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晃悠悠》是一本由石康著作,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3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边这本书,当时觉悟还不高,隐隐觉得有点别扭,但是还无法给一个系统的总结,现在终于可以一言以蔽之的总结了:这书写的真装B!
这 书就是想告诉大家这样的一件事情:我是个流氓,但是是个不同于一般的流氓,首先我是个有文化的流氓,其次,我是个做事淫荡,内心纯洁的流氓,换句话说,我 就是个纯洁小男生和十恶不赦的大流氓的结合体,而且是个把流氓的好处都沾尽了的内心还像一个纯洁小男生那样的人,你不能从道德的高度鄙视我,只能从肉体的 角度羡慕我,因为我有巨纯洁的爱,当然更绝的的是还有个更二的女人这么爱着我,而且不离不弃,颇有琼瑶小说cosplay的感觉。
这就好比一个女人,想要勾人,却还遮遮掩掩,一边show大腿一边砌贞洁牌坊,最后总算在刚刚砌好的贞洁牌坊下跟人大干一场,然后自个可怜自个,故作迷失装,他想告诉大家,虽然刚刚高潮了,但是是贞洁的高潮,而不是放荡的高潮,这是个现代的的解构主义的高潮,而不是如同金属迷幻摇滚MV那般形而上粗俗的高潮,为了显示这个高潮的牛B之处他还用很多牛B的哲学家做衬托,这些哲学家的牛B到了即使他往里边加两个他小学同学的名字,也不会被大家发现,因为当大家看这些名字的时候往往一带而过,直接找下一个标点。
这样的小说的套路在于,做事一定要不走寻常路,但是结果却还要归到寻常路上,比如,上学,不能念书,一念书,你就傻B了,但是你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不能被劝退,谁愿意看一个大学都没毕业的傻逼的文章啊,楼下发10个馒头弄5个民工讲的故事可能都更有意思一些。于是就有了心理的优势,那帮傻B天天上课,最后的结果还是和自己一样,而自己同时还有个不知道为什么的爱自己爱的死去活来的傻妞在家,天天大练神功,爽吧。但是最后一定要毕业,毕业后还要能赚到很多钱。
再说那妞,一定要是特纯的,纯到不谈任何功利,而且这爱情还要经受考验,像什么搞搞外遇,睡了别的姑娘,上了自己的兄弟那种根本不算什么,变态点的加上些乱伦或者同性恋啥的,反正一定要像电子游戏那样时不时的冒出一个大怪让两个人打打,而这些风雨最后都将过去,而且不论什么情况,两个人都要渗着不能结婚,一结婚再离婚在分财产杀人什么的,那就是侦探伦理小说了。两个人最后一定要倒在一些不知所谓的事情上。因为这爱情太纯了,最后只有死在追索这纯纯的真爱的路上。
搜狗输入法常常分不清“纯”和“蠢”
总之,男的要耍,女的要轴。
这么二的女青年有么?当然有,但是能轴这么久的,这情节就跟他从来没遇到过点名的老师一样,非常科幻。
但是我还是会给4颗星,因为这么装逼的文章我也写不出来,另外,虽然我第一次看没看懂情节,但是乱搞这个口头语算是学会了,也算是对我的人生有点贡献吧。
总之,这是部合格的科幻小说。
《晃晃悠悠》读后感(二):有一些东西是注定的
你不是我 怎知我走过的路 心中的乐与苦------装逼犯的内心独白
----------------------------------------------------------------------
老鸡巴操蛋了 当阿莱在身边时候 自我放逐 表面忠贞私下出轨 找不到路而傻逼一样嚷嚷迷失
毁掉那个姑娘 让她抛却信仰 放弃完美 感染她自我放逐 在她最美好的岁月给予她一个个无情打击
当她消失 才猛然发觉曾经的拥有 才傻逼呵呵的呐喊 你是最美丽的白色泡沫 你叫我狂喜 同时 也叫我悲恸欲绝
其实她一直在身边 只不过死掉重生
此刻才回味到 曾经的狂喜和战栗 才感受到无法言喻的柔情和无可解脱的绝望
阿莱 我将叫着你的名字游荡在北京大街小巷 我将叫你跟我一起走 我将带着你穿过漫长的时间 我将叫你闭上眼睛 叫你忘记害怕 叫你得到平静 叫你感到幸福
迷失的时候撒开手 已远离的太远太远
Rock my way中告诉你了:所谓人的感情是一个多么不可靠的东西 个人意志又是多么的可笑
----------------------------------------------------------------------
在被命运眷顾的时候真的Rock my way
对于我这种傻逼真的没什么话好说了
----------------------------------------------------------------------
一根红梅走天下
《晃晃悠悠》读后感(三):21岁的晃悠
这本书是我收到的生日礼物。21岁读《晃晃悠悠》,只觉得书中上学那段很有共鸣,除了笑还是笑,仿佛看喜剧片。感情没大读懂,颓废气息从始至终。书中描述的工作在我眼里更是遥远的事情,自然就很pf男主人公的能力。
时隔很多年,和一个朋友聊起闭关感受,想起这本书里的某君,躲在北京玩消失,写了一些漫无边际的人生思考和遭遇给他的朋友,从北京辗转寄到各地又寄回北京,假装自己消失了。其实,他一直在这座城市,直到有一天,他憋不住了,游了上来。我也像他,常常藏起来,和自己玩,直到憋不住。但,无论怎样,你还是逃不掉,不如勇敢面对。
某君一定是双鱼座了,只有这个星座的人水性好。
《奋斗》看了几集,不喜欢,没想到居然是石康写的,完全不是《晃晃悠悠》的风格,唉,堕落了。
石康的作品充满了意识流。
仔细地分析他的行文,会发现叙事和抒情是分开的,暂且把它叫做抒情吧,虽然糅合了很多意境的描写。这基本上算是石的强项。原文没记住多少具体的句子,大概类似于“泡沫”的词语很多,就好像在作者脑海中正在经历着一场自然演变过程,作者娓娓道来,读者不觉枯燥,反而有一些共鸣。
我想,我们是否能把他的作品看作是一幅抽象派风格的油画?也许这样的想象存在于我的潜意识里面,一个对事件漫不经心的描写,仿佛在油画的中下部用黄色的涂料斜着画出一条直线,当发生下一个事件时,又连接上一条直线,继续用浅色的涂料来延伸出直线,直线不断的延伸。在叙事的间隙,石康常常会泼洒一些深色的涂料来点缀,甚至喧宾夺主,让我更多的思考深色的部分,但不时地看到一些浅色的直线,这真让人混沌。
他的叙述有目的吗?他的抒情有对象吗?就像你现在所想到的,你不再为期末考试的成绩所困扰,你不再为了青春期的问题而困扰,那这些问题存在过吗?答案是肯定的。经过的事情,变成了过去,我们难道会再去要一个答案吗。或者说,这些目的、对象一旦说出来便无味。
写这篇评论时,我有一个错觉,我以为石康写这样的小说是为了娱乐。娱乐?或许是别的词语。原谅我对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身处不同的环境,跟不同的人交流,你所说的词语,在每个群体中都有不同的含义。石康写作时的生活状态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混合了,于是作品产生了。这样看来,满足了我们窥视的欲望,而他当时所处的群体是什么样的人或事件组成的,我们无法了解。于是更伟大的意义产生了,这书记录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情。
在小时候的科普读物上,有这样的命题,一张地图只要四种颜色就可以把任何地域分隔开来,简称四色定律。石康的作品就是地图,而他的描述方式就运用了四色定律。你明确,因为它色彩简单,你混沌,因为色彩混乱。这些在物理学上有更好解释,你处于时空的交界处,当你行动时,你不知道是走过时间上的距离还是空间上的距离,你没有稳定的行走。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书名是《晃晃悠悠》了。
《晃晃悠悠》读后感(五):喜欢是因为缺少
我也喜欢阿莱,不是周文的那种喜欢。
我喜欢阿莱的“大喇”,喜欢她的不拘束,想什么是什么,从不口是心非,我想这一定是个十分可爱的姑娘,她吃瓜子时把瓜子皮先存到口腔的另一边,然后一起吐出来,她吃饭吃到肚皮溜圆,她从不做作,她如此真实,我想这样活着一定很轻松,是我极度羡慕的一种生存方式。
阿莱爱周文,也从不掩饰,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一起做爱,一起疯狂,一起沉静。。。。即使后来阿莱嫁了人,她仍然可以爱周文,也许这种感情模式不寻常,但却真实,阿莱是幸运的。
可是阿莱,大约只存在于石康的小说里吧,至少对我来说如此。我也想随性说话做事,可是我不能,因为说错一句话可能以后要面临的是无数暗礁;我也幻想吃饭随意,可是看着日渐走形的身材,只好克制;我明明很爱一个人,但却要刻意假装清高,因为我怕失去他,事实上,也真的会失去他。
生活于现实中的我们,是如此的小心翼翼,阿莱是一种艺术,永远高于生活,可望而不可及。
《晃晃悠悠》读后感(六):石康的作品充满了意识流
石康的作品充满了意识流。
仔细地分析他的行文,会发现叙事和抒情是分开的,暂且把它叫做抒情吧,虽然糅合了很多意境的描写。这基本上算是石的强项。原文没记住多少具体的句子,大概类似于“泡沫”的词语很多,就好像在作者脑海中正在经历着一场自然演变过程,作者娓娓道来,读者不觉枯燥,反而有一些共鸣。
我想,我们是否能把他的作品看作是一幅抽象派风格的油画?也许这样的想象存在于我的潜意识里面,一个对事件漫不经心的描写,仿佛在油画的中下部用黄色的涂料斜着画出一条直线,当发生下一个事件时,又连接上一条直线,继续用浅色的涂料来延伸出直线,直线不断的延伸。在叙事的间隙,石康常常会泼洒一些深色的涂料来点缀,甚至喧宾夺主,让我更多的思考深色的部分,但不时地看到一些浅色的直线,这真让人混沌。
他的叙述有目的吗?他的抒情有对象吗?就像你现在所想到的,你不再为期末考试的成绩所困扰,你不再为了青春期的问题而困扰,那这些问题存在过吗?答案是肯定的。经过的事情,变成了过去,我们难道会再去要一个答案吗。或者说,这些目的、对象一旦说出来便无味。
写这篇评论时,我有一个错觉,我以为石康写这样的小说是为了娱乐。娱乐?或许是别的词语。原谅我对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身处不同的环境,跟不同的人交流,你所说的词语,在每个群体中都有不同的含义。石康写作时的生活状态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混合了,于是作品产生了。这样看来,满足了我们窥视的欲望,而他当时所处的群体是什么样的人或事件组成的,我们无法了解。于是更伟大的意义产生了,这书记录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情。
在小时候的科普读物上,有这样的命题,一张地图只要四种颜色就可以把任何地域分隔开来,简称四色定律。石康的作品就是地图,而他的描述方式就运用了四色定律。你明确,因为它色彩简单,你混沌,因为色彩混乱。这些在物理学上有更好解释,你处于时空的交界处,当你行动时,你不知道是走过时间上的距离还是空间上的距离,你没有稳定的行走。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书名是《晃晃悠悠》了。
《晃晃悠悠》读后感(七):离校之前读《晃晃悠悠》
完了,终于完了。
在刚买了之后扔在床上至少一个月之后的一周内,每天看一点到今天一气看完,比之看武侠的速度当然是不如,但是今天,石康的《晃晃悠悠》终于是结束了。
有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他笔下的大学生活依然和现在是那么雷同,几乎从来就没有变化过?我想像不出是不是能有更精准的文字,把那样一种状态刻画到淋漓尽致。真的,我想像不出。
周文是文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但是总是用“我”的口吻来说话,我不觉只认为他就是石康了。比较起来,我也还是喜欢这个名字要多一点吧。
他自小体育班的,身体明显会壮实一些,学的是工科,看的是那么多的书,搞音乐的人,自然和别人又有所差距。先天的优越似乎让他找不着北了,在他的所谓“晃悠”的状态中,安然地期遇着一切。他游戏人生和爱情,而爱情也最终弃他而去。但是这不是谁的错,不能归到个人身上,因为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要么就真诚到傻逼,要么就虚伪地混迹着。一切都泡影着。
空虚、幻灭、无聊……他每日的生活揭示着我们生活的真理,“就觉着特别没意思,没劲儿,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这样的话,总是那么似曾相识,太过熟悉,猛然警醒。
幸好,他还有个阿莱。
如果没有阿莱,很难想像到他会朝着什么方向坠下去,是的,那一定是坠下去的,可能会超过g。但是他有了一个阿莱,他完全的毫无隔阂地拥有着阿莱,四年。
有了阿莱,他的四年虽然晃晃悠悠却非一无是处,至少他真心地对阿莱好了,而且也得到了阿莱的真心。没有了一个阿莱样的女孩,比之石康,我的四年,更是黑暗、无光,虽则看起来好像没有他那么堕落。
那是个怎么样的女孩?
“我”的阿莱,和“我”乱搞的阿莱,把被“我”弄到像个花子窝的地方收拾得井井有条,物归其位的阿莱,不一味迁就“我”也不一味逼迫“我”的阿莱,与“我”彼此蚕食对方生命的阿莱,不能进入,那就只能痛下狠心割除。可是这样,彼此真的能够分的那么清楚,双方都还是完整的自我么?
他细心地打点“我”的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从衣食到住行,不善于从“我”的故事里找寻破绽,喜欢沉醉于一些谎言……其实女孩子,这样子的也不见得多。可惜的“晃晃悠悠”的“我”。
《晃晃悠悠》完了,我的四年,也只剩下了两个月。
2003.5.3书于浙大西溪西二
《晃晃悠悠》读后感(八):我会努力避免分手后的交集
我说《晃晃悠悠》的结局很赞,这当然是个莫名其妙的结论,这个结局谁看了都会觉得“堵”,这才是正常的。我真实想表达的可能应该是:该。可是,至于么。
其实全书中,我对于大学生活那一段是很不以为然的,感觉石康是想来一个《麦田守望者》的中国版,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太淡,就没怎么在意。直到镜头由过去转到了现在,大学结束了,周文与阿莱分手了,他那段真真正正的晃晃悠悠的生活后与阿莱的数次重逢,我认为的高潮就开始了。
处理情伤各人有各人的方式,我一贯是采取最为绝决的姿态将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所以面对周文在阿莱面前一次次缴械,我就当印证我这种自卑且偏激的处理方式的有效性的一次社会学实验,结果果然不出所料。本来浑浑噩噩晃晃悠悠的生活因阿莱的一次次出现彻底变成悲剧,当然这得看怎么定义悲剧。
我的处理方式是正确的么?显然不是,那只是鸵鸟的做法而已。像我这般处理,周文与阿莱断然没有数次重逢,因为根本就没有可能联系得上的可能性,不会知道去东北工作过一段时间,不会知道嫁给了马来西来富商,不会知道最后出了国,总之,就是那个你魂牵梦绕的人的任何生活轨迹你一丁点儿都不知道,你一直在同自己封闭世界里那个假想敌赌气,没人会说这是个思想成熟的人的正确处理方式,当你偶然得知那个你一直还以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并且暗自较着劲的人其实早已移民,那个时候估计会更晴天霹雳些吧,所以这事儿根本就没正解,周文这样直面每一次重逢和可能性的做法更为积极,毕竟参与到了那个人的生命轨迹中,而不是从此就活在了两个平行世界里
你思念,或者不思念,各自的世界就在那里,没有交集
《晃晃悠悠》读后感(九):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这确实是一本青春的书,在晃晃悠悠的状态中的一种青春,谁又不曾有过。
哪怕是单纯、厌世、糊涂、没有目标、青春的影子总是跟着我不走。
哪怕一再地说:记得忘记我。记得忘记我。
它还是如影相随。可是,我已经长大了。
青春确实已经走得越来越远。
我也开始懂得悲伤、无奈、说言不由衷的话儿……
石康说得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在青春的成长日子中,我们掩藏我们的悲伤。慢慢地,我们对别人的好奇心消失了,也不愿意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苦闷,我们分头流落到自己的一角天地之中而羞于见人,对比较也失去了兴趣。一切变得索然无味。
于是,我们可以说,我们开始真正长大了!
还是忘记我吧!
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何苦记得。
《晃晃悠悠》读后感(十):周文你活该=.=
花了2天的时间,看一小会儿工作一会儿,又看一小会儿又继续工作一会儿,就这样断断续续的看完了晃晃悠悠,看完后甚至记不清之前的一些情节了,感觉也挺晃晃悠悠的,里面的后半部分都一直是周文在说自己在没有阿莱的情况下是怎么怎么的难过怎么怎么的痛苦怎么怎么的空空洞洞,这么一来我反倒更喜欢一开始看的那些,在学校的一切都比毕业后看的让人舒服痛快多了,记得还没毕业的时候班里的一个人对我说,如果你毕业一年后还能和上学时同样的喜欢一个人的话,如果程度不变的话,那就是真的喜欢,我当时没明白,现在也同样没明白,喜欢的话就会好好喜欢,不喜欢了的话也就是真的不喜欢了,这和毕业,和工作是没有关系的.整本书都是不断的回忆,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有些倒还挺真也很可爱,可是有些我总觉得是石康为了凑字数添进去的一些不痛不痒的文字,看的让我有些心烦,但又不得不继续看下去,因为我想知道为什么阿莱那么爱他还要跟他分手来着,后来答案也就只有一个,原来最可笑的原因是因为周文他劈腿,而且是一次不长记性,第2次苏黎来北京找他,他撒谎,他不顾结果的快活,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你做了的话就永远别想说个不字,只要你做了别人就会知道,这简直是就是定性,这么多的有外遇的夫妻,也没见过哪一对能够瞒天过海的安然度过一辈子的,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辈子,我不知道阿莱在知道周文跟苏黎躺一张床上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书中一点也没写,但是一定很痛苦,比起周文,阿莱简直是个棒级了的姑娘.曾经一度认为周文这么喜欢阿莱的话,那就一定不会出轨什么的,但如果讨论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哪个更可怕,当然该属精神,总的来说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是很可怕的,我不知道后来周文和各种不同的女人上床是不是因为阿莱走了而精神恍惚或者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才这么堕落的,但是始终是很难让人原谅,最起码,整本书从头至尾,完全没看到周文有丝毫的后悔,或者是从自身去找问题,当然后悔也是绝对没用的,也许男人总觉得他们那么做没错,但是我很替阿莱悲伤,也为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悲伤,看最后两段的时候很痛快,因为周文可怜透了,但这都是他应得的,不过整本书有一句话最靠谱最实在那就是阿莱的那句话:"别告诉别人你今天难受过,什么也别对别人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