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一本由[美] 亨德里克·房龙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5,页数:4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宽容》读后感(一):在线阅读
宗教史上的对立与融合、迫害与反迫害,历来是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房龙以他犀利的眼光,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去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最终他看到: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家假以“宗教改革”的名义,对一切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思想创新进行残酷迫害,这种精神上的不宽容导致的恰是他们的“敌人”犯下的那些错误。借助于房龙的“宽容”之眼,我们不难对宗教史乃至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在线阅读
http://www.fanglong.info/
《宽容》读后感(二):宽容是很难做到的,我也很难读懂这本书
喜欢房龙的作品是从《人类的艺术》开始的,而后发疯的买了好几本。谢谢刘云借给了我这个版本的《宽容》,他看到我买的《宽容》后告诉我后来翻译的都不好,所以借给了我这本。
这本书,坦率说我没有看懂。房龙老师的文笔优美,而且在著作中经常穿插自己的幽默方式,这让我这样一个对欧洲历史和对宗教历史了解甚少的人,看上去很累。另外,这本书我是在地铁、床头断断续续看得,早已失去了阅读这样一本著作的意境。所以我还要再读这本书,我想至少在我阅读了《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对欧洲的历史还有宗教,至少是基督教有些了解之后,我会再重新阅读这本书。如果你对这些方面缺乏了解,建议您不要过早涉足这本书。
不过,房龙这本书中宣扬的思想和我的宗教观很像,同时又在教育我自己。我对各种宗教还是怀有一定的兴趣,倒不是哪些神秘的色彩吸引我,而是哪些先哲们的思想吸引着我。但是我很反感哪些拿宗教说事儿的人,有些人对自己信奉的宗教并不了解,但是确总是要做传教士,而且如果你反驳他,挑战他,他会特别狂热的要“征服”你。我很反感这些人和事情。而且,我觉得很多人把自己的私立掺杂在了宗教当中,让人们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主、我们的神,远离他们要教诲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东西。他们用不敬就会下地狱,不敬就会怎样怎样的方式吓唬你,让你信教,让你花钱……我不喜欢。
但是房龙书中对宗教改革哪些事情的描写,让我也意识到,没有必要和哪些狂热的宗教信徒,哪些并不知道所以然的信徒,或者别有用心的人去正面冲突。没有必要,宽容一些,只要他们没有危害到别人的利益和生活,就随他们去,没有必要用所谓的宽容去专制、限制、压迫哪些狂热的信徒。否则我们也变成了打着宽容旗号,行不宽容之实的人。
引用一段我觉得很不错的房龙的话吧。
但是第三种人是人民。他们用严肃的科学眼光观察人,认清认得真面目。他们喜欢人的好品质,也了解他的局限性。他们通过对过去事件的长期观察,认为一般的人只要不受感情或者自私新的影响,就的确能竭尽权利做正确的事情。但是他们不对自己抱任何虚假的幻想。他们知道生在的自然过程非常还买,要想加快人们指挥的增长就要像要加快潮流或者季节的进程一样,只能是枉费心机。他们难得被邀请参加一个州的政府,但是每当有机会把他们的思想变成行动时,他们就开始修筑公路、改进监狱,并把剩余基金用在学校和大学上。这些坚定不移的乐观主意者相信,正确的教育将会逐步消除世界上遗留下来的部分年代已久的弊病,因此这样的事业应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
作为实现这个理想的最后一个步骤,他们通常是写一部百科全书。
《宽容》读后感(三):一点感慨
不宽容大抵是担忧自己平静的生活节奏被异见者打破,所做的应激反应。
即使改革得以实现,领导者缺乏理性的思考,下层民众又缺少相应的智慧,结果被别有用心之徒利用。改革很快便偏离轨道,重蹈失败者犯过的错误。
平民百姓比领袖落后的多,领袖们稍微偏离方向,百姓们就跟不上步伐了。唯有通过教育,开启民智,才能逐渐消除社会上遗留的种种弊端。但是,这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不宽容的根源是对不可知未来的恐惧,唯有借鉴历史,多思多看,才能从容的走向未来。
我希望自己能宽容一些。
宽容,似乎整本书说的都是不宽容。一个解释在于人类的群体生活,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习惯,而大多数人又惧怕改变,当然有人要改变这些的时候会招到憎恶,侵犯了对方的空间,得不到宽容。
有一点现实意义,如果你是一个新人,如何融入一个新环境,那就是尽量不影响原有的一切秩序,尊重别人的地位和利益。不要想一上来就做主力,先做替补,找好自己的位置。要想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这段跑题了,不过说起来,主题不重要。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书中穿插了宗教发展,历史人物的典故,似乎比主题更吸引人。因为很难理解主题是什么,也没什么必须理解的必要。
《宽容》读后感(五):宽容
此书不仅仅在我的内心世界引发了剧烈的轰动,事实上也在出版后的中国社会引发了同样剧烈的轰动。甚至可以这样说,我在看此书的内心旅程与本书在社会的历程相仿。
作品标题为《宽容》,而内容则是不宽容,更准确来说表现了人类的思想历程,从不宽容到宽容的人类思想历程。作者从人类蛮荒时代一直表现到一战左右的时代。当然按作者的说法,世界并没有变得宽容,只是新时代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而新的权威没办法形成绝对的统治,所以社会变得渐渐宽容了。
当初看此书时只觉得内心过去的思想崩溃了,原来人类还可以这样思考。因为作者文笔浅显通俗易懂,很深入人心并让人理解。试想想在刚出版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用引发多么巨大的思想震动。说句过头的话,也许旧思想的打破和新思想的形成有着此书的巨大力量。我想当时的中国也是如此。
当然现在来看,作品还是略小了。书中所述的基督教专制的形成,对异端的镇压,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新教的崛起等都有着深层次和复杂的原因,其在思想上的后果只是其影响一部份。作者阐述了这一部份,但读者要明了这仅仅是一部份而已。
当然作品是异常优秀的。很值得阅读。
(写于2006年6月7日)这是我很欣赏的一本书。书中以简单、幽默的笔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类(主要指西方)的不宽容史。主要在宗教领域。当然他提出,在原始社会,不宽容是人类生存下去的武器之一。只是到了后来才变成了一种人类的恶习,乃至到现在依旧在束缚着我们。“思考,也让别人思考”是书中我最欣赏的观点。
此书给我的思想造成的影响很大。我对事物,尤其是现成事物颇多怀疑,可以说是个怀疑论者,而且自命为开明的保守主义者,即我许多事不会去做(如今有所改变),但不影响到我的利益时,我不会干涉别人去做。这些都不无受本书的影响,我很喜欢他书中的观点。
《宽容》读后感(六):房龙和茨威格
他俩是属于同时代的人,房龙1882-1944,茨威格1881-1942。前者是荷兰人,作品更接近于通俗大众,后者是出生在奥地利的犹太人,精英意识更多。二者都是写作大家,精于传记,古往今来信手拈来。都为世界大同、人类相互宽容而孜孜不倦的呼吁。但看来房龙要更豁达一些,可能源于他年轻时期的在美生活;而茨威格则显得更抑郁,也许深受过纳粹的迫害,再加上一直在旧大陆生活,对人类命运充满着悲观情调。俩人后来都跑到了新大陆,不过一个在北美,一个去了南美,不知道是不是南美丛林的潮湿空气,加重了茨威格的心病。两年后,房龙也去天堂与他的同行会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