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花园》是一本由(澳大利亚)凯特·莫顿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464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遗忘的花园》读后感(一):袭用经典桥段 叙述拼贴真相/鸿巢友季子
“秘密”吊足人的胃口。一座伫立于英国西南部大海沿岸的宏伟庄园,这里曾有个围墙悄然深锁的花园——叙述的拼贴凝聚于诡秘的哥特式背景下,一部神秘小说杰作闪亮登场。
1913年一战前夕,一名身份不明的幼女手提一只白色行李箱搭上了一艘从伦敦开往澳洲的船。她在一对夫妇的身边,被取名为奈儿。当她长大成人甫一得知自己的身世之谜,便为过去迷住了心窍,(感觉)“人生的书页哗啦哗啦地被吹散。”父亲去世后,她得到一个白色行李箱,从中找到一本童话集,她以之为线索踏上了英伦寻根之旅。
故事的时间轴大致一分为三,情节线有四条。十九世纪80年代至1913年,故事围绕着芒特榭这家名门望族展开,主要从这家女主人、女儿以及户主的侄女(依莱莎)的视角进行描写;1975年前后的时间段里,讲述的是奈儿在伦敦和康沃尔郡的寻根之旅;2005年左右,奈儿去世后,孙女卡桑德拉继承那只白色行李箱,前往英国以解开祖母之谜。
这是个由一连串别出心裁的构思逐渐展开的现代悬念,通篇缀满(作者)向古典名著的致敬。故事始于一只旧行李箱里发现的神秘手记——此乃欧美古典文学中惯用的“桥段”,而且,自不待言,此书以伯内特笔下的《秘密花园》为精密蓝本——1名自幼失去双亲的少女钟爱围墙内的花园,长大成人。但是,赋予这部小说更为横生之妙趣的大概是其多重性——它既是个有关失去怙恃的孤儿们的故事,同时也是个关于失去孩子的父母们的故事。双方那种丧失对方的悲哀以及对新生所怀抱的希望产生共鸣,交织出故事细腻的微妙褶皱,它带给读者的开阔视野和复杂情感比所沿用的经典更胜一筹。此外,那段依莱莎在宅邸初次经历的暴风雨之夜的描写、“布谷鸟抢夺他鸟之巢(寄蛋)”的比喻等等,十分明显地让人回想到《呼啸山庄》;而死后形象越发强大、控制海边那幢大屋的美丽奔放女子与心怀恐惧、平民出身的妻子这一布局,简直就是《蝴蝶梦》本身。
作者在布置调用诸种老式元素的同时,让一个具有现代性和普遍性的心理剧浮出水面。这正是勃朗特(姐妹)和达芙妮•杜穆里埃之所为,她们在其各自的时代刷新了哥特文学。本书是一部不必特意揭开谜底的推理小说,故事以内含两次得出的“非正确答案”的方式结束。而且,通过得以逗留在未提出答案的地点,倒是向别人误解的秘密更深入了一步。
《被遗忘的花园》读后感(二):秘密朝谁问?
家族的秘密,常常无从问起。
一个女孩孤零零地坐在一个白色手提箱上,孤零零等在澳大利亚码头……
她的外孙女从“继承”的白色手提箱里,发现了一本已经发黄的童话。
由童话故事书开始,她逐渐揭开她外祖母的身世之谜,揭开外祖母家族的百年秘密。
那万里之外的英国,一座早已荒芜的庄园,庄园旁边早已被遗忘的花园……
又一本哥德小说!
唯一的不好的厚,四五百页啊。
整整两个晚上。
到这本《花园》,还是唏嘘不已。忧伤。
《被遗忘的花园》读后感(三):在被遗忘的花园里知道了自己并没被遗忘
刚拿着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
这么厚的书
能坚持读下去吗
从一开始的被各种年份各种人物还有经典的插叙写作手法扰乱了思绪
在被遗忘的时间里阅读
最后终于看到结局
才知道这个所谓的家族的秘密 奈儿的身世之谜
然而
凯特的描写却人欲罢不能
她像是在文字加了蜜糖那样
让我这只急于知道“秘密”的小蜜蜂在里面停不下来
一个家族秘密
一间被遗忘的小屋
三代人的追寻
我感动于奈尔对解开自己身世之谜的坚持 甚至不惜跨越南北半球
所幸奈儿的被抛弃并不是因为没理由的抛弃
她在被遗忘的花园里知道了自己并没被遗忘
足矣
《被遗忘的花园》读后感(四):童话迷宫----百年家族秘史
童话迷宫----百年家族秘史
文/果子林
《被遗忘的花园》是澳大利亚年轻作者凯特.莫顿的第二部作品,融悬疑惊险、哥特浪漫、童话传说、英伦庄园、世家隐秘等因素于一身,以繁复而娴熟的笔墨构建的百年家族史诗。这里有阴谋、爱情、温情、报复、忠贞、背叛、献祭、逃离、有不伦、伤害与疗愈。一切绚丽又丰富,壮阔又柔美,神秘又梦幻,是一部好看又耐看的作品。
◎缘起 缘于真实家族故事
凯特.莫顿称写作《被遗忘的花园》最初缘于自己的家族故事。外婆二十一岁时,外婆的父亲告诉她,她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这让外婆感到很耻辱和羞怯,她悄悄保守了这个秘密,直到80岁人之将老时才吐露给自家的女孩子们。凯特.莫顿一直想写外婆这样一个经受旧时代道德洗礼者的心灵告白故事。
她在昆士兰东南部的丹百林山下一个黄金海岸上的小村庄长大,成长环境的封闭和烂漫培养出她和姐妹们对旧时代的特殊爱好,特别是对英国乡村旧事物、黑暗恐怖的树林、隐藏秘密的庄园、城堡迷宫情有独衷。她是三姐妹中年长的一位,也有效仿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写作的冲动,机缘巧合,压力之下处女作《雾中回忆》的成功,推动和激励着她再度创作一部“自己想读的书”,也就是这部《被遗忘的花园》。虽然也专程从南澳大利亚赶往伦敦学习戏剧,但就写作而言,她拒绝创意写作课程,仍主张“纯粹的阅读比学习写作技巧更重要”,若是喜欢并有基本的写作能力,就能潜移默化地吸收运用。
◎题材 典型的英国庄园小说
《被遗忘的花园》回溯历史,讲述家族隐秘,并探讨了身份认同和母女关系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开往澳大利亚的轮船上发现一个被遗弃的小女孩,而原本应该照料她名叫“女作者”的女人神秘失踪。小女孩长大追根溯源寻找来时路,其孙女继续挖掘秘密,直至真相水落石出。这种寻根牵涉近五代人,时间跨度超过百年,再加上交错的时空叙述,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庄园荣耀生活的描写,都给这部小说披上了迷离的斑驳色彩。
1900至1913年,正处于维多利亚未期、爱德华七世初期的社会巨大变革时期,英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与庄园贵族们优裕悠闲自在的生活形态发生尖锐的冲突,特瑞纳村封闭古老的布雷赫庄园也不例外。随着社会转型、旧制度的坍塌,这座庄园无可避免地陷入沦落与遗忘。曾经的芒榭特爵士家族奢华富丽背后掩藏着失乐园般的幻灭与悲凉,最终成为英伦庄园小说中的最后剪影。
《被遗忘的花园》里有英伦庄园小说常出现元素:古堡废墟,悬崖小屋,迷宫般的花园,苍白的贵族女主人,面无表情的女管家,颓废的男主人,幽深的暗道等,堂皇又神秘,辉煌又败落。对这,凯特.莫顿表示,“我喜欢这样,这样富含细节、纹理、质感、味道和深度的维多利亚式小说”。
◎人物 遗落的绝世惊情
正如书名《被遗忘的花园》之“遗”,故事中有遗弃、遗忘、遗失、遗愿、遗迹,有也遗憾、遗爱和遗恨。小说中的五代人:乔治亚娜、伊莱莎、奈尔、莱斯利和卡珊德拉一脉相承,各有性格悲剧又互成因果,她们共同演绎了这段追寻了百年的绝世惊情。乔治亚娜出身贵族却喜欢上门不当户不对的水手,爱情只能让她不体面的私奔而一辈子回不了家,孤独死在伦敦幽巷。兄长莱纳斯与她差十岁,却对她有着畸形而病态的依赖关系。他很爱乔治亚娜,可他不能见光的不伦之爱和让人透不气来的束缚最终逼走逼死了乔治亚娜。
乔治亚娜的孩子们:伊莱莎与孪生子塞米一起出生在贫贱的伦敦后街,母亲死后姐弟俩相依为命,但因伊莱莎无心的游戏,塞米意外死亡。伊莱莎负罪而从此孤独而孤僻,放弃了自己的女孩身份,而像塞米像小男孩一样活着。伊莱莎被接回布雷赫庄园后,将对塞米的罪恶感投射到表妹罗丝身上,两人形影不离,如胶似漆。她为罗丝写故事,把罗丝视为精神寄托和灵魂伴侣,她为了罗丝可以做任何事,她以此为赎罪。她爱罗丝,但这种献祭般的自我牺牲,这种情感纠结其实也正是她日后悲剧的开始。
奈尔是一个无辜而不幸卷入其中的孩子,她的悲剧在于她对自身身份缺失的自卑和无所适从的耻辱感。自从21岁知道自己是被遗弃的孩子起,奈儿的幸福世界坍塌了,她的性格日渐分裂而古怪,原本的开朗渐渐孤僻,与昆士兰养父母家中诸姐妹也了格格不入的疏离和痛苦(即使明明知道养父母们一样爱她)。她刻意独立而习惯离群索居,她与自己的女儿莱斯利形同陌人,只有孙女卡珊德拉的依赖让她找到一些安慰。莱斯利是一个不负责的母亲,离婚再恋直接将卡珊德拉抛给奈儿。这也是小说中着墨最少的一个反面母亲形象。
卡珊德拉是以上各种孤独、偏执、病态爱的终结者,也是种种母子关系背离错位的纠正者。几十年前奈尔花园墙下拉住小男孩的腿,几十年后,卡珊德拉与这个男孩牵手言爱,这种安排就像画了一个圆,走了这么远,走过这么多崎岖和坎坷,终于,那些远飘他乡的孤独灵魂们都回到了有爱的美丽花园。很显然,作者在她身上寄予了深切的慰籍,给了我们一个温暖明亮像花环一样美好的结局。
当然除了上述几位女性,浓墨重彩加以描绘的还有旧传统旧道德束缚下可怜又可嫌的艾德琳和罗丝母女。罗丝是无知的新技术受害者,长时间无防护地照射X光让她终生不孕,并为此痛不欲生。无以所出的猜疑与嫉恨,让曾经甜美梦幻的小公主化身敏感又歇斯底里的坏脾气妇人。而艾德琳怀抱憧憬走入庄园,可惜她爱的人不爱她,爱情之梦破碎,只能可悲地用尽计谋拼命抓住芒特榭夫人的头衔和地位,最终成为连自己也厌弃的旧习俗旧道德卫道士。在有限的篇幅中,这些鲜活的形象承载着数段没有退路的爱的独木桥。爱得绝望,爱得挣扎,爱得痛苦,爱得逃离,也爱得遗憾。伊莱莎有女不可见的痛苦写得也特别感人。
英国哥特小说传统曾影响了大批文学流派,在凯特.莫顿这里,这只是这盘美味里特别刨制的佐料。正如作者巧妙设定的小说时间段1901-1913年,这也是英国哥特小说发展的高潮期。但作者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染社会思潮,过于突显现实和社会因素,而将笔墨着重放在封闭的布雷赫庄园,着力构建这个百年家族的盛衰演变,虽然有点避重就轻,但也符合这部小说“童话迷宫”的主旨。比起以往恐怖、黑暗、幽灵、坟墓、囚室等怪诞神秘事物的哥特式描写,凯特.莫顿的哥特,无论是情绪还是气氛的营造,在幽暗、偏僻、狂野与感伤的频率中切换,像温柔的风抚过历史的伤,抚去晦涩,留下光明、希望和梦想。小说中的女主角,无论是乔治亚娜还是伊莱莎都是一个极度反叛的孩子,或自由不羁或任性率意,行为举止与当时旧制度旧道德不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都是逾越社会禁忌的背德者、乱伦者。奈儿虽然与她们不同,但也是旧有心理包袱重负下被弯折了腰、受过内伤的影子,小说结尾,临终前的奈儿弥留中梦回花园,这种回归也是她对传统家庭的渴望、对母子亲情的回归,对美好童年时代的回归。
◎童话 是寓言也是真相
在这部充满维多利亚庄园气息的小说中,最动人的一笔还属伊莱莎创作的童话故事:《老婆婆的眼睛》、《化身公主》、《金蛋》、《杜鹃的逃亡》。单篇来看自成体系,关于孤独、爱、希望和自由,很唯美;放到小说中看,却是地标式符号,前后紧密衔接并推动情节发展。奈儿和卡珊德拉便是凭借几十年前手提箱中绘本遗稿的线索慢慢触摸到百年前被遗落的真相。
从小女孩时代起,凯特.莫顿就为童话中遥远的魔法树、邪恶的女巫、阴郁的庄园、黑暗的衣橱、神秘的仆人们着迷。长大后,这些童话还时时盘桓于脑海并随时被巧妙织入作品中。英国儿童文学家伊妮德.布莱顿是凯特.莫顿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也是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凯特.莫顿则从她的《秘密花园》中直接吸取养分和灵感,甚至在《被遗忘的花园》中举办一场宴会,请前辈客串出场,以此表达敬意。
在凯特.莫顿看来,女作者的笔就如同用上了神奇点睛术,童话故事里寻梦的千辛万苦,美好情感的执着坚持,连同一路探险的期待和乐趣,神奇交错出迷宫般的景致,散发着令人愉悦和欣喜的芬芳。小说中的童话世界,是与现实平行的梦幻世界,也是抹去残酷、擦去悲伤,还以希望与美好面目的想象世界。这样的童话世界其实也是成人世界里另一座被遗忘的花园。
《被遗忘的花园》读后感(五):在被遗忘的时间里阅读
这本书读了有多久,一个星期,半个月?每个夜晚,我带着一种期盼和喜悦,翻到书签停留的那一页,开始新的阅读,直到睡眠自然而然的找上来;每一个清晨,清清爽爽的洗漱好后,我都会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仿佛仍然沉浸在梦中,没有现实逼迫我面对,直到我无法控制的时间提醒我,我该离开它,去向另一个世界。
整本书越读越薄,恐惧感一丝一丝的缠上来,在每一个我翻页的瞬间叹息,我那么渴望看到故事的结局,却又那么害怕所有的这一切终将结束,就像我所正在经历的一样。当翻到最后一页,真相浮出水面,整个故事清清楚楚,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设计,自然而然。合上厚厚的一本书,实在没有哭的理由,那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一颗心却像这闷热的天气一样,仿佛暴雨将至。
我知道为什么我能被这本书深深的吸引,这是纯粹的女性文学,没有政治,没有战争,没有粗暴的惨烈的死亡,没有让你心生疲倦的文字背后的哲学。它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童话的童话。仿佛一个女性长者,没有任何波澜的,温柔的静静的讲述,到底人类怎样的情感会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而又是怎样的情感能让看似被诅咒的宿命得到救赎。
我的阅读置身于床的一端,而另一端,是澳洲暴烈的阳光,是伦敦令人窒息的浓雾,是盘旋在海边小屋周围温润的海洋气息,是神秘花园的静谧和诱人的苹果芳香,是迷宫另一边庄园里沉重的幽暗,是每一个人不同表情的脸,和不为人知的欲望以及飘渺的灵魂。如此真切的画面感,映射出如此精湛的描写,甚至让我觉得一定是什么魔法,让这些文字变成了一副副画面,不动声色的播放在我心里。
阅读之初,总觉得被打断,1900,1913,1975,2005,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穿插着讲述这个寻找自己的故事。可我渐渐明白,只有这样,才能让我看到这个家族里的女人,乔治亚娜,罗丝,伊莱莎,奈儿,卡珊德拉,近乎耳语般真实的感受,理解她们,尊敬她们。挣扎在爱的旋涡里,即使是悲剧,也不该责怪她们其中任何一人,甚至包括艾德琳舅妈。
这样一个好故事,抽丝剥茧般带领我一步一步走向更多,更多的人物,更多的场景,更多的情感。与其说最后解开了奈儿的身世之谜,不如说揭开了每个女人身上背负的爱,来自哪里,去往何方。乔治亚娜决绝的逃离,罗丝近乎疯狂的想要一个孩子,伊莱莎紧紧的想抓住取代了塞米的罗丝的爱,奈儿大概是最令人唏嘘的,一生都在追寻,却一直都在失去,卡珊德拉似乎是这个家族最后一个被诅咒的女人,她勇敢的找到答案,而这个过程其实像她的外婆一样,不过是在找寻自己。
随着故事的进行,对于谜底,不断的猜测,又不断的被否定,再继续猜测,走到最后所有的猜想得到印证,所有的疑惑得到解释,所有的缺憾得到满足。可是得到怎样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才值得止步。文字无疆,我被允许无边无际的想象,只能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伙伴,也不觉得孤独。
这个家族,经历了漫长的100年,无论这时间被冠以沉重,还是被轻描淡写,都无可否认,没有永恒,在时间面前,一切都脆弱的足以被抹掉,仿佛不曾存在。一个人,要怎么回望,才能看到那些被遗忘在时间里的细枝末节,要怎样慢慢回味,才能发现,原来人生有这么多的前因后果,这么多的后知后觉。暝暝之中,是谁指引你走上这条道路,又是谁告诉你要做这样的决定。想到这里,更觉得爱是那么重要,那是在无法掌控的人生中,唯一可以由我们自己去解释的事,无论它是多么荒谬,多么离经叛道。
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你可以闻到印刷油墨的味道,在时间的边缘,被阅读的快乐包裹,不用担心所失,也不必强求所得,这世界与我无关。我不关心政治,我不关心疯涨的CPI,我也不关心粮食和蔬菜,我关心的只有爱……
《被遗忘的花园》读后感(六):被寻回的遗忘
——永远被遗忘,如同她的花园
作者凯特,用扬扬洒洒的四十多万字书写了一段被遗忘的过往。
主要的视角实则有三。一曰奈儿,被好心的船长本带回家,有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却执意寻回远在他乡的过往。这不禁不让人想起,如果没有了过去,我们还算是我们吗。奈儿的性格被塑造得非常鲜明,若放在当今,也算是一个性格怪癖,冷不防还让人以为是精神外加行为的双重艺术的老女人,一个渴求被往事承认,拥有身份认同的可爱女人。她仿佛是过去的一种象征,即使发生了,也会如此牵肠挂肚。
二曰作家依莱莎,她的人生也算是百年孤独了。满足,失望,希望在她的人生里随即播放,不断的交叉重演。塞米让她的童年不像伦敦的烟雾那般令人窒息。而罗丝的出现,更让她对生活充满了期盼。她总是在期盼,在希望,但却总也无法逃脱命运无情地捉弄。当她对未来充满希冀,能与亲爱的女儿在大洋的彼岸重新生活的时候,剧情却谢幕了。她代表着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三曰卡珊德拉,她就像线一般的存在,串起了整个故事,引领、揭示了一个又一个的线索,她的寓意更像是当下,牵着过去,走向未来。卡珊德拉剧情不多,戏份不重,却拥有了一个喜大普奔的结局。她曾因为失去尼克和丈夫一蹶不振,却在她的故土寻回了幸福,这个幸福的降临是因为她找到了家族的过去,得到一种生存的和依赖的情感,同时明白了当下的那份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若不知道过去,活得就不踏实
若不活在当下,惶恐不安
若不希冀未来,生活又没有一个盼头
愿我们就像故事的结尾,简单却又美满。
又及:书是在亚马逊买的,印刷、排版,翻译,绝对怒赞,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文学小说。
作者的抽丝剥茧的将故事呈现出来,一个谜接着一个谜,层出叠见,根本停不下来
《被遗忘的花园》读后感(七):不该被遗忘的花园
小女孩躲在几只木桶的后面,看着阳光从木桶之间的缝隙中泻入,她试图抓住飘浮在光柱中的尘埃,可是,手指所带起的微风,只能将微尘击荡得更加飘浮不定。女孩笑了,天真无邪的她却不知道,她的命运如同她手底的微尘一样,随风飘离了原先的轨道,向着不可知的未来飘去。故事开始了。《被遗忘的花园》是凯特•莫顿与中国读者见面的第二部小说,小说延续了她细腻、优雅的叙事风格,其讲述方式依然是现今的生活与回忆穿插进行,小说里照旧深深地埋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仍然是在跨过了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才慢慢地显现出来。在小说中祖孙二人物:奈儿和卡珊德拉的寻寻觅觅中,伴随着秘密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位女性短暂而坎坷的人生,乔治亚娜、艾德琳、罗丝、伊莱莎,她们的人生像是被锁在浓浓的雾中,每个人在以自己的方式挣扎、奔逃,在看她们企图扯住自己命运的缰绳的过程中,所有的伤感与无奈从小说中弥漫开来,如深秋清晨的雨停后上升的地气般冷冷地,沁入了我,一个阅读者的皮肤。莫顿的文字无法让我冷静地只做一个旁观者,但是却又不得不只做一个旁观者,无言地感受着如此巧妙而又捉弄人的命运。
在谈到小说中女性角色命运的时候,绕不开一个人物,这个人在小说中的出境率并不算高,但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几乎主宰了故事的发展方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改变了几位女子的命运。这个人就是乔治亚娜的哥哥、艾德琳的丈夫、罗丝的父亲、伊莱莎的舅舅-莱纳斯。从表面上看,所有的事情均因他而起,他就像是一只振翅的蝴蝶,其言行导致了一连串的变化。因为莱纳斯的占有欲,乔治亚娜不得不逃亡。因为莱纳斯的漠不关心,艾德琳近似变态地守护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因为莱纳斯的忽视,罗丝由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变得敏感、疯狂甚至歇斯底里。因为他的自私,伊莱莎的人生成了一个谜、而小奈儿则被这个谜困扰了半个多世纪。如果追究的话,莱纳斯似乎该为几位女性的人生负责,但是,又有谁能为莱纳斯的人生负责呢?他曾经也是一个懵懂的小男孩,天真、好奇。是什么原因让他那双不漂亮的眼睛充满了怨恨?让他那条残肢上的脚恣意践踏别人的人生?当作者凯特•莫顿将时光倒回到莱纳斯的童年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莱纳斯个性扭曲的原因,在他因好奇步入迷宫,却因找不着出口而无助地哭泣时,他的父亲却将鄙视和责骂丢给了他。这涉及到一个问题,一个被人们关注了多年的问题,人格的教育问题。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强调人格的形成与儿童早期的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有关。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人的6岁到11岁之间,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压力而暂时将性趣潜伏。这期间人要学习克制本能冲动,以适应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完全照“快乐的本能”行事。但是,“现实”与“快乐”并非是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而是可以互补的。人格教育就是要协调这种关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做父母的人的愿望,但,忽视孩子的本身需求,无视孩子自身条件,一味地将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不但达不到让子女成龙成凤的目的,相反地,会让孩子产生焦虑,因此而造成心理紧张,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感,孩子会本能地将找寻一个可以发泄之物。在受到父亲粗暴指责时,莱纳斯转移紧张的方法是破坏,破坏一切可以破坏的东西。他的妹妹乔治亚娜的出生,则带给了他更为浓烈的紧张感,妹妹漂亮、活泼,人见人爱,在与妹妹的对比过程中,莱纳斯的自卑感更强,因此,最初,他对乔治亚娜是一种仇视心理,但是,乔治亚娜的善解人意让莱纳斯的紧张感有了新的寄托,这种寄托显然要比破坏让他感觉舒服。在与乔治亚娜的相处时期,他扭曲的人格暂隐藏。当有一天,乔治亚娜告诉莱纳斯,她爱上了一个人,将要离开他时,莱纳斯跌回恐惧之中,重新体验童年时的孤独与恐惧,是莱纳斯最不愿经历的事情,因此,被隐藏的占有与破坏的发泄方式重新涌现,这就进入了一个怪圈,伤害加速了乔治亚娜的出逃,而乔治亚娜的离开又加重了莱纳斯的性格的变异。追根溯源,好像莱纳斯的父亲是这一系列变故的始作俑者,但我们再深想一下,为什么莱纳斯的父亲会有这样的教育方式呢?在当时来说,身为上流社会中的贵族,莱纳斯的父亲必然要承担一些压力,这些压力不仅仅来源于家庭,也来源于整个社会,他的家族的一言一行,将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有不如人的地方,哪怕这个孩子有天生的缺陷,他也要让他出人头地,哪怕牺牲孩子的本我。到底是社会造成了人的价值观,还是人们自己营造了这种社会氛围,这其实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就拿我们当代中国的教育来说,喊了多年地素质教育,到头来仍被分数冲垮。家长们明明知道孩子很累,仍然陪着孩子东奔西跑,不然怎么办?好学校录取学生的标准就是分数。而在家长们的心中,好学校意味着好工作,而好工作又意味着好生活,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孩子们的那如一座座美丽的花园的心。什么时候能不会再被遗忘?
《被遗忘的花园》读后感(八):明亮的忧伤与温暖的希望
《被遗忘的花园》,凯特·莫顿继《雾中回忆》之后又一部作品。高中时看过《荆棘鸟》之后,总对澳大利亚女作家抱有期望,凯特·莫顿算是没有令我失望。
一个神秘的遗产牵出一座隐秘的花园,勾出一个女孩的的秘密身世。那座花园里,摇曳着“不洁净”的爱,明亮的忧伤与温暖的希望;在充满旅行、冒险和不确定的漫漫岁月,戛然而止,成为荒诞的幻想。悬念、爱情、家族、哥特,所有元素都具备,也更相融。
不负为“2012年日本书店大奖提名作品”。
另, 封面细腻耐寻,赞~
《被遗忘的花园》读后感(九):用力生活的女孩
读这本书是因为朋友送的,之前从未听过。习惯性地看了作者简介和目录,看到一张地图,猜测是关于一个古老英国庄园的故事,本以为是悬疑类的。作者采用倒叙和时光交错的手法,从主人公的女儿、孙女的探秘开始,一步步引出主人公的故事,我是看了很久才找到主人公的。这种不断设置悬念的方式与达芬奇密码有点类似。我因为急于看到故事真相,只选择了女主故事的发展顺序来看。结果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
喜欢故事的主人公,一个遭遇不幸、内心坚强、与众不同、突破世俗、用力生活的女孩。因为童年的不幸,相继失去最亲爱的人,所以遇到爱的人就倾其所有。这里被爱的人是她的表妹,为了表妹付出了所有而不曾后悔,知道最后生命也付出了。故事的最后,她跳下悬崖,“飞向她的女儿”,“正朝她的家飞去”,是悲剧,却也是圆满的落幕。她的性格注定不会给她平凡温暖的一生,只能是这样的悲剧和冰冷,有着英雄色彩的悲剧。
那个花园里的故事,那个女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