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之旅》是一本由[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狱之旅》读后感(一):地狱之旅
这部书我在豆瓣上又打了五星。个人认为阿婆的书在描写异域尤其是涉及非洲、中亚和东亚地区探险考古方面的特别好看,像“巴格达”“菲斯”。。。这样的城市在阿婆的笔下都充满了神秘色彩,仅仅是听到名字,立马就能联想到一定会有神奇的事情在那里发生。
我甚至觉得007电影中的某些情节和阿婆描写的场景类似,是《皇家赌场》吧?007在一个拥挤的城镇集市里躲避对手的追击,令人联想起《鸽群中的猫》前面的铺垫中,鲍勃在小巷中穿插巧妙甩掉跟踪的情节。
关于切除脑白质,不影响个人智力,但却能控制情绪使人更顺从这一段跟《沉默的羔羊》2有一段相似,汉尼拔医生迷幻了保罗并切开了他的头盖骨,切除了控制他情绪的部分大脑,医生也说“少了部分脑前页,也没有关系,因为它能使人有良好的态度,而且,切除大脑,脑本身并没有痛楚感。”不知道关于大脑功能研究成果出现的年代早晚,究竟谁学谁,但这些关于大脑的论述以及用活着的人体做实验品确实令人毛骨悚然。
甚至,那个麻风病医院是个最好的掩藏地址,我也觉得如今真有这样的狂妄主义者,拥有巨大的财富,无以消遣,为了实现畸形的个人理想而建造这种乌托邦。
但毕竟阿婆的书是供消遣娱乐的,除了1、2处点了共产主义,基本不涉及政治和军事,所以最后的大解救,方式很温和,一个律师的几句话就压住了阵脚,就连老阿里斯蒂德也表现得相当镇定和理性。
某人在我的评论里一再留言说我不该透底,如果执意如此便可谓心理阴暗。前几句还令我尊敬最后一句却叫我相当反感,本来我在豆瓣上都是短暂的驻足不曾细看什么的,这一来,一看我的评论里全是此人相同的留言,一怒全给喀嚓掉了。写前几部书的读后感时,我确实不知道还该有这样的讲究,后面逐渐就避免了。我一个普通人喜欢看推理小说而已写了2篇读后感就“心理阴暗”了,照此推断,按你的理论,你是不是有谋杀的潜质?!
《地狱之旅》读后感(二):不是侦探小说……于是我剧透一下
……其实没什么可说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科学家失踪,在此之前已经有好几个科学家都失踪了,政府(军队?)对此进行调查。该科学家的妻子声称不知情,但随后出国,官方怀疑她是去国外和丈夫接头,结果该妻子乘坐的飞机失事,她抢救无效去世。
官方代表在某国见到一个因感情受挫而试图自杀的女人(这个女人本来也是要坐那架失事飞机的,但误机了),而且她的外貌和那个科学家的妻子很相似,遂劝说这个女人装扮成那个妻子去和科学家接头。(妻子临死前对这个女人说了一些奇怪的线索)
最后经过一系列乱七八糟的事,揭晓谜底。所有的科学家都在一个隐秘的地方进行(不合法)的科学研究,支持他们的幕后boss是一个名望很高的人。
没什么特别出彩的情节,只有最后一章还略有一点罗曼蒂克的转折,但是对于侦探小说来说,罗曼蒂克什么的……
《地狱之旅》读后感(三):杂谈
这不是一本纯粹的推理小说,对人性和异国风情的描写的魅力大于推理的魅力。难怪阿加莎在卷首语写道,这本书献给钟爱异国旅行的安东尼。看完想去旅行了。\ 说下本作的伏笔,其一就是那句“小心鲍里勃”,鲍里勃在开头的描述是金发美男子,事后我想看看文中有没有化学家男主的外貌描述,发现并没有,这很奇怪,当然,以阿婆小说的易容术等级,这点被忽略也很正常~毕竟那时阿蒂老板的阵营就已经有堪比韩国整容的技术了~;另外,在警官们寻找希拉里留下的线索时,除了做特殊记号的珍珠,还有“xxxx之手”(不记得了),并且多次提到盖革计数器。这点很奇怪,因为女主在前文描述中只做了珍珠的记号,那么其他信号是怎么来的呢,那必然在他们这群人中还有另一个“间谍”,而且这个“间谍”还带有放射性物品。而且体积还不小,恐怕无法达到供警方搜索的目的,而“失事飞机”六人组中谁拥有这种物品并且有做“间谍”的可能?那无疑是我们可爱的、平凡的男主了(请让我这样称呼他,因为不记得名字了,囧…),我们都记得他有一个非常重的铅制烟盒,而且拥有聪明而不迂腐的头脑。(没写完,剩下的下次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