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科学的边角余料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科学的边角余料读后感10篇

  《科学的边角余料》是一本由阿溟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的边角余料》读后感(一):科学的边角余料

  写书评纯粹是为了不是对于这本书的记忆遗忘

  以“生老病死”为章节很是有新意,很多不曾了解东西在这本书中被介绍比如说它告诉我如果你不把脂肪吸走的话是不能从本质上减少他的数量,使用减肥药或者锻炼只是把脂肪细胞变小而不是减少。还有什么关于梦境大脑人体,但是看完这个更多的一些人文思考,尽管我有时候是一个偏激的愤青,对体制这种东西抱有诸多的不满,但是就书中所说,当需要牺牲我们个人利益舒适环境安逸生活的时候,我们就会自觉选择逃避。对于环境污染,生物灭绝,臭氧层空洞悬而未决问题,看似“和谐”的人与自然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就本书加上我若干年来的所见所闻人类是不是自掘坟墓我尚不确定,但这个世界一定不像我们宣传的那么美好

  《科学的边角余料》读后感(二):一个人的辩经,关乎科学

  其一:科学

  一直觉得科学,内敛、沉默。它需要你不屈不挠追求,却毫不理会所谓付出收获将成比例之学说,它独来独往、无求无欲。正因如此,我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科学保持着恰当平衡关系,接受真相事实真理,却彻头彻尾的用纯粹感性的心来感知余下的所有。

  春末夏初,参加公司培训实验之一:动手提取香蕉DNA。当所有奥秘像棉絮一样,在试管的中部漂浮,你开始装模作样。细胞能告诉你一切,却无法亲口向你描述它的情,它的欲,它的故事

  我们可以透过科学,浅显地附和它的特质,八苦中的生、老、病、死,而之后的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却又如何用纯粹的科学去解读?科学与伪科学,是飘离于灵魂之上的奢侈品,高高在上冷漠无情。

  其二:边角余料

  一直想要去罗马,虽然语言学了快要几年,依旧还在温习颜色。都说罗马不是一日造成的,究竟花了多长的年月,埋葬了多少纸醉金迷肝肠寸断?如果有一种假设,用边角余料可以修筑一个新的罗马,你是否充满期待。我很期待,这更像是憧憬和希冀,远远超越其本身,谁能预料若干个组合背后的城市,它所充满的张力和可能性

  如果平行的看待边角余料,模糊中它有种赤裸裸挑衅的错觉,你是否有能力辨识、认可、赞同,你是否有同样睿智眼光。不是人人都有,不是人人都具备,我们大都才疏学浅沉默寡言,我们需要用更为宽广胸怀去接纳、吸收,从而才有机会超越。

  其三:科学的边角余料

  当冰冷的科学被赋予情感、被重新解读,你是否会有欣喜若狂感觉。诚然没有,心已经冷却,开始入冬,带着感情迁徙。可至少你会觉得温暖,像所爱之人,在秋意来袭,沉稳地握住你的手,饱含回忆的摩挲。

  我觉得最珍贵地方在于,它成熟地将八苦揽入怀中,细细烘焙,没有浓郁的气息、没有醉人的味道,需要乞讨、需要超脱地球重力的灵性去感悟。它深邃的双眼躲藏在黑暗中、它庞大的躯体隐匿在角落隙,它容不下你的嬉笑怒骂、薄情寡义,它用了最为简单方式,却出了一道最为严肃难题

  我曾经很轻浮的写过一篇书评,饱含戏谑、挑衅。而如今,我同样的写着这篇书评,却倍感沧桑疲惫

  当一切渐渐转淡,却又突然转折变重,转瞬之间,重到无法呼吸、重到不再只言片语;想要拾回?它已归于尘土,尘埃落定世事源于此,世事终于此。

  《科学的边角余料》读后感(三):一本与众不同的人文科普书

  起初以为是一本科普书,不过,细看了一下内容却发现本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科普书。作者是站在人文和社会学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科学的神秘面纱,角度很新颖,思考的的问题也很深入。值得一读。

  起初并不明白为什么叫《科学的边角余料》,看了作者前言中的一段话,才豁然开朗

  科学被这个时代推向了从未有过的至高地位,科学成为这个时代可以傲视一切的高大“旗帜”,却也逐渐抛弃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是可怕的,科学的孤独意味着可能走向错误或者无法修补的不归路。而我所渴望的只是,能够通过这样一本探讨科学与世界,科学与人类,科学与人文世界的换位思考的书,来提醒人们科学出发时的原点,提醒人们不要违背了科学精神。你不会从这本书里看到科学惯有的骄傲姿态,也不会看到以科学之名,嬉闹杂耍挑逗读者,贩卖科普的文字。同样,你也看不到浮浅的,娱乐性的垃圾论点,这些文章都是严肃的,冷静的,经过了我无数次苦苦思索的最棘手的命题,并且恶狠狠地逼迫你也会思考个不停。

  当然,在光芒万丈的科学主导的世界里,这样的文字依然只能是边角余料,但是,我相信,这些文章所提供给我们的思考习惯将会成长积极强大的精神食粮。而这个,正是我所希望和期盼的。

  《科学的边角余料》读后感(四):我们身边的生老病死

  在阿溟出版了的三个作品中,本人最中意的就是这一本。《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日本》那毕竟是大洋彼岸的另一个国度,我们不会定居也不会更深刻的了解那里,可能只有当我们吃着日本料理,或者旅行或者看着日剧的时候才会想起书里告诉过我们的东西。《一起的记忆_藤崎组传奇》写得很美很真实。不过就算是美得让你想起了自己的过去,它也毕竟是回忆,回忆从来都是只能藏在心底东西,随着时间慢慢发挥它不不动声色力量,只有当什么东西什么场景触及到你心里回忆的小小触角的时候,你才会又再次的想起。而,这一本—《科学的边角余料》,告诉我们的却是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

  我们常说人人平等,但这世间太多纷繁扰乱,要真的平等又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命运和遇境,唯一都要经历的却只有不可违背的生老病死。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为谁而生?又因何而死?

  明明每个人都喜欢有一个健康身体,那病变的细胞为何又违背大脑主人意志

  男人女人,为何如此相似又如此的不同?

  真的存在灵魂吗?为何我们看不见它,却又是每个性格、想法都各不相同的亿万万个个体

  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在你还用天真眼神心态看着世界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些息息相关,又无法解答的问题。可能你略微的思考一下,就放过了这些困扰你的问题,也有可能你为了探寻他们,决定报考生物学,却又被各种原因拦住了前进的步伐

  好吧,说真的,如果你真的真的不在意这些问题的考虑,我就真的不推荐你来看这本书。因为生物学是个极其庞大的体系,我们就是它之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世间的每个人本来就有许多的烦扰,何苦还要添加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来占用你的脑细胞。

  但是,如果你也曾经用这样类似的问题问过自己,哪怕只是一个,或者是在很多很多年以前,那我请你翻开这本书。你的大部分疑问会在这里得到满意的解答,你会发现你打开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你曾窥视却无法进入的全新世界。

  不要担心没有基础就无法看懂,这里的故事全部都是你我身边的常见话题。它就像小时候给你讲故事的老朋友有趣、沉稳、安宁

  如果有人怀疑这本书的可靠性,我想作者阿溟可以用他八年的生物学经历和生物学博士的头衔向你保证,眼见属实。

  《科学的边角余料》读后感(五):很亲民的科学书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未知的科学世界有那么一点点的好奇,但是,却没有时间耐心去研读那些专业的科学书刊和杂志……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这点小小的好奇,只是定义在什么都知道一点,以便我们和朋友交谈到此类话题时,不会频频出现非常茫然表情……

  再或者你也和我一样,只希望通过这些简单的科学知识的了解,能让自己在这快节奏生活中迅速丰富自己视野充实自己内心……

  那么,我想你可以考虑读读这本书。不需要你有任何的科学功底,也不需要你对科学怀抱多大的热情。这本书中所讲述的,就是我们鲜活的生活中最实在而又明白的科学小知识。试想,连我这种科学白痴都可以有耐心看下去,真的可以称作“好读”的科普书籍

  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两章分别是“当精子和卵子相爱”和“药品的竞选之路”,前者是导致我对本书发生兴趣的直接原因,让我意识到一个的新生命的产生,也是非残酷优胜劣汰结果。而后者更让我体会到西方国家对于生命的非一般的审慎态度……

  说到底,其实我觉得这就是一本科学入门书,作者用最温情而平实的语言,完全有别于以往科学类书籍晦涩难懂的语言描述,让你轻松踏入科学大门对了,假若你有睡前读书的习惯,放一本在床头,每天一小节,读完后安然入睡,也是不错的选择哦~~~

  《科学的边角余料》读后感(六):拥有的时候我们就在失去

  今天,走在马路的人行道上,被朋友牵着手,往宾馆走去。贵阳的路我完全不熟识,像是被一群人领向一个地方,地点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把我领着就行。这种被领导安全感是大多数人都熟悉的吧。

  想着阿溟关于生老病死的笑谈,想着今天晚饭我们八卦一个大龄古怪的同事,我开始敲响警钟,我们的时间都不多,要抓紧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

  从没有人正式通知我人必有一死的时候开始,似乎是人的本能,我开始为死亡寝食难安。想着终有一天,我将无法体会冬日被窝的温暖,想着终有一日我将无法倡导酸甜苦辣的菜肴,不寒而栗的抱着熟睡的妈妈,却想不出解决办法

  我害怕死亡,我无视秋天的黄叶纷纷落地,都存在着一个盲区,我,从来没有,正视过大自然新陈代谢规律,我从来没有,将自己和黄叶一样,当作是依附于大自然的生物。

  人类确实比其他动物,进步了几千几万年,当我在30层高楼往下眺望,看见车辆秩序的为红灯停下,我想,人类,认为自己已经跳出了生态圈,主宰了世界了吧,至少,很多人的潜意识都是这般认为。

  阿溟说,如果看完这本书,没有危机感,是没有读懂这本书,是的。对于大自然,对于生命,我们理应有,本能有一种谦卑。

  我知道,死亡或许离我很远,但是这是我们生物所有的命运,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尽情的爱每一个人,尽情的生活在当下呢!我要为自己而活,为大自然而活,感恩的活着,智慧的活着。当你把黄花和落叶都纳入你的心田,死亡,或者说归去,是一件诗意的事,我这样想象着,活在今天的世界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科学的边角余料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