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习惯就好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习惯就好经典读后感10篇

  《习惯就好》是一本由田朴珺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习惯就好》读后感(一):独立女性

  很好有能一口气读完的书了。这本书读起来很流畅,也很实在。      在很多私企工作的人,都有一种感受就是:老板是怎么这么地奴役我们、是怎么这么地抠门、怎么地没有人性、为什么天天都要加班、为什么薪水那么少、恩,再做多几个月就跳槽。   这种感受,我们这些90后似曾相识:为什么单词那么难记、为什么老师总是要迟下课、为什么学习安排那么多的考试、恩,读完这学期就辍学。   现在看起来,当时是多么的幼稚啊。内心总是消极,为老板而工作、为老师而读书。从来没有想到的是干嘛不为了自己而去工作学习?   就像田老师所说的:“我坚信,我不是在给老板打工,而是在给自己工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从来没有计较太多,就是一心想把事情做好。”据说,田朴珺发明了一种裱,叫做“独立婊”。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田老师肯定是那种情商很高的人,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大咖喜欢和她做朋友呢?   说实话,以前在我脑子里,根本没有“情商”这个词。   据我现在的认知,“情商”大概是指别人和你在一起相处感到很舒服,不会感到尴尬,不会有太多的顾虑吧。   再具体些,那就是别人和你在一起:能被你感染不知觉就笑起来、或者会向你投来欣赏眼光。   

  《习惯就好》读后感(二):理解与不被理解都是常态,习惯就好

  豆瓣评分7.1,对于这样一本女演员/制片人/地产商的“传记”来说也不算太差。不理解的人说不就是一个二线女演员上了长江商学院,借着点美貌,因为特别会搭建人际关系网,所以抬高了自己的身价么?理解的人反驳说,要不你来搭建一个试试?看看你能不能在没有任何美国信用记录情况下两个月就在纽约申请到贷款?女强人向来是争议的焦点,更何况又背负着王石女友这一名号?想当年嫣然天使基金会媒体见面会上,主持人称李亚鹏为“王菲老公”,也是这么个意思

  这本书之所以我给它打四星,绝对不是因为田小姐朴实无华语言让你得以在三小时内精读完全书。而是它传递的一种既不正面也不负面的讯息,不是鸡汤,也不是什么宣传噱头里所说的“骨头”,而是像作者在“献给”里面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本给平凡家庭不屈于平凡有梦想女孩的书。

  在这个年头,梦想这个词已经被说烂了。以至于现在谁要是说自己有个什么梦想,迎来的要么是不屑的嗤鼻要么就是习以为常的带过。但其实真正要有一个能说得出口的梦想,都是要经过一番挣扎的。因为真的有梦想的人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一步一步该怎么打算。而首先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是一件看起来容易实则非常困难的事情。田小姐被中戏劝退以后,因为觉得演戏不能当做一生事业,便扎入了房地产这行。六年的房地产工作累计了很多经验,渐渐也有了些人脉,但心中对表演的热爱却蠢蠢欲动,最后还是踏上了去纽约的路。

  之所以是四星,还有一个私心是本书近一半的内容都是对她纽约求学经历的诉说。SOHO, FILM ACADEMY, GREENWICH, BROADWAY, 这些一提到纽约不得不说到的关键词,总是让我这个也在纽约漂着着的人觉得动情。背不下来的莎翁华丽的古英文,害羞地不敢对着全班发表演讲,周围拿钱消费女性的中国富二代,三点一线普通家庭的学霸,去朋友家蹭中餐,等等等等。但不同的是田小姐凭借着在房地产积累的人脉,慢慢地了解了纽约的上流社会。正如她所说,最讲究住址邮编的地方,是阶级分化最明显的地方。唯一不敢苟同的是,和许多名人游学记录一样,田小姐把在纽约电影学院一年的学习习得描写成了疲惫努力克服文化障碍带来的不安,以至于最后获得了微不足道成绩,还以为自己是做了什么惊天动地大事,要感叹一声自己多么不容易似的。当你絮絮叨叨留学多么辛苦的时候,大洋的另一边多少青少年正在用艳羡的目光看着你,这些苦如果给他们受,便不是苦了。用外语去进行学术交流本来就该预估到难度的深浅。义无返顾地去了,便要平常心看待,不要总是想着我好辛苦,我好有成就,我都会被十四行诗了呢。

  作者在本书中涉及性别职场部分,和LEAN IN作者SHERLY SANDBERG传递的信息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一个女性真正的独立始于精神,而后是经济。不管富也好穷也好,从来没想过让男人刷卡,也不知道要怎么开口。在这一点上,或许真的是基因决定,因为我也不知道要怎么说,也从来不指望因为认识了哪个男人,这辈子就可以一劳永逸了。物质女人就要赚钱,简朴的女人便可以看着办。当你真正开口向男人要钱的时候,便是你自己给自己贴上了标签,把自己商品化了。50万的钻石也好,200块的地摊货也好,心意才是第一位,也最难忘

  全书最动情的地方是作者描写一年冬天她和王石去纽约二手书店买书的经历。以她的住址推算,应该也是我家附近那个窝在16街角上的那家。因为买了太多书,二人又是典型抠门派,便借了个小推车在夕阳中慢慢地把书推回家。谁知在上坡路书歪到了一边,撒了一地,只得蹲在地上一本一本捡起来。

  “我抬头看了一眼,橘黄色路灯照耀着天空飘下来的雪,像花朵一样慢悠悠地飞舞。花瓣拂面。他看着我,笑得直不起腰来,虽然觉得自己此刻一定很狼狈,但也忍不住笑出声来。那一刻,我把这画面定格在记忆里,成为永恒。”

  关于人生,梦想,爱情话题总是大的不得了,并不是区区300页纸能说的干净的。至少田小姐传达给我们这样一个简单但被很多人忽略的信息,做你热爱的事,爱你深爱的人,过你最想过的日子

  《习惯就好》读后感(三):要有强大心脏

  花了两天看完了《习惯就好》,当时买这本书是因为自己也是房地产专业的。说起房地产就不能不提及王石,一个房地产的领军人物。当看到“红烧肉”事件时,我猜想是怎样一个女孩有这样的魅力

  我们的社会痛恨“小三”,不外乎是伦理道德,门第约束。朋友圈里如果一个男人离婚了,又再婚,碰巧又是妙龄女子,那么肯定会用到“小三”一词,这似乎是中国大多数人的习惯用语。

  既然大家都给“小三”冠以恶名,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世界会有小三呢?小三不管是男人也好,女人也罢,他或者她都只是婚姻过程出现的一个偶遇。不乏男人把小三当作是炫耀的资本了,也不乏一些明智的男人找到了生命中惺惺相惜。我想这些都是由人性造成的,无关对错,只是心的选择不同。

  我不同意很多人的贬评,虽然没见过作者,但是字里行间向我展示的是这个女人的坚韧、努力和有梦想。我想房地产老大也不会选择一个只有美貌的人,想必是要三观统一,彼此理解的伴侣。为什么女人成功了就要遭到非议呢,女人的成功不是比男人更加的艰辛吗?没有付出哪来的回报。如果你足够美貌,难道不会随着岁月改变吗?

  如果你不是本人,请不要质疑这个人,或者是冠以恶名,这是最起码的尊重。如果因为羡慕和嫉妒诽谤,那么这个人也必是无能之人。作者今日的成功,是自己在青春岁月里比更多人都有的坚持付出,没有付出就有回报的概率相信只有万分之一的几率。我想我们更需要的是了解作者为我们呈现的一种“美国文化”,一种创业的精神,一种坚韧的动力

  女人永远要依靠自己,男人爱你的程度会随着岁月而打折,其实只要有爱已经算是万幸了。女人永远不要当怨妇,有时间抱怨,不如加强自身的能力,不如去花时间去做做美容,给自己增加砝码。相信坚强勤奋热爱生活的女人才是最完美的女人,只有这份心中的底蕴才不会流失,才能给自己安全感,所以任何时候都要记得自己面对任何事情都要哟强大的心脏。

  《习惯就好》读后感(四):在纽约有房这件事

  之前在镇江家里也看了田小姐这本习惯就好。

  对于一个书虫,基本是书我都翻一遍,不求甚解。看得下去最好,而田小姐这本书就符合看的下去的特点,已经成功。

  之前看她讲纽约,手绘纽约地图,就已经很羡慕,之前我还没有来过纽约,总是在电影或是电视里面看到,还有假装在纽约,纽约人物之类。所以这次来了纽约,打算常住一段时间。不知为何,很早之前就已经做完了所有游客应该做的事情,而还迟迟不肯离去。纽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每个人都想来发财致富,而每个人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这种想法

  我是典型的被中国文化荼毒的书虫,书中自有黄金屋从来没有见过,却不知道钱的好处。因为自幼家贫,从来也没买过什么贵重的东西,觉得勤俭就好。所幸对数字完全没有概念,想来也不会变成有钱人,但也不是特别在乎。

  而在纽约什么最贵,无疑是房子。吃在纽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全球各地的食物瞬间把麦当劳比下去,也不像美国乡下其他地方乏善可陈,实在没有正宗的中国菜。而纽约的吃,可以很贵, 也可以很平民,街角的一美元披萨虽然难吃,作为一个没有什么其他追求只喜欢吃的人来讲,这个绝对不是首选。所以我宁愿多花一点钱去吃好吃便宜的中餐。而田小姐的聪明之处在于她甚至可以去通过试吃填饱肚子

  作为天生羞涩的中国人,田小姐也提到王老师甚至不肯去换买多了的家具。我也去联合广场的露天市场去试吃过,是偶然遇到。我个人并不喜欢超市的试吃,除了日本大丸百货商场的地下一层。对日本菜,我总是有偏见的,觉得最好吃不过。联合广场的试吃,是真正吃了不买,因为所谓有机食物,真是比超市里贵三倍不止,但是真正好吃。我记得有个亚洲妇女在炒菜,我试吃了5分钟,她说5美元,我拔腿就跑了。

  我倒是不知道田小姐在联合广场有了自己的公寓。这是多少纽约客心中的梦想,而田小姐的厉害之处在于她甚至不用自己住,她把它租了出去,用租金抵贷款。这个浅显的道理大家也都明白,因为人人都要住,纽约的房子自然不愁贬值,也不愁租不出去。当然前提就是要有钱,而穷人是无法参与到这个游戏里面来的。

  为什么不愁租呢,纽约有800万人,大部分不住在曼哈顿,而是分布在布鲁克林,皇后区,布朗克斯,甚至新泽西。老纽约客张北海曾写到,纽约和新泽西的文明不止隔了一条哈孙河。而曼哈顿居住之贵,相信每个纽约客甚至不住在这里的人也不难想像。

  纽约人物那本摄影集里面,有一张提到纽约居住太贵,所以女孩把男孩藏在自己的行李箱里面,企图带他住进自己的宿舍

  c近期有个纪录片,讲到曼哈顿唐人街的住房状况。这个我自己也亲眼去目睹过,地址是非常好,离东村很近,华尔街15分钟步行。房子也不错,只是房东把房子隔成了三间,还有一间是布满了上下铺。单间600美金,上下铺380一位。每个人可能真的只有5平米的活动空间。其实这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有安全隐患,或者火灾。因为纽约很多房子老旧,很容易发生火灾,所以自己在街上也见过几次好几辆消防车同时往出事地点赶。骇人的浓烟不是不吓人的。

  唐人街的老房子和簇新的公寓形成鲜明对比,只是大多数负担不起更贵的租金。田小姐专业房地产出身,又在纽约看了两三百套房子,她写的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最贵的西村和chelsea真是有钱又有品味的一群。西村是有钱的gay著名,有一次和朋友聊天为什么同志们比较有钱,本以为答案是他们不用养小孩,而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两个男性收入主体。当然数据也显示北美女性人均收入已经高出男性25个百分点,当然从田小姐身上可以看到,很多男性估计都不如她有钱。

  不论男女,在纽约这个欲望都市有个自己的住房简直就是有了吸引对象最直接有效手段。至少两人上床不用去开房。纽约的酒店,几乎没有一百美金以下的,条件一般还都不好,老旧的房间散发着发霉的古怪味道,不是不影响性致的。甚至有鸡贼的男生不肯开房,想要在tinder上约炮然后去优衣裤的试衣间的。

  欲望都市以纽约为背景,很多人怀疑写作根本租不起凯瑞在西村的公寓,而演员本人就住在附近,演员是绝对住的起的。吃不起葡萄说葡萄酸的,是我在沙发客遇到的上东区十几个人住在一个大的合租房里面的年轻人。 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在纽约看欲望都市,才发现那根本不是真正的纽约,真正的纽约是路上熙熙攘攘为名为利为一间住房努力奋斗的纽约客。爱情绝对是奢侈品。

  所谓种族歧视,其实说到底根本就是贫富歧视。黑人聚集的上东哈勒姆地区,便宜是便宜,但是非常之不安全。以纽约为背景的法律秩序其中就有一集讲到警察把一个白人孩子放在哈勒姆,几条街以外有暴乱,而这个白人孩子最后被杀死了,警察被判玩忽职守,因为他们把他放在了战争区。

  我个人的亲身经验,我房东的室友趁我不在,打开了我的行李箱把我的东西偷了个干干净净,还否认曾经有过一个行李箱。为此我跟nypd打了交道,纽约警察的反应是很迅速的,问题是找不到足够的证据。有个黑人女警一直讲,纽约空间很贵的。男警则同情居多,再三劝慰我在纽约不要相信任何人。

  还好只是破财消灾,有次在街头看到一个黑人中枪倒地,警察封锁了整条街道,这个才真的吓人。

  说好的天真善良单纯乐观助人为乐的美国人呢,哪里去了。 据说西岸阳光充沛,比东部阴郁的纽约客们快乐很多,希望有机会再去看看。田小姐也准备在西部买房了,这个跑题了,她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东西。

  有钱住在哪里都好,没钱寸步难行,这才是真的。

  纽约的发展有个词叫做绅士化,即以前黑人聚集的穷人区域渐渐被有钱的律师,医生,投资客所租住,即越来越贵的东村和苏荷区。 以前的低租户住着600美金一个月的一居室,这是80年代的价格,因为政府保护,房租每年有固定的涨幅,不能超过一定限度,而现在同样的房间,价格已经不低于2000美金了。

  而纽约市政府是有钱的,因为他们养得起艺术家。在曼哈顿中城有一所公寓,还像80年代一样给艺术家居住,只要你能证明你是以艺术家的身份谋生,画家,音乐家,就可以申请入住。租金每年不同,根据你的纳税单而定,据说便宜至极。

  当然,华尔街之狼们过的又是另外一种奢侈的生活了。更甚者,很多纽约的富豪并不住在曼哈顿,住在上西区的old money的白人,夏天都是乘小型飞机在长岛的hamptons狂欢,而冬天则是去滑雪,他们都还有自己的豪华住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纽约人物还有一张照片,是一个年轻男人坐在漂亮的跑车里低头看手机,而背景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躺在地上睡觉。纽约有太多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夏天在街角乞钱,听说冬天都住在地铁里面,因为纽约的冬天出了名的冷。

  说跑题了,总而言之,田小姐在曼哈顿有房这件事,我是真心羡慕。

  对了,还有邓文迪,据说她在第五大道有豪宅,就这样,纽约才如此多姿多彩,值得人们留下来。而我,还在寻寻觅觅,寻找便宜又安全的住所。据说纽约是淘汰率最高的城市之一,不难理解。

  还听说在地球另一端的香港,即便是年轻的律师或医生也没有办法体面尊严的租一套房。而半山的可以看到海景的豪宅,想像一下还是可以的。研究表明,白日梦可以让我们更快乐。

  《习惯就好》读后感(五):#习惯就好#新书宣讲会

  看过这个宣讲会视频的人,估计都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甭管她的这个演讲怎么样,都可以看出她之前在演讲之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虽然她在文字中一度很强调她自己的“拖延症强迫症龟毛症”。我和某友谈论起她的时候,某友说,就是知道她喜欢在那里“瞎折腾”,她是一个影视演员,也写过专栏,同时也做过地产,当过制片人,现在她又在那里出了新书。所以,这些,绝对不是她真的在那里“瞎折腾”,可以说,她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

  当生命与现实碰撞时,原来字典里,除了”习惯“要学习,还有更多的”不习惯“也要学习。

  我们不知道她是怎么去面对那个抉择的,但是她能够真正地做到为自己增加附加值。一个演员在地产公司呆了六年。在这六年中,学会投资,学会积蓄,为自己以后的梦想铺路。

  当你看过她在美国的留学生活的时候,看到那个”过程就是奖励“是不是会想起自己的某一个阶段也是这样度过来的。当时想想,就想哭泣,可是再看看,就想到”习惯就好。“这个宣讲会的演讲稿也许不是那么好,但是全部是围绕着这个”习惯就好“的主旨展开。

  ”人活着总是想证明点什么,不然生命还剩下什么呢?“

  下面是新书宣讲会的演讲稿。其实我很喜欢听别人的这种新书演讲稿,因为基本上这个演讲稿就是这本书中的最大的精华所在。文章来自于田朴珺工作室的新浪博客。

  大家好,我是田朴珺。

  这些日子我非常忙,但是很愉快,因为我的第一本书《习惯就好》终于面市了。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金丽红大姐和黎波大哥,谢谢我的责任编辑赵萌和他带领的姑娘们,还要特别感谢今天到场的新闻界的朋友以及嘉宾,也谢谢我的团队,感谢你们支持我用文字表达自己。

  在座的诸位多半从事文字工作,不知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当截稿临近,接到编辑催稿电话,我说我马上就好了,还差一点点就完工了。其实,那个时候,我就坐在写字台前发呆,不知道写什么。 如果,我的专栏继续写下去,或者我还有第二本书要出的话,可能不仅我自己,我的编辑们也要跟我一起习惯这个集拖延症强迫症龟毛症于一身的田小姐

  所以,在这里我要正式向我的专栏编辑和这本书的编辑们说声抱歉:对不起,你们辛苦了。

  但是,我必须说,我喜欢写作。20多年前的一个下午,我人生写的第一篇作文,被老师当成范文,当众朗读,那时候的我特别内向,人生第一次感觉到,文字可以让我以某种姿态站立群中。也是因此产生诸多梦想:我想过长大以后当记者,当语文老师,当作家。但是数学太差,严重拖后腿,报考学校选择了不用考数学的艺术院校。

  为什么选择这个书名——《习惯就好》

  人生就是一个从不习惯到习惯,再到不习惯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从初来乍到这个世界的啼哭,到离开父母离开学校面对社会,再到与一个原本陌生的人共同规划人生,不断的告别,不断的迎接,不断的适应和习惯,是我们共同面对的生命轨迹。

  现在的我,是个电脑白痴,是一个缓慢的作者,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八流演员”,是一个“被动成名”的女朋友,而过去的两年,或许包括接下来的几年(笑),我需要去习惯面对各种令人不习惯的新闻报道……说句真心话,我其实还是不太习惯,但是我知道我必须要去习惯它。

  当我定下写这本书的时候,仔细梳理回想这些年来的经历,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我最艰难的时光是什么时候?我想到了十二年前。

  那是2002年,我还是中戏学生,为了经济独立,要拍广告赚钱,因为缺课超过一定数目,突然被学校通知,我要被劝退了。

  由于学校处分还没有最后公布,我怀着侥幸的心理,走进期末考场,希望能讨个优异的成绩为自己挽回局面,可监考老师对我说:田朴珺,你被劝退了,出去!

  我毕生都不会忘记那一幕,大阶梯教室二、三百人,齐刷刷的看着我。她们的眼神里,有无奈,有同情,但难免——更多的是幸灾乐祸。我只能伪装平静,稳稳走出教室。

  那一刹那我试图坚强地告诉自己:田朴珺,未来你要活出个样子。

  我一直不敢对妈妈讲这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学校的事,我已经知道了,你回来。”

  我垂头丧气地推开家门,妈妈没有骂我,心平气和地说:“想来想去, 我觉得,只要我的女儿平安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当生命和现实碰撞时,原来字典里,除了“习惯”要学习,还有更多的“不习惯”也要学习。

  离开学校后,我有机会香港拍戏,那时候有人问我你是干什么的,我会习惯的说我是学生。但转念一想,不对啊。总之,还不习惯说我是一个演员,就开始了我的演艺生涯。

  或许我的性格不适合这个行业,或许我并不习惯应酬,作为一个“普通演员”我又要生存下去,怎么办呢?

  我有一个对演艺的梦想,我也留恋在聚光灯下被照耀的感觉,但很惭愧作为一个演员,我却没有可以拿出手的代表作。虽然一部戏接一部戏的拍,也不是什么难事。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也想趁着年轻,去摄影机外的世界学习生存的技能。不过就这么放弃自己的演员梦?让我挣扎,甚至几个晚上也睡不着觉,因为我明白这么转身离开,就有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但是我还是毅然决然的离开。

  就这样开始了我的 “白领”生涯。

  进入地产行业,我从端茶倒水开始学起,因为当时北京公司刚成立,一共就两个人,老板和我。我慢慢开始学习制定合同,学习谈判项目的技巧,学习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的职业经理人,更重要的是,学习依靠自己,立足于这个社会。

  感谢地产行业那6年的经历,也很怀念,经常嘴里含着沙子,在工地里吃盒饭的日子;出差,订不到酒店,住澡堂子的日子;名为白领,多数时候领子都不白的日子;那段时光,虽然辛苦,但是我在脚踏实地的活着。

  直到2009年,我有了一笔积蓄,终于可以不为生存发愁了,可以过上小富即安的日子。

  这个时候,我想起了那个被搁置的演员梦,我要去实现它:去纽约,再学表演。

  我的纽约追梦生活开始的并不浪漫,提着一个箱子抱着一个枕头,第一晚就差一点露宿街头。在纽约,我没有车,我习惯坐地铁或者走路来丈量纽约,我知道横穿曼哈顿要40分钟,而两个小时即可纵贯南北。

  这其实就是我留学纽约的生活。

  每天七点钟起床,坐着地铁到学校,12点下课,半小时午休吃饭,匆忙啃个汉堡或者吃盒沙拉,晚上6点多下课,到家已经精疲力尽。还要做作业,背纯英文的台词。我也想全身心投入学习,可国内还有一个地产项目在推进,那是我生存的全部来源,我还要继续挣钱养活自己,养活我的梦想。于是晚上9点钟开始跟国内的合作伙伴谈工作。

  当时我有一个剧本已经创作了很久,那段时间恰好电视台谈合作的关键阶段。可能因为理念不同,导致我的剧本不断被毙,我又必须在深夜时间不断的跟编剧通过电话沟通修改。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编剧一般上午是不起床的。谈合同,谈剧本。有时候打电话打到凌晨四五点,勉强眯瞪一觉,太阳升起就继续去上课。

  后来我神奇的发现,原来睡眠时间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锻炼的。刚开始睡的少很不习惯,现在睡多了,反而不习惯。我现在每天大概平均睡四个小时,和我工作的人都投诉,认识我以后睡眠都减少了。而且我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经常一想起工作就不分时间的给人打电话。所以,对付我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的时候手机关机。当然,你也可以习惯就好了!

  我刚到纽约的第一个大年三十,那天纽约下了好大的雪,我去上学,此时的国内,可能大家都围坐在饭桌边,吃着饺子,看着电视。而我却不知道去哪里吃碗面。走出地铁的时候,看到一个亚裔面孔的女孩坐在地铁口抱头痛哭。我想她可能是中国人,我想上去抱抱她,跟她用中文说:新年快乐。

  但是我们都不快乐。

  我回家捧着一个披萨,跟自己过除夕夜,我也怀疑的问过自己“你这是干嘛呢?好不容易过习惯过舒服的日子,你又出来瞎折腾,为什么要在这租一个连窗帘和空调都没有的屋子,过留学生活,你逞什么强呢?”可是那会儿我想到了六个字:“过程就是奖励”,于是我一边哭着吃完了我的披萨,就当是吃饺子了吧。

  现在回想起来,刚到纽约的时候,还是很难。此时当作谈资跟大家分享,这或许就是奖励。原来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习惯孤独。

  了解我的人知道,我是个无肉不欢的吃货,在纽约这里可以吃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食物,但唯独缺少了家的味道。

  于是,王老师为“一解”我思肉之苦,从不下厨房的他,做了第一锅红烧肉。我清楚的记得,那是周日中午,他一边看IPAD,一边研究怎么做红烧肉。我们都不会做饭。他把肉和土豆炖啊炖,最后炖成了一锅泥。也算自学成才,成了黑暗料理店的大厨。可能我当时快饿晕了,我一口气吃了半锅。。

  为了庆祝他第一次下厨,我把这锅红烧肉发到了微博上留作纪念, 但是没想到的是,我刚刚习惯了自己的留学生活,九个月之后竟因为这个微博引起轩然大波。如果这位美国的二师兄变成红烧肉后,也能在天有灵,我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的那段时间,我或许只能跟他同病相怜的对话:你看,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两事咱俩算是分头摊上了,怎么办呢?一起适应,一起习惯吧。

  没办法,我又开始一段新的“不习惯”的生活。我不习惯被人议论,不习惯有人朝我泼水,别管是脏水、口水还是肥皂泡。你又不了解我,我不习惯我的生活由别人来下定义,但这点没法由我控制。

  那会儿我想到了02年退学时的自己,想到了当时输的那么孤独无助,摔得那么惨痛;未来在哪儿,我该干什么,一片茫然。那个时候我都能自己站起来。

  更何况,这整整10年,我知道自己一路如何摸爬滚打过来,他人对我的评价有那么重要么?我有什么理由让自己不快速的习惯这种“不习惯”呢?

  当然,被动成为名人,给我带来过什么好处么?我必须承认这点:以前我看一个东西觉得贵,朋友会说我抠门;现在他们会说,小田很节俭。

  曾经有一个采访过我的记者问我“她对我最初的好奇来自于微博下尖酸刻薄的留言,你却从来不删,她想知道我是以怎样的胸怀才能承受得了这一切?”我告诉她“那是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删。”当然,我现在知道了。

  决定去纽约之前,有一次,王老师问我为什么要去纽约读书,我讲了很多理由,他却说都不对:“这都不是你最真实的内心,你的原动力在于你想证明点什么。”那句话竟让我哭了。是,他说得没错,人活着总要证明点什么,不然生命还剩下什么呢?

  这是一个男权社会,当大众谈到一个女人的成功,常常是因为她找到一个成功的男人,而不是像男人那样用事业成功来定义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价值观将我们女人固化为男人的附属,男人的装饰,甚至仅仅是替男人传宗接代的工具。

  但让我不理解的是:偏偏很多女性就也是持这样的论点,甚至不乏一些鼓吹独立的女性也用这样的逻辑来说事。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现在的我是最不需要工作的一个女人,但是了解我的人知道,工作才是我最大的乐趣:工作第一,男友第二。所以世俗的评价体系里,我可能不是一个成功的女人。

  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之所以追求独立,说到底,是希望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这是我的性格,更是自尊和自信的源泉。我相信任何一个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女性只有15%的高职位就业率,女人出人头地太难了,我们需要帮助,当然不光是女性,任何一个个体都需要得到帮助,我们不能脱离他人独自成长。但是当女性得到帮助的时候,为什么这个社会总是用有色眼镜来揣测。我们为什么不能相信一个女人凭借自己的精力智力和能力像男人一样的用时间和生命来打拼呢?甚至有时候我们可能付出了更多。

  而我相信,我们作为女人获得帮助的前提一样是因为足够的尊严。

  所以,妄自托大的讲,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我希望所有和我一样,出生在一个平凡家庭,但是有着灿烂梦想的女孩,都能坚持走自己的路。

  作为一个完全不下厨的人。我可以保证我不会煲鸡汤,咬紧牙关啃骨头才是我的乐趣。牙口好的朋友,可以通过这本书来分享我的这个乐趣。

  当然了,红烧肉可以有。

  或许大家知道,我有不少“男闺密”,这些哥们在知道我要写这么一本书的时候,纷纷表示不推荐:这本书绝对不想让他们的老婆看到,但是希望偷偷送给他们的女儿。

  男人总是这样的矛盾,又如此的现实:希望自己老婆好管束,又生怕自己女儿嫁给别的男人受欺负,于是拿我做了教材。

  当然了,有些事情不必过分强调性别,只要生而为人,并且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都要习惯看淡一切美誉和诋毁,习惯低谷时刻的冷嘲热讽,要习惯小有成绩后,世俗怪异嫉妒的眼光。习惯独立,习惯独特,习惯不随波逐流。

  也请诸位习惯这样一个,任性倔强的田朴珺。

  谢谢诸位。

  《习惯就好》读后感(六):内容有些意外

  其实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抱着极其挑剔和偏见的眼光来看的。和很多人一样,觉得这样的书不值得一看。看完后,有一些不太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很多讲的是她在国外读书的时光,还有如何认识一些人,及认识后,她的生活的变化。

  不太认同她的很多时候比较小气的价值观,却认同她比较努力的这种态度。书中很多细节比较含糊,留下很多让人猜想的悬念,自夸的成分也不少,但是对于纽约的住房投资的分析,还是可以让人有些受益。

  作为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人来看这本书,很可以理解她所描述的书中的故事。有些不太认同,同时也为她的这种被中戏退学后遇到人生巨大压力所采取的所有补救措施的毅力所折服。

  《习惯就好》读后感(七):有所收获

  第一份书评。工作无聊,从楼下书店借来这本书消磨时间。对田小姐的印象只停留在 王老师女友和甄嬛传演员,虽然负面评价满天飞,但人家肯定有一招鲜。曾经看过这本书的发布会视频,感觉此人口才一般,不是那么有演讲才华,但喜欢她的性格率真,何必在意别人的想法呢。带着好奇翻开了这本书,用了两天断断叙叙的读完,假定所有内容真实,总体来说很治愈,鸡汤。中戏劝退,转战房地产,纵身一跃,纽约留学,接触到上流,读到这里,有点想停下来的意思,看不懂。。后面就比较接地气了,看出了她的坚韧率真拼搏独立的一面,值得每个女人学习,难怪得到王老师的宠爱。于我而言,她告诉我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女友,一定要经济独立,不依附人,不要把自己当做商品,有自己的思想,喜欢那句:工作比男友重要。不要妄求抓住谁的心,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加油,田小姐,祝福你!

  《习惯就好》读后感(八):努力让自己习惯就好

  一等人不教就会,二等人教了就会,三等人叫了也不会。田小姐引用的一句话,自己觉得很受用。“姥姥大多时间已意识不清,甚至糊涂,连我妈妈都不认识,但也许是习惯,她要对我好。下笔至此,往日情景历历在目,我已情不自已,泪满衣补“——刚刚读到开篇,想起自己的奶奶在病危时的一些事,自己心里也有感触,泪水也在眼眶中打转了。两天时间看完整本书,本想说就算她是传闻中的“三”但也是个有脑子的“三”要不人家王老师为何众里寻她呢!总有她的过人之处,看了她微博的评论,没有特别友好的人,太多的吐槽和谩骂,说实话田小姐确实挺坚强的。女人一旦成功了,世人就会有太多的想法,大多是出于嫉妒。通过田小姐在书中的叙述,她在纽约多为男性朋友,而且他们与他的关系十分熟络,在书中多少有点“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感觉。同时自己也在努力从田小姐身上学到些“闪光点”为人处事,说来容易,学来难,多少次在现实中碰壁,多少次的流泪都没有学会人们口中的“人际关系”也许都怪自己太倔强,吃了太多的亏,大道理都懂,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学以致用”呢,看过书后,我决定我要改变我自己的处世态度,我不要在处处碰壁,我要学会田小姐式的“待人接物”

  《习惯就好》读后感(九):一个女生的生活感悟

  从作者的年龄、阅历以及成就来看,这本书不能算是人物传记。可以说是作者的日常生活随笔与一些生活感悟。

  自序中讲了对姥姥的怀念、以及姥姥对笔者生活价值观的启蒙;正文分三部分,一、到纽约学表演之前的经历(被中戏劝退,房地产工作的六年)。二、纽约生活的点点滴滴。三、作为生活中不同的角色,自己的定位,自己的价值观。

  读一本书,一定是带着目的性的,是否有收货,以及收货多寡全是个人体验。那么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好奇这么一个曾经站在风口浪尖上备受争议的女子,她的人生经历是什么样子。

  笔者在首页上写 “献给所有和我一样,出生在平凡家庭但有灿烂梦想的女孩”,但出生在平凡家庭的孩子怎么会刚到纽约就得到曼哈顿上东区的顶级富豪的倾力支持呢,对于和这些大佬们的相识却只是用“国内的一场饭局”而一笔带过,六年的房地产工作经历,不到30的年纪竟能参与到如此big name云集的饭局中,这也是我们这些平凡姑娘可望而不可及的,文中没有给出答案,所以不是起点太高就是情商了得吧。

  好吧,这不在我关心的范围内,因为我们的生活本就没有交集,无需如此细致入微的去了解一个人,那么既然在这本书上花了宝贵的阅读时间,收获也确实是有一些的,比如我知道了纽约The Carlyle酒店的酒吧每周一晚伍迪艾伦会在这里演出,知道了纽约有一个神秘的钻石交易大厦,还有曼哈顿上流社会的大人物们的生活状态,有趣的给小费方式,房产交易的相关知识,等等。

  总结一下,这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书,读起来不累,对纽约感兴趣的可以读读,作者对纽约有很深的感情,有很多有意思的小经历。

  《习惯就好》读后感(十):万箭穿心 习惯就好

  田小姐是个理性的人,且难得是个理性的女人,聪明坚韧,极了解自己要什么。

  又是一本机场丛书,2个小时的飞机上翻了一遍半,于是田小姐成功变成了我的偶像。不是冲她在纽约的“贵”圈混得风生水起,也不是冲她有个头顶光环的男友,而是这份类似的我的爱好的她的经历让我心有戚戚焉,而且我没有勇气没有资本去做的事情,她正一件一件变成真。

  很喜欢赠言的那句话,“献给所有和我一样 出生在平凡家庭但有灿烂梦想的女孩”,说实话我是被瞬间击中的。

  梦想是个被讲到泛滥了的词儿,每个人曾经都有,可是大多数人在平淡的工作和生活里把它渐渐淡忘。我曾经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可两年半的工作证明当被抛入社会洪流,不过是相同。可田小姐不是,从中戏到房地产,到商学院,再到电影学院。跨度让人惊叹,迅速积攒着“几十岁人”的阅历,却保持着年轻人的好奇心。

  我觉得最近一段是对我来讲挺迷茫挺混沌的一段时间,不晓得怎么做自己,或者说是该做自己,还是做另外一个人。于是各种挣扎,各种前言不搭后语,觉得受束缚。变成一个自己都陌生的人,也没为人生带来任何好处。

  归咎起来是这几年的工作带来的变化吧。好像温水煮青蛙,沉溺在舒服的生活里,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快。回首这两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讲难听点,就是陷入了“等死”模式。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变成了自己当年最鄙视的样子。

  我想为未来奋斗起来,就算一个人孤单寂寞冷,起码是在为未来创造回忆。

  话剧,MBA,marketing,纽约,利贺,爱丁堡。i'm looking forward to the day that all dots are connected.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习惯就好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