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到瑞士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3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到瑞士的读后感10篇

  《到瑞士》是一本由灯不鲁姑著作,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瑞士》读后感(一):很纯正的瑞士风

  她是一个资深媒体人、瑞士旅游专家,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得到瑞士国家旅游局支持,七次赴瑞士,深度旅行、采访。呈现了很纯正的瑞士风!

  “认识文化最有趣最生动的方法是透过旅行。不同方式的旅行,休闲的、商务的,都可以给予旅行者深刻的感受。欧洲国家的历史渊源纵横交错,平添了不少神秘感。体验这份神秘感,莫如背上行囊,踏上探索的旅程。这其中,文化感觉的因素,是旅行最令人向往和难忘的经验。”

  “我最爱的游船在琉森湖上。这个湖狭长曲折,四周的阿尔卑斯雪山衬着清澈的湖水,如雪光映琉璃:两岸是经典的瑞士小镇田园风光。

  在湖上享受美景美食,是瑞士人普遍的休闲方式。天鹅浮游,烟波浩渺,船上奏起音乐、唱歌、祝酒、拥抱、鼓掌......那是典型的瑞士生日宴:当地白葡萄酒,配乡村面包、奶酪和腌肉。衬着满目碧波,伴着湖面上吹来的风,这简单的一餐美味无比,美景才是宴会上最重要的一道菜。”

  “小城和阿尔卑斯山有一种童话般的关系.....山光水色渗进城里的每个角落,仿佛吸走了一切喧嚣......”

  “以浓郁香醇的可可为前奏,接下去柔软清冽的酒浸蛋糕,给味觉带来一个小小飞升,温厚和凉爽交替上演着刺激和抚慰,忽然出现的巧克力酱带来极柔腻醇和的停顿,然后,一种不知名的果子精纯芬芳如天外飞来一抹云霞,它飘散之后,真正的高潮,随着深潜在这层层埋伏之中的美妙酒香,说来就来,带给味觉无与伦比的震荡和悠远深长的余韵。”

  《到瑞士》读后感(二):《到瑞士》灯不鲁姑

  《到瑞士》灯不鲁姑

  看过很多到欧洲旅行的游记,配上漂亮的图片,出本书并不是很困难。可是出一本像《到瑞士》这样的书,就很困难了。

  作者本来想要游遍欧洲,可是第一站选择了瑞士,就此着迷,乐不思蜀,先后七次去瑞士,成了一个瑞士通,这样写出来的书可就是凤毛麟角了。

  书里绝不是从一个普通游客的角度写的瑞士,甚至连少女峰和日内瓦都没有介绍,作者只是痴迷一般地流连在瑞士的乡村,流连那里的风土人情。作者介绍了瑞士的奶酪,瑞士的巧克力,瑞士的葡萄酒,瑞士的手表钻石,瑞士的滑雪场,瑞士的人……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瑞士,这才是瑞士真正的生活。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国家,可是却满眼尽是最传统的乡村,而这里乡村牧场里面挤奶、做奶酪、种葡萄、酿酒的确都是素质非常高的瑞士公民。那里不仅仅是风光美丽,而且人在那种美丽的风光里面,过着几百年来一样的生活,简直好像是在天堂。

  瑞士告诉我们,养牛、挤奶、做葡萄酒一样可以过上世界上最富裕的生活。不知道我们能否有一天也可以让我们的国度变得和瑞士相仿?

  《到瑞士》读后感(三):到瑞士(书评)

  到瑞士去,俨然成为理想生活的终极最求。拜伦,赫本,维多利亚女王,朱自清,爱因斯坦......这么多引领潮流,特立独行,声名显赫的人,都在瑞士找到了理想的生活状态,都爱上了瑞士:探访雪山下的中世纪古村,一束束阳光透过树荫照到厚厚的大理石板古房上,散发着自然的木炭似的芳香;隐藏在或青山或湖边的城堡,隐藏在城堡里的引领世界潮流的时尚店;游走在鹅卵石街道旁的手工巧克力店,葡萄酒坊,奶酪店,甚至是宝嘉尔一类的时尚店;乘坐独具特色的乡村公共汽车,森林火车走访那在绿色小土丘上的一座座村落,躺在草地上享用午后阳光.........瑞士,太多太多吸引着我们,无论是其未经污染的自然本色,还是那世界最幸福的人民.........

  《到瑞士》读后感(四):还原生活的本源

  一直以来,总对生活抱有不满,总是对现实社会诸多抱怨。

  人们总是感慨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人在抱怨房价高涨的同时,很多的人也都是有房有车一族,也就我一个穷人。

  没钱,没有房,没有车,没男人。

  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生活这个国度,叫瑞士。

  虽说姓资,却实现了共同富裕,人民真正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更让人嫉妒的是人民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

  在中国政府,大量征用农民的土地,把大批农民变成农民工。

  在瑞士有着这样一群人,恪守着土地,保持传统。

  奶牛是吃着绿油油的牧草长大,奶酪也是用传统的方法制作着,酿造的美酒即使广受好评,但是依然遵守的制作工艺,即便数量有限,也是不会大规模工业生产。

  在我们,千军万马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时候,瑞士人厌倦城市,离开大学学府,该修专业酿造专科学校,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

  原来我只是井底一只娃~~

  《到瑞士》读后感(五):很不错,是我目前看过最喜欢的游记书

  他不象LP,不象走遍世界这类的书籍。

  一个珠海女子,七次游过瑞士,感觉她是深度游,否则写不出瑞士的文化写不出那些风情。同时由于作者有一定的背景,因此她比一般的游客可以看到了解到的渠道或信息面会更强。说句实话,如果是一般的普通游客,不可能可以看得如此深入,即使是在自己居住多年的城市,也未必如此地了解。

  姑姑是一种很浪漫很有情调的人,她喜欢喝些小酒、喜欢小资的生活、喜欢巧克力、喜欢芝士、喜欢爬山、喜欢摄影,最后,她喜欢码字。

  如果按姑姑说的深度游,住那些酒店,估计开销不小,姑姑不同,有人赞助,但估计我这辈子都比较难这样玩法。

  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可以看到每个主要城市的文化、怎么游玩,该玩些啥,甚至连姑姑在玩的过程中,其心情也一览无遗。

  尤其喜欢爬山那篇,秋天在野水仙花从中慢慢走到山顶,喝杯咖啡,几甘有诗意。

  有一点我与姑姑很相似,就是出外,极少花时间去购物,一来时间不够,二来欧洲的东西挻贵,咱耗不起呀。

  别把他当成LP这类的旅游书看,否则你会失望。

  没钱或暂未计划过瑞士,纯想了解此国家与风情的,不妨可以看看此书,几过瘾架。

  《到瑞士》读后感(六):风光渐从容

  三联生活周刊上曾有过这样的一篇专访,被访问的是一名修表的工匠。

  他住在瑞士雪山的小木屋里,专门制作和维修一些他这辈子都买不起的手表。很多年了,多少信誓旦旦的学徒来到这里,说要和他学习制作手表的手艺,可终究还是耐不住寂寞的一个个走掉了。

  老工匠自己戴的表,叫做simple。很简单的样式,他说这是唯一一块他可以买的起的,自己制作的手表。

  我忽然就明白了,为什么瑞士的表,是世界上最有名的。

  表是用来认知时间的物品,只有这么一个悠缓的国度,才能用心的雕刻星星点点的时光。

  对瑞士的认知,其实很浅薄。没有翻阅过地图,也没有认真的阅读过书籍。

  只是耳濡目染间,总是被那恍如静止的时光所吸引。

  看过一张照片,少女靠着火车的车窗上睡着了,她的面前是一些小点心和一本书,阳光铺在她身上,像一床好睡的棉被。记得下面的注解是这么写的,【在瑞士,火车从来都不是什么交通工具。它是用来读书,午睡,喝下午茶的。。。】

  还记得有段时间,十分喜欢网上的即时聊天。美国人总是开口就问你的性别,国家,年龄。韩国人总是说着一口比你还烂的英语。印尼人总是过度热情让你不知如何是好。

  唯一喜欢的就是欧洲人,他们愿意耐下心来跟你说hi,表示愿意聆听,接受你英文不灵光,打字速度慢的事实。

  还记得有个北欧中年人对我说,【我的生活:就是我的爱人,我两岁的儿子,我的花园和雪茄。】

  说的那么理所当然,没有社会,没有工作,没有薪资。有的是爱他的妻子,可爱的儿子,和他喜欢的花园和雪茄。

  睡前总喜欢拿手机翻看灯不鲁姑的博客,几张照片,或几小段话。记忆犹新的是她拍下一些手里拿着新鲜蔬菜和面包的农妇的笑脸,说这是她吃过最好吃的下午茶。没有精致的点心,没有装在漂亮杯子里的红茶。有的是不加修饰的全麦黑面包,还有清脆爽口的胡萝卜。

  灯不鲁姑镜头里和笔下的欧洲,总是这么美丽又多情。让人好生喜欢。

  《到瑞士》读后感(七):灯不鲁姑

  因为图片的美,文字的真实,让我爱上了瑞士!!作者可以把瑞士的生活,每一个小细节都写得耐人寻味,透露瑞士的地方风情,这是我所看过写国家人文景观最优美朴实的书.

  hao!!

  《到瑞士》读后感(八):想游~瑞士

  正如序言所说:文化感觉的探索,是旅行最令人向往和难忘的经验。很多人往往是“越来越孤独的旅行者,身上有越来越狭隘的心境”。能像灯不鲁姑这样对瑞士的深度体验的人凤毛麟角。

  瑞士人早年是铁血的,曾经有一次教皇被攻击,只有瑞士的卫士血战不退,从此,教皇和欧洲王室都喜欢瑞士的雇佣军。后来大家都啃不动瑞士,于是放任他成为独特的中立国了。经过两三百年稳定的发展,瑞士在四围的战火中保留了许多欧洲的古老建筑和文化,保留着最好的欧洲小城、教堂、巧克力、红酒,还有浓浓的人情味,就像一个历经数百年没有损坏仍然正常使用的城堡。圣加仑修道院的方便修士站立时休息的“慈善椅”展示瑞士的天主教文化、莫尔日小城吸引着世纪女神赫本隐居、施泰因把房子的外墙变成了艺术的湿壁画画板。

  而美味的巧克力、奶酪,还有葡萄酒、樱桃酒以及梵高最爱的让人产生幻觉的苦艾酒(《渴望生活~梵高传》遗漏了这个细节,梵高的病来得莫名其妙,这个谜在这里找到答案),稳定的和平让瑞士在战争期间吸引了各种贵族,也成了奢侈品的天堂:钻石、手表、红酒都能在瑞士找到最高端的版本。在懂行的灯姑文字的营照下,文艺的气息夹着纸张的油墨混杂着扑面而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到瑞士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