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与文明》是一本由陆一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9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养与文明》读后感(一):教养:文明的基石
这几天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大体上说的是一位乘客坐公交车没零钱,然后被公交车司机所拒,让其坐下一班公交车。因为这点争执,乘客暴打公交司机,没想到公交司机竟然随身携带了刀具,将乘客捅成重伤。
在这起事件中,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就是这位乘客没打算坐车不给钱,而是身上没零钱,他和司机商量说能不能投五元钱,然后从后面上来的乘客手中接三元钱。没想到遭到了拒绝,司机还态度不和气,说“我说了就算”,随后男子自称是特警,说了一句话,最后一个字带了“青草”的“草”字。
本来对于这件事我不想过多评论,很可惜这两天看到这样一本书:《教养与文明:日本通识教育小史》(陆一著)。
关于通识教育这个专有名名词我不想过多解释。这本书的整体思想就是日本是如何通过教育提升一个的素养或者说教养以及内涵等方面的问题。
作者通过对日本百年来教养教育的发展史,告诉人们教养教育在日本的地位现在面临和一直面临的诸多问题。
从书中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并不完善,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完美的事物。不过难能可贵的是日本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提出了诸多解决的办法。这与不敢面对问题,或者只说不做区别甚远。
这里重点谈一下日本在明治维新到军国主义成形这一段时期的教养教育。
从书中所列举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教养教育的重要性。日本最初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儒家文化,并以此为根本学习西方文化来推动教育的发展。
不过军国主义还是产生了。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一位著名的反军国主义的知识分子有一句话说的好,他说通过文史哲这些教育,可以帮助理科生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可以防止理科生毕业后盲目的听从了军国主义者们的蛊惑而去参战。
可见,教养教育的重要性何在。
我曾经说过,科技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像文学、哲学、社会学这样的学科有他们存在的意义。
从事科技的人可能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方便人们的生活,但也能造出枪支。文学、社会学这样的学科就是研究如何避免枪支被不合理的利用,或者简单的说落入到坏人手中。
对于此问题最让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例子就是近代的西方科学技术水平已经十分发达,但还是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
近代的日本学习了西方科技之后却发动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向外侵略的战争。
为什么很多日本人都彬彬有礼,有人说这与日本的文化没有断层有直接关系。其实从书中考证的历史我们看出,日本一直到二战结束之后的一二十年之内,能被称得上文学巨匠或者著名思想者的人还是比较少的。他们很多人的通病都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思想体系。虽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牛逼的观点之类,但是体系还不够完善和成熟,远没有中国儒家思想体系那样的系统和完善。
对于书中提到的美国在占领日本之后,全面移植美国的民主主义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恶果我不想多说。
总之,在开头所举的那个事件中,如果二人的教养都够高的话,或者哪怕其中一个人教养够高,我想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了,或者说至少结果要比这个轻一些。
近代以及当代、现代一些人不断有人反思儒家思想、批判儒家思想,其中一些内容在我看来有点矫正枉过了。他们没有看到儒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个人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大体上就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过程。
比如某地的文化以野蛮著称,他们承认自己野蛮,但在说出那句“就是这么一个野蛮的地方”的时候,透露出的不是丝毫的反思,反而是有一点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我不知道研究这些地方文化的人想没想到过如果没有外来文明的侵入和影响的话,这些地方能不能产生今天那些所谓专家学者说的文化,或者说即使产生了又能不能达到他们所说的那个高度。
以前看过一本为北方游牧民族大唱赞歌的叫《狼图腾》的一本书,此书把儒家文化批判的一文不值。以前我认为那本书写的很好。但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
至于为什么不这么认为了,我在上面所说的话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
《教养与文明》读后感(二):《教养与文明》读书笔记
日本的教养教育:“学贯中西的课业”“共同生活的规训”和“野蛮的体育教育”
1.起源:吉田松荫的精英教育
《讲孟余话》,讲解要义,集体会读,各人分别读,研究地图及相关图像资料,讨论会,课文作业。
结合对孟子原文的讲解,介绍原文的历史背景,联系日本当时的时局阐发自己的感悟和主张。
讲读孟子之余,吉田松阴还让求学的门生自带文本研读交流,学生感兴趣的就定为课本。
吉田松阴最不同于普通教师的,正是通过讲读经典把学生引向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视野,赋予学习以意义,激发学生的动力。
吉田松阴的弟子包括两位明治元勋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维新三杰”之一木户孝允以及《游清五录》的作者高杉晋作,以在中国的见闻为教训成功阻止了西方列强对日本“领土租借”的企图。
****反思:怎样的教育何以胸怀大志,并且感染学生?怎样的教育本身能团结精英,磨砺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材?
2.明治的教育强国之路
皇祖皇宗之遗训-《教育敕语》,开篇颂扬历代天皇以德性立国的统治正当性,确认国民的忠孝是“国体之精华”,规定了十二条德目“孝行,友爱,夫妇相和,朋友相信,谦逊,博爱,修习学业,启发智能,成就德器,公益世务,遵法,义勇奉公”
明治维新后日本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颁布《中学校令》,将东京大学预备门改为“第一高等中学校”,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左右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的人。
第一高等中学,在教官木下广次的推动下开始了“自治寮”的管理方式,既容纳儒家“慎独”传统,又可实践西方民主。学生通过学习如何通过自己的活动推动某项决议通过,了解如何在尊重个人的同时调和集体,进行决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民主主义训练。
3.旧制高校的荣光
“学贯中西的课业”
包括修身(论语,伦理学辑要),国语(日本文学经典《古事记》,《源氏物语》,《枕草子》),汉文(《大学中庸章句》,《孟子集注》)英语,,德语,拉丁语,历史地理,伦理哲学,法学经济学通论,数学力学。
外语部分大多是各类文学经典以及关于历史,政治评论方面的《现代史概要》《古代法》,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积累专业方面的语汇,其思维方式和内容也是学习的特点,对于学生理解西方政治,历史,价值观和文化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也是学生们大量接触西方历史与文明的时机,以帮助学生适应西方文化为目的。
“共同生活的规训”:舍监+集体宿舍+学生组织+学生编撰宿舍的历史,如《向陵志》
“野蛮的体育教育”:高校间公开棒球赛+柔道校队比赛+田径+网球+划艇+棒球(当时校际比赛的四大项目)
4.浪漫的大正教养主义
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反思“传统的束缚”,森鸥外,夏目漱石,新渡户稻造,提出应剔除限制人的修身,实现“知行分离”
当时一代人个人空间在至高无上的国家道德的挤压下,个人的意义无所适从,形成当时迷茫的一代,以一高学生藤村操的自杀为代表事件。
阿部次郎和《三太郎的日记》,提倡以个人读书,独立思考的形式来探索现代日本人应树立怎样的人生价值,目的是通过教养提高人格,全面思考学问,文化和艺术的价值。
河合荣治郎《学生丛书》,更多强调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参加社会改革方式区别于大正教养主义,以人格成长为最高价值,带动社会全员的人格成长。
*****教养教育是对自我的教育,由自我意志决定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理想的自我,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形成自我教育的自觉。
5.战后日本教育的重建
1946年美国教育使节团第一次报告书,主旨在于破除构成“大日本帝国”的“大和魂”、“八纮一宇”等观念的教化。
大学是学术的中心,肩负广泛传授知识,深入教授专业研究之责任,其目的在于开发知识的,道德的,应用的能力。
1945年哈佛大学出版了《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之后日本教育的修改减少了外语的分量,保证一般教养的充足分量。
关于一般教育的三种意见:
(1)专业教育的基础
(2)让难以选择的刚入学新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非专业学习,逐渐了解自身适合的专业。
(3)现代社会人的必备素养
(1)学生本位(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
(2)讨论法vs传统的讲义法
1 概观法,摆脱专业的细分化,短时间扩大视野,可小范围跨多科目,也可大范围地对材料进行选择。避免百科全书式的堆积,(更多像一份知识地图)
2 综合理解法,对于某一课题引入多学科多角度的理解,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提高多科目的协同思考能力。
3 事例讨论法,举出学生有所感受,贴近生活的话题进行参与式的开放讨论。
5 经典阅读法,通过阅读某一领域的经典,理解思想或技术的演进过程。
6.一般教育的意义探索
1)一般教育有其自身的完整性
2)当前社会,各学科不断细分。没有广阔视野,很可能陷入歧途。这是一般教育对于专业教育的意义。
3)一般教育有助于社会上各专业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
4)复杂环境下,多因素推动社会形势变革。一般教育所培养的广阔视野、理解力、判断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这些变化,理解当前处境,预见未来的趋势。
5)成功的一般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力,也促使学生在课堂外花更多的时间自修学习。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精心选择的自古希腊以来能代表西方文明命脉的经典,养成对西方文明的深刻体认,树立起能在西方文明语境中讨论问题的心智,从中汲取本文明沉淀下来的智慧遗产。
1965年以后日本高等教育扩招,从1950的24万人增加到1974年的超过200万人,大学生失去了精英身份。这时岩波茂雄的岩波书店发挥着把一小撮知识精英的思想成果传递到下一代,更广范围的媒介作用。
7.一般教育的效果评价
教养教育的非专业性和塑造人格的本质决定了它要弥补专业教育把人工具化的弊端,又要与专业教育在大学里形成统一。
*****自由学习的问题:没有了循序渐进的系统学习,即使听明白了老师在课堂上的内容,也不明白这些知识在专业学科中的位置,源流,意义等。
东京大学的教养学部,早稻田大学的国际教养学部SILS。
东大综合科目的六个系列:思想艺术,国际地域,社会制度,人类环境,物质生命,数理信息
早稻田大学SILS的七大课程群:
1.生命,环境,物质,信息科学(理解环境与社会)
2.哲学,思想,历史(锻炼对现代社会事物深入思考的能力)
3.经济学,商学(培养大局观,明白目标与方法)
4.政治,国际关系,和平,人权(锻炼整理,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6.表现力(包括美术,影像,戏剧,音乐,艺术,文学,媒体理论,建筑。培养对于不同文化的深入理解)
7.文化,身心,社会(多样性背景理解社会,培养多角度分析观点的能力)
1.学问知识(80%)
2.理论分析,思考能力(80%)
3.表达自己思想和知识的能力(60%)
4.与他人讨论的能力(20%)
5.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40%)
6.主体行动力(满意度40%)
***后续考虑开发对应入门/中级/进阶课程,内部分享并不断完善,再传播。
对于东大的教学环境,学生对于和老师接触的机会少,学生间交流的环境场景少感到遗憾。
《教养与文明》读后感(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读了《教养与文明-日本通识教育小史》,才知道,日本教育也遇到过我国教育正在面临的问题:意识形态教化、通识教育的泛化、扩招后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取舍、教育中的功利主义。从吉田松阴开始,日本在现代化教育领域的研究已逾百年,对于高等教育刚刚起步的中国来说,或许可以从日本的百年探索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教育。
一、意识形态的教化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天皇为了维护皇族权威,使儒家和佛家的教化在西方思想的传播下仍能保持,在1890年推出了《教育敕语》,这份文件成了明治之后日本教育的总纲领。可以说,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大众教育,是在“天皇万世一系说”思想的笼罩下,进行的一种军国主义的愚民教育,“大日本帝国”的“大和魂”、“八纮一字”的观念得以灌输。在《教养》一书中,多提到的是“旧制高等学校”这种少数的、精英式的教育,这种教育受到的观念束缚较少,这是为了“总应该有少数人在对日本国进行反思”。但是,社会领域由于这种意识形态的教化,不免陷入了对军国主义的崇拜中,这些高等学校的“精英”们也很难做到对于武力狂热的超脱。日本之所以走向了扩张的道路,进而酿成20世纪最大的人类悲剧,天皇的这种意识形态教化,难辞其咎。
这种“意识形态的灌输”是近代日本教育的一大败笔。而中国之教育,大家都明白,也跳不出意识形态的束缚。从我们的小学开始,就在接受着Gong Chan主义的“熏陶”,及至大学,《Ma Ke Si思想基本原理》等科目也是必修课程。在我们的政治课本中,与近代日本一样,也介绍了一些西方思想,并不全是宣扬“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我们课本通常的叙述套路是什么呢?就是先列举一系列西方普世思想,但是着重于叙说思想的缺陷,最后,介绍Ma En Mao思想,并着重论述其正确性。这种叙述套路就会让学生们以为,除Ma En Mao以外的思想都是有缺陷的错误的思想,只有Ma En Mao是永远正确的。这就让学生陷入了单一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中,缺少了思辨的、逻辑的精神。胡适晚年回顾说:“所有的主义和学理都是该研究的,但是我们应当把它们当成一种假设的观念来研究,而不应该把它们当成绝对的真理或终极的教条,或是把它们当成宗教信条一样来奉行,来顶礼膜拜。这样才能培植自身创造性的智慧,训练我们对解决当前团体和社会里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从含有迷信的抽象名词或学理中解放出来。”这种“主义”灌输,让“主义”成为了国人的真理,其它有相当价值的思想就被阻隔在社会之外。
日本破除意识形态的迷信是因为二战的失败,但是这种方式的社会代价太大。如果我们不想重蹈覆辙,执政者和教育者就必须要反思了。
二、通识教育的迷思
《教养》一书记叙了百年来通识教育在日本的流变,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在日本、在美国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共识(虽然近些年日本通识教育衰微,但日本教育界正在积极展开通识教育探索)。就如作者陆一在序言中所说:“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和“能”,那么通识教育的核心就是涵养人的“气”和“魄”...这既是培养受教育者本人的“气”和“魂”,也孕育着整个国家、文明的“气”和“魄”。”可见通识教育,可以涵养一个国家。
通识教育,如书中所说,最低的目标是培养民众的基本素质、养成健全人格、形成对本文化的认同,最高目标是使青年树立正确的志向,启迪他们的智慧,影响和感召他们勤奋、充实地成长为栋梁,使他们中间有人能为文明续命,为传统开新。通识教育就是使人成之为“人”,让人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让国民在必要时刻能作出普世、人道的政治判断,不至于如日本一样,盲从于军国主义,给世界和自身带来了伤害。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曾说:“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对通识教育的探索,理应成为教育界的最重要之课题。
在《教养》一书记叙到,日本对于通识教育的探索充满了曲折。明治以后,日本在精英阶层的教育进行了良好的通识教育,旧制高校文理科共同必修科目包括了修身、国语、汉文、英德拉丁语、历史地理、伦理哲学、法学经济学、力学数学等等一系列学科,学生们同时还要阅读大量的中国经典,西文经典,了解各方思想,因为旧制高校只针对精英阶层,学生数量少且自觉性强,师资力量强大,这些要求都得到了严格的执行,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很重的。在大众通识教育领域,明治后的日本就做的不够好了,一味的进行军国主义灌输。二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在美国的指导下,走向一般化、大众化,完成了教养教育到一般教育的转变。大学扩招,设置教养学部,使大部分日本学生都能进入大学接受教育。但是,这些措施却带来了通识教育(日本称为一般教育)在日本的衰落,直至今日,只有东京大学、国际基督教大学、早稻田大学还保有具有一般教育性质的教养学部。
为什么通识教育会在日本衰落?《教养》一书作了如下的论述。第一个原因是大学的扩招,大量学生涌入大学,以前只是针对精英阶层的教养教育(通识教育)不能承载众多的学生,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学之无味。加之就业压力的增大,而并没有直接效用的通识教育占用了大学四年学制其中的两年,学生对此颇为不满。第二个原因是大学的二层构造,大学分为了一般教养学部和专业学部,而这两个学部受到的待遇不同。一般教养学部的教师教学任务重,占用了教师的研究时间,教师的待遇没有专业学部的好,加之这些教师出身于旧制高等学校而非大学,身份丧失了专业属性,地位自然也就矮专业学部一截。这种地位低、收入低和职称低的“不公正”待遇使教养学部教师怨声载道,自然地,阻碍了通识教育的扩展。第三个原因就是没有一种比教育理念更高的、整全的文明思想注入日本的教养教育(通识教育)之中,缺乏这种整全的文明思想,教养教育(通识教育)只能流于基础性的、普及性的公民教育而缺乏对知识精英的吸引力,进行的只是泛而滥的教育。西方的通识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基督教这种整全的文明思想以及西方民主主义思想贯穿其中,公民们怀抱着信仰接受着教育,这种信仰使他们有志趣深入到通识教育中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中,探究人类的终极。日本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引进了基督教的文明思想,但终因水土不服而处处受阻。
再看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受到苏联教育的影响,采用的是一种专科教育的方法,通识教育刚刚起步。专科教育这种模式难免会造成学生知识的失衡,通识教育的缺乏,使一部分学生缺少了基本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在大学中,经常可以看见宣扬《中国不高兴》这种狭隘民族主义或者阴谋论的学生,这是专科教育之弊。但是,日本通识教育出现的那种泛而滥、缺乏整全文明思想的现象我们理应回避。胡适先生的“整理国故”其实就在为中国寻找这种整全的文明思想,这种方式我认为应该进行下去。找到我们自身的整全的文明思想,我们尚在襁褓中的通识教育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这本《教养与文明》,叙述了日本百年教育的坎坷,对于仍在摸索的中国教育来说,有着些许启发。这本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