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选择》是一本由[美] 威廉·斯泰龙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6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菲的选择》读后感(一):苏菲的选择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直到书最后的1/3部分,这本书还是给了我一个惊讶,即内森是个精神分裂者。
这本书,我喜欢它总是给我惊讶,一个一个的事情揭露,总是有秘密,而且你总是无法按情理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喜欢苏菲,主要是因为她漂亮,还有就是对丁哥的善良,对内森的爱。
至于她在集中营的日子,我都不怎么敢兴趣,因为这些她遭受的苦难,我都已经听过无数次类似的纳粹者对犹太人的罪孽。
我觉得我还是可以接纳以及理解苏菲对内森的爱。一个女人,一下子因为一个人的爱得到了整个天堂,即使这个人经常性的暴力,还是可以理解这个女人对这个人的爱。因为失去了他,就失去了天堂。既然选择甜蜜,那么痛苦也会跟随来的,怎么可能只有甜蜜呢?
不过,苏菲跟丁哥逃离内森的那会儿,我自己都觉得是一种解脱。时刻要担心深爱的人会不会再次发疯,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呀。
总之,这个女人,是我,我也会深爱她的。
《苏菲的选择》读后感(二):在冰冷的沙里我梦见了死亡
终于看完了苏菲的选择
作者的文笔不错,故事很深刻,但写得很有悬念。苏菲的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一直揪着心,但现实的情感纠葛和人物个性又在精致的构思和描述中,作者故意隐藏着那背后所有的故事。
最后的结果以及作者明笔阐述的的整个文章的意义,也许对于东方人 不是那么震撼,但放弃上帝,这苏菲最终的选择,对于基督教影响深重的西方,不亚于一击猛槌。在没有人性的社会里,上帝又何在?
在冰冷的沙里我梦见了死亡
但黎明我醒来看见
明亮、闪烁的晨星。
2007年6月21日
《苏菲的选择》读后感(三):谈谈威廉的黑色布局
谈谈威廉的黑色布局
在讲奥斯维辛集中营时,《苏菲》同《朗读者》一样,通过塑造“我”与见证者的缓慢接触过程,进而把集中营的真想层层推出,而“我”升华便在这缓慢得出事实的过程当中完成。只不过《苏菲的选择》构造了更加庞杂的故事和背景,讲述更多集中营以外的事实和警告。
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波兰人,像是一堆堆的鸭子,被撵进毒气室,又从焚化炉高高的烟囱里飞出集中营。而苏菲的选择从撵进集中营,就被逼入绝境,无论是吉恩还是伊娃,是妥协还是冒险反抗,是斯汀戈还是内森,选择背后都是悬崖万丈。而最后一次,苏菲的选择才硬朗起来——不去南方、不害怕死亡、同内森永远一起。这是苏菲对自我的清算,清算集中营里背对悬崖,背对自己,背对上帝。
苏菲选择同一位年轻的作家倾倒那些血迹斑斑的时期,因为正是这样一位作家,让她不必再为背负沉痛的苦难而痛哭失声。在南行列车上,她想学英文写作,想用世界通用的语言表达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浓烈焦臭的尸体味,讲述几十年随时掩没而失去了的面目,让人们了解奥斯维辛。而后来决绝地离去又或许她意识到,在自己把所有的谎言呈现给斯汀戈的时候,明白过来,正是这样一位年轻的作家,会完成这个任务。她是内森的,因为前一个苏菲早已同伊娃分到另一波人流,随吉恩一起形销身陨,随尸体的灰烬飘到了天空,后一个苏菲正是为着内森而生。
粉红公寓的床是斯汀戈的起点,也是内森和苏菲的终点,床上做爱、暴力、性虐、争吵、怀疑、静寂死亡。
第一晚在粉红公寓,做爱的喘息近如耳旁,而高潮过后,争吵、辱骂、摔打、响彻黑夜的哭泣;最后一次在床上,一切复又皈依平静,这个世界上,内森不曾遇到苏菲,苏菲不曾认识内森。他们平躺着,像是闻到了春天的味道,两人活生生地抽象到另一个状态中,内森的神经质、苏菲难以忍受的痛苦,也都在春天里戛然而止,斯汀戈看到一个犹太佬和和一个波兰妞,最终在同一片墓地里落土为安。
“广袤的土地铺成这张床,铺好这张床再献上敬畏”,秋天的天气到来时已经不再适合游泳,但回忆却湿哒哒地将斯汀戈淋得浑身湿透,“别让晨曦的喧闹,惊扰这一方净土”。
而从性角度来看,斯汀戈喜欢苏菲,苏菲一出现,欲念便不曾有一天消减,尽管期间结实了两个女人,却终究没能进入对方,这也是作者面对性与反对性的对峙,渴望性交、害怕性交还有最里面脱口而出的性开放,结果一样,都是斯汀戈浴火难填。戏谑一点说,全书用了五百多页的描写这位南方穷屌丝的约炮经历,而终于约上了感情炮,却又毫无防备地终止,这也是苏菲在和斯汀戈最后对等地面对。
完美的性交后,有明媚的阳光照射进来,又是平静的一天,只是这一天后,不再有两个中为重要的人,匆匆的生死离别。
怎么看《苏菲的世界》都像一幕关于成长的故事,故事的动人之处,则是一个处于塑造过程中的人和一个处于文明空乏提升的国家。
以斯汀戈迷茫的22岁为起点,去刺探血腥、暴力、毫无人性,去经历友情、批判、性爱,再由22岁的沉痛的领悟为结,这也正是从一个迷茫的幸存者完成像成熟作家的过度。而另一条线是苏菲,在集中营的懦弱、蝇营狗苟,再到结尾毫不犹豫得走向死亡、永恒、干干净净离开。
22岁的斯汀戈,创作热情萎蔫地像是一团晦暗不明的幽光,而性欲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两者奔腾奔腾践踏着斯汀戈年轻脆弱的心。纽约晦暗不明的办公室里,成天被各种令人恼怒的案牍消磨,迷茫、失落、雾霭沉沉。
以22岁作为鉴证,去面对奥斯维辛并不明朗的真相,也面对南北方之间的对峙,种族之间的了无人性的掠夺,正是对于战后美国的警醒,斯汀戈会懂得集中营的罪恶不会随时间而泯灭,博比尔德和买掉的黑人男孩同样凌厉。
“我不为600万犹太人,200万波兰人,100万塞尔维亚人以及500万俄国人哭泣——我还没有做好准备为全人类哭泣——但我却为因这样或那样原因成为我亲近的人而哭泣。我在这荒凉无人的海滩上毫无顾忌地恸哭着;从此以后便不再有我的眼泪。我一下子瘫坐在沙滩上,虚弱地不像是一个22岁的年轻男子。”
而直到最后,当斯汀戈从柔软的海滩上醒过来,在灰蓝色的天空中看到了明亮、闪烁的晨星。这是斯汀戈黑夜的过去,也是苏菲、内森黑夜的过去,翻过的奥斯维辛、粉色公寓死亡、黑奴制、南北方对峙的一夜,维自省与灵魂不朽。
萨特曾定义了一种境遇剧,人在既定的境遇中是自由的,人在此境遇中自由选择,同时又通过境遇进行选择。在《苏菲的选择》中,威廉布置场残酷的境遇,让苏菲、让内森、让斯汀戈必须下一个残酷的选择。
《苏菲的选择》读后感(四):苏菲, 哦苏菲
看了两遍,但是时隔10年左右,第一次看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看的。
那个时候看这个书的时候往往被其里面的XX镜头所吸引,所以满书的找这样的镜头,在我眼睛里,他刻画两个人赤裸裸的场面是多么的真实,我好像体会这样的感觉,压根就没有体会到书中所描绘的那样细致的人的心里内心的挣扎痛苦失落。
时隔10年,我又翻开了它,我此时已经有了家庭和孩子。我已经长大了,应该说是已经成熟了,对,就是成熟了。在次期间我也看过了很多的书,散文,小说,哲学,历史等等。我也学会了思考,或者是深深的思考。看完这本书,沉重的把他合上,一切都结束了。
这个就是苏菲的选择,艰难的选择,两个孩子的选择,两个孩子生死的选择。你有权利让他死,或者让她死。此时苏菲已经成了恶魔,一个恶魔而不是圣母玛利亚,不是救世主,不是耶和华。他选择了她女儿,让她去死,去吸那法西斯的毒气,那该死的毒气。
她是教授的女儿,也是一个知识家庭的孩子,知道廉耻,知道贞节,知道美丑。但是当她向霍斯调情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廉耻在哪?贞节在哪?美丑在哪?都见鬼去吧!都是假的,都是那么的虚伪,不要脸。
对,此时苏菲是不要脸,她就想妓女一样丑恶,下流。
可是,可是,可是。
这就是命运的捉弄,命运的摆布。
她的救世主,内森,哦,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她以为他就是她的未来,他的一切。可是,可怕的命运再此降临到这个不幸的人的头上。他妈的内森杂种只是一个精神病人,靠吸食大麻而正常的精神病人。
哦,天那。我可怜的苏菲,可怜的苏菲。
用摆渡上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