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座营盘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2 11:11: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座营盘读后感10篇

  《一座营盘》是一本由陶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6.00,页数:3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座营盘》读后感(一):一座营盘 善恶两头

  多年以前,当我看到《好兵帅克》里那支鼓吹着“荣誉感”的军队而捧腹大笑的时候,并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陷入一种比当年被占领的捷克更加尴尬的境地。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往往发生在别人身上要比发生在自己身上来的有趣。

  文学对军队腐败状况基本不涉足,加之媒体对此类话题向来回避,无形中给人造成一种“很见不得光”的印象,这让我们每个人都危机感大增。避而不谈,于是,对了解部队腐败真相的期待慢慢被自己的想象力所取代,在听到一个个令人咋舌的新闻或者传言后,被动地构造出一个腐败如无底洞般的军队形象。原本被冠之以“鱼水情深”的关系,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想必是谁都不愿看到的。还好这时候,作家陶纯站出来,用坦诚、硬朗、血性的语调告诉我们:真相是这样的,它的确很糟,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如果有一部文学作品,能对现实进行有效的回应,对真实生活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那么读者去阅读它,思考它,就会获得某种微妙又极具启发性的力量。读陶纯的小说《一座营盘》时,我们能感受到这种以作品碰撞现实的努力,震惊之余,甚至为他如此程度的揭露而捏一把汗。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关照,让这部作品拥有了直入人心底的品质。

  小说中几乎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源自部队现实生活,众声喧哗的人物设定,千人千面,又都在同一个大环境中为自己的前程而钻营。看到他们,即使不穿军装的你我,也能隐约地找到自己的影子。陶纯说,这一座营盘,是所有营盘的缩影。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更甚于此,它是我们整个官场,整个社会的缩影。

  无休止的欲望,几十年来,让A基地的这个生态系统蓬勃生长。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除了主动或者被动依附在同一利益链条上,似乎没有其他生存空间可言。《一座营盘》里,年轻的孟广俊认同甚至是信仰这个系统的强大,他在基地上通下达,如鱼得水,真实地像是我们身边某个让人爱恨交加的活跃分子。当一个人完美地融入环境时,他已经变得和环境一样合理了。很大程度上,孟广俊这个人物就是在人情社会中脱颖而出的典范。而无处不在的欲望,让“逾越规矩的边界”在这里成为一种日常性行为。从热水器到特供酒,从一碗臊子面到名人字画,总有些东西悄无痕迹地填充着人们的各种欲望,“总有一款适合你”,进而让它从半推半就的缝隙中渐渐蔓延,壮大,形成裹挟人的力量。

  可是欲望有善恶之分么?如果有,那么应该站在谁的立场上来评判它?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很耐人寻味:布小朋在606仓库当主任的时候,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小李村坐落在仓库与基地往来的必经之路上,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村民们开始搞一些“小动作”作为副业。他们以生活受影响为名堵车、堵路,拦截运输物资的车队,不时敲部队一笔。这不是什么大奸大恶,挖路者们甚至可以理由充分地罗列他们的委屈,然而此举造成的损失却不仅仅是重新修路那么简单。

  有意思的是,活在A基地生态系统之外的村民们,一旦有机会,便决然地试图去攀附这个繁荣的利益链条,哪怕是这个链条的最外围、最底端。这时隐含在人物背后的欲望本质才显现出来,没有高尚也没有卑劣,每一个人辛苦追逐和痛骂的只是利益,已然将善恶的抉择抛之脑后。

  小说里,这个看起来完美无瑕,又似乎可以无限延伸的生态系统,将我们最强大国家机器绑架。而对于善恶的划分,对在利益链条繁复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军人们而言尤为困难。

  善和恶,很多时候未必恰巧就站在河的两岸,但当对善加以戕灭之时,恶的本质才最大程度地彰显。这种相生相克的属性随着我们对欲望的控制而放大或缩减,并且永远都只能是此消彼长,而无法达到一个大家都欣然的均衡。利益面前非此即彼,没有中间地带可言。孟广俊其人,精明、能干、灵活又重义气,所作所为也无非是通过讨好上级的方式来实现自己“晋升继而进京”的梦想。这个人物并不让人讨厌,但他依然是恶的代表,这种恶不在于他钻营多少,花活儿多少,而在于他不断地侵蚀本该属于善的领地。

  善于顺势而为的孟广俊很有大显身手的舞台,他费尽周章寻遍基地周边,只为给领导请一个臊子面做得最地道的厨师;他另辟蹊径应付了上级严苛且“不近人情”的接待标准,独创了“四菜一汤”的新模式;他投其所好召开书画家联谊,最终让“有原则”的政委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活动之后的“纪念品”……

  每当邪恶前进一尺,善意就不得不相应后撤,因为有了孟广俊这样的“苦心经营”,上面的人“便捷”安全地满足了自我欲望。就这样一点一滴的渗透,强大的躯体从基石糟朽……

  可怕的是,当这个恣意生长的庞大体系搭上一种服从的特质之后,我们发现,事情似乎更加不可控制了。

  自古以来,服从命令都是军人的第一职责,这是世界上所有军队的伦理基础和战斗力保障。而这种军队特有的构建体系,可以让任何一个细节蛮横地成长起来,随后便如同战场上推进的装甲车一般,横冲直撞,摧毁一切障碍,抑或最终被障碍摧毁。

  这是一种本应建立在官兵“双向忠诚”上的组织原则。官兵间如此,上下级军官之间也是如此。在一支军队组建后,军官以责任和尊重来赢得士兵的信任和忠诚,双方皆以人格之独立与尊严对话、制衡,逐渐到达内部的平衡状态。

  但是这种双向的忠诚,往往缺乏有效保证,一旦这支军队赖以存在的信仰丧失,即使这种丧失首先从高层开始,那效忠长官也依然是下级士官与士兵们应恪守的职责。在这种单维的忠诚准则下,几乎所有人都开始程式化地服从、服务于上级。加之外部环境和平安逸,大家会慢慢默契地达成共识——体现军人荣耀的机会正在甚至只在于此。

  《一座营盘》勾勒出这种腐蚀力量的可怕。随之而来的,便是部队灵魂与信仰的整体性沦陷,讨好和钻营变得和训练一样常态化了。于是,原本由互信与忠诚建立起来的均衡状态随即被推翻,转而由那个腐败的、反倒看上去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所取代。

  诞生在这种环境中的任何善与恶,都可能会被无限地扩散、放大。更可怕的是,一旦恶的生态建立,在它野蛮的生长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它覆灭的趋势,因为即使有善的萌芽播撒在其间,它也无力去反抗那强大的系统。

  所以,受贿者从来都不比行贿者无辜,因为受贿者往往是那率先丧失自我的一方,在经历过内心的犹疑,却甘愿投身于恶的怀抱的那一刻,他不再与怜悯二字有任何关系了。而我们因此更加敬重那捍卫军人尊严与原则的英雄,崇尚他们强大到足以抵抗欲望吞噬的自制力。

  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有心保护犹太人的辛德勒这样告诉党卫军军官阿蒙•戈特:“如果一个人是因为犯了重罪遭到惩罚,那是他罪有应得。如果我们让他被处死,那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又如果我们亲手杀了他,那更是大快人心。但是那并不是权力。那是制裁。跟权力完全是两回事。所谓的权力是当我们有绝对的理由去杀生,但我们却不这么做。”

  辛德勒提醒不可一世的阿蒙,拥有自制力才是拥有真正的权力。阿蒙和众多纳粹军官一样嗜血成性,他们极端漠视犹太人的生命,又狂热地崇拜希特勒灌输的所谓“民族社会主义”。这种近乎变态的强权行为在辛德勒看来恰恰是丧失人格尊严的体现。权力可能将人变成疯子,但权力永远不会属于某个或者某群疯子,当一个人丧失自我丧失尊严的时候,他也就被权力吞噬、同时抛弃了。

  孔子说“必慎其独”,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们曾经拥有并鼓励的非凡自制力,在战争年代表现为对生命的基本尊重,在和平年代,没有了生死存亡的惊心动魄,却别有了一番惊险刺激。如今善与恶电光火石一番搏斗,善的一方落荒而逃,已然是许多人料想中司空见惯的结局。从此,面对欲望的邪恶面,我们开始不自信,对人性,对科技,对未知,当然也包括军队……这似乎是一个需要英雄却无处寻觅的年代,而我们也慢慢对所谓英雄人物的出现兴趣索然,好像英雄已经只是那些贴在墙上的海报。

  辛德勒在生意场和官场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颇有几分像在A基地风生水起的孟广俊,但读过《一座营盘》之后我们会发现,跟他更为相像的那个人,其实是布小朋。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于是在孔子他老人家身后两千多年,我们仍时常发出一样的感叹。可是,一旦黑暗滋生于角落,趁我们神经麻痹的空隙妄想卷土重来,这些英雄就会像夜空中的恒星一般,显现出他们无比耀眼的光芒。

  谁能在人情社会的沧浪之水里摸爬滚打,独善其身呢?营盘之中,布小朋背负着身上的牺牲姐姐的“原罪”,在军旅道理上尽可能地救赎自己。他倔强地坚持着自己原则,尽自己所能维护应有的秩序,为保护优秀的士兵甚至肯低头地去求人帮助通融,却又因为不肯为自己“拐弯”而屡次陷入麻烦。

  或许孔子对“善人”的要求标准比我们现在严格,但我们大可不必以“善人”二字来标榜布小朋,而只是将他作为一个值得将国家安全相托的人,我相信对一位军人来说,这样的评价已经足够了,而我们的期待也不过如此。正是因为有许多像布小朋和辛德勒这样的人在坚持,这永恒而灿烂的人性之光,才引领着我们一次又一次击溃黑暗。

  画鬼魅易,画犬马难。写好一个善于钻营的贪官对一个专业作家来说不难,但如何在我们见识过一千个现实中的“孟广俊”之后,塑造一个让我们认可的,有血有肉、正气凛然的“布小朋”,这会极大地考验作者的创作功力,陶纯在《一座营盘》里完成了这一挑战。

  恶的环境的裹挟力量,还来自于众多的孟广俊们把经验和能量持续不断地去适应这个现实,并且他内心也适应了这个现实。在恶的环境判断恶,不为恶,反对恶是需要勇气的。勇气这种人性中最高的能量聚集,是由于布小朋、夏忧、康又汉们心理值与现实的强烈冲突。布小朋懂得退步和平衡,夏忧的心理值太过强大,他总是直抒胸臆、愤怒、忧思、呐喊,以致被认为“精神有问题”。而能够在现实中平衡,处理好现实种种矛盾和冲突,并能独善其身突围出来的布小朋,我们可如故称之为英雄。

  要相信一些人,要重建一些信念,这是小说《一座营盘》自内而外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对人性保持最基本的信任,是自孟子以来国人立身之基石,信任不是洪水猛兽,有希望总是好事。何况就如我前面所说,事情并没有那么糟,且万幸已有转机。小说中至死都不肯喝一口茅台的老将军康又汉一语成谶,现在,反腐大潮已经拉开,我们也可以这样对那些“孟广俊”说:终于,有人来管你们了。

  哈谢克说:“伟大的时代就得有伟大的人物出现。有一种谦卑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既没有拿破仑的英名,也没有他那些丰功伟业。可是把这种人的品德分析一下,就连亚历山大大帝也将显得黯然无色。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在这伟大新时代的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性。他很谦卑地走着自己的路,谁也不去惊动。”

  这个英雄是帅克,是辛德勒,是布小朋,也可能是任何一个我们身边的人,甚至是我们自己。只是拼搏多年,依然看不见“丰功伟绩”在何处的我们,在逆流向上的小舟上,还要继续向前划。既然希望有了,就总不至于再退回到过去吧。

  王蔚 原载于《经济观察报》

  《一座营盘》读后感(二):营房助理的独白

  我是一个农村兵,我们那个时候,当兵难,但是考大学更难,应该讲当兵是唯一的出路,好的考学,不行可以转个志愿兵,再不济的回到地方当过兵容易娶媳妇。要不然就得在家种一辈子地,真的,我不想窝在家里。

  我当兵俺家里买了几头猪送礼,换上军装坐在闷罐里我想的不是别的,就是怎么把这几头猪钱给赚回来。

  农村兵不怕吃苦,但是我更喜欢跟班长套近乎。有一次评选优秀士兵,班长毫不犹豫把我报上去了,连长指导员心情好,就把优秀给我了。

  优秀士兵发的有一点奖金,我心想能评上优秀,班长虽然推举了,但是没有两位主官我肯定没戏。于是就把这点奖励加上自己的津贴买了点东西去连长和指导员家里了。

  连长收下了,指导员不要,但是要留我吃饭。

  从此以后我就往指导员办公室跑的多了。

  司务长退伍,指导员就让我顶了上去,连长也没反对。我不是当班长的材料,也不喜欢天天跟一群兵呆在一起。司务长比较适合我,自在,在连队有脸面,还可以抠点油水。

  事实证明我是个有能力的司务长,在我的发动下,猪圈里的猪多的吃不完,菜地里的菜绿油油的,不仅结余了伙食费,而且吃不完的肉菜又可以拿出去卖钱。战士吃的满意,领导也让我保障笑呵呵的。

  团长看不下去了,这样的人怎么能在x连,去,军需助理要转业,让他脱离工作吧,让小孟当代理助理。

  虽然我不是干部,但是干老本行我并不觉得多困难。

  我点了点头,没说什么。

  我跟驻地搞建筑的老板吃过饭,也了解过里面的事。我预算过,团里的大楼要盖起来不是个小数目,这笔经费怎么请领。我只是个战士,说不准那天领导看我不顺眼就让我滚蛋了,还是不操这个心了。

  《一座营盘》读后感(三):《一座营盘》摘得“路遥文学奖”第一季度桂冠

  路遥文学奖评委会昨日发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评选结果,陶纯“剑”指军内腐败的长篇力作《一座营盘》获得评委青睐,被赞“出手不凡”。评委会同时也表示,就第一季度长篇小说作品来看,2015年长篇小说创作平稳,非常值得期待。

  根据路遥文学奖评委会公布的情况,2015年一季度大型文学期刊发表长篇小说25部,其中得到评委高度关注的有迟子建的《群山之巅》、艾伟的《南方》、姚鄂梅的《覆船记》、王华的《花村》、陶纯的《一座营盘》、连谏的《你是我最疼的人》、马伯慧的《归去来》、罗伟章的《世事如常》、严歌苓的《护士万红》、陈鹏的《刀》和弋舟的《我们的踟躇》等。按照评选规则,四个一审评委每人推荐3部作品,再根据票数和名次选出推荐给二审的作品,最终王华的《花村》和陶纯的《一座营盘》进入二审。

  评委们认为,这两部作品中《花村》以文学才华取胜,小说描写了失去男人的中国乡村,写出了农村传统文化的崩溃,令人扼腕叹息。《一座营盘》以我军某个军级建制的基地为背景,展示了三十多年来我军老中青三代官兵走过的历程,全方位揭露军队内部的腐败。很多读过这部作品的评论家、读者认为,“《一座营盘》是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又一扇大门即将被打开的先声,为军事文学创作闯出了一条新路。”评委们表示,王华是近年来中国西南崛起的文学新星,而陶纯作为我军总装备部创作室专业作家,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军内各项文艺大奖,这次是他时隔十多年回归长篇小说创作,依然出手不凡。相比之下,迟子建的《群山之巅》和艾伟的《南方》都略有不足,没给评委带来期待中的惊喜。最后,陶纯的《一座营盘》获得路遥文学奖第一季度冠军。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肖雪)

  《一座营盘》读后感(四):打开一扇门

  写军队故事的书,我第一次看。姥爷一年总能告诉我几本书,说这还挺好的,推荐你看看,然后我就会乖乖去买来认真地读。姥爷给我的推荐,先是革新了他老人家的三观,然后也会对我的三观有个革新。我印象挺深的就是七年前给我推荐杜拉拉升职记,过了两年让我看姥姥语录,这几本书现在回忆起来都让人唏嘘,因为一些事。

  你在一个系统里,如果大风气,大环境是一个样子,你要怎么做,才能保全自己并曲线地完成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呢,布司令给了我们他的答案。尽管在前面五章,布司令和康司令为了他们的理想国,受了太多委屈,生了太多气,可是人生中期待的最后一击,大转折还是在尾声中给了,有这样一个交代就可以,无所谓它什么时候才来,无所谓它来的时候,我们已经两鬓苍苍心有不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座营盘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