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是一本由徐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时》读后感(一):书之书
“读是一种消费,写是一种生产,读书是借用别人的火炬照亮自己的路,而写作更多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我们认真的读,努力着用别人的火炬照亮自己的路,我们简单的写,照亮的也仅仅是自己。看着生有时,死有时,天下万物都有定时。我们书写着有时哭,有时笑,凡事都有定期的人生。初看《有时》我在我的微博中这样写道。
再读,才发现它不止是一本随笔集,更是一本“书之书”。为何称之书之书,首先,《有时》自成一书。其次,《有时》中又包含了许多的书。它涉及了全球炙手可热的作家和电影人,比如太宰治、村上春树、菲茨杰拉德、马尔克斯、王尔德以及徐皓峰、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等,作者对文学作品和经典电影以及其中的经典人物做了深度剖析,他的视角独特,文风犀利,从中延伸出来一系列哲思美文。
书中分析到的有些作品,我曾经读过,但有时并未细想,于是跟随着作者的文字重新回味!有些作品,我未读过,于是更加想要了解。所以,此书需读,此书中之书,也需读!我继续读着……
那些年,我总是会在每个周末的午后跑到县城的小书店里去看书,那时候有一本书和书上的名字吸引到了我,《挪威的森林》,当时伍佰的同名歌还很火,大街小巷都在传唱。那熟悉而有力量的旋律甫一发出,就能点燃人的热情。我疑惑地看着那本书,以为它和伍佰的歌有关。而事实果然如此,那首歌正是这本书给伍佰带来了灵感。后来,我就在书店里看完了那本《挪威的森林》,记住了那个名叫村上春树的作者,并陆续读了这个作者写的其他书。
后来,马尔克斯,太宰治,菲茨杰拉德,王尔德,像村上春树一样渐渐地飞入我的视野,在阅读这些作家的书籍的过程中,我度过了无数个属于青春的白昼和夜晚。正如培根所言:“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毕业后,已经很难有大把的时间再去阅读,但仍会抓住机会去读每一本经典好书,每一本喜欢的作者的新作。只是,所有的阅读缺乏一个交流的出口。就像你见过那么多壮美的风景,那些风景一直存在于你的眼睛、手机和相册里,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分享的人。
直到有一天,你翻开这本书,突然找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些你曾经读过的渴望与人交流的 作品,有一个人在书中述说分享。即使有的观点并不一定令你赞同,但你仍感到欣慰。如果说阅读是一种个人思想的吸收和输入,那么分享就是一种释放和输出。而这种释放和输出同样能令你获得启迪与智慧。甚至,你从前所累积的疙瘩和疑惑之处都能由此解开。
作者是个爱掉书袋的人,书中随手拈来的词句,如数家珍。作者对于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理解,令人叹服。关于爱、衰老和救赎,也许构成了所有生活片段,散落在我们的一朝一夕之间。而我,也喜欢收集那些不动声色,却蕴藏着无限灵动的词句,借由此书,与诸君分享。如下便是从书中撷取的几句妙语。
【关于爱】
爱情无所谓正道,可以是一种温柔的臣服,也可以是暴烈的献祭,本来就是歧路丛生,但爱是一面镜子,可以透视自我影响与世界万物。
对于情感,男人似乎总是觉醒得比女人慢,有人花一两刻钟,有人花三四十年。
【关于衰老】
难堪的不是写作,而是因为衰老,回避衰老是人的本性。
生老病死,其实是人生的本质,众生平等,如何面对这些循环,也成为终极的思考。
直面衰老的背后,其实是直面人生孤独的苍凉底色。
【关于救赎】
在自我意识充分自觉的今天,我们应该自己走近经典,做出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把自己的头脑作为别人话语的跑马场和嘈杂的聚会。
某天,群里这本书的编辑在宣传这本书。这是一个集合了不少作者和编辑的读书交流群,推荐和宣传书籍是常有的事。往常,别的书籍出现时,大家都在对它的封面品头论足,而这本书出现时,却同时有很多人跟我一样,被它独特的外表和看起来很高端的内容所吸引。
要了这本书就得写书评,俗语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又正逢周五,遂决定周末两天好好阅读。
周六的清晨,阳光刺眼,宅在我的小屋,不用掀开窗帘也能知道此时外面是大晴天。不用上班,不必早起,心情舒缓惬意是最适合读这本书的状态。
进入过出版行业之后,我挑书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定要看它的包装怎样。这本书,硬壳的,纸张乃上等质量,拿在手里非常有分量。私心想着:要是花同样的价钱买到这本书应也算得功德无量。
再看其出版机构,大名鼎鼎的北京联合出版社,这里出版了不少畅销有质地的书籍,《逻辑思维》《秘密花园》《至关重要的关系》等。每一部堪称贡献大家思想的力作。而这本《有时》,又出自《读品》创始人之一的徐瑾之手,想来颇有文学功底。
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六的清晨,睡饱的我,就着一天的好心情,认真地翻阅、品读起这本书籍。
不敢妄称自己是文艺青年,但过去几年确实对太宰治、村上春树、李碧华等中外作家产生过钦慕之心,甚至在喜欢上《霸王别姬》后一度渴望能够成为第二个李碧华,创造出另类风格的绝世经典。
如果说名作家的书是遗世珍宝,那么徐瑾的这本书就是开启藏有珍宝盒子的钥匙。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能拥有与作家相通的灵感,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一件庄严肃穆的事情,当你选择那本书,就是选择与书籍的作者甚至作者创造的人物对话,想要读懂读通,就要试图去揣摩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在书中所表达的情感等等。正如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相同,每个作家的成长经历、创作经验同样存在差异,由此带来的创作风格也各不相同。阅读是一场心灵对话,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好像开启了一扇门,跟随作者的引导走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有时,当两者的世界差别很大,读者就很难真正进入书籍的核心,去领悟作者欲要传达的真谛。
拿我自己来说,我对一些世界级的经典名著就不是很能读懂,而书籍这种东西,虽然你可以直观地去了解作者的三观与思想,但如若功力不足,还是很难达到无师自通的境地。比如,我对《时间简史》、《人类群星闪耀时》、《国史大纲》这一类经典的书籍就很难理解,甚至很难读进去;举个更直白的例子,比如畅销全球几百万册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曾慎重地买了一本做收藏,却连最简单的序言都读不下去。
你挑书,书也挑人。
而有时又太想去接触一些经典书籍。徐瑾的这本《有时》就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契机:你没看懂的,你看懂但没理解透彻的,或者你觉得自己已然全懂,在这本书里也不妨找到另外一种哲学的解读,看看一个文化人眼中的经典大作是什么样的。
读到正午时分,眼睛有些干涩,加上到了午饭时间,于是暂时放下手中书籍。这一刻,刚好读到作者关于青白蛇与许仙爱恨纠缠的解读。我一直都很喜欢电影《青蛇》的,后来因为喜欢电影还去专门买来李碧华的原著。写到这里不由得想多说一句:李碧华实乃奇女子也,她的文字风格一点都不像我印象中女作家该有的模样,可谓是一种突破,行文瘦且坚强,充满力量,有一种男子的英气。用词刚硬笔直,没有脂粉气。这想必也是我喜欢她的原因。都说女性是柔美的,或许连文字都好像也必须沾染这种柔软,但李碧华没有,她文字里刀刀见血,见血则封喉,看得人那叫一个痛快。
之前我也看过不少关于青白男女三执的解读,但徐瑾的见解,明显高出一层。具体怎样的精妙,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大家对此感兴趣的,可去买本一看。
尽管目前仍未读完全本,但我对这本书最满意的地方之一就是它的名字。
我不想去说经典对“有时”二字是如何解读的,我只想说说自己的理解。人生就是无数个“有时”构建而成的本体,生而为人,有时抱歉,有时惊喜,有时悲伤,有时欢乐。甚至境界高的,有时可能还会出现弘一笔下的“悲欣交集”。有时不是一个长久的情感体验,几乎呈阶段性的,可正是因为这样,情感才凸显出珍贵的一面。试想,一个人如若一直悲伤或开心,他的人生也将毫无色彩。
这本书围绕爱、衰老与救赎而写,是每个人一生逃不开的三大主题。你会衰老,终会消亡,可别忘了,这世界上更有能将之抵消的救赎存在——这就是爱。
活在爱里,使人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学会享受。让有时的苦痛,可以化作有时的欣喜;有时的忙碌,可以换回有时的轻松。
因此,我可以说,《有时》不仅仅只是一本书籍,它是对经典的致敬,对生命的顿悟。
愿每个能有幸读到这本书籍的人,人生得以有时有时,因为充满变数就意味着充满希望。
加油。
《有时》读后感(四):短的是快乐 长的是人生
1 “我们人还是不了解自己 一定要倾国倾城 一定要来一场灭顶之灾 一场无期流放才能了解自己 知道自己是爱的”
2”最令焉识心疼的是 婉瑜从来没有意识到人们和事物们对于她的不公 因此没有被不公变成怨妇“
3”人很难超越自己的时代 这意味着个体气质以及教育往往在你的青春时代已经注定 个人成就的天花板从出生往往就已经隐形存在“
我觉得我所处的环境已经束缚了我很多 小镇的保守 幼年的胆小懦弱都让我错过很多 从这一刻开始 想勇敢且及时做想做的事
4”最不可忍并不是妥协 而是平庸“
我的理解是 对现实妥协 容许自己归于平淡 但是每天用心生活 不容许自己日渐平庸
5”一个无根的人 如果得到一点温情 往往会成为生命中恒久的温暖“
7”爱是一种温柔的献祭 需要给予彼此最柔软而致命的部分 而给予本身就是收获 从打开家门的那刹那 我的身体便有一种感觉 就是我不是孤单一人“
9”幸福感受离不开记忆 而记忆好坏只是一种感受 取决于事件高潮以及如何结束 并不取决于时间长短“
10”短的永远是快乐 长的永远是人生“
11”活过 爱过 写过“这是司汤达的墓志铭
12”父亲去世给我的真实感受并不是我送走了他 而是我们一起走了很长的一段路 他送我到一个地方 那也就是他在世界上的最后时刻 然后他站住了 而我越走越远 渐渐看不见他了“
13”无奈是无奈 忧伤是忧伤 但是也就仅此而已 需知眼泪 也不过是一种体液而已“
14”人的生日 并不单是妈妈生你的那一天 还有很多能令你心境改观的 便是你的生日 某种意义而言 如果一直在观念更新 那么就一直在重生之中 “
我渴望一直在重生中啊啊啊
15”要消失的东西最终会消失 但不改初心与初衷即为豪情本色 而记忆留存以及口口相传也是一种不休的方式“
16”武侠小说归根结底是对于一个充满秩序感的旧时代的怀念 而且这个时代很可能在外人看来只是一个怪力乱神的无边梦呓 武侠本是一种情怀 无须写尽 “
17”无赖派文学 灵魂憔悴破败之音 顾名思义 无赖派文学在日本主要是指以自谑的态度来表现战后日本战败社会与现代人精神与感官世界的双重萎靡 疏远于主流之外 以颓废抵抗社会化 现代人身陷其中而又难以脱离的异化被一再抵制 太宰治是无赖派的代表人物“
18”厌恶家庭却一生都在经济上难以脱离家庭支持 这些都最终促使他彻底走向虚无“
19”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 是主体存在的表现 语言退化的本质是思想的堕落与理性的麻木“
20”一个异端没有生存空间的时代注定是可悲的 而没有异端的时代是彻底堕落的“
21”理性是好东西没错 但是只能告诉你所知道的东西 无论是作为工具使用的理性还是作为价值判断的理性都只能作为生活的一个方面“
22”当人们停止信上帝的时候 不是说他们什么都不信 而是说他们什么都信 生命的本质如此 必然一次又一次固执地拒斥虚无”
23“似乎上帝想毁灭一个人的时候 不是让他发疯 而是让他更有理性”
24“我们最好重读一本书 而不能只读一本书”
25“我们应该自己走进经典 做出自己的思考 而不是把自己的头脑作为别人话语的跑马场和嘈杂的聚会”
26"我不固执 生命对我才固执“
《有时》读后感(五):开启你的阅读欲望
这本书对于我这种无知的人来说,绝度可以开启阅读欲望,因为里面提到了好多作者,好多书,好多书里的人物和情节,就会让我不停去查,去看,一本薄薄的书,让我用记号笔画下了很多重点,我觉得有很多话值得我回头看看。
这个作者的语言风格就是我平时说话的风格,真的很喜欢,她的更严谨,更有说服力,
这本书从爱,衰老,救赎方面去深刻的表述“有时”。
《有时》是一种对于生老病死的时态描述。在《周礼》和《圣经》都有引述。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爱有时,恨有时。
人生本来就是在很多的情绪里度过,情绪影响事情的走向,改变轨迹。都是时而生,时而死。
我不是文艺者,不是小清新,随性的方式会让我有时会盲目,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规矩来行事呢,凡事都有定期,万物都有定时,我们只要随性就好。
我这个年纪还没有经历衰老和救赎,也没有那份幸运经历爱情。
或许应该说是幸运的,没有去经历。我的人生正走向衰老,或许人到中年,回首青春,会感到不堪和无奈,可是我不会去反省,人生苦短,何必为了下辈子去浪费时间,来生可能又是一种体验。
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想一想。或许可以更好的前行。
《有时》读后感(六):有时我们需要读一些书
读书人分两种。一种人买了整屋子书,只是为了摆样子,或者是为了有人看到之后,对他说一句,真是一个读书的人,他就会傲娇的不得了,当你继续询问他最欢哪一部,讲述了什么内容时,他就会羞得满脸通红。还有一种人,或许读不了多少书,不过每读一本都要反复读,甚至把自己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与作者同频共振,好像那里面写的人物就是他,或者就是他所了解的事情,或者感伤,或者彷徨,或者陶醉其中,不愿醒来。我不属于这两种人,我属于第三种,就是那种拿起一本书就读,觉得投缘的一气读完,不投缘的,丢到一边,也是摆了满屋子书,但是能够放进书架的不多,这样大家就应该知道我是对哪些书偏爱,哪些书无感了吧,或者我应该被称为书虫,而不是读书人。
徐瑾著的《有时》这本书,应该归类为书评范畴,而且作者算是很有水平的人,每一本书他都分析很透彻,很用心,绝没有敷衍了事。我也写了很多书评,也如作者一样,将读书当做了人生的一大乐趣,但是我没有作者那样勤奋,或者说没像作者那样极其认真的读书,他不仅读书,还能很详实地说出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这本书的,作者一生写了多少作品,为何这部作品这样与众不同,可见他绝不是泛泛地读,而是带着一种真诚去品读,当然他这样读书的结果就是他对很多作者甚至作者的作品都能记忆深刻,而且能够对作品的大时代背景,写作动机,都会分析透彻,可谓真正的读书人。与他相比,我可不敢称自己是读书人,读书人有一个特性,他们是选择性读书,而不是烂读;他们读书是仔细认真的读,而不是走马观花的读;他们读书甚至反复读,带着情感去读,所以他们才会读出很多深远的意义,而我们大多数人读书,只为了消遣,打发时光,读过之后,书一丢,完事。这些不是读书人,是寻求感官刺激的人。
我的一个朋友出了一本书,他很卖力的宣传,希望证明一下自己的作品很受欢迎。其实最后买书的人多是亲人和朋友,而大多数人收到书后,会随手一丢,连翻上一次都懒得翻,我觉得这样的销售方式不是很好,第一,把自己的作品卖给一个不喜欢写文字的人,那是对自己作品的轻看。第二,朋友不是主动与你联系的,这样的宣传无疑会让朋友和同学对此有些反感,属于友情赞助,好像是要小钱一样。我觉得每个人都想拥有一批读者,毕竟自己写出的文字需要找到知音,但是要知道,知音难觅,我没有经营意识,我的书也只送给那些能够珍藏书的人(但愿吧),毕竟我了解自己的作品中有多少文字会吸引到人,有多少文字,不会让人有兴趣读下去,但是不管怎样,我觉得,我还是对得起我自己写的文字,我希望它们不被亵渎。
《有时》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读书人的偏好,他们读书绝不是心血来潮,他们很专注地做一件自己非常喜欢的事,甚至被书中的某句话感动得茶不思饭不想,你别觉得这是一群书痴,其实,他们是一群活在一个一个故事中的人,读书的人,大多也都喜欢写文字,读得多了,他就会文思泉涌,就会写成自己的故事,这就是写字的乐趣,他们希望一个个虚拟的人物活起来,而他就生活在他们中间,与他们一起感受不同时代的变迁,这些人物中有他喜欢的角色,有他向往的角色,也有他自己,还有他所憎恶的角色,但是肯定不会固定成为某一个人,只能说有某个人的影子。我最近读了一些小说,能感受到作者在驾驭这些故事的时候,那种信马由缰、酣畅淋漓的感觉,他们喜欢人格分裂般去创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当然没有生活来源的作品是没有根基的,要写出一部能够让人感兴趣读下去,甚至无法忘怀的作品,我相信每一位作者都会非常激动,其实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是被人喜欢的,而不是逼着人家,或者求着人家来读你的文章。你的粉丝会追你的每一部作品,这时你才有资格沾沾自喜,因为这一切都值得。
读书,其实是需要一种心境的,而且还要对作者有些敬畏,毕竟码文字不是一个轻松活,还能码出略带文采的文字,那就值得尊重,有时我们不要太挑剔,经典永远是经典,非经典有时也很精彩。
《有时》读后感(七):后来,他成了全世界亏欠最多的人
前几天,66岁的卢冠廷再次用吉他弹唱起那首《一生所爱》,刷遍了朋友圈。这首经典的歌曲,在卢的诠释下,别有韵味。那经岁月沉淀的洒脱超然的声音传达出的更多的是一种诉说和感慨,让人忍不住想起《大话西游》,想起紫霞仙子和至尊宝的故事,想起周星驰,想起那些年我们欠周星驰的电影票。不过,后来,《美人鱼》上映了,大家纷纷跑去电影院还票,总算得了稍稍安慰。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担心,没有了“我们都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这个梗,以后还能玩什么?
没关系,我们有的是梗。比如那个“我们都欠小李一个奥斯卡”。
在2016年2月29日之前,他总是叫人不省心。从1994年的《不一样的天空》中第一次被奥斯卡注意,到2005年的《飞行者》,再到2013年的《华尔街之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总是与奥斯卡小金人擦肩而过。人们眼睁睁看着他从帅得人神共愤的小鲜肉等成了画风奇特的发福大叔,唏嘘他是“专业陪跑20年”。后来,在那一天,他终于加冕称“帝”,结束了专业陪跑之旅。众人脑补小李子获奖时45度角仰望天空最想说的那句话可能是:我哪懂什么坚持,全靠死撑。与此同时,人们又开始担心,没有了小李子这个梗,以后奥斯卡可怎么办。
没关系,历史是不断被人创造的,还有许多新梗等待着神通广大的万能的网友去继续发掘。于是,人们又想到了一个人,他叫村上春树。继周星驰、小李子之后,人们慨叹,从此只剩村上君。一夜之间,他似乎成了全世界最寂寞的人,也成了全世界亏欠最多的人。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预想到,等到2016年10月8日左右,诺奖揭晓前夕,舆论间定会再次掀起一阵狂潮,诸如“我们都欠村上一个诺奖”“小李子都奥斯卡了,村上的诺奖还会远吗”“连续8年无缘诺奖,心疼村上春树”“被遗弃的最悲壮炮灰村上的一生”的标题都会招摇过市。
当然,我们更期望听到的是“喜!大!普!奔!wuli村上终于获奖了”“陪跑8年,村上终圆梦”“今夜我们都是村上春树”这类大快人心的消息。不过,那时候我们可能又会担心,“我们都欠……”这个梗还怎么玩下去。
其实,对于村上春树来说,得不得诺奖已经不重要了。他曾说过:“我的弱项之最是仪式、致辞和派对。如果这三者联袂而至,那简直就成了噩梦一场。”他还说:“获奖不获奖对于我实在太次要了。诺奖的政治味道也不怎么合我的心意。”
村上春树是个内心固执叛逆的人,对于世间的名利奖项,他或许早已置之度外了。他有自己的爱好,听爵士乐、养猫、跑步、驾驶敞篷车。他很享受这样漫不经意的时光,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他把这些带入他的写作,像海明威总是喜欢把自己的经历换个名字写入小说一样,“追究个人心灵的深度与广度、追求人性中那些难以言喻的微妙关系”,所以,这也是他的作品能够深受当下的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近年,村上的三卷本小说《1Q84》深受好评,继而出版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则被认为有故作玄虚之感。我们可能会有疑惑,为什么在写出《1Q84》这样大部头的三部曲之后,村上会去写一本这样带有浓郁怀旧气息的青春小说呢?或者说,在有能力问鼎世界一流文学殿堂之际,本应激流勇进,村上为何要推出这样一部看似过于“小清新”的著作?
去年,村上又推出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关于爱情,世人已经谈论的太多,那么对此,村上要探讨的是什么呢?
关于村上的这两部作品,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感兴趣的你,还不快来读这本由止庵、野夫推荐的文学随笔《有时》,和85后美女作家徐瑾一起聊聊文学、电影那些事儿。
关注本书,还有更多你喜爱的作家和电影人哦,马尔克斯、太宰治、菲茨杰拉德、王尔德、奈保尔、野夫、止庵、李碧华、严歌苓、徐皓峰、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荒木经惟,你想了解的关于文学和电影中的主题都在这里……
《有时》读后感(八):纸张上的读书会
爱好读书的人是不是都有参加过读书会的经历呢,从中获得的知识又有多少呢。当然,这些只有你们自己知道了,而我参加的读书会说真的也没多少,但是读书会获得的益处还是蛮多的。我不敢说我读了很多书,我对一些书也不能说有多么深的见地,但是,当我读完徐瑾著的《有时》后,脑袋里冒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读书会,而且受益匪浅的一场读书会。
我不知道徐瑾具体读过多少书,也不知道她读的书都是哪些类型,但是看完《有时》之后,就觉得她不仅读的书多,而且对每本书的见地也很独特,笔尖触及之处,均是她的思想和才智。
她书中所提之书,与我来说皆是陌生的,有些作者是我所耳熟的,但是我这懒惰有穷困的人是很少用金钱来换取精神食粮的,因此也没有过多的拜读过这些大师们的作品。我没读过,徐瑾读过啊,看完《有时》,就像跟徐瑾面对面交谈了彼此的读书心得一样,其实就是徐瑾的读书心得,我没有。不过,之后看什么书就大概是有了方向,就像徐瑾把她看的书随性的介绍给我一样,她认为这些书是怎么样的,她觉得哪本写的好,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反映了什么等等都用一种很放松很舒服的状态描述给我。
我们读书会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喝的是茶还是咖啡,坐的椅子是硬的还是软的呢?当然,徐瑾《有时》这场纸张上的读书会,属于随你什么样,她都与你不离弃的读书会,你可以坐着看,躺着看,听着音乐看,用你最舒服的状态,听着徐瑾娓娓道来她对每一本书的评价和见。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措辞,都体现着她的博学和思维,文字就像书封面设计一样,蓝白搭配,清新徐来,飘入灵魂,唤起读者每一个文学细胞。
《有时》这本书里,徐瑾按照爱、衰老和救赎三部分,随意而又有条理的收录了她所读过的部分书籍,而且以她独特的文风和对每一个作者的每一本书甚至是每一个故事的背景、关系等作出自己的感悟,在这本书里,可以接触很多没有接触过的好书、好的作家,也可以跟着徐瑾一起来品读那些我们未知的环境以及没有触及过的故事,体会在那些环境中发生的那些故事给我们所带来的享受和思考。
《有时》读后感(九):若离文字岂能禅
若离文字岂能禅
——读徐瑾的《有时》
□清秋124
喜欢思维敏捷的人,更喜欢能写出透着智慧文章的人。徐瑾的这本《有时》真不错,不论是人,还是书,皆为我所喜,竟然连续读了两遍。有意思的是,她在书中所提读过的书和那些书的作者,于我却是大多陌生,孤陋寡闻却不妨碍我的阅读,倒是勾起些欲望,而她的知识点和语言风格,我蛮喜欢。这于阅读,可能更有趣味一些。或者,不知何时,我会心血来潮,读一读她所认可的那些外国作家的著作,钟爱与否,得看与文字的缘分深浅。
因为阅读,感觉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偶尔觉着自己学识挺渊博的,毕竟读书不少,偶尔又觉着自己学识浅薄,动不动就是寓目生疏的书籍和作者,更遑论过目就忘的本事,简直不敢和他人说起自己的记性。及至遇到《有时》,发现自己原来是纯粹的小巫,笑,始知学海无涯,苦作舟都撵不上亦无法成全自己并不远大的理想。
开卷有益之一是了解一些外国名家名著,虽蜻蜓点水,也不失为一种文学的给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好,《霍乱时期的爱情》也罢,甚或《苦妓回忆录》,在我都是曾经听说而已。经此一提一读,倒成了引子了。日本的村上春树也是知名的作家;中国人周天籁的《亭子间嫂嫂》也能勾起人读的欲望,一并想了解那个时期的上海;江湖浪子野夫的《1980年代的爱情》炒得那叫一个火,我却未曾饱过眼福;远藤和的《深河》也是个诱惑;止庵的《惜别》透着种超越母爱的悲怆,愈平静感情愈深沉;徐道峰的《道士下山》也应是个值得探讨的作家与导演融汇的精彩一幕;太宰治的才华以及创作包括他的命运,成就日本无赖派大师的地位;欧洲最受上帝恩宠的天才王尔德;农舍中那个本来就分裂而矛盾的奥威尔;被大众冠以新浪潮“最后一名隐士”之誉的埃里克·侯麦;时光中的潜行者塔可夫斯基;有爱也有悲悯的说外在并非唯一的白羊座大岛渚;荒木经惟的迷色世界……有多少动心,就有多少唯美。
开卷有益之二是这些知名作家的作品极大丰富了我的视觉和智识,以飨文字的精神食粮,也能跳出国家的界限,扩大视野审视文学的覆盖性之疆域。譬如偏离正轨的奈保尔是徐瑾非常认可的作家,她看重他的优秀,也看重他的笔的“毒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奈保尔竟然使徐瑾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使她对于世界的新视角在心中破土发芽。她说生意人的读书方式务实又理性,我以为她既是在说别人,也是在说自己。小说是用密码写就的事实,是对世界的揣度。随笔则不然,徐瑾用一种洒脱的语言风格,向中国读者介绍奈保尔,这是她的因个人喜好而本意的推崇,显然,在文学的界别处,徐瑾属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那个赠花人。而我们,皆是以心灵之眼将故事转化为图画,同时启动智识的凡夫。村上春树对徐瑾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的,严格地说村上影响的应该是一代人。当然,作家自杀也是种超出常人的事例。古今中外,成为一种多发现象,要是就这个话题延伸开来,也能成个不错的题材。原因不外,文学的人多感性,容易冲动,内心敏感,很多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缺乏理智。
开卷有益之三是弥补了自己性格上欠缺的某种特质,从书本中觉着了一种女人的强势,这种强势,一方面是徐瑾带给我的,一方面是她的这本书带给我的,都值得玩味吸收。鉴于自己的弱势性格,不爱人前显胜,亏吃多了,估计除了佛祖没人会舒服,谁真的信奉吃亏是福?这本《有时》中不乏警醒与对人世的深层思考,对我不但是学识的提升,更是心径的攀升。徐瑾是财经作家,在我看来,但凡学财经的,脑子都特活络,转得快,思维呈放射状发散出去,触角灵敏,反应迅速,在文学界探淌那自然是手到擒来。况且,财经与文学,某些方面也有相通之处。这本《有时》,却不关财经,是纯粹的随笔,而且多是作者谈及对中外国文学知名作家及其著作的看法。视野的拓展,语言的张力,见解的独到,形成徐瑾突破女性创作的一种突破。就算没读到她笔下作家的作品,却能令我对她这个重度阅读上瘾者写下的这本书的建构美美哒地解读。通读之后,我最大的感觉,徐瑾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男性接近,她的文字中,理性成分多过感性成分,这是一般女人做不到或者能做到一点点的,在徐瑾,却是游刃有余,轻松自如,如同一件用熟了的兵器,因为拿手,舞得呼呼风响。
开卷有益之四是《有时》里我个人认为经典的语句颇多。试举一二:肉体上不忠,心灵上却死心塌地,又从不让自己的背叛给她带去痛苦;爱情首先是一种本能,要么生下来就会,要么永远都不会;这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小说,一个关于“耽溺”的故事,而短的总是爱情,长的总是人生;盖茨比的故事背景是美国咆哮的20世纪20年代,这个时代勇于堕落又欣欣向上,慷慨给予盖茨比爱上黛西的可能,又一片片撕碎这种可能,如今盖茨比激起国内无数人的共鸣,部分在于穷小子逆袭失败的通感;迷茫比肩惆怅,绝望并存希望,反叛共生妥协,享乐同时厌倦;聪明的人往往没有聪明的人生;才华不足以自保,生活不吝倾轧天赋,最优秀的头脑往往最先崩溃;活过,爱过,写过,这是司汤达的墓志铭……
一本好书的魅力不亚于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带给人美好的视觉和心理双重享受,哪个角度看都着眼。徐瑾的《有时》,在我就是如此。借用中国古人的话小结似乎也合辙合意:空到色香何有相,若离文字岂能禅。窃以为,《有时》的色香之相,便是文字的禅。
2016.6.12
书名:《有时》
作者:徐瑾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4
2016.6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定价:36.00元
字数132千字
《有时》读后感(十):无常
一拿到徐瑾的《有时》就对这本书产生了天然的好奇,素净的白底封面上意化为年轮的曲线中镶嵌书名“有时”,年轮边缘生出一支翠绿的枝叶。仿佛幼儿的简笔画,又好似水墨山水中的留白,留给观赏者呼吸遐想的缝隙。在众多追求封面设计奇彩艳丽夺人眼球图书市场中,《有时》从封面设计就像外界释放出清浅池塘般淡雅与醇厚的定位。
徐瑾在自序中表达书名取自《圣经》“欢乐有时哀伤有时”,读完整本书之后大胆揣测,若是置换成中国文化中最常见的表述,此处的“有时”便是“无常”。
徐瑾是我陌生的作者,从书中简介却发现她是与我年龄相近的同龄人,她横跨经济与写作的背景让她的文字剔除掉了女性作者常犯的流于感性的毛病,多了几分冷静和逻辑。
《有时》集结了徐瑾近年来的精彩书评,阅读过程中,不禁让我想到曾经阅读余华的随笔集《我能否相信自己》时那种兴奋与共鸣。书评,有时是很尴尬的写作经历,因为写作本身是很自我的,阅读又是一种十分私人的体验。书评是在作品基础上对自我体会的分享,在这种写作中怎样避免越俎代庖的过度解读,同时又恰到好处的表达自己的阅读体悟,其中分寸拿捏实在是考验。徐瑾点燃我兴奋点的正是她的谨慎和潇洒,她在主题“关于爱”中花费三篇文章解读村上春树,毫不掩饰对村上文字的熟悉与热爱,但写到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时也凌厉的写道“这本书基本维持村上的三星水准与阅读快感,我甚至有点怀疑近年村上写作状态不是最佳。”
书评,不是推销,虽然是被动阅读,但并不妨碍理性分析和主观解读。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徐瑾的《有时》可以称得上榜样。她本人丰富的阅读经历,让分享变得手到擒来,相似的阅读品味也使我能够克服主观偏见对她所介绍的作者和作品产生阅读的冲动。
在主题“关于衰老”中,徐瑾推荐的作家止庵的《惜别》就是我下一个阅读计划的第一本书。其实,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对于老去是坦然且怀有敬意的,但被媒体设计引导的主流文化却追求那种鲜嫩多汁般的生涩表象。以徐瑾的年龄探讨衰老,难免显得有些照猫画虎以及未雨绸缪,而她聪明的借助阅读感悟表达对于老去的解读,反而看得出她的轻巧与老练。
书中,对英剧中关于老年女性比喻的引用我最喜欢“看英剧,说起老年贵妇,都是说越临近凋零而越发美丽,所谓夏日最后一朵紫罗兰。”这又让我想到《傲骨贤妻》中Diane的扮演者Christine Jane Baranski,以每年都有高质量影视作品奉上的高产,挑战年龄与性别对于演员的局限。也正是因为,在自己擅长且热爱的演绎事业中的执着追求,让她在塑造自由独立的律所合伙人Diane时得心应手。看到这样的角色,这样的演员,让人对年华老去燃起了信心。
徐瑾作为FT中文网财经版的主编,在《有时》的写作中毫无商务精英严肃与刻板,字里行间体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宽容更让我好奇这是怎样一位女子。其实,面对无常的生命与世事,阅读便是最好的抚慰,因此,有了《有时》,有了这样一种隔空交流的顺畅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