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经典读后感10篇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是一本由(日)金出武雄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页数:2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读后感(一):假设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

  这是一本将思维和实践的书,通俗易懂。作者是卡内基梅隆教授机器人研究专家金田雄武写的一本书。使我产生了很多共鸣的一本好书,书面的两句话完全涵盖了整本书的精髓,值得每个人去反思。

  像外行一样思考

  需要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跳出现有的成功。思考的重点创意而不是因循守旧,要敢于去构想,大胆假设,很多荒诞无稽的想法往往确实新的科学真理起点。对于解决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的是构想方案,然后才是去论证构想的正取性,这样才可能出现新思维和创新。当你要达到某个目标时候,如果走错了方向,则走得再远也没有用。如果老是按照专家方式去思考,则更多的是逻辑思维和推理,更多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很难产生更多新的火花和创新,科学需要的是不断探索未知世界使自己成为巨人,而不是老站在巨人肩膀上以为自己已经成为巨人。

  海阔天空的构思直率,清纯,简单自由。而我们往往却自以为是,对知识轻率的态度使我们盲目的照搬固有模式,井底之蛙看世界人云亦云只能说明某种方法可能有效,但却很难说明某种方法绝对最优,大胆的去猜想往往才能跳出盒子,寻找一个新的世界。对于复杂问题问题分支和相关场景,解决方案很多。穷尽往往是无功而返,这时候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大胆的构思能力,对问题域进行限定。不要人为的通过定性思维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KISS(Kepp it Simple,Stupid)原则正式我们像外行一样思考的基本原则。

  像专家一样实践

  有了好的构想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和仔细的实验去论证。实践的过程必须像专家一样缜密而仔细,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本来是正确的构想却被错误的实践给否定的,将是一种很大的损失。P36-P37页详细描述了解决问题的三个阶段,人与计算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后,当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自己不知不觉就变成了问题本身,或许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以后就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的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当我们遇到新问题后才能更加大胆的去猜测和构想。

  美国的课堂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让学生实际问题出发,自己思考,研究后自己得出结果。而中国的课堂往往确实已经知道答案了还在那做着索然无味的课堂实验。这种方式使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而研究生论文课题往往也是已经知道某个结论然后再去收集资料论证着解决的正确性,所以很难得到很大的突破,选题的时候就没能产生大胆的猜测和构想,如何可能得到突破,有的大胆的猜测和构想就是最后的实践论证当初结论不成立也是一篇很好的学术论文。

  学术上不能有半点马虎,一切速成的方法都是外行的词语而不是专家的实践方法,实践需要的是日积月累,像专家一样实践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你遇到的问题和构想。更多的是不断的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意识到实践应该像专家一样你才可能感受到自己知识和技能微不足道,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去完善自己的知识。思考需要的是像外行一样的广度,而实践需要的是像专家一样的深度。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读后感(二):研究的共鸣

  可能是作者从事的是计算机领域方面研究的缘故,在我看来这本书比《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科海沉浮指南》读起来要更有意思一些。另外,由于中国与日本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思维方式比较相近,所以从这个角度我觉得该书要比老美写的《有了博士学位还不够》更有共鸣一些。这本书读起很轻松,让你感觉像是与作者的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本书一共分为四章,我觉得头三章讲的是科研,第四章是写给日本人看的。

  第一章“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是本书的精华。这句话的实际上是说在科研(或者从事其他事情的时候)中,进行最初的设想时只要像普通人那样进行一般的思考就可以了。但是,一旦确定了想法,真正要做的话,就要像专家一样缜密、彻底的进行调查和研究。这一点让我收获很大,以前在考虑问题时确实总是从细节(也就是“专家“的角度)着手,结果往往效果很差。后来自己发现要学会抽象,不然就会困在细节之中,我想这可能是有人脑的特性决定的吧。现在读了这本书后,发现作者还是要厉害一些,告诉了要抽象到什么地步——像外行一样思考,绝!另外,书中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不能把研究工作当作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应该把它当作一件有趣的事情去做。我这里说的有趣,是指精神上的放松,但内心仍然要认真对待……“。还有,关于”智慧体力“的说法我也很认可。此外,这一章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

  第二章 ”计算机向人类发出挑战——问题的解决能力与教育“讨论了人工智能与美国教育。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阐明的自己对于人工智能坚定信念,如果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心我论》,那里有关于这个话题更有意思的讨论。然后,从美国的教育分析如何培养与提高一个人的自身素质,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服别人实践!国际时代的讲演、会话、写作能力“。这一章告诉我们表达自己的重要性以及,然后从讲演、会话和论文写作几个方面给出了作者一些建议。这部分内容我决定在以后反复实践后再来复习一下,希望有所收获。

  第四章 ……略。

  诚如有的网友说“书不用看了,知道标题就行了”。不过要是有时间的话还是可以读一读的。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希望以后能读到国内老师给中国学生写的科海沉浮指南。在市场浪潮冲击下的大学中,中国的学生真的需要更多的关心指导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读后感(三):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1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1.1 海阔天空的构思

  1.1.1 要想成功的话直接从结果做起

  1.2 有点幼稚天真、牵强的想法

  1.2.1 在研究过程中没有数学这个专业工具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1.3 跳出现有的成功

  1.3.1 像没有专业背景的外行人一样发挥自己的思考方式,提出点子、创意,然后像专家一样缜密地将其实现

  1.3.2 大家都认同的好想法基本上都不太令人满意

  1.4 创新,从省略开始

  1.4.1 越简单化、抽象化就会产生越绝妙、越鲜明的理论,但是这个简单化应该恰好与目的是一致的、适当程度的简单

  1.4.2 理论越是适用于简单、抽象的问题,越具有价值,但一味简单会落入理所当然悬崖

  1.4.3 省略到什么程度是关键

  1.5 情景的关键,是对人和社会有何作用

  1.5.1 我的想法是这样,发展出这样的产品,可以对社会起到这样的作用,把这一点表现出来很重要

  1.5.2 情景要通过提前构思进行描述

  1.5.3 不要认为没有用的研究才算高级,虽说是基础研究,才更要像个样子

  1.6 所谓的构想力是限定问题的能力

  1.6.1 不可能为世界上所有问题找到共同的答案,抽取想实现的目标和想阐明的现象

  范围

  假设条件

  1.6.2 限定问题关键点

  1.7 KISS

  1.7.1 keep it simple,stupid

  1.7.2 坚持到底,就会明白失败原因

  弄清楚问题的疑难点

  困难不是核心的难点

  不如换个角度看看问题,尝试一下别的研究方向

  1.7.3 别想乱七八糟的方法

  1.8 集中力,让自己成为问题本身

  1.8.1 没有那种可以打败对未知的不安,为得出研究成果持之以恒的智慧体力,是很难研究出什么成果的

  1.9 越能干的人,越会迷茫

  1.9.1 不安感与成就感是智慧体力的基石

  1.10 从“做不到”重新开始

  1.10.1 消极的结果带来积极意义

  1.10.2 靠自己力量尽量避免那些根本不通的问题,稍微改变下策略,从反面思考是否有解答

  1.11 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构想

  1.11.1 锤炼自己的想法,使之升华,将其变成容易接受的形式人们传达,得到认同,并把大家变成想法的信奉者

  1.11.2 与他人交流,在交谈中验证是不是一个有价值的想法,获取相关知识,修正不完备的地方

  1.11.3 在跟他人交流自己的构想时,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

  1.11.4 不必担心被盗用

  1.12 关于“独创”的三种违反常识的说法

  1.12.1 独创不是灵光闪现

  即将得到答案时总会心情激动

  1.12.2 有创造能力的人在学校成绩也好

  博学

  头脑反应很快

  1.12.3 创造的基础是模仿

  最初的想法的确是相同的,但在此基础上添加东西、使之升华的水平高低才是关键

  2 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教育

  2.1 是不是可以在可以预测的范围内作出不可预测的事情,这是判断是否与人类一样的关键所在

  2.2 研究例题入手,从而得出事物之间的关系,再建立有普遍意义的法则或解法

  2.3 创造力、规划能力的基础是记忆力

  2.3.1 知觉、思考、行动都源于记忆

  2.3.2 一环扣一环地推断什么地方有什么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2.3.3 记忆时要理解、联想已知

  3 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服别人实践

  3.1 不做铺垫直切正题

  3.1.1 best first,把幻灯片按照重要程度重新排序

  3.2 不要以道歉开始

  3.3 只要内容正确,介绍不精细也可以

  3.4 要把新知识相关的知识与听众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引起共鸣

  3.5 数字或计算用语:用图像计算

  3.5.1 先不去翻译,脑中浮现出数字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读后感(四):专家和外行之间

  我也没打算走科研这条路。不是不喜欢,是因为我思维的严谨性不够,达不到科研的严格要求。但不一定就不接触科研的东西了。

  我觉得一个专业的学习并不仅仅是看这个专业的书,记住这个专业的知识概念定理,那对学习来说太浪费了。 思维方式比知识重要,这是我一直相信着的道理。比如学法律的人看一件事情和学经济学的人看一件事情的角度肯定是不一样的,甚至有非常大的差别。

  以国内盗版泛滥这一现象作为一个例子来讲。

  1. 学法律会觉得,法律执行力不足,应该从立什么样的法,以及对盗版者进行什么样的惩罚措施来思考这个问题。

  2. 经济学的会认为,市场是有供应和需求两方面组成的,既然有怎么样的需求,那么就会有怎么样的供应,当然供应者要考虑到额外的成本比如说被抓的受惩罚风险

  3. 学计算机的就直接想,盗版和反盗版是技术与技术的较量,不过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4. 心理学觉得,是否是因为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用盗版而产生的从众大环境使盗版率难以在一定时间内急速下降。每个人都觉得身边的人在用盗版,自己不用不好意思哈。

  5. ...:(你来添加)。

  总之,如果你是某方面的专家的话,那么你的思维模式也会有一定的特点,这个既算是优点,也算是一种缺点。优点是你在解决你专业方面的问题时,你的思维模式让你比其他人多快好省事半功倍的解决,但在处理其他问题的时候那就不一定了。很不幸的是,你所处的环境总是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跟你的专业不大有关系,而很多人都愿意用自己擅长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正如一句话说的“当你手里有一把锤子的时候,你特想把全世界都当成钉子。”,可是全世界并不只有钉子,那怎么办?只能学习怎么使用榔头,剪刀的简单使用方法了。

  那么这本《科研成功之道》(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讲的是工程师和设计师们的思维模式。主要内容很简单,就是两句话书面上的两句话: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可惜的是这两句话太难做到。

  相信看到这篇文字的人,计算机水平都不弱,都被别人问过相关的电脑操作问题,那么是否能够记起,曾经一个很弱智的问题会让你觉得对方很笨很没水平,而自己很厉害。是否也嘲笑过别人很幼稚的想法,打击别人说:这个根本不可能实现,以前有人这样做,但是失败了。

  很不幸的说,上面的想法都错了,计算机的自诩高手其实是一种病。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东西跟计算机根本没什么关系。

  windows 和linux之争根本不需要长篇累牍的讨论,c++和java也根本不需要两个阵营的崇拜对抗。让我们以外行的眼光来看,这些都不过是工具而已,如果以我爷爷的话来讲,这些都不过是在玩电脑而已。一句话概括所有,相信可以平息所有的不满和纷争了。这个时候,外行的思维才是王道。

  那么对于IT方面的设计也是。

  1. 为什么邮箱必须是M级别的?于是就有了G mail.

  2. 我想在网上写日志!于是就有了Blog.

  3. 我想在网上交朋友!于是就有了SNS.

  4. 你想在网上干嘛?

  以上是外行人的思维,产品在出现前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技术限制不是限制,思维限制才是限制。再强调一点,外行才是王道,要好好保护外行。

  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呢?让外行来开发这个产品么?当然不行,这个时候就得成为一个专家,得熟悉完成外行提出的要求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如果这个技术还没有,OK,那就想办法开发这个技术。

  就像当初互联网的产生,那时根本没有HTML语言,要在网上格式化的分享和浏览内容,没有现成的技术怎么办?没关系,创建一个不就好了,于是HTML产生了,以后所有的浏览器相关语言都是在这之上的完善而已。这种算是专家和外行思维的混合了。

  继续拿乔布斯同学开刀,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肯定是个外行,鬼才信他精通电子技术。不过他手下是一堆极其厉害的电子技术工程师,然后让这个外行发号施令,其他人辛勤开发,一个经典的Apple帝国就产生了。

  可惜的是,乔布斯和他的工程师这两个角色我们得同时扮演。。不过没关系,要相信自己很强悍,半个乔布斯和半个工程师总应该比的过吧。

  http://flymemo.com/item/1614#nogo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读后感(五):外行和专家

  正如金出教授在提到演讲和写论文时的Best First原则一样,这本书也是把最好的一章放在最前面,让读者最先了解到本书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意图就是读完了第一章,你可以随时结束对这本书的阅读。嗯,这样的作者意图倒是头一回碰到。

  以下是一些笔记:

  1. 构思必须单纯,坦率,自由,简单。影响这种坦率,自由构思的最大障碍是对知识的轻率态度——自以为已经知道了。

  2. 最初的构思往往来自于各种希望和想像。但将构思转换成现实还是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构思再好,蹩脚的作品也不能很好地运行,因为毕竟术业有专攻。

  3. 有趣,是指精神上的放松,但内心仍然要认真对待。

  4. 想成功就直接从结论起步去做,也就是要从希望的结果开始做下去。这就是一种外行人的思考方法。

  5. 重大成就,其最初阶段的想法实际上都是有点幼稚,天真,甚至是牵强的。

  6. 研究与开发的有效方式就是要像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的外行人一样去发挥自己的思考方式,想出点子,创意,然后像专家一样缜密地将其实现。

  7. 创新,从省略开始。越简单化,抽象化就会产生越绝妙,越鲜明的理论,也越具有价值。省略思考过程,是将问题简单到最合适的程度,这些是需要有预见能力的。

  8. 磨练对事情的审美感。人们经常以为现实世界的现象和事实没有什么构造可言,但是,在别人都认为没有的地方看到构造,这就是创意。

  9.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发展出这样的产品,可以对社会起到这样的作用”,把这一点表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10. 正因为是基础研究,才更要像个样子。

  11. 从现实目标和想阐明的现象中一般抽取方法标准是:范围不能太宽广,也不能太狭窄;要使用的假设和假想条件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这样的标准对最后的结局和结果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解决问题时,能准确地限定问题关键点,将会非常有效。

  12. 构想力是研究开发的关键,就好像堆城堡时,沙子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怎样捧起来,不但是一种艺术,也是科学家的审美观。这不是用语言可以描述的,主要在一位优秀的老师身边观察的过程中尝到。

  13. 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 是工程学的基本思考方法。

  14. 做事只要坚持到最后,就算不成功也会学到很多。

  15. 弄清楚问题的疑难点是解决问题,进行研究的前提。

  16. 智慧体力——所谓的集中力,就是让自己成为问题本身。智慧体力是指长时间连续思考同一个问题,或是从各个方面来思考同一个问题而怎么都不厌烦的能力。没有智慧体力的人会想:“这个问题就算研究下去,前面也会遇到巨大的障碍。这样的话根本不会成功!啊!”。但那个障碍可能在前方的10cm处,再需要10天就能跨越它。但那个障碍也许在前面几km的地方,这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说,没有那种可以打败对未知的不安,为得出研究结果而持之以恒的智慧体力,是很难研究出什么成果的。

  17. 智慧体力不强的人,精力不集中,很容易产生厌倦的尽量。

  18. 解决问题的三个阶段:在头脑中描绘问题——这个阶段要仔细,反复地思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从什么地方入手最容易得出答案;培养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个阶段做例题是很关键的,最初可以从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尽可能简单的例题开始,接着做一些稍微复杂的例题,或者把原来的例题复杂化;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要多尝试,多找些问题来试,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像缠绕细铜丝一样,一圈一圈慢慢缠绕,才能形成銅线圈。提高能力的过程是不能中断的,一旦停止,已积累起来的能力就会土崩瓦解。建造高楼的时候,高度越高根基也越深正是这个道理。这些阶段都经历了,就会有解决问题的自信了,就来尝试一下研究吧。研究过程中,还要思考“我能不能证明这个解决是正确的?”,问题解决之后还要反过来想“我能不能做出一个该解法解不出来的例题呢?”这种逆向思维对于深刻了解问题和培养思维能力是十分有效的。反复这个过程一直做下去,直到有一天,感觉到自己就变成了问题本身。

  19. 做研究和搞开发没有具体的目标是绝对不行的。

  20. 研究的过程中经常有两种感觉:“能不能行呢?”的不安感和“啊!成功了!”的成就感。体验这两种感觉将成为智慧体力强有力的基石。

  21. 要想成功,必定迷茫!

  22. 不断地向前,突破极限,就很可能诞生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

  23. 我们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尽力避免那些根本行不通的问题,或者说要是行不通的话就稍微改变一下策略,从反面思考一下,是否有解答。

  24. 锤炼构想的方法就是跟他人交流,在交谈中验证是不是一个有价值的想法,获取相关知识,修正不完备的地方。

  25. 很大一部分的构想都不是忽然闪现出来的,应该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最终得出的结果。

  26. 但凡从事伟大事业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他们都很博学。其次,他们头脑反应都很快。

  27. 最初的想法的确是相同的,但在此基础之上添加的东西,使之升华的水平高低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28. 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自己思考,研究,最终得出结果。

  29. 真正的能力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30. 思考某个问题时候,从例题入手再分析解决问题是个不错的方法。权威人士冯@诺依曼也是这么做的。研究例题入手,从而得出事物之间的关系,再建立有普遍意义的法则或解法,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开展研究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也就是归纳法)。

  31.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记忆。记忆的时候要尽可能做到理解记忆。理解基础上记忆的东西才能正确使用。接下来是联想记忆,联想记忆就是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能跟自己知道的,经历的事情联系起来。用这种方法,很容易提高我们对知识的感知性。

  32. 一环扣一环地推断“什么地方有什么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33. 无论什么领域,什么研究,什么说话方式,什么教育背景,抓住要点的方法都是相同的。

  34. 客场作战赢了才是真正实力的体现。

  35. 演讲的时候,把最好的放在最前面(Best First 原则)。Best First方法还有个好处:先把重要的部分读完,之后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结束演讲。

  36. 要把跟新知识相碰的知识与听众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如果仅是讲新的知识,听众就不会产生共鸣。

  37. 和别人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要对自己的话有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38. 心里每时每刻都要对自己很有自信。自信来自于正面,积极的想法。

  39. 达到极限,不断锤炼。这是日本文化的根基,而后,就练成了“~道”。

  40. 说话方式的恶习——“但是”。

  41. 提高外语发音的秘诀就是经常快速,大声地进行说话练习。所以,要始终练习大声,快速地说,自然而然外语听起来就很地道。

  42. 先把整个要听的东西听完,然后要把你对内容理解的东西反反复复地再去听,去理解。这也是提高英语听力的一个关键点。

  43. 一定要静下心来,争取听明白,这样才有效。

  44. 写论文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其整体要论述或者说明的只有一个中心思想。

  45. 推理小说的四个特点:悬念感 —— “到底怎么了”,有种捏一把汗的心情;惊奇感 —— 如果没有“难道是?”,“啊,是这样的啊” 的这种惊奇的感觉,小说就显得索然无味;满足感 —— 阅读完毕会让读者有一种“真不错,解决了” 的满足感; 参入感 —— 把读者置身于情节当中,让读者把自己当成当事人,带着解决问题的兴趣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儿子究竟是认证?” 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就是一篇优秀的推理小说,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论文。

  46. 对于论文的题目,只要把一篇论文想要论述什么,试着全部写出即可。

  47. 对于论文来说,可以先结果先写出来,然后再将引导结果的关键想法按照一个顺序结构慢慢地引出。

  48. 给别人展示的材料要做成让人一眼就很容易看懂的那种,但又要尽量做到让别人感觉到仅仅有那些内容还是不能完全理解的。也就是要有听众一看就能明白的幻灯片,也要有听众看不明白的幻灯片,用这种方法来控制听众,把握演讲。

  49. 无法顺利进行的时候,干脆就掉转方向。

  50. 简单而真挚的思考才是根本!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读后感(六):智慧体力

  金出武雄提出的“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颇类似于胡适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书中介绍了大量技巧,研究的,学习的,演讲的,等等。看完全书,印象最深的就是智慧体力。

  外行可以想到专家想不到的问题,但却很难做出专家级的实践,根本原因之一,我认为是作者提到的智慧体力。

  智慧体力,就是长时间连续思考一个问题的能力,如果说所有搞科研的有什么共同点的话,这个必然要算一个。专注问题要到什么程度呢?要到让自己变成问题本身的程度!

  智慧体力如何培养?关键是要有持续的小的成就感来形成正反馈。作者提到,不安感和成就感是智慧体力的基石。不安感促使你不停的提出问题,成就感促使你持续的思考问题。因此,在研究中迅速的做出成果,即便是阶段性成果,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成果还要及时表达出来,Demo or Die!

  持续思考的时间从哪里来?除去整块的学习和工作时间,零散时间也大有可为。可以活用大脑潜规则,发掘暗时间,大脑是一个器官,但并非一个单一的整体,反而更像一个诸侯国,脑干、小脑、大脑皮层,相互之间有合作也有争吵,要学会使用自己的大脑。比如走路,对一个成人而言脑干就能完全应付了,这时大脑皮层就可以腾出来思考问题,看上去一脑两用,其实是二脑两用,互不耽搁的。

  思考力离不开好的记忆力,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记忆力其实包含两部分:存储和应用,通俗讲就是存的进去,取的出来。后者可能更关键,但往往容易被忽视。成功的存取,比较好的方法是理解记忆和联想记忆,其实都属于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方法。

  锤炼智慧体力,走向科研成功之道。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读后感(七):其实是关于学习的书

  说《研究是一门艺术》写的是写好一篇论文的前前后后,准备、方法、步骤以及思路,更多的是steps,操作性强。那么《像***》就完全是作者对科研、教育、学习等方面的思考总结和建议,更像是一本采访手册,随便丢个标题,然后作者扯上一会儿。

  添加了标签的,随便记几笔

  1. Would you please be my sounding?

  当遇到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最靠谱的方法是直接找到冯诺依曼,等他几秒钟说出答案(玩笑~),最好是找一个人说清自己问题的原委,一般都是这样“**,遇到了一个问题,你看看我想的对不对@#¥@¥#¥,噢!想起来了,原来我把这个给忘掉了”。

  和别人说出自己的问题以及思路,不期待对方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在自己复述问题的时候,也是理清自己思路的机会,不说最好的思考就是写论文么,落到笔端和从嘴里面说出来也等效了。所以,有问题想不明白的时候直接拉一个人放旁边,自己大说特说一通就可以了。没准忽然就顿悟了呢,留下莫名群众不知所以。

  2. 思考例题并加以解决是加深理解的最好方法。

  这句话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学上了一学期的专业课都不知道老师在讲啥的人,通过期末考试才理解了书本内容。期末考试虽然水平不高,但起码出题的重复率比较高,导致大家只能记真题和例题,潜移默化中才理解了书中的定理。以前看专业书,不喜欢做例题看体例,反倒是走马观花的把知识点/定理都阅读了,实践出真知都忘在脑后了,导致看了和没看一样,所以,同样是刷书,高质量的刷书才比较靠谱。

  还有几点, 懒的写了, 最后赞下作者,身为日本人,从头至尾絮絮叨叨批判日本的教育、文化、习俗个没完没了的。 懂得批判和自嘲的民族才有进步的空间嘛,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人和一个城市同样是这样。

  再最后,作者竟然觉着中国人说英语挺别扭的。 真希望他这辈子是中国人听听日式英语的味道。纠结啊。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读后感(八):浅思Dev-igner

  1.“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前半句听的次数比较多,但我一直认为这句话没有后半句的支持,往往做不出什么成绩。可要是只遵循后半句,常常也无法做到更多的创新。所以“研究与开发的有效方式就是要像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的外行人一样去发挥自己的思考方式,想出点子、创意,然后像专家一样缜密地将其实现。”

  最近在做设计模式的规范,实在找不到可以通用的分类规则,深深感受到网络的发展根基还很浅。Leader这么对我说,比较苹果和雅虎两个公司, 苹果背后有的软件GUI准则,经过了超过40年时间的演化,已经很成熟了,所以它的准则很详尽、很有系统性;而雅虎更像是不断冒出的竹笋,在不同地点掘出土壤、嫩绿喜人,但是竹笋之间的关联性不够强,要形成像苹果那样丰茂的竹林还需要不断积累。

  2.最近还很有感触的是:也许Dev-igner(developer+designer)真的不远了。这个变化将深刻改变今后IT公司的人才结构、运营流程、战略制定……

  这个变化是从看到Adobe MAX发布的Thermo开始慢慢清晰的,看到通过从设计图直接转化成软件界面,那一刻我简直目瞪口呆。

  后来,自己翻译了《开发人员经常犯的8个设计错误》,更为文中的这句话“现在,一个开发人员最值钱的资产就是他对设计的敏锐的理解”所感动,心想自己也不能囿于一个圈子了,这个结构被破坏的时候,就是创新不断产生的时代。

  这个月Leader去LS参加微软的MIX大会拍下了一张写着“Dev-igner”的幻灯片,我不断咀嚼,微软表达他们在整合设计与开发工作流方面的努力,对团队中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再者,最近读到了《Magic Ink》这篇富有启发的文档、下载了BART widget试用,此篇睿智的文章宣扬了“信息化软件”这个概念,信息化软件是从理念上颠覆了现在的“交互”。而从设计师这个角度上而言,你不得不从外行的角度去思考了,适应(也许目前只是探索)一种前所未有的工作流程,试用可以创建“动态图像”的软件进行工作,原有的mockups不过是新的动态图像某一时刻的一个节点而已……这些变化我真的能适应吗?能融入更多的开发者思维吗?这段时间我不断扪心自问。

  以前我真的无法想象两者的结合,一直以来“感性思维”与“理性思考”的定论就让我没有思考的更深入,但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却苦于自己的知识根基还是不够广博,真得好好恶补一番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了。

  3.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言论、趣闻,摘要如下:

  从现状出发,进行逻辑推理,最终得出结论。像这样的思考方法就很难实现飞跃。要想成功的话就直接从结论起步去做,也就是要从希望的结果开始做下去。(这里对我启发的是尽管这世界上还没有信息化软件的“器”,但我的心中已经有“道”了,为什么不可以直接进行“术”的锻造呢?)

  书中记载了一则1979年的施乐公司的电视广告:一个名叫比尔的主人公早上起床后,对着PC说“早上好,今天会有什么邮件呢?”这可能就是历史的讽刺吧!“比尔”正是施乐公司错过的,而后在PC时代称雄的微软公司总裁、世界首富盖茨的名字。

  理论越是适用于简单、抽象的问题,越具有价值。

  在解决问题时,能准确地限定问题的关键点,将会非常有效。(打个比方做物流这个项目,如果一开始就把问题定义的非常细致,既想实现物流系统的对接,又想各个时间段都可以立即为用户服务,并非遥不可及,但考虑所有的物流公司的人力物力,还是要将范围定义得恰到好处才行,这需要一种充满智慧的构想力)

  所谓集中精力,就是把自己变成所思考的问题。(通常解决问题的三个阶段是:在头脑中描绘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反复这个过程一直做下去,直到有一天,感受到自己就变成了问题本身。那种感觉好像在思考某个问题时,如果力不从心的话,就能感到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

  锤炼构想的方法就是跟他人交流,在交流中验证是不是一个有价值的想法,获取相关知识,修正不完备的地方。(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我在思考YUI、Ext、Dojo、Flex与SliverLight谁会胜出的时候,就有一种想法,也许根本影响是哪一个的设计模式最坚实、定义的问题归类最合适、解决的方案最有效率而决定的,后来经过和同事的交流,我发觉这也许是天时地利人和才能看得到胜者的时代,在历史的一环中很难做出无比正确的判断)

  提高外语发音的秘诀就是经常快速、大声地进行说话练习。……先把整个要听的东西听完,然后要把你对内容理解的东西反反复复再去听,去理解。这也是提高英语听力的一个关键点。

  评价本来就是主观的东西。为了做到“客观评价”而费事制定的规则没有什么意义。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读后感(九):告诉你如何做研究

  这是一本关于科研成功之道的书,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和机器人研究所教授金出武雄教授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撰写的。我读了之后觉得很有启发性。下面是书中一些独特的观点: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我觉得这句话是要我们放弃已有的观念,才能够想到别人得不到的点子,做出好的研究工作。对于已经有所成绩的研究人员来说,他建议他们跳出现有的圈子,做出新的成绩。

  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用简单的,单纯的观念来指导你的研究。

  “写论文要像写侦探小说那样……”,这是作者非常独特的一个观点。看完他对此的解释,对如何写论文很有启发。

  另外,作者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讲他做学术报告,学习英语,以及适应美国生活的经验。我觉得都很有价值。总的来说,金出武雄教授是以一种非常轻松愉快的笔调来写这本书的。他以科研为乐,之所以撰写这本书,也是希望能够把这种快乐传染给读者。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读后感(十):观点让我豁然开朗

  金出武雄在书里说,要有把握要点的能力,本书的书名就非常好地把握了科研的关键点。一个优秀的研究人员,既需要专家级的技能,又需要能跳出既有框架解决问题,做不到前者再好的想法也只能是想法,做不到后者就不会有大的突破。

  以下是书中的摘录:

  我常常认为,不能把研究工作当做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应该把它当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去做。我这里说的有趣,是指精神上的放松,但内心仍然要认真对待。——那种感觉就像和很在意的人见面时候的感觉一样。

  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做采访,我问道: “明斯基教授,您总是能在各种领域中想出很多引人入胜且能够引导新方向的构思。请问您的诀窍是什么呢?”他回答说: “这个很简单,只要反对大家所说的就可以了。大家都认同的好想法基本上都不太令人满意。 ”

  在我们进行研究的时候,如果直接从复杂的现实开始思考,是无法顺利进展的。如果将发生的事情简单、省略、抽象化后再看,就会清晰很多,这是科学与工学的基本要求。 问题简单化的程度不够就会因为太难而不容易形成理论。一般来说,越简单化、抽象化就会产生越绝妙、越鲜明的理论。但是,这个简单化应该恰好与目的是相一致的、适当程度的简单。

  磨炼你们对事情的审美感。 ”人们经常以为现实世界的现象和事实没有什么构造可言。但是,在别人都认为没有的地方看到构造,这就是创意。

  从省略开始,也正是要决定省略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成果。提供资金研究的赞助商在意的是“无论怎么说,成果是最重要的。 ”

  我们研究某一课题的时候经常会想一句口号,这句口号不仅要能表达研究的主要目的,还要是推动研究向前发展的动力。 我的虚拟化现实项目的口号就是: “Let’ s watch the NBA on the court” (在现场观看 NBA吧) 。

  我总认为,做得很好的人,应该在开始研究之前,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和计划,而且目的明确, 清楚完成研究可以对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在对别人讲解之前, 就应该想好这些问题,理清研究脉络。 即使有不确定的因素,也有责任清楚地提出研究的前景。 所以说,不确定与含糊的概念是不同的。

  不可能为世界上所有问题找到共同的答案

  这种准确把握问题关键的做法,就是研究的构想力,是一种智慧的能力。

  如果在解决问题时,能准确地限定问题关键点,将会非常有效,那种感觉就像是读到设定与构思自然发展的优秀推理小说时一样的爽快。善于研究的人总是可以做到这一点。

  “如果能给问题下个定义,就已经解决了 60%。 ”

  我是个做事坚持到底的人,所以要是有学生跟我哭诉说不行啊、做不下去什么的,我一定会告诉他: “有时间翻来覆去想一些做不下去的理由,你还不如快点做。要是到最后还不行,那时候说做不下去还差不多。 ”

  坚持到了最后,就会明白失败的原因.我们在做事的时候,经常是还没完成就想“这个也做不到,那个也有问题” 。而想的这些就成了前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其实做事只要坚持到最后,就算不成功也会学到很多。

  有些学生做事情的时候总爱犹豫不决, 总是认为这也不行, 那也做不到。 于是我就跟他们说:“如果要是有现成的解决方法,你肯定会去做。但是,解决方法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所以,即使是觉得不可能的方法也得试一试,这才是明智之举啊。只要你坚持到了最后,就算没能成功,那你也会明白为什么失败。 ”

  如果我们发现一个方法行不通,就要弄清楚为什么行不通。如果都弄清楚了,虽然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但也能多多少少了解到问题的本质。一直这么做下来的话,迟早会发现“啊!原来如此!原来这个地方是问题的关键啊! ”于是我们就能找到正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弄清楚问题的疑难点在哪里。任何问题都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开始研究的时候并不知道它难在哪里,疑难点在什么地方,所以对“难”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先尝试去做,才会明白: “原来如此,这个是真难啊! ” “这个地方是关键啊!这个地方解决不了,整个问题就很难解决了。 ”当研究进行到这种程度,就清楚问题的疑难点在哪里了,就为进一步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所以说,弄清楚问题的疑难点是解决问题、进行研究的前提。

  智慧体力是我造的词,指的是长时间连续思考同一个问题,或是从各个方面来思考同一个问题而怎么都不厌烦的能力。

  研究与瘦身运动不同,研究不是一天十分钟、每天坚持做就可以得到好结果的。它需要智慧体力,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思考。这个“专注”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 “专注”并不是指一动不动,而是指头脑中无时无刻不在思考: “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为什么不行呢?那么是这样吧?不对,这个也不对。那个呢?那个也不行……”有时候还需要边动手边做实验边进行思考。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头脑都在满负荷地运转。

  我年轻时候睡眠比较少。有时候一周内,一天睡两三个小时,不间断思考也不算什么。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 74个小时连续不断地思考问题。

  做研究和搞开发没有具体的目标是绝对不行的。总是有很多人说要研究高端的东西,要深入研究数学,要研究本质的基础的东西,并以此为目标。其实这些都不算是目标。一旦有了具体的目标就不同了。有了具体目标之后,就算研究进行不下去了,也有那个具体的目标作为前进路上的指针,指示着要走向哪里。

  研究的过程中经常有两种感觉: “能不能行呢?”的不安感和“啊!成功了! ”的成就感。体验这两种感觉将成为智慧体力强有力的基石。

  把自己的构想跟他人交流, 是要锤炼自己的想法, 发现不完备之处,触发新的灵感,并且练习如何提取概要以便让他人了解自己的意思。

  锤炼自己的想法,使之升华,将其变为容易接受的形式向人们传达,得到认同,并把大家都变成这种想法的信奉者。

  研究者必须知道以下三件事情:① 能得出好结果的方法,其中必有诀窍;② 结果不会像魔术一样自己跑出来;③ 识别结果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事实上用户不是通过一点点阅读操作手册记住系统的使用方法的,而是通过使用,在头脑中形成印象,系统对每一项操作的反应是什么。

  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凭空创造,一般是不可能的。思考同样事情的人一定有很多。自己认为好的构想,很多时候别人也会想到,或者说是一定有人在思考着相似的事情。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构想一般来说都不是什么正常的想法。

  所以,模拟计算的意思也就是,正像英语单词 Analogous 的意思一样,将要研究的现象(比如流体力学现象)换成与之相似的现象(比如电流现象)进而解决问题。 “绳子”也会计算 PS:大脑会是一种模拟计算吗?

  人类的思考就是一种物理现象

  人的大脑就是个处理信息的机器。神经腱相互连接,接受信号,传递信号。一个一个的神经腱就是计算用的工具、要素。从这个角度看,左脑和右脑是没有差别的。

  我在上学的时候有一种议论:人处理的是模拟的,也就是连续的信息;计算机处理的是数字的,也就是分散的信息。两者有着根本的差别。现在没有人有这种想法了。

  如果程序只是随机给出反应的话, 人们只会想:“计算机给出的表情和我的输入完全没有关系。 ”仍然不会认为计算机有感情。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反应必须是在一定的可预测范围内给出的不可预测的结果。

  人类之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都跟别人一样,那么大家会认为他没有个性。但是如果跟别人完全不同、太过怪异,以致超出容许范围的话,大家就会认为他性格异常了。当然,这个容许范围是随着时代而改变的。

  是不是在可以预测的范围内做出不可预测的事情,这是判断是否与人类一样的关键所在。

  第五节 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思考力和判断力

  从书中找出答案这不叫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应该是思考像一次性照相机问题那样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进而再去解决。这就是在学习解决问题。如果不训练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就算有再多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不出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挑战问题的欲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种方法,就是通过观察各个不同的事例,由它们共同的性质和关系推导出普遍适用的命题或者法则。这种方法称为归纳。虽说有的时候归纳的结果也会引导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但归纳可以加深我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归纳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思考某个问题的时候,从实例入手再分析解决问题是个不错的方法。当然并不是说举出的符合事例越多就越好, 而是要通过对实例的思考, 得出其间有什么联系,可以建立起什么样的法则,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们不这样的话,可能会得出奇怪的结论。

  发现定理的学者都是从实际的事例出发的,思考着“其中是不是有这样的联系啊” ,从而得出定理的。

  记忆的时候要尽可能做到理解记忆。 理解基础上记忆的东西才能正确使用。比如研究问题的时候发现, “啊!这个问题跟我去年解决的问题很像” ,于是很顺利地就解决了。但是去年的问题没有理解好的话,头脑就不会反映出它们有联系。模糊的记忆会让人觉得似像非像,没有办法活用于实际中。 接下来是联想记忆。联想记忆就是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能跟自己知道的、经历的事情联系起来。看到一个东西就要问自己, “如果这样的话……” ,然后展开丰富的想像力,将新知识与自己的旧知识或者经历联系起来,从而记忆成为自己的东西。用这种方法的话,很容易提高我们对知识的感知性。

  计算机本身也是这样的简单例子。以前的计算机遇到难的函数(比如三角函数)都是一次一次地计算的。渐渐计算机内存价格降低了,容量也就增大了,再计算某种函数的时候就不用再实际运算,而是把结果储存起来,计算时就直接提取出来,这样运算速度就快多了。

  从事计算机技术行业的人,通常会发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很难再有进步。其原因不仅是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减弱了, 更主要的原因是其自身的固有思维方式阻碍了吸收不同领域的新的思考方式和知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产生,最好的方法就是经常接触未知事物。接触未知事物的最好方法就是听其他领域的专家的讲话,跟他们交谈。之后就会惊奇地发现,世界上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的人、比自己优秀的人、想到自己根本没想过的东西的人有这么多啊。

  我这里所说的抽象化并不是指说话抽象,而是说可以通过特定的事例、事情抽象出共同的概念,也就是抓住要点的能力。无论什么领域、什么研究、什么说话方式、什么教育背景,抓住要点的方法都是相同的。

  培养思考能力是养成“像外行一样思考”的必经之路,记忆与反复学习是“像专家一样实践”的力量源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