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是一本由杨志军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4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藏獒》读后感(一):真心藏獒
我太喜欢藏獒了,因为这本小说,我家也养狗,但是宠物系列的,尽管没有藏獒的精灵,没有它的忠勇但是确深懂人心,知道看人的面色行事,可喜可爱。但是藏獒就不是这样,它知道分辨善恶,明白事理,懂得分寸,更会掌握时机,处事有它自己的原则,让人钦佩。很多人说养个大活人未必懂得回报冷暖,救助亲戚朋友未必懂得知恩图报,但是藏獒——只要给它一点恩惠,它就能对你死心塌地,对你忠贞不二,它的主人只有一个,它是不会对敌人屈服,宁可战死,不退缩,宁可饿死,不认输,它是那么通人性,甚至有自己的责任与宿命要完成的坚贞,太太喜欢藏獒了!最近不但喜欢藏獒这部书,而且我对藏獒的电影也是情有独鈡,它尽管不会说话但是它能够为你做它所有能作的所有的一切,尽管它的寿命很短但是它确尽它所能的为你服务,对你好,它是那么的难能可贵呀,珍惜藏獒,善待藏獒,它是我们真心的朋友!甚至是对我们最亲的亲人!
《藏獒》读后感(二):人与藏獒,情,义,质
我用了两天不到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藏獒》,写的真的好是精彩。真的想不到,原来动物的心理也可以被写的如此栩栩如生的。更想不到的是草原上的藏獒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忠诚,那么的情感炽热,那么的英勇无畏,那么的讲究公平斗争......有时候,连厮杀都是如此的精彩,精彩得让人窒息。
“当我们在逐渐把自己变成狼时,是不是人性只能让狗来延续了呢?”
好一个发人深思的提问。看过这本书后,总算是真正的看到了藏獒身上那些真真切切的品质,不禁佩服不已。其实,那里也反透出了许多人性,许多的思想。也许初看时会疑惑甚至有点嗤之以鼻——一只狗,怎么可能想得到这么多,思考那么多,甚至可以比人更聪明。可是,事实证明,它们的直觉和思考常常比人更坚定和正确。他们遇到越是强大的对手,从来不是逃离,而是更加积极地迎头奋战,舍生忘死的保护着人们。为什么,我也说不清。可是我相信,这些都是它们向我们的祖先所学到的——忠诚,认真,诚信,不退缩......只是,我们现在的人有时候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放弃了许多的高贵的本来属于我们的品质,反而,藏獒们却无比坚定地把这些继承了下来。于是我们看到了如此的奇迹。可惜,由于人类的贪婪和无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可爱的生灵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当那只想为獒王报仇的灰色老公獒在思想挣扎后,终扑向了威胁它“仇人”的熊,并与其同归于尽之时,它想的只是要坚守它的职责——保护人类。如此尽忠职守以后,也不知人们是否可以感知到那份坚持,还有其中的无奈和伤感 。它无法攻击那个它认为害了獒王的人,仅仅就是因为他是它应该守护的。
反问自己,换作人,谁可以做到这样忠诚?
草原的藏獒们啊,你们是英雄 。可是现在,那些被当作宠物和用来生财的獒犬们,还能有它们祖先的所有纯粹的品质吗?我们可不能在抹杀它们了,不然我们怎么找回那些迷人的品质和生灵呢?
《藏獒》读后感(三):值得看看
一个大朋友向我推荐了很久,说多么多么好看,多么多么吸引人,他一直看到了终结篇。我对此类的畅销书或者说热捧书向来不感冒,便一直搁着,直到夏天去西双版纳旅游。在离开景洪(西双版纳首府)的前天下午,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窝在旅馆里无所事事,决定去书店买本书,到美美咖啡去听雨看书。景洪的新华书店很小,书籍不多,挑来挑去就拿了这本《藏獒》。一个人倚在咖啡店的长椅上,喝着鲜榨出来的菠萝汁,从下午看到打烊。第二天回到昆明,航班延误,《藏獒》陪着我在候机楼挨了四个多小时。朋友的推荐没错,确实是本很好看的书。很细腻,也很动人。有一点点不满意的地方,是作者对于其他书的态度。作者在文中多次把獒跟狼比,明显是在跟前几年风靡一时的《狼图腾》较劲。较劲也倒罢了,多少有点不屑和不忿的情绪在里面。其实有什么呢?风靡一阵也就过去了,难道真能把国人训导得去学习“狼文化”或者“藏獒文化”么?写书的人要有颗平常心,看书的人也要有颗吧。
《藏獒》读后感(四):当好故事遇上差作者
因为育种课我的论文题目选了藏獒,所以关注到这本封面花哨的书。用两节课时间把这本不厚的书嚼完了,最深的感受就是——不过如此。
从前一直以为我对故事的情节兴趣远大于讲故事的技巧,比如《哈利波特》和《情人》,我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前者。结束了《藏獒》的阅读,蓦然回首,发现讲故事的技巧同样是如此的重要!本可以万分精彩的故事,在作者平铺直叙中,却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光华。同样是关于青藏高原的故事,一个在阿来的笔下无比醉人(《尘埃落定》),另一个只能在杨志军断断续续的叙述中苟延残喘,其间还被拦腰插入许多可有可无的对情节的解释和冗长的藏獒打斗。另外就是巴俄秋珠的瞬间转变更是交代不清,突兀至极,别说是丈二和尚,就连1米73的我也摸不着头脑......
也许叙述技巧的欠缺可以通过语言技巧来弥补,遗憾的是本书的语言同样也不出彩,常常是一连串的短语堆叠在一起,或者连着几句话的句式都没有变化。我不禁想起《情人》那汩汩流淌的语言来——本书无论情节还是语言《情人》都和《藏獒》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看故事看得晕晕乎乎,咀嚼语言来却淋漓畅快;另一个是故事上的巨人,语言上的矮子。
因此我俯首以庆,庆的是一个一般的作者能够构思出这样一个不俗的故事;同时仰首以吊,吊的是一个本来可以更棒的故事沦丧在一支无法生花的笔下。
:写完这些话,我同样发现自己的叙述技巧和遣词造句也很烂,而且是相当烂!絮絮叨叨说一通,却依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真是... 悲哀~
《藏獒》读后感(五):读后感
在这个狼道盛行的时代有这样的一本书,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狼和狗的区别。昨天读完了这本书心中说不从的酸甜苦辣,我敬佩作者的父亲,同样也敬佩那些为了救人而付出生命的藏獒们。
狼再怎么样聪明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是为了这个团体的利益,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可是藏獒却是不一样的,它的领地意识和较强的自主性,它的生存是为了保护领地和领地上的人们。“东方神犬”书中的藏獒冈日森格,多吉来吧,那日和果日都是万千藏獒中的一小部分。虽然最后只有果日是寿终正寝,但是关于它们的一切看过书的我都难一记忆,多么伟大的藏獒,连人都无法以之相比。让人最最难过的是现在的纯种藏獒越来越少了,还有吗?就不得而之了人们为了自己的私欲将它们带离它们最适合生长的地方,就如作者的父亲所说,那已不是藏獒那只是宠物。离开了高原,离开了寒冷和恶劣的气候,离开了狼,虎豹熊那还是藏獒吗?
好的东西都因为人为的因素渐渐离我们而去,如果人人都像作者的父亲那样热爱生命,敬重生命,那们这个世界会有多么好啊!现在的我只能是叹息,因为我在看着人类在自我灭亡。。。。。。
《藏獒》读后感(六):让獒做警察
日前,在某地有一场大的民变,权贵之子草菅人命,警察徇私包庇,而且致投诉者于死命。人民警悍然变成权贵之狗,欺压良民,视人命如蚁,穷凶极恶,为所欲为,民不反才怪。
周末,一口气看完杨志军的《藏獒》,仿佛身临赤胆英雄,忠勇仁义的一场演义,故事落幕,仍然不舍,做梦都想自己亲临莽荒岁月,与那一群凶猛忠诚的伙伴一起亲昵,想自己变成他们,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中自由的巡猎,如闪电、如奔雷、如战狮,狼见丧胆,雪豹退避。
千年以来,藏人在茫荒之地能结帐而居,能牧羊狩猎,能繁衍生息,全赖藏獒的守护。一户人家有两种獒,一种看家,一种牧羊。一只獒能护百只羊,能敌三只狼,甚至雪豹也不及它们勇猛,獒的威风可见一般。藏人还分不同的部落,一个部落就有自己的领地,有许多流浪的藏獒被僧人所饲养,它们负责看护部落的领地,它们同猛兽斗,同恶人斗,不管是部落人还是部落客人,它们职责是不让人们出事,不让羊儿出事。它们机智,能感应人的喜恶,能感知危险的来临。
獒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并对它守护的人终心不二。七个小孩子被一个部落追求,一只獒对他们拼死相护,它打过无数次仗,流血垂死过无数次,但它就是不放弃,主人们在哪遇到危险,他们就奔哪去,死也不放弃。雪灾,大雪封山,无论人畜,好几天都没有东西吃。畜牲死了一大半,还有正在寒冷和饥饿中挣扎。獒是肉食动物,可是它们面对已经死了的牲畜却不动一口,宁愿自己饿死。一队领地狗,在獒王的带领下还主动搜救,碰到活的人,它们为人们送来空投的救援物质,一只母獒刚刚生产完,它躺在人的身边,用自己的奶汁喂垂死之人,直到救援者来到。后来,母獒元气大伤,终于死去,被救活人的哭得死去活来。
獒们还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公獒绝不跟母獒斗,对爱情终贞不二等。最令人感佩的是獒们遇到传染性疾病,总是成群成队的远离人群,远离健康的獒群,它们寻找一个隐秘的地方死去,既不给主人们带来麻烦,又可以在死后被狼食,在狼内部互相传染。
这就是獒,忠诚得绝无私心,忠诚得可舍己为人,自由于领地狗,绝不屈于哪个权贵,你再穷,你对它好,它就保护你。
权贵,所谓权贵是贫贱如我的老百姓赋予他们的权力,它们不创造物质,但它们却享用物质。人们用缴税养活警察在法律的公义下保护民众,而他们却成为权贵的狗,欺贫凌弱。我们花钱为别人养狗,我们养活的警官却来残害我们,他们要做别人的狗!
我们要这样的制度何益?不如反之,不如反之!再多就是请来藏獒保护我们自己的财富,它们吃得少,拿得少,还忠义。唉,我梦中的獒!
ina的连载,真的是不能看,删节删到让人完全扭曲错乱的地步。
以至于,看书的时候,才发觉真的很多情节,完全没有看过。
这本书从买到看完,用了1周左右,在刚开始,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
我就对自己说,一定要仔细的读啊。
真的就这样一字一句的读了下来。
昨晚,才顶着困倦,读完了最后。眼泪洒在了枕头上。
我是一向看不得动物被人虐待、伤害的。
冈日森格、多吉来吧、那日、果日和那些千千万万成为牺牲品的藏獒们一起,
动物就是这样的,你对它好,它会记你一辈子,源源不断的回报。
我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曾经看过很多长大了的人写的东西。
说他们恨自己的迷失,在自我和生存之间的迷失。
那时,我还蓬勃壮志的写下来,我永远不会迷失自己的。
我永远都要做真实的自己。
时至今日,还能这么气定神闲吗?
还能这么立场坚定吗?
早就不可以了吧?
所以会在书中得到一种安抚,至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种族。
还有别人,可以延续小时候的那种单纯的想法。
所以,会感动,会落泪。
不再带着面具,笑、说。
也许有一天,可以去青藏高原,可以真切的看到那些让我敬佩的獒。
我也曾想过有一天,可以养一只。
但,就像书中写的一样,如果将在零下20几度奔跑,将所有家庭重担都压在身上的藏獒,
养在城市里,那么他们还是藏獒吗?
所以,我想,即使有一天,我有了这样的能力,我也不可能养了。
因为,我不能将天生野性和奔放灵魂的生物,毁灭在自己的兴趣和城市中。
这个城市已经毁灭了太多东西。
应该有一些我们可以避免再被她吞噬。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看看这本书,爱狗的人会更爱,不爱狗的人,会敬重。
这就足够了。
我们伤害了太多的生灵。
http://www.blogcn.com/user68/pariscatzi/index.html
《藏獒》读后感(八):人性 人性
很想写点东西,这种感觉在看完了《藏獒》之后更加强烈。好久没有看小说,《藏獒》也是以前看了一半就没看,这次回家终于看完了,感觉应该沉思一下。
在藏獒的世界,狗具有了人性,人却没有了人性。什么是人性?其实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人性有好也有坏,人性的升华境界不一,现在开始推崇一种“狼性”,固然狼性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却忽视了人类真正的含义,虽然人性本恶,但是为什么人类会进步呢?善的约束加固了人类的社会基础。藏獒有一个原则,便是 “不伤害人类”,藏獒的凶猛连狮子也要退避三分,但藏獒内心的善却约束了它们的凶猛,即使对面的人类是自己的仇人也会奋不顾身地保护。
人没有了人性是怎么样的呢?贪婪、狡诈,等等等等。我习惯了面具的生活,我喜欢喝酒,喝酒后我就能摘下面具
《藏獒》读后感(九):藏獒
习惯在回家路上做两件事,一件是睡觉,还有一件就是读书读报。
上个月一天回家的时候发现自己常看的几份报纸都买过了,于是在报摊哼唧哼唧翻了很久找了一本《当代》买下。杂志里几篇短的,当时就读完了,而唯一的长篇《藏獒》,直到昨天我才重新拾起,狼吞虎咽地开读。捧着书从学校一路到家,从路灯下读到书桌前。我承认我读书起来是有点疯狂的,而且永远学不了细细地耐心地品味。
还是蛮喜欢这个故事的。故事里的藏獒与其说是狗,不如说是人。甚至很多时候,我觉得作者笔下的人还不及狗,狗比人更可爱,有狗性的人更为可爱。藏獒们有自己活生生的灵魂,它们爱,它们恨,一切都那么简单。狗也有自己的尊严和耻辱,犹豫和挣扎,快乐与悲伤,它们的世界比我想象得远为复杂。在爱情与守护领地的责任感发生两难的时候,大黑獒那日甚至会自杀;当冈日森格击败嘎保森格,高傲不逊的后者拒绝獒王的怜悯,愤而跳崖……藏獒之间也有争斗,有争风吃醋,有钩心斗角,但是一切都有一个最高标准,那就是强者的服从和对主人及领地的忠诚。为了人的意志,它们可以付出一切。藏獒在作者的笔下是一群那么可爱的动物,让你觉得它们如此容易亲近,狗比人更容易让你交付真心。
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可以明显感觉作者是将狼与狗作为对立的两个意象来写的。藏獒所代表的忠诚、勇敢、智慧、善良,对应的就是狼的欺软怕硬、狡猾阴险。藏獒的形象,是对时下流行的狼图腾狼文化的批判。同样是奔跑在高原雪山的野兽,藏獒顽强的生命力和舍己为人的忠诚之心,让人难忘。记得那只老灰獒,它虽然深深恨着杀了自己兄弟的汉人,但仍然为仇人抵挡了熊的袭击,以至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对于人的忠诚,这种深入骨髓的坚持,让人嗟叹。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探讨着人性、狗性和神性。你能细微地读出作者对于政府官员在草原上作为的嘲讽。白主任是个胆小谨慎怕出事又不敢承担责任的人,在这个部落矛盾重重的草原上只有一味地迁就妥协当地部落的首领。有时候你甚至觉得看不到他的立场,他从来不坚持什么东西,除了跟从领导的意见或者一些大而宽泛的道理,比如要民族团结,所以他请活佛给他起了一个藏族名字。老灰獒为他而死,而最终他为了挡射向去救冈日森格的领导的箭意外死去。于是他成为草原上民族团结新的传说,新的神话,这个汉人的故事被写入了藏人吟唱的诗歌,信奉共产主义的他成了新的神,一个坐骑为灰獒的腾云驾雾的神祗。觉得好笑又难以明说的感受,在这长篇中不时地可以读到。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面,宗教的力量往往比世俗的力量更大。你必须承认这点,甚至自己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人,狗,神,三者的区别和界限是什么?谁比谁崇高?谁比谁伟大?
藏獒的故事也许真的在青藏高原上存在过。但是作者告诉我们,那些野生藏獒群奔驰在原始草原上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纯种的藏獒正在消失,他们生存的环境正在变化。藏獒所代表的游牧精神也已经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了。
我们只有在小说故事里重温那些过去的一切,想想现在作为宠物豢养的藏獒,不由得有点感伤。
《藏獒》读后感(十):不谈人性,我们来说说狗性吧
据从青藏高原回来的网友说,真正纯种的藏獒,不怒自威,第一眼给你的感觉就是——“这tmd还是狗吗?”确实,这种举世公认的最古老、最稀有、最凶猛的大型犬种,比狼凶悍如狮子般威严的动物,竟也是被驯服的——狗。瞧,“狗”这词在汉语里真是一个尴尬呀,国人骂得最多的,除了“娘”大约便是“狗”了。那数不胜数的骂词里,狼之形容多恶,人既恨且怕,而狗之形容多贱,如奴才,此词一出空气里便满是鄙夷。是啊,狗真的很贱,只需少量施舍即可获得它一辈子的忠诚,人对这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低智商傻帽,又怎会去屑呢。麻雀弱小,但人家有骨气,我就是不服驯养,宁死不服,所以没人骂麻雀,狗就不一样了,随时都讨骂,或者给拿来骂“狗一般的人”。其实我还算喜欢狗的,有次拿着因为高原反应无法下咽的火腿肠对同伴说,“你们要吃吗?不然我就拿去喂狗了。”话一出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忌,竟把人吃的和狗吃的对等起来,狗在你自个儿心中地位高不打紧,拿出来说就是对他人的冒犯了。不过说来对待其他生命,人大都有种天然的优越感,这优越感像空气一样,本就该存在着的,畜牲,宠物,就该供人玩乐或生杀给予夺。呼吸着这样的优越感看《藏獒》,很多地方只得让人强忍眼泪。不过我们还是不谈人性了,来说说狗性吧。
“你仅仅喂了它一个月,十四年以后它还把你当作亲人”,你做了它一天的主人它都会牢记你一辈子;你把它抛弃了它还是恋恋不舍回来找你;“它们没想过人应该记住并感谢它们的恩德,反而总希望自己记住并报答人的恩德。……它们把职守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永远不想着自己,只想着使命;不想着得到,只想着付出;不想着受恩,只想着忠诚。”作者真是夸着夸着就忘情了,狗哪儿这么高尚了,说到底就是笨,没有人那么多心眼,也没有人那种为自己的利益深谋远虑所需的脑容量。狗不会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为了主人或恩人的危难冲锋陷阵的时候,只有本能的忠诚,哪会想到逢危当弃,遇险自保,硬弓弦先断,钢刀口易伤这些了不起的人生哲学。偏巧狗又通人的感情,而且就一死心眼,听过狗哭吧,那种发自肺腑的悲伤和真情大概令大部分人类自叹弗如——没办法,咱人类如此高等的动物,这么低的境界实在回不去。
狗这种被驯服了的畜牲,对人类的依赖和真诚已近乎匪夷。是啊,人有什么理由不得意呢,一种有灵性而又凶猛的生物臣服于自己,命好的的被当作玩物或看家奴隶,命贱的在菜市场的笼子里看着同类一个一个被屠自己苟活一日是一日。不像野外的狮子,老虎,狼,尽管在和人类的生存斗争中它们早已彻底败下阵来,但好歹还能在越来越小的可怜的领地中维持自己最后的尊严,选择生存的可能,不过这领地还是人类施舍的呢。谁叫人类是目前地球上最强的物种呢,自然这地球默认就是他们的。
其实狗性就是光有人感情没有人心眼和脑子的傻性。而藏獒除了狗性还外保留了野兽的强悍和残酷环境中生存的强韧生命力,但这种犬类世界唯一没有被时间和环境所改变的古老的活化石,在人类“文明”的蔓延下已成了越来越薄的玻璃瓶。它们曾与之相依为命的人类的一场动荡就使得“西结古草原上,奔腾跳跃的领地狗群——一个伟丽的生命景观,这么快就被血与泪的风烟吹进了仅靠挖掘才能显现一丝亮色的历史大坑。”许多纯种的藏獒就这样消失在了藏獒历史最后的黄昏里。如今风起的藏獒热使这种动物成为城市里的富贵人家的新玩物,但藏獒和藏族文化一样,永远只属于那片高原土地:“如果不能让它们奔驰在缺氧至少百分之五十的高海拔原野,不能让它们啸鸣于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不能让它们时刻警惕十里二十里之外的狼情和豹情,不能让它们把牧家的全部生活担子扛压在自己的肩膀上,它们的敏捷、速度、力量和品行的退化,都将不可避免。”其实何止藏獒,那些跑在的旷野中的生灵,那些蓝天中展翅的飞禽,人类再能耐也无法把这种纯粹的野性掠来存放在笼子里的。
“人总想把自己变成狼,人性就只好让狗替我们珍惜?”大概这是《藏獒》的作者最想说的一句话,指的什么其实很明白。当然论写作水平《狼图腾》还不配和这本书比,《狼》满幅令人反胃的说教,使得本来还有意义的题材给抹成一张小白脸,偏巧这小白脸还让大众觉得挺帅,遂成就了时髦的所谓狼文化崇拜。《狼》这书还算有意义的是书里所反映的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与冲突,人类随着自身能力扩张对自然触目惊心的贪婪掠夺严重破坏了原有的和谐,这报应还将持续,却远还未得到足够的反思。而《藏獒》小说得更纯粹些,讲述了一只雪山狮子化身的藏獒的传奇故事,和令人性为之逊色的狗性光辉。遗憾的是书中好些地方作者终难以克制的把自己的感情和主观意愿加了进去,一些地方的雕刻和夸大也失之客观。也是,真正出于本能去热爱动物关怀生命的人的血液大抵有些过热,难免在理性上有所缺失。总的说来《藏獒》就像一部童话,狗性一样简单,纯粹,深情,并不残酷,只在最后沾了些许文革的风雨,但并不影响我噙着泪看完书中的许多部分,就像queenie说的,看得tmd触景生情,真是人不如狗。
《藏獒》的道德评价是建立在人类的社会的范畴内的,相比人类的朋友——狗,作者对狼自然充满了鄙夷。这无可指责。只是在唯人类利益是图的价值尺度下,随着科学“发展”带来的工具进步和信仰缺失,人类为自己的无尽欲望和掠夺将付出的代价,恐怕还要晚来几十年。《狼图腾》揭示了这样一种危机,而《藏獒》的作者还向往着人性光辉而来的最终和谐。当人把自己置于万物之上,连上帝都死了的时候,失了敬畏和约束力的人性不知将给地球带来怎样的未来。那些和人类生存和利益相“抵触”的生灵已经被人类赶杀濒绝,人类自以为掌控了物种的生杀大权,到头来无可奈何的发现自己不过也掌控在自然的铁则下,恐怕也终将因自己的私欲遭受无可逃匿的惩罚。
去年这时候一天功夫啃完了《狼图腾》后,走在路上数数散满大地的细碎阳光,抬头看着微微摇头的樟树叶,霎时对这些绿色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感激。确实,只有绿色植物是这个星球的生命使者,其他所有生命包括人类,都不过依附于或者间接依附于绿色生命而生存。但除了阳光,这世上到底还有另一种光芒,那种跳出了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的生命,也散发着一种光,照亮了或近或远的地方。
唯愿这种光芒,久存人间。
200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