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编年史》是一本由(美)雷·布拉德伯里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7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我看来整本小说都在以这个主题为基调在讨论人性的变化与幽深。
象征的教堂建成了,去感化完全不同形态的生命,这样的逻辑,本身就是一种假设性的逻辑。这就是佩里格林神父的万法唯心造。
或许地球上已经没有听众,也或许火星上已没有故事……或许……一些无法想象的纪年与历程。
总的来说,这样的写作方式实在太奇怪了……以中文这样写作,我想很难获得成功。人家成功是英文的语境下获得的。这样的中文阅读体验并不太好,如果大家足够诚实,就可以这么承认。
另外,今晚读这本书,有非常阴森之感。那个可化身很多人的小男孩汤姆,这样的桥段,其实就是聊斋的手法了。另外瓦尔特空虚得在一个星球上疯狂找人的举世无匹的寂寞,也是极其阴森恐怖的。时空和人在一个寂寥的星球上错配。而山姆的杀意、狂妄以及地球爆炸在他眼前的安排……作者这些恐怖和阴森桥段都营造得登峰造极了。
鬼片也不过如此了。
这和银河系漫游指南是完全相反的风格、但是完全一致的艺术水准。这本小说看得太迟了。它的优秀值得一读再读。这样的风格,可称之为:
鬼片式科幻。
《火星编年史》读后感(二):《细雨将至》之感
最后一篇《百万年郊游》的前一篇《细雨将至》如果单独拿出来读或许让人难以感触,当做为这一巨著的一篇时,却令人深深的思考。思考人类和宇宙,思考我们的结局:
我们是多么想在浩渺的宇宙当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但在时间和空间妙曼的舞姿里却难以找到我们的身影,我们是什么?我们可能渺小的只是舞曲里的一个音符,一曲终会结束,更何况跳过一个音符,但新曲还会响起,这时的跳动的音符里有我们吗?如果有我们,我们会如卡尔萨根所说:跨过很多条河流后,能够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吗?如果没有我们,会不会和我们有所关联,会不会让这对舞伴觉得这旋律有一丝似曾相识?
如果说《百万年郊游》是希望,那么《细雨将至》便是结局,一个悲伤的结局,一个终要倒塌的厄舍古屋。
《火星编年史》读后感(三):火星人,干得好!
除了刘慈欣和索耶,我觉得放眼天下简直快没有能看的科幻了,连哈里波特都得了雨果奖,好吧哈里波特在儿童文学里还算是好的了!还有那些网游同人,狼人吸血鬼,现在也好算科幻了,我都替大刘悲愤了!
现在我看书依然坚持着三本推理两本科幻肥瘦搭配看书不累的原则,但说实话,别说好看了,挑出本能看的科幻都不容易。我最近刚看了本日本人写的《废园天使》,还是四川科技出版社的科幻大师系列呢,我靠,那都什么呀,别说科幻了,放在一般小说里都得算烂小说!
所以我看完《火星人编年史》决定为它写篇书评了,因为本来不抱希望的,反而有惊喜。虽然这部也不能算真正硬科幻,里面的科学名词少得可怜,可是人家至少也算是正儿八经的科幻了,既不是玄幻也不是奇幻更不是儿童文学!
本书讲的是地球人登陆火星的故事,是系列短篇,既独立又有关联。前面几个故事都是说的地球派出的科考队被火星人用各种有意无意的方式给消灭掉了。。。搞得我以为整个系列都是这个套路哩,来一个灭一个有一双杀一双,真想替他们喝彩呀!“干得好,火星人!”可惜原来也并不是,到后面几个故事,地球人还是逐渐在火星站稳了脚跟,唉,这蝗虫一样的地球人啊。
大概是第三个故事,特别精彩。善于利用幻像与心灵感应术的火星人,看到地球人马上就要来了,恨得牙痒痒,但拼武力又不如地球人,于是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幻像与心灵感应,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将那支科考队的地球人各个击破,只花了一晚上的时间,第二天早晨,就挖了几个坟把这些地球人的尸体给埋了。。。拍案惊奇的同时脊背也有点发凉。至于用的是什么法子,我就不剧透了,反正最危险的敌人是什么人,地球人都是很清楚的。
《火星编年史》读后感(四):Cowboy Bebop
寂静的地球中讲述了火星编年史中的一个故事,和布拉德伯里不同的是,那个故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所要表达的东西,差别如此之大,就像我是传奇和WALL E的前后差距。
那个时候,人类纷纷搬离火星,只剩下一座座空城,哈利经过一座座城市,寻找还在火星上的同类。
忘了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不过我想大概和星际牛仔发生的时代相距不远,不知道那个时候人类究竟会不会踏上那颗神秘的红色的星球。在旅行到宇宙边缘中,亚力克·鲍德温在火星的那段旁白说,也许我们带着生命的病毒穿越这个宇宙。也许在那些在宇宙漂流的探测器在几百年之后到达另外一个地球,从而创造另外一个生物圈也说不定。
火星编年史分为很多个小故事,孤独的人类、孤独的火星人、邪恶的火星人、最后的火星人,穿插在人类的足迹之中……从中你也许会发现很多科幻电影的原型,蒂姆·伯顿的火星人入侵地球的结局其实并不是那么的有想象力,我是传奇的前半部分比不上火星空城的那个故事,你甚至有可能觉得,骇客帝国的那种完全虚拟的世界比不上火星人所创造的让你分不出真实与虚构的世界。
今天在办公室胡思乱想的时候,和一个朋友聊起这本书,忽然想到了星际牛仔。两者都是一个个看似无关联的故事串联而成,一个个故事过去之后,等到结局的时候,却忽然感觉心中一片虚无破碎的声音。这和木兰花这样在结局给人沉重一击的电影不同,从火星编年史中随意拿出一个故事,从星际牛仔中任意拿出一集,你会觉得有意思,但是并不会有太大的触动,简单地将对其的感觉相加,远远比不上完整看完结局所带给自己的冲击。
这让我想起一个有关数学的故事:一位牧场的主人想用最少的围栏围住羊,就问一位工程师。工程师研究了牧场的地形、羊的数目、羊的大小、羊的生活习惯等,最后起了一个正方形的围栏。后来主人问物理学家,物理学家就先用一个圆形的围栏把羊围起来,然后不断把围栏缩小,直至羊与羊之间没有空间,之后再把围起来的地方挖空做个升降台,说:「只要升降台远低于地面,那些羊就有很大机会留在围栏里。」主人之后又问了数学家,数学家想了想就用围栏把自己和主人围起来,说:「我定义我们在外面。」
这个世界很奇妙,有些时候,很简单的东西却能给人带来更多的东西,就像最近听齐柏林飞船的Going To California和John Lennon的Stand By Me。椎名林檎翻唱了John Lennon的Yer Blues和Starting Over,声线很出色,配乐很出色,但是远远比不上John Lennon的那种味道。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出色的科幻小说,并不是因为布拉德伯里的想象力或者是其中蕴含有深意,其中也没有技术性的描写亦或是星际大战或者挖掘人类的黑暗之类的东西。给我的感觉大概就像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坐在长凳上晒太阳;或是走在一片银白的雪地,呼吸着凉薄的空气。就像生活一样,可以触摸到其中所写的东西,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东西。
“你想故意去抛弃生命吗?”“我并不是想去死,只是想确认一下我是不是真的活着。”Spike,是喜欢Faye的
雷·布拉德伯里这部长篇小说结构很奇特,整部小说由二十多篇短篇小说构成,每篇短篇小说的内在关联不大,但一直贯穿这一条主线,即“人们分批对火星进行探险并成功,火星人和文明逐步消亡,人类把火星变成殖民地,地球爆发了核战,人类返回地球参战,重建的火星殖民地文明荒废,两颗星球渐渐走向衰落”。雷老伯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用美妙地辞藻、丰富又形象地比喻,把整部小说的人文意境和自然环境描写得淋漓尽致。从科幻内容上讲,该部属于“软科幻”,与阿瑟·C·克拉克先生注重于技术细节的“硬科幻”写法不同,他更侧重于描述美国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美国人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轻浮、傲慢或者亲情、爱心,和对美国社会种种弊端的抨击。
该部小说里的火星殖民地都是由美国移民组成的小社会,他们企图把地球生活抛在脑后,与地球脱离任何关系。可在后来,地球爆发核战争的一瞬间,这些移民又放不下地球那里的亲人,继而纷纷乘火箭返回地球。两颗星球的文明都因不同的原因逐渐衰落下去,雷老伯是想说,因为人类贪婪地扩张和肆意地破坏,妄图把火星也变成人类想要的那副模样,但人类还是毁在了自己手里,这其实是由劣质的人性造成的。
《火星编年史》读后感(六):所谓浪漫,大抵如此——简评《火星编年史》
这是雷.布拉德伯里的小说,一部充分体现了布拉德伯里个人色彩的小说,很多年前看过,记忆犹新,当然,这次重新阅读这本单行本时,再一次重温了老师的叙事能力和故事中貌似支离破碎却意味深长的情节。大角最喜欢的科幻作家就是布拉德伯里,在他的世界里面,你看到的是一种现实社会的投影或者折射。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幻作家,看多了他的作品后(尤其是长篇),你会觉得他是个诗人,一个类似斯坦利.康尼茨的伟大诗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他对于未来的担忧,自然,他的多愁善感也正成全了他的作品其独特的魅力,例如这部《火星编年史》。
小说中没有阿瑟.克拉克高超出人意料的科学构想,也没有海因莱因老谋深算的阴谋论调子,甚至连阿西莫夫最伟大的太空歌剧风格也尝试不出个一二三,当然,就更不要提当今流行的类似快餐科幻那种风格了。从某种程度上讲,布拉德伯里和勒古恩.厄休拉是一个类型的作者,一种典型的建立在社会思辨上的写作。他太多时候思考的是建立在高技术或者未来(包括外星)背景下的人文思考,而对纯粹技术派嗤之以鼻。所以想在在这本《火星编年史》中阅读到类似斯坦利.罗宾逊《火星三部曲》中那种铁铮铮硬得足以磕掉你大牙的场面和情节。换句话说,他是科幻大牛中的思想家,而非像其他以擅长硬科幻著名的技术家。一个搞文科,一个搞理工科,自然写出来的东西味道就很不一样。他其实是个很主流的作家,而非一个很异类的科幻作家,从这点上看,他又和冯古内特有点相似。
《火星编年史》就是这样一部小说,一部看似很琐碎的小说,很多篇幅都是在描写火星荒凉的背景和那种落寞的格调,不过看上去,火星就类似现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单从技术描写上讲,这部小说根本就比不上斯坦利.罗宾逊的那种细腻得让人抓狂的描写。但是,小说强调的根本就不在这里,而是发生在这片荒凉大地上的故事,人和他们的故事是主角,而非技术。到现在为止,我都认为这部小说应该受到很大的经典科幻的影响,例如H.G.威尔斯和儒勒.凡尔纳。包括对火箭的描写都太过简单了,感觉上就好像地球人发射一颗火箭和喝一碗水一样轻松加愉快。而火星上的人或事都感觉像发生在地球一般,只是换了个场景,如果我们假设火星的背景换成一个类似科罗拉多的隔绝带,这里的人们感觉上也就和在火星上大抵一样了。布拉德伯里是一个很有才情的作者,所以我们才可以看到他在文章中大段大段的类似江南一样的煽情,有时候让你感觉其煽情的功力和效果并不逊于《上海堡垒》。所以我才认为这是一个诗人在写小说,你看到的都是一种类似诗歌的构架和描述,一种类似诗歌的情感和倾吐,而全文中经常出现的引用的诗句则是一个有趣而又奇怪的证明。
如果就技术本身而言,这篇小说应该会被很喜欢挑硬伤的家伙说得一无是处,甚至本身故事的背景都会产生疑问,但是好小说就是好小说,当我们看多了那些所谓的论文性质的小说后,看看这部小说,其实也还觉得OK不错啦。所以撇开技术本身而言不谈,这部小说的优秀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说她是最值得收藏的科幻小说之一并不为过。《火星编年史》是一部类似多幕剧的奇怪组合,用现在科幻小说的标准来讲,没有一个说得通的科学构架,没有故事本身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所以的元素都是凌乱的,杂乱无章的,前一章的主角可能在后文就是个跑龙套的,甚至根本就没有露脸的机会,大段大段的场景描写,让人觉得是散文而非小说。但是,看了这部小说的朋友,不过是现在的大朋友过去的小朋友,还是现在的小朋友将来的大朋友,一定都会发自内心地翘起大拇指,称赞这部小说。
《火星编年史》的好不在于技术,也不在于情节,没有悬念没有高潮迭起的场面,一样能打动人。作者似乎不太打算写一个阴谋或者血腥的战争场面,似乎对托尔金那种动不动就大军压境的风格根本提不起兴趣,例如文章中火星人的沙地船追逐萨姆.帕克希尔的场景,当你还以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高潮即将到来时,他却突然给你一个平静的安慰。想看《幽灵旅》或者《垂暮之战》大场面大制作的朋友,也许这部书真的不适合你。雷.布拉德伯里在文中描写的都是一种矛盾,一种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一种人性善与恶的矛盾,一种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一种时间和空间的矛盾。那些主角都是可怜的人——火星人实际上在文章中并不是主角,而仅仅是一根似有若无的线,把全文不同的部分连接起来。整个故事都是地球人在没事傻折腾,折腾了地球开始折腾火星,整到最后就很傻不拉唧地把自己也折腾进去了,文章中随处可见的都是这种对人性的反思,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一种对人类真实命运的担忧。这种担忧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都有体现,而《火星编年史》只是延续了这种悲天悯人的路线,并且在这样一种场景将这种路线发扬得无比煽情。地球人在这种种矛盾中所走的选择、所走的路、所看所想实际上都是一种对世界的折射。布拉德伯里像戴了一副显微镜,他看到的世界比我们黑暗得多,谈不上抑郁症,但是起码他在他的小说中将这种抑郁和担忧抒发出来,我甚至搞笑的猜测雷.布拉德伯里和厄休拉之所以写了这么这种模样的小说,而没有精神崩溃,原因就在于他们将那种抑郁的东西全部通过小说写作的方式发泄一空,然后再继续地忧国忧民,再继续发泄,再继续,如此的循环。姚老师在序言中这样写道:“布拉德伯里以极富创造性的想象力,给人以触及灵魂的震撼和冲击。”的确,《霜与火》中的严寒和酷热的交替,人类对生命的不断追求,让人动容。看过《华氏451》的读者一定对里面惊心动魄的场景记忆忧心,而这部小说中同样也出现了这样的桥段。1953年出版的《华氏451》也许正式得益于《火星编年史》中这样一个小桥段的构思,然后成为了一篇全新的作品,一部在科幻小说和主流圈里都同样另类得无法定位的小说。
纵观整本书,科幻的浪漫主义完美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尤其是很多章节的最后,那种场面让人有点似梦似真的感觉,如此真实却又如此渺茫。也正因为雷.布拉德伯里过硬的诗人功底(老师曾经出出过诗集),诗人那种天生而成的风骨让这部小说中的主流意味更加浓厚,就像以前上课著名的老罗老师说的那样:“我是一个诗人,和常人的思想常常是错位的。”也恰好就是这种错位,让布拉德伯里的小说中能看到一些哲学思辨的东西,书籍本身的蕴含多了,也就超出文字本身。就像西德尼.谢尔顿的小说中,典型的好莱坞架构,有思辨,但是更多的是那些复杂精彩的情节,这个被称之为“全世界最会讲故事”的人,笔下的是故事,然而雷.布拉德伯里的小说笔下的是诗歌,是情怀,是一种诗人特有的气质,那种和星空下把酒对诗的浪漫。所以他有写实,更多的是幻想,卓越的想象力让他避免了成为一个二流诗人,却成就了以为一流的伟大科幻作家。
雷.布拉德伯里的故事是迷幻的,他在吟诗,也在叙事。《火星编年史》的优秀的,是卓越不凡的,半夜让我看完了并且让人我有这么激情地在电脑下安静细致地敲下如此多的字数,就足以证明用再多的溢美之辞来称赞这部小说都是恰如其分的。一部好的小说往往有这样的冲动,一种共鸣或者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就能让读者感动得要命,这就是大师的魅力。我只能很谦虚并且谨慎地这样评价这部书——一部富含了卓越才情的科幻小说。
好看的小说本身就已经很难得了,已经足够了,而顺带还煽情一把,还带上那么一点哲学家的味道,你觉得这样的小说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嗯,确实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好了,就是这样,《火星编年史》在每个人眼中呈现出来的都可能不一样,但是至少我看到了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浪漫主义版本。
所谓浪漫,大抵如此。
《火星编年史》读后感(七):走了那么远,为了打碎那盏灯
严格说来,布拉德伯里的这本短故事合集算不上科幻小说——或者说是硬科幻。里面并没有任何科学相关的理论,火星人和地球人都差不多。火星人引以为傲的是心灵感应和拟形,地球人引以为傲的大概就是全书中反复出现的那一艘艘火箭吧。
二十六个故事包括了十五个长故事和十一个超短插曲。散文气息浓厚的文笔,某些地方就像诗歌。全书的故事很简单:地球人在探索火星,屡战屡败后终于殖民火星,生生不息。可惜地球核战爆发,故土难离的地球人又像当年来到火星那样差不多在一夕之间完全消失,回地球参战(当然还留了几个家伙没走)。从结尾两篇《细雨将至》和《百万年郊游》里来看地球文明大概是被核战毁灭殆尽了。
布拉德伯里写作此书的目的据说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美国政府。二战结束,铁幕降下,冷战时代开始。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显然是核武器。而美国政府在冷战初期又采取收缩和坚固既有的外交政策,内政上也大有搞“白色恐怖”的嫌疑。
这种情况下,当年为了躲避英王暴政而开发的清教徒桃源显然也有“完全堕落”的可能,而放眼全球,似乎再也没有同样的乐土了,于是地球人瞄准了宇宙里的兄弟星球——火星。所以“1991年1月”无数火箭冲天飞起,热流将冬天变作夏天。
之所以地球人不停地寻找地外文明,其实是源于孤独。当然孤独的好处是可以确认地球目前的安全,不会有地外文明的袭击和殖民,不过好奇心是无法阻止的。所以在前三批火星探险队折戟后,地球依然派出了第四批。斯佩登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是考古学家,自然对伟大古老的文明抱有认同。地球人本身也是良莠不齐,远的不说,第四探险队内部帕克希尔和比格斯就是那种不尊重其他文化的白痴。怀尔德船长是个好人,但是他秉持“不可妄杀无罪的同类”(那两个白痴只是道德问题)这一条,所以他击杀斯佩登后也不愿呆在即将被蝗虫一样的地球人殖民的火星,转而去探索木星及其外部宇宙空间。
地球人来了。而掌握了地球人终极弱点的火星人却被水痘消灭了,余下一些火星人也变作少数民族躲进阴暗的角落里。火星上种植了大量树木,公路、房屋都建造起来,俨然变作地球第二。俗气的家伙们也来了,诸如那些在地球上禁绝幻想和恐怖艺术的混蛋们。黑人们也来了,一股脑来的,来到火星可能还是做白人的仆役。大凡一个星球要变得世俗无聊,就要有“老人”,“老人”们终于也来了。
火星人偶尔还会遇到,也许是午夜的邂逅,他们在平行的时空中享受他们的辉煌都市与绚烂烟火,而此时的地球人只看到月亮的光,蓝色的山丘和死城而已。又或者火星人变作地球人死去的亲人来抚慰生者的心灵,但是这种慰藉的需求太多,火星人不堪忍受,死了。
最后火星人的出现是为了通知这些殖民者来自地球母星的“惊喜”——“它着了火。有一部分似乎裂成了万千碎片,像一个巨大的七巧板炸裂开来,发出邪恶的炫目强光,持续了一分钟,光圈足有平日地球的三倍大,然后又逐渐缩小”——核战爆发了。最讽刺的是火星人在这个消息前还将广袤的火星土地无偿赠与地球人——显然双方都不再需要了。“接下来将是个淡季了。”
到“2005年12月”的时候,火星已经变成“静寂的城镇”,当然还有那么几个家伙愿意留下来享受这种与众不同的“一个人的王者”的生活。又二十年过去,“2026年”,火星又回到了无人的蛮荒时代,人类存在的标志正在逐渐被火星沙暴吞噬,唯一留存的是地球人制作的机器人。同一时间的地球,核战争已经结束,人类所剩无几,地面上只有智能型房屋的存在,主人一家都在核爆中被杀死,变作石墙上的剪影。最后那座房屋也被意外的火灾烧毁——故事暗示地球已经处于核冬天很久了。
仅存的一些地球人在地球文明前搭上火箭回到火星(也许只有一家人),毁掉火箭,烧掉一切地球的文书,现在他们就是火星人了。
人类以好奇心开拓了火星,又将其废弃,最后却成为安全的归宿。不知道这算是地球文明的胜利还是悲哀。地球毁灭的悲剧在于不信任,在火星的地球人亦未能免俗,愿意为那个母星里的某个国家回去战斗,这实在很好笑。爱国心超越了一切,结果却是完全毁坏了地球。
谨以顾城的诗歌作为结尾: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你说 它在窗帘后面/被纯白的墙壁围绕/从黄昏迁来的野花/将变成另一种颜色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你说 它在一个小站上/注视着周围的荒草/让列车静静驰过/带走温和的记忆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你说 它就在大海旁边/像金桔那么美丽/所有喜欢它的孩子/都将在早晨长大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火星编年史》读后感(八):我们都是火星人
这是全书的大结局,一个属于后广岛时代,充满悲情,但又不无希望的结局
对于科幻阅读史比较悠久的同胞来说,这个篇名叫《百万年郊游》的结局故事应该是很眼熟的,在西南某个出版社开始系统性大规模翻译国外科幻经典名著之前很久,它就被收入了国内出版的某个科幻选集,不多的几个国外科幻选集之一。当时看到它的时候,就隐隐觉得似乎后面有一个大故事,想不到一直等到今天才得窥全貌。
这本书介于短篇集与长篇之间,说他是长篇,它没有一个人物能贯穿超过三个故事,说他是短篇集,所有的故事又都共有一个宏大背景
幻想寓言是对这本书的总结,这本书并不硬,事实上它不应该算是“科”幻而只能算是幻想小说,作者借火星之地回眸人类之弊,许多故事都能对应我们的历史长河中的某个深邃漩涡,另外一些故事则充满了温情脉脉的伤感情怀,直到那个最后的无可逃避的大结局。也许应该叫他幻想挽歌更合适?
《火星编年史》读后感(九):如果换位作家写《火星编年史》
Mars has become a kind of mythic arena onto which we have projected our Earthly hopes and fears.
-Carl Sagon
如果换位作家写《火星编年史》,会是怎样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呢?如果是海因莱因来写,这会是部尔虞我诈的样板戏,我们更多的会是哀叹;如果是洛夫克拉夫特,哥特风会刮起地板;如果是艾西莫夫,你估计能看到一部更现实主义的《基地》。有关火星的科幻作品太多,但像布拉德伯里这样描写火星移民的寥寥无几。布拉德伯里在这部短篇集中如中国画师一般用轻柔曼妙的几笔勾勒出了一个种族的一段重要命运。
布拉德伯里笔下的火星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便是他1946年开始断断续续的描写火星的时候就没有这种可能性。在我看来,布拉德伯里写火星,更多是让读者将其当做寓言来接受,这么想来,如果你把这本书划分成软科幻就值得商榷了。倘若你把这本小说认作纯幻想作品倒是有很多理由的,因为你会发现将背景换到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西部,所有的主要内容都可以满足,当然火箭,月球和看到地球等纯粹模仿科幻情节除外。
布拉德伯里自己宣称,两本书给了他最大的灵感,一本是Winesburg,Ohio,这本书成了美国近代小说史上一个极大的争议,因为当时的读者发现在俄亥俄州真的有这么个地方存在,幻想立马成了噩梦;另一本就是John Steinbeck的《愤怒的葡萄》。他们给了布拉德伯里两个重要启发:编年史写作创意和对新领域的开拓,再结合上20世纪中期空前的探索宇宙的热潮(某种程度上也是军事竞赛),诗人加小说家的雷·布拉德伯里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充满了瑰丽辞藻和奇思妙想的幻想小说。
《火星编年史》由13个故事依照时间顺序串起。从开篇”1999年火箭之夏“到终篇”2026年10月 百万年郊游“,约27年的火星开拓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阶段之间都是以灾难为分界点。第一阶段到”2001年6月 异乡明月“,重点描述了四次地球人探索火星的活动以及火星人对地球人的反应,在”异乡明月“中我们知道火星人在一次严重的瘟疫爆发中损失惨重,于是地球人顺理成章的定居了下来;第二阶段终于”箱包行“,地球人开始对火星实行殖民统治,在看到地球爆发核战争之后又有很多人重返故土去;最后的一部分关于着战后的火星生活,终于新一批火星人的诞生——永久居留的地球人。纵观整个故事线,火星人或火星人与地球人的接触,基本是在第一阶段前半段和第二极端最后两章,简言之,火星或火星人的故事在小说中并不是主线,但地球人的各种活动却是小说的重点。
如果我们回顾这本小说的灵感来源可以知道,《愤怒的葡萄》提供了一个充满怨恨和不解的时代背景:大萧条导致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流离失所,他们被迫向未知的领域进发,小说的主人公Joads一家在失去了在Ohio的生活基础后踏上了向加州前进的征程。而在《火星编年史》的”纳税人“一章中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上爆发了大规模核战,绝望的人们都争先恐后的想离开这个难以生存的星球,于是他们看上了火星。”蝗虫“中对于新到来的人群的比喻,”命名“中写到火星移民者”带来了蔓延整个地球的官样文章、繁文缛节“,并在结尾暗示说”他们当中总有一些人会起来反抗的“。这种与现实完全对应的隐喻在小说中比比皆是,所以我完全有理由可以说布拉德伯里写了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现代寓言。
但是,如果说布拉德伯里只是构造了一个美好寓言也未免过于简单,根据他先后时期的作品可以发现,雷还在另一层次处理了上述经历:除却对现实的映射,他还试图创造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影子世界,换句话说,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富有象征性的经历,但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作为诗人,作为幻想作家,他并不真正关注现实,他所关注的还是我们脑海中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东西,以及富有魅力的表达方式。他用自己诗一般的语言弥补了缺乏知识所造成的真空,转而塑造了一个比现实社会更美好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投放了各种希望和可能。
我个人情绪上最喜欢的中篇”厄舍古屋的续篇“中,布拉德伯里仿佛爱伦坡附体一般,在火星上竖起了新的厄舍古屋,并用这座建筑来调和人们对于集权政治的愤怒。该篇的主人公司汤达尔(这也是个具有隐喻性质的名字)在梦想架构师比格罗的帮助下,模仿坡多部作品的情节将审查官员们骗入府中并用机器人替代了他们,实现了自己颠覆非自由社会的梦想。故事线固然精彩,但这篇小说并没有提出真正具有改造意义的手段,而是学古人一般满足了自己的恶趣味。结合当时美国社会的气氛可想而知,人们对于集权及其象征(不用我说你肯定知道)持有强烈的敌意,但持续的敌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和,布拉德伯里聪明的用引用,线索和咏唱调的辞令实现了人们那不可能实现的”梦想“:颠覆和毁灭,这种没有胜利的做法,但读者读到这里时会有极其强烈的Deja vu,文章达到了极好的情绪释放作用。这恰恰说明了他的一个长久的问题:长于情绪而短于现实关怀。
《火星编年史》读后感(十):无关技术,它很美
无关技术,它很美。
那两个相遇的人,他们不知彼此究竟是真实还是虚幻。那股黑色的洪流,平静却充满力量。我读到的是美,是浪漫,尽管其中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性的技术描写,但它的美已经足够让它闪闪发光,流传后世。
科幻的关怀,震撼人心者,要么则是寄蜉蝣于天地、感叹生命渺小宇宙无限的终极关怀,要么则是细致入微地落实到许多个体,进入人性深处。
那些去往火星,把地球上肮脏黑暗的东西一并携去的恶人,死在了厄舍古屋;那最早登上火星、梦想开拓新商机的人,却因遥远地球故乡的战事而义无反顾地踏上归途。
人们作出不同的选择,人性在优美的文字之下缓缓交错、流动,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化学反应,其中产生了污浊混沌,也产生了爱与美。
待到战争结束,一切归于寂静,火星上那仅有的几家人就像无限宽广的原野上孤零零的几只蚂蚁,但在读者眼里却又那样清晰。他们是渺小的个体,却也是最具象征性的符号。他们是生命的希望,是恐惧悲哀的过去与希望所在的未来之间的连接点,是一缕虽然纤细但却坚韧的丝。百万年郊游,他们的确将在这土地上生存下去,新生命将在这土地上繁衍,而不确定的未来,此时也似乎坍缩成了一片温暖人心的光明。
科幻的美,在此书里被放大,被升华,甚至已可以脱离情节,单独作为一种美妙的体验反复品赏。
无关技术,它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