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0篇

  《瓦尔登湖》是一本由亨利·戴维·梭罗著作,上海三联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什么才是生活

  最初读这本书的我花了一个多月才看完,大概是由于译本的关系吧,因为有的语句实在不通顺,而我又没有阅读原文能力,很多内容都不理解。之后我又看了几遍,才大概领悟一些。我的题目是“什么才是生活”,正是阅读完这本书之后的领悟。通过书的内容,大概能知道,作者生活得很满足,他没有豪宅,也没有亿万财产,但是他过的很充实。 几平米的小木屋,再加一块小土地,就是生活了。每天吃自己亲手做的食物,用最原始方法,展现食物最真实味道喜欢什么,就在方寸小地里种什么,也不必把杂草都去除,或许能得到意外之喜。待收获季节,收获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那是一种怎样的体会有限时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邻居聊聊天,钓钓鱼,看看风景这种生活是怎样的惬意。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这么努力去赚钱,考各种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到底是为了什么?后来我想明白了,之所以这么努力,就是要早早的完成自己该做的事,然后再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是现在我发现,我错了。时间是不等人的,当做了曾经喜欢的事的时候,我发现,我再也不是曾经的那个我,并且也没有曾经那种心态了。就好比,六十岁老人绝不会认为坐过山车,是一件很刺激,很兴奋的事,也不会因为咬碎了硬糖而觉得嘴里充满甜滋滋的味道,他们只会觉得牙疼~

  通过这本书,我貌似明白了,今天过的不够充实,怎么能保证明天过的很好呢?不知何时起人们就变成房奴,车奴,钱奴了。我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无数次聚会中所想到的。同学聚会本来是很开心的事,可是大家非要互相灌醉并且吐出血,也要喝。我不太明白,这到底是真正的情谊还是报复行为,若真正有情义为什么要灌醉至吐血,这对身体可是极大损失,可是若是报复行为,为什么聊的有那么开心家庭聚会也是,大家在一起总是吃啊吃啊吃,各种大鱼大肉,明明肚子都吃的圆滚滚的,还要点菜,之后不仅吃撑了自己,还浪费了不少。其实只要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其他都是虚无,越是贪婪失去的也就越多,如今很难在城市中找到大自然气息,有的只是泥土尘埃,各种吵杂声。我想这本书的意图,就是让人们找到本该有的生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你得成为一个哥伦布

  "你得成为一个哥伦布,寻找你内心的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开辟海峡,并不是为了贸易往来,而是为了思想融合。"

  个人认为这本书适合想了解自然而又目前没办法深入自然的人;喜欢探究生活和内心以及内心平静(最重要的一点)的人。该书在内心不平静的情况完全读不进去,目前国人浮躁,会读这样的书的人寥寥无几,而我因为有粗粗略过的部分,因此只能说领悟了三成。

  梭罗对大自然的描写和对世俗的描写,形成了喜,恶对比强烈的反差。他爱自然,描写瓦尔登湖,描写冬天的禽兽,他都手到擒来,可是我最不喜欢读的,就是这一类内容,大自然的景色,无论使用多么精细的词藻,都不及本身的分毫,但是翻译已经很给力了,尽量描绘出瓦尔登湖以及周边美丽

  自觉对内心探索的太多,这不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绝佳体现吗,因此支持我读下去的原因,也有想开拓内心以外的世界,社会制度服装,慈善,这些是我们的日常的事情究竟在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意义存在。而这里梭罗也为我们提供了less is more的典型。但他的眼睛看得更通透,大脑变得更灵活,当一切都充斥在我们周围时,我们思路会不清晰,会消失做为动物的灵敏。

  我深知自身局限,看这书又怎么能改变多年顽疾,但我只想更了解大自然,更虔诚,更谦卑的对待以后遇到的人,事,物。如果做不到,起码我在读书时获得了内心的些微平静。

  不过在读书时,还是会感觉到梭罗"何不食肉糜"的优越感,一个富二代在城市呆腻了,跑到乡下体验生活,实在让我不敢完全相信他的感悟。他来乡下体验人生,湖边纵然再好,他最终也回归世俗了。他所得的这些体悟,不过是换了环境以后脑袋伶俐了些,若是让他在湖边多待几年,他必定会像从小住在林间的人一样对周遭迟钝的。终归是不同人的心境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心境不同罢了。

  下面摘抄几段很喜欢的话

  "为了适应世俗,没有一种潮流使他们得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他们告诉我,他们在新鲜湖的冰库里保存着五年前的冰,依然很好。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会臭,而冻成冰之后就会永远鲜美呢?一般人认为这是情感理智差别。"

  情感转瞬即逝,而理智贯穿在人生命中的时时刻刻。这么解释可能能暂时解决我的疑问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转】李穆的瓦尔登湖的翻译点评-天涯

  本来想入手一本,在众多翻译版本中犹豫不决,看到三联的这本内心隐隐倾斜,不料在天涯上看到这篇点评,顿时收心。虽然书没看,但作者说的翻译问题的确是存在的。

  -------------------------------------------------------

  『翻译 』 李暮 瓦尔登湖 翻译

  实在不想忍了,这次要骂上海三联08年出版的《瓦尔登湖》一书的翻译者李暮

  。书是买一送一,一本英语、一本汉语的对照版。妙!这鸟哪里译错了,就明明白白地摆在世人面前。就247页到257页这10页之内,不说不当,只说完全错误地方,在下边我列举出来,以羞辱这鸟人。英语没学好就回家好好再学几年呀,胡乱翻译、淆乱视听、谬种流传!我操!

  错误一:

  英语原文:One hastens to southern Africa to chase the giraffe; but surely that is not the game he would be after. How long, pray, would a man hunt giraffes if he could? Snipes and woodcocks also may afford rare sport; but I trust it would be nobler game to shoot one's self.--- "Direct your eye right inward, and you'll find a thousand regions in your mind yet undiscovered. Travel them, and be Expert in home-cosmography."

  李暮译文:有人跑到南非去追逐长颈鹿,唉,他实在不应该追逐这样一种动物。你说一个人有多少时间可以去追逐长颈鹿啊!沙锥鸟和土拨鼠也是稀有的游戏了,我认为拿杆猎枪追击在它们后面,或许是更崇高的一项运动——“收敛目光审视你的内心吧,你将发现你心中有一千处地区未曾发现。那末去旅行,成为家庭宇宙志的地理专家。”

  真实意思

  :梭罗作为伟大哲学家文学家、超验主义者,其深邃的思想,被李暮这个笨蛋翻译成了笑料。shoot one's self

  是指“猎取自我”、“追寻自我”,与上文那些把生命浪费在声色货利的追求之上的人形成对比,那些人在猎取“长颈鹿”,而梭罗认为我们不应该向外追求,而应该反观自己的心灵,那里边还有“一千处地区未曾发现”。李暮译错,是因为不知道代词one

  指的是什么,以为是指上文的“沙锥鸟和土拨鼠”,于是说:“我认为拿杆猎枪追击在它们后面,或许是更崇高的一项运动”,荒唐至极,有何崇高?还有,第一个game

  译为“猎物”比“动物”合适

  错误二:

  英语原文:Let every one mind his own business, and endeavor to be what he was made. Why should we be in such desperate haste to succeed and in such desperate enterprises? If a man does not keep pace with his companions, perhaps it is because he hears a different drummer. Let him step to the music which he hears, however measured or far away. It is not important that he should mature as soon as an apple tree or an oak. Shall he turn his spring into summer? If the condition of things which we were made for is not yet, what were any reality which we can substitute? We will not be shipwrecked on a vain reality.

  李暮译文:人人都应该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关注于自己的职责。我们为什么这么急于求成执着于玩命般的事业?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同伴们,那也许是因为他听的是另一种鼓声。让他踩着他听到的音乐走路,不管音乐的节拍是什么,有多远的距离,他是否应像一棵苹果树或橡树那样地快速成熟,这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他该不该把他的春天变成夏天?如果我们被创造的各种东西条件还不具备,我们能用来代替的任何现实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不应该在一个空虚的现实上撞破了船?

  真实意思

  :what he was made

  和things which we were made for

  都是指“人之所是”。梭罗的意思是说,我们都是天生的,所以没必要跟别人一样,每个人的使命就是成为他自己,成为“其所是”。我们貌似暂时落后于别人,那是因为我们听取着心灵中的不同节拍的音乐。麦子在夏天成熟,豆子在秋天成熟,麦子的夏天就是豆子的秋天,人也是这样,各有不同,Shall he turn his spring into summer

  ?(要把他的春天变成夏天吗?)这句话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对于麦子而言,夏天是它的reality

  ;而对于豆子而言,秋天是reality

  。麦子没必要向豆子看齐,在麦子这里,秋天是一个vain reality

  ,是一个“虚假的现实”。人们会在虚假的现实上触礁吗?人类常常在虚构的“虚假的现实”上触礁,这是梭罗所反对的。而李暮的翻译驴唇不对马嘴、一派胡言。

  错误三

  英语原文:God will see that you do not want society. If I were confined to a corner of a garret all my days, like a spider, the world would be just as large to me while I had my thoughts about me. The philosopher said: "From an army of three divisions one can take away its general, and put it in disorder; from the man the most abject and vulgar one cannot take away his thought." Do not seek so anxiously to be developed, to subject yourself to many influences to be played on; it is all dissipation.

  李暮译文:上帝会明白没有世人的存在,你照样生活如故。如果我每天都要躲在阁楼的一角,像只蜘蛛一样,可我只要留住了思想,世界对于我还是一样的大。哲学家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别亟不可待地寻求发展,不要轻易受到外界世俗的影响,这全是浪费。

  真实意思

  :God will see that you do not want society.

  意识是说:“上帝将会确保:你无需社会”,see

  不是“明白”,笨蛋!是“确保”。the world would be just as large to me while I had my thoughts about me.

  是说:只要我的思想指向自我,我的世界就一样广阔。梭罗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特别重视心灵反省,如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真知慧、真智慧是心灵的智慧,不是见闻之知,见闻之知是上面那种“追长颈鹿”之类的玩意。所以had my thoughts about me.

  是句子的重点,重在让思想凝聚在自我之上、心灵之上。李暮这个笨蛋的译文,让你摸不到头脑。还有,dissipation

  咋就被译成“浪费”了。梭罗是说,如果你心神外驰,逐物欲而迁移,不能守住自己的宁静,那就是“堕落”。

  错误四:

  英语原文:It is life near the bone where it is sweetest. You are defended from being a trifler. No man loses ever on a lower level by magnanimity on a higher. Superfluous wealth can buy superfluities only. Money is not required to buy one necessary of the soul.

  李暮译文:最接近本质的地方的生活最温馨。你用不着去干无聊的琐事。高层次的人会宽宏大量,不会使那下面的人有任何伤害。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而钱是无法买到人的灵魂所需要的东西的。

  真实意思:

  上文讲到如果一个人穷的连书都买不起,是不是很悲惨?梭罗认为不是,因为他可以免除一切虚妄的功名利禄之心,而与实实在在的生活打交道,这样的生活最贴近自然。梭罗改用了一个英语中的成语:The nearer the bone, the sweeter the meat.

  贴骨肉最香!It is life near the bone where it is sweetest

  !意思是说“贴近骨头的生活最甜美”,也就是最贴近自然和真实的生活最美好。No man loses ever on a lower level by magnanimity on a higher.

  这句话略微深刻了一点点,这个叫李暮的笨蛋就读不懂了!梭罗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精神的更高层次上“恢宏”、“崇高”,这不会给较低层次的生活带来什么损失。我可以贫穷,但我精神富有,精神的富有何损于物质的贫穷呢?如孔子说:“君子固穷”,意义深刻啊!看看李暮这鸟人翻译成什么玩意啦?Superfluous wealth can buy superfluities only.

  是说:“多余的钱财只能购买奢侈品而已。”而李暮的译文“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读起来何其隔靴搔痒!

  错误五:

  英语原文:I delight to come to my bearings -- not walk in procession with pomp and parade, in a conspicuous place, but to walk even with the Builder of the universe, if I may -- not to live in this restless, nervous, bustling, trivial Nineteenth Century, but stand or sit thoughtfully while it goes by.

  李暮译文:我喜欢我行我素,素面朝天——而招摇过市,引人注目,哪怕是我可以和宇宙造物者一起行走也不愿意——我不愿生活在这样的不安、神经质和忙乱之中。琐细的十九世纪生活中,我宁可静静地站着或默默地坐着、沉思着,听任这十九世纪过去。

  真实意思

  :读李暮这段译文,让人想扇他耳光!满口胡言乱语!“素面朝天”是什么意思?“素面朝天”中的“天”是指什么?不懂就先查查字典嘛!原文中哪来的“素面朝天”?梭罗说自己不愿意在虚华的人群中(walk in procession with pomp and parade

  )穿梭,不愿意在显眼的地方招摇,而是如果可能,愿意与造物者同行,咋被他理解成了“和宇宙造物者一起行走也不愿意”,不完全反了吗?还要我行我素,招摇过市,奇怪之极。come to my bearings

  是“做回我自己”,咋能是“我行我素”,瞎TM

  翻!

  错误六:

  英语原文:Rather than love, than money, than fame, give me truth. I sat at a table where were rich food and wine in abundance, and obsequious attendance, but sincerity and truth were not; and I went away hungry from the inhospitable board. The hospitality was as cold as the ices. I thought that there was no need of ice to freeze them.

  李暮译文:比起爱情、金钱、名誉,我更想拥有真理。我坐在一张食桌前,上面放慢了山珍海味,招待热情周到,可是那里唯独缺少真理和诚意。离开这冷淡的餐桌,晚宴归来,我却饥饿难当。这样的招待和冰没有两样。我想不必再用冰块来给它们降温了。

  真实意思

  :梭罗是说,在社交场合那些玉盘珍羞值万钱的餐桌上,充满了谄媚逢迎,却缺少真诚和真相。觥筹交错的hospitality

  之下掩盖的是一颗颗ices

  一样冰冷的心,所以从这个冰冷的宴席中(inhospitable board

  )脱身回家后,犹倍感饥饿,是因缺少人情和真诚而饥饿。这样的招待场合,不需要冰块,就足以把人冻僵、让人心寒!。而这李暮的译文“我想不必再用冰块来给它们降温了”,“它们”指什么?指饭菜,还是说要给宴会上的人“降温”,可笑!

  错误七:

  英语原文:If you would learn to speak all tongues and conform to the customs of all nations, if you would travel farther than all travellers, be naturalized in all climes, and cause the Sphinx to dash her head against a stone, even obey the precept of the old philosopher, and Explore thyself. Herein are demanded the eye and the nerve. Only the defeated and deserters go to the wars, cowards that run away and enlist.

  李暮译文:“勇敢的到你的内心去探险”。这种探险需要你具有眼光和勇气。只有败军之将和逃兵才能到达这个战场,只有懦夫和逃亡者才能在这里汇聚。

  真实意思

  :看看是不是明显前后矛盾呢?既然探索内心是需要勇气的,怎么会只有懦夫在在这里汇聚?不大骂这个叫李暮的鸟人,就不能解恨!梭罗说得清清楚楚,那些周历天下的人恰好证明了他们不敢审视自己的内心,在“探索心灵”方面,他们是defeated和deserters,是cowards,是懦夫,他们最追外物、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埋葬自我认真的冲动,所以是进行逃避的懦夫,即cowards that run away.后文的enlist是什么意思,就是“参军”嘛。前边梭罗刚刚讲过,那些高谈爱国的人是“脑子里生了虫蛆”,他们不懂得尊重自己,反而更爱那将来要埋葬他们的土地,而正是他们的精神灌注到了这块泥土中,他们才成了人。

  错误八:

  英语原文:It is said that Mirabeau took to highway robbery "to ascertain what degree of resolution was necessary in order to place one's self in formal opposition to the most sacred laws of society." He declared that "a soldier who fights in the ranks does not require half so much courage as a footpad" -- "that honor and religion have never stood in the way of a well-considered and a firm resolve." This was manly, as the world goes;

  and yet it was idle, if not desperate.

  李暮译文:在这个世界上,米拉波总算是一个男子汉了

  ;然而这又是闲散无聊的行径,如果没有孤注一掷的话。

  真实意思

  :紧接上文,梭罗举了法国公爵米拉波的故事,他为了验证一下抵抗世俗法律需要多大的勇气,就做了一次拦路劫匪。后来被投进监狱。米拉波自己说:这实在用不了多大勇气,用不了士兵上战场的一半勇气。梭罗用这个例子是说,上战场容易,面对自我、认识自我,做真正的自己,这比上战场要需要更大的勇气。This was manly, as the world goes; and yet it was idle, if not desperate.前半句是讽刺的口吻,并且讽刺得很妙。梭罗说:“这是够有男子汉气概的啊,就像这整个世界的所为一样。”

  梭罗讽刺整个世界上的人都能够有气概去“参军”,去追名逐利却不敢回头看看内心,所以说“够有男子汉气概的啊!”讽刺啊,读不懂啊,笨蛋!接着梭罗又说and yet it was idle, if not desperate.这还是说米拉波的行为,“但这做法即便不是玩命,也够扯淡的。”

  原文地址:http://laiba.tianya.cn/laiba/CommMsgs?cmm=14590&tid=2663815705757391839

  《瓦尔登湖》读后感(四):谈《瓦尔登湖》之生活方式的选择。

  忘记了是哪次刷微博看到《瓦尔登湖》。听着名字喜欢,就买来看了。买书凭着直觉,刚入门的知识青年大概都这么任性。购书癖也是从那时候形成的,总是爱参加京东上满59、69、99等各种满9减的活动,然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书不算贵,附赠英文原版,售价17.4。绿色书皮,表面金色十字线条装点,“瓦尔登湖”四个字位于左上格。作者简介里加上亨利▪戴维▪梭罗,不过50个字,没有序言直接进入正文部分,从包装到“内容”,我只能说,值这个价钱!

  书和人是有缘分的,因为后来我把这本书借给我舍友阅读。她既然告诉我说她看不懂!太深奥了看不懂好嘛!!恩,对的,对的书要对的人来读,有时候别人给你推荐的还不如你自己盲选的呢。所以我想谈谈《瓦尔登湖》。

  中文版的开篇说:“下面这些文字,这些篇幅,是我在享受孤独的生活时写出来的。”而英文原著这样写道:"When i wrote the following pages,or rather the bulk of them,i lived alone."两年的时间不算短也亦不长,只是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忠于自然、忠于自己的生活,注定是孤独的。但”享受孤独的生活“ 这一翻译不太讨喜,似乎暗示着大部分人不懂得享受孤独的生活。孤独,是生活的常态。回想一下你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孤独?仅仅是在一个人的时候吗?享受孤独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态度,而是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基础。所以梭罗只是说“lived alone”---独处。

  两年独居瓦尔登湖畔是梭罗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摩登时代,很多人探讨着生活方式的选择,三本学渣漂遍北上广终在一线大城市站住脚的鸡血文、一本学霸漂遍北上广无功而返终在小城市获得幸福生活的规劝文、正漂在北上广的苦逼人类的吐槽文、励志文,以及出于各种理由辞掉工作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文青们写的忽悠文。80后、90后,是否我们都可以被称为迷茫的一代,迷茫于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试图想要证明自己却又逃不开被世俗定义。

  说到生活方式,在我看来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包括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你可以选择吃煎饼果子也可以选择吃牛排红酒;你可以选择穿粗布短衣也可以选择穿名奢;你可以选择住在陋室里也可以选择住在别墅里。甚至你可以选择自己做牛排吃、自己做衣服穿、自己盖房子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出分工之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加国民财富的重要性,但梭罗却说:“我们是社会性的。不单裁缝是一个人的九分之一,还有传教士、商人、农民也一样可以做的。”他似乎有这样的意味:分工让我们的社会性不再完整,它掩盖了幸福的真相;可我们却歌颂这文明社会的鲁莽,为短暂的人生设限,拒绝一切未知的生命体验。

  前段时间看《乖,摸摸头》,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不要那么孤独,请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大冰在他《乖,摸摸头》百城畅聊会上也谈到关于生活方式的选择,他说:“你可以朝九晚五,也可以浪迹天涯。”所以他有他的“大冰的小屋”在丽江,他有他的游牧民谣陪伴他浪迹天涯。王继阳小清新曾在一段采访里这样回答关于煎饼果子和牛排的问题:“你生活的基调,最基本的是要在一种平凡而健康的道路上行走,偶尔你也要感受别人的生活,以前大冰给我说过,你知道吗,世界上总有另一个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那么为什么你就不能过一过你想要的生活,哪怕只有一次,哪怕花点儿钱,对吧。”真正有趣的人总是不起眼,真正伟大的故事往往在民间。不知有多少人能读懂那句写在封面上的话,但至少不要因为生活而变成一个无趣的人。

  生活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能够向外界证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但往往城市中的大多数人都向别人证明了自己却没能得到他们真正想要的。《瓦尔登湖》中梭罗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十分融洽的穿插在对于瓦尔登湖的自然风光以及自身生活琐事的描写当中,简单而又诚恳地写出了自己的生活,正如同他所希望的那样。所以书中谈及的很多感悟都可以作为我们选择生活方式的参考。

  没有什么是能够比年轻时肆无忌惮地去犯错更得意的了。

  “Perhaps these pages are more particularly addressed to poor students.”所以,他才对年轻的我们这样说道。

  《瓦尔登湖》读后感(五):从容地生活

  大卫梭罗,一个安静的美国人。

  我喜欢这句评价。不需要各种长长的词缀,安静二字便完美地诠释了大卫梭罗,我心中的瓦尔登湖。

  高中的时候便已知道到《瓦尔登湖》这本书,是班里的一个男生常常捧在手上的。而今天却才是是第一次真正地去读这本书,平时浮躁的心在这场阅读中突然觉悟到,我已许久没有安静坐下、内心平静地看完一本书。每次都是囫囵吞枣式地心里总记挂着其他的什么事,翻开一两页就放下匆匆去干别的事,或者躺在床上看结果看没几页便沉沉睡去。那本去年买的《在路上》依旧放在床头也依旧只被我翻读几页而已。

  相反地,因为便利又没营养的手机小说的存在,自己常常沉浸其中。上课时、睡前时,甚至某个可以赖床的早上因为昨晚未看完的故事我便大喇喇地挥霍掉那么一段宝贵的时光。

  “黎明是一个之中最值得纪念的时刻,是觉醒的时刻。”而我却将那么多个黎明错过在床榻之间,更甚,我连黎明都没有见过。“只有清醒,才算活着。”那么过去那个那么多个黎明揉碎在睡梦中的我是不是从未清醒过?不曾真实地生活着?

  似乎很久以前,我就不再像高中时代那般乐此不彼地编织属于自己的故事,不管矫情与否,不论无病呻吟。但也真真切切的是心里的想法:之于某部电影,可以孜孜不倦地书写下每一个细节,希望感动于斯;之于某一次悲痛的灾难,自发自的晨起书写倡议书于众人之前未读泪先落;之于迷恋某种文辞,买来书卷抄读其句段……

  那时候的自己,对生活还有着巨大的希望,相信时间个中的美好,为了自己的梦想暗暗努力着,面对友人毫不防备亦能敞开心扉,更对着师者胡闹但心生敬意愿将心中苦闷倾诉与之。

  “每个人都有责任把自己的生命甚至于生命的各个细节过好,在最崇高最关键的时刻审视而无愧。”

  过去的一段时光我似乎把自己圈禁于逃避现实和自我哀怨的小黑屋里。生活里确实有那么无法跨越的大羁绊,不是自个力所能及的,但也无人会怪罪于你,但我却常常不敢迈出那一步可以脱离阴影的步伐,囹圄其中不愿自拔。这样的生活怎能不让人感到羞愧?

  你不过还是生活在各种庇护包围着的安乐窝里,仅仅是目睹耳闻那么些悲剧不公就让你怯怕得步步后退,那些真正经历了悲剧不公的人该是怎样的苦痛?

  常常那样审视自己,当时有所反省,却又在一段时间过后再次沦陷,百思不解。现在稍许明白,我缺乏的是某种精神的支持某种力量的依托,而这种精神这种力量可以从书中得到,过去的我恰恰是疲于奔波倦于各种无意义的获取却独独忘记读书。

  “‘告诉我这个星球之上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发生的新闻’——于是他一边喝咖啡,吃面包,一边读报纸,知道了今天早上的瓦奇多河上,有一个人的眼睛被挖掉了;却从来不想想他自己就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深不可测的大黑洞里,自己的眼睛早已经没有瞳仁了。”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个急于了解世间万事却忘记审视自己的人。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狼吞虎咽式地快速浏览时刻更新的各种消息,还未待细细阅读了解其中原由便妄下断论,忽视自己所了解的所明白的所掌握的甚至还不及当事者的千分之一。你怎么知道那句话就真的是当事者说的,既然那么在意为什么又不亲自去验证?那些甚至不用验证稍微思忖便可辨真伪的东西却真有人不断转发,把这些虚假连同自己的无知转发出去。

  我偏爱谈论生活的文章,即便是高于生活的东西但也是源于生活本身的。在面对某个事件,我更倾向于用生活的角度去看待。因为只有生活是我能够亲身经历的,也只有亲身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我才能保证自己不会沦为那无知妄为的人。

  然而生活也有千百万种,一个我定不能经历每种。感谢书,感谢前人书写的各色生活,不论真实不论虚构,即使不能去亲自感受,却可以在脑海里构筑,用心去体会。若是我,遭遇了这样的光景,会有怎样的反应?倘若生活中当真发生了,我可以做到从容不迫吗?

  “让我们像大自然那样从容不迫地度过每一天吧,不要因铁轨上的硬壳果或在轨道上的蚊虫的一只翅膀而出了轨。让我们黎明时就起床,早餐与否并不重要,只要内心平静又无不安之感;任人来任人去,让钟去敲,孩子去哭——下个决心,好好地过一天。”

  像大自然般从容地生活,不用为各种所谓辩解,适当提醒便好,时间会洗刷去人为的附着,譬如金箔银箔,真正的纯粹反而会被洗涤得更加纯粹,在混沌的生活里更加闪耀,闪耀如同暗夜的星,即使是微光也会有人赞美。

  《瓦尔登湖》读后感(六):瓦尔登湖 心灵的放养

  花了一周半的时间断断续续的把看完了梭罗的这本《瓦尔登湖》,显然读一遍是不够的,通读只能感受到最基本的东西,对于故事书而言可能已经足够了,但对这本书却远远不够。我不知道读上多少遍才能完全体会到作者想要在书中表达的那种意境,或许正如书后封皮写的:这本书与《圣经》等作品同时被称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

  书中讲诉的是作者独自一人在马萨诸塞州的瓦尔登湖生活的情景。从1845年到1847年,这三年之中作者完全与世隔绝,尽管有人来拜访,有人来与之交谈,但作者始终保持着思想的独立。我知道作者的本意是想做一个实验,证明人类在自给自足与外人很少交流的情况下就能生存。按照常理推断我们可能会认为作者会觉得难以忍受,空虚寂寞,但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作者觉得满足,精神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心也得到了放养。

  虽然如每个小节的标题那样,书中描写的都是一些生活景象,但在其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时是直接用一段哲理性的话进行论述,有时是把这种想法蕴含在描写之中,这些观点往往很贴切,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不知不觉仿佛进入了作者的世界,用他的眼睛去感受周围的世界,想象自己身处于瓦尔登湖湖畔,寻找人生的意义和心灵真正的向往。

  有多少人愿意去过这种生活呢?除了陶渊明这些古代的隐士外恐怕没有多少人了吧。这是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与现代生活显得太格格不入了。作者在寂寞这一节中提出了这样的困惑。他说道:“我有那么一刻怀疑,一种宁静而健康的生活,有近邻相处是不是必不可少。独处有时确实让人感到不舒服。那时,我觉得我的情绪有些失常,但我似乎也预祝我会恢复到正常的“。可是当作者体会到大自然的美景时,他又恢复了正常。在本节后面他提到:“人在思考或工作时总是孤独的。孤独不在乎离群远近。剑桥大学真正专心用功读书的学生,即使在座无虚席的教室中,也同避居沙漠的隐士一般孤独”。当体会到了孤独的好处,也就超脱了寂寞,也就不会再觉得孤独了。

  在这本书最后作者写道:“通过实验,我起码明白了这点;一个人如果能坚定自信地朝着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追求他所向往的生活,最终他是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的。他会把一些东西抛在身后,会越过一条看不见的界限;新的、更广大的、更自由的法则将要开始围绕着他,并在他内心建立起来;或者旧的法则将要升级,在更自由的意义上得到新的解释,他始终拿到生活在事物的更高级的秩序中的许可证。他把自己的生活越是简单化,宇宙的法则越会删繁就简,寂寞将不成其为寂寞,贫穷将不成其为贫穷,软弱也将不成其为软弱。”这个道理听到过很多遍,我想每个人都知道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可是成功者终究还是不多,原因为何?是不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类似于作者这样的实验呢?实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重点关注于哪些方面?很显然这本书读一遍是不够的。

  我想,梭罗的这本书只是展示了他自己寻找自我的过程,他交给我们一个方法,关键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也许很多读者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都想去体验一番瓦尔登湖的生活,而且都认为那种生活一定会是美好的。首先这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瓦尔登湖明显不可能还有当初的样子也不可能让人居住;其次就算我们能时空穿越当我们身处其中时思想也会发生改变。梭罗用自己给全人类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对他而言成功了,但对其他人呢?

  不过我们依然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隐隐于市。当一个人不再为琐事所烦恼,不再为和自己无关的所谓谣言还是真相去一探究竟的时候,他能获得太多的解脱。看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这只是过去的好习惯了,我们连自己都关心不够何来去关心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呢?当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做好了,整个国家不可能不强大,整个民族不可能不昌盛。李开复的那句“做最好的自己”;卢梭的那句:“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尽量避免伤害别人”,我想它们表述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借用朋友QQ签名中的那句话“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最初的心,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是没有束缚呢?放养心灵,让心自由成长,寻找自我,直到永远。瓦尔登湖湖畔发生的这一切将会永远持续下去。

  如果有一天我在这个纷扰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希望有一个人能提醒我重读这本《瓦尔登湖》,我一定会很感激。当然,这本书我肯定是要读上几遍的,还有这篇意识流形式的读后感,也需要加以补充和完善。

  《瓦尔登湖》读后感(七):诗意的生活—— 读《瓦尔登湖》

  读“书”

  真正能欣赏这本书的人一定会说这是一本安静的书,因为一颗浮躁的心是永远无法与作者达成共鸣的。从我第一眼看到那浅绿的书皮,上面画着的绳索给我一种上帝打包来一方圣洁湖水的敬畏之情。书很朴实,没有多少色彩点缀,没有“腰带”装饰,从扉页直到念念不舍地翻过最后一页,陪伴你的只有梭罗那纤尘不染的文字和那自然洒脱的情趣。

  梭罗不是什么深谙写作技巧的小说大师,他的文字便是他的人,他的生活。书上你会读到一些芝麻蒜皮的生活点滴,一张账单,一场农活,一次对话,很纯粹,很朴素。平静自由的叙述中,你会看到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的认真,也许你也会因此而更加严肃地审视自己的人生,我所忙的是我天性中想要的吗?

  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便是这书的大气。

  读梭罗

  一个突发奇想,扛根锄头,挑点作物,带点够买种子的钱,只身一人前往僻静的瓦尔登湖畔,盖房子,置田地,自给自足自娱自乐,与大自然水乳交融,与野兽为邻以寂寞为友,这就是梭罗。一住就是两年半。而这两年半,至今还在被这么多人细细品味。

  我从没见过有谁能像他这般与自然、与自己相处得这么好,有谁能真正做出这么大胆的实践去寻求生命的真谛。陶潜?没有。我一直觉得梭罗与陶潜是两个很不样的人,一个躲开生活,一个则深入生命。梭罗一直在认真寻找自己的生活所在,并不是出于什么避世情绪,而是对生命勇敢的尝试。“一个人越是能放下很多东西,他就越是富有”,他提醒青年们要永远地追求自由的生活,他则身体力行着,包括离开瓦尔登,也是出于对生命的探索,对自由的追求。只要心是自由的,这里便是我们的瓦尔登。

  读自己

  读一本好书,是一种对生命的拓展,能让你经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体验,我们也在这里读到了自己。

  我常想起梭罗门上路人留下的一句话,“最高贵的心灵,是最能知足自满的”。世界的每个角落都绽放烟火,风景是不缺的,却缺的是一颗能体会美的心。为什么三毛能在撒哈拉沙漠上找到那么多美丽的故事?为什么梭罗能在那么差的物质条件下过着让今人艳羡的诗意生活?

  生活不在别处,认真对待生活,主动对生活索取,回过头,此处便是你的瓦尔登。

  《瓦尔登湖》读后感(八):每个人都能找到他的“瓦尔登湖”,I wish

  关注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不过一直没特意去找。那天晚上在学人书店一下看到它的时候甚是惊喜,而且还是中英文版,perfect,立即买走。《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 著。

  正好最近在复习英语,于是先拿了英文版来看。看了十几页,感觉不错,但是很是不过瘾。于是第二天开始看中文版的,很过瘾,看完正好花了一整天。那是昨天的事。后来我看到有人说看了三年都没把这本书看完,便很纳闷,不知道他是怎么看的。

  看完此书,我感到任何冠冕堂皇、华而不实的评论在它面前都显得如此无力。此刻我只想听见生命之间的直接对话。虽然后来也看了几篇书评,有褒扬的,也有贬抑的,但是我想即使每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也是正常的,因为在评价中他们也加入了很多自己的主观因素。而我的看法又与他们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生命有多种可能性,而“瓦尔登湖”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我觉得作者的目的并非要我们都过着“瓦尔登湖”般的生活,因为作者开始就坦言他已经再次回到文明的社会里。相反,作者在文中也多次写到瓦尔登湖也是他一生中某一个阶段的选择。这里我并不想写太多关于作者写作背景的东西,这些也不是我所关注的。还是回到我的感受里来。

  生命(或者生活)的多种可能性正体现出了生命的一种深度和张力。一个人一般都会间接的这样或那样了解到生命存在这种深度和张力,但是这种现象往往只存在于小说或电影中,离我们的生活太远。而我们生活周围的人们又是这样平淡无奇,日复一日,慢慢地,我们也同他们一样,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渴望和幻想,以为生活就是如此,以为生活只能如此。我们只能像我们的先辈一样,或者像我们众多的同伴一样,随着社会发展的滚滚洪流,过着心安理得的生活。

  我不否认,有一些人发自内心的确是这样想的,他们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迫于各种压力表面上是这样,但是心底却有某种“挣扎的悸动”,他们觉得生命应该有多种可能,生活也不应该像流水线般单调无聊。我担心这些可爱的人的可爱思想由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逐渐微弱,日益麻木,最终成为一潭死水。“我们的父母、亲戚,我们的同学、朋友,我们所认识的人都是这样生活的,所以我也必须这样生活。”这是何等的荒谬。

  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从圆心可以划出无数条半径。生命也存在无限种可能。为什么大家都去挤那人最多的那条路呢?像梭罗一样在瓦尔登湖生活两年或者更久,生命岂不是更加充实?我们的生命绝不是一维的。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他的“瓦尔登湖”。

  此前一段时间我问自己,已经在准备GRE了怎么能还能花时间去看书。但是后来我想明白了即使英语很重要,但阅读的重要性绝对不比英语低。正是通过读不同的书,才可以将生命拓展,无论空间上还是时间上,而英语,没有它我也可以照样过。这也让我想到了电影《傲慢与偏见》或是《成为简。奥斯汀》(作者书里的女主人公跟她本人太像了,以致我经常分不清这两部电影)里作者(或者她的女主人公)的老妈说过的一句非常精辟的话:Love is desirable, but money is indispensable. 我相信,在当时作者(女主人公)的心里,indispensable的绝对不是money,而是love,就像现在在我看来indispensable的一定是阅读,rather than 英语。看完《瓦》后我更加坚信了这一点。

  作于2009-4-1

  《瓦尔登湖》读后感(九):我可能没有到达欣赏动这本书的境界

  #小卷儿10月阅读清单#《瓦尔登湖》(中文版李暮译)

  不知道是作者翻译的不好呢,还是原文就这样,我总觉得这本书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很多的晚上,我还没读两页就睡意袭来,昨晚决定一定要读完,不然不准睡觉,也是半梦半醒之间读完的,上个星期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室里看了两眼也睡着了,不是梭罗描写的不美,只是过于细碎,让人提不起兴致,我印象最深的句子是:九月一日,我发现三两株小枫树的叶子已经红了,离湖不远就在三株岔开的白杨下,一个湖角上,临近这水。啊!它们的颜色诉说着许多的故事。慢慢地,一个又一个星期,每株树的特性都显现出来了,它在光亮如镜的湖面上欣赏自己的倒影。每天清晨,这个画廊经理便取下墙上的旧画,换上一些新的画幅,鲜亮而和谐的色彩夺人眼目。将大自然比喻为画廊经理的表现方式太逆拟人化的用法了,好赞!这本书我现在欣赏不了它的美,以后有机会再读一遍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