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不哭》是一本由李芳芳著作,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七岁不哭》读后感(一):忽然想起这本书
我确定我是小学四年级或者五年级读的这本书。就是这个版本的。在图书馆借的
一直记得里面的人,比如简宁,大众情人吧^^这几年电视上也常能看到这个人,长大了,分明白领精英的样子
还有岳晓丹,她暗恋的那个后来上清华的那个简宁的偶像;还有很哥们的叫什么的来着,还有一个大小姐……
好像有一次是晚上去某个老师家里把?那一部分看了好多好多遍~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喜欢那部分
但是没怎么看过电视剧
后来上初中时大概CCTV12播了一遍。没看全。记得宇凌发烧过后从那个楼梯下来,然后看到简宁那一幕。
嗯,一直觉得那个谁,是叫乐心吧,我一个小学同学长大后应该就是那样的孩子。
《十七岁不哭》读后感(二):试试才能行,争争就能赢!
十七岁,鲜花一般的年纪;十七岁,等待岁月的洗礼;十七岁,编织成长的诺言,十七岁,写下梦想的召唤。青春和理想,印刻了徘徊的迷茫;微笑和泪水,书写着我们青涩的成长。
《十七岁不哭》讲述了一群十七岁的中学生们的成长故事,每一桩心事,每一次挫折都是一道坎,十七岁的孩子注定要在磕磕绊绊中成长。他们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自律与选择,因为谁都是一边受伤一边学坚强。孩子特有的乐观和青春的自信令他们能够骄傲地向明天承诺--明天他们会出色、会优秀、会足够的好。十七岁孩子的心灵像张白纸,渗水性太强,太敏感。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思潮都会多多少少被他们感受接收到。所以他们对挣钱经商、竞选、出人头地也有了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总是亲自尝了才肯承认苦。
故事中的中学生们一起走入了同一所学校,开始了他们新的中学生活,自此,也开始了他们人生的学习,聪明的简宁,美丽的杨宇凌,活泼的乐心,文静的晓丹,都是读者们喜欢的形像,老师不再是主角,他们第一次扮演起了配角。
简宁对雷蒙说:“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坚强。”
宇凌说:试试才能行,争争就能赢!
教练问简宁:“累吗?”
简宁说:“还行。”
教练说:“还行,是指什么?”
简宁:“累,但还能坚持!”
《十七岁不哭》读后感(三):我遇见过雷蒙。看到过简宁。
我有这本书。小学时候买的。那个时候先看了电视剧,断断续续的。却开始憧憬书中的高中生活。那时候想象长大了大概就是这样的。
不论是电视还是这本剧本书,都不记得结局了。
但是人物的片断还有深刻映像。偶尔听到那首主题曲也会觉得亲切得不得了。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杨宇凌生病了,好像扶着墙在寝室过道里走,然后碰到了简宁,手里拿着的饭碗掉了没有?不记得了。。。
呵。十七岁。
还记得杨宇凌在早读的时候说了那句“read the 3td passage”招徕了嘲笑。
大概我就属于那些不怀好意暗自嫉妒别人的人。
小学升初中那会儿狂爱引用杨宇凌和乐心的一段对话,关于"坎儿"的
13岁像是一道坎儿;
中考像是一道坎儿;
……
反正除了门坎其他都是坎儿。
挺好笑的。
总结一下:
我曾经遇见过雷蒙,简宁。
可惜我不是杨宇凌。
《十七岁不哭》读后感(四):那棵光阴的树
八月江南,午后阵雨,重读十七岁
小学三年级第一次读这本书,十七岁,多遥远,山长水阔知何处
我站在光阴的树下仰望他们明媚的感伤和微笑,十七岁的诱惑和狂想漏过时间的叶子淹没双足,催促我快些成长。
在无数次的仰望和跌跌撞撞中,来到十七岁,我再也不用踮着脚尖去仰望,然而我失望地发现,光阴的树顶竟然是一片荒芜的草场。
我有过和宇凌一样的孤独和无措,却没有笑眼弯弯的乐心拉我的手告诉我,谁成什么样也不是一天长成的
我也从没有遇到一个简宁,沉静如水,却让我傻笑叫我慌张,令我背过身不敢正视却又忍不住飞蛾扑火。
也没有雷蒙,可以给我打击给我激励,和我一起一边受伤,一边学着坚强。
也许只是因为我从来都不是杨宇凌,我不是一辆马力很足的坦克,我看到坎,只会默默地停下,犹犹豫豫地绕道。我小心地收藏着我的一点点感伤一点点欣喜,独自走在十七岁的路上。
我的十七岁没有哭,只是因为我哭不出来。
就这么倏忽而过,当现在低下头看我的十七岁,对不起,我已经分辨了我的十七岁是什么模样,它沉入了光阴的池底,被青荇和软泥包裹着,容颜模糊地睡去了
可是我听到了笑声和叹息,在别人的树上,原来我的仰望从没有被偷走,只是那颗光阴的树,不是我的。
我想有这样一个十七岁,当我想起,心里可以有幽微的悸动
我想有这样一个十七岁,有简宁,有乐心,有雷蒙,而我是杨宇凌
然而,再也不会有我的十七岁
《十七岁不哭》读后感(五):再见17岁
今天无意间看到这本书,真是感触颇多~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这部电视剧了,恩,好像才7岁那时。但是对这部片子却有很深的印象。那时好像是中央八台在放,然后吃饭时间,全家人就一边吃一边讨论着剧情。还记得妈妈老说简宁什么都不管,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呢。
那会儿总在想,我什么时候长大呢?长大了也会遇见那样不负责的班长吗?我是不是也会穿着可爱的背带裤,和好多女孩子一起生活再一个屋檐下,一起学习?然后大家一起经历彷徨,迷茫,争吵,大笑~~
哈!一眨眼我却已经告别了17岁。今天突然想起小时候对电视剧里的困惑,发现曾经的困惑都一一实现了,当然除了这个在今天已经不流行的背带裤。
在17岁时我哭过,也学会了坚强;和朋友吵过架,也学会了道歉;抱怨过,也学会了乐观~~就像电视剧里的他们。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有一样的17岁,但是我喜欢也怀念曾经的17岁。
我期待一个崭新的18岁,期待着这一年里有泪水但更多的是喜悦和坚强!也期待这部片子能被更多的和17岁有关的人看到!
《十七岁不哭》读后感(六):只属于十七岁
只是突然想到了这本书,电视剧是在初中看的,只看了一点点,没什么特别大的感触。在高二的某一天,碧岭把这本书送给我了,我拿起就看,然后没停,一整天都在看,上课放在桌肚里看,不管不顾,只记得当时很振奋,很感动,因为书中的事情自己正亲身经历,第一次只身一人在外求学,第一次独立,第一次没有了保护,第一次英文考38分,第一次考了年级倒数,补考,第一次疯玩,没有家长的管教,没有了束缚,太多的第一次,之后进入迷茫期,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事情怎么会演变成为现在的样子,之前的骄傲,满足,沾沾自喜完全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自卑和自我怀疑。而这本书却给了我新的希望,很喜欢乐心,很乐观,人缘好,与世无争,有自己喜欢和专注的事情,有杨雨凌。很久很久没有再看过这本书了,但还是记得一些场景,考完试后,雷蒙说 我已经很努力的再读了,可怎么还是考不好呢,我是不是脑子有病?乐心说了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当时看到着突然就哭了,有种释怀,有种被理解的感觉,之后就继续努力了,而不是一在的怀疑。怀疑所有。很喜欢像杨雨凌一样的女孩,但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到达,可能从小就这样,得承认一只手的手指还不一样长呢~
《十七岁不哭》读后感(七):永远的十七岁
十七岁——最不愿意走过的岁月,那里有太多的美好和回忆,多想一直都停在原地,不再长大,不再变老,可以一边骑单车一边吃冰激凌,可以偷偷喜欢一个人就认为是天长地久,把考个好成绩当作全部的事业来经营,可以哭着笑着流着泪微笑着就长大,一切就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
看《十七岁不哭》的时候就被书里的人物深深吸引了,喜欢那个杨宇凌,喜欢简宁,喜欢雷蒙,喜欢乐心,喜欢玲玲,喜欢里面的故事和情节,喜欢他们的生活,总是不自觉的把书中的情节和现实生活会联系起来,偶尔和同学讨论班里谁像简宁,谁是杨宇凌。
十七岁的感情纯真的就像水晶,双方的互相欣赏和认同,有羞涩也会心跳,总想在对方面前表现的优秀和出色一些,杨宇凌和简宁在楼梯口相遇的那段情景也打乱了我的心,记得高中报到时的第一天,我惊喜的发现也是那样的楼梯,可惜直到毕业,希望依旧落空,我遇到了雷蒙,却没有遇见简宁。
翻出了高中时的照片,看着那时的青涩模样,尘封的往事一幕幕浮现,那时的快乐和伤感,骑着单车吃着棒棒糖,晚自习后成群结队呼啸而过的身影,过生日时同学送出的洋娃娃还有生病时他发来的短信,纯净的不留任何痕迹。
那时会不为任何理由莫名伤感,在下课后会拉着最好的朋友在窗口说个没完没了,女孩子都有几个厚厚的日记本,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再偷偷写完藏好;
那时放学了总有人在校门口默默的等候,心中总会有个身影挥之不去,在课间操的时候,总是寻找着一个人的身影,看到了心里才能踏实,但却不敢抬起头来迎接他的目光;
那时很倔强也很任性,以为自己可以撑起一片天来,所以可以很骄傲也很狂放,敢和老师对立也开始和家长顶嘴;
那时会有一些叛逆,放学了不想回家,总是和几个弟兄在大街上闲逛,看着漂亮的女生会趁乱吹个口哨打个赌,却没有上前说话的勇气;
那时会说自己睡的很早学习不用功,只有自己知道晚上又熬到几点,心里早就想了好多次哪个大学才最好;
那时的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的太慢,总是想着快快长大,离开家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只有走过了才明白什么最宝贵,什么是珍惜,那一段时光无比美好,无比纯真,即使再过多少年,打开记忆的闸门,最美好的回忆还是停在那里,哭泣、微笑都一样干净,爱情和友谊一样的透明,就像水晶,光芒耀眼张扬却能折射到心底
http://www.xiaoshuo.com/jsp/shuping/index.jsp
《十七岁不哭》读后感(八):永恒的青春印记
姑姑,姐姐们回忆时总是讨论《十六岁的花季》,哪是她们心中的青春印记。而对我来说,我到的青春就是《十七岁不哭》!
喜欢宇凌,喜欢简宁。——说起来一直以来喜欢的都是这类男子,比如萧遥,简宁,还有现实生活中的他们……
他们两个的青涩恋情,那时候看起来真美好,真羡慕,真向往。一直记得在学校录音室里,简宁向宇凌表白“我甚至会喜欢上一个女孩子”;他们在晚自习后的散步;在楼梯上的相逢;简宁给宇凌的信:“宇凌,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女孩,我欣赏你,关注你,但我不知道这是否是爱情,我不知道自己的心。”——看,我一直都记着,一直记得。
后来再在电视里看见郝蕾,李晨,心中总是泛起亲切的感觉,真好。
青春是一首歌,一本书。
有了这些记忆中不会磨灭的光影,我的青春不朽!
《十七岁不哭》读后感(九):新年快乐
大年初一,一整个下午就花在这本书上。坐在窗边一直到天色全暗,眨着发酸的眼睛结束阅读,却没办法从故事里抽离。心不在焉地吃着晚饭,心还是停在关于17岁的阳光雨水、正直与伤心中。
书大概是初中的时候买的。此前已经把电视剧看得滚瓜烂熟,小学毕业的暑假连看了三遍,后来还是百看不厌。11岁的夏天,我想象遥远的6年后,非常肯定就是得过上这般有劲的生活。然后一转眼来到这里,比照我的想象和我的真实的17岁,忽然一下子就失去了真实感。是啊,我一点都没有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而且竟然因为这样而恍惚以为还有下一个十七岁在等待我。
真是天方夜谭。
重新翻出旧书,边看边回想着,那些熟悉的句子用“过来人”的心情去读,又是另一种味道。杨宇凌的被排斥,乐心的时常被忽略的落寞,雷蒙的郁闷,罗洋的孤独,简宁的清醒,晓丹的忍耐,林林的简单,以及在此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积极友好的。过去我只看到快乐,后来17岁的时候我觉得孤独寂寞也无所谓,但现在如果可以重来我不要再抱着一份自以为是的固执的孤独过完17岁。
我想和乐心一样,做一个舒舒服服的女孩子。也喜欢雷蒙这样的男生,更喜欢踏踏实实热热闹闹的生活。
我想青春应该像这本书一样,张扬向上,老土一点说法,是健康发展。现在的青春小说弥漫的那种绵软寂寞或激烈破碎的气息,相形之下都太过做作了。甚至包括我自己那份寂寞封闭的十七岁。
我没有另一个十七岁可以重来。而如果过上意料之中的生活的话,应该在今年秋天站上讲台以另一种方式介入别人的青春之中。
今天看到杨宇凌含着泪一字一句对冯老师说:“我们的世界,游戏规则……比较简单”,不禁陪着哽咽。小时候没看明白的,现在全懂了,而我也渐渐要离开这个规则简单的世界了。怎么去融入另一个世界又不至于“泥足深陷”呢?
我想象着,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别人的17岁时,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空档,好好讲讲《十七岁不哭》的故事,或者让他们看看电视,告诉他们读一读这本书吧,去生活,去热爱吧,不要以为你是最寂寞的,不要看轻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不要与全世界为敌(虽然一定会有这种时刻,却还是要撑过去),然后,真正地成长吧。
是这本书、这部电视剧给了我最初的信心,关于成为一个有理想的执着而完整的人。
而我还没有失去信心。
《十七岁不哭》读后感(十):十七岁那年
豆瓣在推荐那一栏惊现《十七岁不哭》,于是我想起这么本已经很久远的书。
还记得《十七岁不哭》流行的那一年,我也刚看完了《花季雨季》,那时的我对他们美丽的高中生活羡慕的不得了。《十七岁》是一个剧本,到今天我已经不大记得它讲的是什么了。反正多多少少是一群男一群女的校园生活。
这里面有一句台词,
杨宇凌:你是怎么长成这样的?
简宁:宿舍、食堂、教室。
那时候就很喜欢,只是没想到多年以后,我自己也成了这样。在这三点之间来回,过了一年又一年。
也许,人就是这么在不断的羡慕中长大。小时候的我羡慕别人的中学生活;而我的中学就是这么平静的度过,说不上我什么特别的记忆;而现在,我的十七岁早已在平庸中溜走。原来,我也并没有哭。
而这本书,这个曾经给过我美好幻想的校园故事,也和我的十七岁一起,被尘封进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