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厌女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厌女的读后感10篇

  《厌女》是一本由上野千鹤子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厌女》读后感(一):性别二元划分

  副标题虽然说是“日本女性厌恶”,上野千惠子也剖析了日本社会中种种厌女之怪现状,但是不能说这样的分析不能放在中国社会。

  上野用了很多日本本土的文学作品案例来分析, 比如她写日本男性作家写的性交(川端康成),只是男性的性幻想,是男性幻想的女性和性爱。 其实男性的性爱十分的贫瘠

  ”厌女“同时来自男性和女性。男性厌恶女性是对女性他者化和物化,可是女性何尝不会厌恶自己和其他女性呢。男性会认为同类中没有男性气概的人,十分女性化。而女性会嫌恶自己身为女性(比如生孩子时),抑或称其他不够贞洁的女性为 “婊”。

  上野称,男性成为男性必须得到同性的认同,接纳和赞美注意,不是得到女人)。而女性称为女性是必须依附到男人。男性的下流话语均来自女性的性器官或者性行为。比如“逼”,比如“操”,这是在日本社会中也存在现象

  我很欣慰她没有用大而化之的 社会性别刻板印象解释一些问题, 比如女人不能强势,男人不能爱美。之前在微博上看到有异装癖的男子买蕾丝吊带袜穿,并在淘宝上po买家秀,这也是一种厌女。

  最后她写,能不能超越”厌女“症状。 她首先承认了 “不是我们懂得了历史是如何被构建起来,我们就能从中得到解放。” 女人摆脱厌女很大程度上说是和自我的抗争,没有纯粹的“为了社会进步而摆脱厌女“,这是一种强加的正义。同时,摆脱厌女的过程男女有别,我们除了享受性别也要承认这种性别的差异。在谈论女性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男性的自我纠结:不断否认自我,男性对身为男人的厌恶和不够男人的厌恶。

  男同性恋是女性主义者的同盟吗? 除非男同性恋者不厌女。

  我一直都倾向于认为,女性主义者写这类书其实是在剖析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社会; 女性自身的斗争一代代的传承是断裂的,母亲弯路女儿要重新再走一遍,不信邪也不回头。

  《厌女》读后感(二):那么除了讨厌,我们还剩下什么呢

  首先我很佩服日本的社会学者能把书写成这样,在使用兼顾一般读者的书写方式的同时,又不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向更多的人展现了解释社会现象的丰富可能性人文学科的研究视野十分广泛,有很多有意思的议题,然而国内很多类似的研究都被藏在了学术圈之中,包裹以常人难解的语言,这实在不是什么好事。这跟学术风气、常人阅读习惯、出版产业情况等等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但我觉得改变应当先从自觉作者开始

  这本《厌女》的内容是非精彩的。书中主要运用一种理论装置——“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以及”厌女症“这三个概念的互证推理——来解释与女性以及男性在家庭、性关系、社会地位方面处境,并剖析了色情制品、儿童性侵犯、日本皇室的厌女症等现象。整本书看下来,涉及的话题相当丰富,分析简洁有力立场也很鲜明

  作者主要使用的厌女症生成逻辑理论来自于美国社会学家赛吉维克。这个理论模型本身不太复杂也就是说,男性之间存在一种社会性的欲望,彼此期待互相的认同,分享社会资源。这一纽带使得男人们形成了一种性别上的共同体,而确立这种主体性的基石以及这一主体性导致的后果,则都是将女性客体化、将不够”男人气“的男人——比如同性恋——排除在外。这样一来,女性对于男性而言就成了确立自身在共同体地位之中的工具,无论男人对女人是打是骂,是亲是爱,这里面都包含着一种结构性的女性蔑视,即厌女症。生活在男性主导之世界中的女人,也难以避免染上了这一症状,最终陷入厌恶自己的悲惨境地

  在随后的讨论中,作者把这个模型与佛洛依德的家庭关系原型与福柯的知识历史建构说结合起来,展现了这一理论的潜力。厌女症不仅能很好地说明俄狄浦斯情结,还能够补充佛洛依德没有足够重视的母亲与孩子间的关系——身患厌女症的母亲是如何厌恶自己、利用儿子嫉妒女儿,儿子和女儿又是如何在与母亲的互动中被灌输厌女症的。同时,福柯的“权力色情化”一说,又能看作是厌女症的表征之一。

  虽然很流畅,但越到后面,随着作者的观点变得愈发清晰激烈,这一理论逐渐显示出了不少力有未逮的地方。有一点作者在最后提到了,即森冈正博的言论——”女权主义者最大的盲点,就是忽略了男性的自我厌恶。“换句话说,就是女性在这一理论模型中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结构性悲剧,并将其纳入了自身的策略之中(在作者对于东京女职员卖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来),而男性却奇迹般地对此没有丝毫反省。这一点不是”既得利益“能够解释的,因为厌女症、包括男性社会性纽带、也给了男性本身极大束缚。当然,强调这种反省的或许存在不是立场的原因,而是出于理论本身考虑——这样做会漏掉很多事实,从而使得男性变成一种单调的”加害者“的角色,就像森冈说道的那样。

  另外在我看来,这一模型至少还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第一是“男性社会性欲望”而导致形成排外的男性共同体,这一说法缺少了太多环节文化上的共同体这个概念本身就比较模糊,这个共同体究竟能紧密到哪里去呢?难道不能直接归因为文化吗?要不然女性又是如何染上厌女症的呢?照这么说的话,男性社会性欲望与单纯的社会性欲望又有什么分别?在更加广泛的社会理论视野之中,主体-客体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涉及到了人们之间的经验是否有共通之处、知识是否可能、互相理解是否可能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作者所使用的这个模型里却被这样处理了——男人们都是心有灵犀的主体,然后一致把女人客体化了。在女性问题上,这种说法是很有力的,但是就理论本身而言,还是太跳了点。当然,我没读过赛吉维克本人的作品,或许她会有什么好的说明。

  第二个问题在历史建构论之中很常见,就是在反自然之后陷入追无可追的怀旧之中。在这本书的分析之中,处处强调了男女处境的不对称,然而有一点不对称分析的不多,那就是欲望的不对称。男人有社会性欲望,女人却仿佛只有某种模糊的反击的欲望,那这种欲望又来自于何处?男人看到女性符号就会发情,对任何一个女人都能够勃起射精,但女人的性只是宣言和复仇,其快乐也出于权力的操纵,那么女人又在何种情况下会湿,会高潮?作者对女性进行了大量的解构与诠释,在一开始就秉承了反自然的历史观点,却对男性进行了化约,化约成了欲望。这么做所造成的观感,就像是世界上本没有女人,只有一帮男人先建立起了男性的社会,然后再将女性丢进去受苦——男人有起点,而女人没有。她在论述逻辑上自己践行了“厌女症”。

  因为上面这些问题,我在读到后面的时候没有像一开始那样受吸引。我对女性主义及女权主义的了解不算多,比较时髦的仅限于微博上关注的几个女权主义者的言论。给我的印象中,女权主义常常因为立场的强烈而导致其所使用的逻辑失之偏颇。当然我也认为,不偏不倚的理论并不存在,即便存在也没有什么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我欣赏本书,也佩服很多女权主义者。常常就是因为姿态缘故

  我不认为这本书所探讨的仅仅是女性主义的什么时髦话题。相反,这些问题太过重要和复杂,而且具有根本性。计划下面顺着这本书去回顾一下弗洛伊德和福柯。

  《厌女》读后感(三):《厌女》男性的蔑视和女性的自我厌恶

  以龙凤胎的身份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对于男女之间的差异是自小便深刻体会的。

  老一辈对男孩极为喜爱情感,以及偏爱的细枝末节这里不一一详述,只是在我9岁时,从男孩的口中得知,我终将与他过上不一样的人生

  “你们女孩子长大以后会每个月都流血,还要被刀划破肚子小孩,肠子都能看得见!”

  这确切的事实成为混世魔王恐吓女孩的工具,他们追着女孩四处奔跑,一路上都狂傲的笑声

  因为他们不用担心自己变成女人,所以可以肆无惮忌的将女人他者化以此嘲弄。

  这一心理也存在于目前男女生育关系,因为我是男人,70岁也可以有自己的小孩,而女人一旦超过30,岁,便是大打折扣。

  他们坚信不疑,并且执着的维持男女之间微妙高低关系。

  高,当然是指男性相对于女性的一切,学识、地位、经历收入身高等等。

  每一项似乎都能令他在女性面前自信一些,然而,但凡其中一项女性在他之上,便像沉重包袱令人耿耿于怀

  终究,男人只认可男性的成功

  对于男性而言,最高评价是来自于同性的赞赏。

  这代表在男性世界霸权争斗中他获得认可与崇敬,成为男人集团里一位正式成员

  作为获胜的奖励,他将会分配到更好的资源,与之相对应,女人随后会自动跟来。

  这都是成为男性厌女症的原因。

  相比男性的厌女症,女性的厌女症更显得麻烦,这是对自身的厌恶与否定。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自身利益逐渐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也清晰的意识到男女之间难以逾越的两性差距

  为了在社会生存中争夺更多的性别红利,女性开始主动扮演男性眼中的理想女人,甚至为了对方愉悦心情,掩藏锋芒假装愚钝。

  一方面想要成为独立坚韧强大女人,另一方面又不得扮演讨厌的角色。

  不过,更令人感到严峻的是女性权益在当前社会下迅速成长部分事件呈现成长过速失去理性状态,她们卸掉身上的责任,却固执的认为是枷锁

  (写这篇《厌女症》读后感令我十分吃力,因为我竭尽所能的尽量客观,但是我也清楚的知道,不管我再怎么努力字里行间必然是偏袒女性的。我们相比男性在社会上的确是要吃力很多,但是生存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容易事情,互相依赖又如何?何苦分高低。)

  《厌女》读后感(四):娘娘腔和女汉子——评《厌女》

  文/尘桥

  导言:

  当我们称呼一个男人为娘娘腔的时候,当我们讲以个女性是女汉子的时候,这背后有怎样的不为人知的或是太过正常显得没有探究价值实质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隐秘的装置。

  事实上,在没读这本书之前,只能察觉到不适感。固有的性别模版不是水面上的波纹,而是记忆里的犁沟。

  书籍简要介绍

  上野千鹤子,日本当代女性主义运动领袖人物。在《厌女症》中作者使用赛吉维克的“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厌女症”这三项要素构成的理论装置从文学方面社会现象等方面来剖析过去和当代日本的厌女文化。

  一:赛吉维克:一个装置来阐述男性这个概念的脆弱

  要证明厌女症的存在非常非常的简单。先做个简单的实验,读一下下面词汇句子

  处女,处男?娘娘腔,女汉子?一个想成为女性的男性?

  一个想成为男性的女性?......

  你读到哪里的时候有厌恶的感觉有不适的感觉?

  要明白厌女症首先得搞清楚赛吉维克的理论。

  赛吉维克认为男人的同性社会性欲望,建立在厌女症的基础上,由同性恋憎恶来维系。也就是说男人们之所以团结起来相互承认彼此是男人是通过对女人的排除和对没成为男人的人的排斥成立的。

  二:有屌未必大丈夫:男人内部自我认同和排斥?

  娘娘腔在过去乃至现在都是一个贬义词,这个词汇本身就是在侮辱女性的特质。为什么呢?一个男性如果他带有女性的特质是要被贬低的?

  女汉子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一些察觉到女性不利地位的女性试图让自己和男性同化,试图让自己被男性接受?“**爷”“*公子”某些明星的外号。

  也愿意去相信这是粉丝自发地行为,不是发现这样有利于营销才这样做,但这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男性崇拜真无处不再,无孔不入

  娘娘腔的存在证明了男人这个概念是需要男人集团内部认同的,但男人这个概念是和女人相对的。男人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把带有某种他们认为影响权威的特质的人群和女性同化。

  书中的某些分析一针见血,但作者有些观点让人觉得有点问题,作者是在用赛吉维克的装置观点来分析,但中途强调这进一步证明了赛吉维克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话语和论证方式让我感到有点费解。

  三: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厌女

  厌女症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男性对女性的贬低另一种是女性的自我厌恶。

  男性对女性的贬低厌恶最最明显的一个事实就是色情制品中对女性的误解

  色情文学的规则:第一:女性自己是诱惑者。第二:女性最后一定被快感支配。这两条规则使得暴力罪恶得意洋洋

  男性的厌女症还在于将女性割裂成为圣女和娼妓两部分。一部分可以随意玷污,一部分需要供奉。“如果对特定的女人认真,就不能把他看作性对象:反之,如果视为性对象,就等于对她不认真。”作者说男性自己陷入了这样的困境,我倒不觉得。

  正如一个大学生调查显示的那样,百分之七十的男性希望自己未来的妻子没有婚前性行为,百分之七十的男性希望自己有婚前性行为。

  女性的厌女体现在自我厌恶,像生活中这样的话随处可见“女生好麻烦”“我不是一般的女人”“女汉子,绿茶婊”

  带有“男性特质”的女性在女性中受到大部分人的欢迎,

  然而带有“女性特质”的男性在男性女性中都受到贬低。

  四 同一个世界 同样的努力

  本书是日本当代的女性主义领袖写的。作者用的例证有一些是一些作家的作品和人品。一些作家讲的话和办的事情。有些例证比较详细,不用查阅也能明白。不影响阅读。作者试图用最浅显的文字来表达,术语之后紧跟着解释。喜欢这部作品,尽管让人不愉快。

  期待并等待着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和作品。

  五 性别二元制该往何处去?

  性别二元制建立在厌女症基础上的制度,该往何处去?如果越来越多的女性了解这些东西,还愿不愿意步入婚姻,爱情,恋爱的陷阱。在男权社会边被别人厌恶,边自我厌恶。这并不有趣。性别二元制在现代已经不适宜了。

  它在过去和现在也让很多男性产生了困惑。“你必须要成为一个男人”“男人必须这样做”“......”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类似的话语。没有什么是必须的。我们不必必须成为什么。

  性别二元制很厉害但并不合理,大多数人之所以不变不是因为

  不想改变而是不到最后一刻下不了那个决心最主要的是因为不知道该往何处去?

  之前写一首关于图书馆的诗的时候想到了一个词,吞噬。大约是写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地狱只有吞噬和被吞噬。

  那一天,在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发现了一个概念,阿鼻地狱。恍然大悟,我们生活在时代中,必然受这局限。我们的爱情,友情,亲情。

  看《情史》的时候,总觉得他们的人性的被礼教吞噬,那后人看我们,我们身上的什么特质被什么吞噬。被吞噬者不知道,所以天真的幸福还存在,可以笑着牺牲。

  但我是不信的。笑着牺牲背后必然是有血和泪的。

  结语:

  想要了解那被掩藏的东西,不想浑浑噩噩。即便,会不快乐。

  也愿意也甘心在时代的局限下享受酸甜苦辣。

  鲁迅先生有首小诗《人与时》

  一人说,将来胜过现在。

  一人说,现在远不及从前。

  一人说,什么?

  时道,你们都侮辱我的现在。

  从前好的,自己回去。

  将来好的,跟我前去。

  这说什么的,

  我不和你说什么。

  【已申请中国人寿悦读奖】

  《厌女》读后感(五):这是一份认真的摘抄

  《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摘抄

  2015.12

  【如作者所说,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这本书可能是不愉快的,因为它论述的是很多人不愿正视的一个现实。确实,即使自认为是女权主义者,我看这本书也感觉处处中枪---原来自己,也是一名厌女症患者。但另一方面,作者也指出 “不存在没有厌女症的女权主义者” “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也为自己的身份和事业找到了一些支撑。女性主义者不是完美的,但女性主义者的勇敢在于敢正视一个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和在这个男权社会中的每一个厌女症的人,包括自己。

  这是我一直欣赏的女性主义,很多人认为女性主义是外放的、是激进的、是强势和呐喊,但我更多认为女性主义是自省的、内敛的、温和的,一个无法解构自己、不愿承认自己的缺陷、不习惯从他人的角度来分析行为和现象人,是无法成为我欣赏的女性主义者的。】

  序: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充满豪迈之气的口号,我们是从社会主义中国学到的。可是,改革开放之后,传到我们耳里地,净是什么“企业喜欢男生” “女性就业难”之类,和资本主义没有两样。当我得知“妇女回家”现象时,着实吃了一惊:日本女性希望挣脱主妇处境,难道中国女性反倒想回家当专职主妇吗?社会的变化充满矛盾。女人之难,似乎部分东西,不论体制。”

  这本书,对于著者而言是不愉快的。同样,对于读者,无论男女,尤其是男性,会带来不愉快的阅读体验吧。因为,书里论述的,是众人不愿正视的一个现实。

  第一章 喜欢女人的男人的厌女症

  在性别二元制的性别秩序里,深植于核心位置的,便是厌女症。在这个秩序之下,无论男人女人,无人能逃离厌女症的笼罩。厌女症弥漫在这个秩序体制之下,如同物体的重力一般,因为太理所当然而使人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吉行淳之介:好色男人的厌女症

  每一次想要证明自己是个男人时,都不得不依赖女人这种恶心无悔不可理喻的动物来满足欲望,男人们对这个事实的怨与怒,便是厌女症。

  第二章 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

  男人不是被女人悬赏而成为男人的,男人是在男人集团中被承认为正式成员后才成为男人的,女人只是加入其中的资格条件或成为成员之后的事后奖励。

  第四章 “无人气男”的厌女症

  三浦展《无人气!》

  “对于当代日本的年轻人,人气、容貌才是人生最大的问题,在阶层差距日益增大的社会里,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56三浦《男人保护法》“这只一个男人受难的时代…无论在小学中学大学,还是在就职活动中,女人都比男人占优势。在现实社会里男人勉强保持了优势,但不过十年,就会完全被女人支配。”

  “好女人”=对男人来说很便利舒适的女人,无论如何要给我面子让我成为男人的女人,不管怎么打怎么骂都会无条件地接受我的女人

  第五章 儿童性侵犯者的厌女症

  “拥有女人”就是“成为男人”。这个关系是非对称的,不可翻转。

  . 75关于同性恋憎恶的原因,米歇尔 福柯 认为,是缘于“插入者” 与“被插入者”之间性行为的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不是指阳具之有无的解剖学意义上的实物差异,而是指主动与被动、性的主题与性的客体之间的不对称。由于这种非对称性,“处于女人位置”就成为男人的精神创伤,被成为“女性化feminization”。所以,同性恋男人成为了“女人化了得男人feminized man”的符号。而且,如果男人集团中混有同性恋男人,就意味着其他男人有可能沦为那个男人的欲望对象而被“女人化”。男人必须排除这种可能导致男人地位失落的危险,所以,同性恋憎恶在男人集团中成为一种严厉的规则。

  无需担心男人性主题地位被侵犯的危险,在性活动中控制他者,为此选择障碍最小、最无力反抗的对象,并且还希望对方也很情愿---这就是儿童性侵犯者。至于被害者是女童还是男童,已经不重要了。

  第六章 皇室的厌女症

  “男孩诞生”---所有的媒体都这样报道。没有比这一天日本列岛更充溢厌女症情绪的日子了。政治家和市民们满面喜色地连呼“恭喜”

  .80 在2006年9月6日这一天,在这个国家里,看到这个受特殊待遇的孩子,只要心里升起一丝“幸好不是女孩”的念头,无论男人女人,全是厌女症患者。所谓皇族,就是将厌女症露骨地制度化了的一个家族。

  第八章 近代的厌女症

  .109 所谓父权制,就是让从自己大腿之间生出来的儿子侮辱自己的体制。

  在很多语言圈中,用侮辱母亲的词汇来侮辱一个男人…男人之所以被上述那种侮辱性词汇几女,是因为他们自己将制造出“圣女”与“娼妇”的性双重标准的父权制歧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了。在各种表象中,“娼妇”,“未婚母亲”被描绘为“放荡”,“轻浮”的女人---不服从男人的控制、在性方面过剩的女人。用当今的用于说,就是“行驶性自我决定权”的女人…总之就是“居然不经老子的许可!”

  没出息的父亲-不成器的儿子

  不满的母亲-不开心的女儿

  自责的女儿

  . 116母亲对女儿的期待,包含着与对儿子的期待不同的两面性。母亲对女儿发出双重信息: “要像儿子一样成功”、“要成功地地做一个女儿(女人)。” 无论哪一种,在母亲对女儿的“别像我这样”的期待中,既有自我牺牲的意味,又隐含着“让我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就是你”的暗暗谴责。

  . 116江藤《成熟与丧失》

  “女性的自我厌恶”是“近代”给日本女性植入的最为深刻地情感…在某种意义上,女性的自我厌恶,可以说是所有生活在近代产业社会中的女性的普遍性情感”

  作为自我厌恶的厌女症

  男人的厌女症,是对他者的歧视和侮辱。因为男人不必担心会成为女人,所以可以放心地将女人他者化并加以歧视。可是女人呢?对于女人,厌女症是对自身的厌恶。

  . 119 语言世界先于个体而存在,每个人都只能后来将剩余那个先以存在的预言世界里。语言不是自己的东西,属于他者。 “女人”的范畴在自我诞生之前已经存在,个体从他人那里接受“你是女人”的指名。“对,我是女人”当个体如此自我定义是,“女人”就诞生了。

  人在成为女人的时候,要先将 “女人”这个范畴所背负的历史性的厌女症姑且接受下来。如果满足于这个范畴所制定的位置,那么,“女人”就诞生了。可是,女性主义者,就是对那个制定位置感到不满、对厌女症不能适应的人。所以,不存在不是从厌女症出发的女性主义者。做一个女性主义者,就 意味着与厌女症的纠葛和抗争。没有厌女症的女人(假如那种女人真的存在的话),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成为女性主义者。

  第九章 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

  . 121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母亲通过厌恶女儿的 “女人味”而在女儿心中根治自我厌恶的意识,女儿则通过目睹母亲的不满足不如意而轻蔑母亲。

  母亲的不如意,与自己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力感混为一体。母亲一边诅咒自己的人生,一边又将同样地人生强加给女儿,引来女儿的憎恶。女儿一边视母亲为“不想成为那样的人”的反面教师,但同时也知道要想解除母亲的束缚必须借助他人(男人)之力,对这种只能为什他人的人生深感无力,而且,她还预感到,自己委身的那个男人,或许与不合理地支配母亲的父亲一模一样,为此而恐惧不安。

  对于自己付出的代价,母亲想让孩子来补偿。如果是儿子,补偿方式简单明快,即,出人头地,将母亲从蛮横粗暴的父亲手中拯救出来,终身恭顺孝养。在父权制度之下,母亲的最终胜利和最大报酬,就是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恋母情结的孩子,让儿子继承家业以后,自己登上“家业继承人之母”即皇太后的地位。

  女儿呢?女儿早晚要出嫁成为“别人家的人”,对女儿的投资不过是白白扔进阴水沟,不能期待投资的回报。可是,这种“常识”已经是稍前一个时代的了。现在,女儿终其一生为母亲的所有物。并不因为出嫁了,女儿便可以免除娘家父母老后的护理义务,母亲也指望女儿来照料自己。在过去十年里,“希望接受护理”的家庭成员顺序中,第一位从儿媳变成了女儿。与此相应,实际上由女儿护理母亲的比例也增加了。

  于是,出现了母亲在现实中依赖女儿但口头上却要否认的现象。有的女儿代替长男的弟弟收留照料母亲,母亲却终生一直叹息,“让女儿照料自己,我好可怜。”女儿听到的是母亲的哀叹,而不是被感谢,却还得继续照料下去,实在很悲哀。

  随着少子化现象,女儿成了“长着女人面孔的儿子”。可是,女儿还是与儿子不一样。女儿要回应母亲的双重期待,既要像儿子,又必须做好女儿。

  小仓千加子《噩梦》(2007)“虽然是个女人,但要做出与男人匹敌的成绩,却又决不能压倒了哥哥。”

  母亲为女儿的幸福高兴吗?

  酒井顺子《败犬的远吠》

  信田佐与子《以爱得名义的支配》

  .126母亲一方面期待着女儿,可当女儿真的实现了自己未能达成的欲求,却又不会只是单纯地高兴,而会怀有更复杂的心情。儿子无论实现了什么,母亲都无需与他竞争,性别在这种时候起到便利的缓冲作用。但女儿不同。因为同为女性,母亲无法为自己找到借口。

  同时,对于母亲,女儿仅仅实现了“自己获取的价值”,是不够的。如果女儿没有得到“他人(男人)给予的价值”,母亲的野心尚未完成。母亲之所以为母亲,是因为她实现了被男人选上的价值(即使并不满足)。如果女儿没有实现这一种价值,不管她多么能干有为,母亲也可以一生都不把她当作一个成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把女儿当成人,同时也就是确认女儿还停留在自己的领地里。没有当上母亲的女儿,既没有像自己那样背负作为母亲的辛劳的女儿,母亲绝不会承认她是一个真正的成人。

  女儿越幸福,母亲心中滋味越复杂,还伴随着女儿被别的男人夺走的丧失感。我毫不怀疑,对离婚后回到娘家的女儿,母亲在心中是暗暗欢迎的。

  以佛洛依德理论来解读母女关系

  Helene Deutsch

  Melanie Klein

  竹村和子《关于爱》

  “忧伤就是对所爱对象的忘却”

  信田佐与子《不堪承受的母亲之重---守墓女儿的叹息》

  斋藤环《母亲支配女儿的人生---“弑母”为何困难》

  佐野洋子《静子》

  无论是回应母亲的期待,还是背叛母亲的期待,只要母亲还活着,女儿就不可能逃离母亲的束缚。无论是顺从还是叛逆,母亲都一直支配着女儿的人生,直到死后。女儿对母亲的怨恨,表现为自责和自我厌恶。女儿无法喜欢不能爱上迄的自己,因为母亲和女儿互为分身。对于女儿,厌女症总是包括母亲在内的自我厌恶。

  有解决方法吗?正如信田所言,母亲向女儿,女儿向母亲,互相告诉对方,“我不是你。”我们只能从这里开始。

  第十章 “父亲的女儿”的厌女症

  女儿一直目睹眼前的父母关系,为自己将来也会变成母亲那样而体味到一种绝望感。不过,女儿拥有不同于母亲的特权。第一,她可以以母亲为反面教师而拒绝成为母亲那样;第二,她可以成为“父亲的又或者”,挤入父母之间,从而获得优越于母亲的地位。在争夺强者父亲的宠爱的竞争中,战胜作为对手的母亲,女儿就可以更加轻视母亲了。“我才不会像母亲那么失败,我更能抓住爸爸的新。”接受了教育的女儿,代替没文化的母亲,“爸爸的知性和不被理解的孤独,我比妈妈更能懂得。”女儿与父亲结盟,一同轻蔑母亲。当父母不和时,女儿甚至批评母亲,“就因为你这么任性,爸爸好可怜。”坚决站在父亲一方。

  饭岛爱子《超越“侵略、歧视”》

  第十四章 女人的厌女症/厌女症的女人

  厌女症之于女人即为自我厌恶,但女人也有可能不讲厌女症作为自我厌恶来体验,其方式就是把自己当做女人中的”例外“,将除自己以外的女人”他者化“,从而把厌女症转嫁出去。为此,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成为特权精英女人,被男人当做 “名誉男人”来对待,即成为 “女强人”的策略。另一种是自动退出 “女人”的范畴,从而逃脱被估价的女人身份,即 “丑女”政策。

  .205 在性别不对称的社会中,女人的同性社会性共同体是不成立的。因为,同性社会性共同体,有一个分配社会资源尤其是成员资格的功能。女人欠缺社会资源,若想获得成员资格,(迄今为止)只能通过归属于男人的途径。

  林真理子《不愉快的果实》,《错位》,《厚子的时代》

  角田《对岸的她》

  似山《在海上等你》

  星野智幸《彩虹与黑衣的故事》

  川上未映子《天国》

  第十六章 厌女症能够超越吗

  让一个男人“成为男人”的,是其他男人;承认一个男人“成了男人”的,也是其他男人。女人至多不过是男人“成为男人”的道具,或作为“成了男人”的证明伴随而来的报酬奖赏。

  与此相反,让女人“成为女人”的,是男人;证明一个女人“成了女人”的,也是男人。

  轮奸是与性欲无关的集体行为,一种验证男人气的仪式。

  男人的自我厌恶:

  “作为一个男人,明明在恋爱、性爱、性等方面伤痕累累,却要装作什么痛感也没有,说自己是无伤的加害者,一直就这么欺骗自己,以这种方式让自己去适应社会构造。”

  厌女症与社会性别一样,不是因为我们懂得了那仅仅是在历史中被建构起来的文化产物,便意味着我们能从中得到解放。而且,正如我们在本书中所见,由于厌女症已经太深地刻进我们的身体,潜入欲望的核心,若是去掉厌女症,很可能向倒掉盆里的婴儿一样,将欲望本身也全盘否定。

  由于我出生成长在一个厌女症根植太深地世界,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厌女症的世界。

  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

  《厌女》读后感(六):一点个人的记录

  15年初版买到,由于一些特别人物的干涉(ta当时看完,此后不论谈论什么都往厌女症上套,实在太让人反感)看到一半过于痛苦放下了,前两天因为另一个朋友的推荐重新拾起,结果是一口气看完。

  怎么说,即便书的属性标了“日本”,在中国又何尝不是随处可见可闻的事?

  文章太犀利!社会性别为女人的人,只要没有太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总会有无数次机会在抬头、转身、一不留神之时,会瞥见一个近在咫尺,却根本不可能真正进入的世界。

  那个世界垄断一切(好的资源),而对于不愿意丢掉自己、同化价值观与对方一致的社会性别为女人的人来说,那个世界就是铁板一块。

  尽管书的结尾提到了希望,然而也跟它所说的一样,那个希望跟期待世界消除阶级一样渺茫。

  前几天我还在看另一本关于政治学的入门书籍时,结合自己这些年的所见,忽然绝望了一把,跟J说,女人真是杯具!现在回想,促成我那么认为的原因,原来都出自“厌女”这种社会现象。

  话说回来,厌女翻译成“厌女”或是“对女性的嫌恶”合适吗?还是它根本提的是:一种来自男权社会对于该社会所推崇的“专属于”男性的美德相反的品德,在男权社会里被视为不好的特点,投射到了另一个非男性的性别(女性)上,并对它产生歧视的根深蒂固的观念?

  呃,简单说就是“对女性(社会性别属性及特点)的歧视”?不管怎么说,这真是个让人一旦产生“想要解决”就会焦虑的问题,可放任它,又多少有点不甘心。

  《厌女》读后感(七):读书摘要

  lt;第一章>

  恋物癖并非动物本能,而是高度的文化产物。p2

  实际上,读了吉行淳之介,也不懂女人。读了他的作品,懂得的只是男人的性幻想。p8

  “男作家们随心所欲地在女人身上寄托梦想,随心所欲地解释女人,正是他们所描写的梦想中的女人与真实的女人之间的巨大差异,才使男人的内心风景更为绚丽多彩。”——水田宗子《逃往女人与逃离女人》p11

  lt;第二章>

  称之为“第三性”是一种误导,他们不是位于男女之间的性别,而是从属于性别二元制之下的次等范畴。只有男人才能转为“第三性”,而女人却不能,这反过来证明了性别二元制是何等强固。p22

  女人的性器官,直接成为性行为的代名词,表明女性性器官完全被歧视为男人欲望的客体,仿佛不是女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p23

  “歧视需要三个人。”——佐藤裕《论歧视》(2005)p25

  担保一个男人为男人的,不是异性的女人,而是同性的男人。p26

  lt;第三章>

  他者化:把对方当做不可理解之物(异人/异物/异教徒),将之从“我们”之中放逐出去的方法。——萨义德《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就是关于东方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希望它是什么的西洋人的幻想的别名。因此,无论知道了多少东方主义,对真正的“东方”还是一无所知,知道的不过是西洋人头脑中的东方。p29

  《厌女》读后感(八):反正写不出来标题

  了不起。材料丰富,视角广阔,语言晓畅。作为一本10年着眼于日本社会的著作,前瞻性地探讨了近来集中爆发的许多问题,例如“无人气男”的厌女症一章(虽然个人认为这章写得并不算好)就和另类右翼的观点形成对话,儿童性侵犯者的厌女症一章可以看作是对许姓网红的一种观点。

  个人觉得母女关系、女校文化、女人的厌女症和权力的色情化四章写得尤其好。母女关系的一章,“守墓女儿”的概念(“在父权制之下,出嫁的女儿,作为儿媳所守的,应该是婆家而不是娘家的墓,父母本来不能期待女儿为自己守墓。”、“过去十年里,‘希望接受护理‘的家庭成员顺序中,第一位从儿媳变成了女儿。与此相应,实际上由女儿护理父母的比例也增加了。”)及其产生的根源(父母寿命的延长、女儿结婚年龄随高学历化而上升……),即使放在中国农村的语境下也能解释一些问题,和我母亲所面临的问题十分类似。

  女校文化一章揭示了女性在学业分数,女性分数,被女人接受的分数三重压力下的困境与表演策略,相当精彩。之所以对这章深有体会,是因为我觉得文科班、女生宿舍都是女校装置的变体,长期生活在这种背景下很难不感同身受。本章最后还提到yaoi爱好者作为女校文化的另一种模型,感觉因为cp爱好而形成集聚/划分的创作者群体会是个有趣的研究对象。

  女人的厌女症一章指出了女性通过“例外”的策略来向父权靠拢,与男性合谋将“其他”女性他者化,真是一箭射在膝盖上痛得我跪下。上野在这里谈到的作家是林真理子,而我想到的是亦舒。

  权力的色情化一章写得比较深,估计读完《性经验史》再谈可能会比较好。

  以及最后一章一个论点我很赞成,“厌女症和社会性别一样,不是因为我们懂得了那仅仅是在历史中被建构起来的文化产物,便意味着我们能从中得到解放。而且,正如我们在本书中所见,由于厌女症已经太深地刻进我们的身体,潜入欲望的核心,若是去掉厌女症,很可能像倒掉盆里的婴儿一样,将欲望本身也全盘否定。”

  《厌女》读后感(九):在厌恶自己之前,先搞清楚“我”到底是什么?

  在厌恶自己之前,先搞清楚”我”到底是什么 —— 《厌女》

  在动手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已经看了《厌女》这本书三遍。我想或许是因为日本和中国之间文化的不同,和我与上野千鹤子之间所处年代的不同这两个原因,本书的一些分析我并不认同的,比如其中对于男性对于 “圣女”和“娼妓”的观点。

  但是其中的“父亲的女儿”、“母亲的女儿”以及“近代的厌女症”这几篇,却真的让我醍醐灌顶 —— 原来我一直以来对自我身份的迷失,就是因为这些原因。

  #我到底是谁?

  #为什么我会对男人所说的“我绝对没办法娶你这样强的人”、“你不像女人”的这些言论感到反感?

  #为什么我总觉得“母亲希望我嫁给一个家庭条件好的人来实现整个家族的阶级上升”不太对劲?

  #为什么我明明在工作上那么努力那么快乐,却依旧被女性朋友认为是不幸福?

  #所谓的女人到底是怎么样的?

  #我,应该怎么活着才好?

  为什么我会对自我身份感到迷惑,究其原因是因为已经融入到我们身体之中的厌女症。书中开篇就说了,“在性别二元制的性别秩序里,深植于核心位置的,便是厌女症。在这个秩序之下,无论男人女人,无人能逃离厌女症的笼罩。厌女症弥漫在这个秩序体制之中,如同物体的重力一般,因为太理所当然而使人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我无法爱上“女人“这个身份,但我也无法脱离“女人“这个身份。我无法爱上这个身份,我认同上野千鹤子的观点 —— 是与生俱来的,经历时间演变而成的。“换个更加浅显的说法,在迄今为止的人生中,有一次都没有庆幸过没生为女人的男人吗?有一次也没有抱怨过生为女人吃了亏的女人吗?”

  我无法爱上女人这个身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发现了身为女性要背负许多偏见。因为我是女性,所以我应该“像女孩子一样”贤惠、恬静、温柔;但是因为我是活在新时代的女性,所以我可以在事业上拼搏,“像个男人一样”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但又因为我是女性,我在事业上所有的成就,都不如“嫁得好”。现在作为一个女性的政治正确,不仅是要工作好,还要嫁得好,这两种价值相加才能获得别人眼中的幸福。而后一种的价值比前一种价值更大。

  毕竟“让男人成为男人的,是其他男人的承认,而非女人。女人是男人成为男人的最基础的道具,又或者是成为男人后的奖励。但与之相反的是,证明一个女人成了女人的,是男人。”

  我想摆脱这样的状况,但是发现自己做不到。我想,每一个活在 21 世纪的女性都曾经遭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吧。自我身份的迷失一直萦绕着我们 —— “女人”到底是什么啊?

  “语言世界西先于个体而存在,每个人都只能后来降生于那个先已存在的语言世界里。语言不是自己的东西,是属于他着。”(《厌女》第八章 近代的厌女症)“女人”的范畴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在我们出生之时,就已经背负着数千万人已成定式的价值观。

  “所谓女人,是对’非男人的人’标注特征的名称。这个群体被划入另一个范畴,其特征必须与被视为男人的一切美德与名誉区别开来。女人与男人不同,是’不勇敢的人’、’不坚强的人’、’没有领导决断能力的人’、’懦弱的人’、’小心谨慎的人’、’无能的人’,一言蔽之,’不能成为主体的人’。所有这些’女人属性’都是被制造出来的适合成为男人支配对象的属性。”(第十六章 厌女症能够超越吗)

  读书的时候我经常遇到在我全力奔跑,干活努力,辩论给力的时候,被身边的男同学说上一句“你真是女汉子啊”、“真不像女生啊”、“你将来会有男的娶吗?”,当初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真是莫名的不悦,但我并没有反应过来这到底是为什么,那个时候还以为自己很讨厌“被人评头论足”,但现在想想果然那个时候还是太年轻了。直截了当的说,当时的我,就是一个察觉都女性身处于不利位置,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跟男性一样的权利和地位,甚至和男性同化的人。但是他们告诉我,我不是,我永远都不可能进入他们的世界,不可能获得跟他们一样的权利,而且我连做女人都不配了。

  赛吉维克认为男人的同性社会性欲望,建立在厌女症的基础上,由同性恋憎恶来维系。也就是说男人们之所以团结起来相互承认彼此是男人是通过对女人的排除和对没成为男人的人的排斥成立的。

  他们排斥我进入男人的世界,同时又不给我发新娘通行证,否定了作为女人的我。我该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像个男人一样”全力以赴地拼搏,还是像”女孩子一样”,温柔体贴没有主见地被他们主导地被爱?

  我们按照已有的既定模式在前进,父亲母亲甚至身边的朋友都在用经验主义告诉你“这样是获得幸福最快的方式”。

  或许当“女人”这个确定的范畴会慢慢变成一种选择,当“像个女人”又或“像个男人”变成一种选择的时候,我们会迎来解放吧。

  ——————————————

  其实《厌女》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说到女儿和妈妈的那一章,因为我发现我跟我妈就是这样的。她希望我既当儿子又当女儿,但是这里又不展开说了,毕竟我连男人跟女人之间的厌女症都说不好,说女儿跟妈妈的只能越来越混乱,再等等吧,等我再多点经历吧。不过这个过年回家的时候,我尝试跟我妈妈和解了,但是我发现,根本就没有人等你原谅,她在等待的你是你感谢啊!母亲根本什么事都没有做错,她是这样认为的。我想我是一辈子都无法和解成功了。诶!

  《厌女》读后感(十):本书目录

  中文版序言

  xx章 喜欢女人的男人的厌女症

  什么是厌女症?

  吉行淳之介与永井荷风

  逃离女人的男人们

  第二章 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厌女症

  男人的价值由什么决定

  男人纽带的成立条件

  男人一直在谈性吗

  第三章 性的双重标准和对女性的分离支配

  ――以“圣女”“娼妓”为名的他者化

  社会性别?人种?阶级

  “圣女”与“娼妓”的分离支配

  性的双重标准的两难困境

  第四章 “无人气男”的厌女症

  “性弱者”论的陷井

  性的自由市场

  秋叶原事件与“无人气男”

  “女高男低婚”的结局

  《男人保护法》的反时代性

  “成为男人”的条件

  第五章 儿童性侵犯者的厌女症

  “欲望问题”

  公的性行为?私的性行为

  儿童性侵犯者们

  厌女症与同性恋憎恶

  第六章 皇室的厌女症

  一个男孩的诞生

  皇室从何时变得厌女的

  记纪的神话理论学

  皇族与人权

  第七章 春宫画的厌女症

  暴力·权力·财力

  通过快乐的支配

  男根中心主义

  春宫画研究之始

  男根崇拜

  无需男人的快乐

  第八章 近代的厌女症

  作为文化理想的“母亲”

  “不成器的儿子”与“不开心的女儿”

  “自责的女儿”的登场

  近代社会中的女人的厌女症

  作为自我厌恶的厌女症

  第九章 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

  作为反面教师的母亲

  母亲的代价

  母亲为女儿的幸福高兴吗

  母亲的嫉妒

  母亲与女儿的和解

  第十章 “父亲的女儿”的厌女症

  作为父权制代理人的母亲

  “父亲的女儿”

  作为“诱惑者”的女儿

  日本的“父亲的女儿”

  向“父亲”的复仇

  既非“父亲的女儿”亦非“母亲的女儿”

  第十一章 女校文化与厌女症

  男人视界中的死角

  女校价值的再发现

  女校文化的双重标准

  作为生存策略的“山姥假皮”

  “笑料”与“问题”

  第十二章 “东电女职员”的厌女症(之一)

  媒体的“发情”

  东电女职员“内心深处的黑洞”

  男人们的解释

  被两种价值观割裂的女人们

  第十三章 “东电女职员”的厌女症(之二)

  想当娼妓的女人

  女人给男人标的价

  作为“动机词汇”的“性的认可”

  买娼卖娼的营业

  女人的存在价值

  女人的割裂?男人的悖论

  第十四章 女人的厌女症/厌女症的女人

  两种“例外”策略

  林真理子的位置

  女人间的竞争关系

  “扮演角色”的女人

  女人与女人的友情?女人与男人的友情

  第十五章 权力的xx化

  夫妻关系的xx化

  个人隐私的成立

  性满足的权利与义务?

  施虐/受虐的诞生

  性的“脱自然化”

  “身体化”的生活习惯

  第十六章 厌女症能够超越吗

  厌女症的理论装置

  欲望三角形

  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同性恋憎恶、厌女症

  “性的近代”

  超越厌女症

  男人的自我厌恶

  著者后记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厌女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