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科伊尔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1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一):转:Dumbed Down and Void of Original Ideas,By Ronald Forbes-roberts
Dumbed Down and Void of Original Ideas November 14, 2009
y Ronald Forbes-roberts
(This is a long review because there's a lot to say about this book--none of it good.)
The premise of The Talent Code is straightforward. Myelin is a neurological substance that wraps itself around neurons that are specifically engaged when we learn and practice skills The thicker the sheath of myelin around these neurons, the more hardwired and precise these skills become. The Talent Code examines teaching/learning methods that ostensibly hasten and maximize the process of myelin wrapping thereby radically increasing our ability to acquire, polish and hardwire complex skills quickly and efficiently. This, Coyle claims, is the key to greatness in sports, music and (possibly) academic learning.
Coyle attempts to illustrate and prove this theory with anecdotal rather than scientific evidence (although he often refers to scientific studies on myelin to validate his observations) that he has gleaned from his visits to "hotbeds of talent", as he calls them, around the globe where learning methods that stimulate myelin wrapping are used, producing (in a few cases anyway) inordinate numbers of exceptional athletes and musicians.
It's an interesting premise but Coyle's exploration of it is riddled with errors,fallacies, unproven claims, poor research, puzzling semantics and old ideas and concepts from other sources that Coyle has cobbled together and presented as cutting edge information. These problems are evident right out of the gate when Coyle presents his dumbed down description of the part myelin plays in skill acquisition and shows just how shaky his grasp of his subject is. Yes, myelin is importa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but it's controlled and regulated by the neurochemical BDNF. This compound is regulated by the nucleus basilis, which is the part of the brain responsible for deep concentration and other processes pertaining to skill acquisition. But Coyle mentions neither BDNF nor the nucleus basilis though they are at least as important as myelin in this process. This is like describing the miracle of how letters end up in a mail box without mentioning the postal worker who puts them there or the post office that sorts the mail and sends it to the right address. (I would have given this book two stars just for a decent description of the myelin wrapping process but Coyle can't even get that right.)
After his botched description of the neurological process that is largely the basis of his book, the author moves on to discuss various learning/teaching concepts that he claims maximizes the myelin wrapping process. He presents these concepts as though they're groundbreaking and revolutionary discoveries: secret knowledge he has fetched from obscure sources and shared with us for our edification. Nothing could be further from the truth because while Coyle does his best to present these ideas as new and original by dressing up old concepts with new labels and jargon, they are all familiar and common place to anybody with even a passing knowledge of contempor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Take the specific practice method that Coyle claims maximizes myelin wrapping. This method involves breaking a skill down into small components and slowly perfecting each component before moving on to the next. Mistakes are focused on and eliminated through repetition. Coyle calls this process "deep practice" and asserts that it's a cutting edge concept known to and practiced by only a privileged few. But this method of practicing has long been common practice among serious musicians and athletes, and not just in his so called "hotbeds of talent"-- most of which have been previously documented in other books and magazine articles. Further, as other reviewers of this book have complained, Coyle never gives a step by step overview of "deep practice" strategies, which are outlined in many other books on the subject. He also never distinguishes between "practicing" and "learning", often using them interchangeably, which gives the impression that he actually believes that they're the same thing.
He goes on to reveal to us that good teachers--whom Coyle refers to as "master coaches" -- focus on a student's individu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balance perceptive, constructive criticism with sincere compliments in their approach to teaching. This is a basic tenet of effective teaching but Coyle treats it like news of the discovery of a second moon orbiting Earth.
Then there's the startling revelation that students who are motivated through a deep interest in a particular subject tend to master that subject more quickly than those are lack motivation. Coyle calls this "ignition" rather than motivation because he is either intent on reinventing the wheel linguistically speaking or renames basic concepts in order to give his premise some semblance of originality Is anybody really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inspired students who jump into their studies with great passion nurtured by good teachers tend to do better than those who are apathetic about their studies? However much Coyle would have us believe otherwise, this observation is about as newsworthy as "dog bites man".
Coyle relies heavily on unsubstantiated conclusions and fallacies to support his premise. For example, he raves about a private school whose main goal to instill ("ignite"?) in its students an obsessive desire to go to college. He spends many pages enthusing about how wonderful and successful this school is in realizing this goal. But wait a minute. How many of these kids have actually reached college? Not one because the program is only a few years old and the kids haven't even reached high school yet. So we have no idea how well it does or doesn't work. But Coyle concludes that it's a wild success and bases his conclusion on...well, actually, he never says. (He also never says how these children, most of whom come from low income homes, are going to pay the tuition for the university of their choice) He's just sure it works like a hot damn: no proof needed beyond his completely subjective enthusiasm for the school and it's approach. Then there's Coyle's claim that one of his alleged "hotbeds of talent", Meadow Mount Music Camp, "produced" Yo Yo Ma and Izhtak Perlman. This is pure rubbish. Both musicians received only an infinitesimal part of their many years of intensive music training at this 7 week camp. And what about the thousands of other musicians who attended MM? Are they as great as Perlman? Coyle tends to avoid addressing questions like this. He also makes much of the amount of myelin found in Einsten's brain but never explains how this relates to his premise. Are we meant to assume that "deep practice" was responsible for Einstein's genius and the large amount of myelin in his brain? True to form, Coyle doesn't say directly but of course we're supposed to infer the connection. In fact, although Coyle implies several times that "deep practice" of academic pursuits can lead to greatness, he steadfastly skirts the issue of how this might be done and offers no evidence that it may be possible. The reader has to take it on blind faith that it's so. The book is full of this sort of transparently fallacious content that is indicative of the worst kind of shabby, shallow pop journalism.
Even Coyle's no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greatness" is highly questionable. Let's say that his premise is right, that if we spend 10,000 hours of "deep practice" at a particular activity, we will acquire incredible technical skills. (The "10,000 hours of practice" theory which Coyle refers to constantly is the hypothesis of Dr. KA Ericcson whom Coyle doesn't credit in the body of the book although he does in the bibliography.) Let's say we spend these 10,000 hours practicing music and develop phenomenal technical music skills that allow us to perfectly navigate a difficult piece of music at warp speed. Is this greatness? No, it's an impressive feat to be sure. But it isn't greatness and no knowledgeable musician would ever say it was. Great musicians--all great artists for that matter--aren't just about technical skill. They have other crucial aptitudes--creative intelligence, sensitivity, emotional expression, imagination, a penchant for original thought and risk taking, etc.--that don't develop simply by spending endless hours repeating the same movements over and over until mistakes are eliminated and the myelin sheath enveloping their neurons is as thick as Mike Tyson's forearm. What does Coyle make of the fact that many principal violinists in major orchestras have the same (or greater) technical skills as celebrated violin virtuoso Joshua Bell but will never achieve his greatness because they don't possess the aforementioned qualities that move a technically excellent performer into the realm of true greatness, which Bell inhabits? And how would he explain the greatness of artists like Picasso, Van Gogh, Kandinski, Maria Kallas, Bob Dylan, Frank Lloyd Wright or countless other true greats whose brilliance had little or nothing to do with technique and everything to do with original thought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That Coyle never addresses this conundrum indicates that the arts in general is a realm far beyond his ken.
For Coyle, fame and fortun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what is truly great For example, he gushes on endlessly about the brilliance of Jessica Williams' (yes!) vocal teacher who has managed to get several of her students on Pop Idol by enabling them to sound like everybody else in the genre and gain recognition in a world that celebrates and rewards mediocrity and formula. Not that becoming an entrant on Pop Idol is any small feat: it requires some talent and work. It jus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reatness.
http://www.amazon.com/review/R2YWCHFTT60I8K/ref=cm_cr_dp_cmt?ie=UTF8&ASIN=055380684X&nodeID=283155&store=books#wasThisHelpful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二):每个人都有个天才梦——如何实践书中理论
一、
每个人都有个天才梦。
这并不丢人,甚至可以说是优良的品质,多数人,只怕是不够投入,太早醒来。
张爱玲也有个天才梦,“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虽然她说“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梦也成就了她,始终用天才的标准要求自己,成为永久的动力。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绝佳的励志书,就试图劝说你,将这个梦变真是可能的。这本书不是严谨的论著,所以分辨不出哪些是实验证实,哪些只是假想推测。但作者大量“学习基地”采访,让人对“训练天才”有了直观的认识。一些具体训练方法极具启发性。
“天才”(指世界级专家水平,而非流芳百世,众所周知,闻名是需要运气的。)的确不是不可企及的。(很多要点,同人于野的读书笔记中已有精彩总结,我摘录就够了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519)
“在过去二三十年内,心理学家们系统地调研了各行各业内的从新手,一般专家到世界级大师们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医生,数学家,有超强记忆力者等等,试图发现其中的共性。” “科学家们不但证明了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且通过考察各个领域最好的训练方法的共性,总结了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近代作家中,张爱玲简直就是“天才”品牌代言人。“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以至于,一位评论家得知,张爱玲所写小说都有生活原型,非常失望。天才是无所不能的,怎么能受经验局限呢?
她有“刻意的练习”么?传——证人张子静,他在《我的姐姐张爱玲》写道:“那时她(张爱玲)尚未成名,但谈起写作已像一经验老到的作者。……她说:‘积累优美词汇和生动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随时随地留心人们的谈话;不管是在路上、车上、家里、学校里、办公室里,一听到就设法记住,写在本子里,以后就成为你写作时最好的原始材料。
要提高英文和中文的写作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一篇习作由中文译成英文,再由英文译成中文。这样反复多次,尽量避免重复的词句。如果能常做这种练习,一定能使你的中文、英文都有很大的进步’”
当你看到她的散文《有女同车》中对所遇乘客对话的细致精确记录,便毫不奇怪,小说对白为何如此娴熟、生动、熨帖。
张爱玲形容自己考据红楼梦“是一种疯狂”,“在已经‘去日苦多’的时候,十年的工夫就这样掼了下去,不能不说是豪举。正是:‘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可见有天才梦是不够的,还要如梦魇般的疯狂和专注。可谓梦如人生,人生如梦。
二、
要成为大师,这梦起码得做上十年。
“成为大师需要长时间的苦练。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
但最关键的不是时间,而是方法。“练习并不能使之完美;完美的练习才能使之完美。”
在解释什么是完美练习之前,先说说这本书强调理论基础——大脑学习原理。
人脑是一堆神经元线路,由突触将每一条线路连接起来。不管什么时候,做一件事情,大脑就发出一个信号,通过那些神经纤维传导到你的肌肉。
打一个粗糙的比喻,每想做一件事,就有条很细小水流流过,只有不断尝试,才能优化神经回路,形成最优化的水道路径,这就是为什么试错很重要。重复练习,水道就越宽阔,流速越快,而髓鞘质(本书明星角色,该理论还有待确认)则是把这水道包裹起来,裹得越多层,速度越快,让小水道成超级高速公路,从而可以“提高信号传递速度,并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30倍,总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
为什么学习技能,需要这么长时间呢?因为髓鞘质形成的速度很慢, 而且还不断分解。这虽令人苦恼,但若不如此,那意味着一旦形成错误习惯,就再也无法更改。进化在这里又显示出深思熟虑的一面。
三、
完美的练习——“刻意练习”或“核心练习”指什么呢?(大段引号均为同人于野的摘录)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简单说,就是不可过易,也不可过难,每次练习的都比你会的难一点。脚手架是学习理论中常用的比喻,你要想爬高一点,就需在已有的脚手架旁搭一个新的,脚手架越多,学东西就越快。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
2、“组块化”练习
这是让我极感兴趣和受益匪浅的观点。在平常学习中,大家都想方设法寻求速成法。比如快速阅读、快速记忆、快速练习,似乎学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囫囵吞枣,还常美其名曰:右脑学习、直觉学习。但《学习的艺术中》维茨金,这位象棋高手、推手冠军反复强调基础动作缓慢、精确的练习是多么重要。我自己也体会到,无论是看书、学跳舞、背单词,慢而精确都是效率提高的关键。
但有时囫囵吞枣,有个模糊、大概的轮廓,在学习中也是很重要的。两者如何结合呢?
书中提到,分三步
第一步,技能学习者整体了解一项任务——一个大组块,巨大的回路。
这就是大轮廓,比如反复观看冠军比赛的录像。我猜测,这是不是让大脑预先有个鲜明的印象,方便回放,使得学习能连贯起来。更重要的是有了整体印象后,可以让人对错误更敏感,根据与目标不一致地方,自己就能进行细微地、潜移默化地调整,达到神似的效果。
第二步,尽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
在形似之前谈神似,只会产生拙劣的模仿,所以需要把技巧分解,一点点练习,才能踏实地毫不取巧地掌握。
第三步,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
放慢速度练习在我看来是秘诀,在练习乐器(如小提琴)、肢体训练(如舞蹈、武术)这些方面有明确效果。比如纽约的草山音乐学校,采用分解到极致的训练方法,把每小节的乐谱剪成长条状,塞进信封里,学生随即抽出,通过极慢的节奏练习,有的老师说:如果旁人能听出是什么曲子,那么练习方法不对。这样,学习速度提高了约5倍。
大家也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尝试,比如单词的发音练习,玩游戏,打乒乓球等等。
为什么放慢节奏如此有效呢?首先,放慢练习节奏使你更加关注错误,每一次都提高了精确度——而对于髓鞘质的生长而言,精确就是一切。正如橄榄球教练汤姆..马丁内斯常说的,“不在于你能多快完成,而在于慢下来之后你能否做正确。”第二,放慢练习给了练习者更重要的东西:技能的形状和节奏。
这也是为什么练习乐器的小孩必须从小跟随好的老师学习,一旦不准确练习,学地越刻苦,错地越离谱。人也废了。
3、大量重复训练。
这没什么好说的,大脑就像肌肉,不练不壮。
4.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5. 精神高度集中。
为什么非要10年呢?为什么不可以每天练习8小时,这样4-5年就可以完成?因为能提高技艺的练习是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一个人每天能进行多久的刻意练习似乎是有普遍限制的。埃里克森的研究表明,多数世界级专家——包括钢琴家、国际象棋选手、小说家、以及运动员,无论他们追求何项技能,每天练习3至5小时。在访问的大部分人才温床中,人们的练习时间远远少于8个小时。斯巴达的小孩子每周只练习3至5小时,而较大的青少年逐步提高到15小时一周。
四、
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
我这半年学跳舞的过程倒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当初并没有刻意为之,但回想起来,不知不觉在使用各种学习理论,不单是这本书,还有《学习的艺术》《哪来的天才》以及一些积极心理学等等。
我从小就被认为笨手笨脚,体育总是很艰难地及格。跳皮筋总是做没人要的“走班”。极少数跳舞经历,更是一部“惨痛史”。
小学二年级,虽然有姐姐作为“私教”,仍是拖后腿分子,被骂,你能不能不像僵尸?
高一,参加同学编的舞,大概不理想,结果,我们末尾几个被抛弃(幸好不只我一人),其他人偷偷地排了新舞。
到了大学,我不知死活参加了年级的舞台剧,和一位男生(编舞者之一)配对跳双人,难以料想当时跳地到底有多差劲,总之排练一段时间后,在演出前两天,他说伴舞不用那么多人,私自取消我们这对表演,他去承担其他角色,我则回寝室,品味这震惊。说来,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呢。
所以我显然没有跳舞天分吧。
“头脑发达,四肢简单”成了自我开脱的说辞。“习得性无助”是心理学的术语,虽然我一向喜欢学习,但在舞蹈运动或学习英语方面,我是习得性无助的——太多挫败感,便认为天生不擅长,不愿再尝试。
去年7月,我决定要锻炼身体,跑步什么的都枯燥地令人厌恶,想来只有跳舞,毕竟有变化,能获得学习的快感。每周跳两次,每次一小时。刨去一开始不时偷懒,三个月的事假,这么说来,差不多练了半年时间。
近一个月,不知怎的,突然开了窍,不仅学的快,跳是也算最好啦 (所谓最,不过是健身房的几十人之中)。
于是,一把年纪之后,我竟然还有跳舞经验可谈,说来,真是不可思议啊。
第一:想办法培养兴趣。
这是重点中的重点。全宇宙生物都知道,坚持是最难的。“为什么激情和坚持是才能的关键因素?因为给一个庞大的神经回路包裹上髓鞘质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如果你不爱它,就不可能全力以赴,达到巅峰水平。”
我没指望跳出朵花来,但仍然需要一点长久的热情。
“必须坚持”“疯狂坚持”这种话对我只会起反作用,我反感命令。强制执行,只会起短期效果,而抑制长期兴趣。
如何让自己有兴趣呢?
我觉得人们思考这个问题上的时间太少了。这个因人而异,但总的说,找个榜样,挖掘所做事的意义,找擅于鼓励的朋友或老师,参加有共同目标的团队,培养对进步的敏感等等,都是有益的。
我的经验是利用体内的“原始人”,也就是欲望或者本能或者旧习惯或者情感模式,随便你怎么讲,比如我很虚荣、要强、负责任,有群体压力时,表现往往比较好。
一般新人怕跳不好,藏在后面,内向的我当然也如此。但人太多,看不到老师和镜子,更要命的是,跳好跳差一个样,我没动力学。
后来我都站在第一、二排,后面有人看着呢(虽然别人未必有闲暇,但这种假想有督促功效),偶尔前面的人还需领舞,忘了动作岂不很糗,自然而然很认真。
以前,我会希望修炼至无惧无贪无嗔,会劝说自己不要那么幼稚的虚荣,现在我会利用这点,达到目的。我们体内的“理智人”太年幼,“原始人”可进化了几百万年,实力过于强劲,两者其乐融融,事才做地长久。(感兴趣者可看进化心理学)
另外,为了讨好“原始人”,每次跳舞前,我都会化好妆,穿戴好,并且不时更新服饰,跳舞是晚上,没人关注你,为什么劳师动众?这样,就有表现欲,兴致勃勃。
对!就是哄骗你体内虚荣的“原始人”,这个幼稚的家伙,就吃这套。这样,她每次都心情很好地去锻炼了。
有人说,这些都是小伎俩,但恰恰是这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让我能一直快乐地坚持。哪些手段对你有效,则需要你自己去探索了。打扮漂亮对男生估计毫无吸引力。而用零食或玩游戏来奖励,则对我无效。众人压力比个人好处更能说服我的“原始人”。
第二、把握整体要点。
很多健身房的老师,只是稍微培训一下就带课了。她们有时都跳得不对,也不是很会讲要点。当然上健身房练舞的人,也只是为了活动下手脚,大多不追求效果。
但我可不喜欢,重复错误的动作。我会先下载国外的课程讲解,掌握大概的要点,特别是“神韵”。这就是之前谈到的“组块练习”中的第一步。
比如肚皮舞讲求的每个身体部分单独舞动,但在健身房中,有一些学了几年的人,怎么跳,怎么不对,因为,她们一动,全身乱动。知道要点,才能知道如何观察。
我还发现国内的一些视频教程,挂羊头卖狗肉,教的根本不是肚皮舞,手部动作花里胡哨,腰部动作都不怎么会。
第三、分解练习
再以肚皮舞举例,肚皮舞有一些常见的基本动作,无非是手部、头部、胸部、腰部、臀部,大腿,各个方向的扭动和组合。新人一定都是肌肉僵硬,难以控制,而老师每次教一个新舞蹈,都会涉及一些不熟练的部位,那就需要课上记住要点,课下进行练习。
动作无需多专业,那是时间堆出来的。但基础动作,若不分解练习,是没法提高的。你总没法跳地流畅,而且基础动作不本能化,是无法记忆成组动作。短时记忆是很有限的,倘若被用来记动作要点,自然就记不住动作的顺序了。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最近,我突然能回忆起整套动作,以前都只能跟着跳。基础动作熟练了,可以分心记忆了。
一个糟糕的老师就是不分解动作,不讲要点。
第四、关注错误
站在前面跳的好处,还有可以同时看镜子中老师和自己的身影,能关注两者是否同步,是否重叠。没有重叠处,就是出错之处,这包括节奏,及任何不到位。
老师是不会每个部位都讲解的,她们常常觉得你理所当然知道。讲了腰部,就忽略手部,讲了腿部,就忘了分析头部,这些都需要自己通过观察,来纠正。每一次,我都会仔细观察老师某一特定部位,进行对比。
另外,用手机录下视频,也是很好的方法。但这需要花较长时间进行揣摩,没有现场观察有效。
在我看来,学了挺久仍跳不好的人,关键在于,没有关注错误,或者说,不知道如何观察错误。她们似乎看不出来,自己为何跳地和老师不一样。这就像,不录下来,人们常常听不出来,自己英语读音哪里不对。
而写作、搞艺术很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明确“好”的标准,不知如何接近目标。
第五、回放。
等公车或者走路或者无聊时,我脑海中会回放之前的动作,打发时间,这种复习有效增强记忆,不需要几遍就记住了。
到后来,看书时,都会自动回放老师的身影。
最近,热情高涨,每次都迫不及待去练习。我能预料到,这种热情会持续到什么时候,要不,觉得太简单了,需换个更难的地方学习;要不,须更高强度的练习才能有所提高,而我没动力这么做。
跳舞只是消遣。而如何将知识,运用在其他方面如学英语上,我则刚刚开始摸索和尝试。
希望大家也能分享,运用的体会~~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三):如何精深练习
如何精深练习:
精深练习是建立在一个悖论之上的:还朝着既定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这让你更聪明。类似的说法是,做那些不得不放慢节奏的事情,犯错并加以改正——就像爬冰山,刚开始的时候会滑到,会跌跌撞撞,之后不知不觉中就变得敏捷自如了。
Robert Bjork:
“我们一直在寻找可以不劳而获的捷径,这绝对是一种糟糕透顶的学习方式”
“那些看上去像是障碍的东西,长期来看,其实是有价值的,亲自接触一次吗,哪怕只有几秒钟,也比旁观几百次远远有效。”
精深练习的窍门是设定一个稍稍超过自己现有能力的目标:设定努力的目标靶。盲目受挫毫无帮助,实现目标才能突破原有水平。
精深练习需犯错,才可以转化为技能。
1.秘技第一式:组块化
精深练习有点像在一间不熟悉的黑屋子里摸索。起步很慢,常常会撞到家具;停下思考,在重新开始。动作缓慢,还有点痛苦。你在这个房间里摸索了一遍又一遍,范了很多错误,每次都会更深入一点,在大脑中画出房间的地图,知道能够在里面无障碍得快速走动。
这个策略被分为三步。
第一步,技能学习者整体了解一项任务——一个大组块,巨大的回路。
第二步,尽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
第三步,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
整体吸收:指花时间观察或倾听你想学的技能,比如一首曲子、一个动作、挥杆技能,而且是以连贯的实体形式,基本上相当于在脑中把技能形象化。
分拆组块:采取分解到极致的训练方法。比如,把乐谱拆解成很小的片段练习。
放慢练习:原因:首先,放慢练习节奏使你更加关注错误,每一次都提高了精确度——而对于髓鞘质的生长而言,精确就是一切。第二,放慢练习给了练习者更重要的东西:技能的形状和节奏。
【让自己对学习的事物有全面的感性的认识,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所写,第一遍快速阅读书时,要快速浏览,了解书的大概。】
秘技第二式:重复练习
投入更多的时间练习是有用的,但前提是你必须处于最佳位置。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每天能进行多久的精深练习似乎是有普遍限制的,埃里克森的研究表明,多数世界级专家,无论他们追求何项技能,每天练习3至5小时。
【番茄学习法可以参考】
秘技第三式:尝试体会
在访问每个人才温床时,我都会让人们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他们对最有成效的联系的感觉。这些是他们告诉我的词语:
注意力、连接、建立、完整的、警觉、关注、错误、重复、疲劳、边缘、唤醒
这是一个独特的清单。它给人的感觉是:成功了,又差一点,又成功了。这是登山者的语言,描述了一种渐进和连接的感觉。这是一种面对目标的紧迫感,离目标就差那么一点点的感觉。这是格伦•库尔茨在他的《练习》一书中描写的感觉,“练习就是每天弹奏同样的音符,人类基本的姿态——为一个想法努力,为你渴望的伟大成就努力争取,然后感觉它与你失之交臂。”
正是这种感觉,精深练习不是简单的挣扎,而是有目的的奋斗:选定目标、努力争取、评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骤。
【有成功的欲望】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四):精深 激情 伯乐
全书分为三部分:精深、激情、伯乐,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其中的精神练习是最为人所熟知与接受的,之所以是精深,代表这种练习不是麻木而重复的,它应该有目标有效率,要涉及到任一领域的“痛点”,作者认为,这种练习不侧重速度而侧重深度,这样才能根据个人自身特点有效磨练技艺,在结果上反而由于效率的提升而显得快速,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吧。相对应的,书中所提到教练也契合了精深练习的方式,他们的命令短促直接、直击要害,充分利用了练习的每一个小时。从这方面来讲,书名中的“一万小时”看似是量上的要求,实则是质上的追求,毕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就以Dota2为例,无论多少盘人机都只能达到菜鸟水平,但一局劣势匹配、天梯,就能让你马上意识到甚至学到插眼、开雾、蹲人,前提是你不想输或者不是我这样的人机自High党。这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激情——的重要性。一万个小时,光靠硬逼是不行的,难坚持、没效率,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至于激情的来源,有名人事迹的鼓舞、家庭变故带来的不安全感等等,它牵扯了方方面面,我认为这甚至是比精深练习更值得深入的问题。
书中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作者从生物角度联系了髓鞘质,让全书理论有一个科学的背景,直观又充满希望,千万要是真的。对于人才辈出的地点与年代,作者的解释很有道理,不管是雅典、佛罗伦萨还是高晓松口中的民国,都是机会与交流共存,人才温床更像是外部环境有意无意间形成的。夸“聪明”好还是“勤奋”好,也许夸“聪明”会让孩子为了维持这一评价而畏惧更难的挑战,从而影响精深练习……
知乎的采铜结合了信噪比对此书有更深入的分析,从更广的角度理智地讨论了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寥寥数语引人深思。但总体上,《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不厚,事例多而广,角度合理不偏激。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五):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三大秘技
秘技第一式:组块化
精深练习就是构建神经回路,并使之裹上绝缘体。
第一步:技能学习者整体了解一项任务——一个大组块,巨大的回路。
第二步:尽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
第三步:花时间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
整体吸收:指花时间观察,或倾听你想学的技能,比如一首曲子,一个动作,挥杆击球,而且是以连贯的实体形式,基本上相当于在脑中把技能具象化。
“我们生来就在模仿中学习。”模仿可以是无意识中进行的。
分拆组块:
放慢练习:首先,放慢练心节奏使你更加关注错误,每一次都提高了精确度。——而对于髓鞘质的生长而言,精确就是一切。其次,放慢练习者更重要的东西:技能的形状和节奏。
秘技第二式:重复练习
使一位技艺娴熟的人丧失技能,不需要篡改染色体,或小心翼翼地操纵心智,只需在短短30天内停止回路的启动。
常规练习:是练得越多越好。
精深练习:每天练习3至5小时。再多便无效果。
秘技第三式:尝试体会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六):不想当天才,但也不想平庸
向来不爱吃人嚼过了吐出来的东西。
这本书当时熊猫书院还是啥的,到处炒,所谓的中心思想在朋友圈儿里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2017年伊始,还没开始忙翻天的这段时间,下了一本随手翻起来。
全书看完也就两个多小时的事儿,让自己感到触动的几点和别人概括的果然不太一样。
两个概念可以记录一下:
1. 未来归属感
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也许本人并没意识到,但实际上已经在内心深处做出了不同的承诺。短期承诺,中期承诺,长期承诺。承诺的期限不同,精力和努力的投入也大不相同。
正所谓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大部分人眼盲心盲,视而不见罢了。
对于自己压根不愿意承诺的事,即使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也无法有所长进。
而某些人有幸在某个节点,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生都愿意做的究竟是件怎样的事,他便在那个瞬间突然捕获了巨大的思想力量。这些人还真是幸福啊。
我等之所以浑浑噩噩到今天,也是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生想做到的究竟是什么吧。
养个孩子,种棵树,写本书如何?
2. 孤儿统治世界
在读这本书时,头一次知道艾森斯塔德的名单,全球古今能留得下大名的人物随便抓一把,就有那么几个是孤儿。对于作者的解释我百分之百同意。为什么这些孤儿能扬名立万,因为丧父丧母,让这些孩子在早年时就意识到生活不再安全,从而开启了他们身体里古老的自我保护的进化开关。他们所谓的打拼其实是在自保,有意无意中便成就了斐然的成绩。
想到自己,也就是这两年才开始有生活不再安全的压迫感,生命太短,转瞬即逝。雾霾随时毒死人,每天打开新闻都有个你自以为很了解的XX家阔别人世。更别说身边的朋友,亲人,一不留神就被带走了。
但世上还有那么多事,一直想做一直都没做,如果我今天死掉了,我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任何东西,竟然连婚都没结,孩子都还没生,于是在那一瞬间,我亲手把自己的那根懒经抽掉了。
整本书在讨论天才和天才的温床,但我看到的是一首写给老师的赞美诗。学生需要伟大的老师,点燃激情,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回想自己短暂的从教时光,我很清楚自己从一开始许下的就是短期承诺。并不是因为我不爱教书育人,而是因为教授的内容不是我真心热爱的。马上进入30岁的这一年,觉得应该向这段经历做一个交待了。
还有一点忘了说,真想回到那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学生时代啊!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七):成功绝非偶然之成功的要素分析
有趣、易读,然而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乌合之众》类似,除非读者具有足够阅历和辩证分析能力,否则只能增加见闻和自以为是。难以取得收获,跟看完就忘的励志书籍差不了多少。
(趣味性强,然而阅读本书无法使人从看书的“舒适区”走到“学习区”,更无法将这点应用于自身。)
ook目标:
1. 解析成功者所通常需要具备的成才要素,说明成功绝非来源于偶然的兴起。
2. 解读才能温床,肯定“恰当”的努力的作用。以环境、正确方法、激情契机、反复练习解释一些“天才爆发”/人才涌现的“产业链”现象,而非认为单单“上帝的杰作”。
成功绝非偶然。台下的练习必不可少。
如果身处轻松愉快的环境,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停止努力。
注意的部分:
1. 人的注意力有限,专注的练习时间也是有限。精深练习是有意识的练习。
2. 所谓的一万小时,是被认为挖掘才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而这个“必要条件”除了专注练习、维持持久、纠错,还伴随着有效的方法。
3. 精深练习。纠错与正确的方法,意识到错误本身就是一种才能。正确的途径才是持续有效提高的根本。具体精确的纠错是正确之源,恩,在能这样做的领域里。
4. 所谓一万小时,更多是一种专长。百步穿杨很帅吧,其实跟街上做出好看的泥人娃娃,做好吃的拉面没啥区别。不要以为有专长就是世界的宠儿。
5. 这里的才能理论可以证明,一般人类都具有通过反复练习克服一些自身短板的能力。但同样的时间是否该投入到短板上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6. 本书的第十页其实说过,精深练习是个奇怪的概念,理由之一就是提出了一种诱人的可能性:它可能是一个锤炼刀片的过程。
思考:
1.“天才来自于勤奋”和“天才离不开勤奋”两者在你眼里是否有区别呢?
忽略部分:
1. 髓鞘质(1.技能不会一下子掌握。2.多数技能可以通过合适的锻炼掌握。3.不经常锻炼会在30岁后降低各方面学习能力)
本书目录——三大部分
一、 精深练习
二、 激情
三、 伯乐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八):从来没有天才 靠自己创造未来——Leo鉴书(29)
昨天在网上跟朋友们聊起天才这个话题,我认来从来没什么所谓天才,有朋友认为有的,只是我们定义不同,要不你看看苏轼?
持天才论者持两个观点:有些人天生擅长干某些事儿,也许是基因作怪;有些人的能力是上帝或者某种神赐予的,有些人付出比其它人少也能取得惊人成绩——这里的人些人常被称为天才。
天才论是很好的安慰剂,当我们对自己表现不满时,我们能这们说——获得上帝天赋是百里挑一的机会。《哪儿来的天才》告诉我们,很遗憾这都不是真的。这书我2010年4月买的,第三次读了还是很有收获。
基因决定论不存在
很多人认为古老是基因决定的。问题是科学家们至少还没搞清楚2万多个基因中每一个的作用。可以肯定地说,目前没有证据能证明 某个特别的基因 组与某个天天赋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到的证据反而显示相左的观点——过去百年中,人们在很多领域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很难与遗传变化联系在一起,因此遗传变华往往需要几千年时间。1908年200米世界记录是22.6秒,现在普通高中生19.19秒,现代运动员更优秀不是因为他们身体结构有什么变化,而是因为进行更有效的训练。
值得惊醒的是种族灭绝就是基于一些人种和基因比另一些人种的基因强的理论。
天赐论也不存在
认为苏轼天才的朋友无非是说其有创作天才,苏苏年轻相对久远具体数据不可考,《哪儿来的天才》里举了莫扎特的例子,同样是创作一个是文学,一个是音乐还是有很多可比性的。
莫扎特是神赐理论的最好例子了,5岁创作乐曲、8岁举办化开钢琴和小提琴演奏会,先后创作上百篇作品,其中大部分被 认为是天外仙音,是西方文化的珍宝,这些成就都完成于这哥们35岁挂掉之前,如果这不是天赋,,而且是巨大天赋,这是什么呢?
事实值得更深入的考察。莫莫他爹本身就是一个著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此外是个高压型的爹——从3岁开始他就让小莫扎特进行高强度训练。小莫莫很小就从他爹这位专业老师那里接受了大量专业指导 ,而且他还和这位老师住一起。小莫莫的创作也是从模仿开始的,16岁时写的仨作品只是重新编排了巴赫的作品——当时他正师从巴赫本人。莫扎特为世人认可的第一篇杰作,是他21岁时创作的第九钢琴协奏码。21确实是个很早的年纪,但我们必须记住,此时的他已接受了超过18年极端艰辛的专家训练。
此外,莫扎特而得的任何神赐灵感都不可能使他很快或者不费力 地创作出世界一流的作品,但这常常是我们认为灵感能够优秀到的。现在手稿显示,莫扎特经常修订、改写、勾掉或者重写。虽然这并不影响他音乐的剑飞龙匣在,但他写音乐的方式和普通 人是完全一样的。
事实上,莫扎特的通过令人震惊的辛苦努力才成为莫扎特的。说到对天才的定义不同,如果天才就意味着超越常人的的努力与长年刻苦练习继而取得了成就的人——那么确实有这样的天才!
从来没天才,全靠自己创造美好未来!至于如何努力,书中给出的很系统而具体的方法,有空建议看看。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九):有骨有肉一碗鸡汤,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最近两年,有句很流行的话,叫做:你的努力程度之低,远远还没到需要拼天赋的程度。这句话简直就是为1万小时的天才理论这本书量身定做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丹尼尔克耶尔,201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刚一出版,便在中国引起了一股狂潮,而1万小时的这个说法,也瞬间流行了起来。
所谓1万小时是指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一个公式,即,精深练习x1万小时=世界级水平。
在这本书刚开始的时候,作者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即在人的大脑中,存在一种叫做髓鞘质的东西。这种东西包裹着神经回路。越练习,越厚,而越厚,神经传导的速度就越快,记忆也就越发娴熟。所以我们练习的根本就是要让髓鞘质变厚。
全书重点内容分为三部分,也是作者认为达到世界级水平的3个必要条件,即:精深练习,激情以及伯乐。
激情和伯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和老师,精深练习是本书的重中之重,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要整体把握,第二,要分拆组块,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这样做是为了第三点,放慢速度,一个小目标一个小目标的反复练习,提高练习的精确度。
这本书引用了大量的例子,生动有趣非常好读。一方面他为读者指出了确切的做法。另一方面,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基因的重要性远低于我们所想象的,任何经过大量练习的人,都可以获得世界级的才能,这样又为读者打了一支强力兴奋剂。
如果要我来评价的话,这本书是一本要强于一般鸡汤的励志鸡汤,他为读者指出了切实的做法,确实能起到指导作用。
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仍然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还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有选择地去学习。
文中提出,获得世界级技能必须经过大量精确的练习,这点我是赞同的。他提出天分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这点我也是赞同的。但他的说法,我觉得有些过了。在他的理论中,似乎只要刻苦学习,就可以完全无视天分这种东西的存在。而我们都知道事实不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方面,也有自己不擅长的一方面。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去勤加努力,才能相得益彰,抱着1万小时的信念,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去拼搏,就算最终也能够成功,过程必定也是坎坷崎岖的,说不定还要走不少弯路,何必呢!
书是好书,只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多读多思,提取精华才是王道。
最后送大家个小礼物。公众号后台回复一万小时,这本书的导图双手奉上。
手机作图,如有失误,敬请见谅。
个人公众号:suixiangzatan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十):天才只是一种结果
这是一本让人感慨很多,感触良深的一本书,纵观古今,能够做到如此成功的励志书,凤毛麟角。。。
作者站在科学实验的角度完控理性的制高点,运用髓鞘质理论从人体在精深练习过程中所发生生理变化过程入手,着重描述“天才”的人体生理成因来为我们阐释激情与勤奋对于成才者的重要意义。
作者严肃的传达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即天才对于成功而言,只是结果,而不是成因。这一结论,彻底击垮了庸人心中种种放任人生的自慰理由,彻底革命了我们对待人生奋斗的本质性看法。我们,不再是抱着赌一把试试看能否成功的未知心态,而只能不断安抚内心的恐惧与无奈了;不再是带着追求成功的盲目与惮涩,如暗夜摸索门闩般试图开启迈向人生的终极了;生活,不再是不可预知而是可以控制的了,人生,也不再是天命所知而是逆流直上了。。。
另外,作者还是强调了人才迈向天才之路中“指引者”——教师这一重要角色的杠杆作用。好的老师是能够将我们不断由错误与歧途上引导进入正确的技能回路上来的人。
最后,让我带着深切的感谢对我们这位彻底革新“天才论”的作者以及髓鞘质理论的发现者与发明者膜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