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童度河》是一本由庆山著作,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童度河》读后感(一):读书,让人心静,但还要思考、自省、改过。
坚持阅读并做读书笔记,已经有2年的时间了。很巧,始于2014年安妮改名后的第一本书《得未曾有》。我的性格里似乎没有太多必须要做的事情,一切似乎都是可有可无,常常是随遇而安,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太多的要求,喜欢平淡的生活,即使是喜欢的书,也是遇到了就读,没有那种追着买的热情。2016年,坚持阅读的2年后,看到庆山新书即将出版,也没有急着买的欲望,还有很多时间,何必着急呢。但在给女儿买书,凑单时选择了《月童度河》,拿到它,还是迫不及待地读。
还没有读完,一度躁动的情绪已经安静下来,真的是一种享受,享受其中。
今天读到第三部分,是关于女儿的。日常的点点滴滴,看到了细心、温柔、可爱、大度的母亲。我也有一个女儿,从小到大一直在身边,12年的陪伴,我已经有点离不开她了。读着书,想着女儿从出生到现在的时光,她真的是天使,带给我们太多的快乐。比起庆山,为自己的粗心而惭愧,为自己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自责,我做的太不够了,我可以做的更好。
“接受自己,顺其自然“。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每个家庭也不同,每个孩子更是不同,所以不要责备自己,我在以自己的方式爱和引领孩子,我在不断学习,不断领悟,不断改进,这就足够了。希拉里曾告诉女儿:“切尔西,我们两个都是新手。我没当过妈妈,你也没当过宝宝,我们都努把力,彼此帮个忙吧。” 正如庆山所说:“她有时是需要照顾和带领的孩童,有时是带给达人启发和智慧的镜子。“
照见自己,接受自己,学习和领悟,带着智慧,和孩子一起成长。
谢谢庆山,谢谢女儿。
2016年7月13日
第二次终于读完了,做了一直在坚持的摘抄,并开始试着写写心得。
无论是安妮宝贝还是庆山,她的书,可能不会成为经典,更多的是一些人、某个时期的陪伴,她在陪着读者成长。
她的书买了很多,看完后一本本整齐码放在书柜中,不属于那种常去看的书,甚至会在有些时候对它是抵触的(这感觉我也说不清楚,但确实如此)。但是你会在某天,某个不想睡的晚上,打开书柜,挑出一本,细细翻看,曾经的记忆会涌上心头。
是的,它(她)是一种陪伴,见证了我们的青春、困惑、痛苦和喜悦,陪伴我们成长、成熟,直到老去。
《月童度河》读后感(二):一些痕迹
一些当时在做的事,一些当时见的人,看的书,一些引发的思考。
一些记录。
可以看到一个人一个作家一直以来心中的一些思考点,一些关注点,一些转折和变化。
这些其实是很可贵的。
不用考虑身份,仅仅是作为一个同处于同一时代中的人,也是一种可贵的反观。
一直觉得,生命中的一切自有安排,但这本书的引言更好的解读了这一点:
《月童度河》读后感(三):游魂答案
清清淡淡的文字,细水流长的故事,这是《月童渡河》给我的感受。喜欢庆山的文字,带着淡淡的处世之道,看的同时也能静下心来,再想想最近发生的那些琐事,好像也没那么烦恼了,很急切的想模仿书中的与三两好友饮茶闲聊,听友人的一些故事,给他们讲讲最近的烦恼,仿佛生活也就是如此一讲一听之间罢了。
如果我们有约,就会遇见。有人窥见光,微微照亮脸庞。如此,他才会相信,并自己去寻找。最喜欢封面这句话,随遇而安的心态,不焦躁不疲乏,不放弃不神伤,只愿在时间的流逝中依旧是那个单纯善良的人。
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个片段,讲作者朋友想去寺庙里给僧人做沙拉,以此来纾解近日的烦躁,记得我有一段时间特别想辞了工作,去一个远一些的城市卖小玩意儿,特别喜欢一些城镇的生活节奏,慢下来,静下来,所有的一切都刚刚好,跟着自己的步调,不慌张也不催促。
月童度河,岁月的孩童度过生活的河流,我觉得“河”作者一定是在比喻生活中的挫折和苦痛,而度河便是面对挫折和度过苦痛的过程吧,无论我们处在什么年龄段,都是在不断成长的,孩童会长大,不过在长辈的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
能玩的下去的游戏需要共同的规则,人活在世最根本的要尊重他人,是蜜海还是炼狱其实也是在一念之间!不能小看了自己,也不能高看了他人,凡事都有正反两面,不会太坏也不是太好,这样生活才有乐趣。
注:如有转载或取用需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一期一会、或发邮件至243412014@qq.com 维权必究!
《月童度河》读后感(四):她变得清澈了。。。
哦原来不粉她,甚至有点讨厌她。你是个畅销书作家,这OK,你很牛叉,这OK,你网红,这OK,可是你改个名字多大点事呢?
于是,那本《得未曾有》被人送来,放了好多天都懒得翻一眼。
于今这岁月,送书要得体,要送人家能看的书,你送本人家根本不愿意看的东东,那是找P.
有天下雪,不方便出门,就随手翻了几页,额的娘,不禁对她印象变了许多。
早些年的那时候,那时额也年轻美貌,她也还小,那时写起文字来是何等威风!
就是每一个字,浑身上下都长满了刺。
是那种普天之下,唯老娘安妮宝贝儿的气概,是那种凡天底下有眼没眼的人,都得看姑奶奶蹙额七妹。
谁没有叛逆过?谁没有威风过?谁又不曾经视天下为寇仇过?
因为有几本书脚着买得冤枉,不喜欢那种文字,之最第一是《清醒记》,第二是《莲花》。
如今她变了。
有个秋天去四川乡下采访,被人冤枉当成了客人摁到了喜宴桌上,听见老太太对跪在面前的儿子媳妇说:你们今天结婚了,你们晓得以后身上的担子了,你们长大了。
当时若有所思。
未几去了扬州,一位做古琴朋友父亲离世,那朋友其时刚刚三十岁。
什么而立,那是天要塌了的赶脚。
他凄凄地说:离丧之苦的背后,最担忧的是责任。
能从这本《月童度河》里读出这种味道。
成家之重,洞房花烛只是幻泡影,真正的重,是要承担责任;
离丧之苦,从此成为隔世之人,真正的重,是责任。
她不再是那个眼中只有自己的、穿棉布裙子布鞋走过青石板路,还要感叹忧郁难过悲伤眼泪就要下来的安妮宝贝了。
她成了一个女人。
有了孩子知道母爱的女人。
时间是一把杀猪刀,一刀一刀刮掉了安妮宝贝身上的刺与翎,让她从自己搭就的空中楼阁里一步步走回了人间。
于是,她温和了,清澈了,真正安静了。
《月童度河》读后感(五):安妮大婶何日才能走出自己的幻境迷宫?
前言:
如果六祖在世,我想他不会从安妮大婶身后给她当头棒喝,而是直接踹出庙门。
---------------------------------------------------------------------------------------------------------------
【安妮宝贝的本质】
之前的安妮宝贝,像是美图秀秀处理过的文艺相片,
因为那时的她,
不冒然谈论太多社会,科学,哲学,宗教,点到即止般地画大饼,所以露不出马脚。
那时的她,本质就是【 平 凑 文 字 意 象 】的一个美工,
她的工作,和淘宝网页美工,或者浮夸廉价的影楼摄影是一个尿性。
也许本身没有什么技术性和思想性可言,
培养了大批“自我面具‘’顽固的小年轻,
也引领了本世纪初出版界的 非 主 流 文 艺 时 尚。
--------------------------------------------------------------------------------------------------------------
【庆山的本质】
褪去安妮大婶玩转意象的巧手能力,
你会发现她一无所剩,
甚至连平凑意象的风格也只有着一种,
由于手段单一缺乏技术性,甚至很难叫做“作家“,
直到更名后的这一本,
安妮大婶神神叨叨追寻的真相,
也终究不过是“”自我“的掩耳盗铃。
每一次,她看似卸下“自我“”而为了有所悟,
其实不过是更深层次的“自我“装扮,
依旧在玛雅迷宫里兜圈不得善终
带入更大的集体迷宫里。
更别提通篇对于宗教哲学不负责任的妄自挪用亦或是解读。
--------------------------------------------------------------------------------------------------------------------
论【月童度河】
那如今她的文字就是一杯被稀释后的毒药
《月童度河》读后感(六):月度星河
生活的点滴才是生活的全部。就像我一直认为我这类基层员工是公司的绝大部分力量。千里之堤成于沙石,而溃于蚁穴。珍视细节,重视点滴,才能汇聚七彩斑斓的人生道路。坦途与荆棘,都是生活的馈赠,始于思想,终于智者。我喜欢反思生活细节,也喜欢与人分享粗浅的想法,更乐于欣赏他人的精神世界。
散文总是能让心静下来,步调慢下来,目光流转停下来,我们生活的年代太过浮躁,需要这样安静的元素来静下来,思考、反驳和决定。适合烦乱的生活缝隙间调剂一下。
《月童度河》读后感(七):走出虚无:从安妮宝贝到庆山
----首发《文学报·新批评》----
安妮宝贝更名为庆山之后的另一部重磅作品《月童度河》于日前出版。作为安妮宝贝多年的读者与批评者,我一向不喜欢安妮宝贝的作品,也不带什么好感。但必须诚实地说,《月童度河》给我带来了出乎意料的阅读体验。简单地讲,如果说安妮宝贝以前的作品主要刻画的是个人的感伤与虚无情绪,《月童度河》则是对这种情绪的一种出走。安妮宝贝也坦诚道,随着她个人经历和心境的变化,她的写作也一直在发生变化。我们不妨以其新作《月童度河》切入,试图寻找她从安妮宝贝到庆山创作轨迹的变化。
一
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安妮宝贝更名为庆山之前的作品,归纳为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这是安妮宝贝声名鹊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安妮宝贝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虽然题材、故事均不相同,但却拥有一个相似的主题:在混乱迷离的世界中,破碎的个体努力实现对自我的坚守和确证,却始终不可得。
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她们有破碎的童年、残缺的性格,但她们勇敢、单纯、热烈、听取内心的声音,她们想通过爱情汲取庇护与爱,但在高度物质化的男性社会,她们节节败退。安妮宝贝这个时期的小说基本都是一个勇敢女性的受难史,一个女性的爱情悲剧和精神幻灭,她们奋不顾身飞蛾扑火地想寻求归宿与幸福,但最终收获的却只是孤独、虚无或死亡。
安妮宝贝的感伤故事和虚无情绪,吸引了都市里千千万万的男女青年。我们不该诋毁这种虚无情绪的真切性,应该看到的是,虚无首先是一种真实存在的都市体验。物欲横流、瞬息万变的现代都市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种被裹挟的身不由己与无可奈何,人们极可能在某些时候突然找寻不到精神寄托和前行方向,并堕入一种无可救药的挫败感和虚无感中。这时,他们在安妮宝贝的感伤故事里找到同类,获得共鸣,相互取暖。
但值得警惕的是,当阅读安妮宝贝成为都市文艺青年的一种身份证明时,她作品中的虚无情绪便超脱出作品本身,而更像是一种不及物的、不断增值的虚拟成分。这时人们阅读她的作品,其实是主动沉溺于虚无中,他们乐于体验这种虚无感,虚无变成了刻奇(Kitsch)。刻奇是一种自我伟大的不真实的激情,它是伪崇高基础上的自我感动。在安妮宝贝笔下那些女性悲怆故事里,读者极易将暴戾决绝视为勇敢,将放纵视为天真,将傲慢与偏见视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深刻。虚无成了那些在都市里遍体鳞伤的小年轻们用来掩盖不安、焦虑、孤独和失落的最后的遮羞布,在刻奇中,失败的他们成为了悲壮的先知、现代性的牺牲品。
也正因为如此,安妮宝贝这个阶段的创作在赢得广泛读者的同时,她以及她的读者也遭到了许多嘲讽。
二
但就安妮宝贝而言,我愿意相信这种虚无情绪是真诚的。因为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始终可以感受到,她企图突破这种虚无情绪、实现自我拯救的努力。比如在《七月与安生》《二三事》和《莲花》等作品中,经由七月、良生和庆昭等人物,安妮宝贝对自我启动某种反思:是在虚无情绪中确证个体的失败,还是在这虚无情绪中达成某种原谅和豁达?只是,因为虚无的惯性太大,她在最后总不免又沉沦其中。
《得未曾有》的出现是一个明显的转变。此时,安妮宝贝更名为庆山,她如是解释更名的缘由:“庆”有欢喜赞颂的意思,这是她现在喜欢的做事基调,对事物和世界怀有敬仰,而非消极灰暗的态度;“山”则是她在旅行中经常要遇见的景象,有一些山是从海洋编出来的,看起来很结实温定,其实是将天地连结在一起。
这不仅仅是名字的变化,也是安妮宝贝世界观、创作观的一个变化。一是基调不消极灰暗,对世界有敬仰,二是与天地连结在一起,这两点,恰恰与安妮宝贝早期创作风格截然相反。或许是此时的安妮宝贝已为人妻人母,心态发生了变化,或许是其他某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原因,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得未曾有》开启了安妮宝贝创作的新阶段。
在《得未曾有》中,安妮宝贝的兴趣从帆布鞋、烟花、女子和宿命,转向了树木、自然、经书与传统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她终于走出了以虚构与呓语构建的私人世界,而变成了一个面向外部世界的访问者。
这本散文集由四篇不同人物的访谈集结而成。第一个访问对象是厨师,专注于做菜,不深入外面的世界,无所求,自得其乐;第二个人是摄影师,毅然选择回归故土,在与自然的朝夕相处中体会生命最美好的状态;第三个人是年轻僧人,云游四方,潜心学经,生活在佛陀的觉悟里,行走于自己的梦想;第四个受访者是与古琴相伴一生的老人,过着简朴清静的生活,坚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四个受访者虽职业、爱好各不相同,但分享着一个共同点:放下执念、淡定从容、返璞归真。通过访谈,安妮宝贝与外部世界发生了连结,她以他人的快乐人生为参照来反躬自省。但这是否可以成为逃离虚无的途径?
对于安妮宝贝这或许可行,但对于她的读者,这很可能是无效的。这些经过筛选的访谈故事带有明显的心灵鸡汤意味不说,一个更令人怀疑的地方在于,这四个访谈者的生活并非凡夫俗子所触手可及的,他们的生活带有某种“区隔”,安妮宝贝孜孜追求的仍是一种“格调”。
比如安妮宝贝在书中反复倡导的追求自然的生活,但这种“自然”并非返璞归真,而充满了小资式的情调和诗意:和着鸟鸣声起床,烧火做饭,用特制的陶瓷酿酒,拍摄照片,偶尔上网收收邮件,有私家车方便随时出行……这种诗意化的“自然”,剔除了都市生活中太多残酷赤裸的现实问题,它是建立在相当的财务自由与精神自由基础上,与其说它是反物质的,毋宁说它追求的是物质的更高层次——不只是物的使用价值,更追求物的符号价值:一种情趣、品位和格调。
《得未曾有》呈现出一种撕裂状态。安妮宝贝企图通过清心寡欲来逃离虚无、把握自我,但不经意间,她又堕入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她不过是以一种富有情趣、品位和格调的生活方式躲避庸碌的现实,并消弭精神上的困顿。这又暗合了都市中产阶层通过消费来寻求自我认同、消解焦虑的心理。
三
真正脱胎换骨的作品是《月童度河》。
一则,写作内容与写作风格发生了根本变化。《月童度河》虽是本散文小说集,但散文的篇幅占了绝大多数比重。与之前《素年锦时》《眠空》那种碎片化的个人呓语不同,《月童度河》里的散文都是完整的篇幅,如实记载了安妮宝贝的写作、阅读、旅行,对情感的体悟,与亲友共处的点滴,以及生活的琐碎细节。这些散文里有了更多家常与日常的细节,没有刻意的小资趣味与格调,而有一种朴实踏实的质感。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安妮宝贝出现在了读者面前,比如在《银杏》中,她谈到自己写作长篇时的焦虑和艰辛,“昨天试图调整结构,电脑里密密麻麻的字逐章拉过,一时有崩溃感,迅速把电脑关掉。清晨起来决定再战。深夜,独自在厨房,一口气吃掉三个花卷和一盘剩下的土豆丝。觉得饿。”但凡有过写作经历的作者读到这里不免会心一笑,这或许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但安妮宝贝的确很少在作品中呈现焦灼、食人间烟火的自己。
这种接地气也体现在文风上,因为有更多具有现实触感的情节刻画,安妮宝贝式的华丽形容词堆砌有了极大的改观,语言平实了许多;并且整部文集并没有什么激烈撕裂的情绪,而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和自制。
但更根本的变化,是安妮宝贝人生观念、生活理念等的变化。
她谈到对写作的看法,“以前与朋友讨论,他说,艺术是让人放出心中的魔鬼。我并不赞同。很多心魔不过是妄想和情绪,是我执的戏剧化和激化。对人对己无益,应该克制。艺术宜尽量去靠近真理,至少对此抱有希望。”她懂得克制,以及妄想与情绪对读者的伤害,这几乎是对她以前写作的一种“背叛”。
她提醒读者警惕媒介对世界的虚拟塑造,即便她的早期作品充满种种消费符号和小资情调。“由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的关于物质和欲望的美轮美奂的信息,不知带给人多少误区。尤其是不经世事的年轻人们。以为生活就应该是这种样子:轻而易举的富裕,唾手可得的美丽,天长地久的爱情,终身饭票的婚姻。时尚工具扼杀人的理解力,洗脑式资讯使人弱智。事物在被标签化、模式化、物质化的同时,人的心力开始萎缩。”
她寻求精神治愈的方式,是非常务实的学习、服务、相爱,而不是飞蛾扑火的虐恋、束缚和缠绕。“因为小时候与家人叛逆的关系,我的阴性面发展得不够好,缺少对女性身份的认同感。阳性面被迫扩大,倾向支配、付出、对抗、坚韧。接受和示弱的能力很低。我也许是一个童年时被伤过心的人。这个伤很难治愈。但我使用各种方式自愈,花费很多时间。现在看来,有三种基本方式可行。学习(被验证过的哲学或教育)、服务(写作是其中的一部分)、相爱(尽量扩大认知的边限)。”
我们甚至还可以读到安妮宝贝对他人生活以及社会现象非常精彩且具洞见的看法。这林林总总的变化,来源于安妮宝贝对以往一些执念的放弃。她说:“逐渐放弃的东西在慢慢增多。电视报纸杂志新闻,娱乐时尚华服美食,现在连文艺的小说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失去效用,无有把玩的心。粗分的妄念已过滤,需要处理的,是更深的更细微部分的杂质。把这些造作清理掉,人会负担很少地生活。朴素简单地存在,很好。”
“朴素简单地存在”,或许这才是逃离虚无的可循之径。“人必须在自我意识上先死一次,才能重活”,安妮宝贝不再试图从决绝的爱情中寻找自我,不再执迷于某种情调的营造、把玩或片刻的顿悟,她告别早前那个颓废、灰暗、迷惘又时而故作清高的自己。她越来越懂得从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从你我他组成的周边世界寻求慰藉与真理,因为她变得平静、宽厚和温和。
安妮宝贝继续说道,“那些多愁善感的阶段已然结束。再没有柔肠寸断,你死我活。有时也会陷入情绪圈套,但思路还是像刀锋般冷硬、直接。没有多余汁液,只有自我切割的声音。这或许是一种枯木般的迹象,但世界的显现也因此简单明了。没有抒情的余地,只有观望的眼光。旁观世间,也旁观自己。”
安妮宝贝意识到了,虽然虚无是人生某种不可根本杜绝的情绪,但她更为警惕的是这种情绪的不断增值和自我沉溺,她试图学会的是,不抒情不夸大不绝望,旁观这种情绪,旁观自己。然后,“足够勇敢……扛起问题往前走。直到因果成熟自动脱落。人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是试图找到答案,而是背负到可以卸除的那一天。”
在这样的时刻,安妮宝贝走向了庆山。如她对这个名字所寄寓的,走出虚无,基调不悲观,与生活、与天地温定地连结在一起。
四
从早期的小说,到《得未曾有》,再到《月童度河》,安妮宝贝一直在变。但无论是10年前还是现在,安妮宝贝在同龄作家中都显得难以归类。她的作品如此畅销,这让不少批评者为她贴上通俗的标签,但她对文字的讲究、她作品中对个人情绪的耽溺,分明又有女性“私小说”的特色。她明明可以在安妮宝贝的名号下重复感伤的故事赚取天价版税,但她却选择走出个人小天地,尝试一种更平实、更开阔的写作;只是她的这种“开阔”与70后的许多成熟作家又截然不同,她几乎不曾触及时代、历史,也不在社会问题上过多谈论,她的开阔主要集中于个体与日常生活的连结,集中于个体精神世界的“跋涉、自省、觉知和试图完善”,这让她的作品具有某种遗世独立的禅修味道,具有不一样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安妮宝贝”也许是烂俗的,但当安妮宝贝主动蜕变为庆山,当她不安逸停留于一个阶段、不试图取悦读者、不断追求精神世界的精进时,“庆山”却可能成为文学风景上的独特。
《月童度河》读后感(八):只是一个写作者单独的心灵清理的记录
我阅读安妮宝贝的历史是从初中开始的。
她的文章对于那个时候的我而言是非常具有诱惑性的,什么东西都写得好优美好感伤,处处弥漫这一股女文青的自我垂怜,这和青春期自恋的我、迷惑的我、早恋的我不谋而合。
我并不是批判她在我现在看来一无是处,她的《蔷薇岛屿》和《莲花》真的写得很好。
我想说的是,她真的是一个死不悔改的人。我不知道别人,起码我经常觉得上个月的自己很SB,去年的自己简直不忍心看,可是她,永远永远那么自恋,永远永远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
所以我认为这是她文章最大的问题。你与她产生不了交流,她只是安静地唯美地充满佛性地输出自己的感觉,而你只有接受。
其实不得不说这样的人很强大,她们几乎可以不需要外界的声音,她们只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别人的评价与她们无关,我认为这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但我不喜欢看这样的作家的文章,看完她文章的几天我都觉得自己仿佛进入了传销组织,说话都有点怪怪的。
被某种价值观征服这并不少见,之所以让我受不了,是因为我觉得她的价值观认真想来,是非常不科学且没有思想上的深度的,正如很多读者说的,这本书就是在故弄玄虚嘛!我有一种被耍的感觉,这让我很不爽。
最后,如果她能看到,我希望你不要让你的孩子接触宗教参加什么寺院的夏令营,科学和艺术才是孩子应当多接触的东西,特别是科学。
《月童度河》读后感(九):禅素过猛,出尘味厚重
06年我读高二,地摊上买15块一本16开的安妮宝贝作品合集,一气读完,思绪混乱。
16年我大学毕业四年有余,我读庆山《月童度河》,夜深人静,借着屏幕灯光刺眼。
又快一个十年,十年不见,你变了好多,我们也都开始老了。
进入四十的女人,终于改头换面,与我们熟识的那个叛逆代言大相径庭。阴郁艳丽不在了,颓废虚无也不在了,被叛逆朋克青年奉若神明的安妮宝贝变成了现今平和素朴的庆山。
如果说安妮宝贝写的是青春期肉欲的刺激体验和与社会的挣扎碰撞,是直观的身体感受反馈,是记录,是描述,靠年轻人的感觉在激烈推动文字喷泄。那十年后我看到的庆山,则开始关照自身与人与社会的关系,开始素心理禅,开始哲思慎行,是思滤后的产物,是自身关于人世体验的生活哲学。
1 、我也已写尽青春的混乱和迷茫,生活极度变迁。
2、时间这样快。这样地块。块的抓不住记忆的线头。但,真如你所说,幸好有无常。幸好我们一直在变化。
—— 庆山《月童度河》
为人妻为人母,修心理禅,时过境迁,那个写尽残酷青春的安妮宝贝成了庆山,时光赶着路来,赶着路又走,世间人事皆有了巨大的改变。对,幸好我们都在变,不然,早先的我们,怎堪忍受现在熙熙交集的魑魅魍魉。
UT,前面部分还觉得是蜕变,是革新,是荼靡到平素的巨大转变和人生醒悟。看到后面完全就陷入禅佛式的絮叨,出尘味太重,不适合拿出来出版啊。我是含着泪死撑读完的。
《月童度河》读后感(十):《月童度河》的见地与局限——兼谈“安妮宝贝”时期作品
安妮宝贝改名庆山后,曾出版访谈录《得未曾有》(2014/06),分别采访了厨师、摄影师、僧人、琴师等四位特殊行当的人物。这次新出的是散文小说集《月童度河》(2016/06),书里大部分都是日常随感,对人生、情感、育儿、茶道、修行等等的见解,“有学习、阅读、观察的观点,也有生活琐碎细节的记录”,外加三篇爱情小说。
生于1976年的庆山的确不适宜再叫“安妮宝贝”,毕竟那是源自网络文学方兴未艾的20世纪90年代“榕树下”论坛的一个ID。虽然改名,长期占据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的“安妮宝贝”作品依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告别薇安》(2000/01)《八月未央》(2001/01)等早期作品的主人公们的确有模式化的“海藻头发、棉布长裙、光脚穿球鞋”形象,宛如集体患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嗜爱症候群”,词句、情节的构筑也颇有几分造作。但长篇小说《彼岸花》(2001/09)《二三事》(2004/01)《莲花》(2006/03)等作品倒是体现了安妮宝贝的独到。虽然故事无非情与爱,但主人公因着深刻的执拗和内里的坚守,追问“人生”而非“生活”,显出超脱芸芸众生的“戏剧性”,加之意象纷繁,小说因此构造起多个向度的叙事空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尤其《莲花》,无论语言还是叙述都堪称佳构。反倒是几年之后的长篇小说《春宴》(2011/08),因为过多的夹叙夹议,故事退后,意象先行,读起来不是那么顺畅。
彼时,安妮宝贝的作品里还有一本散文集《蔷薇岛屿》(2002/09)广受好评。那其实是一本旅行随笔,不过新世纪之初的游记书远不及当下泛滥。这本书反映出安妮宝贝对字词的讲究,对场景描写的擅长;或者说,她适合写散文由此可见端倪。之后的几本散文集(或散文小说集)《清醒纪》(2004/10)《素年锦时》(2007/09)《眠空》(2013/01)则是从主题出发的碎片式描写的写作,属于容易出“金句”但也缺点明显的那种——结构松散。新书《月童度河》在这方面有所改善,在某一主题上会多走一会儿,至少称得上是“散文”。
《月童度河》的三篇小说依然是执迷自恋的,行文与散文部分格格不入。但散文中,作者对友情、育儿、人生等方面都有颇有见地的论述。摘录几句如下——
“我们需要能够劝诫自己和带来启发及引领的朋友。”
“低级联结是一把水壶在岸边等待雨滴降落的状态。高级联结是把自己沉没在大海中,所有的所有都得到满溢。”
“让孩子在前面走,不妨在后面跟随他。如果他实在需要,走过去帮他一把。大部分时间,让他过他的日子,你过你的。”
“很多人的一生,貌似忙忙碌碌,奔波颠倒,却又好像从未曾真正地生活过。 人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是试图找到答案,而是背负到可以卸除的那一天。”
当然,也有显而易见的局限。诚如作者在自序中坦陈的,“很多观点只是一跃而过,没有展开或写深。”的确如此,书中的诸多主题都没有形成系统的观点和阐述。但我们不能苛求一个作家同时还是哲学家,只言片语间于读者能有心得体会足矣。此外,作者对某些日常的描述会强调物品的“高级”(比如京都,比如手工)。偶尔为之尚可,过多涉及则显出是一种“中产情调”或者生活方式的标榜。既然书中不少篇章在谈禅宗,佛陀应不会在乎信众供奉的香器是地摊货抑或舶来品吧。
退一万步讲,不管你喜欢或讨厌庆山(曾经的安妮宝贝),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一个忠于自己且勤奋的作家。十余年来,她的写作是循着内心而为,从不为市场折腰。虽然,的确很畅销。然而畅销是结果而非目的。另外她的勤奋也是有目共睹的,从上文提及的作品出版年月可知。
(原载微信公众号:日常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