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是一本由[日] 川端康成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元,页数:2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未眠》读后感(一):流水账 ..
额 350的简评太少了..
看得时候没有分类觉得有契合的句子就把它打下来.. 突然想到什么就把它写下来 ..于是有下文..
一个村庄是否只能有一只猫和一只狗呢 ?要是这样,这只猫和这只狗就见不着别的猫和狗而死去了.
蓝色的海底有一种又白又冰凉的东西在流动,因此觉得秋天是从海中来的.
能够比谁都先听到秋声,有这种特性的人也是可悲的吧 .这是啄木的诗歌.
世间其他的事物都是随着季节的推移而生活的.只有人才是逆着季节的变迁来生活的.夏天吃冰冬天烤火.尽管是这样,但是人还是更多的被季节的感情所左右.所谓人的季节感情,人工的东西太多了.
若是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反而更能畅通无阻的通往安乐净土.我讨厌自杀的原因,就在于为死而死这点上.
盂兰盆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布施游魂..嗯鬼节的另外一个
下田富士是姐姐真的富士是妹妹.但是因为妹妹的姿色艳美,姐姐下田富士有点嫉妒,于是在当中修造了一堵叫做天城山的屏障,自己畏缩在屏障的这边尽量不去看妹妹,这样她就越来越小,但是妹妹富士山还是很想念姐姐.每天都往上伸展,越过屏障来看望姐姐.所以她变成了日本最高的山.
好像很喜欢说这是很有意思的呀 看到伊豆的姑娘们聊天是很有意思的他们接受事物的方法也是很有意思的.新的都是风景的丸之内,在地震的废墟上反而最没有变化,这是很有意思的
写了那么多新东京的名胜,但是总觉得可以写出的繁盛总有反讽的意味”浅草钢筋水泥的寺庙.不再纯日本似的建筑物.连水泥垃圾箱的相撞也都很时髦.”但是看到这些,也并没有开欣慰
“我看到了东京凄惨的现状,虽然并不是没有感到复兴的雄伟步伐,但东京记忆犹新的伤痕,掩盖不住的疲惫,打肿脸充胖子的虚假繁荣,这种印像至今仍然留在我的脑海里”
打肿脸充胖子的虚假繁荣..这个小短句让人看着会对号入座,之后马上有不舒服的感觉..”
原来川端康成自幼是孤儿.. 看到这个之后突然理解了为什么会有整本书的基调..怎么样呢.没有明显的悲哀却一定可以确定不是快乐的人写出来的东西.. 嗯 ,很喜欢呀 一个能够在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的人..
《花未眠》读后感(二):随便说说
毕业时从宿舍搜罗了许多她们不愿搬走的书,不太喜欢日本文学,想想读了半本的《挪威的森林》和《千只鹤》,文字不是不优雅,感情也绝非不细腻,只是那隐秘、阴暗、温吞的气质让我无法醉心。
川端的文字是美的,不容置疑,他继承了东方作家细腻的传统,笔触柔软。是的,我只能用柔软来描绘,《花未眠》中收录的都是战后他的散文小品,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能写下这样的文字让我震撼,抛却民族感情,战火对于中日两国一样残忍,但我在中国找不到同样的声音,那样认真的倾听花开的声音,在战后虚乱生活的地铁上平静的阅读《源氏物语》,多么纯洁可爱的人啊!
但是我依然无法喜欢上这部作品,川端努力描述着大自然的美好,生命的希望,但字里行间始终透露着抑郁,气质是不会改变的。
《花未眠》读后感(三):物哀之美
读完整本散文集,心中又莫名其妙增添几层悲哀。川端康成的悲哀在于他生世的悲凉,其文言称日本古典传统,是在其旅欧的几篇散文中。面对几分陌生的大陆,川端康成像意识到自己孤苦身世一样敏感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其文便在西方文化中谈起了日本古典传统的“物哀”。
川端康成谈到自己七十岁读的《源氏物语》,该是专描写妇女情感的宫庭文学。所举例松叶芭蕉的俳句,则是浸润了佛教虚无主义观念。川端康成受此二者影响,加之身世,文中的悲哀亦不难理解。
在《温泉通信》这篇较早的散文里,川端康成便有惊人的虚无、绝望流露。文中写到,在初夏万物繁茂绽放的季节,作者眼中看到的却是万物的凋零。
在对友人的记述中,横光利一生活中的形象在书中如影像、相片随作者的描写呈现而出,在赞叹作者描写精湛之时,亦感叹横光利一对艺术的执迷。
为东山魁夷画作的序言,让读者间接感到了东山魁夷画作的魅力。书中选辑的川端康成关于东山魁夷文章,主要述评的是记录欧陆风光的画作。作者未过多评价友人的艺术观,居多是撷录画家自己关于艺术的言录。而多言的是画作对象,尤其是教堂。
在《花未眠》早期几篇散文中,川端都写过茶杯、水杯折射的阳光。当后来旅欧,及从画中所见,教堂里的光则给予了不同于从前的另一种所感。
全书亦至此结束。不得不感叹编选者的用心,呈现了一个小说中难以察觉到的更为生动的川端康成。
《花未眠》读后感(四):无事乱翻书,月夜花未眠
很久没有看东方的文学,某夜无事乱翻书,看川端康成的这本散文,有一种黄昏在樱花树下漫步,被温泉的热气包围的温暖感。
川端康成的文字质朴,却不乏一种静谧的美丽。常常结尾乍然而止,却意味深远。作者说这是由于他的慵懒,我不由同意地一笑。有时候懒惰的结尾,或者就是最自然的结尾。
描写的无非是旅游见闻小事,看到的花草,身边友人的回忆等。信手拈来,不是什么深沉供人思考的文字,但不妨当做散步一样去阅读。《花未眠》是其中一篇,其标题有文艺范,用作全书的书名选得真是好。但这篇文章我却认为不是最佳的,其格调跟小学生作文没有两样,用词句也反反复复啰啰嗦嗦,大有四点醒来的困顿和迷糊。
我觉得好的是其他一些篇章。例如:
《温泉通信》里面:“深夜二楼空无一人。猫儿就跟着我的后头,闯进我的房间里。它坐在我的膝盖上,一动不动。于是猫儿的体臭扑鼻而来,钻进了我的脑门。我好像感到这是第一次体味到猫儿的臭气。‘难道所谓独孤就像猫儿的体臭吗?’”
《初秋四景》:“比平常稍凉的水中游过泳,腿脚会显得略洁白些。莫非蓝色的海底有一种又白又冰凉的东西在流动?因此我觉得秋天是从海中来的。人们在庭院的草坪上放焰火。少女们在沿海的松林里寻觅秋虫。焰火的响声夹杂着虫鸣,连火焰的声响也让人产生一种留恋夏天的寂寞情绪。我觉得秋天就像虫鸣,是从地底迸发出来的。与七月不同的,就是夜间只有月光,海风吹拂,女子就悄悄地紧掩心扉。我觉得秋天是从天而降的。” 又 “夏季可以看到夏季的星星,秋季可以看到秋季的星星。若是能把身边的季节忘却到那种程度,这样的生活又是多么健康啊。”
觉得作者写秋景最为美丽动人。这也许是我自己偏爱。
不过我比较不喜欢的,就是东方文人那种过分强调的谦卑。也就是不断漫谈般的强调自己文字不值一文钱,自己何其慵懒,自己不如其他作者等等。作者,乃至作者的文字,都透露出日本的民族性,一种隐藏在谦卑底下的自大。假如真的谦卑,是不会特别强调自己的谦卑。
也许我的理解是不恰当的,毕竟我对日本文学没有深入的了解。不过就如同作者所说的,作品写出来,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属于作者,以其自有的方式被读者理解、消化、衍生、发展,仿佛脱离母体的新生命一样。每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这点我是很认同川端康成的。
总的来说,这本小书引起了我对川端康成的兴趣,他的文字有足够的魔力让我阅读更多他的作品。
《花未眠》读后感(五):花为什么未眠
花未眠的第一句,看似平淡,但是却道出了一个有思想的作家与生俱来的天赋。作者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更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于平凡中发现美,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恩赐。花为什么未眠?
花未眠是众所周知的事,但作者似乎明白了其他的什么。他仿佛明白了什么呢?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是作者哀伤的心情使这种美变得哀伤了吗?难道真是人的感知美的能力所限,所以作者只看到了哀伤的美?亦或是花为自己独自开放,却不能为世间众人所发现而伤感?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觉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社会发展了,文明进步了,但是人们的感受能力貌似没有进步,反而退化了,退化到仅有的趋利避害应激反应。
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当一件艺术作品成形之时,艺术家一定会有感叹,是的,他的确成功塑造出他曾经看到过的美。但是,这毕竟不是全面的,而那还在创作中的作品才是艺术家心中最美的,因为它有无限的可能,它在艺术家的脑海里是极具表现力的。但它一旦降生,终究无法表现原本的样子。
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真花的美是真实的,是全面的,而画中的花再美,也只是突出的画家所看到的美。只是画家碰巧和大家站在了同一角度,并着力突出了这一角度,所以仔细观赏画中花就像看到了真花一般。
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也许这句解释了花为什么未眠。
《花未眠》读后感(六):美的哲学
散文《花未眠》是川端凌晨四点醒来后写就的。当时,他发现海棠花在夜晚还盛放着,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美的哲学思考。川端从时常生活的琐事中得到了美的感悟。散文完美地展现了川端对于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
司泽忧河在《静夜里错过的美》中评论说,读川端的《花未眠》,“只觉得素雅恬静”。不错的,虽说我们读到的只是叶渭渠先生的译文,但叶先生是研究日本文学的名家,他的译文做到了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貌。读者透过这些平实而又极富哲理的文字,总能体味到川端对于美的热爱之情。作为天涯孤儿的川端,对美有着超越凡人的感受力。凝视一朵盛开的海棠花,我们感受到的或许仅是美丽和愉悦。川端却说:“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是啊,美丽的鲜花在绽放的同时,就接受了死神的亲吻。在强大的时空面前,柔弱的个体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这就是生命的具体存在状态。故而,雷诺阿也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川端更进一步揭示出:迎接这一刻盛开的是下一刻的凋落。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川端向读者传达的就是这种生命短暂的哀叹呢?一切美好的东西在川端眼中是否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呢?想到川端其他作品中对死亡的终极关怀,以及川端后来的自杀,这似乎更加深了读者的这种认识。然而,我们还知道,川端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他不仅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川端不也说了么,“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到:‘要活下去!”这是川端对于个体生命意义的赞美。之前,读者领悟到的是生命的脆弱和渺小,生存空间的贫瘠和狭小。但这些都不会阻挡生命的美丽。海棠花不是在夜间绽放了么?明知下一刻的毁灭,也要在开放中成就着自己的快乐。这便是从死亡的角度反观生命的价值。生命正是因为过程的丰富而呈现出绚烂多姿的色彩。
散文《花未眠》呈现出的哲学思考远不止以上这些。愿我们透过这篇短文,努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并使其上升到一种哲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