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灯下尘》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灯下尘》读后感精选10篇

  《灯下尘》是一本由七堇年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灯下尘》读后感(一):原来,我们都老了那么多

  上一次读七堇年还是在高中,那个时候反反复复的念着她那句“要有最朴素生活和最遥远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念着念着,便能为自己所有的躁动不安眼高手低做出合理解释,一切都是为了某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

  然后,好像和她书里一样,高考,成绩理想,去了一个自己没想过的大学,困在同一个地方。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不怎么读七堇年了,甚至也不读散文小说了,逼自己去学习一些功利的知识,把这些梦想和柔软都抛弃了,成了彻头彻尾的工科生。

  然后,6年过去了,偶然关注了七堇年的公众号,买了这本书。开始那几章几乎让我失去了读下去的欲望,对于国外游记的描写,我看了太多,几乎类似,不论是歌颂国外的月亮更圆还是远在他乡思念故土的人间烟火,都能在各大平台上反复看到。作为一个曾经在国外生活了3年的人,有些事情有些心情有些观念被这样的书写,其实心里是很不爽的,总觉得这种游记内容华而不实,误导群众

  但是读着读着,不知在哪一章,不知怎么的,眼泪就下来了,那一瞬间的心情就是,原来我们都老了这么多了,时间都过了那么久了啊。读到后面,是真的能体会为什么七堇年要用这样的笔触去写她的故事经历过的人能够体会到这种心情。读着读着,我看到的是我的这六年过的日子,读书,去国外读书,在国外工作,回国找工作,中间穿插着各种纠结茫然,轻度抑郁,曾经一度每天靠安眠药入睡,副作用就是情绪起伏不定。这些事若要真的要书写出来,难免又觉得矫情,我也无法想象,在经历了那么多事的七堇年再去写梦想。她说别扯了,去入世吧,只此一句,便看得到她的老去,和我的老去。现在的我,面对那些鼓吹旅行和梦想的句子是真的无感了,多大岁数了,又不是什么真的有天赋的人,哪里还有诗和远方,踏踏实过日子吧。说是入世,不过是忍受着平庸无聊的日子,然后把自己变成平庸无聊的样子。我和她都历时六年,看到的认清的不过是自己,已经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地板在哪里,剩下的,就是在日复一日平凡日子里学会认命了。不同的是,她还有她的文字,而我早就对生活投降了。所以看到这几页如实的记录突然发现自己居然还有不甘,才控制不住眼泪吧。

  曾经,七堇年的文字是我的梦想,现在七堇年的文字更像是我的朋友,反射的我的人生。我以为,读书读书,不过就是从书里读自己而已,感谢她,让我在这个夜晚不明所以的落下泪来。

  《灯下尘》读后感(二):七堇年 正在优美分裂

  如果有一天精神病院像美容院一样了,我们都能去选择一种精神分裂的方式活着,推荐你们拿着这本书去找大夫:"请把我整得像七堇年。"

  谁又能像她呢?这本书里,当她回忆手挽着自己的灵魂流浪在异乡的日子,她自我介绍:"我应该像是爱尔兰的悬崖海边与苏格兰高地。而最细腻寂静部分,会比较京都。最后我的孤独自由,不妥协与壮丽,会很像西伯利亚。”当她穿过故乡的街头,用气味和回忆梳理自己的和城市在不同维度的交叉点的时候,她会用烤鱼,烤串,凉面,银耳汤,炭火告诉你她对故乡这个概念的蛮横与依恋。

  书里用一个章节写"他乡"的故事,但里面没有风景名吃、罕有洋华对比,更不去苦旅文化,甚至连琐碎的见闻都是为她的感受服务的,七堇年只写感觉,赤裸裸的。七堇年的他乡故事都不完整,不完整到就连感受都能被她撕碎。一段故事五味杂陈,吸引人的不仅仅是下一页的那个不可思议桥段,你会更想知道下一页你脸上的会是泪还是笑。

  七堇年要向你表达的是:"旅行就是离开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去别人呆腻了的地方看看。"所以,她在书里写故乡的章节才格外令人动容,引人思乡。其实,乡愁藏在在每个人血液记忆力中,就算没离开过的人也会有。

  《大地时期的那个七堇年,脑海中有着烂醉的眼光,她的文字像 "杳无人烟的荒野间,一朵火焰般的山茶,兀自绽放。"而当她和同时代男孩女孩一起"被迫长大",尝试成为"一个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她感知世界生命的方式也在悄悄变化,她和她笔下精灵已经放弃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却为"无意义"而生活、工作、怀念和写作。书里她曾把自己比作“刀”,一次经历淬火,一次因生活而顿重。也许这正是这把已经有故事的“刀”让七堇年的文字更干脆利落地走向多元的关怀、走向不矫情的浪漫

  书里杂陈孤独忧郁;工作、梦想;亲人、故乡。七堇年开始的这种写作体验对一个作者来说是惊险的,她尝试着时而被迫时而有意地跌到生活的尘土里,试着"用作品照亮生活里我们看不见的灰尘"。如果说她在年轻的时候是用一颗纯粹的灵魂在写作,现在她就把这个灵魂塞进背包里,去经历值得她去代言的一代人,体验他们经历的一切和想经历的一切。

  在这本书里,七堇年想让读者看到,原来她也曾被母亲带去托人找工作,也曾想过用一封文艺的辞职信打发掉朝九晚五的生活,原来她也曾面对过被分手的日子……七堇年要告诉你,"早晨起床的时候也是一脸精致妆容,发型一丝不乱的人少之又少。

  她用自述式的散文向你和她都经历过的"青春阵痛"告别!

  《灯下尘》读后感(三):沉默中呐喊

  上周读了一本书,叫《灯下尘》。由于时间不太充足,今天就只是列出让我印象深刻语句

  1.也罢,青春已经够美,无需再做装点了。

  2.校园在我背后吱吱嘎嘎关上了大门,那些闲散的年轻人轰的一声作鸟兽散,各奔东西,都不见了。

  3.松鼠望着我,而我望着异乡的天空,而我意识流里滚动则一些童年的回忆,某些遥远的下午,同样是这样的我,躺在草坪上看天空。

  4.可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太孤独了,所以其实找到共同点,都能难得。

  我终于承认,无论我如何对家庭这个概念始终予以轻视,都无法弥补我内心因为缺失它的遗憾脆弱

  5.黑暗中,灰尘什么的,没人看得见。大亮了一束灯光,你才看得到原来有这么多灰尘。

  6.生活就是不论你在那里,你都需要一个房子,一张床,需要衣食住行

  7.二十岁的我们,是一无所有快乐,穷得那么快乐的时候,也只有那会儿了。

  8.生活的真实面目是矛,不断地在冲击我们,坚硬而冰冷,于是我们只能将自己变成一只矛盾,要把棱角磨平。

  9.既然来了,那就玩一会儿呗,开心不开心,拉倒吧;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说你,拉倒吧。感谢人的渺小,以及如此公平,自由的结局。好比有一个漫长的假期在等待你,这学期再怎么难,也会充满希望地度过的吧。

  10.在这个吵得人分不清东南西北的社会里,我们手里的持有的干干净净的初衷,已经不多了。握好了,别丢了,明天还要赶很远的路。

  11.一辈子能遇到一个这么让你安心的人,在车上靠着就能睡着的人,挺值得的。

  12.这个世界这么冲忙,比从前任何时代都要匆忙,一刻都不停歇,这是一个根本无法回避信息灌输的世界。

  13.人生是一场梦,死亡是醒来的那一刻,我已等了很久。

  14.她很懂得酒,懂得一切不切实际东西,酒,音乐绘画文学等。

  《灯下尘》读后感(四):阅读最好方式就是和作者一样都在成长

  看的不多,但是很明显感觉到这本书收录的文章是有一定的时间跨度的,因为不同文章里文风有着一些变化。

  在故土一章里,看到作者娓娓道来轻松自然,隐约有种自成大家的风范,没有做作,没有呻吟,也不刻意去用一些很艳丽的字眼。七堇年多少有些了解,曾经一段时间郭敬明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有郭敬明的文章出线,一定就会有七堇年的文章出现,反之也然。

  当时,七堇年也就是二十一二岁的样子,青葱岁月时光静好,七堇年的文字极具个性,每个字、每个词都充满色彩感,让人神经跳动,但是多少有些浮华的感觉。当我看到文章里有一段形容泸州地理位置为“长江与沱江在此交汇,交臂搂着它们心爱的乳儿——泸州城”,而老师做点评的片段,我常想,这类文风不正是这批作者早年的用语调侃的风格嘛。而在故土里,这种感觉似乎不见了,是岁月沉淀的简洁,时光修炼的自然,是感悟后的恬静。所以,我愿意相信这些文章一定是七堇年靠后期的随笔文章。

  其实,成都这个地方我也呆过,和七堇年笔下说的差不多,慢生活,潮湿,暗淡,人们的生活也是慢吞吞的慢条斯理。正如七堇年笔下描述:“在那些稀有的晴朗之日里,无论是广场还是街心花园,任何一个坝子上都会坐满男女老幼无所事事地晒太阳,喝茶,搓牌。那场面大概是我见过的最为闲散,无聊的生命形式,却从另一个角度讲,令我怀疑这里遍地皆是第欧根尼。”这确实是成都人的生活。

  七堇年写故土这篇文章的时候,那种自然让我有些觉得作者文风前后的变化。但是,看到后面文风上又有了变化。

  而看到灯下尘的时候,类似世上能逼死人的东西太多了,迷茫也算一个,能逼死人的,流言也算一个,什么事儿都是听上去很美,到了实处,要拿胆子来说话,要人人都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GDP谁来贡献……这些句子的时候,早年的语气似乎有浮现在眼前,道理深刻,却总有些故作深沉之态的犀利、调侃味道,不过也很有文艺气息。一路看下来,感觉七堇年的文风在不断变化着,这种变化和成长、和阅历有关

  其实,了解一个作者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作者一样,在时间的流逝中,偶尔翻翻作者的书,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成长,这样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变化,同时也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灯下尘》读后感(五):那些过往的微尘,终将汇成生命中的晨光

  “文字成为某种呐喊,由此,我才能沉默的生活。”《灯下尘》代序中的最后一句话在我看来对这本书的解释十分贴切,那些经年沉淀的文字,成长中的点滴,慢慢变成了对生活的理解习惯,没有了年少的叽叽喳喳,是因为我们懂了沉默的意义。

  七堇年的文字是细腻、柔和,却也浪漫孤独,这本《灯下尘》用散文、随笔、札记和小说的形式,将过去的回忆娓娓道来,是对过往的沉淀,也是对成长的感悟。十年时间,作者去过了很多地方、走过了很多路,经历了不同的生活,留下了纷杂的记忆,而这本书带我们走进了她的那些过往,去看看那些年的人和事,也勾起了我们浓浓的回忆和共鸣。如作者所言“作品就像一盏灯,照亮了那一束,你原本看不见的灰尘。”

  故乡有种无法割舍的美

  书中的故乡,是成都,天府之国,终日阴霾、潮湿、暗淡,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楼宇,却依然无法阻断作者回家的脚步。作者用了四篇散文来叙述自己记忆里的故乡,有现实中的人间烟火,有渐渐消失的废墟、也有记忆中的风景和梦里的人和事。用散文的笔来写故乡,总能勾起读者记忆里的那个家,无论走多远无论过来多少年,故乡的味道才是家的味道,所以好也罢坏也罢,我们终将归来。所以作者随后又写了他乡,欧洲之旅,每一个停留都有着不一样的魅力,每一个黄昏都裁剪成了一幅画,储存在记忆深处,回家后慢慢观赏。

  那些年的记忆如梦如尘

  这本《灯下尘》收录七堇年2010-2015之间的精选作品,内含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札记。内容在我看来更多是作者在回忆自己十年的点点滴滴。学习、旅行、回家、工作,成长。这些年,走过来很多地方,各地的美景放开了自己的心,也留下了许多故事。找了份基层的工作,无关乎写作,只是生活,从平凡的日子里走出来,可以自信的告诉十年前的自己,十年后我会很幸福抑郁症的日子,每天的压抑着、痛苦着,母亲将药片悄悄藏起来,好心却造成了不好后果,当作者走出那段阴霾,一切其实也就没什么了。说起来简单,其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而已。而书中收录的作者早期几本书的再版的序言,更是将这几年的生活作了总结,对过往的思考,对现在的面对,所以在《澜本嫁衣》的再版序言中作者写道“而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也没有白白发生。”记忆中的那些过往如梦似幻,却在生命中留下的深深痕迹,回望时,才发现发生的就有价值

  爱情婚姻不过是生活

  那些散文、随笔和札记,不过是生活的片段,书中的小说有着开始和终结。不论是爱情、婚姻或是亲情,都有着太多的无可奈何。每段故事中的人都有些特别,不知是否和作者得过抑郁症有关。在《Brainternet》的故事中,未来世界中可以实现人脑互联,婚姻中再没有秘密,分裂的人格,极度的不安全感,对隐私的守护仍是生活中不能逃避的问题,因为太爱所以那么在乎,但也许就是因为太极致,才不能让婚姻持续。《遥远的一天》中因为一场车祸而改变命运的两个人,维持着一段痛苦的婚姻。年少的轻狂,无畏,以为爱情就是一切,但婚姻远比爱情现实得多,“人的爱充满局限,没有圣人这回事。”预示着这段感情的结局。

  十年沉淀,多年感悟,与作者差不多的年纪,读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字和感情,多少都会有些共鸣,有时候不需要什么高深、什么文学,一句话就能勾起回忆里的共鸣,回首,才发现那些过往的微尘,终将汇成生命中的晨光。

  《灯下尘》读后感(六):而后来,生活是矛,我们是盾

  1.故乡,成都

  读完她的新作,尤其让我感触至深的,是散文中对成都这座城市大量篇幅的描写,牵起太多繁杂冗长的往事,且这些往事竟能和她产生一点点联系,实在真实得有些不真实。

  记得那似乎是2012年夏末的时候了,那天我准备好简历和挎包匆匆奔下楼拦了一辆的士赶赴一场面试。最后因为司机找不到文联大厦,我只好下车,独自在小巷里绕圈子,一路询问才找到那座陈旧泛黄的老楼。匆匆奔上去,一路询问保洁阿姨才找到《青年作家》编辑部,可能因为天阴欲雨,那间小小的空荡荡的屋子,和幽暗的走廊一样沉黑,角落里摆放着几张废弃的木桌,灰尘堆积,实在不像有人的样子。一时间我以为走错方向,但隐隐听到内侧一扇小门里传来说笑声,我走近去试着敲门,果然很快得到回应。推开门,只见两个女生坐在促狭的屋子里,面前两台电脑,正在工作。我说,你们好,我是来面试的。其中一个用些微怪异的眼光打量我,道,面试?已经结束了呀。我诧异,想说之前电话里约好的时间,为何是这样的结果?刚想开口,又觉得没有必要,半时,悻悻然退出来,掩好那扇小门重又步入阴暗走廊。

  我隐隐记得里面似乎还有一扇小门,她或许就在那里面。我没有看到她,但我原本就对喜欢的人有些畏惧的,这样一来也好。总之也不再重要了。

  那次也许是离她最近的一次,也是离我臆想中的理想生活最近的一次。在辞职半年后,日子寡淡冗长,难熬至抑郁症复发的当下,接到杂志社面试的电话,本以为可以找到一处归宿,结果落了空。我走出文联大厦的那一刻,天灰如当下的心。

  但后来我知道,那里或许并非我想象的好,因为她很快就离开了杂志社。

  成都这座城市,在整本书里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出现。她写幼年时生活在这座城市,十五岁到十八岁,还在上学,和朋友去玉林小区的小酒馆喝饮料,彻夜看碟,听CD,翻漫画。那些藏在灯火簇簇的小巷子里的烟火人间,那些可以听到小区隔壁传来锅铲翻菜声的日子。她写去文殊院拜佛,喜欢它隐匿在城市中的宁静脱俗,古木森森。她写她那份学校里泥泞的工作,为之日夜奔忙,时常不知道那是为了什么。

  同样作为一个成都人,仿佛看她日日在这座看不到落日的灰暗城市中穿梭来回,而那时我也正经过她刚刚经过的路口。我推开五楼办公室的窗,看见文殊院飞起的廊檐尖角,中午时常会去文殊院对面seveneleven吃一盒牛肉土豆咖喱饭,也许低头的瞬间她正从面前走过,去往正通顺街的方向。下班后回到所住的天空城,从楼顶望下去看得到理工大学的校园,也许她正在里面加班,要很晚才能回家。后来有了另一半,恰好也住在玉林小区,那时还不知道这是喜欢的作者年幼时的家。

  读这本书的时候,她所描写的那些鲜活的日子,虽然已是曾经,但那些地点,和我的记忆却一一重叠起来。曾经和一个喜欢到敬畏的作者竟然靠得如此之近,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

  2.真实的七堇年

  在阅读《大地之灯》的那年,我会觉得她是个多情的、感性的、敏感的年轻人,话不多,有间歇性抑郁表现,爱好阅读,听古典音乐,有不同于常人的家庭结构,年少而内心老成。(后来知道她的确也是这样一个人,只是善于在不同场合将之隐藏起来。)多年后的今天,她在《灯下尘》里说,她实在不是一个读者们所想象之中的那样一个人,她是个有男孩子一般强硬性格的人,性格爽朗,很容易接近,而且情绪上来了还会频繁爆粗口。(这一点我以前也是难以想象,所以从不去接近喜欢的作者和歌手,因为我知道我喜欢的,是他们的作品本身,而并非那个人,因为现实中的他们绝对不会是作品给予我想象之中的那种样子。)她说,生活中的自己和写作中的自己,近乎分裂的两个人。很多读者见到她,靠近她,会哑然道,这不是我印象之中的七堇年。

  其实看到她这番自我介绍性的说辞,有点激烈,有意让读者不要盲目从文字中去猜测作者,或许只因她对太多失望之声感到费解,因此做出回应。而我觉得,也不必以这样激烈的袒露自己来对抗这些声音,因为文字都是作者的反刍,至少在写就的那一刻,人和字是联结在一起的,也都是真实的。

  看《黄金时代》的时候,萧红第一次见到丁玲,说丁玲是个很好接触的人,和以往她在文字里看见的那个她,不一样。丁玲写作的时候,常常动之以情到落泪,但生活中的她却是成日说说笑笑性格大条的一个人。七堇年或许便也是这样一个人吧。只是都习惯将两个自己截然分开互不干涉各自生活。不是说那个写作的自己便不是真实的自己,只是读者们接触到的只是文字中的那个作者,难免将生活与写作倒置相看。因此产生的误会,只因为欠缺理解。

  所以,也不必去否认那个阴暗面的自己,写《大地之灯》的七堇年的确也是现在写《灯下尘》的那个七堇年,只是其中的尖锐关乎成长。如她所说,那时年少不谙世事,我们是矛,生活是盾,我们卯足了劲往盾冲撞,想要探明那后面隐藏着怎样秘密的精彩世界;而如今才发觉,原来生活才是矛,而我们是盾,生活的尖锐不断冲向我们,让我们满身伤痕累累。如今的七堇年,只是因为她自己说的“长大了”,所以学会了将文字中的那一面隐藏起来,再去生活。如今,她纵身扑入生活这滩烂泥,明白了生活的滚烫和脏污,容不得另一面的自己来感情用事,因为对生活来说,那一面毫无作用。

  3.关于她现在的小说

  七堇年现在的小说,看上去有种将一只已然烧制定型的陶器,重新打碎捏泥再塑后的成功,因为这些小说看上去几乎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七堇年了。如果将“七堇年”作为一个标签的话,这些小说里面已然很难再找到这个标签。如《Brainternet》和《夜阳》两篇西国背景的作品,两篇故事看完,如果不署名七堇年,我会以为它们是出自某个中欧作家之笔,而且是个中年男科幻作者。尤其《Brainternet》,从语言到用词到组句再到细微的语气,完全不再是那个中式七堇年的风格了。但从其他几篇小说中,还是能够看到那个七堇年,《站者那则》便是其中一个。这个刻画亲情的小说之重,(我一直觉得她写亲情,之中的重量尤其要胜过写爱情的薄脆易逝。)在我作为多年老读者来讲,《站者那则》依旧是小说部分里自认最好的一个。并且,从这个小说里可以看到真正所谓洗去铅华后的质感。如果说前面的《Brainternet》和《夜阳》是有些水土不服的西式七堇年,那么《站者那则》便是正宗的中式七堇年,且是目前最好的。

  《灯下尘》读后感(七):需要行走,也需要生活

  在最初的印象里,七堇年是一个让人羡慕的80后美女,她面目光鲜地四处旅行,写一手才华横溢的好文。而当深入接触她的文字,则会发现没有人足够幸运,在靓丽风光的生活表象之下,七堇年同样经历着青春的阵痛与灵魂的成长。正是这些切肤之痛与深夜之思,让她的文字有了质感,也让读者生出共鸣。

  2015年,七堇年刚好成名十年,她推出的这本文集《灯下尘》,距离上本文集《尘曲》过去了五年。她的文集就像是一次梳理,与《尘曲》一脉相承,继续关注与光同尘的细腻生活,给过去的岁月交上一份阶段总结,将文字按散文、随笔、札记、小说等分类,展现成长的痕迹。在《尘曲》的自序中,七堇年曾这样总结:“这本书类似风景本身。不作任何纪念,诉求,或判断。它不过是……我踏上某一条渐渐已不成了路的路上,陪伴过我的云朵。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相比上一个五年答卷,她旅行得更远,思考亦渐行渐深,语言则从过分华丽的风格中部分解脱出来,文字多了几分平和与笃定,想表达的东西也更为丰富:“作为一个写作者,天性中的敏感注定使我对活着的感受更加细致、切肤。但命运的仁慈在于,我能将那些快活与失落都溶解于文字,从而避免被它们活生生吞没。文字成为某种呐喊,由此,我才能沉默生活。”写作是为了生活的平静,不仅是记录、描摹,更是抒发、整理,让敏感细腻的写作者得以在俗世安身立命,最终达到“心有山海,身轻如燕”的境界。

  七堇年确实有些太过敏感,天秤座的撕裂,抑郁的困扰,让她的生活旅程充满了迷茫与挣扎。因为相比那些生活地更粗粝的人,她更容易被孤独的情绪左右,因而成为了一位“黄昏收集者”。七堇年的旅行,不止于我们传统的目的,看更远的好风光,遇不一样的世界。她想拥抱的是一种“绝对自由”,旅行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告别了固有的社会属性,能够告别整齐划一,感受真正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常以孤独作为代价,而这种感受,大约接近于黄昏与落日,浓郁而忧伤。孤独的人爱黄昏,七堇年同样钟爱这样的magic hour。她在世界各地欣赏壮丽的黄昏,甚至赋予了它们神圣的色彩:“不要去看圣托里尼的落日,如果你身边没有站着一生之爱。”在异国他乡,她也找到了与自己同样热爱黄昏的孤独者博尔,孤寂无依的两个灵魂互诉衷肠,对方甚至跋山涉水,只为做一顿鸡蛋煎饼。最终,她发现无论走向何方,生活本质终是雷同。一个人周游世界,除了享受自由,最终看到的是自己的局限。

  这就回到了《灯下尘》得名的缘由:“黑暗中,灰尘什么的,没人看得见。打亮了一束灯光,你才看到,原来有那么多灰尘。”而生活,本就布满了“尘埃”,走得再远,终究要回到生活中来。相比其小说中的天马行空,我更喜欢七堇年《灯下尘》中所选的散文与札记,它们就像这被灯光照亮的尘埃,细小但真实,不完满但贴合生活。

  《灯下尘》读后感(八):跳过一些章节,还没读完

  读《灯下尘》想到的

  太多我以为的

  结果都并没有

  还是看多点电影

  读多点书

  来得实在一点

  至今填不满的相册

  继续放在抽屉的角落

  继续这什么都不是的生活

  无论自己怎么样

  更多的猝不及防和乱七八糟

  生活就还是什么都不是

  我以为最有可能的年岁里

  却什么都没有

  或许以后相册还是填不满

  就像夜里那个寻常的梦里永远赶不到路的尽头一样

  又或许终于好不容易填满了

  但却不是这种年岁不是这种心情

  只得悻悻然罢了

  我说我不喜欢读描写都市的文字

  其实我不喜欢阅读这件事

  又并不是全然这样

  就像是单恋思春

  我想要爱情本身

  却等不到那个人

  我喜欢阅读本身

  却讨厌阅读别人的文字

  我喜欢自己写文章

  却也无力写出自己的心声

  仿佛得了失读症

  就像生活中我自认看透了很多事情

  对人却什么都讲不出来

  我懂得却不能表达

  我了解却不能理解

  小时候硬着头皮读过大人的文章

  那些被很多人追捧的作家们

  我却只得满腹狐疑

  只道全部无病呻吟

  有病却难道

  于是一直也逃避

  也放纵

  也自妄

  很长一段时间

  无论是长篇短篇还是碎片

  都带着傲慢俯视

  别人在年轻时候很容易被他人的思想影响

  我却连被影响的机会都没给自己

  其实我渴望过太多

  却总没有正中下怀

  处于被动接受这件事本身就叫我难受

  每个人的青春烦恼其实大同小异并无二致

  寻求某种契合大过于好奇

  自己有口难说

  也是限于自己的才华水平

  这就是第四型的某种矛盾

  作茧自缚

  小时候幻想过都市的美好繁华

  于是也渴望类似文字带给自己想象空间与憧憬基础

  但带着这些幻想来到了广州

  却几乎用一天便消耗殆尽所有的想象

  就让想象留在脑海每当夜里折磨人到天亮吧

  然后才发觉都市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同时对于小时候一心想逃离的故土反而更加频繁忆起

  这难道就是年岁渐长随之变老

  人也变得怀旧的缘故吗

  所以现在终于给老了一些的自己被别人影响的机会

  (年少心高气傲)

  才说自己更喜欢描写小镇大漠荒原的七堇年

  只是把快要溢出来的自己清空

  把稍微成熟懂得谦逊的自己送到这些文字面前而已

  在这其中也的确得到了一些现阶段对童年回忆的满足

  只是其中遇到的关于旅行的文字

  还是不敢拜读

  自己也不久前有过一趟出行

  见了长沙人的热情与淳朴

  凤凰的繁杂与商业化

  依然觉得不懂旅行的意义

  自认为重要的不是风景而是一起去的人

  却只得身体被掏空之感

  一切不过是对想象的模仿

  对别人风景的复制粘贴

  自己拍的照片也要不断换滤镜直到接近想象为止

  朋友圈也是写了删删了写改过无数次才按了发送键

  那么这种旅行不过是集中做一些生活中的无聊事而已

  (把日常的无聊换了个地点背景一次性都做一遍)

  懂得了太多道理

  以至于自己的人生也不想过了

  只是二十好几与十几岁比

  有进步的地方

  大概就是终于学会求同存异

  学会放下自己

  学会包容他人

  还小时认为童年一点也不重要

  要快点长大才好

  长成人形才又道童年真的很重要

  多么想再返回去走一遭

  不变的是

  都认为最不重要的是眼前

  童年里再多的崎岖

  爬过再难的坡

  踏过再陡的路

  游过再凶的河

  终于来到了一马平川的大陆

  却想着念着回不去的险峻

  现在站在了分水岭上

  眼前才是真枪实弹的危险

  身后不过是过家家的自导自演

  但我想当终于躺过了枪林弹雨

  再次回头也只会更加怀念可以尽情玩耍的童年

  童年时的自己不快乐

  其实没有真正玩耍过

  总是各种苦闷郁郁寡欢

  虽然只要稍微长大一点来看都不算什么

  但在那个年纪那个身心来看确是天大的委屈

  无论再多么没有糖果与玩具

  再只有眼泪与伤疤

  但都会在久违地赤脚踩踏地面的那一脚

  在吃上妈妈做的咸菜猪肉的那一口

  才心领神会

  这就是我永远无法割舍掉的烙印

  所以对于“故土”的那几篇才会如此感同身受

  我的人生没发生什么大事

  自己却觉得已经活过了几个世纪

  像理解人类的苦难一样理解所有的不堪与长久以来的困顿

  不到豁然开朗也算有所顿悟

  所以对于自己现阶段还无法理解的东西

  不必勉强

  也不必拿自己与他人比较

  姑且自大地认为我的确比较特别

  因为我还没准备好接收的空间

  那么就搁置着

  有一天我会等到某个时刻的

  不必急

  也许那种时刻也是猝不及防地突然迸发

  何不给自己一个机会放过自己

  《灯下尘》读后感(九):你是我年少的欢喜

  读完《灯下尘》,在豆瓣上标记的时候,震惊于低于7.0的评分,以及大家对她的失望。

  确实,书里面出现了很多重复,但她对个体感受的表述却依然让我找到了共鸣。而这与正在读的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到这里,真的想要吐槽,一度看冯唐让我情绪反弹特别厉害,文字不深不厚,才华撑不起他的傲慢)

  可能是因为同在工作,她在书里写的情绪、社会现实、某些价值判断都能切身体会。

  她说:表达欲萎缩的厉害。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鼻头一怔发酸。

  很长一段时间,为自己渐渐失去的感受力和同理心感到无奈和焦虑。觉得自己毫无前途,这种无能的状态让人特别愤恨。

  读到这句的时候,一瞬间释然了。原来你的苦恼,是有人明白并经历着的。虽然没有可解之法,也不明白究竟是如何的根源,但却让你试着去接受了这种状态。

  后来,读到这样一句。

  “大概是必然的吧,工作后感受力渐渐流失,抓也抓不住。以前在风中闻到海。看雪落下来,胸口会涌起细碎的幸福。闻到桂花香就似重走了一遍童年。站在路口听到一段旋律,心想不被爱就不被爱吧。现在走进一个阴天,阴天就仅仅是阴天而已,抬头望望,顶多转身上楼拿把伞。没什么不对,但又好像哪儿都不对了。”

  是啊,就是这种无能为力的状态。

  正如她书里写的。生活给了她一些应接不暇的真相,但她不再有能力把它们倾诉出来。博客很少写,话越来越少。这应该是好事,是长大的一种迹象——表达欲的退化。

  对于这样追求普通人生活的她,不正是经历着平凡人的苦恼吗?

  看到别人苛责说,工作把她的才华磨灭了。

  似乎可能吧,但是我发现她的文字更贴近生活了。

  “突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喜欢的创作者昙花一现地出现,忽而就永久地销声匿迹了:要维系一份看上去是正常人的生活,已足够耗尽一生。”

  最近读到的一句话,让我更理解她,也继续喜欢着她。

  《灯下尘》读后感(十):作为曾经的七粉,我终于忍不了了。

  首先装帧设计就很丑,封皮只是普通的丑,当你拿下封皮就可以看到里面乌漆麻黑的底色,缀以珠光宝气的「星尘」。然后里面的游记部分充斥着各种乱七八糟的彩色的,但却不太高清的照片,或者以照片为背景严重影响了我的阅读。在这里还要说一句,小七你的摄影水平真的有点捉襟见肘,非要往书里塞的话就学《尘曲》,把图片搞成黑白好了。另外,图片的编排简直不忍直视,对九州出版社本来就没什么好感,但编辑也不至于这么糟吧。

  然而上面说的都不重要,毕竟没有人会因为装帧而否定一本书。所以接下来就开始历数正文中的各种硬伤。原著为作品集,分为散文、随笔、札记、小说四个部分,类似于《尘曲》的格局,书名取作《灯下尘》,估计也有作《尘曲》的姊妹篇的意思,然水平已经差之千里。

  好,正片来了。

  序

  ------------------------------------------------------------------------------

  序的部分写的还行,然后也没什么可说的,因为序已经是整本书为数不多的还能看的文章之一了。

  散文

  ------------------------------------------------------------------------------

  「故土」部分,很一般,毫无惊艳感,过目即忘的那种,唯一记得的就是她说故乡那边的人在汶川地震后都开始以「地震前」「地震后」来作为自己的纪年方式。《七夜谈》一篇已经在张悦然编的杂志书《鲤·偶像》中看过,尚可。

  读前面「故土」部分我还能够忍受,只是觉得太过平淡而已。直到我读到「他乡」部分,妈呀,这种流水账加之以粗俗的语言居然出自七堇年的手笔,我突然间觉得我确实要重新认识一下她了。 这部分除了文字差以外,还有上述的乱七八糟的图片穿插其中,影响阅读的心情。然后我就翻翻翻,心想赶紧结束这一部分吧,后面应该会好一点吧。

  随笔

  -------------------------------------------------------------------------------

  紧接着进入随笔部分。第一篇打头阵的就是《灯下尘》,当时就想,书名就是以此篇命名,应该是核心篇章吧。看完,什么鬼,简直可有可无。既然说到这里就不得表达下我对书名的无感,成功得具备了某些地摊文学的气质。

  后面还有些看篇名就很俗气的篇目,诸如「燃烧吧,狗日的生活」「当我们在谈论吃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k歌记」等等,读者且不要以为这是接地气,或是某种戏谑和插科打诨,其内容跟篇名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俗,不是通俗,是粗俗。灌之以些许心灵鸡汤,然而无半分营养。当然也有名字起的好听一点的,比如「青山昼」,但是然并卵。末三篇是《大地之灯》《澜本嫁衣》《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的再版序,在我看来纯属是凑数用的。

  札记

  ---------------------------------------------------------------------------------

  札记部分有许多与随笔部分重复的语句和段落,前面的散文部分也有一些与随笔部分重复的地方。且是不怎么精彩的重复。然后有一些微博的段子,包括以前七发过的微博段落,散见于各个篇章。

  至于你要问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对不起,我不记得了。

  小说

  ----------------------------------------------------------------------------------

  头两篇「九月十三」和「Brainternet」,应该是在「ONE」里看过的,「Brainternet」之前就没看下去,这次还是没看下去,又臭又长。「卡戈里往事」尚可,七又硬要把木心的《从前慢》往里塞,这种感觉就像在看《大圣归来》的时候突然响起汪峰“毫无违和感”的歌声。而且又烂尾,显得整篇小说立意就很弱。最后三篇,没看。

  以上。

  读这本书,让我有种油尽灯枯之感。其实在看完她的上一本书《平生欢》的时候我就对七产生了怀疑,十分失望的小说,但好歹有个好名字。这本书基本上一无是处,作为七曾经的铁粉,我觉得该醒醒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灯下尘》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