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第四扇门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第四扇门经典读后感10篇

  《第四扇门》是一本由(法)保罗·霍尔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四扇门》读后感(一):少许硬伤的处子秀——无泄书评

  Halter系列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各种奇妙的plot叠加推动剧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Halter也许是最会说故事的推理小说家。比方说本书第二部分核心情节——「A进入密室中,众人破门却发现屋内人已经死去,而马上又发现尸体其实是前文已经失踪的B,而大家正在猜疑凶手是谁的时候,B又突然活生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看到这样桥段读者还怎么舍得再放下这本书呢。而在如是华丽的案情推动下,解答却不甚给力,甚至有些还不够合理,这又无怪乎大家都在合上最后一页时要痛骂作者不负责任。但是认真总结一下,除了那个要人吐血三升的雪地密室解答之外,其他的解答也至少是可操作的;核心诡计虽然略显牵强,警察似乎也有白痴嫌疑,但是据说原创。所以本书作为Halter的处子秀已经算是相当出彩了。

  而本书的硬伤更多的在于给予读者的信息不对称上面。回顾艾勒里或是卡尔的古典推理,都会非常重视犯罪现场的描写,线索虽然分布地散乱而隐蔽,但是都在文章中明确地给出。而本书中对于犯罪现场的描写多是采用「证言」而不是「证物」的模式,而因为掺杂凶手的关系使得所谓「证言」的可信度大大下降。换而言之,如果想要知道凶手的作案模式,前提是要自己判断「证言」真伪;而判断「证言」真伪的前提,又是要提前假定凶手是谁,于是没有线索直指凶手身份——就这样让读者掉入Halter一手打造的「证言陷阱」中。本书中至少有两起不可能犯罪是用这种模式写成,这对于读者来说是比较不公平的——还好,对于凶手的判定还不算太难。这里小小吐槽一下,其实我觉得书中提到的那个橡胶球物理密室手法还真是华丽丽滴不错可惜最后也没有采用。

  最后提一下书的结尾那个「一句话逆转」,确实让全文在逻辑性上打了一个大折扣(其实本来逻辑性也不是很够吧lol),但是相比起卡尔的「XXXXX」和麻耶的「X」(好吧其实大家都懂得lol)已经算是可以接受的范畴了。抛开这一点,作者此番书中书的剧情设置倒也算是略带余味。

  《第四扇门》读后感(二):法式推理(结构上微透)

  《第四扇门》的作者是法国作家保罗·霍尔特。人称古典派推理最后的捍卫者。细细想来,这是我第一次读法国作家写的推理小说。此前倒是读了不少法国文学作品,而且我也比较喜欢法国的文学。通常,人们一提到法国都会想到“浪漫”,不过,至少法国的文学并没有给我这样的印象,相反,我觉得法国的文学现实主义色彩很浓,而且思想内涵都比较深刻

  而保罗·霍尔特的这部推理小说,则和法国文学给我的一般印象有点不同。它更阴郁、诡谲,甚至还有点恐怖。小说一开头,作家就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座“闹鬼”的房子,紧接着就是主叙述人的噩梦和主要人物的第六感。再之后,就是魔术师和灵媒的出场。鬼魂、噩梦、第六感、魔术师、灵媒,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就让这部作品有了一种黑色氛围。而灵媒正式登场的那场戏则把这种黑色推向了极致黑夜灯光,突然的断电让室内一团漆黑而窗外却是电闪雷鸣,鬼魂借助灵媒说话……我想如果读者是在一个雷雨之夜读这样的故事的话一定会毛骨悚然。

  除了制造氛围,作家在制造谜题上一点也不输给英美推理大师,灵媒通灵这件事本事就已经足够诡异,需要读者去分析判断,此外还有诸如神秘的失踪、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分身”两地等等让人费解之处,而小说围绕“第四扇门”这个核心而设下的谜题则是一个精彩的密室:锁上的房门,人在里面被杀。而且还有一个辅助密室:雪天,一个人在自己的家中中枪,除了死者之外没有其他人在室内,雪地上也没有任何脚印……不过,关于密室的部分,我在阅读的时候部分猜到了答案,知道作家用的是什么样的方式来设的局,当然,离最后解开这个谜底还有点距离

  其实,这部小说最让我叹服的不是氛围,也不是谜题,而是结构。在小说还有一半的时候,就出现了侦探的“最后陈词”,熟悉本格派推理的读者都知道,这种陈词往往是小说结尾才会出现的华丽乐章,而保罗·霍尔特让它提前出现,自然有他的匠心,事实证明,这个本身很精彩的陈词让小说后面的情节更为复杂。其实这是作家“帮”读者把所有的可能性都给否定掉了,也就是说作家像个象棋大师一样,下出了一个死局。

  最出人意料的是,当一切都不可能的时候,作家为我们在小说里安排了一个“作者”,这个“作者”跳出来说这小说就是我写的,我就是要写一个不可能有答案的离奇故事因为我在和一个侦探打赌。在这个地方,作家作为法国人的浪漫特性一下子就显露出来了,这个过于出人意料的安排让读者一下子就轻松了很多,我相信甚至有很多读者跟我一样在这个地方忍俊不禁。不过回味一下,这个安排把这个故事的“不可能”这个烙印打得更深了。于是,当小说最后揭开谜底的时候,给人的冲击也就更为强烈

  其实,这个“作者”的出现本身也是一个谜题。这部小说和其他推理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别的小说在揭开所有答案之后,还会有几句或几段的收尾,而这篇小说直到最后一句都有悬念。不过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最后一句,我猜到了。

  《第四扇门》读后感(三):第四扇门,霍尔特作品中仅次于第七重解答的佳作。

  霍尔特的这部佳作《第四扇门》是一部非常给力的作品,是我心目中卡尔味道最浓厚的古典解谜小说,所有我希望在一部优秀犯罪小说中该出现的和不该出现的元素都齐全了。

  我最喜闻乐见的推理小说元素有——浓郁的诡异哥特恐怖味道、密室杀人、不可能犯罪、致命的不可预见巧合、出色的解答以及强力的逆转。对,没错,这些让人血脉喷张的元素让我阅读此书时的肾上腺素异常的旺盛。

  而我最为不喜欢的就是天上谜团和地上解答,天雷滚滚啊!还有就是神马怪力乱神、色情伦理渲染……所幸这本书非常地纯粹和简单,这些玩意全部没有,太合我胃口了!

  来说说这本说吧,为了不泄底,解谜部分我就不说了。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叙述的角度很棒,读到四分之三左右你才会发觉谜面这是侦探小说家设计的作品,而后面的解答是由阿兰•图威斯特博士来叙述完成的。不用担心,这不是叙诡!所以我才说这是此书最大的特色!

  谜面相当宏大,解答剥茧抽丝,稳扎稳打,非常靠谱绝对不会让人有任何的被雷的感觉

  此书故事内容有206页,读到205页的时候你会觉得原来真相是如此,但一旦翻到第206页,其实也就是最后几行,霍尔特寥寥数笔,又形成了一个强烈的逆转……

  《第四扇门》读后感(四):《第四扇门》匪夷不之于所思

  这是一本相当令人眼花缭乱的小书,相较于大部头厚度的推理,这本书的篇幅实在有些“小气”了。可就是在这有限的篇幅里,作者给出了大量的信息,阅读起来着实吃力。

  《第四扇门》的作者保罗·霍尔特,法国推理小说作家,被誉为“黄金时代侦探小说最后的捍卫者”。听上去实在是个既令人敬仰又让人悲叹的身份,本格如今已进入瓶颈期,高科技的破案技术已经无法让天马行空的疑团有大行其道理由

  不过,就算如此,再见这部本格佳作却有种难以言喻的苦涩之感。这话从何说起呢?

  首先,小说的迷局设定并不复杂,只不过是利用了“视觉欺骗”的小把戏做了移花接木的陷阱。这种密室和幽灵的构想新意不大,在心理被蒙骗而钻进死胡同的假设条件下,没有多少值得惊叹的情节。

  其次,对于作品中屡次三番的死亡事件存在不同的凶手这个创意,确实少见,却不见得讨喜。几次杀人事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故事中的男主角的心理塑造也缺乏强而有力支持,以至于结尾显得有意外,却转得相当生硬。

  本格推理注重的是故事之间强而有力的逻辑关系以及严谨的推理过程,当然这部小说中不缺乏这些,可是总篇而言总有些凌乱、迷幻之感。并非故事结构上的凌乱,而是表述方面的凌乱。

  这与小说主角的状态没有太大关系,更主要的问题在于作者太渴望创造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以至于在表述上过于花哨。铺垫做得复杂,不见得就能迷惑观众,词藻华丽不等于丰富内容。

  一本优秀的本格推理,应该是在最精炼的语言里不断输出重要却让读者难以判断真伪的线索,增强作品的互动性。当然,氛围也是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但同样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营造。越是简单的,其实越困难。不着痕迹地让真相呼之欲出又在意料之外,才是最棒的效果

  鉴于这是作者的出道之作,即便存在些硬伤也无足为怪,写作上的青涩也是在情理之中。甚至说能凭此作步入推理小说的殿堂并非易事,作者确实通过近乎鬼魅的想象力和执着认真的态度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实力

  本作诞生于1987年,在经过近30年的时间打磨后,它就像其他很多带着强烈时代特质的作品一样,变得远不如刚刚绽放锋芒时那样光鲜夺目。那些过于莫名匪夷却不够深思的情节,在现今看来似乎不再那么光怪陆离倒也别有风味

  如今捍卫者已去,不知道还会有新的捍卫者,把本格之命得以延生否?

  《第四扇门》读后感(五):黄金时代最后的捍卫者!顶起!

  作为一个偏重于逻辑推理的我来说,日系一直是我偏爱的,除却黄金时代的名家以外,近几十年欧美出现的几乎都是“侦探小说”而非“推理小说”,所以,当顶着“黄金时代最后的捍卫者”的名头的保罗霍尔特进入我的视线时,就毫不犹豫的收了。

  这本书不厚,两个晚上,各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就看完了。故事主要就是围绕着一桩又一桩的不可能事件发展,无人楼上的脚步声、被蜡封标记的密室、同时不同地点出现的同一个人、雪地足迹消失、沙发中突然出现的尸体……谜面绝对华丽,每当我想看完这章就不看的时候,总是让我忍不住读下去……崩溃……

  看到三分之二处的时候,作者居然也像奎因一样来了个类似于“挑战读者”的“幕间戏”,向读者展示了一种非常新颖的写作手法(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也让读者的好奇心激增,虽然解答篇有些巧合的因素,但故事末情节的波动足以再次吊起读者的胃口,也让故事显得更丰满,不像有些推理小说只有谜题和谜底,既有trick又有plot的小说才是真正的推理小说!

  《第四扇门》读后感(六):各种诡计的集合

  看好《第七重解答》以后就来搜保罗的其他作品,看了下评分,其他几部的评价跟《第七重解答》差距蛮大的,挑了第二高分的《第四扇门》,也是一本看得很过瘾的古典推理小说。

  书中的运用了多种诡计,几乎每章都出现了谜题,发生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阁楼内发生的怪异自杀案;没有人的阁楼却在夜晚有灯光、人走动的声音;降灵术中死者通过灵媒回答了提问;遭到诅咒的阁楼、密室杀人、分身术、雪地无足迹杀人等等,诡异的氛围,吊起读者胃口。

  原先以为这本书里没有图威斯特博士,看到第四部分才知道原来是一本作中作,之前的内容都是由笔名为“约翰.卡特”的人写的推理小说,而图威斯特博士负责破解小说的谜题。本作也是一部多重解答的作品,觉得有些解答比较合理,有些则解释得不是很到位,最后的逆转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1、无人阁楼出现的灯光和人声,所以说还是要相信科学,不可思议的事物大多都是人为的吧。。。

  2、降灵术中的诡计,降灵术的实现么一般都要有连裆模子的配合,要说灵媒是怎么知道信封里的内容,我首先想到的仲间由纪惠《圈套》里用的那种隔层信封,书中解答提到的那个手法还真是手巧的活啊。。。

  3、密室杀人,凶手自导自演、调整走廊空间。原先我以为还会用到身份互换的诡计。

  书中的德鲁警官是一个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即通过对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心理状况等来侦破案件的警官。在分析密室的时候,提到了密室上锁、控制脉搏等手法比较经典的,虽然之后的解答推翻了之前的这些推理。

  4、分身术,如果有两个人同时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同一个人,要么就是有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要么就是有一方在说谎咯。看到分身术,我联想到了《致命魔术》,不过觉得书中对这个元素用得不够尽兴呀。

  5、雪地无足迹杀人,这也是非常经典的一个轨迹,很多推理小说有运用,比如《柯南》和《吸血之家》,使用滑轮啊、弓箭之类的,这部的无足迹杀人在知道真相后感觉有点忽悠,凶手的手法真心省力轻松,还有现成的不在现场证明呢~~

  【话说对书中提到的哈利.胡迪尼很好奇,魔术大师的手法有人解答吗?

  《第四扇门》读后感(七):不愧是霍尔特的成名作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霍尔特的侦探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霍克去世之后,霍尔特成为欧美硕果仅存的捍卫古典解谜的有名的作家,这一点在他的这部小说里也有体现,霍尔特借书中的人物来表达它对于本格的热衷。

  他是深受约翰·狄克森·卡尔影响的作家(从书中作者用的笔名约翰·卡特就能看出来),以创作哥特式的气氛+不可能犯罪谜团见长,仿佛卡尔再世。对于现今喜爱卡尔小说的作者,霍尔特的作品可以成为替代品。16万多字的小说,我只用了3个晚上读完,主要是因为翻译的极为流畅,故事情节伴随着阴森诡异的气氛一气呵成,无论是书中的两起不可能犯罪,还是中间的小逆转+结尾的小逆转都很让人眼前一亮。虽然解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精彩(可能是我要求太高了),但依旧算是上乘之作。

  本人表示对于霍尔特的其他作品,尤其是被称为神作的《第七重解答》有了更多的期待。

  另:霍尔特是法国作家,为啥故事背景在伦敦,而且语言英国味十足?有待研究。

  《第四扇门》读后感(八):精彩在谋杀之外

  这是我看保罗·霍尔特的第一本书.客观来讲,前四部分给3分,最后一部分尾声5分.

  霍尔特同样很擅长讲故事,他会渲染出阴森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却又不同于阴森的日系新本格,有着一种欧洲古典推理的味道.他的叙事方式和语言也是我所喜欢的(虽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翻译老师的原因).

  本书的不可能犯罪是一件接一件.密室中的杀人事件为大宅的第四个房间带来了阴影,而不请自来的降灵师更是大大加深了这种潜在的恐惧.个人很喜欢推理作品中的一些非自然要素,比如这本中被诅咒房间里的脚步声和灯光,通灵师不可思议的举动等等.反正推理小说中的这种因素最后大多都能找到自然的解答.

  来细说这本书中出现的诡计.先说基本的,“第四扇门”的诡计.这个诡计实在是有够老套,以至于我给前四部分的分数是3分.相信很多朋友都猜了个八九不离十吧,尤其是作者自我泄底说出“比例”两个字时,不用看解答也可以盖棺定论了.

  然后是雪地包围的杀人案件.凶手消失?其实这也是没什么新意的手法.

  前四部分比较出彩的是德鲁警官的“心理教室”,虽然看起来很扯淡,不过其实不失为一种解谜的思路.虽然我们的德鲁警官没能好好运用这种技术.

  另外有关胡迪尼的介绍格外的有意思,因为卡尔的作品中曾经提到过他,这次又被着重介绍,我还去特别找了这位大师的其他资料来看.

  好吧,重点来了——第五部分绝对是书中精髓!本来看到最后有些乏味,解答也没有什么新意,但我承认第五部分短短的几页就让我心跳加速!如果前四部分都是意料之中,那么这部分绝对是意料之外!……再往下说就剧透了,就到这里吧.虽说保罗·霍尔特跟黄金三大家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其对古典推理的继承很让人欣赏.我也会拜读他的其他作品,据说《第七重解答》评价颇高.

  《第四扇门》读后感(九):经典结局,意料之外~

  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等,遥想当初阅读的第一本推理小说就是乱步的《黄金假面人》,不知道是出于我选择的问题,还是在当时的教育体制背景下,我竟然无法偏爱,以至于之后干脆放弃了整个推理类小说。倘若说谢尔顿的小说还能与之靠边,那么这抑或就是冥冥之中推理让我与新星午夜文库结下不解之缘的因由吧。

  因为钟爱谢尔顿的小说,在得知译林重版了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收齐,然而在我网上购物搜索的同时,意外地发现了“推理”、“新星”、“午夜文库”的关键字,于是乎,接下来发生的事想必各位新星迷都知道了。

  《第四扇门》是我在疯狂购买80余本新星午夜文库后选择阅读的第一本,掩卷那刻不由长叹一声,的确,“阅读之前,没有真相”。

  对于新入推理门的童鞋我而言,分不清什么是硬汉,什么是本格,什么是社会,我是阅读者,不是评论者,对我而言打开一本书阅读就是为了得到充分的愉悦,那么可以说这本书给了我充分的愉悦和惊叹。

  老霍一上来就以三人爱情的纠纷引出了第一个谜题——达内利夫人自杀后灵魂重又现身。虽然随着行文的深入,这一谜题并不难解惑,连作为读者的我也能轻而易举地猜透,然而这并不是老霍的高妙之处,真正不同凡响地是在他的步步精心诱导下,整个故事的谜题都围绕此展开,读至后来谜题愈设愈多,迫使我甚至怀疑连达内利夫人的自杀也是别有解释,以至于连自己的猜测都无法确定。

  如果说随着故事的发展,你可以猜到凶手是谁,可以猜到杀人的目的,可以猜到作案的手法,那么当你读完的刹那,相信你定然会哑然失笑,因为你毫无疑问地掉入了老霍精心设计的圈套内,他竟然如此地“欺骗”了你,连真正的主人公是谁也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因此我甚至怀疑老霍是不是为了这个核心诡计而特意设计了这些简单的诡计,让读者在逐步得意自己竟能轻而易举地猜出谜底后大惊失色,“啊,竟然这样……”。

  国外曾有评论说在此书中老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甚完美,给人以相当单薄之感。如果说单分析一个一个人物,或许由此感觉,但那是由于你孤立地去看待每个人物,真正一旦阅读完,各个人物的鲜明个性跃然纸上,那是立体的、多维的、生动的,不是通过刻意地描画,而是通过诡计的设计与解答来展露人性。

  老霍真正让人肃然起敬的却还不止是这些,作为古典侦探小说最后的捍卫者,他敢于借图威斯特博士之口在书中呐喊出自己的心声,点出自己坚持的信念:“近年来多数人的创作扬弃了谜团惊奇,一味充斥暴力色情,你是唯一择善固执,坚持创作解谜主体的小说作家,可谓坚守正统推理的最后一道城池啊!”,这或许才是此书真正的内涵和谜题的答案吧!

  此书是老霍刚出道时的大作,并非其最好的作品,然已可见其坚持创作古典本格的决心以及非凡的设计诡计之才能,当然本人更为推崇他的《第七重解答》。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第四扇门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