到一份工作 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了吧
之前某帅哥就提醒我可以看点了解职场中各个人的想法的书 锻炼下自己的思维 看事情切勿太简单 找了很多本书都不是很满意 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名简单 却评分甚高的书 果真没让人失望
喜欢本书的第三者口吻 和诙谐及精炼冷静的语言 作者是个女生 可是思维方式却理性的很 书中也大多集中在职场案例中 少了大多数女性职场小说经常出现的感情戏码 这也是我喜欢的
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 为什么觉得有些时候让人办事 总是觉得办不到呢 是否自己一开始的态度就有问题 凭啥人家就得帮你 你平时和别人有交情嘛 你是不是一开始就觉得别人该帮你呢 你是否考虑过别人的立场 别人想要得到什么呢
和前本看的职场书不同 这本职场书更加的现实 也更加地适应在华大企业真实的企业文化
个中滋味 还需自己体验 可是这也得有份工作让我试试看啊
继续期待并努力着吧!
《第2份工作》读后感(六):从第二份工作开始的职业发展之路
如今的职场小说有四大趋势:
内容上走案例分析路线;主题上走厚黑哲学路线、感情上走玛丽苏综合症路线、标题上走功利主义路线。
在四大方针的指引下,一系列职场小说、商战小说、职场商战小说、职场教导类小说及打着职场标签的言情小说铺天盖地、滚滚而来。我刚说杜拉拉、圈子圈套还挺好看的,再找点类似的来学习学习,立刻旁边的书架轰然倒塌,劈头盖脸砸下来的都是职场小说。
会买这本小说,是因为我被封面一连串的名头砸晕了,北大,埃森哲,IBM,人民文学出版社…看了这么多闪着光辉的名称,情不自禁地手痒痒点击“购买”,接下来正襟危坐、煞有介事地读下去,一边发自内心的有着想要好好学习仰慕之情,同时又滋生出些许的不甘和酸葡萄心理——且看看顶着这么多光环的人会炮制出什么样的东西。
结果一个中午加一个下午囫囵吞枣,一气呵成,十分痛快。果断上来评论:开卷有益,是本好书。
但之所以花时间上来写两句推荐一下,是因为这本书有一种真诚实在的品质。
因为真诚,在一众以四大方针为指导思想、流水线般生产的职场、伪职场里,它才会告诉你真相是职场的成功需要智慧+努力+经验+一点点运气,而卸下大名头的光环,每个职场精英都如你我般平凡、需要奋斗;因为真诚,所以在这个东拼西凑、追求着即时经济效益的社会里,它的每一章节都让我悟出些道理,有所收获;因为真诚,所以每有无病呻吟、假大空和错别字,能在这个千篇一律、唧唧歪歪的泛滥文字世界中能够脱颖而出,且让我读完后不会为那花出去的20块八毛扼腕兴叹。
这本书里打动我的地方很多:
比如它说我们总是满怀理想地进入一个行业,却发现我们实际做的与我们原先想象的其实大相径庭。于是在工作中渐渐麻木,慢慢地失去了自我。实际上,在产业已经成熟、分工已经明晰的现在,越是在成熟知名的企业,个人的力量越渺小。
这个商业世界的规则是,既然它需要许多部门分工协作,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彼此妥协后的结果。于是在我们每个人进入社会的时候,都是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者,可是慢慢就会屈服于生活和社会本来的规则
——于是就产生了分化,有的人浑浑噩噩,从此堕落;剩下的那些仍然自强不息,只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再比如老谋深算的鲁经理在奉劝透翠贝卡不要辞职的时候——尽管他是出于自身利益说的那段话,却不失为跳槽者该记诵的经典,或许应该强迫自己背下来然后每次跳槽前默念几遍:“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一旦在工作里遇到过不去的坎儿,就希望借辞职和跳槽来逃避——可跳来跳去呢,天下所有的公司都一样,天下所有的乌鸦都一样黑——十年以后当你回过头来看,这不过是小事一桩,不过是你职业生涯一个小小的经验教训。你会发现力德没你想得那么烂,你希望跳去的公司也没你想得那么好。”。。。
其实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碰到几个瓶颈,当你熬过去就向上跨了一大步,而当别人在苦苦煎熬、你却一走了之的时候,别人就领先了。
没有玛丽苏似的办公室麻雀变凤凰;没有语焉不详的故弄玄虚。跟着主人公一步一个脚印走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她的快乐,她的痛苦,她的思考,她的忧虑。在翠贝卡斗智斗勇的时候,我也捏着一把汗绞尽脑汁地思考着对策,与她一起摸索着成功的道路。一本书看下来,满头大汗,但收获是沉甸甸的,经过思想斗争后的体悟感触都是干货。
这本书叫《第二份工作》,在我看来,之所以第二份工作特别有意义,是因为第一份工作往往是别人选你、给你、施舍你的,你也来者不拒、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而第二次选择才是真正意义的双向选择,也是真正的成长与摸索的开始——就像我们真正明白学习这回事,往往是在读研以后;而明白工作这件事往往始于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人工作了一辈子也不明白工作这回事。
我承认在这个社会上我就是俗人一枚,在一个不好不坏的公司,拿着不多不少的工资,有些不疼不痒的爱好,看些杂七杂八的书籍——有时候豪情万丈突然想卯足劲再奋斗一把,这股劲一过,又觉得没达成预期效果还疲惫不堪。这样的日子总是周而复始,一轮接一轮的循环,于是我急需从书籍里给自己找点乐趣,通过书籍的激励时不时地反省下自我, 居安思危地给自己规划下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当中,我绕了不少弯,走了不少路,读了很多书,当然其中真正“有用”的不少,这本书能算上一本,以后还会看第二遍。
-----我是热爱阅读的分割线-------------------------------------------
往往越是弱小的部门,反而存在着强大的老板。越是在弱势的部门当老板才越需要技巧,他们不会去硬碰硬,但肯定都是手腕灵活的人物。(千万不要小看你的老板,哪怕在你眼中他再无能、再愚蠢、再唯唯诺诺,他既然能上到今天的位置,必然在某一个领域有他的过人之处。)
男人一旦对自己的价值有了再认识,就会重新界定他的价值观(很有趣的观点)
不要过度承诺,但要超值交付(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一旦可以做到就会赢得别人的信任)
人人都会做的,做到七八分就可以了,因为别人注意不到;只有你会做的,反而一定要做到满分,方能更突现你的优异。
经常帮助别人,但是不能让被帮的人觉得理所应当。(我们身边存在着大量这样的人,当你帮了他一两次后,他真的就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职责外的任务第一次给你做是巧合,第二次次给你做是信任,但连续三次就成为了一种常态,你做的好是理所当然,做不好反倒成了你的错。(这是在说我吗?呵呵。遗憾的是对于这一点并没有特别好的解决之道,因为在领导把不属于你的任务给你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些额外任务是对我的信任而屁颠屁颠地竭尽全力去做好,一来二去就成了自己揽下的任务;但如果第一次就拒绝或者做不好呢,恐怕又会失去领导的信任)
想来想去,如果一切重来一遍,我还是会选择进力德,还是会选择加班,还是会选择支持他出国。因为我原本就是这样的人,一份工作并不能改变我们,它只是让我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什么在我心中更重要。(我们总习惯于把生活的烦恼和感情的不幸归结于不顺当的工作,但是“一份工作并不能改变我们,它只是让我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500强之所以成为500强,不是靠一两个天才,而是靠把无数精英磨圆抛光后变成螺丝钉后,确保商业机器的有效运转——正如同当年硅谷成为硅谷,是靠不断埋葬一代又一代天才 ,才构建了今天的繁荣。(在校园里,才华横溢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但在企业里,即便是作为CEO,也随时有被开掉的可能。保罗*福赛尔说中产阶级是一个最谨小慎微、了无生气的阶层,因为他们是企业的螺丝钉,是永远可以被替换的零件,这是他们最大的悲哀。)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在适当时候开始为自己奋斗(谨以此句献给今天看此文的诸位和明天为开始奋斗的自己)
《第2份工作》读后感(七):所有的经验,都是血与泪的教训
大四那年考公,看到岗位招聘上要求,要有两年工作经验,那时候十分不理解这个要求,如此没有含金量的工作为什么要工作2年才能考?
刚进体制的时候,领导跟我说了一句,这个岗位你要真正系统地认识它,需要3年的时间,不甚理解的同时觉得领导有些小题大作。一直到自己真的毕业5年了,才发觉,所有的岗位都需要两个字——经验。
经验这个词说起来特别轻松,但实际上却很难真的领悟,为什么比你先进来的人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拿到更高的工资?为什么他们可以更好的和别的部门或者和领导相处?一切都缘自经验两个字,他们真的能力在你之上么?工作上也许只比你好一点点,但是这个用时间和教训换来的经验,就值千金。也是他们日子过得更轻松更容易的原因。当你谦虚地向他们讨教的时候,前辈们往往会故作高深地告诉你,过两年你就知道了。他们没有骗你,真的是过了两年才知道,噢,原来当初那件事情是这个意思啊。也就突然明白,有些事他们不是不想告诉你,而是不知道如何告诉你,很少人会选择把自己当年的教训和糗事细节一字不落地完整说给你听。
这部小说其实跟杜拉拉比起来并不是特别的励志,更真实一些。这种真实体现在,硬生生被推上舞台;没有人像老师一样去教你做事,一切都需要自学;十分努力以后却可能因为大局的关系而遭受打击;心生懈怠以后却又不能像孩子一样说走就走……一切都十分真实。甚至包括男女关系,因为时间,因为空间,因为人与人之间境界的差距而分道扬镳,都是现实才会发生的故事,并不像童话故事里那般美好,只要你足够努力,只要你足够优秀,金子就一定会发光。
所有的真实都伴随着残酷,每一个小章节的标题都是一个赤裸裸的经验,外企如是,民企国企亦如是。所有的工作里都有些共通的部分,就看你如何取舍和领悟了。很多人会说,要懂得中庸,要学会藏其锋芒,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年轻气盛者,想引人注意者,坚持己见者,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把这个经验抛之脑后。你我亦如此。
中国人说话往往喜欢说一半留一半,只说结论不明原因,靠你自己领悟。而小说里有意思的部分是,除了是什么之外,还说了许多的为什么和怎么办,这几乎是作者倾囊相授在教我们如何在企业里站稳脚跟。把原本应该由我们去摸爬滚打学会的经验仔仔细细地说了一遍,有意识地拿着这本书平时多翻翻,也许能少栽一些跟头。
《第2份工作》读后感(八):对于这样一本写职场奋斗的书我竟然被女主人公职场和感情的艰辛奋斗之路给感动了,这是第一次!
全书主要讲的是女主人公翠贝卡的职场奋斗史,职场里面各种规则以及复杂的人性,看似真诚热心的关心下却打着其他算盘,当然伴随着的也有翠贝卡的感情史。虽然我还没工作,但是我感觉得到,以后工作之后的成长历程多少与这有些类似,特别当你是一个忠于事业的女性的时候,可能就像女主人公最后明白的,虽然当时她想兼顾事业和家庭,而且觉得她完全可以做到,但是事实证明,她没有做到,在事业面前的专注与付出让她对爱情少了很多浇灌。而一段感情一旦其中一方付出太少或者不太用心,那么天平就会倾斜,随之而来的就是感情的破碎。
翠贝卡一路走的很艰辛,也成长了很多,就像文中所说,成长是伴随着一定的代价的。而对她而言,最大的代价就是感情。其实看到最后我被感动了,甚至哭了,好吧,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书而哭,翠贝卡在事业和感情上的双重挫败之后,还要肚子承担,甚至在最低落的时候连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都没有,那一刻我都好想过去抱抱她。
其实我很佩服她,欣赏她的聪明,善良,以及处事的果断智慧,还有一点,我觉得她是一个特别感恩的人。在最后写到,当公司内审的时候,发现部门的钱出了问题,她原本可以选择不独自承担的,但是她最终选择了独自承受,这让我对他很敬佩,欣赏她的担当和勇敢,还有对全局的把握。女人其实是很脆弱的,能够做到这种程度不得不说我很佩服。可能很大程度上也是没有办法吧,当你不得不独自承受这一切后果的时候,可能原本没有那么勇敢的你也会格外的勇敢和坚强。
作为一个即将踏上职场的人,感谢这种书以另外一个视角向我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职场状态和职业发展中可能会经历到的成功与失败,如何在职场中做到独当一面。另一方面,对于一个职场女性来说,也可作为爱情的考量,或许我们也可以悟出关于爱情的一些道理。然你在投入工作的时候不至于完全失去自己的感情。
。之前看完书,总想想别人一样,写一大段发自肺腑的书评,思考了很久,才憋出几句话,还自己都看不下去,但是看完这本书,却有一种很强烈的让我想写书评的强烈欲望。心里千言万语,感慨万千。暂时提笔就写这么多了。
《第2份工作》读后感(九):突然想到,胡乱写点什么
第一次看完一本书,有很想写点什么的欲望。
没在外企工作过,也没在国企工作过,在一个半死不活的小私企混日子,现在到了倦怠期,想改变,冲着书名才看的这本书。本以为是一本心灵鸡汤式的说教书,没想到是一本小说,一读便爱不释手。
这是一本很好的职场小说,很真实。向我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外企生活,充满了忙碌加班,充满了明争暗斗,充满了各种我没机会经历的一切。以前一直很羡慕外企的工作,很想去,可惜硬件软件都不达标,连网申都没过过。自从看了这本书,发现也许外企真的不适合我,高强度、高速运转的生活,我真的应付不来。生活和我们想象的实在相差的太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之前也看过很多职场小说,杜拉拉系列、圈子圈套系列,不过那都是上学的时候,当时只有羡慕,对小说说的职场也没有很清晰地认识,看过就算了。工作两年的现在再回头发现那时的自己还是太单纯,如今再看这本小说,有很多共鸣。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就像鲁志坤和翠贝卡说的,只能告诉你大的原则,还有要变通,但是具体事情怎么办,真的没有一个人能帮你设身处地的想好怎么解决,只有自己不断摸索,或许还有一点运气,也许真的跌倒一次,才能真正成长。有时候真的很想有一个人能帮帮我,想想怎么解决,但是真的没有,再亲的人也不行,有些事真的只能自己挺过去,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遇到一个好领导真的很重要,职场都是各为自己的利益,只要不落井下石,能在业务上指点你的就是好领导了。我们不能要求的太多,就像鲁志坤和吴佳的对比,虽然最后翠贝卡有种被鲁志坤抛弃的感觉,但是现实就是这样。天下大事,分分合合,只有利益一致,才能站在同一条战线。有同事离职,老板只关心是不是去了竞争企业,剩下都不关心,真的是我不够成熟,我觉得老板真是一点人情味都没有,或许是我太天真。职场没有绝对的朋友,只有利益共同体,一旦利益不同就可能分崩离析。
这本书也给人以力量,在职场上,无论多苦,多难,我们都要努力奋斗,唯有此,才能脱颖而出,但也看个人的追求,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工作or生活,this depends on you.
这辈子想要像翠贝卡一样奋斗,估计我是没有机会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但是生活还要继续,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机会改变了。
纪念两年无知、无聊的破工作。
献给希望勇敢改变的自己。
《第2份工作》读后感(十):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波呢?
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可以改编电影。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谁有作者的联系方式,或者微薄呢?可以改编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