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半生缘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半生缘经典读后感10篇

  《半生缘》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4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生缘》读后感(一):人生太不确定爱情更是无法预估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于一部作品我们没有非常深刻认识,只是凭借着作者的描述本能的对书中的人物表达同情、憎恶、鄙视。因为之前的电影电视都看过,所以这本书看得很慢,而且看到了曼桢受难的情节时更慢,因为不能接受曼桢怎么可以这么悲惨?我对于悲惨的事情总是无法完全接受,所以连看书的速度都慢了下来,仿佛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悲愤。对于世均的懦弱感到气愤,即使他无力救曼桢出樊笼,也不应该这么轻易改变初衷。曼桢一直都是坚强的,直到在得知世均已经结婚,而能填补空虚的最实在东西就是自己的孩子,虽然看到了曼桢决定嫁给祝鸿才,很替她不值,更加觉得她的悲哀,但是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已经决定像行尸走肉一般活着的女人来说,为了孩子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幸曼桢还是离婚了,不管这是不是作者为符合时代潮流的有意安排,我还是觉得欣慰的。不过依着张爱玲以往的作品她是不介意把这个故事写得再悲惨一些的,为了跟上时代的节拍张爱玲美化了结局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对于曼桢嫁给祝鸿才这一章我仍然不可理解,曼桢是如此的爱憎分明怎么会同流合污?最后曼桢、世均十多年后的重逢,仅以一句话“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为结束,也是点到为止,是啊,以世均懦弱的性格是不可能让他做什么的,曼桢十分明白这一点。故事到这里结束了,两人的爱也不会持续下去了,世均仍回到他的既定人生中去。曼桢呢,我觉得还有很多变数,因为人生在那个时代总是那么的不由自主。

  《半生缘》读后感(二):半生缘记

  旧前的家造小吃,最记得清楚的是红薯干。北方农屋的顶,专为晾晒而做成平的。我站在平顶上,就能望见连缀成片的红砖房,跟由近至远最终模糊在天边里的庄稼地。将红薯煮糯切片,摊在屋顶风吹日晒,久而成干。我时常去屋顶取,它们吃来费力耗时,甚至自午至晚,我只能嚼三两片。

  那日读半生缘,完了后犹觉余味在肠,久不能重返生活。辗转碾磨之时,突然想起这物,就甚觉遗憾。倘读书有它们做伴,被情节缠得太紧就嚼几口,要少受多少苦。现今的红薯干,被彩色包装袋封着,太软太湿,入口即化,我是不屑的。

  如今隔了数月,再想到半生缘,记忆时间洗刷过就将大半情节忘掉,然一处清晰如昨,便是曼祯遭了曼璐骗害又逃脱而出,寻世钧不得,只在个陌人僻屋里容身。夜半惊醒,不知心里多少煎熬。半生缘故事前平后陡,自曼祯被强奸始,颠簸凌乱,抓人挠心,至这时方安静下来,只留曼祯一个,陪读者一遍复一遍得,舔抚那些终于落定了的疼痛

  坏事上身三阶段,先抗拒,再承受,最末消化而步入新生。抗拒时心浮气躁,坏事只看半张脸,却顽固得将另半张,想成平常甚至美丽的。因此怀着世事未必太糟糕念头心绪就还有喘息之隙。至第三段,心外新覆了一层坚壳,且事情转机渐生,既有死而后生之勇,又有对俏丽未来之盼,情形概如柳梢春见,欣欣向荣。于是算来算去,疼痛的主要,还是在第二段。再加曼祯此时无家可归,衣食单薄,就更叫人心肌绞痛,掩卷叹息。至结尾二人再见,旧情新境,并读者三人,一同唏嘘不已,爱恨酸涩的百感交结点,便是在曼祯孤处的这一夜上。

  自有了电影,阅读就渐次少了。每有闲暇,寻个电影来看,轻松简洁,色泽既爽目,乐音又怡人,且煽情叙事都是迅速利落,就如浇满鲜辣汁料的烤肉,快感直截了当。读书就没这些好,中篇倒罢,倘是一本肥厚的长篇,简直苦不堪言。譬如将人从现实里拎出来,浸到那虚幻情节里这件事,电影只消几分钟,一串音符,或一组镜头,马上办妥。文字麻烦。在撩人情怀方面,相较其他触媒,文字力道最弱。音画是巨轮铲车,一铲下去一个坑。文字是手柄小锹,土是一撮一撮往外挖,到弄出个大坑把读者埋住,不知要过多久。况且闲暇像乱刀切白菜,碎段有短有长,阅读也要被这般得搅坏,少了一气呵成之感。

  大约张爱玲的故事,总比别人的软腻些,好入口,易消化。很节制得停在生活表面,深里的东西,从来给读者自己去体味。倘不急于结局,随手拈来作散文读,是不错的。人被生活所缠,诸事烦心,整日里勾心嫉妒还嫌时间不够,哪里去读小说。不比上学时,假期一身轻,再长再厚的书,也一气读了去,毫无顾忌

  就忍不住怀念起少年来。

  《半生缘》读后感(三):写给你,半生缘。

  我们回不去了,你说。

  那时我刚好看完半生缘。

  我才知道,原来在几年的时间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喜、怒、怨、痴、生、离、死、别,短短两年时间,分量已经足以占据心灵的大部分,待到年迈时候回忆起来竟发觉那往后更长的那段日子仅是无关紧要光阴

  爱过了,失去了,爱还是不是爱?

  恨过了,平淡了,可以从此一笔勾销吗?

  错过了,重逢了,是不是也能续写姻缘?

  世钧用失无所失来形容失去曼桢,剩下的事情不过是继续生活。

  对于曼桢,或许她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会向生活妥协。不会想到自己曾经极端鄙夷的那个人,后来可以同床共枕。而曾今用力爱过的那个人,也慢慢随着时间流逝变成路人

  如果我在故事里,我会劝曼璐明白对于已经消逝的幸福而言未来的幸福更值得憧憬,会劝顾太太少用一点封建思想管制儿女婚姻,会劝曼桢在世钧求婚的时候抓住自己眼前的幸福,甚至很想教训鸿才让他能争气点。但我不在那里,而那里也不过只是一个故事,故事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不可为之事,强求也不得。

  有些爱是不用牺牲的,如瑾豫和曼璐

  有些爱是可以争取的,像叔惠和翠芝。

  有些爱是可以不用毁掉的,如曼璐对妹妹

  但这些本该留住的幸福再经历世俗的磨砺之后却变得什么都不是,甚至是某些人不愿触及的伤口

  他们的前半生已经过去,后十八年也未必会发生一样曲折动人的故事,不知道他们打算把这些半生缘放在那里呢?是郑重其事地把他们供奉在心底里,还是晃荡着摇椅跟子子孙孙们当成故事讲。

  但是转念一想,它们都已经过去,象风一样。放在哪里又有什么差别

  《半生缘》读后感(四):往事只堪哀

  十里洋场,不灭华灯,旗袍窄裙,莺歌燕舞,这是我记忆中三十年代的大上海滩。大家又可曾幻想过上个世纪的大上海是怎么样的一片光景呢?

  胡兰成曾经说过:“这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皆成为好。”这个与张爱玲情海沉浮的男人,倒也道出了张爱玲的独特之处。张爱玲的人,给人淡漠之感,她笔下的文字,同样浸透了苍凉之味。提起她,我们总会想起那个身着窄旗袍,皓腕轻抵腰间,头微微抬起的姿态,是那样的不羁,那么的桀骜与叛逆。她的身后的贵族家世便在这不经意间展现漓尽致。

  故事的画卷便于上世纪的大上海滩徐徐展开。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弹指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两双小儿女,两双璧人:曼桢和世钧都是刚工作青年人,能刚好互相喜欢,如此幸运;叔惠和翠芝,相隔两地一见如故,亦是幸运。

  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似乎那么漫长,漫长到曼桢和世钧,叔惠和翠芝都以为能够这样天荒地老地一直走下去。可是,想不到的是,在这样的一个乱世,只是一转眼,命运就无情的将他们分离,就让他们各自去体味自己的悲喜人生。

  其实,没有人有权利说能够给彼此地老天荒天长地久,因为没有人知道,我们将会被小命运和大时代的洪流带向何方。

  当曼璐选择了为了挽留住祝鸿才而将她最亲爱的妹妹曼桢送上祭坛;当世钧选择相信曼璐的谎言放弃寻找曼桢;当曼桢怀上了祝鸿才的孩子,这一切,就注定了是一场四个人的悲剧

  曼璐冷笑了一声道:"哼,倒想不到,我们家里出了这么个烈女,啊?我那时候要是个烈女,我们一家子全饿死了!?我也是跟你一样的人,一样姊妹两个,凭什么我就这样贱,你就尊贵到这样地步?"她越说声音越高,说到这里,不知不觉的,竟是眼泪流了一脸。

  我知道曼璐当年为了支撑这个家庭而承受的痛苦,她的苦痛难以言说。也许他们都没有错,包括曼璐。她只是想留住自己的丈夫,虽然她的手段是那么的不堪而拙劣。

  可是就是因为这样的不甘心,曼璐改变了四个青年一生的命运。曼桢和世钧终隔着这茫然的十八年,叔惠和翠芝也因此错过彼此。

  quot;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这是曼桢写给世钧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是那么动人,是那么令人心折。可是就是这样勇敢热烈决绝的女子曼桢,最后毁在了姐姐曼璐的不甘心和情人世钧的疑心里。

  世钧担心她,想去寻她,可是却不相信他们之间的爱,自己的揣测反而将自己推入万劫不复深渊:他疑心曼桢早已将芳心许给了豫瑾,怀疑曼桢是和豫瑾结了婚。他便不再寻她,心死般地随意地找了个女孩子婚配。也就是在那天之后,茫茫十八载,他们错失了彼此的人生,缺席了彼此的人生。

  后来的世钧恍惚中想到:“也许他比他意想中较为热情一些,要不然那时候怎么跟曼桢那么好?那样的恋爱大概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有一回吧?也许一辈子有一回也够了。”

  后来的后来,曼桢为了孩子终究还是和祝鸿才结了婚。读时,我心下凄然。只是那时的曼桢呀,早已是只剩下了这躯壳,而内里如菊般淡雅灵魂早已被家人与祝鸿才一次次的伤害所消磨殆尽,过着行尸走肉般的日子。当年那个朝气活泼勇气可贾的曼桢,早已是破碎不堪了。

  曼桢道:"世钧。"她的声音也在颤抖。世钧没作声,等着她说下去,自己根本哽住了没法开口。曼桢半晌方道:"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一样震动。她的头已经在他肩膀上。他抱着她。

  这是多年以后再重逢时曼桢对世钧说的话。谁也不会想到,命运让他们彼此错失了十八年,却等来了如此凄凉的收梢。

  当年明明白白能够细水长流的爱情,却因了人情世故,世事茫然,最终以悲剧地草草收场。当时光如水般汩汩流去,他们都在漫长的岁月里模糊了鬓角,淡薄了容颜

  其实曼桢一直知道的。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罗隐有诗云: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如今的他们,哪还能够唤回云英未嫁的往昔?

  quot;世钧,你幸福吗?"世钧想道:"怎么叫幸福?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这么想着,已是默然了一会,再不开口,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我知道他们定然是忘不了彼此,只是隔了这十八年的惨淡光阴,他们都有了各自的羁绊,一切都早已物是人非,前情虽在,只是这新缘难再得。终究是注定无法鼓起勇气再度携手了。漫长的是磨难短暂的是人生。

  故事便在这叹惋中戛然而止。没有哭闹,却比生死别离更加令人绝望与残念。

  我看她的《半生缘》,发现文字在张爱玲的笔下竟能如此鲜活—尽管字字透着凄凉。怪不得人们总是对这部书如此偏爱,不厌其烦地将它拍成电影,将它改编成电视剧

  我不惊叹这世事的离奇弄人。因为我知道,在那样的荒然年代,错过彼此的又何止是曼桢与世钧呢?

  我看她的《小团圆》,遗世而独立的笔风,苍凉淡漠的笔触,竟让我觉着有些疏离,就像是隔离了人间烟火,使我不忍卒读了。但我看她所写的《半生缘》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恬淡与素净,有着青春女子般的鲜妍,却又如淡菊一般默默地点染着。我想着这毕竟是她人生写作巅峰时候的作品。那时的她出名趁了早,大家又都捧她,她是尘埃里开出的一朵传奇花,写下了如今传世的佳作。

  后来她离开了从小长大的十里洋场,远渡重洋,便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而她自己,从写作的巅峰跌落。而后的她,只是一直单纯的在为了生存而写作,失却了灵感与机敏,只能靠着一直咀嚼着前半生那些薄凉的记忆,一遍一遍,却始终摆脱不了这个桎梏。

  现如今我看爱玲的小说,竟觉有些感伤,仿佛于她的书里瞧见了隔世的怅然。

  张小娴曾说:“一天,当你偶尔抬起头,看到一只斑斓的蝴蝶拍动翅膀,翩跹起舞,也许,你会怀念人生最好的一场相逢。我们爱得死去活来,无非是要成就各自的人生。我们在今生相逢,纵使最后成不了美满姻缘,也是生生世世的因缘所至。”

  我想,就用这句话为曼桢和世钧的这场的没有结局的乱世倾城之恋作结吧。他们相逢,错过,却终究成不了美满姻缘,是缘,亦是命。

  《半生缘》读后感(五):一生缘

  岂止是半生,这样在对方的心中磨擦不掉,就是下辈子也不可能忘掉的。他一直知道。是她说的,他们呢hi不去了。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时间在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一样。可是,就算是心死了,肉体也能跟着去吗?

  曼桢和世钧的爱情,一开始就是那样儿女情长而已,可是两人却总是有很多不得言的苦衷,彼此有些猜忌,有些不信任,无可厚非,可是当看到曼桢被曼璐和祝鸿才糟蹋之后,我真的无法再容忍那个社会女性的思想了,我能想到很多种方法逃脱,可是曼桢却不尝试,以至于最后还得为祝鸿才生下一个孩子,她难道不能想到,这将是她后半生痛苦的所有来源吗?

  我承认自己是个容易冲动的人,但是我决不能容忍自己和如此鄙夷的一个人有什么纠缠,尤其是一个孩子,一个不能随便抹杀的生命。他们只知道写信,难道这样强烈的感情他们都可以寄托在一个月仅仅两封信上吗?难道他们就不能像心里想的那样去见自己所爱的人么?即使中间真的有很多难言的苦楚,可是如果真心相爱,难道不能一起解决问题吗?也许是我肤浅,也许是我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可是要这样两个人活在世上却像阴阳相隔一样,总归是不能让我接受的。

  曼桢曾经问过他,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她的。他当然回答说:“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说那个花话的时候当然是在一种心醉的情形下,简直什么都可以相信,自己当然绝对相信那不是谎话。其实他到底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她的,根本就记不清了。

  记得清秋说过,每个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都会是悲剧结尾,想来真有道理,爱的那样真切,才会将后来的一切看得那样决绝,于这一生,当然也只剩回忆的悲剧了。

  《半生缘》读后感(六):张爱玲的小说总也是那么的纠结

  看到结局就在想,这不是很好办的嘛,两边都离了,再重新结,世钧跟曼桢,叔惠跟翠芝,多好的两对啊。。。可是张爱玲的小说总也是没有happy ending的,总是曲曲折折 让人尝尽苦头 还没能 有好的结局,流苏 和柳原又是 真心相爱才结婚的嘛?若不是那场战争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

  最气的是世钧的懦弱性格,感情还是要两个人努力争取的,若是都这样轻易地放手,世间又有几对是幸福的呢?

  十几年,娶了嫁了自己没有感情的人,生儿育女,就算是旧情人回来了也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了吧,注定只是半生的缘分,曼桢说:“如果我们普普通通的结婚 生了几个孩子,这也就不是故事了。”

  似乎又归咎了命运,一切是天注定的,凡人只有接受上天的安排。可是我们这刚刚上路不久的嫩鸟 又怎么会知道自己是否错过了 对的 亦或是接受了不适合的人呢?这样想来命运的安排既然不可违,那就随它吧。对的来了更好,不适合的总也要走下去。就留给以后的自己去回味吧。

  活好当下最实际。

  《半生缘》读后感(七):擦肩而过的遗憾

  重读张的《半生缘》,于我有一种恍若隔世的错觉,曾经跟小戴子聊天说感觉自己像已经活了一百年那么老,可不是隔个世纪那么久了么?如这么说来,到70岁时我倒成千年老妖婆婆了?这几天睡得到早,不过凌晨零点后醒来是再睡不着了,寂静的秋夜里,可以清晰地听到这个城市发出的各种声响。手里安然地拿着《半生缘》,七年前的深秋,第一次看电视剧版的《半》,想想那时心底涌出许多的茫然不知所措来:为何是这样?迷糊又好奇,敏感又胆怯的那年的我,正在南方某个湿热的小城的某个工厂里,当生产线上的女工,那时对张一知半解,包括她的爱情,身世,作品等等。于我唯一的遗憾是与校园生活的告别,再也回不去了,事实上多年以后的今天来看,当时的告别,是真的与我曾有着千丝万缕的那么多的人和事和物都擦肩而过了,从此他们的生活中已没有我的参与了,于他们我是已经消失了的人。可笑的是,事隔这许多年我才逐渐明白过来。

  亚星曾经说年轻人不要看太多或者太深究张爱玲的东西,她的作品会无端的让人滋生出许多的绝望与怆凉来。这是真的。尤其对于我,每次我读到的作品都十分相信作品里一切都是真实的。这样的话,真的会令人感伤到不行。有一个人曾经说到我就是因为太容易相信,容易相信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我所相信的一切,所以才会时常变得焦躁不安。相信了就极容易变得不信了。后来回想这话太对了,太透了,分析得太彻底了。要“相信”有时真的很容易,可是要“一直相信”那就是不可能的了。曼桢与世鈞,相遇,相识,相爱,相知。用了那么多时光,美好的时光,可是却在短短的几天里,发生了一些事,他却还是以为她或许爱上了别人,她移情别恋了。如若当时他一直相信她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爱上别人的,奔着六安去,去找她找慕瑾至少能知道曼璐说谎,那就不用等到十四年那么久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她这么一个人是等着他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他总是带有一点羞涩的内敛,两个人在曼璐家里擦肩而过,从此从彼此的生命里剔了出来,也包括了爱情。书里面插写到曼桢被囚禁时托小大姐阿宝送信出去,把红宝石戒子压给她。这段描述, 让我有很深很重的震慑!其实人生的走向倒常常被握在与你毫不相干且莫明奇妙的人的手里。阿宝负了曼桢,因此曼桢与世鈞终还是错过了。

  慕瑾爱了曼璐那么多年,却因曼璐母亲与祖母的措合,内心就开始暗涌了。大概爱与不爱,有时便只是一刹那间就决定了的事情。后来曼璐囚禁曼桢,我想,她心里是真的恨得很。她恨属于她的爱情被“二妹”无声地夺去了,属于她的男人也被“二妹”无端地勾了魂了,而这一切却都是因为曼桢的“光鲜”,恰恰这“光鲜”曼璐认为是她牺牲了自己的“光鲜”得来的,她如今是色衰体弱,她当然恨。所以她恨。那么,要是慕瑾一直爱下去呢?这又是我的假想,张爱玲当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他们只限于回忆里的爱恋了,以为到慕瑾与曼桢的告白他们的爱情才是嘎然而止,事实上早已彼此之间没有了任何的故事了。

  叔惠与曼桢曾朝夕相处那么久,他们却丝毫没有爱上对方,一直是存着深厚的友谊。与翠芝倒反而是一见如顾。可见,爱情是多么难以揣测的。相形之下,友情到是更长久些。最初相爱的两个人觅觅之中却总也牵不到对方的手,总是错过。最让我羡慕与称好的结合就是一鹏与文娴了。幸好翠芝没有嫁一鹏。 最初不相干部的人到是阴差阳错的结合了,其实最让我觉得讽刺的是结尾里写到翠芝与世鈞做了一对平凡的恩爱夫妻。

  擦肩而过的爱情,有遗憾。擦肩而过的遗憾,这许多的遗憾是那些人,那些情,那些事,那些物。你永远不知何时会与他们就擦肩而过了。时间虽然能帮人治痊伤瘕,却不能抹掉它曾经的存在,所幸伤瘕终归是会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人总会有自己的盲点和暗角是自己看不清的,那末就坚持自己的信念吧。

  寂寥虚空夜静更深的时刻一切真是安静。

  有人说“生命比死更可怕。生命可以变得更糟、更糟,比想象中最不堪的境遇还要糟糕。”谁说不是呢?曼桢因为生下了荣宝,嫁给了曼璐拼尽一切想要琐住的这个长得既像猫又像老鼠的男人。曼桢、曼璐算是一世的纠缠不休,结尾生出让人无限遐想的与慕瑾的关系,这是怎样的一对姐妹?世鈞一直爱着曼桢,却与他从小看着就顶讨厌的翠芝结合了,而翠芝在出游的几个小时内,因为叔惠便与一鹏解除婚约,转身嫁与的人却是她瞧不起的世鈞。这是怎样的一对夫妻?沈世鈞的母亲,沈家的姨太太,典型旧式商人的沈啸桐,年轻守寡的嫂子和从小多病的侄子。。。。。。活着的人,每个人,善良的人,都要尝尽这人生的迥。招娣死了,书中写的很淡。我看得眼里有些涩和潮湿,她的离去倒成了最好的去处了,曼桢当然不会怎样对她恶毒,但是她有荣宝,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是不可能复制到别处去的。都说张爱玲是极不喜欢小孩的,缘于张与她母亲的关系,心里有暗角,后来为了赖雅打胎,她重爱高于一切,人生总是有无数的缺口无法补救。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退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怪癖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张爱玲是这样写自己的。“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是这样一种青春的美,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但她创造了生之和谐,而仍然不能满足于这和谐。她的心喜悦而烦恼,仿佛是一只鸽子时时要想冲破这美丽的山川,飞到无际的天空,那辽远的、辽远的处去,或者坠落到海水的极深去处,而在那里诉说她的秘密。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者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胡兰成是这样写她的。胡能更全面的看清她,胡也是懂她的人能理解她的人,遗憾的是这世间的事总不能两全,他却不能一直爱着她。看似张遇人不淑,这也是人生无可奈何的憾事罢了。

  红尘中,浮沉多少个梦?没有哪一个梦会陪着你从生到死一直不变。爱匆匆,转眼又一个秋。再过无数个秋,依然到不了尽头。生命再可怕,再糟糕,但都得承受着。

  我常常在想,若物是人未非,若裳风梦不冷,若暗香长相忆,若皓月永当空,哪有日薄西山?美人迟暮?情存,意在,一切都好。

  这一些看似美好却又无法实现的莫名的愿望,会让人内心充溢着对红尘的眷恋,因为如此,所以无论是一世还是半生,所以无论世事变迁,世人仍爱!

  《半生缘》读后感(八):小悲伤

  这本书,前前后后看了3遍,最近正在看第四遍,每次看都是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故事。时间在变,不止是他和她的,还有我们这群看客的。第一次看这本书时,还是个高中的小毛孩,对于感情,更多的只是一些朦胧的幻想,不了解的时候,还傻傻的把这个特别当回事,以为那个自己喜欢的人就会是自己一辈子的人,就像他和她,起初的一切都认为是必然的,包括结婚,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他和她不着急,所以我们那时候也不着急。等到后来,事情突变,慌慌忙忙的想找那个人的时候,又是变了场景,人生中最美丽的一环,忽然就断了,怎么接也接不上的时候,只剩下无尽的荒凉。

  很好的一本书,不只是那里面的文字,更多的是人物的心思。事态的迥然与陌路,放在二十多的人生里面,怎么看都觉得心凉。很难想象,能写出这样一个故事的人,背后该有着怎样丰富的凄凉的往事。

  昨晚看完了第三遍后去了后海,黑漆漆的水面上,几只伶仃的小船,吊着几盏微红的灯笼,有歌女坐在船头弹着琵琶,几百年前故事,像是一部古装剧,镜头忽然就拉倒了眼前。让人不禁在想,如果他和她就在我们身边,那些荒诞的传奇,该发出怎样的呐喊呢?也许,看完第四遍,答案就会出现了吧。

  《半生缘》读后感(九):这是怎样的一个女人?

  也许是看了张爱玲的《半生缘》,开始多愁善感起来了。曼桢真的很可怜。就这样,他与世钧就这么错过了,甚至没有一次道别。那些美好的情愫,过往,真的只能是自己回忆了。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祝公馆,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绝望。身体已经顾不上了,灵魂也恍恍惚惚。那种撕心裂肺,但又不能死去的纠结,压抑,无法爆发,积蓄在柔弱的身体里。不知何时会爆发。

  还记得,每次看到曼桢和世钧两个人沉浸在爱意中,从之前的有点意思,到羞涩,忍不住想,时时牵挂,偶尔伴伴嘴,小情侣的甜蜜。我就一直在忍俊不禁。小说的前半段就是这么风平浪静。张爱玲,描绘了一段上海爱情故事的开端发展,马上就要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了。却陡然笔锋一转,直接把曼桢从天堂拉进地狱。

  有人喜欢张爱玲的大气,缠绵悱恻的小爱情,书写的如此荡气回肠。

  把最后几页的半生缘看完了,结局含糊不清,也可以说作者的无奈落笔。曼桢和世钧,淑惠和翠芝,阴差阳错,用一句俗气的话来说就是,正确的时间遇上了错误的人。当曼桢对世钧说“我们回不去”的时候,我真的鼻子一酸,心头一抽,在惋惜,感慨之余,不得惊叹于张爱玲驾驭文字,构设情节的功底。

  我一直在想,这么善良,朴实的人,怎么就落下这么个下场。她的姐姐自然罪魁祸首,把自己的妹妹往火坑里推只是为了一己私欲,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下“为这个家付出了自己的青春,适时应该回报一些了。”她的母亲,在曼璐面前永远显得底气不足,好像欠了她似的。还有世钧的软弱,对于感情的不坚定,终把这么个小女孩推向深渊。

  想到起初在营销课上,选修课上,各种课上,看着曼桢和世钧,两个人,心里有那么点意思,又不好意思说出来,朦胧的暧昧,总是让我忍不住笑出来。他们的爱情,就像是一朵小花,在山野的一觉静静开放,不需要惊天动地,要有在一起。世钧总是在哪条路送曼桢,在她家里吻她,一切熟悉的画面,在那一天之后,突然就像从记忆里抽离了。就在谈婚论嫁的千钧一发之际,他们分开了,渐行渐远,直到最后的再也回不去了。

  突然一种冲动,想细细读读这个女人,他的一生,他的经历。小说中的那些细微的感受,真的身临其中。一点也不矫情的文字,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神态,动作,跃然纸上。

  因为周五晚上有线性代数的考试,只得暂且把它搁置在一边。但是心里是多么渴求的看到结局。因为之前的心痒,已经看了回不去的结局。只剩下世钧的懊悔,曼桢的坚定,即使看不到明天,也依然坚信。

  《半生缘》读后感(十):自弃的爱情

  不论是女神还是型男,遇见了爱慕的对象,往往自甘变成了男女吊丝,故事里的人物总是逃不离神变吊丝的命运。

  姑娘不该太坚忍,旁的人心疼,当事人唏嘘,可是……谁又敌得过骨子里的个性。曼桢对世均是骄傲的,对祝鸿才更是,她以为自己深刻的影响着旧爱,甚至认为他们对她都无法忘怀,凭着曼璐对她说起祝鸿才对自己的喜爱与念想嫁给了他,或许她只要个理由吧。

  多少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其实都是平常人,即便感情再深刻,过去再美好,回忆再难忘,甚至因为一个人影响到自己的人生,该分开还是分开了,到了时间还是要嫁娶生子,连故事里都不能例外。再次相遇,曼桢与世均两个人的绝望与不舍,一个继续坚忍着,另一个却什么都改变不了。那么刻骨铭心的爱情终究是:世均,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世均:我只要你幸福。

  什么是幸福?是执着于选择,还是向命运屈从?我总觉得假如曼桢倔强的独立生活那曼桢该比只有空壳爱情的世均幸福,因为她将爱和自己还有尊严都保留了下来,可哪有那么多能力选择,哪有那么多决定容得了犹豫。像是花,开始繁华,落时是选择孤傲的挂在枝头形态不搭还是随他花一起落下,即便埋葬也不寂寞?

  答案显然,假若是我也会像世均与翠芝一样不相爱的结婚,也会像曼桢一样嫁给强暴自己的男人。曼桢根本想象不出他不爱她为什么会娶她而不找我,世均也根本想象不到为什么那个不会放弃他的姑娘就这样消失了。总是不敢面对爱情最坏的结局就自弃了,大多数的爱情,其实不堪一击。绝大多数人都一样。

  “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是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难道她还在那里等着我?”

  两个人就这样彼此吊丝了,但两个吊丝却无力改变任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半生缘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